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简梅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屋檐上的滴水兽简梅①在我有限的阅历里,见过乡村屋檐上的滴水瓦当,样式大都是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再稍稍观察可发现:这一小小的空间内,包含了绘画、雕刻等民间艺术,是实用性与美学的结合,因此成为中国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之一。②不承想,这次来泉州,我惊讶地发现,村落中许多古厝的屋檐上,尽是飞禽走兽形状的瓦当——当地人称之为滴水兽。随便进入哪个村庄街区,都可看见一座座质朴端庄的建筑上,点缀着一只只萌态可掬、又被叫做雨漏的滴水兽。这些滴水兽造型各异,有的龙口太张、身体盘曲、气宇轩昂、有的虎腿伸张、瞪眼张嘴、憨态十足,还有的是凤,或是鸾,或是鱼,口衔宝珠,昂首翘尾…看得人眼花缭乱。这种滴水兽为闽南建筑文化注入了别样特色,它们造型夸张、流畅,色彩鲜明、简洁,彰显了闽南的乡土乡韵之美。③同行的文友告诉我,滴水兽是以水和泥及其它材料,于烈火中烧结而成。泉州自西晋时就开始烧制陶器,到了宋代,陶瓷制品名扬海外。这些年来,泉州人继承祖先留下的制陶技术,专业生产建筑陶瓷,当地建筑产业已经颇具规模。滴水兽正是诸多陶瓷产品中的一种,而且已成为一种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吸引着人们的目光。④作为传统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建筑装饰构件,滴水兽的作用可谓不小。它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侵蚀,可防水、排水,保护墙壁的洁净。至今,它仍藏于屋檐,隐于那一片片红砖厝和番仔楼中,默默地发挥着作用。⑤不过令我想不到的是,滴水兽的历史并不长,只有百余年时间。清末时期很多闽南人下南洋。他们艰苦奋斗,在南洋致富后回到家乡,修建家宅,随之将南洋的建筑风格带回国内。除了引进南洋的建筑材料外,更将中国古代建筑构建的风格进行延伸,这其中,尤其出彩的当数排水口独具特色的那群可爱的“小动物”。闽南本土的滴水兽正是在古瓦当滴水与西洋风情的启迪下诞生。⑥在一些闽南古厝的照片里我看到,每逢雨季,绵延的雨水从祥兽嘴中聚拢滴落。看着照片上那上下层叠、错落成群的滴水兽,那小兽吐水、雨水成线的壮观景象,我默默地想,这当中,流淌的是闽南人心底对家的牵挂和念祖恋乡的情怀。⑦为了更多地了解滴水兽,那天晚上,我专门去了千年陶乡岭畔村,拜访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艺人。这位老艺人在塑造粗陶各种形态上,常能将想象中的形状塑入泥中。他做出的滴水兽长于立意、善于构思,往往能从平淡里显出奇崛,很受当地人喜爱。⑧在老人家的橱窗里,陈列着他诸多精美的滴水兽作品。其中,活脱的金鱼寓意年年有余,可爱的狻猊代表迎福纳祥,拙趣的大象表示万象更新,麒麟则是麒麟送子的祥瑞,还有石榴等其它形状……细看,每一样作品都精益求精,没有半点偷工之处,因此也有了一直不变的质朴气韵、稳固品质。⑨随着闽南式建筑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再加上现代排水系统的日益完善,滴水兽如今只用于古厝旧房的修缮。不过,依然有像眼前这位老艺人这样的坚守者,坚持创作,并以小型文创艺术样式,继续捏塑着神奇的滴水兽,传承着传统的技艺。我知道,他们是想让珍贵的滴水兽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留存于现代社会。⑩从老人家中出来,满街灯火闪亮。我边走边看着街边时而出现的红砖古厝,又情不自禁地朝着屋檐上那些滴水兽投去亲切的目光……(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乡村屋檐上的滴水瓦当是中国乡村特有的文化遗产之一。B.泉州自古以来制陶技术高超,滴水兽只是具有观赏价值的陶瓷产品。C.文中“我”专门去拜访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艺人,引出下文的思考。D.文章最后一句呼应前文,滴水兽改变了“我”对滴水瓦当圆形和半圆形的印象。