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5课 利剑海天落 一着耀国威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设计
1.了解本篇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
2.了解舰载机着舰的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3.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1.了解本篇通讯所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
2.了解舰载机着舰的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
掌握通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任务一:识记字词 夯实基础
任务二:链接资料 认识通讯
任务三:对比阅读 体会特点
任务四:结合设问 学习写法
任务五:总结归纳 再识通讯
1课时。
新课导入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传播。学校拟举行“新闻”阅读周活动。请同学们跟随新闻作品触摸时代的脉搏,学习新闻知识。
探究新知
任务一:识记字词 夯实基础
1.请给下列标加点字注音,然后大声朗读,积累这些字词。
娴熟(xián) 呼啸(xiào) 镌刻(juān)
一丝不苟(ɡǒu) 白手起家 殚精竭虑(dān jié)
着舰(zhuó) 浩瀚(hàn) 咆哮(páo xiào)
澎湃(pénɡ pài) 凛冽(lǐn liè) 桅杆(wéi)
默契(qì) 舰艉(wěi) 惊心动魄(pò)
2.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熟练。( )
(2)雕刻。( )
(3)形容波浪互相撞击;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 )
(4)刺骨地寒冷。( )
(5)水势盛大。( )
(6)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
(7)比喻在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成就一番事业。( )
(8)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 )
(9)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
预设:
(1)娴熟(2)镌刻(3)澎湃(4)凛冽(5)浩瀚(6)殚精竭虑(7)白手起家(8)一丝不苟(9)惊心动魄
任务二:链接资料 认识通讯
1.本文是一则“通讯”。什么是“通讯”?请同学们参阅下面“资料链接”,了解相关知识,然后再填写表格,加深对三种新闻体裁的理解。
什么是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常见有人物通讯(聚焦典型人物)、事件通讯(追踪重大事件)、工作通讯(探讨行业经验)、风貌通讯(展现地域文化)等。 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注重情节、细节和背景交代,兼具真实性(基于事实)和可读性(生动形象)。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新闻性、文学性和评论性是通讯三个显著的特点。 重视运用形象思维,采取多种文学手法,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实,是新闻特写与通讯的共同点所在。它们的差异在于,在报道同一新闻事实时,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新闻特写则是集中笔力,主要展示新闻事件的某一横剖面,重描写精彩瞬间,并且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和现场感。
新闻体裁 消息 新闻特写 通讯
时效性
篇幅
报道对象
表达方式
预设:
新闻体裁 消息 新闻特写 通讯
时效性 强 较强 稍弱
篇幅 短 较长 长
报道对象 新闻事件整体 新闻事件的某一片段(瞬间、场景) 新闻事件整体及细节
表达方式 以记叙、说明为主 以记叙、描写为主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任务三:对比阅读 体会特点
1.请同学们观看当日新闻联播对本文所写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
(课件播放视频:新闻联播:我航空母舰顺利进行舰载机起降训练)
2.新闻联播和本文所报道的是同一新闻事件,请同学们对比阅读,从新闻要素的角度,比较两篇新闻报道的不同。
课件出示:
我国航空母舰顺利进行起降训练 上午九时,从陆地某机场起飞的歼-15飞机飞临辽宁舰上空。飞行员在完成对着舰环境的判断后,从舰尾进入,在光学助降系统和着舰指挥员的引导下,调整航向,对准跑道,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的尾钩牢牢钩住第二道阻拦索,滑行几十米之后稳稳停住,尾钩自动脱索,着舰一次成功。随后,在飞行员的操控下,机翼折叠,滑行至机务准备位置。
要素 新闻联播“消息” 通讯:一着惊海天
何时
何地
何事
何人
何故
如何
预设:
要素 新闻联播“消息” 通讯:一着惊海天
何时 上午九时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至9时08分
何地 辽宁舰上空 渤海某海域
何事 我国航空母舰顺利进行起降训练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
何人 飞行员 飞行员、工作人员
何故 实现强军梦想
如何 着舰一次成功 成功着舰,人们欢呼
小结:通讯比消息更详尽,不但报道新闻事件,还注重情节、细节和背景交代。
2.对于新闻事件,通讯比消息更详尽,本文有比较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结构。请同学们根据下表提示,进行梳理。
体裁 新闻事件
消息 战机下降,一次成功
通讯 1-4段 5-7段 18-21段 22-26段
战机下降 成功着舰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预设:
体裁 新闻事件
消息 战机下降,一次成功
通讯 1-4段 5-7段 18-21段 22-26段
战舰航行 等待战机 舰机协调 准备降落 战机下降 成功着舰 人群狂欢 争相合影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结:通讯将新闻事件叙述得更完整,事件的来龙去脉更清楚。
任务四:结合设问 学习写法
1.文章开头为什么描写渤海某海域海上恶劣的环境和有条不紊的检查工作?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辽阔的海面上,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2012年11月23日上午8时,顶着凛冽的寒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甲板工作人员在战位就位。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一丝不苟地对阻拦索做最后一次检查。备受外界关注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进入最关键时刻。
预设:展现出一种庄严、紧张而又有条不紊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2.作者为什么写完环境和准备工作之后,并没有继续讲故事,而是插入两端背景资料。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 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预设:插入背景资料,指出了航母舰载机上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并突出强调了舰载机着舰的难度与风险,使文章更丰富,进一步渲染开头两端营造的氛围,吸引读者急切地想知道结果,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3.作者为什么在叙写舰机协调、准备下降的过程使用了一连串很短的段落?
