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干亚群散文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补丁干亚群①母亲抱着布匹在前,我跟在后面,一起往赵裁缝家走。②赵裁缝拿卷尺在我身上比画,母亲在边上赔着笑脸,还准备了一筐的好话。母亲的意思是,衣服至少要穿几年,这几年内个子与衣服之间的麻烦,还得麻烦赵裁缝。几年,是个虚词,或是代词,是不确定的,全看我跟时间如何较量。不过,肯定总有一方会赢的。赵裁缝一边量,一边跟母亲讨价还价。其实,母亲能还价的余地很小,在衣服的用料方面,她永远算不过赵裁缝。③在母亲与赵裁缝的言语之间,我幸福地站着,希望这一刻能拉长,再拉长。④最后,母亲有些讨好地说:像您这么优秀的裁缝师傅,一定能做到三全其美。我简直惊呆了,母亲居然说出了“三全其美”。我以为世上只有“两全其美”。⑤我简直有些眩晕。不得不佩服赵裁缝,合我的身,更合母亲的心意。母亲让我转身的时候,我不停地翕动鼻子,新衣服的气味游走在我的体内。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它们在身体里的热烈,仿佛与一场春风不期而遇……⑥正月初一,新衣服穿到了我身上,它换取了我一年的期盼。我用它致敬新时间的到来。我一身簇新去拜年,去做客,在庄重而零乱的席间频频昂首,也一次次钻进浩荡的春风里。⑦在村庄,新是奢侈的事物,它只跟盛大的节日有关。可节日实在太少了,更多时候,人们被日常掩埋着,在时间流逝的嘀嗒中重复旧与老。⑧过了正月,新衣服又被母亲收了回去,我重新穿上旧衣服。最令人难过的是,旧衣服上出现了破洞。我都不知道它们是怎么来的。我思索半天,归结为成长的气味撑破了它。也可能是我在追赶的时候,被风扯住,或被其他沉甸甸的物质拦住,我无暇与它们争夺,而衣服替我完成了这个壮举。⑨因为它,我不敢到处跑。我觉得那些破洞眼会吸纳别人的嘲笑,到了夜晚,它们会一个个钻进我的梦里,我在那里被它们围攻。⑩母亲拿针线前,我躲开了。我知道她会先数落我一顿。我心疼,她也心疼。母亲正拿一块碎布在衣服上比画着,再用手丈量尺寸。她小心地把布嵌进破洞里,用针把豁口处的布往里推,便于针脚看起来细密。母亲的手握过锄头,拿过铲刀,还抢过铁耙,此时,那根细细的针,被她捏得周周正正,一针上,一针下,破洞正在变小,直至消失。 我不得不惊叹于母亲的精打细算。与赵裁缝合谋一件衣服长短的时候,她早早替我预测衣服的未来。衣服裁下来的碎布,总会有用武之地。 但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补丁的新,新得有些耀武扬威。它明白无误地宣布:这衣服是旧的,是破的。 我有事没事地会去抠那个补丁。我现在讨厌它的崭新,以为抠掉它的新,它就能与其他的旧融合一体,成为一件好衣。 在乡下,有一种师傅叫补碗师傅,他带着金刚钻,把四分五裂的碗补全,用微薄的钱换回一只碗的功能。除了补碗的,还有补缸补鞋的,几乎没有一样是不可以补的。我称他们“补师傅”,靠着手中的技艺,把一件件破的东西补成旧的。他们替别人补着物件,替自己补生计。唯独我内心的忧戚,没有人来补。母亲也没办法补。 不得不承认,补丁是我心中的暗疾,像一块块伤疤,里面吸附着我成长的碎屑。 中考,让我走进了县城。我从车站出来时大发奇想,之后一个人把县城的大街小巷走了个遍,没有找到一个补师傅。我几乎热泪盈眶,也心满意足:光凭这个,县城,就值得我去热爱。 如今,当我的同事有天突然穿了一条挂着破洞的牛仔裤来上班时,我记忆里的那些沧桑,几乎要跌出眼眶。年轻的同事自然不明白,她腿上的那些窟窿,居然咬痛过我的青春。(选自《散文》2024年第1期,有删改)1.【矛盾情感】文章围绕“补丁”展开故事,请将儿时故事的情感折线图补充完整。2.【矛盾用词】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揣摩作者在用词上的匠心。与赵裁缝合谋一件衣服长短的时候,她早早替我预测衣服的未来。(“合谋”是贬义词,作者为什么用它来形容母亲和裁缝的交谈?)3.【矛盾行为】以下句子都有矛盾处,请任选一句,谈谈你对矛盾行为的理解。A.我有事没事地会去抠那个补丁。我现在讨厌它的崭新,以为抠掉它的新,它就能与其他的旧融合一体,成为一件好衣。B.我从车站出来时大发奇想,之后一个人把县城的大街小巷走了个遍,没有找到一个补师傅。我几乎热泪盈眶,也心满意足:光凭这个,县城,就值得我去热爱。4.【矛盾心理】作为回忆性散文,作者在结尾处表达了补丁“居然咬痛过我的青春”的感慨。如何理解儿时的“我”和长大的“我”的矛盾情感?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给燕子留个门干亚群①当河里最后一块冰被我们捣碎后,叮叮咚咚的水流声从村东一直响到村西。也就这么几天里,村里又多了一份热闹,门前的枣树上开始有叽叽喳喳的声音。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②敞开的门,有春风灌进来。春风仿佛在铺一条无形的路,是空中温暖的路。燕子顺着赶过来。春风把沿途的树都弄绿了。于是,有一天,我们听见燕子的叫声,看见燕子的身影——像黑色的闪电。③老屋横梁上的那只燕子窝,跟我们玩的那种烂泥炮形状差不多,上宽下窄,不过看起来有点疙里疙瘩。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筑的,每年的春天总能看到两只燕子飞进飞出,然后孵出一窝小燕子。去年的燕子窝在守候今年的燕子。④村里的房屋多是平房,有些还是茅草房。燕子似乎并不嫌弃,只要人们开着门,有一处可容它们筑巢的地方,它们就会把巢安在那儿。老人们说,家有燕子窝,那是一家人的福气,说明这家风水好。所以家里有老人的,每到春天总是盼望着门前呢喃的声音。我们那儿并不重视喜鹊,而把燕子看成喜鹊的化身。