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2章第1节 群落的结构(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2章第1节 群落的结构(有解析)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
第1节 群落的结构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随季节或气候变化会呈现不同的季相
B.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能反映生物群落类型的差异
C.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对应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D.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但不会改变草原群落的优势物种
2.下图表示两个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B.“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生物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①表示
C.图中表示的关系中,一方死亡,对另一方有益的是②
D.大豆和根瘤菌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
3.如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可采用样方法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B装置收集的小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中
4.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所示,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枯草杆菌和草履虫之间构成捕食关系
B.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C.若加入以两种草履虫为食的生物,可能会改变两者竞争的结果
D.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趋向动态平衡
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黄鹂与柳具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全相同
B.组成黄鹂、白鹭、柳的细胞,其边界均为细胞膜
C.黄鹂、白鹭、柳都是真核生物,体内的细胞都有细胞核
D.黄鹂、白鹭、柳及其生存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了群落
6.某种螺可以捕食多种藻类,但捕食喜好不同。L、M两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的甲、乙、丙三种藻,L中不放螺,M中放入100只螺。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
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
C.图示L中使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的主要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D.甲、乙、丙藻和螺等所有生物构成一个微型的群落
7.我国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针叶林群落中,生长着落叶松、红松和冷杉等优势种,下列不属于优势种特征的是( )
A.优势种个体数量往往较多 B.优势种生活能力较强、适应性较强
C.不同环境条件下,优势种可能会发生改变 D.优势种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影响不大
8.调查法是生物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群落的丰富度时,以所有样方内物种数的平均值作为估算值
B.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用取样器取样法
C.利用显微镜对酵母菌直接计数时,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D.跳蝻、鼠妇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用标记重捕法
9.我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行为蕴含着大量的生物学知识,古书籍中也记载了许多的生物学知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细密的渔网)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邺风 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隰指低洼地)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有水平结构
C.《诗经 小雅 小宛》中提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描述的是螟蛉与蜾蠃两种生物之间的行为,这种种间关系实际上是捕食
D.“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没有共同的生态位
10.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有差别。为了调查群落中物种数的多少,通常采用最小面积的方法来统计。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如图为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及落叶林中样方面积与物种数的关系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图中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小,其最小面积越大
B.调查热带雨林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可以用取样器取样法
C.由于小样方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所以样方面积越大越好
D.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会越来越多
二、多选题
11.动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很多,伪装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伪装行为进行研究发现伪装的类型很多,其中拟态(指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贝氏拟态(指无毒害或无攻击性生物模仿一种有毒害或有攻击性生物,从而减少被捕食)、缪氏拟态(两个有毒害或攻击性物种互相模仿,从而减少被捕食)等。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通过伪装可以拓展其生态位,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B.竹节虫、变色龙都有其特有的伪装方式,分别属于贝氏拟态和缪氏拟态
C.蜜蜂与黄蜂形态类似,且都具有用尾刺蜇其他动物的能力,它们彼此模仿属于缪氏拟态
D.若要调查某种生物是否存在贝氏拟态现象,则涉及被调查的生物至少有两种
12.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可能作为入侵物种影响生态平衡,发展为单一优势群落。科研人员发现,随着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程度加强,该生态系统中的昆虫种类数逐年大幅减少。生态系统中植被、凋落物、土壤碳储量(吨/公顷)变化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加拿大一枝黄花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B.随着入侵时间延长,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
C.可以通过目测估计法来调查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后当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D.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和数量下降,进而使昆虫种类数减少
三、非选择题
13.下图为3组生物(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农作物与杂草,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C3组生物对应的示意图。A ,B ,C 。
