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资源简介

(共39张PPT)
山川美景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苏轼
第12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02
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重点)
01
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重点)
03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其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素养)
学习目标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中秋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沉醉留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确,苏轼的诗词已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
流,而在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他怎样的人生况味呢?
导 入
知人论世识体链知
章节副标题
01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走近作者
与苏轼人生有重大关系的事件:
(1)名噪京师:嘉祐元年,苏轼出川赴京,参加科考。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欲取科举第一,却为避嫌,使他只得第二。苏轼与父亲苏洵名动京师。
(2)王安石变法:这是一场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十六年后结束。
(3)乌台诗案:因御史上表弹劾苏轼上表中暗藏讥讽朝政之语,苏轼被逮捕;在大家的努力下,最终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赋闲黄州:降职黄州后,苏轼心情郁闷,游历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公余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因得“东坡居士”之名。
(5)知州各地:反对新法,自请出京,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汝州、常州。元祐四年,苏轼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廉州、舒州、永州,葬于汝州。
此文写于苏轼贬官黄州期间。苏轼因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狱,于当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在黄州任上所作。
探寻背景
古代散文:多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统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自然成文,涉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读此文,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
认识文体
初读感知
章节副标题
02
听读课文,标注读音,标清停顿。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①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②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要停顿。
③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④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应该停顿。
⑤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⑥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朗读课文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正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念:考虑,想到
户:门窗
相:共同,一起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注意加红的字词)。
欣然:愉快的样子
遂:于是,就
寝:睡觉
中庭:院子里
疏通文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译文: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闲人:清闲的人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景:庭中月色——清幽宁静、空明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事:寻友赏月——志同道合
情:闲人——复杂情愫、旷达胸怀
理清结构
基础梳理
章节副标题
03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1)遂( )
(2)未寝( )
(3)相与( )
(4)藻( )
(5)荇( )
(6)竹柏( )
suì
qǐn

zǎo
xìnɡ
bǎi

念无与为乐者: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

欣赏、领悟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
(1)盖竹柏影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2)但①少闲人②如吾两人者耳③
①古义:______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与事无关的人
③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名词,耳朵
大概是,表推测
只是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4.词类活用。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作动词,睡觉
名词作动词,散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无与为乐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盖竹柏影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刚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
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析叙事
章节副标题
04
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篇幅短小,却熔叙事、写景、议论为一炉,环环相扣。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1)
原因 (2)
人物 (3)
地点 (4)
内容 (5)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月色入户,想邀人游乐
“我”、张怀民
黄州承天寺
庭院赏月
析写景
章节副标题
05
前人点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作者运用两个比喻初写自己的错觉,庭下有积水,水中有藻、荇,没有“月”字,实则月光如积水,竹柏影如藻、荇;没有直接写月,却间接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柔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析议论
章节副标题
06
1.文章结尾议论抒怀,苏轼自认为是“闲人”。请结合苏轼的生平和思想,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闲人”既指苏轼及其友人张怀民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他们夜游时的心境,欣喜自在,悠游自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往往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显示了苏轼在逆境中的乐观、旷达,以及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和坚守。
陶弘景不完全是苏轼笔下的那种“闲人”。他热爱山水,淡泊名利,以诙谐幽默的方式婉拒做官,力求隐匿于山水之中。这与苏轼身处世间既面对人生烦恼又积极排解烦忧的境况是不同的。
2.陶弘景是“闲人”吗?说说你的观点。
析抒情
章节副标题
07
假如你现在就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苏轼,面对天上的那轮明月,面对身边有同样遭遇的朋友,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示例)明月啊,你高挂苍穹,不知起于何年,又将终于何岁。“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你阅尽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却仍不改你澄澈的光华、淡雅的韵致。我愿像你一样,平和达观地生存,既然做不成重臣名相,又何妨做一个忘情于天地大美中的“闲人”呢!
技法演练
章节副标题
08
(示例)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他的存在,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千百年来,苏轼带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富足。
结合本文和你所知道的苏轼,说说在你的心目中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B.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D. 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念

D项“念”:考虑,想到。
当堂检测
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起”“至”“寻”“步”等词,精约简洁,把作者夜游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
B.文章虽写“夜游”,却紧扣“闲”字着笔,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C.“闲人”既有作者夜游时心境的悠然自如,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之情。
D.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了院中积水清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月下美景。

D项“积水”错。文中写的是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而非“积水”。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看满身的伤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让诗和远方照亮自己的人生行程,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小 结
1.搜集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作业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