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2章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2章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有解析)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第2章
第2节 群落的主要类型
一、单选题
1.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CO ,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构成的,由于保卫细胞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当细胞吸水膨胀时,内壁(远离气孔一侧)伸展拉伸,牵动细胞壁外壁(靠近气孔一侧)内陷,使得气孔张开,当细胞失水时,内外壁都拉直,气孔将闭合。该实例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下列叙述与上述观念相符合的是( )
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
B.大肠杆菌具有鞭毛,有利于其运动
C.线粒体内膜凹陷折叠成嵴,有利于葡萄糖分解酶的附着
D.卵细胞体积较大,有利于提高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效率
2.在多样的生物群落中,生物展现出各式各样的适应性,这些适应性是生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生物群落,由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的不同,促使生物发展出各具特色的生存策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荒漠中的爬行动物所产生的含氮废物往往是以尿素的形式排泄
B.热带雨林的林下层因光照不足,其中的草本植物往往叶片较小
C.和温带草原相比,热带森林中因枯枝落叶多,所以土壤腐殖质中有机物较多
D.我国华北地区的落叶林中很多植物在春季叶片未展开前就开花,且多为风媒花
3.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我国大兴安岭森林边缘,具有呈狭带状分布的林缘草甸,每平方米植物种数达30种以上,明显高于其内侧的森林群落与外侧的草原群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
B.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
C.在群落交错区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往往与两群落的核心区域有明显区别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4.沙棘是一种灌木,广泛用于水土保持。研究人员调查了不同放牧强度下,某荒漠草原沙棘的灌丛密度,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禁牧 轻度放牧 中度放牧 重度放牧
密度(株/m2) 0.17 0.22 0.28 0.13
A.荒漠草原中很少能见到高大乔木,主要原因是温度过高,不适宜乔木生长
B.与调查骆驼蓬(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相比,调查沙棘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应适当增大
C.结果表明中度放牧最有利于提高沙棘种群密度
D.研究沙棘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该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5.某群落植物种类稀少,没有高大乔木,以多年生灌木和草本为主,苔藓和地衣发达。植物都非常矮小,常匍匐生长,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下列关于生活在该群落中的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食性鸟类较多
B.鸟类往往通过迁徙以适应干旱和寒冷的环境
C.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种类繁多
D.昆虫种类多且数量较多
6.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气候干燥、草地严重退化,其根系周围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为短花针茅提供氮、磷等无机物,实验探究针茅根部分泌物对微生物的影响,结果如图(优势度与丰富度相反;优势度指数越大,说明群落内优势种的地位越突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注:以蒸馏水为对照,根系分泌物浓度C1<C2<C3
A.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的群落类型为荒漠草原群落
B.调查土壤微生物丰富度,统计丰富度的方法为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
C.针茅与其根系周围土壤微生物的关系可能为原始合作
D.针茅根部分泌物可以增强微生物优势种的竞争能力
7.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泰山包括森林、灌草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森林类型主要包括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泰山从山底到山顶植物不完全相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B.森林中植物多样性高时,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也较高
C.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森林林冠层的透光率
D.依据泰山生态植被的物种丰富度可以认定其所属的群落类型
8.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遭遇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物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形成空隙的现象称为林窗。林窗改变了光、热、水、土等条件,有效维护了林下物种多样性及森林更新。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林窗的出现会改变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一般小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
C.森林群落中的动物大多具有树栖、攀缘、快速奔跑的特点
D.由于温度、降雨量等随季节变化,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随之变化,此现象属于群落演替
9.生物在长期的进化中会形成特定的结构或习性与所处的环境相适应。下列错误的是(  )
A.热带雨林中高大的乔木往往叶面角质层厚,气孔下陷以降低蒸腾
B.温带落叶阔叶林乔木冬季落叶夏季形成郁闭林冠,季相变化明显
C.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区,因此荒漠中的生物都具有耐旱的特征
D.荒漠中昆虫、爬行类等动物往往有夏眠的习性以度过高温缺水环境
10.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体态和适应特点相似,通过分析某群落植物生活型谱(同一生活型植物种类/全部植物种类)可以分析一个地区中植物与生境的关系,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每类生活型植物在植物区系组成中的百分率/%