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如果身体不适,他们就把能不能熬过冬天作为给自己的一个命数。二月初燕子准时飞回来,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呢喃,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⑤我们不知道鸳鸯是怎么一回事,却知道家里的燕子是双飞双宿的。大清早,等门一开燕子马上飞去了,当它回来的时候嘴里肯定衔着草什么的,有时独自回来,有时两只一块儿。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到了傍晚,如果另一只还没有回来,那只先回来的燕子肯定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直到另一只回来,然后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再也看不到它们的影子。村里小夫妻哪天吵架了,做妻子的就会责备自己的男人,怎么连燕子都不如,它们还懂得温情。刚才还气呼呼的男人,此时默不作声,一个人提了只筐出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⑥燕子等窝筑好后开始产卵,大约一个月后窝里便会伸出几张黄黄的小嘴。此时是燕子最最忙碌的时候,两只燕子飞进飞出,喂养着它们的小宝宝。老人说,燕子一顿烟的工夫要飞出三次,一天下来将近要飞一百多次,直到小燕子能独立觅食为止。而小燕子长大的那阵子,家里是颇为热闹的。一会儿叽叽喳喳,一会儿唧唧啾啾,尤其当燕子爸爸与燕子妈妈从外面觅食回来的时候,横梁上是一片喧闹。只只张大着黄口,争先恐后地要食吃。等老燕子飞走了,它们才个个缩回窝里安静下来。再过一段时间,小燕子开始学飞,扑棱棱地从窝里飞到窝外,再由屋檐下飞到树枝上,这样一路地飞远。如果还不到迁徙的时候,小燕子们绝不会飞走,到了晚上还是会飞到自己的窝里。⑦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贪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⑧村里开始有人建房,原来居住的老房子得拆掉。上了年纪的人遵循一个原则,五黄六月(指阴历五、六月间天气最炎热的时候)是不可以动土木的。所以村里很多人建房子多选择在秋天,这时候燕子已准备南飞了。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然而,那些建了新房子的人家第二年再也不会有燕子进出。整天锁着的大门和平整的天花板,让燕子越飞越远了。⑨当村里最后一栋楼立起来的时候,村子变得寂寞起来。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以至回忆燕子确确实实的叫声,却模糊了。村民习惯了关门。(选文有删改)5.村里人的哪些行为表现了对燕子的重视和喜爱?请简要概述。6.请结合语境,分析第⑦段中加点词语“仪式”的妙处。7.“年复一年,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你如何理解第⑨段中这句话的含意?8.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补缸师傅干亚群①农民称天为老天爷,活一辈子,看一辈子老天爷的脸色。过年的时候除了祭拜祖宗,还要供天上的菩萨,期待老天爷风调雨顺,庄稼有收成,人有天落水(雨水)喝。这天落水没有规律,所以得用缸蓄起来。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都摆放着几口大缸,水顺着屋檐下的竹筒引到水缸里。②大人是禁止我们去缸边玩的,担心我们把缸磕坏了。第一次听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不以为然。这孩子太奢侈了,如果在我们村庄里,肯定会被大人打一顿。除了砸缸,难道想不出别的办法了吗?我曾怀疑过这故事的真实性。③缸毕竟是缸,不是铜墙铁壁,它也有破的时候。破了,补呗。只要是属于农民生活必需品的,肯定有一个师傅专门掌管着,似乎他们活着就是为了给村庄修修补补。他被称为补缸师傅,真实的姓名倒被人忘了。也怪,一旦赢得“师傅”之称,别人就顺顺当当地把他的姓名给忘了。“师傅”一词既是尊称,又是名字。④补缸师傅生意好的时候,家门口堆满了缸,或缸底朝天,或缸口敞开。那些缸是主人用麻绳抬来的,有豁了嘴的,也有裂了口的。大家左一口“师傅”,右一口“师傅”,那恭恭敬敬的称呼似乎给补缸师傅戴了一朵朵大红花。补缸师傅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地支使别人把缸放哪儿、怎么放,脸上平静而慈祥,好像面前的缸都是患儿,而自己则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⑤补缸师傅用粉笔在缸上记下日期和主人的姓。他只能按照缸送来的日期排序修补。大家都急着用缸。雨水已经在路上,趁着还没下,得赶紧把缸补好。⑥补缸师傅在缸上面叮叮当当地敲。他拿一把小榔头,眯缝着眼睛,从上敲到下,从左敲到右,然后把耳朵慢慢贴近缸面,他手里的小榔头也随之变轻,目光也柔和起来……一会儿,他用另一只耳朵靠近水缸,还是那样的敲法。如此反复,不厌其烦。⑦敲过几遍后,他可能已大致清楚缸的破损程度,然后用笔在上面记下符号,或一个圈,或一个叉,像一个个密码。有时别看缸表面没什么事,出了一根冲线而已,但这条细细的冲线说明不了问题,得靠补缸师傅敲一敲,用耳朵细听声音的变化。⑧补缸师傅说,人的表情可以装,人的话可以假,但声音不会说谎,缸哪里裂了、豁了,会用声音清清楚楚告诉你。