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第4章第1节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单选题1.2021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实现以二氧化碳为原料,不依赖植物的光合作用,在无细胞系统中构建了一条只有11个步骤的化学——生物催化相耦合的人工淀粉合成途径,与自然界合成淀粉需要的60个步骤相比,显著降低了淀粉合成的复杂程度。且人工合成淀粉与天然淀粉的分子结构一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工合成淀粉和光合作用合成淀粉所需的酶可能不完全相同B.人工合成淀粉与天然淀粉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C.实验室常用荧光标记法研究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碳原子转移途径D.该项研究有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和减缓温室效应2.科学家统计了1961~2014年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和生态承载力(地球为人类提供资源的能力)总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B.生态足迹越大,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越小C.降低肉食类食物比例,可一定程度地减小生态足迹D.发展农业科技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提高生态承载力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是( )A.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B.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C.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D.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4.秸秆还田是肥田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当代农业中,人们大多利用机械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粉碎翻埋,并利用土壤微生物将其分解。秸秆还田不仅减少了秸秆焚烧所造成的大气污染,还有增肥增产的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盐的含量B.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和小动物的数量C.土壤微生物分解秸秆的过程可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能量和物质,从而实现增产D.若秸秆被致病菌感染过,还田后秸秆中含有的部分病原体可能会导致下一季作物减产5.大气中CO2增加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下列关于地球温度升高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A.永冻土将融化 B.海平面将下降C.植物的分布将发生变化 D.北方干燥地区将更干燥6.全面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既能保护环境,还可重新利用废物。在垃圾处理过程中,涉及多种微生物。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垃圾分类处理站所有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一起构成生态系统B.分解垃圾的不同微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竞争、互利共生等关系C.垃圾分类粉碎后,再用相应的微生物处理,分解速度可加快D.厨余垃圾处理过程中回收的油脂,不可以重新供人们食用7.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我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而对全世界做出的郑重承诺,体现了大国担当;国家“十四五”规划也将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列入其中。下列关于碳循环平衡受破坏原因及采取的措施,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平衡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B.“碳中和”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使碳实现零排放C.相比于自驾,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D.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储存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8.“绿色环保”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现在被广泛使用的可降解塑料主要由秸秆和淀粉等原料制作而成,分解者将其完全降解后又可被农作物利用,有效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B.秸秆用于生产可降解餐具体现其间接价值C.分解者降解塑料的同时伴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使用可降解塑料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9.下列关于大气中CO2含量变化及温室效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CO2含量白天高于夜晚,夏季高于冬季B.大气中CO2含量的昼夜变化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C.大气中的CO2增加可导致全球皮肤癌患者上升D.温室效应可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10.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体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人类排放 B.水温不属于水质调查的测量指标C.沼气的大量使用不会加剧温室效应 D.人口增长不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二、多选题11.生态足迹也称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各项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的定性方法B.生态足迹的值越低,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就越严重C.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D.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自驾可减少生态足迹1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研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有助于改良农田生态系统并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农田生态系统实现了碳循环B.农田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补充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多吃蔬菜少吃肉可以减小生态足迹,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将秸秆喂牲畜、牲畜粪便用于沼气发酵、再将沼渣还田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三、非选择题13.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气温的升高对农业和森林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气体是( )A.CO2 B.SO2 C.NO D.H2S(2)下列属于全球变暖所造成的后果是( )A.海平面上升 B.臭氧层增厚 C.固体废弃物增多 D.酸雨减少(3)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气温升高对农业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14.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A生理过程称为 。B、C生理过程称为 。(2)图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的集合体,称之为 。在D过程中碳元素以 的形式流动。(3)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 。(4)现代工业的发展,造成 (填图中字母)过程的加剧,使大气中CO2增加,这将会通过 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15.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问题 原因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 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水资源短缺 人口 ; 严重臭氧层破坏 等物质的大量排放酸雨 的燃烧,排放大量 等气体土地荒漠化 的破坏海洋污染 的排放; 泄漏等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物 的改变和破坏注:白色污染、人口增长 (是/不是)全球性问题。4.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1.C【详解】A、人工合成淀粉通过11个步骤的化学—生物催化相耦合,与光合作用合成淀粉过程不同,所需的酶可能不完全相同 ,A正确;B、人工合成淀粉与天然淀粉的分子结构一致,因此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B正确;C、荧光标记法是用荧光蛋白进行标记,而人工合成淀粉过程中是糖类的合成过程,无法用其探究碳原子转移途径,需要用同位素标记法,C错误;D、该项研究能够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生产有机物,有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和减缓温室效应,D正确。故选C。