飞行塔台内的广播响了:“歼-15飞机552号已于 ××××起飞,预计××××临空!”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航向××,航速××节……”口令声中,辽宁舰官兵娴熟地操纵着航空母舰,舰艉 留下一道宽阔笔直的航迹。
×时××分,远方的天空中传来舰载机的低吼声。循声望去,记者看到,湛蓝的天幕上,一架歼 -15 舰载机正向辽宁舰飞来。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塔台起降指挥监控台,不时传来着舰指挥员和飞行员的对话声——
飞行员:“请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
着舰指挥员:“航向××,航速××……”
飞行员:“明白!”
……
预设:作者用一连串很短的段落,将舰上的广播、口令,航母与舰载机的航行、飞行姿态,舰上人员的动作、表情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串连续闪现又稍作定格的镜头,将舰载机降落前的一段时间变成一个个小场景、小细节,并交代得清清楚楚,进一步强化了紧张的氛围。
4.战机着舰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蹈”,为什么?结合你了解的战机着舰知识,说一说。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预设:“刀尖上的舞蹈”这一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巨大危险和困难。舰载战斗机起飞着舰,条件和环境十分严苛、复杂。航母的跑道只有200多米,仅为陆上跑道的1/15;航母行进时,运动要素复杂——在涌浪的作用下,飞行甲板可能会任意地往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进行运动;风向风速复杂多变——不规则的气流会严重扰乱飞行轨迹。故舰载战斗机在航母这个狭窄的空间进行起降,在业内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蹈”。
5.文章对舰载机迅速下降、成功着舰的过程描写准确而生动,请作简要赏析。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预设:把歼-15舰载机比喻成凌波海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舰载机动作的轻巧、灵活,给人以美感,字里行间洋溢着自豪感。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预设:“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
6.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有什么妙处?
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
预设:这一想象[“V”正好是英文victory(胜利)的第一个字母],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这一想象,既点出这次降落的意义,又为下面描写舰上人们感情的爆发再次蓄势。
7.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神态和心情。有何作用?
预设:
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
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
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8.作者在描写舰载机着舰时人们的反应,为什么再次插入一段资料,回溯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和军人顽强攻关、打破封锁的历程?
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预设:突出了舰载机着舰的不易,强调了它在精神方面的价值,并进一步将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
9.文章结尾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预设: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人们的激动兴奋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任务五:总结归纳 再识通讯
1.这则通讯能不能去掉主标题,直接将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作为标题?“一着惊海天”妙在何处?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不能。“一着惊海天”通过“着”“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让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带给读者以震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只是简单概括陈述,无此表达效果。
2.从篇幅能看出这是一篇新闻通讯吗 如果是消息,会集中报道什么内容
预设:通讯报道的是新闻事件的整体和细节,所以篇幅较长。如果是消息,一般只报道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不会展开叙述着舰的过程和细节。
3.有人认为本文属于新闻特写,但在第2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奖过程中,本文被定位为“报纸通讯”,你的看法呢
预设:本文是一篇通讯。首先本文记述的事件有比较明显的开端(战舰航行、等待战斗机)、发展(舰机协调、准备降落)、高潮(战机下降、成功着舰)、结局(人群狂欢、争相合影);其次本文包含了多个场面、多个瞬间,而新闻特写一般只集中描绘一个场面或瞬间。
4.通讯的主要任务是“记述新闻事件”。既然是记述事件,就要吸引人,但通讯不同于小说,不能虚构内容。这篇通讯引人入胜,它是怎样做到的
预设:一是层次感强,对新闻事实的组织安排完整有序、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二是现场感强,通过反复的渲染、蓄势及精彩的细节描写,营造了引人人胜的现场氛围;
三是价值感强,几处插入的背景资料显示了新闻事实的重大意义和报道的价值。
课堂小结
通讯常和消息配发,或作为消息的后续报道,目的是将消息深人化、形象化、细节化,以满足读者的需求;通讯的主题思想比较明显,而且是用事实和形象感染人、打动人,所以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通讯的用语比较细腻、形象,感彩较浓。
本文既有新闻故事和细节,又有昂扬的中国立场,融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于一文,是一篇通讯精品。
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皓翰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承载(   )  舰载战斗机(   )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预设:(1)zài jiàn(2)皓 浩 翰 瀚
2.2022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微博发文《骄傲!我们有三艘航母了》,展示了我国三艘航空母舰的宣传画。宣传画设计得非常巧妙,你想要把它推荐给同学们。请用200字左右进行推荐。
预设:同学们请看,三艘航空母舰宣传画从上到下依次是“福建舰”“山东舰”和“辽宁舰”,表现出中国航空母舰的强大阵容。画面顶端“劈波斩浪 卫我海疆”的字样,表现了画面的主题和意义。画面中间分布的“三舰”“三剑”字样,笔力苍劲,巧用谐音手法,把“三舰”比喻为“三剑”,将航空母舰对国防的重要作用生动地展现出来。这幅宣传画体现出中国人民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分层作业》
2.阅读《“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一文,与《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作比较想一想事件通讯和人物通讯的异同。
板书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