如果不是因为缸的问题,村里人不太愿意到他家串门。补缸师傅的眉毛吊梢得厉害,跟他聊天,他总是眯缝着眼睛,然后一只耳朵慢慢侧过来,过会儿,又侧过另一只耳朵,姿势还是原来的姿势。这让说话的人心里发毛,好像他用耳朵在录音。心里发毛,声音自然有变化,补缸师傅脸上的表情也就随之变化:嘴巴微微往外咧,一只眼睛闭着,另一只眼睛猛地睁开……这种表情让每一个说话的人惊骇。⑨补缸师傅的活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就像是给缸做外科手术,在待补的地方慢慢凿,凿时用力既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正好在缸上凿出一条缝,旁边再凿一条,然后用一个铁钉往两条缝处扣,再在碗里搅拌好“铁砂”,往铁钉扣住的地方填。“铁砂”刚搅拌好时跟水泥差不多,但很快会凝固,牢牢地粘住铁钉。⑩自从通了自来水后,补缸师傅的生意一落千丈。他不得不出门去吆喝。 “补缸补甏哉,缸补勿补”,“缸补勿补?缸甏好补哉”…… 吆喝声在清晨的空气里翻来覆去,有时“哉”拖得很长,快要结束时拐了弯,再慢慢收起来,似乎“哉”跑了一段路后转身又跑了回来。有时“补”重重压下去,又快速提上来后紧急刹住。他的吆喝冲过笼罩在村庄上空的云雾,开出了一条路。我替他担心,担心他攒在路上的“哉”回不来,担心他的“补”迷了路。 屋檐下的缸底慢慢沉淀了污垢,没有人记得去清理。大家喝自来水、纯净水,把天落水忘了。但司马光砸缸的事,我现在却信了。9.请简要分析第④段中“大家”及“补缸师傅”的心理活动。10.对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作者为什么会由怀疑到相信?请简要分析。11.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补缸师傅的形象特点。12.第 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文章,完成下列各题。蚯蚓爬上处方干亚群①字如其人的说法,我很喜欢。字漂亮,人也跟着漂亮。②大学的课堂上,内科老师在台上讲解左心室右心房,目光定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我在他的眼皮底下练钢笔字,临的是田英章的。③田老师的字,属于雌雄同体,既潇洒又妩媚,起笔斜切,落笔矜持又不失活泼,犹如母亲手中的菜刀,贴着滚圆的萝卜,切出一条条丝来。最养眼的,是连笔,偏旁抵一下,然后扛起肩,力撑整体,仿佛我父亲一样的男人,挑了两只箩筐,累了也不歇一歇。④练字这门功课,真应了天道酬勤。我的字,慢慢有了力道,让我对未来满怀憧憬。⑤实习时,我坐带教老师的右侧,听老师跟病人一问一答,也看老师在病人的身上叩、触、听,如果临床特征明显,老师会让我听或触。善良的病人,总是配合着我,任我用不熟练的手在他身上触摸,或静静地让我听心率或呼吸音。⑥老师捉起笔开处方,我眼巴巴地瞅着,希望能瞅出些临床经验来。结果,我望字却步,老师的字根本不给我一个认门的机会。她的字潦草中带着恣意,既一气呵成,又喘息不止,像无数条蚯蚓爬上处方。凭我的眼力,几乎认不全一个药名。它们趴在了纸上,累得不行。⑦病人双手接过,小心翼翼中带着某种虔诚。病人的目光在上面停留了片刻,慢慢抬起头,神情里卧着羞涩,问老师刚才说的药配了没。在得到答复后,他起身离开,那张处方始终被他捧在手里,仿佛很重,或许,是担心上面的字齐刷刷地溜了。⑧有时,我也挺理解老师:手术要做,病历要写,门诊要坐,尤其是病人多的时候,恨不得生出千只手。⑨无论如何,处方都是自带光环的。所以,当老师让我开处方的时候,我被小医生的角色激荡着,尽管是老师口述,我抄写,笔落处方的神圣还是在心里飞溅起一大堆浪花。老师确认后,一边签上名字,一边夸我字写得老到。我心里喜滋滋的,可签的名还是羞涩地缩在老师名字后面,中间还隔着一条斜杠。老师签的名,除姓氏尚可依稀辨别,后面的名,几乎只剩下骨架,还是被肢解过的,有的甚至是一条线。那线画得就像要隐入白云深处。偏偏,这条线压住了处方,引着后面的我。如果单单是我签名,病人是绝对配不到药的。⑩实习结束后,我正式走上临床岗位。卫生院的门诊量,远远不如县人民医院。镇上的病人,大多能忍则忍,忍到赶集的日子才来医院。我坐诊的时间没什么缩减,但真正用于看病的时间不多。余出来的时间,我有时用在练字上。还是田老师的字。就在我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愉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现象:挂号室的梅姨捧着处方问过每一个医生,除了我。我仿佛成了一个不合格的医生。 有次卫生院里出现了纠纷,患者因服药后感到头痛、恶心,怀疑用药有误,于是找院长投诉。院长找来当时接诊的吕医生。吕医生诊断的是肠胃炎,开的药也是普通的药,照理不会出什么差错。病人不服气,要求查看处方。在一沓处方里,吕医生的处方最好找,最难看的那张一定就是。吕医生的字像是出了车祸,伤痕累累地倒在处方上,面目全非。 这件事成了大家闲聊时取笑吕医生的话题。吕医生不服气,把存放在会计室的一沓处方拎了出来,在阳光底下一张张铺开,还用十几个空针盒,压住处方的签名。他吆喝着大家来认领。大家笑嘻嘻地凑到了一起,看西洋景似的。我开的处方也在示众之列。因与大家的挤在一块儿,我的字一下子变得八面出锋,笔笔飞动,看起来最好看。那个叫“骄傲”的词,在我心底滚动。我一次次别过脸去,试图用吕医生他们的字来阻止它跳跃。 不久,镇中学教书法的赵老师来医院配药,吕医生忙请他给大家写几个字。赵老师稍稍推托后,在纸上一笔下去,半枯半湿,忽浓忽淡,有时把字的最后一竖抽得老长老长。大家屏息观看,一脸庄重,不过同时也是一脸茫然。吕医生有些怯生生地问:“这写的是什么?”