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1)这些滴水兽造型各异,有的龙口大张、身体盘曲、气宇轩昂,有的虎腿伸张、瞪眼张嘴、憨态十足,还有的是风,或是鸾,或是鱼,口衔宝珠,昂首翘尾……看得人眼花缭乱。(赏析修辞手法)(2)他做出的滴水兽长于立意、善于构思,往往能从平淡里显出奇崛,很受当地人喜爱。(赏析加点字)3.闽南古厝的滴水兽为何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另外一种形式”是何含义?请简要分析。5.古城泉州除了滴水兽,还有许多值得品味的文化遗产。2023年12月16日泉州古城徒步来了!旨在让徒步者们感受“最原真闽南味道”,沉浸式感受泉州古城之魅力。小南一家有幸被抽中成为徒步者,小南爸爸打班级电话让班长小安帮忙转告小南12月16日上午7点在学校东大门集合,一家人一起出发去泉州。但小南没在班级,请你帮班长小安写了张留言条给小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渔村的炊烟简梅①我的故乡在东南沿海的一个渔村。小时候,最喜欢和伙伴们爬到村后的山上,眺望鳞次栉比的房屋冒出的袅袅炊烟。那欢快、朴素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徐徐而出,飘舞如轻纱,斜飞似绸带……它们与千变万化的云朵相互映衬,最终消失在海天远处。②早晨、中午、晚上的炊烟各有不同。清晨时,海天还未醒来,零星的炊烟从斑斑青瓦间寂寥地现出身姿,村巷时近时远的鸡呜声衬得清晨更加宁静。闽江入海口飘来的薄雾,仿佛为炊烟铺了一层底色。炊烟中,可见影影绰绰的人影,传来一两声呼儿唤女、嘱咐添衣的叮咛,以及渔民收拾渔具窸窸窣窣的声响。等到一轮红日豁然展现在村庄的上方,烟色也渐渐浓重起来。而中午时的炊烟,则夹杂着饭菜的香气,大人们早已在案板及灶台前,削、碾、揉、捏、包、捻……忙活了半天,端上一碗碗新出锅的鱼丸、鱼面,滚烫着、蒸腾着。大老远,就能听见乡音俚语欢快地在左邻右舍间蔓延。【A】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炊烟再次从灶膛处升腾起来,风一拂动,便在幽深狭窄的村巷中徘徊,或在苔藓斑驳的土路上缱绻,然后化作浅淡的烟缕重返天空,向远处慢慢飘去。③在我的乡愁记忆里,那亲切、轻盈的炊烟满是温暖的气息。特别是逢年过节,丝丝缕缕的炊烟就会集结成方阵,以一种别样的舒展、高旷,给人以亲情的召唤一那些海上捕捞归来的人,远远地望见炊烟,就仿佛看见家中锅灶旁忙碌的亲人,正在准备着热腾腾的饭菜,那饭菜中饱含着家人的汗水和智慧,氤氲着团聚的期待和喜悦。一瞬间,他们感觉辛劳顿消,浑身都暖和了起来。④炊烟袅袅,迎来送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们在大海上辛勤劳作,为的就是让渔获满满、炊烟不断。他们经过大风大浪的洗礼,愈加认定:家中灯火的温暖和柴米油盐的充实,便是人生的幸福。然而在过去,地窄、村偏、人穷的渔村,仅靠人的双手在茫茫大海上劳作,收获甚微。听老人讲,过去故乡紧缺柴火,人们得去外县山区找柴砍柴,而后雇船回乡,历经千辛万苦。而找一次柴仅能应付两三个月,一年得往返三四次。每每说起这些,老人们都叹息不已。为了节省柴火,渔村人更是想尽一切办法,比如将好的柴块垫底,使火更旺,而将杂碎的柴薪铺在上面;烧完的火炭要扒出来,待冷却后二次利用,拿来生火炖汤、熬药;火灰可当肥料,一担卖五六角……⑤改革开放后,渔村的生产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从单纯从事渔业,转变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除了从事海洋捕捞外,人们大力发展海产品养殖、冷冻加工、造船、织网等产业,收入有了显著提高。大船小船也都装上现代化器械,风风雨雨里,满载而归的日子更多了。接续的奋斗,使许多人家都摆脱了贫困。于是,渔家灶膛的火苗愈燃愈旺了,升腾的炊烟也愈来愈欢了。不少人家,眼看着盖起了新房,收入也稳定了,便开始思量着改善伙食,鸡、鸭、鱼、肉,择日烹饪;锅、碗、瓢、盆,协奏成曲。缭绕、繁忙的炊烟,居然也现出一副喜气洋洋的身姿,轻拂着一家家厅堂,喜跃马鞍墙,俯瞰遍野的梅花……⑥生活条件改善了,渔村人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有人在新居里摘着香瓜,看见熟人路过,一声亲切的招呼响起:“刚摘下的,带几个回去给孩子吃吧。”