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4章第3节 生态工程(有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人教版生物选必2同步作业-第4章第3节 生态工程(有解析)

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二第4章
第3节 生态工程
一、单选题
1.盐城市为保护并盘活丰富的湿地资源、构建湿地保护机制,开创性建设“湿地银行”。在不改变湿地基本特征和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的生物、景观、人文等资源,选择合适的水生蔬菜、水生观赏植物种植等湿地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为构建湿地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赢格局探索出一条新路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湿地银行”的建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整体等原理
B.湿地修复后可能会降低不同物种生态位的重叠程度
C.“湿地银行”的建设有利于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湿地可以调节气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利用藻类和细菌处理污水的某生物氧化塘系统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O、N等元素的循环仅在氧化塘内部进行
B.流入该氧化塘的能量全部来自于藻类的光合作用
C.出水处仅需对细菌数量进行有效控制便可排放
D.该氧化塘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和自生等原理
3.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物质和能量流动图,该图所体现的主要生态工程原理是(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4.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生态工程的建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是“循环经济”
B.生态工程的特点是不消耗、高效益、可持续
C.放牧时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D.水体污染后不能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弱
5.汕头市全面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实施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中,通过截污、清淤、水生态修复等措施,环境逐步优化,呈现一派河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控制生活废水、工业废水排放以减少对河流的干扰
B.清淤能减少因有机物氧化分解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
C.水生态修复时可引入对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植物
D.运用自生原理可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
6.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下图为某村农业生态系统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可缩小本村的生态足迹
B.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物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C.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内的循环
D.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降低生态承载力,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
7.在生态工程的设计过程中,以下甲、乙、丙、丁四种设计分别主要体现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甲:某生态工程以沼气工程为中心,各类植物的秸秆、枝叶用来生产饲料喂养畜、禽、鱼,人、畜、禽粪便作为原料生产沼气,沼渣、沼液返还农田、菜园、果 园、苗圃、鱼塘。
乙:上述生态工程建设中,该生态系统把鱼塘、农田、果园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丙:在上述的生态工程中,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饲养多种畜禽。
丁:在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
A.整体、协调、自生、循环 B.循环、整体、自生、协调
C.循环、协调、自生、整体 D.循环、自生、协调、整体
8.下列关于生态工程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若违反整体原理,就会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
B.在发展畜牧养殖业时要合理放牧,考虑环境承载力,遵循协调的原理
C.西北地区进行防护林建设时违背了协调的原理,防护林成了残败的“灰色长城”
D.桑基鱼塘将鱼的粪便作为有机物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
9.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  )
①能量的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性⑤实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10.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全球淡水水体每年都大范围爆发季节性蓝藻水华,对周边流域的生态环境及人畜安全造成重大危害。我国科学家从巢湖成功分离出一类特异性侵染和裂解蓝藻的噬藻体病毒,该噬藻体有望成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水华治理生物。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引入噬藻体治理蓝藻水华遵循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B.蓝藻季节性爆发会降低淡水水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负反馈调节
D.在没有蓝藻的池塘中提前引入噬藻体,可防止水体中蓝藻的爆发
二、多选题
11.如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
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
C.该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
D.分解者在该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2.为建设美丽乡村可构建人工湿地来治理生活污水,监测水质时常检测水体中的BOD值(BOD值表示微生物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选择有较强适应污染环境、处理污水能力的植物栽种,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
B.湿地中放养鱼苗、水禽等,种植莲藕、芦苇等,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C.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微生物种类有好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等
D.BOD值越高,表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污染程度越低,水质越好
三、非选择题
13.某研究小组用一定量培养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酵母菌,得出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如图1;同时在对某淡水养殖湖泊研究后,绘制了该湖泊中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如图 2 和碳循环过程如图 3。图3中A~D 代表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1)图1中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的时间点是 ,时间点f时,种群数量是否为0? (填“是”“否”或“不一定”)。