赵老师说:“这是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我熟悉,勉强能认清,但吕医生他们不熟悉,跟着赵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认,认得有些艰难。 赵老师前脚刚走,吕医生便开始感叹:“如果字写得别人认不出便是书法,那么我们个个都是书法家。”大家一阵哄笑,惊得一群麻雀飞上屋脊,像散落的墨汁。 医生的字,大抵是世上最神圣又最不着调的字了,而书法,毕竟是有法度的,并非每一位医生都有练的兴趣。如果患者病情急,医生哪有心情一笔一画,这用在纸上的时间如黄金般珍贵。有时病人在旁边痛苦呻吟,医生落笔如疾风中的劲草,几乎不歇一口气,一笔到底,既有挂碍,也无挂碍。医生的字被人戏称为“天书”。此字只应天上有,而医者仁心,全在人间。(节选自《散文》,有改编)【理文脉】13.阅读全文,围绕“我”的从医经历,梳理文章内容,并按照提示填写下面的表格。大学的课堂 实习期间 初到卫生院工作 产生纠纷后 赵老师题字后① 由老师口述“我”抄写处方 ③ 吕医生将处方示众,“我”的字最好看 众人看赵老师写的字并讨论满怀憧憬 ② 起初愉悦,之后产生自我怀疑 ④ 产生思考【品语言】14.请你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①病人的目光在上面停留了片刻,慢慢抬起头,神情里卧着羞涩,问老师刚才说的药配了没。②吕医生的字像是出了车祸,伤痕累累地倒在处方上,面目全非。【析构思】15.文章主要写处方上的字迹,为什么还写到田英章和赵老师的字?请结合上下文的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理解。【悟心理】16.文章第⑨段写道:“我心里喜滋滋的,可签的名还是羞涩地缩在老师名字后面,中间还隔着一条斜杠。”这句话反映了“我”怎样的矛盾心理,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种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赏标题】17.本文标题《蚯蚓爬上处方》独具匠心,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答案1.①兴奋得意②难过悲伤③心疼无奈④抠补丁 2.“合谋”指共同商量策划一些坏事,用“合谋”一词形容母亲和裁缝讨价还价、精打细算,体现“我”对贫穷生活的无奈与对新衣(美好生活)的渴望。 3.示例1:选择A,理解:“我”将衣服的“旧”归结为补丁太过“崭新”,认为只要将补丁“抠旧”,补丁就能和旧衣融为一体,成为一件“好衣”。矛盾反常的行为突出了作者对穿打着补丁旧衣的厌恶,对贫穷生活的无奈以及对穿新衣的渴望与向往。示例2:选择B,理解:“我”一方面去找补丁师傅,一方面又为没找到而热泪盈眶,从这种矛盾的做法中突出“我”为物质贫困所困的自卑,对新生活充满期待与向往。 4.儿时的“我”因为穿打着补丁的旧衣无奈心酸,是一块抹不去的伤疤,始终对美好的生活充满着向往。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回头再看那段往事,从“居然”一词就可体现成长的蜕变,表达了成长后的释怀与坦然。【分析】1.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1)根据“情感折线图”中“穿新衣”的提示,找到⑥段“正月初一,新衣服穿到了我身上,它换取了我一年的期盼。我用它致敬新时间的到来。我一身簇新去拜年,去做客,在庄重而零乱的席间频频昂首,也一次次钻进浩荡的春风里”可知情感是:兴奋得意;(2)根据“情感折线图”中“穿旧衣”的提示,找到⑧段“我重新穿上旧衣服。最令人难过的是,旧衣服上出现了破洞”可知情感是:难过悲伤;(3)根据“情感折线图”中“打补丁”的提示,找到⑨段“因为它,我不敢到处跑。我觉得那些破洞眼会吸纳别人的嘲笑,到了夜晚,它们会一个个钻进我的梦里,我在那里被它们围攻”可知情感是:心疼无奈;(4)根据“情感折线图”中“讨厌郁闷”的提示,找到 段“我有事没事地会去抠那个补丁。我现在讨厌它的崭新,以为抠掉它的新,它就能与其他的旧融合一体,成为一件好衣”可知事件是:抠补丁。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段“与赵裁缝合谋一件衣服长短的时候,她早早替我预测衣服的未来”中的加点词“合谋”本义是:共同策划(多含贬义);结合段“赵裁缝拿卷尺在我身上比画,母亲在边上赔着笑脸,还准备了一筐的好话……其实,母亲能还价的余地很小,在衣服的用料方面,她永远算不过赵裁缝”可知,这里用“合谋”一词形容母亲和裁缝讨价还价、精打细算;结合 段“ 但这并不是我所希望的。补丁的新,新得有些耀武扬威。它明白无误地宣布:这衣服是旧的,是破的”可知,体现“我”对贫穷生活的无奈与对新衣(美好生活)的渴望。3.本题考查语句理解。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说出对矛盾行为的理解即可。A. 画线句“我有事没事地会去抠那个补丁。我现在讨厌它的崭新,以为抠掉它的新,它就能与其他的旧融合一体,成为一件好衣”,结合⑥段“我一身簇新去拜年,去做客,在庄重而零乱的席间频频昂首,也一次次钻进浩荡的春风里”和⑧“过了正月,新衣服又被母亲收了回去,我重新穿上旧衣服。最令人难过的是,旧衣服上出现了破洞”可知,“我”喜欢新衣服,讨厌旧衣服,特别是有破洞的旧衣服;而“补丁的新,新得有些耀武扬威”,又不是“我所希望的”,“讨厌它的崭新,以为抠掉它的新,它就能与其他的旧融合一体,成为一件好衣”,于是“有事没事地会去抠那个补丁”,这就形成了“新旧”的矛盾,这种矛盾反常的行为突出了“我”对穿打着补丁旧衣的厌恶,对贫穷生活的无奈以及对穿新衣的渴望与向往。