有人去邻居厨房借点蚝油,邻居刚好煮出一锅海鲜,“来,坐下尝一口!”村头常年缭绕的炊烟下,时而还有邂逅发生,“好久不见啰!听说你在外省做生意?来,进屋喝杯茶吧!”……举止之间,言语之中,善意的微笑,温暖的话语,熨帖着人们的心灵。⑦如今,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灶,只有在岁末年关的时候,需要大灶蒸年糕,炊烟才从烟囱里重新冒了出来……【B】缠缠绕绕、蓬蓬松松的炊烟,总在人的心底勾起不尽的乡思与乡情,满溢出童年和时光的味道。这些年,我常回老家看望母亲,每当亲人团聚、朋友相会,或有游子从远方归来之时,村头巷尾,一家家屋内,都会烟气轻笼。亲情的交织,孩子的欢笑,在热腾腾的美味中呈现,让人体会到家的温馨与幸福。各家各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袅袅炊烟下,许多食材既有传承习俗的做法,又有厨艺翻新的尝试。记得有一年除夕时,我的少年伙伴就办了一回家乡当地的“十大名菜”宴席,特意请来了村里的几个长辈一起过年。桌上,有红鲟蒸粉丝、鸡汤氽蚌、煎糟鳗鱼块、香油元宝虾、火锅鱼丸汤、什锦太平燕、蟹炒白粿、爆炒双脆、荔枝肉和甜芋泥等“名菜”,色、香、味俱全,村里人也啧啧称道。⑧缕缕炊烟,慢慢拂过渔村的街巷与人家,在渔村上空轻舞出幸福的味道……(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6.炊烟是本文的线索。在作者笔下,不同时期炊烟各有特点,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时间 炊烟的特点小时候 (1)后来“我”的乡愁记忆里 (2)改革开放后 (3)如今 缠缠绕绕、蓬蓬松松7.本文的语言朴实自然而又生动有韵味,请从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简要分析。8.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手法,下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中,“大人们早已在案板及灶台前,削、碾、揉、捏、包、捻”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出了渔家浓浓的生活气息。B.文章第⑤段中,“渔家灶膛的火苗愈燃愈旺了,升腾的炊烟也愈来愈欢了”运用景物描写,侧面烘托了渔村人摆脱了贫困后的欣喜之态。C.文章第⑥段中,“举止之间,言语之中,善意的微笑,温暖的话语,熨帖着人们的心灵”直接抒发作者对渔村生活的喜爱和对渔村人的赞美。D.文章第⑦段中,“只有在岁末年关的时候,需要大灶蒸年糕,炊烟才从烟囱里重新冒了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作者内心的些许感伤。9.说说文章结尾段第⑧段的妙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忆故乡年味红简梅①许多年过去了,每当回到故乡的家,我仿佛就看见父亲肩披一条汗巾终日忙碌的身影,依稀又听到门前街巷热闹的脚步声、鱼货叫卖声,邻里街坊带着浓浓虾油味的欢声笑语……②上世纪80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到偏远的渔镇,父亲告别了赖以生存的渔业,将二十余年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大胆做了个决定:建屋开饭馆。原木屋旧址需重新设计门面,当时交通十分闭塞,父亲历经千辛万苦,一个人跑到外地,找到建筑市场,好说歹说用最少的钱委托他们将庞大、沉重的木石材运回渔村,之后日夜奔忙,终盖起三层水泥砖房,开起了渔镇最早的饭店。③记得乔迁那天,正值年关前夕,整条街巷挤满了道贺的亲友乡邻,洋溢着喜悦和欢乐。在四周均为低矮的木房丛里,矗立于巷中的新房显得格外醒目、气派。一进门左边摆放案板菜样,右边为灶台厨房,中间过道设计成拱形门,里边摆两张桌子。左转上楼梯到二楼,偌大的空间可以摆四五张大圆桌。沿着扶梯登上三楼,那是全家人的卧室:父亲在右侧靠阳台狭小的一间,设计了两架竹床十字相横的方式来节省空间,他与哥哥干完活就在这间休息;大的一间留给了母亲、我及幼小的弟弟。④那时家中的生意特别好,时常挤满了讨海回来的渔民。但开店异常辛苦,通常凌晨四点多父亲就要起床,挑着篮筐乘车到十几里外去买各类食材,然后匆匆赶回,放下满满当当的担子,早饭都来不及扒拉两口,又马不停蹄地洗、切、熬、煮,进行分类、拼盘。