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 “赞誉(yù)”“恍若(huǎng)”“劫掠(lüè)”“亵渎(xièdú)” 等字词的读音与含义,理解 “富丽堂皇”“荡然无存” 等词语的语境意义;通过诵读,把握书信 “激情澎湃又犀利深刻” 的语言特点,能准确标注反语语句的语气与情感。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梳理 “赞美圆明园 — 谴责侵略者 — 呼吁归还文物” 的行文脉络,学习 “先扬后抑” 的论证逻辑,培养结构化思维;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反语、铺陈、类比等手法的作用,提升逻辑推理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文章 “浪漫主义铺陈描绘与辛辣反讽批判” 的语言风格,体会雨果 “以美衬丑” 的写作智慧;能模仿反语手法写一段对 “文明破坏行为” 的批判文字,提升语言表达的感染力。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圆明园作为 “人类文明瑰宝” 的价值,体会雨果珍视文明、反对暴力的人道主义精神;联系当下文物追索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树立 “守护文明不分国界” 的全球意识。【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把握雨果的核心观点:谴责英法联军的侵略行径,赞美圆明园的文明价值;分析反语(如 “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铺陈(如圆明园盛景描绘)、类比(如与巴特农神庙对比)的表达效果。(二)教学难点理解雨果作为法国人却批判本国侵略行为的正义立场,区分 “民族立场” 与 “人类良知”;联系现实思考文明保护的当代意义,将文本情感转化为守护文明的自觉意识。【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以 “史” 入文,以 “问” 激思历史影像呈现:播放圆明园复原图与焚毁后遗址对比视频,提问:“这座被誉为‘万园之园’的人类奇迹,在 1860 年遭遇了怎样的劫难?”预设: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对这座“万园之园”进行了野蛮的劫掠与焚毁。他们洗劫了园内无数艺术珍品、金银财宝,将能带走的文物席卷一空;无法带走的则肆意破坏。随后,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持续数日,这座凝聚两代人智慧、汇集人类幻想与艺术精华的世界奇迹,最终化为断壁残垣,大量珍贵文物流失海外,文明瑰宝遭受毁灭性摧残。背景补充:简介事件背景(1860 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巴特勒上尉向雨果索求 “赞誉”),引出课题:“作为法国作家,雨果会如何回应?今天我们通过这封书信,感受他的正义立场。”(二)初读感知:理结构之序,明观点之要1. 读准字音,扫清障碍自主朗读:标注易错字音(如 “劫掠(lüè)”“亵渎(xièdú)”),同桌互查;教师强调:结合语境理解 “荡然无存(形容彻底消失)”“富丽堂皇(形容建筑华美)” 等词语,为赏析文本铺垫。2. 梳理脉络,把握观点任务驱动:“默读全文,用‘△’标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用‘波浪线’标出谴责侵略者的语句,思考雨果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小组讨论后明确:核心观点:谴责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焚毁圆明园的强盗行径,赞美圆明园的文明价值,呼吁归还文物。结构梳理:采用 “回应索求 — 赞美奇迹 — 谴责罪行 — 重申立场” 的结构,先扬后抑,逻辑清晰。3. 感知语言特点齐读第 5-6 段反语语句(如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体会讽刺语气;对比读第 3 段铺陈语句(如 “请你用大理石……”),感受抒情语调。(三)精读赏析:析手法之妙,悟精神之伟1. 任务一:聚焦 “圆明园之美”,赏析铺陈与类比情境任务:“雨果从未到过圆明园,却用文字让我们‘看见’了它的美。他是如何做到的?”小组合作分析:铺陈手法:精读第 3 段,圈画 “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 等语句,明确铺陈通过多角度、多细节的浓墨重彩描绘,让读者直观感受圆明园的富丽堂皇与艺术价值,为后文 “美被毁灭” 的痛惜做铺垫;类比手法:分析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 东方有圆明园”,明确将圆明园与世界顶级文明遗迹对比,突出其 “人类文明奇迹” 的地位,让西方读者更易理解其价值。2. 任务二:聚焦 “侵略之丑”,赏析反语作用探究问题 1:“巴特勒上尉期待雨果‘赞誉’远征,雨果却用‘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回应,这是什么手法?有何效果?”明确:反语(说反话)。用 “丰功伟绩” 讽刺侵略的残暴,用 “收获巨大” 揭露掠夺的贪婪,比直接批判更辛辣深刻,引发读者反思。探究问题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如何体现反语的讽刺力度?”明确:通过 “文明人” 与 “野蛮人” 的标签颠倒,揭露侵略者以 “文明” 自居却行 “野蛮” 之实的虚伪,强化对侵略本质的批判。3. 任务三:聚焦 “立场之正”,理解人道主义精神辩论活动:“雨果是法国人,却批判本国军队,这是‘不爱国’吗?”引导明确:雨果的 “正义” 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 —— 他批判的是政府的强盗行径,守护的是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这种 “爱人类文明” 的大格局,是更高层次的良知坚守,体现了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 的清醒认知。(四)拓展延伸:由文及今,由情及行现实联结:呈现 “圆明园流失文物追索” 新闻(如马首铜像回归),提问:“雨果呼吁‘归还战利品’,今天我们为何仍在追索流失文物?”预设:文物是文明的载体,追索文物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明的守护。微写作:“以‘守护文明,不分国界’为主题,用一句话观点 + 一个现实事例(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写一段短评。”示例:守护文明,是人类共同的责任。正如敦煌研究院用数字化技术留住壁画瑰宝,我们也应像雨果一样,以敬畏之心珍视每一处文明遗迹。价值观升华:强调 “文明没有国界,破坏文明的行为终将被历史谴责;守护文明,是每个时代的责任。”(五)总结作业:梳方法,促迁移1. 课堂总结学生梳理:“通过本课,你掌握了哪些议论性文本的鉴赏方法?”预设:抓观点、析手法、悟情感、联现实。教师提炼:“雨果用浪漫的文字赞美文明,用犀利的反语批判野蛮。他告诉我们:真正的正义,永远站在文明与良知这边。”2. 分层作业基础作业:背诵文中赞美圆明园和谴责侵略的经典语句,批注反语的表达效果;提升作业:完善课堂微写作,扩展为 300 字短文,运用反语手法批判一种 “破坏文明” 的现象(如文物涂鸦);拓展作业:小组合作收集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案例”(如罗马斗兽场修复),制作 “文明守护” 手抄报。【板书设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核心观点:谴责侵略,赞美文明二、手法赏析预设:手法 典型语句 作用铺陈 “用大理石,用玉石……” 浓墨重彩显奇迹,铺垫痛惜之情类比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 东方有圆明园” 突出文明地位,增强说服力反语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辛辣讽刺侵略,强化批判力度三、精神内核:人道主义(珍视文明,反对暴力)四、主旨:守护文明不分国界,正义终将超越立场【教学反思】本课通过铺陈、反语等手法赏析,学生较好把握了雨果的正义立场与文明情怀。辩论活动强化了对人道主义精神的理解。但部分学生对“文明无国界”感悟较浅,现实联结环节不够充分。需增加文物追索案例研讨,深化文本与现实的关联,增强文明守护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