B. 段画线句“我从车站出来时大发奇想,之后一个人把县城的大街小巷走了个遍,没有找到一个补师傅。我几乎热泪盈眶,也心满意足:光凭这个,县城,就值得我去热爱”写“我”一方面去找补丁师傅,一方面又为没找到而热泪盈眶,前后构成了矛盾,但表达了对没有“补师傅”的县城生活的喜爱,表明“我”对缝缝补补的生活状况的不满;结合 段“‘补师傅’,靠着手中的技艺,把一件件破的东西补成旧的。他们替别人补着物件,替自己补生计。唯独我内心的忧戚,没有人来补。母亲也没办法补”这种矛盾的做法,突出“我”为物质贫困所困的自卑,对新生活充满期待与向往。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 段“不得不承认,补丁是我心中的暗疾,像一块块伤疤,里面吸附着我成长的碎屑”,结合 ⑨段“因为它,我不敢到处跑。我觉得那些破洞眼会吸纳别人的嘲笑,到了夜晚,它们会一个个钻进我的梦里,我在那里被它们围攻”可知,儿时的“我”穿破衣服怕被人嘲笑,对打补丁的衣服心存芥蒂,成为一块抹不去的伤疤,表现了过去生活的无奈和心酸,但始终对美好的生活充满着向往。结合 段“年轻的同事自然不明白,她腿上的那些窟窿,居然咬痛过我的青春”可知,如今看到同事有天突然穿了一条挂着破洞的牛仔裤来上班,引发了“我”辛酸的回忆;“居然”表现出对自己的行为意外,体现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蕴含着成长后的释怀与坦然的思想感情。5.①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②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③晩上给燕子留着门。④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或“村里小夫妻吵架,拿燕子作比”和“建房多选择在秋天”)。 6.“仪式”一词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在文中大词小用,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的庄重和认真,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体现“我们”对燕子的喜爱)。 7.岁月流走,当村里迎来一座座新楼后,燕子却在慢慢离去;人和燕子和谐共处,如一家人一般生活的热闹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 8.通过对燕子的神态、声音、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写出了燕子双飞双宿的生活习性,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燕子间的温情,也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分析】5.本题考查关键情节的概括。根据文章第①段“老人便把门开得大大的。我们感到不解。老人说,燕子回来了,它们要筑巢,如果关着门,燕子会觉得主人不欢迎它们”可概括出:春天,开门欢迎燕子归来;根据文章第④段“那些躺了一冬的老人不管可不可以下床,都要起来在门口坐一坐,听听燕子的呢喃,看看燕子忙碌地衔草加固巢,心里觉得有一种踏实”可概括出:村里的老人看燕子,听燕子的呢喃;根据文章第⑦段“我们家约定俗成,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这是晚上最后一道仪式。就像大人牵挂贪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可概括出:晚上给燕子留着门;根据文章第⑧段“那些拆了老房子的人家,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整个地端下来,然后放在树杈上,希望明年燕子归来的时候还能发现这个标记”可概括出:把拆下来的燕子窝放在树杈上。6.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回答此题时,先要说出词语的原义:“仪式”一词用在比较神圣的典礼上,结合“最晚进门的人,总会看一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可知,在文中大词小用,写出晚上做最后一件事——“看燕子是不是到齐了,然后关门”的庄重和认真,结合下文“就像大人牵挂会玩的孩子迟归那样,我也会提醒家里人:给燕子留着门”可知该词语用在句子的深层意思:体现了燕子在“我们”心中的位置。7.本题考查了对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结合“燕子只是在记忆里呢喃,又渐渐消隐”中“消隐”可知,燕子已经慢慢离去;从“在记忆里呢喃”可知,人与燕子共处的场景只能成为美好的回忆,围绕以上两点进行回答即可。8.本题考查了句子的赏析。根据句中“嘴里肯定衔着草”“你一口草我一口泥,共筑着它们的窝”“停在门前的树上或屋檐下,歪着头一动不动”“轻轻几声叽叽,便飞进窝里”等词句可知,划线句子运用了细节描写,从燕子的姿态、声音、动作等方面,生动细致的写出了燕子对自己伴侣的忠贞守候,表达了“我”对燕子的赞美与喜爱之情;同时为下文的“村里小夫妻……等他回来的时候筐里准有妻子爱吃的水果”的情节相互映衬。9.①“大家”:一是表达对补缸师傅的尊敬,二是希望补缸师傅能尽快修补自家的缸。②“补缸师傅”:表现了其在村中的存在感和被人尊敬的优越感。 10.