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4章第2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4章第2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解析)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第4章
第2节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单选题
1.某校生物小组的同学在春游时发现了一种不知名的野果,采摘回来欲检测其中的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用斐林试剂检测野果组织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糖,需先加甲液再加乙液
B.野果组织样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并水浴加热,可鉴定其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C.将野果切片并用苏丹Ⅲ染色,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判断野果是否含有脂肪
D.同学们采摘野果进行成分鉴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
2.农田防护林能降低风速,调节温度,增加大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拦截地表径流,调节地下水位,使农田周围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下列叙述不符合农田防护林作用的是(  )
A.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保证了作物的高产稳产
B.完善了当地气候调节机制,其具有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C.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水平及自我调节能力
D.使农田病虫害大量减少,改变了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特点
3.神农架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拥有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泥炭藓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生物活化石的聚集地和古老、珍稀、特有物种的避难所,有植物约3183种,真菌、地衣约927种,药用植物超过1800种,脊椎动物约483种,稀有白化动物如白蛇、白熊等是动物资源的亮点。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随机布置的多个红外相机逐个统计白熊的个体数量
B.泥炭藓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森林公园的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猎物都吃掉,体现了“收割理论”
D.森林公园中由于生物种类多、生物间的关系复杂,使其抵抗力稳定性高
4.为保护鸟类多样性,某地依据下列示意图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拟从“草本植物”“低矮灌木”“高大乔木”中选择适宜树种种植在水岸高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宜选择种植低矮灌木和高大乔木
C.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湿地建成公园后作为旅游景点,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5.2020年3月开始,一群野生亚洲象从云南西双版纳出发,一路北上抵达昆明,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野生亚洲象以野果、野菜等植物为食,有专家认为,食物减少,栖息地的缩小和碎片化是亚洲象迁徙的主要原因。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亚洲象的生态位就是指其在群落中所处的空间位置和占用资源的情况
B.亚洲象粪便中的能量属于植物的同化能量,最终流向分解者
C.亚洲象栖息地碎片化的原因与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有关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高
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人类活动与国家坚持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符的是
A.大量引进国外物种以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  )
B.优先考虑经济效益,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保护对人类有益的生物资源,消灭对人类不利的种群
D.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
7.近年我国在近海海域实行“伏季休渔”,其目的是(  )
A.控制捕鱼的大小和数量,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B.检测渔船和捕鱼器械,节省燃料
C.防止“赤潮”的出现和海水污染恶化
D.实施分区管理,避免渔事纠纷
8.某地新区建设中建了比较多的湿地,关于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新建湿地存在群落演替,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一般会逐渐增多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C.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9.下图表示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地生态系统一定是草原生态系统
B.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
C.生物入侵可以提高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
10.下图是苏南某地利用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图。下列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C.该人工湿地具有一定的蓄洪防旱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该人工湿地的构建充分运用了物质和能量循环再生、多级利用的原理
二、多选题
11.凤眼蓝作为植物饲料引入我国,大肆疯长导致本地植物生长受抑制、死亡,一些本地食草水生动物因食物缺少而逐年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伴随着凤眼蓝的引入,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增加
B.在凤眼蓝疯长过程中,其种内竞争强度不断增大
C.导致凤眼蓝疯长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缺少天敌
D.凤眼蓝等外来物种入侵会对当地群落的演替产生严重的影响
12.“林窗”又称林冠空隙,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一段时间后“林窗”区域出现草,一些年后出现一些灌木、乔木,经过数十年后,植被恢复之前的面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大小不同的“林窗”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群落水平结构
B.“林窗”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一定逐年增加
C.森林火灾引起“林窗”,恢复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完全相同
D.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林区应定期合理地人为制造“林窗”
三、非选择题
13.同一湖泊中通常会生长大量的微囊藻和绿藻,绿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浮游动物的重要饵料。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时,微囊藻等蓝细菌大量增殖并产生难被降解的藻毒素,严重威胁水体安全和人类健康。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 。湖泊的湖岸边到湖心处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差异,这体现了群落 的结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的结果。
(2)微囊藻产生的藻毒素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造成水生动物中毒和死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影响,从而降低其 稳定性。
(3)科研小组对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X表示能量流动的去向之一,Y、Z为能量值,能量单位为J cm-2 a-1,肉食性动物作为只占据一个营养级研究)。据表分析,X是指 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 J cm-2 a-1。能量从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 (请保留一位小数)。