当时家乡渔业繁盛,在大船拖网的渔民们,随潮水隔三差五都会预定酒席名曰“做福”,来庆祝丰收。一到年关就更加忙碌,“分年”是家乡隆重的仪式,必备祭品为“十全十美”,全头猪、羊、鸡、鸭,大碗盘的鱼丸、太平蛋燕、鲜炸鱼、果蔬福橘等。乡人委托给父亲任何繁琐细小的事,父亲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当踩着点把所有筹备的工作忙乎完,马上紧接着迎来中午的客人,因此都要到下午二点后,全家才得以吃午餐与休息片刻。⑤晚间生意也是重头戏,需要制作大量的鱼丸。只见父亲摊开大掌,立在砧板前像个主帅,一边动作,一边观察火候。那时,都是纯手工制作鱼丸,需将“马鲛”等鱼,削去骨头、刺,留下好的鱼肉,剩余的骨头等另作鱼汤。父亲从小就学得各种娴熟的刀工,“哐哐哐”“切切切”不时在店中回响。我和哥哥、弟弟,轮流帮忙搅鱼粉,将切好的鱼块一个个放入搅拌机,由一人摇动手柄,另一人放鱼块,搅拌机内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一条条细细滑滑的鱼粉随着螺旋的动力向圆孔外流出,用手掂捏,显得细腻均匀。此时,父亲也已切剁好肉馅,随即在一个大缸里用他强有力的手臂将鱼粉与配置的面粉沿弧形甩了无数遍。随后,他带领我们包鱼丸。看他流利的两手快速地一捏、一舀、一包,顺势再将包好的鱼丸放入滚烫的锅中,我们都很羡慕。后来,我也学会了包鱼丸,甚至能在砧板前学会了削鱼皮、去骨刺这些适合大人干的活。⑥年前的客人比平时还多,家里忙乎得团团转,于是,母亲负责收拾桌椅、洗碗,我们有时也去端菜,端着盘子与汤碗摇摇晃晃到二楼,从热闹的人群中嫩生生地唤一句:菜来了……直到街灯笼罩了整条横街,犬吠声在深夜惊起,一家人的劳累才慢慢停歇下来。我们都到三楼入睡了,而父亲整理完所有的卫生,为第二天该做的事情做好盘算统筹,他才上楼躺下,不一会,整条小巷都可以听到他雷鸣般的鼾声。第二日天未亮,他继续挑起扁担出发了。⑦最令人期待的春节来了!海风凛冽,顽皮地将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风灯、喜灯吹得摇摇晃晃、红光四射。每每忙到大年廿八、廿九,我家才将店门关闭。父亲去采购年货,母亲置办新衣等。到了年夜饭晚上,父亲又亲自煮了我们爱吃的荔枝肉、南煎肝、梅蝶甜白粿等,待全家吃好了,我们便在鞭炮声中提着纸花灯,大街小巷地去找小伙伴串门。暮色中,火红的灯笼与其他出外游玩的少年的灯笼相辉映,微弱的火苗在青石板跳跃着,像一串串寒冷夜空中相互眨眼的星星。初一拜年时,祖母、叔伯等递给珍贵的一角、二角、五角的压岁钱,可以惊喜整个冬天。那时,梳着羊角辫的我常常瞒着大人买了许多糖果,一颗一颗咀嚼着人生最初的甜美,而后将彩色的一张张糖纸叠得齐齐整整,闻着杨梅水果、菠萝奶白、桔子香糖等还遗留在纸上的丝丝清香,将它们或夹在书里,或与伙伴们交换。我尤其喜欢玻璃糖纸,有时一边闭着眼睛,一边透过玻璃纸那朦胧玄幻的红、黄、蓝、黑等色调,望向天空、瓦顶,世界在我幼小的眼里充满着无尽的神秘与憧憬。⑧就这样休息几天,到了家乡正月初四开业大吉的日子,父亲又挑着扁担,开始了周而复始的营生。慢慢地,父亲的店名声在外,成为当时梅花古城的一张名片。也就在那些年后,父亲盘下了连着店面的后面一个房子,又添上一层,家里紧巴的住宿条件才得以改善。⑨如今,家乡新房林立,车喧路阔,当年醒目的房子也早已隐没于其间。家乡的鱼丸已经产业化,拥有了流水线的机器。离家多年,每当忆起火红的年味,忆起锅碗瓢盆“叮叮咚咚”的交响声,一种鱼香就从心底漫溢而出。(选自《海内与海外》,有删改)10.本文开篇描述多种声音,有什么用意?11.品析第⑥段中加点词“嫩生生”的表达效果。1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父亲形象。13.联系全文思考,文题中的“红”有哪些含义?答案1.B 2.(1)应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滴水兽形态各异、造型美观的特点,表达了初到福建的作者对滴水兽的深刻印象和惊喜之情。(2)“往往”意为常常,经常,彰显老人所做滴水兽技艺高超、匠心独具,很受欢迎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老人手艺的赞叹。 3.