(2)图2中翘嘴鲌和虾类的种间关系是 。调查发现青鱼、乌鱼的种群数量较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看,原因是 。在养殖湖泊中搭配水草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水草是否可以净化水质、水草是否适应水生环境和当地气候条件,水草之间的种间关系等,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
(3)图3中有而图2中没有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 (填字母)。图3中,过程⑤碳元素主要以 形式传递。
(4)若将图 3 修改为该淡水养殖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需要将 A 的含义改为“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增加光和 的能量输入,删除图中的过程 (填数字序号)。若青鱼粪便中含有的能量为2.0×108 kJ,某杂食性鱼类以青鱼的粪便为食物,能量传递效率按15%计算,该杂食性鱼从青鱼处获得的能量是 kJ。
14.充分挖掘核桃园农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探索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对核桃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1)与天然核桃林相比,核桃种植园区的生物组分较少,营养结构简单, 能力较弱,
稳定性较低,因此需人工维持和管理。
(2)某些地区尝试推广“猪-沼-果”生态循环模式,以减少化肥的使用。
①为探究沼液、沼渣作为有机沼肥是否可提高核桃产量,研究者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
分组 土壤中 叶绿素含量(mg/L) 平均单叶宽(cm) 平均单叶长(cm) 产量(kg/亩)
速效氮(mg/kg) 速效磷(mg/kg) 速效钾(mg/kg)
实验组 56 4.94 356.1 2.056 6.92 14.26 29.86
对照组 42.7 4.55 317.4 1.789 6.93 13.85 25.03
请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有机沼肥提高核桃产量的可能机制 。
②生态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请以“果树”“沼气池”“猪”“农户”为关键词,构建该地的生态农业模式图
(用箭头及文字说明)。
③采用沼肥代替化肥进行农业生产,主要体现了 的生态工程原理。
(3)除“猪-沼-果”模式外,还有“果-草-禽”“果-鹅-渔”等多种模式。下列说法合理的是______。
A.交通不畅、燃料缺乏和经济相对落后的丘陵山地可推广“猪-沼-果”模式
B.“果-草-禽”模式应用的技术操作简单,可在果园虫害严重地区推广
C.水资源比较充裕,并有池塘的农户可推广“果-鹅-渔”模式
D.生态循环农业应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注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E.无论哪种模式都应考虑到除核桃以外其他产品的市场需求
15.生活污水是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净化系统的处理流程为“生物接触氧化池→植物池”,其中植物池有藻类、睡莲芦蒿等植物,还有昆虫、鱼类蛙类等动物。污水经净化处理达到标准后方可排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接触氧化池是利用附着有微生物的“膜结构”处理污水,吸附在“膜结构”上的有机物被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 污水流经生物氧化池后能够得到初步分解净化的原因是 。
(2)流经植物池时,藻类、睡莲、芦蒿等植物可以 。
(3)污水净化处理系统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多选) 。
A.物质循环再生 B.物种多样性
C.协调与平衡 D.能量多级利用
试卷第1页,共3页
4.3生态工程 参考答案:
1.D【详解】A、“湿地银行”的建设,利用湿地的生物、景观、人文等资源,选择合适的水生蔬菜、水生观赏植物种植等措施,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整体等原理,A正确;
B、湿地修复选择合适的水生蔬菜、水生观赏植物种植,可能会降低不同物种生态位的重叠程度,B正确;
C、“湿地银行”的建设很好的促进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循环,C正确;
D、湿地可以调节气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故选D。
2.D【详解】A、C、O、N等元素的循环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A错误;
B、该氧化塘属于人工生态系统,流入流入该氧化塘的能量包括生产者所包括的太阳能以及污水等有机物中的能量,B错误;
C、污水经处理后需要控制藻类和细菌的量,达到标准化才能排放,以避免对下游的水造成污染,C错误;
D、该氧化塘利用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在生态工程中促进系统的物质迁移与转化,既保证各个环节的物质迁移顺畅,也保证主要物质或元素的转化率较高)和自生(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等原理,D正确。
故选D。
3.C【详解】“无废弃物农业”追求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其模式为“原料—产品—原料—产品”,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即C正确。
故选C。
4.B【详解】A、“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A正确;
B、与传统的工程相比,生态工程的特点是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B错误;
C、放牧时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要做一定的控制,这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
D、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作恢复力稳定性,水体污染后不能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弱,D正确。
故选B。
5.D【详解】A、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所以防止水体污染和改善水质最根本的措施是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从而实现环境保护,A正确;
B、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中N、P含量过多,藻类大量繁殖造成的,清淤可以减少减少因有机物氧化分解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避免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
C、在生态修复时,应该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物之间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种间关系,C正确;
D、解决环境污染和治理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排放,而非污染后再通过自生原理进行治理,D错误。
故选D。
6.A【详解】A、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减少人工处理,因此生活垃圾发酵处理可缩小本村的生态足迹,A正确;
B、充分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物质体现了循环原理,B错误;
C、蚯蚓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水稻重新利用实现了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循环,C错误;
D、蚯蚓分解处理技术可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和资源化,可提高生态承载力,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D错误。
故选A。
7.B【详解】甲设计中能使得物质循环利用,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乙设计中把鱼塘、农田、果园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丙设计中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果树,饲养多种畜禽(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丁设计中应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时,需选择符合要求的植物,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故选B。