2.B【详解】A、生活方式不同,消耗的资源状况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A正确;B、碳足迹是指吸收生产、生活中排放的CO2,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人均生态足迹的值越高,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就越大,B错误;C、低碳出行、多吃素食等可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可有效减小生态足迹,C正确;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则其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所以培育良种、发展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以减小生态足迹,从而提高生态承载力,D正确。故选B。3.B【详解】A、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A错误;B、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与人口增长无关,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B正确;C、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下降,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C 错误;D、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资源不足,属于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D错误。故选B。4.C【详解】A、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物,秸秆还田能有效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盐的含量,A正确;B、秸秆中的有机物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充足的营养,因此秸秆还田能有效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动物的数量,B正确;C、微生物分解秸秆产生的无机物可以为作物生长提供物质,但是不能提供能量,C错误;D、秸秆还田过程中由于秸秆中含有部分病原体可能导致作物减产,D正确。故选C。5.B【详解】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永冻土融化,海平面升高,A正确、B错误;温度影响植被的分布,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植物的分布发生变化,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方干燥地区进一步变干,D正确。6.A【详解】A、群落是指某时间某区域内所有的生物的总称,据此可知,垃圾分类处理站中所有的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一起构成群落,A错误;B、垃圾中含有有机物,且多数微生物为异养微生物,据此可推测,分解垃圾的不同微生物之间可能存在竞争关系,也可能存在互利共生等关系,B正确;C、垃圾分类粉碎后,能增加微生物与这些垃圾的接触面积,因此,再用相应的微生物处理,分解速度可加快,C正确;D、厨余垃圾处理过程中回收的油脂,不可以重新供人们食用,因为其中还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同时重复利用的油脂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威胁,D正确。故选A。7.B【详解】A、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如:人类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水泥的生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B、“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一定时间以前的水平,即达到相对“零排放”,B错误;C、骑行或乘坐公交出行更符合“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C正确;D、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增加碳储存、减少碳排放量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D正确。故选B。8.B【详解】A、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残骸或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A正确;B、秸秆用于生产可降解餐具体现其直接价值,B错误;C、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降解塑料,伴随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环节,C正确;D、使用可降解塑料有效减少污染和碳排放从而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D正确。故选B。9.D【详解】A、白天和夏季都是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含量较低,晚上和冬季都是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或者不进行光合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因此大气中的CO2含量白天低于夜晚,夏季低于冬季,A错误;B、群落是指某一地区全部生物的总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属于无机环境不属于群落,所以大气中CO2含量的昼夜变化不属于群落的时间结构,B错误;C、大气中的CO2增加可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形成温室效应,皮肤癌的形成与紫外线照射等有关,C错误;D、温室效应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可改变全球降雨格局,影响农业生产,D正确。故选D。10.A【详解】A、水体污染物主要来自于人类生活生产的排放 ,A正确;B、水质调查的测量指标包括水温、酸碱度、金属类物质的含量、磷酸盐的含量等,B错误;C、沼气池中的物质或者原料被氧化产生二氧化碳排出去,沼气的大量使用会加剧温室效应,C错误;D、 人口增长会增加对地球资源的消耗,D错误。故选A。11.AB【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而不是定性方法,A错误;B、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的值越高,说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B错误;C、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C正确;D、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少自驾,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减少生态足迹,D正确。故选AB。12.BC【详解】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A错误;B、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的农产品,往往被大量地输出到农业生态系统以外,因此必须输入大量的物质和能量,B正确;C、生态足迹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料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多吃蔬菜少吃肉可以减小生态足迹,C正确;D、把作物秸秆作饲料、沼气作燃料,充分利用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从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BC13.(1)A(2)A(3)气温升高使得作物的产量提高;气温升高会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气候变暖也将改变农药的施用。气温升高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会发生改变,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详解】(1)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增多。(2)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3)气温升高使得作物的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气温升高会导致农作物品质下降。气候变暖也将改变农药的施用。气温升高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会发生改变,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14.(1)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2)群落/生物群落 有机物(3)二氧化碳(4)F 温室【详解】图示分析: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C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捕食,E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F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1)A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植物利用的过程,该生理过程称为光合作用,B、C是动植物细胞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该生理过程称为呼吸作用。(2)生物群落是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的集合,图中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种生物的集合体,称之为生物群落;在D(捕食)过程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3)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4)现代工业的发展,造成F(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的加剧,使大气中CO2增加,这将会通过温室效应影响地球的热平衡,使地球变暖。15.CO2 多 污染 氟利昂 化石燃料 SO2、NO2 植被 污染物 石油 生存环境 不是【解析】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