(2)出现图②现象的原因是 。
(3)若3种种间关系中曲线b代表的生物死亡,对曲线a代表的生物一定有利的是 。
(4)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14.洞庭湖自然保护区动植物种类丰富,但水域中的血吸虫会引起血吸虫病。血吸虫先后在钉螺和人体内完成生长发育,控制钉螺的分布、生长和繁殖是防治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方法。研究人员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活螺出现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 ,调查草本和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这两种植物在做法上的差异主要是 。
(2)血吸虫与人之间的关系是 。据图可知林地的活螺出现率最低,所以可以通过( )达到减少钉螺的目的。
15.黄桃是湖南某些山区县特色农产品,其产量和品质一直是果农关注的问题。黄桃园A采用常规管理,果农使用化肥、杀虫剂和除草剂等进行管理,林下几乎没有植被,黄桃产量高;黄桃园B与黄桃园A面积相近,但不进行人工管理,林下植被丰富,黄桃产量低。研究者调查了这两个黄桃园中的节肢动物种类、个体数量及其中害虫、天敌的比例,结果见下表。
黄桃园 种类(种) 个体数量(头) 害虫比例(%) 天敌比例(%)
A 426 101169 35.17 13.20
B 678 105113 40.15 21.50
回答下列问题:
(1)与黄桃园A相比,黄桃园B的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 ,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 ,有利于其生存。
(2)与黄桃园B相比,黄桃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 ,根据其管理方式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 。
(3)使用除草剂清除黄桃园A的杂草是为了避免杂草竞争土壤养分,但形成了单层群落结构,使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降低。试根据群落结构及种间关系原理,设计一个生态黄桃园简单种植方案,并简要说明设计依据(要求:不用氮肥和除草剂、少用杀虫剂,具有复层群落结构): 。
试卷第4页,共4页
2.1群落的结构参考答案:
1.D【详解】
群落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会随着季节或气候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季相,A正确;
B、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能反映生物群落类型的差异,B正确;
C、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对应环境相适应的特征,C正确;
D、过度放牧会改变草原群落的物种组成,也会改变草原群落的优势物种,D错误。
2.A【详解】据图分析,题图中①、②、③为三种种间关系,其中①表示捕食,②表示种间竞争,③可表示互利共生。
A、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可能有共同的空间等资源,因此,二者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A错误;
B、“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可用图①表示,B正确;
C、图中②为种间竞争关系,一方死亡,则对另一方有益,C正确;
D、大豆和根瘤菌为互利共生关系,可以用图③来表示,D正确。
3.A【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装置利用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暗、避高温、趋湿的习性进行采集.调查土壤动物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保证小动物进行正常的呼吸,A正确;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B错误;
C、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暗(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C错误;
D、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防止腐烂,D错误。
4.D【详解】本题考查对种间关系以及种群增长的分析。分析该图,按照各种生物加入的时间顺序,不难得出A为枯草杆菌,B为双小核草履虫,C为大草履虫。a-b过程,大草履虫数量增加,枯草杆菌数量下降;b-c过程,枯草杆菌数量先增后减,大草履虫数量先减后增;c点以后,大草履虫数量急剧减少,枯草杆菌数量增加,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缓慢增长。
A、分析图可知,按照各种生物加入的时间顺序,不难得出A为枯草杆菌,B为双小核草履虫,C为大草履虫。加入大草履虫后,枯草杆菌数量减少,当枯草杆菌减少到峰值后,大草履虫增加至峰值,c点后,大草履虫数量急剧减少,枯草杆菌数量增加,说明两者存在捕食关系,A正确;
B、由图可知,A为枯草杆菌数量变化情况,B为双小核草履数量变化情况,C为大草履虫数量变化情况,B正确;
C、加入双小核草履虫后,大草履虫数量急剧减少,分析可知两者存在资源的竞争,若加入以两种草履虫为食的生物,则两种草履虫的数量都会有所减少,对资源的竞争减少,因此可能会改变两者竞争的结果,C正确;
D、烧杯中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A、B两条曲线最终不会趋向动态平衡,D错误。
5.C【详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A、翠柳是植物,其生命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个体;黄鹂是动物,其生命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所以与黄鹂相比,翠柳没有系统层次,即黄鹂与柳具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不完全相同。 A正确;
B、黄鹂、白鹭、柳均具有细胞结构,所有细胞的边界都是细胞膜,B正确;
C、黄鹂、白鹭、柳都是真核生物,其体内的细胞并不都具有细胞核,如柳树中的筛管细胞不具有细胞核,C错误;
D、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个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生物群落,黄鹂、白鹭、柳及其生存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组成了群落,D正确。
故选C。
6.C【详解】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据此答题。
A 、由L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A正确;
B、由M可知,螺移除后,甲藻数量上升明显,乙藻数量总体下降,但不及丙下降严重,说明三者的竞争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正确;
刚引入螺时,因为螺偏好吃甲藻,甲藻数量下降,乙藻竞争压力减少导致其数量上升,乙藻数量在峰值后下降,很可能是甲藻数量太少无法满足螺的食物需求,螺开始大量捕食乙藻而导致乙藻在峰值之后下降,C错误;
D、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作生物群落,简称群落,甲、乙、丙藻和螺等所有生物构成一个微型的生物群落,D正确。
故选C。
7.D【详解】A.优势种生活能力较强,适应性较高,个体数量往往较多,对其他物种的生存和生长影响较大。不同环境中优势种可能会发生改变,A,B,C 正确,D错误。
8.C【详解】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土壤中的动物的丰富度。
A、用样方法调查群落的丰富度时,应以所有样方内物种数总数(重复物种不重复统计)作为估算值,A错误;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而统计丰富度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B错误;
C、显微镜直接计数法,观察计数时将死的酵母菌和活的酵母菌(即死细胞和活细胞)都统计在内,统计的结果与实际活菌数比偏大,C正确;
D、跳蝻活动能力较弱,应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鼠妇属于土壤小动物,个体微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D错误。
故选C。
9.D【详解】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A、诗文的意思是捕鱼的时候不能用网眼太小的网,以保证捕捞成体,留下幼体,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以获得持续高产,A正确;
