1 消息二则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 消息二则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课 变化的社会 永恒的价值——《消息二则》教学设计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文章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3.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立场。
教学重点:
1.掌握消息这一新闻题材的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2.把握文章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欣赏新闻写作的艺术。
教学难点:
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立场。
任务一:阅读标题,认识“新闻”
任务二:阅读“消息”,认识结构
任务三:联系背景,感受“时效”
任务四:关注语言,体会“准确”
任务五:关注语言,揣摩情感
任务六:对比阅读,总结特点
任务七:模拟播报,读出味道
2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传播。学校拟举行“新闻”阅读周活动。请同学们跟随新闻作品重回历史现场,触摸时代的脉搏。
探究新知
任务一:阅读标题,认识“新闻”
1.课本“活动·探究”的任务一是:新闻阅读,第一课的标题是《消息二则》,那么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消息”?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请同学们根据查阅资料所得说一说。
预设:
新闻是经由新闻媒介传播的、为广大受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或情况的信息。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新闻评论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2.“消息”作为一种常见的信息传播文体,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
预设:
(1)真实性。消息必须基于客观事实,内容真实可靠,不虚构、不夸大、不歪曲,所有细节(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等)都需经得起核实。
(2)时效性。强调“新”与“快”,追求第一时间报道事件,体现信息的即时价值。消息的时效性越强,越能吸引受众关注,发挥新闻的社会功能。
(3)准确性。内容表述必须精准,包括数据、引语、背景等细节,避免模糊或错误信息,确保受众获取正确的信息导向。
小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准确是新闻的灵魂。
3.本单元的“新闻阅读”应该怎么读呢?请同学们参阅教材第二页的讲解。
课件展示:
阅读本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了解其内容,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在阅读中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把握课文的内容。 人们常把“何 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有些新闻要素齐全,也有些新闻会侧重某些要素。阅读课文时,要梳理其中新闻要素,把握主要新闻事实。可以分条列举,也可以画图表。
(2)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本单元的新闻作品体裁不同,写法各异。可以结合旁批与补白,从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角度,在比较中归纳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各自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准备。
(3)边读课文边揣摩作者的态度与倾向。新闻注重准确性,呈现客观事实,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阅读时要注意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也可以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新闻的内容,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此外,还要养成经常浏览报刊、新闻类网站及新媒体平台的习惯,并试着用比较专业的视角去选择、阅读和思考。例如,通读一份报纸,看看它着重报道哪些新闻,初步了解它的特点和定位;搜集多个媒体的独家新闻,与同学讨论该怎样捕捉新闻线索,发现新闻事件;对比阅读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想一想它们选取的角度、所持的立场各有什么不同;关注某一新闻事件,了解报纸、产播、电视、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等各是怎样报道的,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等等。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受众需求的日趋多元,新闻的写法与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平时的阅读中,要关注这些变化,持续更新自己对新闻的认识。
任务二:阅读“消息”,认识结构
1.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请同学们细读两则消息,用表格梳理“六要素”,并说说你的发现。
篇目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预设:
篇目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夜 长江(在芜湖、安庆之间) 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 南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949年4月20日夜到22日22时 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探究发现:梳理新闻要素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把握新闻内容。
2.“消息”一般由“五部分”组成,请根据下列提示,用表格梳理两则消息的“五部分”,并进行比较,再说说你的探究发现。
“消息”五部分
标题 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要简明、 醒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导语 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扼要地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 新闻的主要部分,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 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表达得明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 对主题或主要内容的概括式小结,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另外,消息正文前面还会用黑体字标明稿件发出的单位、发稿地点、时间等信息,这个叫“电头”,也称“消息头”。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预设:
标题 导语 主体 结语 背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二十日夜起, ……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都很泄气
探究发现1:一则消息必定有标题、导语和主体。背景和结语可能会暗含在主体里,也可能没有。
探究发现2: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它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写下去,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第二课时
探究新知
任务三:联系背景,感受“时效”
1.新闻强调时效性,追求第一时间报道事件。请同学们阅读下面背景材料和两则消息的电头,看这两则消息时效性如何?
背景材料:1949年初,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反动派受到了致命打击。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国民党反动派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向人民解放军下达了渡江作战的命令。解放军部队于当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强渡长江,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22日2时,新华社全文刊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预设:
渡江战役打响一天多的时间,就刊发了新闻报道,时效性很强。
消息的时效性越强,越能吸引受众关注,发挥新闻的社会功能。
2.一日之内,两则消息报道同一事件,假如你是当时报社的编辑,你认为这两则消息重复吗?能刊发吗?
