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山川美景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陶弘景
第12课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02
领会文章意境,体会文章凝练的语言,把握文中景物特点,学习写景技法。(难点)
01
积累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
03
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素养)
学习目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美景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庐山的雄奇壮丽,苏轼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陶弘景则用灵动的笔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水美景图。
导 入
知人论世识体
章节副标题
01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陶弘景有“山中宰相”的美名。公元492年,陶弘景辞去朝廷食禄,隐居于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一生喜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又被称为“仙人”。
走近作者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选择遁迹山林,陶弘景就是其一。他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常常在书信中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劝慰。
探寻背景
骈体文:南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多用辞藻和典故。它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较强;间用散句,参差错落,于整齐中有变化。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但为了形式的整齐,选词用字颇多斟酌。
认识文体
《答谢中书书》,其中“答”是回复;“谢中书”是谢徵,作者的朋友;“书”是书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初读感知
章节副标题
02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品味四字句节奏,整体感知文意。并标注生字词,画出疑难句。
朗读课文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正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晖。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五色交晖: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
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
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加红的字词)。
四时:四季
疏通文意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 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歇:消散
竞:争着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复:再
与:参与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颓:坠落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答谢中书书
总写:
分写
四季之景
晨昏之景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理清结构
基础梳理
章节副标题
03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1)夕日欲颓( )
(2)与其奇者( )
tuí

(1)欲
夕日欲颓:______
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
晓雾将歇:______
出郭相扶将:______
快要
与“界”合用,欲界,指人间
将要
扶持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______
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______
今义:衰败,萎靡
消散
坠落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品意境
章节副标题
04
②沉鳞竞跃。
——“入”字写出了山之巍峨、高大。
——“竞”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动感和活力。
(1)一字之美
①高峰入云。
请赏析下列字、词、句及写法的妙处。
“交晖”,交相辉映,写出了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耀光的奇观。
两岸石壁,五色交晖。
(2)一词之美
(3)一句之美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4)写法之美——动静相衬
②林青竹翠,五色交晖。
③日出雾歇,猿鸟乱鸣。
——形体的动与静。
——光色的动与静。
——声响的动与静。
①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悟情怀
章节副标题
05
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本文的景物描写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技法演练
章节副标题
06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本文作者在写山水之美时重点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写一段文字。
(示例)微风“沙沙沙”地吹拂着湖面,湖面上传来有节奏的哗哗声。风声和水声在粼粼波光的映衬下,显得特别柔和悦耳,像是有谁抖动着银链,铮铮作响。微风夹带着道边槐花的清芬,轻轻地吹拂着行人的面颊与发鬓,荡漾着我们的胸襟。蓝天下,微波中,白鹭金鸡独立,雪白的羽毛,淡黄的双腿,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C项“繁多杂乱”错,应为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当堂检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种豆南山,采菊东篱;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访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欧阳修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他们的经历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苦闷,寄托在山水之间。在人生的逆境中,他们看到的,不是凄风,不是苦雨;而是一片令人陶醉的好山好水。
让我们在琅琅的书声中,再次体会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吧!
小 结
1.熟练背诵课文。
作业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