①滴水兽为闽南建筑文化注入了别样特色,它们造型夸张、流畅,色彩鲜明、简洁,彰显了闽南的乡土乡韵之美;②滴水兽的作用不小,它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侵蚀,可防水、排水,保护墙壁的洁净;③滴水兽流淌的是闽南人心底对家的牵挂和念祖恋乡的情怀。 4.滴水兽是文化交流融合下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实用性慢慢消退;但滴水兽在匠人的手中承载着工艺文化,将其作为文创产品发展,使滴水兽能够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带着温度、乡愁和传承的物件,也使得滴水兽的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5.示例留言条小南同学:恭喜你们一家被抽中参加泉州古城徒步。你爸爸让你12月16日当天上午7点在学校东大门与家人集合,一起出发去泉州。同学:小安2023年12月15日【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能力。B.依据④段“作为传统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建筑装饰构件,滴水兽的作用可谓不小。它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侵蚀,可防水、排水,保护墙壁的洁净”可知,滴水兽不仅是具有观赏价值的陶瓷产品,更具有保护功能。故选B。2.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1)依据句中三个“有的”和“虎腿伸张、瞪眼张嘴、憨态十足”可知,本句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据“些滴水兽造型各异”可知,本句生动形象地写出滴水兽形态各异、造型美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见到滴水兽的惊喜之情。(2)“往往”意为常常,经常的意思。依据“长于立意、善于构思”“往往能从平淡里显出奇崛”可知,这表现了老人所做滴水兽都技艺高超,匠心独具,这是受欢迎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老人精湛手艺的赞叹之情。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依据②段“这种滴水兽为闽南建筑文化注入了别样特色,它们造型夸张、流畅,色彩鲜明、简洁,彰显了闽南的乡土乡韵之美”可以概括为:①滴水兽为闽南建筑文化注入了别样特色,它们造型夸张、流畅,色彩鲜明、简洁,彰显了闽南的乡土乡韵之美;依据④段“作为传统建筑中用于顶檐上的建筑装饰构件,滴水兽的作用可谓不小。它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侵蚀,可防水、排水,保护墙壁的洁净”可以概括为:滴水兽的作用不小,它保护屋檐的椽头不受风雨侵蚀,可防水、排水,保护墙壁的洁净。依据⑥段“那小兽吐水、雨水成线的壮观景象,我默默地想,这当中,流淌的是闽南人心底对家的牵挂和念祖恋乡的情怀”可以概括为:滴水兽流淌的是闽南人心底对家的牵挂和念祖恋乡的情怀。4.本题考查分析语句含义的能力。依据②段“不承想,这次来泉州,我惊讶地发现,村落中许多古厝的屋檐上,尽是飞禽走兽形状的瓦当——当地人称之为滴水兽。随便进入哪个村庄街区,都可看见一座座质朴端庄的建筑上,点缀着一只只萌态可掬、又被叫做雨漏的滴水兽。”可以概括为:滴水兽在匠人的手中承载着工艺文化,将其作为文创产品发展,使滴水兽能够再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依据⑨段“不过,依然有像眼前这位老艺人这样的坚守者,坚持创作,并以小型文创艺术样式,继续捏塑着神奇的滴水兽,传承着传统的技艺”可以概括为:滴水兽在匠人的手使得滴水兽的文化生命得以延续,成为带着温度、乡愁和传承的物件。5.本题考查留言条拟写能力。注意格式正确,内容明确简练即可。示例:留言条 小南同学: 由于你的爸爸来学校没有见到你,让我转告,请于12月16日当天上午7点在学校东大门与家人集合,一起出发去泉州参加“泉州古城徒步活动”。同学:小安 2023年12月15日6. 欢快、朴素 亲切、轻盈、温暖 缭绕、繁忙、喜气洋洋 7.