生物类型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X 未利用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外来有机物输入的能量
生产者 44.0 5.0 95.0 Y 0
植食性动物 9.5 1.5 11.0 Z 5.0
肉食性动物 6.8 0.5 7.2 0 11.0
(4)研究者获得一株棕鞭毛虫(以浮游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为研究棕鞭毛虫对微囊藻的清除能力和降解藻毒素的效果,采集表层下40cm的富营养化湖水注入透光透析袋中,添加棕鞭毛虫后放置于原位,进行实验,结果如下图。
①棕鞭毛虫能清除微囊藻和降解藻毒素,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为保护某湖泊的生物多样性而建立自然保护区,这属于 保护。
②本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

14.藏羚羊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生活在海拔3700 至5500米的青藏高原。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 特征,要较准确的估算藏羚羊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是 。
(2)从保持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我国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 多样性和
多样性。
(3)某研究团队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的年龄结构组成类型为 ,预测此后一段时间 (选填“甲”“乙”“丙”) 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
(4)某草原中藏羚羊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图2,据图分析,曲线a-b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 (选填“增加”或“减小”)。C-d段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为 (选填“增加”或“减小”)。 除题图中因素外,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内部因素还有 等。为更好地保护藏羚羊的种群数量,请提出保护藏羚羊的合理化建议: (答出一项即可)
15.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东南部,森林植被保存良好,是浙江省东部丘陵地区地带性植被类型的代表性地段,现对当地的群落进行研究,回答下列问题:
(1)建立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来保护当地的野生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这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中的 。该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各不相同,占据着不同的 ,上述各类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 。
(2)研究人员利用 法调查当地各树种的数量,调查发现该群落组成树种以米槠最多,木荷次之,这两个物种是该群落的 ,在群落中具有高度的 性。
(3)如图为米槠的胸径级频率分布图(注:胸径为乔木主干离地表面1.3m处的直径),胸径大小可以反映个体年龄,据图分析可知米槠的年龄结构为 。米槠等各种植物的种子较重,往往集中在母株周围,使群落在水平方向呈现 分布。为使森林一直维持在“青壮年期”,从种群增长规律角度考虑,常采用的措施是 。
(4)该群落中灌木层和草本层中的植物往往具有较大的叶片,请从结构与功能角度解释原因: 。
4.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参考答案:
1.C【详解】A、可用斐林试剂检测野果组织样液中是否含有还原糖,需先将甲液和乙液等量混匀后再加入待测样液中,A错误;
B、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无需水浴加热,B错误;
C、将野果切片并用苏丹Ⅲ染色,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判断野果是否含有脂肪,C正确;
D、同学们采摘野果进行成分鉴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具有科学研究方面的直接价值,D错误。
故选C。
2.D【详解】A、农田防护林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抵抗力稳定性增加,保证了作物的高产稳产,A正确;
B、农田防护林完善了当地气候调节机制,体现生态功能,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B正确;
C、农田防护林提高了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营养结构变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正确;
D、农田防护林抵抗力稳定性增加,病虫害大量减少,调整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方向,但农田中的能量流动依然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随后沿着食物链进行单向流动,特点仍然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错误。
故选D。
3.C【详解】A、白熊是稀有的白化动物,数量比较少,可用红外相机逐个统计白熊的数量,A正确;
B、生态系统具有的调节气候的功能体现的是其生态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
C、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不能体现“收割理论”,体现的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C错误;
D、生物的种类多,生物间的关系复杂,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更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因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高,D正确。
故选C。
4.C【详解】A、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一般作为消费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播花粉、种子等,A正确;
B、在选择湿地的植物的种类时应考虑不同鸟类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的差异。为适合不同鸟类筑巢,水岸高地的植物应选择高大乔木和低矮灌木,B正确;
C、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建成公园后作为旅游景点,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旅游观光价值),D正确。
故选C。
5.A【详解】A、亚洲象的生态位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A错误;
B、由题干可知,亚洲象以野果、野菜等植物为食,因此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野果、野菜等植物的同化能量,最终流向分解者,B正确;
C、人类活动如开垦农田、修建公路和住房等会将亚洲象栖息地进行分割,使其碎片化,亚洲象种群变为多个小种群,小种群不利于种群数量的维持,易造成种群衰退等,C正确;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更强,也有利于其抵抗外来干扰,保持原状,即抵抗力稳定性较高,D正确。
故选A。
6.D【详解】A、大量引进国外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入侵,使当地生物多样性降低,A错误;
B、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B错误;
C、对人类有益的生物资源要合理利用,对人类不利的种群可以进行控制,但不能消灭,任何一个种群都有它的生态价值,C错误;
D、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D。
7.A【详解】合理利用资源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之一。实行“伏季休渔”就是把鱼的数量控制在K/2左右,使得鱼群有较高的增长率,实现可持续发展。A正确
故选A
8.C【详解】A、新建湿地存在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生物多样性一般会逐渐增多,A正确;
B、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B正确;
C、湿地能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正确。、
故选C。
9.D【详解】A、题图显示的是某地哺乳动物和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及其比例,据此不能确定该生态系统的类型,A错误;
B、由图可知:哺乳动物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丧失栖息地,B错误;
C、生物入侵后,入侵的生物常常因无天敌的制约而过度繁殖,不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并且会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威胁,C错误;
D、由图可知: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丧失,所以鸟类生存受到威胁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使其栖息地丧失,D正确。