区域 高位芽植物 地上芽植物 地面芽植物 地下芽植物 一年生植物
A 61 6 12 5 16
B 1 22 60 15 2
C 12 21 20 5 42
注:高位芽植物的芽或顶端嫩枝位于离地面较高的枝条上,如乔木、灌木和热带潮湿地带的大型草本植物;地面芽植物是指休眠芽在地表面越冬,地上部分全部枯死的植物,许多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地面芽植物。
A.群落中所有的同一生活型植物是一个种群
B.可用样方法准确统计某高位芽植物的种群密度
C.A区域可能是热带雨林,B区域可能是草原
D.植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主要与该地区动物的种类有关
二、多选题
11.某草原存在甲、乙、丙三种啮齿类动物,均以植物为食。甲和丙生态位的重叠程度较高,乙与甲、丙生态位的重叠程度较低。对这三种动物的繁殖前期(幼龄期)、繁殖期(成年期)、繁殖后期(老年期)数量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甲种群数量将逐渐增多并可能发展成为草原群落的优势种
C.乙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调查期间种群的增长曲线为“S”形
D.乙的觅食时间可能与甲、丙不同,从而降低生态位的重叠度
12.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分为不同类型。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以下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小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虫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
C.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
三、非选择题
组别 CK LG MG HG
植被地上生物量//g·m-2 105 88 50 32
植被地下生物量//g·m-2 1620 1750 1370 1200
13.荒漠草原作为典型草原和荒漠之间的缓冲带,在生态学上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科研工作者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对荒漠草原植被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其中 LG为轻度放牧、MG为中度放牧、HG为重度放牧)。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群落的外貌和 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
等类型。
(2)推测CK的处理为 ,根据表格可知荒漠草原群落中植被具有
的特点。
(3)根据表中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得出不同放牧强度下对荒漠草原植被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为 。
14.为了研究某国家森林公园的群落结构,研究小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甲、乙、丙三种植物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植物种类 老年树 成年树 幼年树
密度/(株·hm-2) 比例/% 密度/(株·hm-2) 比例/% 密度/(株·hm-2) 比例/%
甲 985 100.00 0 0 0 0
乙 64 33.68 67 35.26 59 31.05
丙 48 4.65 99 9.58 886 85.77
(1)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 。若要调查该森林公园中灰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标记重捕法,理由是 ,若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可能原因是 。(写出两点)
(2)据表推测,甲、乙、丙三种植物,种群密度将会增加的是 种群,理由是 ,该种群数量一定会增加吗?并说明理由

(3)现有两种植物标本A、B,根据相关信息推测哪种标本是从该森林公园采集的:该森林公园物种丰富,乔木就分成几个层次,藤本植物非常发达,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①标本A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②标本B的果实有翅。推测哪一种标本是森林公园带回的并说出理由

15.某群落中草本植物占优势,灌木丛有少量,乔木非常少见。甲、乙、丙为生活在该群落中的3种生物,其中甲、乙具有挖洞和快速奔跑的特点。甲、乙、丙的种群密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若横坐标时间足够长,则图中显示的甲和乙、乙和丙最可能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
(2)该群落属于 群落类型,该群落中乔木非常少的原因是 。
(3)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甲、乙、丙的种群密度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造成该结果的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 。在食物和空间等生态位方面重叠度较高的是 (填“甲和乙”或“乙和丙”),三者的生态位也存在差异,其意义是 。
2.2群落的主要类型 参考答案:
1.B【详解】①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都有适应环境的特征,如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等。②鞭毛负责运动。③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④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称为相对表面积,细胞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速率越快。
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发达,在树顶形成树冠,以争夺阳光,这体现了生物对热带雨林环境的适应性,A错误;
B、大肠杆菌具有鞭毛,有利于其运动,该实例体现了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B正确;
C、线粒体内膜的不同部位向内腔折叠形成嵴,增大了线粒体内膜面积,但催化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酶分布在细胞质基质中,C错误;
D、卵细胞体积较大,相对表面积(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值)小,不利于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2.D【详解】1、群落类型,每一类又都可以分为更具体的群落类型。例如,我国典型的森林类型可以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等。
2、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换句话说,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因此有人说,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
A 、荒漠中的爬行动物为了保持水分,所产生的含氮废物往往是以尿酸的形式排泄,而不是尿素,A错误;
B、植物叶片很大,可增大受光面积,以充分利用林下有限的阳光,B错误;
