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3章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3章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有解析)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第3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单选题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中没有直接涉及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  )
A.分解者 B.生产者
C.消费者 D.非生物成分
2.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产者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是自养生物
B.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组成成分
C.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相同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备条件
3.“葛(葛藤)之覃兮,施与中谷(山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节选自《诗经·葛覃》。诗句中描写的美丽景象构成了一个( )
A.黄鸟种群 B.自然生态系统 C.生物群落 D.人工生态系统
4.如果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受影响最大的是( )
A. 生产者 B. 分解者 C. 初级消费者 D. 次级消费者
5.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个体数量和每种生物的平均体重如图所示。已知生物量=生物个体数量×该种生物的平均体重,且生物量越大,该生物营养级越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丙处于第二营养级,为次级消费者
B. 若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
C. 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上升
D. 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则会引起丙和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属于消费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食物链的长度
D.鹰迁入后为第四营养级
7.下图表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积累在植物和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适度增加耕作次数会使农田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减小
B.植物枯枝落叶的量越多,则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一定越多
C.乙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吸收有机物的能力强
D.甲、乙可分别表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
8.一个池塘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见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轮虫和蚊子幼虫
B.“轮虫→水蚤→划蝽→鲶鱼”构成一条食物链
C.鲶鱼在该生态系统占据第三、四、五营养级
D.轮虫和水蚤之间存在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
9..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是指不同天敌共享同一猎物,而一种天敌捕食共同猎物的同时还捕食另一种天敌,被称为集团内捕食者,被捕食的天敌被称为集团内猎物。某生态系统中瓢虫与寄生蜂、蚜虫三者之间存在单向性集团内捕食作用,三者的关系如图所示,箭头表示捕食,其中蚜虫以吸取植物汁液为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量捕杀寄生蜂,一段时间后瓢虫的数量可能会增加
B.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
C.题中所述食物网中,瓢虫占据第二、三营养级
D.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
10.如图曲线a、b、c分别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种生物的CO2释放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曲线a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
B.曲线a、b、c都可以代表细菌的CO2释放量变化
C.曲线b、c代表的生物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D.曲线c代表的生物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二、多选题
11.两种生物之间不相互作用,而通过共同的捕食者介导的竞争被称为似然竞争,其原理是一个物种数量的增加将会导致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从而加重了对另一物种的捕食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发生似然竞争的两种生物处于同一营养级
B.当发生似然竞争的两种生物都遭遇食物短缺时,二者的似然竞争将加强
C.瓢虫同时以向日葵花粉和蚜虫为食,在大豆田中种植向日葵可以缓解蚜虫灾害
D.取食同种食物的两种生物种群密度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可以用似然竞争解释
12.在稻田中饲养鸭子的传统在我国由来已久,稻田鸭不仅可以精准区分杂草和水稻,还能捕食稻田中的害虫,鸭粪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下列关于稻田鸭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杂食性动物 B.初级消费者 C.第三营养级 D.分解者
三、非选择题
13.合理利用水域资源,某调查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部分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进水口浮游藻类数量(年均)   出水口浮游藻类数量(年均) 水库淤泥中真菌、细菌数量
1.93/[mg (干重)/L] 1.02/[mg(干重)/L] 1013~1015/(个/m2)
(1)浮游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_____,它在该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浮游藻类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自然界的主要生物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浮游藻类所需的矿质营养可来自细菌、真菌等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水库淤泥中的细菌代谢类型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水体已被氮、磷污染。为确定污染源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___________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
14.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示生态系统中缺少的组成成分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食物链共有________条,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______,鹰占有________个营养级。
(3)图中鹰和蛇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若因某种原因兔大量迁出,则鼠在短时期内的数量变化为________。
15.某生物学研究小组观察到某野外四个物种在一天中的平均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以%表示):
休息 与其它物种关系 进食 其它活动
物种A 20% 15%追逐物种B 55%吃种子 10%
物种B 20% 25%被物种A追逐 45%吃种子 10%
物种C 75% l5%吃物种A 10%
物种D 75% 20%吃物种C 5%
(1)根据表中信息,试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可能的营养结构关系    
 。
(2)物种A、B之间的关系属于    ,物种C与物种A的关系属于    .从食性角度看,物种C、D一天中进食时间较短而休息时间较长,其可能的原因是
  。
(3)组成一个典型的生态系统.除表中涉及的生态系统成分外,还应有   。