怀疑:之前缸是村民们生活的必需品,在父辈们的影响下,从小就认为缸是重要的东西,所以怀疑;相信: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缸已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相信。 11.①吊梢眉、爱眯缝着眼;②不善于与人聊天;③补缸技艺高超;④细心有原则;⑤专注于补缸行当。 12.①吆喝声属语言描写,由声音起伏变化来表现补缸师傅内心的落寞;②原来生意好的补缸师傅现在需出门吆喝才有生意,表现“我”对补缸师傅的同情;③体现了补缸这一行当由兴盛走向了衰落,表达了作者对以“补缸”为代表的乡村传统修补行当正逐渐走向衰落的失落。【导语】这篇散文以“补缸师傅”为切入点,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传统乡村生活的变迁。作者以水缸为意象,巧妙串联起农耕文明对自然的依赖(①)、传统手艺人的专业尊严(④⑥⑨)与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职业困境(⑩ )。补缸师傅的形象塑造尤为生动,其专注的神态(⑥)、独特的听觉诊断(⑦⑧)和精湛的修补技艺(⑨),既体现了匠人精神,又暗含对传统消逝的隐忧。文中对“司马光砸缸”态度的转变(② ),更深化了文化记忆与时代变迁的主题思考。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第④段“大家左一口‘师傅’,右一口‘师傅’,那恭恭敬敬的称呼似乎给补缸师傅戴了一朵朵大红花。补缸师傅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地支使别人把缸放哪儿、怎么放”可知,“大家”对补缸师傅态度恭敬,用尊称且听从其安排。因为缸是农民生活必需品,破了需要补缸师傅修补,而大家都急着用缸,希望补缸师傅能尽快且高质量地修好自家的缸。由此可知,“大家”的心理是对补缸师傅充满期待和敬重,希望能借助他的手艺解决自家缸破损的问题,保障日常生活用水。结合第④段“补缸师傅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地支使别人把缸放哪儿、怎么放,脸上平静而慈祥,好像面前的缸都是患儿,而自己则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可知,补缸师傅面对众多等待修补的缸,表现得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将缸比作患儿,把自己视为医生。这体现出他对自己修补技术的自信,同时也有一种被大家需要、认可的成就感。由此可知,补缸师傅内心是自豪且从容的,他享受着被村民依赖的感觉,也对自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充满信心。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①段“这天落水没有规律,所以得用缸蓄起来。每家每户的屋檐下都摆放着几口大缸,水顺着屋檐下的竹筒引到水缸里”以及第②段“大人是禁止我们去缸边玩的,担心我们把缸磕坏了”“这孩子太奢侈了,如果在我们村庄里,肯定会被大人打一顿。除了砸缸,难道想不出别的办法了吗?我曾怀疑过这故事的真实性”可知,在作者生活的村庄环境中,缸是用来储存雨水、保障生活用水的必需品,且大人十分重视对缸的保护。在这样的成长环境和认知影响下,作者认为缸是重要且珍贵的物品,砸缸是一种浪费和奢侈的行为,所以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产生怀疑。由此可知,作者怀疑是因为在其生活经验里,缸承载着重要的生活功能,受父辈对缸重视态度的影响,难以接受司马光砸缸这种行为。结合第⑩段“自从通了自来水后,补缸师傅的生意一落千丈”和第 段“屋檐下的缸底慢慢沉淀了污垢,没有人记得去清理。大家喝自来水、纯净水,把天落水忘了。但司马光砸缸的事,我现在却信了”可知,随着时代发展,自来水普及,人们不再依赖缸储存雨水,缸逐渐失去了其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成为被遗忘的物品。此时缸对于人们的意义和价值已与之前大不相同,所以作者能够理解司马光砸缸的行为,进而相信了这个故事。由此可知,作者相信是因为物质生活的变化使得缸的意义消失,所处生活环境和对缸的认知改变,让他对司马光砸缸的行为有了新的理解。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第⑧段“补缸师傅的眉毛吊梢得厉害,跟他聊天,他总是眯缝着眼睛”可知,文中直接描述了补缸师傅的外貌特征为眉毛吊梢,与人聊天时总是眯缝着眼睛。由此可知,补缸师傅具有吊梢眉、爱眯缝着眼的形象特点。结合第⑧段“跟他聊天,他总是眯缝着眼睛,然后一只耳朵慢慢侧过来,过会儿,又侧过另一只耳朵,姿势还是原来的姿势。这让说话的人心里发毛,好像他用耳朵在录音。心里发毛,声音自然有变化,补缸师傅脸上的表情也就随之变化:嘴巴微微往外咧,一只眼睛闭着,另一只眼睛猛地睁开……这种表情让每一个说话的人惊骇”可知,补缸师傅与人聊天时的姿势和表情,给人带来不适,让对方心里发毛、感到惊骇,导致聊天氛围不佳。由此可知,补缸师傅不善于与人聊天。结合第④段“大家左一口‘师傅’,右一口‘师傅’”以及第⑨段“就像是给缸做外科手术,在待补的地方慢慢凿,凿时用力既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正好在缸上凿出一条缝,旁边再凿一条,然后用一个铁钉往两条缝处扣,再在碗里搅拌好‘铁砂’,往铁钉扣住的地方填。