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4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课件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第14课 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王维
崔颢
王绩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02
思辨,欣赏日暮之美。(重点)
01
朗读,体会格律之美。
03
拓展,感悟情感之美。(难点)
学习目标
导 入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日暮中的思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日暮中的惆怅;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日暮中的老有所为。
日暮之景,光影之下,诗画缠绵。在三首唐代典型诗歌《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下》中,格律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画面和音律,景语和情语,到景色之暮、理想之暮、人生之暮,打通生活与文本,设置旅行者的选择、绘画摄影爱好者的定格的换位探究之法,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文学融入审美,让语言深入心灵。
知人论世识体
01
(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走近作者
(2)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3)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王维擅长写田园诗、边塞诗,苏东坡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野望》:贞观初年,王绩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他性情简放,“不喜拜揖”,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曾三仕三隐。
探寻背景
(2)《黄鹤楼》:崔颢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年间。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3)《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从宰相被贬为荆州长史,王维作为张九龄提拔的后辈,也受到牵连。奸臣李林甫假意提拔王维,让他担任监察御史出使边塞凉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律诗: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认识文体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 的结构形式。
首联:起,睹物兴起,直接入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回扣主题。
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初读感知
章节副标题
02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注】 《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读前六句时语调宜舒缓,读最后两句时语调宜惆怅。可按“二三”式来划分朗读节奏,如: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朗读提示: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③读准停顿 ④读出情感
朗读课文
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房舍东边的高地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 《黄鹤楼》是一首七言律诗,朗读时应注意韵脚,韵脚要读得饱满。可按“四三”式来划分朗读节奏,如: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另外,还要把握感情基调,这首诗带着淡淡的哀愁,朗读时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朗读提示: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③读准停顿 ④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注】 《使至塞上》所表达的感情开始是寂寞伤感的,后又转化为慷慨悲壮。因此,朗读的基调应该是从低沉到高昂,尾联复归于平和、悠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句押韵,朗读时要把韵脚读得饱满,体会律诗的韵味。按诗歌意义、节奏划分,基本为“二三”式,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朗读提示: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③读准停顿 ④读出情感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请在梳理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补全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1)
野望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徙倚——叙事、抒情
落晖——静态、远景
返、归——动态、近景
采薇——用典、抒怀
理清结构
(2)
黄鹤楼
借用传说
感慨仙人已去
描写登楼所见
抒发思想之情
叙事
写景
写景
抒情
愁而不怨
思乡之愁
(3)
使至塞上
叙事
抒情
绘景
叙事
——出使边塞
——内心抑郁
——塞外风光
——战事繁忙
豪迈豁达
孤寂抑郁
品读赏析
章节副标题
03
(1)时间相同:都以“日暮之景”为抒情起点。
(2)背景相似:都是在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境遇下创作出来的。
(3)情感相似:都有孤寂、忧伤之情。
(4)特点相似:诗歌创作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结合文化常识和创作背景,说说这三首诗有何相同点。
2.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请结合三首诗的日暮之景,换位探究:(1)如果你是旅游爱好者,你会选择到哪一处旅游?(2)如果你是绘画或摄影爱好者,你会选择到哪一处写生或摄影?任选一个角度并说明理由。
我会到崔颢笔下的黄鹤楼去旅游。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可以清楚地数出江北汉阳一带的树木,鹦鹉洲上的草木长得非常茂盛,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江水东流,绿树掩映,芳草如茵,高楼矗立,宛如一幅水墨画铺展在江南水乡。
我会到王维笔下的日暮边塞去写生。因为它充满图画的色彩美,黄色的是“大漠”“长河”,灰白色的是烽烟,红色的是“落日”;具有图画的线条美,广阔的是大漠,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这幅图,完全展现了黄河沙漠地区广阔无垠、雄奇壮丽、意境开阔、豪迈的特点。
我会到王绩笔下的日暮田野里去摄影。日暮时分,远远望去,只见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上,天地一片静穆安详。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骑着马,带着猎物也回来了。这种景、物和人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景象,是摄影不可多得的题材。
感悟情感
章节副标题
(1)王绩:王绩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不喜阿谀奉承之行,加之天下动乱,又被弹劾,于是就解官去职,终不复有经世之心。
《野望》作于诗人辞官后隐居东皋之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
1.一切景语皆情语,三首诗的日暮之景充满了惆怅、哀愁、孤独之情。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说说三位诗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2)崔颢: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一直外任做官,颇有天涯游子之意,人生失意之愁。
《黄鹤楼》一诗作于诗人登临古迹,即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思想感情。
(3)王维:生于名门望族,早年受过各方面良好的教育,能诗、会画、工书法、懂音乐。他一方面求仕,一方面又随母学佛,受佛家消极避世的影响较深,当他后来看到国家政治走下坡路的时候,就产生了隐退之心。他两次隐退,退居终南山和辋川别墅,这两处都离京城不远。
《使至塞上》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遭排挤而产生的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这首诗在反映边塞生活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叹。
2.诗人的惆怅、哀愁、孤独之情是沉郁而绵长的,古诗词里有很多这样的情怀书写。请仿照例句,探求有同样情思的古人之心。
例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悲是形单影只的落寞,请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悲是壮志难酬的痛楚,请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悲是化茧成蝶的隐逸,请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2)“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孤寂是内心的娴静,请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孤寂是内心的迷茫,请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孤寂是内心的坚守,请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下列对《野望》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人物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以工整的对仗描绘了一幅山野秋景图,意境开阔。
C.颈联写牧人和猎人傍晚归家,表现了诗人安宁恬淡的心境。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C项“表现了诗人安宁恬淡的心境”错。颈联描绘了傍晚时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从反面衬托了诗人郁闷孤单的心境。
当堂检测
2.下列对《黄鹤楼》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做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诗人淡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D项“表达出诗人淡然无奈的思乡之情”错,表达了诗人缠绵的思乡之愁情。
3.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既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寄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D项“候骑”是负责侦查、通信的骑兵。诗人到萧关,遇见了候骑,却没有见到将官,原来都护正在前线作战。写出了战事之紧,表达了对将官的赞美,也流露出一种孤寂之感。
王绩以日暮之景,抒写了隐居乡村,向贤而生,独善其身的隐逸情怀;
崔颢以日暮之景,链接了四海为家,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的执著志向;
王维以日暮之景,承载了万里出塞,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美好愿望。
小 结
1.熟练背诵并默写。
作业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