3.1生态系统的结构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诗句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如水暖)、生产者(如芦芽)、消费者(如河豚)都有提到,只有分解者未涉及。
2.【答案】D 【解析】生产者不一定能进行光合作用,还可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如硝化细菌等,A错误;一种生物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组成成分,如捕蝇草可以捕食昆虫,此时为消费者,另外自身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此时为生产者,B错误;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消费者获取营养的方式是捕食,而分解者获取营养的方式是腐生,C错误。
3.【答案】B 【解析】分析题意可知,诗中描写的有葛藤、黄鸟、灌木等生物,包含了生态系统的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同时山谷包括了生活在其中的分解者及无机环境,故它们共同构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
4.【答案】D 【解析】鼠在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属于初级消费者,是次级消费者的食物。因此,在草原上使用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后,首先受害的是次级消费者。
5.【答案】B 【解析】丙处于第二营养级,为初级消费者,A错误;该生态系统有构成一条食物链是丁→丙→乙→甲,若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甲和丁的数量增加,丙的数量下降,B正确;若丁的种群数量下降,由于食物减少,乙和丙的数量下降,甲的数量也会下降,C错误;若甲的种群数量下降,由于天敌减少,乙的数量上升,丙的数量下降,丁的种群数量增加,D错误。
6.【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鹰可以捕食黄雀,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黄雀数量减少,螳螂数量会增加,而螳螂又是蝉的天敌,蝉的数量下降,所以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了蝉的数量,A项错误;细菌不一定是消费者,B项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该食物链的长度, C项正确;鹰迁入后为第五营养级、第四级消费者,D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据分析可知,适度增加耕作次数会使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物被快速分解,从而再次被植物吸收利用,有机物含量减少,A项正确;植物枯枝落叶量多,如果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强,分解快,土壤中的有机物就不一定多,B项错误;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小说明该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C项错误;甲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其分解者的分解能力较弱,所以甲为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乙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轮虫、蚊子幼虫、水蚤、鲶鱼,A项错误;食物链的起点应该是生产者,也就是藻类,B项错误;鲶鱼在该生态系统占据第二、三、四、五营养级,C项错误;轮虫和水蚤都以藻类为食,彼此间存在竞争关系,水蚤又捕食轮虫,彼此间存在捕食关系,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寄生蜂既是猎物又是捕食者,大量捕杀寄生蜂,瓢虫的营养级降低,一段时间后瓢虫的数量可能会增加,A项正确;结合图示可知,瓢虫可以捕食寄生蜂,且两者均可捕食蚜虫,故瓢虫与寄生蜂之间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B项正确;该食物网中存在植物→蚜虫→寄生蜂→瓢虫、植物→蚜虫→瓢虫两条食物链,瓢虫占据第三、四营养级,C项错误;结合图示可知,瓢虫属于集团内捕食者,寄生蜂属于集团内猎物,D项正确。
10.【答案】D 【解析】曲线a代表的生物在有光或无光的条件下CO2释放量为定值,并不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所以代表的生物可能是消费者或分解者,A项正确;根据各曲线CO2的释放量可知,曲线a可以代表寄生细菌或腐生细菌,曲线b可以代表光合细菌(CO2的释放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属于光能自养型生物),曲线c可以代表硝化细菌(该生物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利用CO2合成有机物),因此曲线a、b、c都可以代表细菌的CO2释放量变化,B项正确;曲线b、c代表的生物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项正确;曲线c代表的生物是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产者,而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消费者,D项错误。
11.【答案】ABD 【解析】不同的营养级上的生物可能竞争相同的资源空间,因此存在竞争或似然竞争的两物种可位于不同的营养级上,A错误;存在似然竞争的两物种间是通过共同捕食者产生的间接竞争,两种生物都遭遇食物短缺时,二者的似然竞争将减弱,B错误;存在似然竞争的两物种间,一种生物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数量增加,从而加大对另一物种的捕食;若瓢虫同时以向日葵花粉和蚜虫为食,则在大豆田中种植向日葵可以缓解蚜虫灾害,C正确;取食同种食物的两种昆虫属于竞争关系,群密度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D错误。
12.【答案】ABC 【解析】稻田鸭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害虫),属于杂食性动物,A正确;稻田鸭属于杂食性动物,若以植物为食,可能属于初级消费者,B正确;稻田鸭属于杂食性动物,若以昆虫为食,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C正确;稻田鸭属于杂食性动物,属于消费者,D错误。
13.【答案】(1)生产者 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2)自养型 浮游藻类 淤泥中的真菌、细菌 (3)分解作用 异养厌氧型 (4)进水口
解析 (1)藻类是能固定太阳能的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其作用是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引入到生物群落,即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2)浮游藻类可以光合作用,其同化作用类型是自养型。生产者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引入到生物群落,分解者将生物群落中积累的有机物归还给无机环境。所以,该生态系统中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自然界的主要生物是生产者(浮游藻类)和分解者(淤泥中的真菌、细菌)。
(3)藻类需要的矿质元素可以来自细菌、真菌等生物的分解作用,它们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即浮游藻类重新利用。淤泥中的细菌生活在缺氧环境中,代谢类型应是异样厌氧型的生物。
(4)如果氮、磷污染是游人乱扔垃圾所致,对于原来进水口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影响不大,如果进水口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增加,说明氮、磷污染不是来自游人。
14.【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5 鹰、狐、蛇 两 (3)捕食、种间竞争 减少
【解析】(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示食物网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故缺少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2)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鹰,草→兔→狐→鹰,草→鼠→蛇→鹰,草→鼠→狐→鹰,草→鼠→鹰。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鹰、狐、蛇,鹰占有第三、第四共两个营养级。
(3)图中鹰捕食蛇,鹰和蛇又都捕食鼠,故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种间竞争。在该草原生态系统中,鹰占据最高营养级,其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因某种原因兔大量迁走,在短时期内鹰捕食鼠增多,导致鼠数量减少。
15.【答案】
(1)
(2)竞争 捕食 物种C、D均属于肉食性动物,食物中蛋白质、脂肪较多,含有的能量多
(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解析】 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