‘铁砂’刚搅拌好时跟水泥差不多,但很快会凝固,牢牢地粘住铁钉”可知,村民对补缸师傅十分尊敬,且文中详细描述了他补缸时如同外科手术般精细的操作过程,体现出他补缸技术娴熟、专业。由此可知,补缸师傅补缸技艺高超。结合第⑤段“补缸师傅用粉笔在缸上记下日期和主人的姓。他只能按照缸送来的日期排序修补”以及第⑥段“他拿一把小榔头,眯缝着眼睛,从上敲到下,从左敲到右,然后把耳朵慢慢贴近缸面,他手里的小榔头也随之变轻,目光也柔和起来……一会儿,他用另一只耳朵靠近水缸,还是那样的敲法。如此反复,不厌其烦”可知,补缸师傅按顺序修补体现了他做事有原则;而他不厌其烦地用小榔头仔细敲击缸面,通过听声音判断破损程度,展现出他的细心。由此可知,补缸师傅具有细心且有原则的特点。结合第④段“补缸师傅生意好的时候,家门口堆满了缸……补缸师傅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地支使别人把缸放哪儿、怎么放”以及第⑩段“自从通了自来水后,补缸师傅的生意一落千丈。他不得不出门去吆喝”可知,生意好时他专注于修补大量的缸,生意变差后仍坚持通过吆喝继续从事补缸工作。由此可知,补缸师傅专注于补缸行当。12.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第 — 段“‘补缸补甏哉,缸补勿补’,‘缸补勿补?缸甏好补哉’……吆喝声在清晨的空气里翻来覆去,有时‘哉’拖得很长,快要结束时拐了弯,再慢慢收起来,似乎‘哉’跑了一段路后转身又跑了回来。有时‘补’重重压下去,又快速提上来后紧急刹住”可知,这里对补缸师傅的吆喝声进行了细致的语言描写,通过描述吆喝声中字音的长短、强弱变化,如“哉”的悠长拖音、“补”的重音处理。这些独特的声音变化,暗示出补缸师傅在生意惨淡的情况下,为招揽生意不得不卖力吆喝,从而体现出他内心的无奈与落寞。由此可知,该段通过语言描写,以吆喝声的起伏变化展现了补缸师傅内心的落寞。结合第④段“补缸师傅生意好的时候,家门口堆满了缸……大家左一口‘师傅’,右一口‘师傅’”和第 段补缸师傅出门吆喝的描写可知,过去补缸师傅生意红火,村民主动送缸上门且对他恭敬有加,而现在他却要走街串巷吆喝揽活。这种前后的反差,让“我”看到补缸师傅生活境遇的变化。再结合“我替他担心,担心他攒在路上的‘哉’回不来,担心他的‘补’迷了路”,可以看出“我”对补缸师傅如今艰难处境的担忧,体现出“我”对他的同情。由此可知,通过补缸师傅前后生意状况的对比,表现出“我”对补缸师傅的同情。结合第④段“补缸师傅生意好的时候,家门口堆满了缸”以及第⑩段“自从通了自来水后,补缸师傅的生意一落千丈。他不得不出门去吆喝”,再到第 段对补缸师傅吆喝的详细描写可知,从过去补缸师傅家门口堆满等待修补的缸,到如今需要靠吆喝来维持生意,直观地展现了补缸这一行当随着时代发展、生活方式改变而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作者对补缸师傅吆喝声的细致刻画,以及“我替他担心”等情感表达,蕴含着对这种传统行当消逝的惋惜,表达了作者对以“补缸”为代表的乡村传统修补行当逐渐衰落的失落之情。由此可知,该段体现了补缸行当的兴衰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修补行当衰落的失落。13. 临田英章的字,字渐有力度 喜悦又谦卑 有时间练字,因梅姨从不问自己处方而自我怀疑 骄傲又想压抑 14.①运用神态描写,“卧着羞涩”写出病人面对潦草处方时的不好意思,体现其对医生的尊重,侧面反映处方字迹潦草的普遍。②用比喻,将吕医生的字比作出车祸、伤痕累累的样子,生动写出字迹潦草难认,暗示纠纷可能,带幽默与无奈。 15.田英章的字规整,与“我”认真练字呼应,和医生处方潦草对比,为“我”写规范处方铺垫;赵老师的字艺术却难认,与医生处方“天书”类比,引发对认不出的字是否为书法的讨论,深化对医生字迹潦草原因的思考。 16.“喜滋滋”因字被夸、感受处方神圣,获成就感;“羞涩地缩在后面”因资历浅、敬畏老师,且深知自己签名需依附老师才有效,体现职业初期的喜悦与谦卑。 17.用比喻将潦草字迹比作蚯蚓,生动新颖,吸引读者;概括处方字迹潦草现象,暗示对这一现象的复杂态度;贯穿对处方字迹的描写,使线索清晰,凸显主题。【导语】《蚯蚓爬上处方》以“字”为线索,串联起学医经历与从医见闻。通过处方字迹的多样形态,展现医生日常的忙碌与医患间的微妙互动,既调侃医生字迹潦草的普遍现象,又于字里行间传递医者仁心,文字生动有趣,以小见大,蕴含对医疗行业与人文关怀的思考。13.本题考查内容梳理。第一空,结合“大学课堂”“满怀憧憬”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②段“大学的课堂上,内科老师在台上讲解左心室右心房,目光定在教室的天花板上。我在他的眼皮底下练钢笔字,临的是田英章的”第④段“练字这门功课,真应了天道酬勤。我的字,慢慢有了力道,让我对未来满怀憧憬”可知,“我”大学课堂上练钢笔字,临的是田英章的,字渐渐有了力度;第二空,结合“实习期间”“由老师口述‘我’抄写处方”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⑤段“实习时,我坐带教老师的右侧”第⑨段“所以,当老师让我开处方的时候,我被小医生的角色激荡着,尽管是老师口述,我抄写,笔落处方的神圣还是在心里飞溅起一大堆浪花。老师确认后,一边签上名字,一边夸我字写得老到。我心里喜滋滋的,可签的名还是羞涩地缩在老师名字后面,中间还隔着一条斜杠”可知,由老师口述“我”抄写处方,得到老师的夸奖,心里美滋滋的,但签的名还是羞涩地缩在老师名字后面。故可概括:喜悦又谦卑;第三空,结合“初到卫生院工作”“起初愉悦,之后产生自我怀疑”的提示,可定位到第⑩段“我坐诊的时间没什么缩减,但真正用于看病的时间不多。余出来的时间,我有时用在练字上。还是田老师的字。