C 、热带森林中虽然枯枝落叶多,但分解速度也快,所以土壤腐殖质中有机物不一定就比温带草原多,C错误;
D 、我国华北地区的落叶林中很多植物在春季叶片未展开前就开花,且多为风媒花,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D正确。
3.D【详解】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在不同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生态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A、群落的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比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群落交错区的物种丰富度更高,A正确;
B、由于生物种类更多,群落交错区的种间竞争更激烈,B正确;
C、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与临近群落的环境条件不完全相同,因此在群落交错区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往往与两群落的核心区域有明显区别,C正确;
D、群落交错区的某些物种密度不一定大于相邻群落,D错误。
4.A【详解】生态位是指生物种群中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的地位,它表示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不仅决定于它生活在什么地方,而且决定于它与食物、天敌和其他生物的关系等。A、荒漠草原降水量低,比较干旱,不能耐旱的高大乔木难以在荒漠草原上生长,A错误;
B、采用样方法调查时,一般根据调查对象的大小确定样方大小。由于灌木比草本植物大,因此调查沙棘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大,B正确;
C、分析表格数据可知,中度放牧时某荒漠草原沙棘的灌丛密度最大,由此可知,中度放牧最有利于提高沙棘种群密度,C正确;
D、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D正确。
5.B【详解】根据题意的描述是苔原,昆虫种类少但是数量多,几乎没有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植食性鸟类较少,鸟类往往通过迁徙适应干旱和寒冷的环境。
6.D【详解】1、优势度用以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A、内蒙古短花针茅生活区域草地严重退化,所以其生活区域的群落类型为荒漠草原群落,A正确;
B、调查土壤微生物丰富度时,统计丰富度的方法为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B正确;
C、微生物为针茅提供无机物,图中可表明针茅根部分泌物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微生物丰富度,所以二者关系可能为原始合作,C正确;
D、与对照组相比,根部分泌物会降低优势度指数,所以会降低微生物优势种的竞争能力,D错误。
7.D【详解】群落的结构:①群落的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②群落的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物种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是描述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指标。
A、泰山从山底到山顶植物不完全相同,是由于地形变化引起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森林中植物多样性高时,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也较高,B正确;
C、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森林林冠层的透光率,一般情况下,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随林冠层透光率的增加而增加,C正确;
D、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因此依据泰山的物种组成可以认定其所属的群落类型,D错误。
8.A【详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线明暗、地形起伏、湿度的高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A、林窗改变了光、热、水、土等条件,有效维护了林下物种多样性及森林更新,所以林窗的出现会改变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
B、优势个体死亡后会为原来不占优势的生物提供了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所以林窗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一般大于林冠封闭区域的物种多样性,B错误;
C、快速奔跑为草原上动物具有的特点,C错误;
D、由于温度、降雨量等随季节变化,森林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随之变化,此现象属于群落的季节性,D错误。
9.A【详解】干旱环境中生长的植物一定要解决水的问题。具有发达的根系可以吸收深处的水分;肥厚的肉质茎可以贮存水分;厚的角质层可减少水分的散失。
A、热带雨林中降水非常充沛,湿度大,不需要降低蒸腾作用,A错误;
B、温带地区落叶阔叶林的乔木冬天落叶,春天叶片重新生长,夏天形成郁闭林冠,季相变化明显,B正确;
C、荒漠生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荒漠中干旱缺水,因此荒漠中的生物都具有耐旱的特征,C正确;
D、荒漠中干旱缺水,动植物具有适应干旱的结构和特点,动物往往有夏眠的习性以度过高温缺水环境,D正确。
10.C【详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主要适用于对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调查,标志重捕法则相反;样方法的操作中需要做到随机取样,样本量足够大,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生物种类的数量也叫做物种的丰富度,丰富度的调查方法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
A、据题干信息可知,同一生活型植物中可能包含不同的物种,故同一生活型植物不一定是一个种群,A错误;
B、样方法调查的种群密度是一个估算值,B错误;
C、据题干信息可知,A区高位芽植物占比极高,高位芽植物一般指乔木、灌木和热带潮湿地带的大型草本植物等,故A区可能为热带雨林,B区域地面芽植物占比较高,许多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地面芽植物,故B区域可能是草原,C正确;
D、植物在群落中的分布主要与该地区光照强度、温度等因素有关,动物的分布主要与植物的分布有关,D错误。
11.ABD【详解】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成为S型曲线,不论哪种生物的种群,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叫K值。
A、由图可知,甲种群繁殖前期(幼龄期)的个体数多,繁殖后期(老年期)的个体少,其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丙种群相反,繁殖前期(幼龄期)的个体数少,繁殖后期(老年期)的个体多,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A正确;
B、甲、乙、丙都属于初级消费者,且都是啮齿类动物,相互之间存在竞争,而草原上还会存在直接或间接以甲、乙、丙为食的天敌,甲种群、乙种群和丙种群处于食物网中,甲种群不会发展为草原群落的优势种,B正确;