预设:
第一则消息,作者仅用不到二百字(不含电头),就将渡江战役第一天的基本信息、战场态势表述得清清楚楚,同时对战役的未来走向做出了准确预判。这则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来,能极大地鼓舞战士们的士气。
第二则消息是第一则的延续和扩展,毛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面报道渡江战役第一阶段的情况,足见这一战役的磅礴气势。这两则消息在时间跨度、事件广度、内容深度上均有所不同。因此,这两则消息都能而且都要刊发。
任务四:关注语言,体会“准确”
1.新闻注重准确性,呈现客观事实,请同学们阅读下面句子,并完成相应任务,体会新闻讲究客观准确的特点。
(1)删一删: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掉好不好?为什么?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预设:不好。用“大约”表示是约数,不是确数。这样表述更准确。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预设:不好。“不含”这个词能准确说出渡江区域中不包含九江这个地方。
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预设:不好。“至发电时止”,把时间限制在准确的时刻。这些词语都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换一换:读一读,用括号里的词替换加点的词语,行不行?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预设:
不行。对地区用“占领”,说明我军目前只是武装占有该地区,仍需提升影响力,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不仅是被“占领”,而且已为我军所用。正因如此,依靠要塞炮火,长江得以被“封锁”,铁路线则用“切断”,因为铁路线可以被“切断”,长江水是切不断的。词语搭配准确有力,确切地表明了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这些词语的使用体现了新闻的准确性,若换掉,则无此表达效果。
任务五:关注语言,揣摩情感
1.新闻注重准确性,作者的感情与思想往往隐含于字里行间。请同学们读下面两组句子,体会隐含于字里行间的作者感情。
①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预设:
这些四字词语极富表现力,准确而又生动地写出了渡江战役势如破竹的形势,于对比中高度赞扬了我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锐不可当。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预设:
该句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地估计了东面防线的坚固性,过低地估计了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一个“不料”既可见敌人的狼狈,又可体现我军的神勇,感彩鲜明。
课堂小结:写新闻时,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可以用带有感彩的词语陈述事实,从而把态度倾向表露出来。
2.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去掉这个词,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谈一谈这个词的作用。
预设: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反复出现的“我”,体现了一种作者强烈的自豪感,有喜悦,有自豪,有豪迈,有决心,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亲切感。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我”中有作为领导者的自豪和骄傲。
3.阅读消息时还要注意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评价,了解作者的立场与观点。请画出两则消息中表示判断和推论的语句。
预设:
第一则消息中表示判断和推论的语句是“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第二则消息中表示判断和推论的语句是“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都很泄气”
课堂小结:阅读消息,要辨析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能区分报道语言和评论语言,能从报道的事实信息中鉴别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信息,理性评估新闻报道的事实。
任务六:对比阅读,总结特点
1.课文中的两则消息对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行了持续的报道。借助旁批、按下表要求进行分析。
标题 分析两则消息标题的特点及之间的联系
电头 比较两则消息电头的异同
正文 导语 分析两则消息导语的共同点
主体 分析两则消息的主体在内容上的联系
预设:
标题 分析两则消息标题的特点及之间的联系: 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由“三十万”到“百万”,反映了军队人数上的变化,显示了渡江的进展情况。
电头 比较两则消息电头的异同: 同:新闻媒体相同(新华社),播报地点相同(长江前线); 异:播报的时间不同。
正文 导语 分析两则消息导语的共同点: 都将“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交代清楚了。
主体 分析两则消息的主体在内容上的联系: ①第一则消息的主体主要报道了“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的神速和英勇,以及敌军的不堪一击。 ②第二则消息的主体主要报道了我“百万大军”的中西、东路军渡江的进展情况,并分析了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 ③两则消息的主体按我军渡江的进展追踪事实,时效性强,对我军胜利渡江这一新闻热点作了完整的报道。
2.讨论:由这两则消息,可以印证消息具有怎样的特点
预设:
①用事实说话;
②时效性强;
③体式结构固定;
④短小精悍、概括性强;
⑤语言准确、精炼。
任务七:模拟播报,读出味道
1.播报新闻,要播出“新闻味”。关注新闻的表达方式,把握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试着播报这两则新闻。
预设:新闻以记叙为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它不像散文、诗歌,有强烈的情感。新闻中很少用到叹号、问号等,所以播报的时候一般采用陈述语气。另外,要读出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导语和主体之间停顿的时间可以稍长一点儿。像本课这样激动人心的消息,播报的时候声调可以高亢一些。
(学生模拟播报后课件出示播报录音)
课堂小结
要在信息时代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受众”,需要有一定的鉴别力,本单元的学习就是为了在这方面给予你合适的指引和帮助。受众在信息面前绝不应是驯服的奴隶,而应是高度自觉的主人。
只有我们充分认识了新闻,才能发展成为有鉴别力的读者。
布置作业
1.浏览今天的报纸,统计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总数。然后选择一则,圈出其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浏览今天的报纸或新闻网页,选取若干消息,结合其所属媒体,辨析它们的报道角度,看看能否分辨出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