就在我为自己的进步感到愉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一个现象:挂号室的梅姨捧着处方问过每一个医生,除了我。我仿佛成了一个不合格的医生”可知,初到卫生院工作,看病的人不多,“我”余出时间继续练字;挂号室的梅姨捧着处方问过每一个医生,除了“我”,因此产生了自我怀疑。故可概括:有时间练字,因梅姨从不问自己处方而自我怀疑;第四空,结合“产生纠纷后”“吕医生将处方示众,‘我’的字最好看”的提示,可定位到第 段“有次卫生院里出现了纠纷”第 段“我的字一下子变得八面出锋,笔笔飞动,看起来最好看。那个叫‘骄傲’的词,在我心底滚动。我一次次别过脸去,试图用吕医生他们的字来阻止它跳跃”可知,当大家开的处方都放在一起时,“我”的处方八面出锋,笔笔飞动,看起来最好看。“我”内心激动骄傲,却又在尽力压抑。14.本题考查句子赏析。①动作与神态描写:“停留”“慢慢抬起”等动作,搭配“神情里卧着羞涩”的神态刻画,细腻呈现病人面对潦草处方时,因看不懂又不好意思细问的窘迫心理,以及其对医生的尊重,这样的描写让人物形象鲜活,也侧面反映处方字迹潦草给患者带来的困扰。“卧”字将抽象的“羞涩”具象化,仿佛羞涩有了形态,悄然藏在神情里,增添文字的生动性与感染力。②比喻修辞:把吕医生潦草的字比作“出了车祸,伤痕累累”的状态,新奇又形象,夸张呈现字迹潦草、难以辨认的程度,自带幽默讽刺效果,凸显医生字迹问题,也为后文情节(处方引发纠纷等)做铺垫。“伤痕累累”“面目全非”等词,赋予字迹画面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字的潦草混乱,强化表达效果。15.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田英章的字:文中第②③段提到“我”在大学课堂临田英章的字,其字“既潇洒又妩媚,起笔斜切,落笔矜持又不失活泼”,规整好看。这与“我”认真练字的行为相呼应,展现“我”对练字的追求。对比医生处方的潦草,如第⑥段写带教老师处方“像无数条蚯蚓爬上处方”,突出医生字迹潦草的普遍现象,也为后文第⑩段“挂号室的梅姨捧着处方问过每一个医生,除了我”中“我”因写规范处方,挂号室梅姨不找“我”问处方等情节做铺垫,体现“我”练字在处方书写时的规范。赵老师的字:第 段写赵老师写字“半枯半湿,忽浓忽淡,有时把字的最后一竖抽得老长老长”,艺术风格明显但难认。这和医生被戏称为“天书”的处方字迹类比,都是他人难以辨认的字。引发第 段吕医生“如果字写得别人认不出便是书法,那么我们个个都是书法家”的感叹,进而深化对医生字迹潦草原因的思考——并非追求书法,而是医疗场景下,如患者病情急、医生忙碌,没时间工整书写,使文章对医生字迹的探讨更深入。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喜滋滋”的原因,从原文第⑨段“老师确认后,一边签上名字,一边夸我字写得老到”可知,“我”因练字有成效,写处方时字写得好而得到老师夸赞,收获肯定,因此心里“喜滋滋”;同时,结合第⑨段上文“我”参与开处方“被小医生的角色激荡着,尽管是老师口述,我抄写,笔落处方的神圣还是在心里飞溅起一大堆浪花”可知,“我”作为实习医生初次体验到开处方的神圣感,获得职业之初体验的成就感,所以心里“喜滋滋”。“羞涩地缩在后面”的原因,结合第⑤段“实习时,我坐带教老师的右侧”“善良的病人,总是配合着我,任我用不熟练的手在他身上触摸”第⑥段“老师捉起笔开处方,我眼巴巴地瞅着”可知,“我”处于实习阶段,资历尚浅,内心对带教老师充满敬畏。从第⑨段“签的名还是羞涩地缩在老师名字后面,中间还隔着一条斜杠”能看出,“我”在身份与经验上,自觉与老师有差距,不敢逾越;并且从第⑨段后文“如果单单是我签名,病人是绝对配不到药的”,说明“我”清楚自己的签名需依附老师签名才有效,这种现实让“我”在签名时表现得谦卑、拘谨,故而“羞涩地缩在后面”,整体呈现出职业初期既因肯定喜悦,又因资历和现实而谦卑的矛盾心理。17.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结合原文⑥段“她的字潦草中带着恣意……像无数条蚯蚓爬上处方”可知,将带教老师潦草的处方字迹比作“蚯蚓爬上处方”,标题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字迹的混乱难辨,新颖独特,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直接概括了文中处方字迹潦草这一核心现象,包括第⑥段“我望字却步,老师的字根本不给我一个认门的机会。她的字潦草中带着恣意,既一气呵成,又喘息不止,像无数条蚯蚓爬上处方”中实习期间带教老师的字迹,第 段“吕医生的字像是出了车祸,伤痕累累地倒在处方上,面目全非”在卫生院工作时,其他医生尤其是吕医生的字迹难以辨认,第 段“如果患者病情急,医生哪有心情一笔一画,这用在纸上的时间如黄金般珍贵。有时病人在旁边痛苦呻吟,医生落笔如疾风中的劲草,几乎不歇一口气,一笔到底”等内容可知,既体现了“我”对老师字迹的直观感受,也暗含着对这种现象的复杂态度——有对医生忙碌的理解,也有对字迹难认的无奈。全文围绕处方字迹展开,从第②段“我在他的眼皮底下练钢笔字,临的是田英章的”中的“我”练字、第⑥段“我望字却步,老师的字根本不给我一个认门的机会”观察老师处方字迹,到第⑨段“老师确认后,一边签上名字,一边夸我字写得老到”自己开处方、第 段“吕医生的字像是出了车祸,伤痕累累地倒在处方上,面目全非”经历卫生院的相关事件等,标题贯穿始终,成为串联全文内容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清晰,也凸显了对医生字迹及背后职业状态的探讨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