B、《邶风·简兮》中记载:“山有榛,隰有苓”。意思是榛树生长在山顶,苦苓生长在低洼地。这既体现了不同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又体现了生物群落具水平结构,B正确;
C、《诗经 小雅 小宛》中提到“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螟蛉是一种绿色小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蜾蠃幼虫就拿螟蛉作食物。蜾蠃是一种寄生蜂,但以螟蛉为食,体现了螟蛉与蜾蠃之间存在捕食关系,C正确;
D、“慎勿于大豆地中杂种麻子”描述了大豆和麻子因相互遮光而不能混杂种植,体现了两物种之间生态位的共同点,D错误。
10.B【详解】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不同,物种的数目也有差别。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科学家研究了我国从东北到海南的森林群落,发现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2、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可以通过取样调查的方法来进行。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物种数目。
3、分析题图,热带雨林群落物种数较多,需要较大的面积(50×50m2)才能表现出该群落所有植物种类;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数较少,需要较小的面积(20×20m2)就能表现出该群落所有植物种类;针叶林及落叶林的物种数最少,只需要(10×10m2)的面积就能表现出该群落所有植物种类。
A、根据曲线图分析,针叶林及落叶林的物种数最少,即群落丰富度小,其最小面积也越小,A错误;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由于其身体微小不适宜用样方法调查,应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调查,B正确;
C、样方面积太小,不能完全反映群落的物种数,样方面积应该是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中所有植物种类的最小样方面积,这样可以降低调查难度,样方面积过大会增加调查难度,C错误;
D、如题图所示,在最小面积内,随着样方面积不断加大,样方内物种数越来越多;超过最小面积,样方内物种数不再增多,D错误。
11.ACD【详解】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A、生物通过伪装可以提高自身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从而拓展其生态位,A正确;
B、竹节虫、变色龙的伪装方式符合贝氏拟态的概念,均属于贝氏拟态,B错误;
C、蜜蜂与黄蜂形态类似,且都具有用尾刺蜇其他动物的能力,它们属于两个有毒害或攻击性物种互相模仿,故它们彼此模仿属于缪氏拟态,C正确;
D、若要调查某种生物是否存在贝氏拟态现象,需要调查该生物本身,还需要调查被模仿的生物,故至少需要调查两种生物,D正确。 故选ACD。
12.BD【详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能够影响种群的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A、加拿大一枝黄花是一种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别比例的特征,影响加拿大一枝黄花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是年龄结构,A错误;
B、随着入侵时间延长,凋落物增加,但土壤碳储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B正确;
C、当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包含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目测估计法常用来估计个体较小、数量较多的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不能用于调查植物和动物的丰富度,C错误;
D、加拿大一枝黄花与本地植物均为生产者,通过种间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和数量下降,进而使昆虫种类数减少,D正确。
故选BD。
13.(1) ③ ② ①
(2)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且生存能力相当
(3)②
(4)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详解】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和寄生。
(1)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数量曲线分析有时相反,有时平行,曲线①是“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代表捕食关系;竞争是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相互排斥现象,且生存能力相当,图中曲线②是“势均力敌”的同步性变化,代表竞争关系;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曲线③是“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代表互利共生关系。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属于共生关系,对应③;B.农作物与杂草属于竞争关系,对应②;C.狐与兔的种间关系属于捕食关系,对应①。
(2)据图②分析可知,a和b二者争夺相同的资源,且生存能力相当,故会出现图②现象。
(3)若3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②,这是由于a和b属于竞争关系,b死亡后,不再与a竞争资源等。
(4)狐和兔之间为捕食关系,若狐死亡,则兔因缺少天敌会大量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缺乏,数量会减少直至达到稳定状态,即兔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14.(1) 群落/生物群落 所取样方的面积不同
(2) 寄生 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适当增加林地
【详解】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镶嵌分布。
(1)群落是指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故该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了一个群落;不同植物的株高等不同,用样方法时应确定不同面积,故调查草本和木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在做法上的差异主要是所取样方的面积不同。
(2)血吸虫从体表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后,从血细胞或淋巴细胞内获得营养用于自身生长发育,血吸虫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寄生;分析柱状图显示的结果,林地的活螺出现率最低,所以可以通过改变土地利用类型,适当增加林地等措施减少钉螺的目的。
15..(1) 高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2) 低 黄桃园A使用杀虫剂,可降低害虫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
(3)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详解】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由题图可知,黄桃园B节肢动物的种类数多于黄桃园A,即黄桃园B节肢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高,可能的原因是林下丰富的植被为节肢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有利于其生存。
(2)由题图可知,黄桃园A的节肢动物总数量以及害虫和天敌的比例均低于黄桃园B,可推知黄桃园A的害虫和天敌的数量均低于荔枝园B ,原因可能是黄桃园A使用杀虫剂,降低了害虫的数量,同时因食物来源少,导致害虫天敌数量也低。
(3)根据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原理,在林下种植大豆等固氮作物,通过竞争关系可减少杂草的数量,同时为果树提供氮肥;通过种植良性杂草或牧草,繁殖天敌来治虫,可减少杀虫剂的使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