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习目标 1.能够综合应用“价-类”二维认识模型分析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探讨相关的社会性科学议题。 2.在寻求证据支持观点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信息查找、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获得必要资料;能够对资料进行加工分析,依据观点、证据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条理的阐述。 3.能够从科学、环境、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权衡不同观点的利与弊,有依据地作出决策。 核心素养 1.通过该微项目,论证重污染天气“汽车限行”的合理性,发展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认识氮及其化合物的转化关系,发展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对证据的寻找,发展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科学认识议题,寻找利与弊 居民代表 环保局代表 政府代表 一、环境维度:空气质量与生态改善 利: 显著减少尾气排放: 特定时段内减少车辆运行,直接降低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浓度,改善短期空气质量。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降低机动车密度可减少热量排放,间接缓解热岛效应。 促进绿色出行意识: 政策倒逼公众选择公交、骑行或步行,长期培养环保习惯。 弊: 效果可能被抵消: 部分家庭购买第二辆车规避限行(如北京限行后保有量持续增长),导致总体排放未明显下降。 无法根治污染源: 工业排放、燃煤等污染源未解决,机动车减排效果有限。 可能转移污染: 限行区域减少的交通量可能转移到非限行区域或时段。 二、经济维度:成本与创新的双重影响 利: 降低拥堵经济损失: 减少交通拥堵可节省通勤时间成本(如高德报告显示限行城市拥堵指数下降),提升物流效率。 刺激新能源汽车市场: 新能源车常不受限行约束(如上海新能源车牌免费),推动电动车销量增长和产业链发展。 促进公共交通投资: 倒逼政府完善公交、地铁网络,创造基建投资机会。 弊: 增加家庭及企业负担: 购买第二辆车增加支出;物流、出租车等行业运营成本上升(如绕行、车辆闲置)。 抑制汽车消费需求: 限购限行政策可能降低新车购买意愿,影响传统汽车产业。 区域经济不均衡: 限行区商业活动可能受影响,而非限行区或迎来短期消费增长。 三、社会维度:公平与生活质量的权衡 利: 提升道路安全与通畅: 减少车辆密度可降低事故率,缩短急救、消防等应急响应时间。 改善城市公共空间: 减少机动车占用空间,为自行车道、步行街提供可能,提升市民生活体验。 鼓励健康出行方式: 推动步行和骑行,有益公众健康。 弊: 公平性争议: 政策对只有一辆车的家庭(尤其低收入群体)影响更大,形成“有车开不了”的困境。 公共交通压力剧增: 限行后公交、地铁可能超负荷运行(如郑州限行首日地铁客流增长15%),降低舒适度。 出行灵活性下降: 紧急情况或特殊职业(如医护人员)可能因限行面临不便。 催生规避行为: 催生套牌、使用外地车牌等违规现象,增加管理难度。 寻找证据,科学论证利与弊 认识汽车尾气成分与危害 【资料卡片】 汽油是从石油里分馏、裂解出来的具有挥发性、可燃性的烃类混合物液体,主要成分为C5~C12脂肪烃和环烷烃以及一定量芳香烃。 【自主学习】 1.汽油燃烧会产生哪些产物? 2.汽车尾气直接排放会有什么影响? 寻找证据,科学论证利与弊 思考:汽车尾气是否可以转化为雾霾中的物质?我们是否有措施消除汽车尾气的污染? 寻找证据,科学论证利与弊 分析汽车尾气对雾霾的影响 【资料卡片】 三元催化转化器失效问题;三元催化转化器的使用,增加了机动车尾气中的NH3的排放。 【交流研讨1】 结合“价-类”二维图分析:三元转化器工作过程中NH3产生的可能途径。 【交流研讨2】 结合“价-类”二维图分析:汽车尾气和雾霾有什么关系? 权衡利弊,作出决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