示例:A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炊烟以人的情态,“徘徊”“缱绻”“重返”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从升腾到消散的过程,表现了渔村傍晚炊烟的宁静、温馨,表达了作者对渔村炊烟的喜爱之情。语言质朴,情韵悠长。示例二:B处画线句子运用叠词,“缠缠绕绕、蓬蓬松松”等叠词的运用,使炊烟形象更丰厚、更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炊烟特有的形态美。用语质朴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情感深挚,令人回味。 8.D 9.①收束全文,照应标题。②通过景物描写,渲染了炊烟下的渔村宁静而美好的氛围。③升华了感情,抒发了作者对渔村的喜爱和赞美,对渔村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④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解析】6.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提炼。(1)根据题干“时间”“小时候”得提示,找到①段“眺望鳞次栉比的房屋冒出的袅袅炊烟。那欢快、朴素的炊烟,从家家户户烟囱里徐徐而出,飘舞如轻纱,斜飞似绸带”,可提炼:欢快、朴素;(2)根据题干“时间”“后来我乡愁的记忆中”得提示,找到③段“那亲切、轻盈的炊烟,满是温暖的气息。特别是到了逢年过节的日子……氤氲着团聚的期待和喜悦。一瞬间,他们感觉辛劳顿消,浑身都暖和了起来”,可提炼:亲切、轻盈、温暖、喜悦;(3)根据题干“时间”“改革开放后”得提示,找到⑤段“缭绕、繁忙的炊烟,居然也现出一副喜气洋洋的身姿,轻拂着一家家厅堂,喜跃马鞍墙,俯瞰遍野的梅花”,可提炼:缭绕、繁忙、喜气洋洋。7.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从画线语句中任选一句简要分析即可。A.根据②段画线句“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此时,炊烟再次从灶膛处升腾起来,风一拂动,便在幽深狭窄的村巷中徘徊,或在苔藓斑驳的土路上缱绻,然后化作浅淡的烟缕重返天空,向远处慢慢飘去”中的“在幽深狭窄的村巷中徘徊,或在苔藓斑驳的土路上缱绻”,可知,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从“升腾”到“重返天空”的过程,结合②段首句“早晨、中午、晚上的炊烟各有不同”可知,突出了渔村傍晚炊烟宁静温馨的特点,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升腾”“徘徊”“缱绻”“重返”“飘”等动词,写出了炊烟不同时间的形态和变化的特点,情韵悠长。B.根据⑦段画线句“缠缠绕绕、蓬蓬松松的炊烟,总在人的心底勾起不尽的乡思与乡情,满溢出童年和时光的味道”中的“总在人的心底勾起不尽的乡思与乡情,满溢出童年和时光的味道”,可知,用“勾起”“满溢”将炊烟人格化,使之具有了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本段下文“在热腾腾的美味中呈现,让人体会到家的温馨与幸福”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渔村的炊烟带给人们的温馨与幸福,勾起了人们浓浓的“乡思与乡情”,蕴含着对渔村炊烟的喜爱以及对童年时光的眷恋。“缠缠绕绕、蓬蓬松松”,属于运用叠词,从内容上突出了炊烟形态的缠绕和层次感,使之更形象和可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铿锵,回味无穷。8.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D.文章第②段中,“只有在岁末年关的时候,需要大灶蒸年糕,炊烟才从烟囱里重新冒了来”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并非“议论”;故选D。9.本题考查句段作用。根据⑧段是尾段和“缕缕炊烟,慢慢拂过渔村的街巷与人家”,可知照应了题目“渔村的炊烟”,收束全文;“缕缕炊烟,慢慢拂过渔村的街巷与人家”是景物描写,通过“缕缕”和“慢慢”等词语,描绘出来渔村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引人遐思;“在渔村上空轻舞出幸福的味道”表达了对渔村幸福生活的赞美和喜爱,点明了主旨,升华了感情;“……”号的使用,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韵味悠长。