故选D。
10.D【详解】A、由于该生态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能量,因此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大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故A正确;
B、芦苇随地势高低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故B正确;
C、人工湿地具有一定的蓄洪防旱能力,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故C正确;
D、该人工湿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和多级利用,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再生,故D错误。
故选D
11.BCD【详解】A、根据题干“致本地植物生长受抑制、死亡,一些本地食草水生动物因食物缺少而逐年减少”可知,凤眼蓝的引入造成本地生物多样性降低,A错误;
B、在凤眼蓝疯长过程中,种群密度不断加大,因此种内竞争强度不断增大,B正确;
C、导致凤眼蓝疯长的主要原因是被入侵地缺少天敌,凤眼蓝短期内呈现大量增长的趋势,C正确;
D、外来物种可能因为缺乏天敌,环境适宜而数量疯长,对群落演替产生影响,D正确。
故选BCD。
12.BC【详解】A、由于林窗会使得林冠层出现空隙,因此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不同大小的林窗会一定程度的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根据题干可知,“林窗”区域里的物种丰富度先减少后增加,B错误;
C、森林火灾引起“林窗”,恢复前后的两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
D、林窗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更有效她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定期合理地人为制造“林窗”,D正确。
故选BC。
13.(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非生物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水平 协同进化
(2)抵抗力
(3)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180.5 13.7%
(4)间接 就地 不添加棕鞭毛虫,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
【详解】(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群落中,不同地点分布着不同生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一般呈现镶嵌分布。湖泊的湖岸边到湖心处分布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差异,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这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2)微囊藻产生的藻毒素抑制水生植物的生长,造成水生动物中毒和死亡,造成该生态系统结构变简单,从而降低抵抗力稳定性。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分为流入下一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和流入分解者的能量,所以图中X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输入的能量。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6.8+0.5+7.2=14.5 J cm-2 a-1,其中有11 J cm-2 a-1来自外来有机物的输入,所以上一营养级输入的能量为3.5 J cm-2 a-1,所以Z为3.5 J cm-2 a-1,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9.5+1.5+11+3.5=25.5 J cm-2 a-1,其中有5 J cm-2 a-1来自外来有机物的输入,所以上一营养级输入的能量Y为20.5 J cm-2 a-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44+5.0+95+20.5=164.5 J cm-2 a-1,所以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值为164.5+5.0+11.0=180.5 J cm-2 a-1,植食性动物到肉食性动物的传递效率是3.5÷25.5×100%≈13.7%。
(4)棕鞭毛虫能清除微囊藻和降解藻毒素,属于生态功能,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为保护某湖泊的生物多样性而建立自然保护区,这属于就地保护。根据题意,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棕鞭毛虫对微囊藻的清除能力和降解藻毒素的效果,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为棕鞭毛虫的有无。根据题意,实验组的处理为采集表层下40cm的富营养化湖水注入透光透析袋中,添加棕鞭毛虫后放置于原位,进行实验;结合实验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故对照组除了不添加棕鞭毛虫,其他处理与实验组相同。
14.(1)数量 标志重捕法
(2)遗传(基因) 物种
(3)衰退型 丙
(4)增加 减少 迁入率和迁出率 减少对藏羚羊的猎杀、保护藏羚羊栖息地、控制藏羚羊天敌数量、加强保护野生动物法制宣传等
【详解】分析柱形图可知: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乙种群各年龄段的数目大致相等,属于稳定型种群,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
据图2分析,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当藏羚羊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藏羚羊是动物,活动范围比较大,活动能力比较强,要调查其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2)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从保持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我国保护藏羚羊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3)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甲种群Ⅰ>Ⅱ>Ⅲ,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丙种群Ⅲ>Ⅳ>Ⅱ>Ⅰ,年龄组成类型为增长型,预测此后一段时间丙种群藏羚羊数目将保持增长。
(4)据图2可知,a-b点R值大于1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d段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小于1时,即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少。除了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也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对藏羚羊及其栖息地最有效的保护是就地保护措施,即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对藏羚羊的猎杀、保护藏羚羊栖息地、控制藏羚羊天敌数量、加强保护野生动物法制宣传等。
15.(1)就地保护 生态位 垂直结构
(2)样方法 优势种 生态适应性
(3) 增长型 镶嵌性(或斑块状或不均匀性) 适度砍伐成熟乔木(答出“适度砍伐”即可)
(4)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较大的叶片可以增大光照叶面积,获得更多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以维持其生存
【详解】(1)建立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属于就地保护。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所以该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和苔藓等植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各不相同,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生态位,各类植物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调查当地各树种的数量适合样方法,调查发现该群落组成树种以米槠最多,木荷次之,这两个物种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在群落中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
(3)由图可知,幼年个体较多,所以该种群属于增长型,米槠等各种植物的种子较重,往往集中在母株周围,使群落在水平方向呈现镶嵌性分布,为使森林一直维持在“青壮年期”,从种群增长规律角度考虑,常采用的措施是适度砍伐成熟乔木。
(4)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生存在高大乔木之下,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较大的叶片可以增大光照叶面积,获得更多的光照促进光合作用以维持其生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