C、乙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基本相当,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调查期种群数量基本不变,C错误;
D、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甲、乙、丙都是啮齿类动物,均以植物为食,乙与甲、丙生态位的重叠程度较低,可能与觅食时间不同有关,D正确。
12CD【详解】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详解】A、热带雨林中的乔木分枝发达,一般叶片较大,水热充足,光合作用旺盛,A错误;
B、在华北地区春天开放的花多数是风媒花,不少植物的果实有翅,能借助风力传播,B错误;
C、湿地生物群落中的生物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C正确;
D、草原上的植物往往根系发达,叶片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利于对水的吸收并减少水分散失,D正确。
13.(1) 物种组成 荒漠、草原、森林等
(2) 不放牧 植株矮小、但根很长
(3)植被的地上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増加呈下降趋势,轻度放牧会増加植被的地下生物量,其余的放牧强度均会降低植被的地下生物量,但没有地上生物量下降的明显。
【详解】分析表格:与对照组相比,轻度放牧会增加植被地下生物量;在中度放牧、重度放牧条件下,植被地上生物量分配明显减小,植被地下生物量分配明显增加。
(1)观察一个群落,首先看到的是群落外貌,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
(2)根据表格分析,该研究的自变量为放牧的程度,对照组应该设置空白对照,不进行放牧,因变量是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荒漠群落是地球上最耐旱的,是由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或半乔木占优势的地上不郁闭的一类生物群落,实验结果显示荒漠群落中植被地上生物量较少、地下生物量占比大,说明荒漠群落植被植株矮小,但根很长。
(3)由图可知,与未放牧草原相比,轻度放牧植被地下生物量略有上升,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植被地上和地下生物量都有显著下降的趋势,地下生物量下降趋势更明显。不同放牧程度下,生物量分配的变化,是生物与生物协同进化的结果。
14.(1)排除主观意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标记物脱落、标记物致死、被标记后的灰鼠更难捕捉等
(2)丙 根据表格分析丙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不一定,还有人为因素、天气原因等
(3)A,该森林公园中空气不流通,风媒花很少,而A植株可以通过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吸引昆虫、动物来传粉和传播种子
【详解】1、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衰退型、增长型和稳定型;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其注意事项:①随机取样;②样方大小适中;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④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物(叶脉一般为网状); ⑤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为排除主观意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取样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灰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调查灰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标记重捕法。若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可能原因是标记物脱落、标记物致死、被标记后的灰鼠更难捕捉等。
(2)由表中数据可知甲种群为衰退型,乙种群为稳定型,丙种群为增长型,因此种群密度将会增加的是丙种群,由于人为因素、天气原因等因素的影响,该种群数量不一定会增加。
(3)该森林公园物种丰富,乔木就分成几个层次,藤本植物非常发达,林下缺少阳光,空气流通不畅,风媒花很少。标本A有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因此A植株可以通过艳丽的花朵和鲜艳多汁的果实吸引昆虫、动物来传粉和传播种子。故A标本是森林公园带回的。
15.(1)种间竞争、互利共生
(2)草原 土层浅薄且含水量少
(3)食物和天敌 甲和乙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详解】1、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在坐标曲线中表现为平行关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与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坐标曲线的特点:现增加者先减少为被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为捕食者,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种间竞争:有的表现为你死我活的关系,有的竞争的结果导致一方被淘汰,另一方占据优势地位,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如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
2、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3、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因此,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例如,在遭遇寒流时,有些昆虫种群不论其种群密度高低,所有个体都会死亡。
(1)由图可知,乙的种群密度与甲种群密度的变化“你死我活”的关系,结合题意甲、乙属于挖洞和快速奔跑的动物,故甲和乙之间为种间竞争;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
(2)根据题意,该生物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还生长着少量的灌木,乔木非常少见,动物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可以判断该生物群落是草原群落;树木的生长,既需要有一定深度的土层,使根系扎根吸收土壤中丰富的水分和养料。又需要有足够的水分。由于草原土层浅薄,即使雨量充足,土层的含水量仍然不多,再加上草原上水分蒸发得相当快,使土层中的水分容易散失。由于草原不具备乔木生长的两个基本条件,所以草原上的乔木不容易成活。
(3)由(1)可知,甲和乙是种间竞争,乙和丙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甲、乙、丙的种群密度总是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造成该结果的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食物和天敌。由于甲和乙是种间竞争,竞争栖息的场所和食物,因此在食物和空间等生态位方面重叠较高的是甲和乙。甲、乙、丙三种的生态位也存在差异,其意义是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