10.文章开篇描述了故乡多种具有特色的声音,营造了故乡热闹繁华的氛围,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为下文回忆故乡往事做铺垫。 11.“嫩生生”是叠词,增强了语句的韵律感。这个词原本是娇嫩,脆嫩的意思,在文中指“我们”因年纪小发出的声音稚嫩青涩,表现了“我们”当时的害羞,紧张。 12.父亲是一位勤劳能干的人,开店的生活异常辛苦,父亲总是忙碌到很晚才能休息;父亲是一位心灵手巧的人,他的厨艺精湛,“我们”爱吃他做的食物;父亲是一位做事井井有条的人,他会协调安排时间,做事有计划。 13.1)过年的红色氛围,过年时有火红的灯笼、火苗等事物。2)父亲的生意红火,父亲为店里的生计奔波劳累,换来了店里的好生意。3)对家乡深切的思念,每当忆起火红的年味,关于家乡的回忆就涌上心头。【分析】10.本题考查开篇描写声音的作用。声音描写的作用可以从氛围营造、情感表达、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文章开篇描述了故乡的多种声音,如脚步声、鱼货叫卖声、欢声笑语等,这样的描写首先营造了故乡热闹繁华的氛围;同时,通过这些声音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这些声音也为下文回忆故乡往事做了铺垫。11.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效果。词语的表达效果可以分析音韵特点、语义以及对文段内容的作用。“嫩生生”是一个叠词,增强了韵律感。“嫩生生”原是娇嫩、脆嫩的意思。文中写“我们……嫩生生地唤了一句”指的是当时“我们”年纪小,声音显得稚嫩青涩,通过这个词表现出“我们”当时的害羞和紧张。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要根据人物的言行、心理、事迹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人物性格特点。根据文章第②段中“原木屋旧址需重新设计门面,当时交通十分闭塞,父亲历经千辛万苦,一个人跑到外地,找到建筑市场……开起了渔镇最早的饭店”,第④段中“通常凌晨四点多父亲就要起床,挑着篮筐乘车到十几里外去买各类食材,然后匆匆赶回,放下满满当当的担子,早饭都来不及扒拉两口,又马不停蹄地洗、切、熬、煮,进行分类、拼盘”等内容可知,父亲为了店里的生计,每天早起忙碌,非常勤劳能干;根据文章第⑤段中“那时,都是纯手工制作鱼丸,需将‘马姣’等鱼,削去骨头、刺,留下好的鱼肉,剩余的骨头等另作鱼汤。父亲从小就学得各种娴熟的刀工,‘哐哐哐’‘切切切’不时在店中回响”“看他流利的两手快速地一捏、一舀、一包,顺势再将包好的鱼丸放入滚烫的锅中,我们都很羡慕”,第⑧段中“父亲的店名声在外,成为当时梅花古城的一张名片”等内容可知,父亲刀工娴熟,厨艺精湛,受到大家的好评;根据文章第④段中“乡人委托给父亲任何繁琐细小的事,父亲总是安排得井井有条……当踩着点把所有筹备的工作忙乎完,马上紧接着迎来中午的客人”可知,父亲做事井井有条,有计划,会协调安排时间。13.本题考查标题中关键词的含义。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从不同层面解读关键词的含义。文章主要回忆了上世纪80年代父亲开饭馆的经历,描述了乔迁之喜、年关的忙碌以及春节的热闹,展现了故乡浓浓的年味及火红的氛围,表达了对父亲的钦佩和对故乡的思念。文题中的“红”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文章描写了过年时火红的灯笼等事物,营造了过年的红色氛围,如文章第⑦段“海风凛冽,顽皮地将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风灯、喜灯吹得摇摇晃晃、红光四射”等内容;另一方面,“红”指父亲的生意红火,通过他的奔波劳累换来了好生意;文章结尾写“离家多年,每当忆起火红的年味,忆起锅碗瓢盆‘叮叮咚咚’的交响声,一种鱼香就从心底漫溢而出”可知,“红”既象征着热闹与喜悦,也蕴含着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