8.D【详解】A、整体性原理是要求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若在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违反整体性原理,就会出现“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A正确;
B、在发展畜牧养殖业时要合理放牧,考虑环境承载力,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遵循协调的原理,B正确;
C、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少,适宜种植灌木和草,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致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状,结果防护林成了残败的“灰色长城”,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协调原理,C正确;
D、能量不能循环利用,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桑基鱼塘”将鱼的粪便作为有机物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错误。
故选D。
9.C【详解】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的优点包括:①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②物质循环再生;③废物资源化;④生物相互依存,体现了整体性;⑤做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结合。
故选C。
10.B【详解】A、噬藻体引入后特异性侵染蓝藻,这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容纳量)原理,A错误;
B、蓝藻爆发会导致水域中的物种多样性降低,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下降,B正确;
C、水华现象发生后,会导致水体污染加重,这属于正反馈调节,C错误;
D、噬藻体是特异性侵染和裂解蓝藻的一种病毒,没有蓝藻,噬藻体不能存活,D错误。
故选B。
11.ACD【详解】A、生态农业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的基本原理,A正确;
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人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B错误;
C、该生态农业中牲畜的粪尿进入土壤用作农作物的原料,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C正确;
D、分解者可以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促进物质循环,在该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D正确。
故选ACD。
12.BD【详解】A、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源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特别是种间关系)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这一有序的整体可以自我维持。这种由生物组分而产生的自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就是系统的自生。故选择有较强适应污染环境、处理污水能力的植物栽种,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A正确;
B、通过放养鱼苗、水禽等动物,种植莲藕、芦苇等水生植物,增加了生态系统生物的种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复杂,因此提高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降低,B错误;
C、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异化作用可包括好氧型、厌氧型、兼性厌氧型等,C正确;
D、BOD值表示微生物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BOD值越高,说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越多,表明污染程度越高,D错误。
故选BD。
13.(1)c点 不一定
(2)捕食和种间竞争 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青鱼、乌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较少 协调
(3)AD 有机物
(4)饲料中有机物 ① 0
【详解】(1)ac时间段,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且先增大后减小, cd 段种群数量保持不变, df 段种群数量减少,故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的时间点是c点;df时间段种群增长速率为负值,即种群数量开始下降,原因是培养液中营养物质减少或代谢废物增多或有毒物质积累,此过程中环境容纳量减少,f点时,种群增长速率为0,即 d 段种群数量一直下降,到f点,种群数量下降到最低点,但种群数量不一定为0。
(2)据图可知,翘嘴鲌可以捕食虾类,两者之间有捕食关系,此外翘嘴鲌和虾类都可以底栖动物为食,两者也存在种间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并且是逐级递减的,青鱼、乌鱼所处的营养级最高,获得的能量较少;在养殖湖泊中搭配水草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水草是否可以净化水质、水草是否适应水生环境和当地气候条件,水草之间的种间关系等,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
(3)图3为碳循环示意图,图2表示食物网,食物网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图3中 A 是大气二氧化碳库, B 是生产者, C 是消费者, D 是分解者,因此,图3中有而图2中没有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有A和D;碳元素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以CO2形式传递的,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传递的,过程⑤碳元素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4)若将图3修改为该淡水养殖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需要将A的含义改为“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增加光和饲料中有机物的能量输入,又因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要删除图中的①过程;鲢鱼的粪便量不属于同化量,某杂食性鱼类以鲢鱼的粪便为食物,该杂食性鱼从鲢鱼处获得的能量是0KJ。
14.(1)自我调节 抵抗力
(2)沼肥有效提高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一方面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一方面促进叶片生长。通过提高光合积累有机物,提高核桃产量 循环(和自生)
(3)ABCE
【详解】(1)与天然核桃林相比,核桃种植园区的生物组分较少,营养结构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被破坏,因此需人工维持和管理。
(2)①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实验组中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叶绿素含量、平均单叶长也高于对照组,导致实验组的产量高于对照组,因此可推测有机沼肥提高核桃产量的可能机制为:沼肥有效提高土壤中氮磷钾的含量,一方面促进叶绿素的合成,一方面促进叶片生长,通过提高光合积累有机物,提高核桃产量。
②生态农业中通过提高废物的利用可减少污染,因此以“果树”“沼气池”“猪”“农户”为关键词,构建的生态农业模式图为 。
③采用沼肥代替化肥进行农业生产,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因此主要体现了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
(3)A、交通不畅、燃料缺乏和经济相对落后的丘陵山地需要解决燃料和提高经济收入的问题,可推广“猪-沼-果”模式,A正确;
B、“果-草-禽”模式应用的技术操作简单,其利用家禽控制虫害,因此可在果园虫害严重地区推广,B正确;
C、水资源比较充裕,并有池塘的农户借助水资源发展渔业可提高经济收入,因此可推广“果-鹅-渔”模式,C正确;
D、生态循环农业系统的建立,必须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结合,D错误;
E、无论哪种模式都应考虑到除核桃以外其他产品的市场需求,以保证产品的输出,E正确。
故选ABCE。
15.利用分解者(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吸收无机盐 ABC
【详解】(1)生物接触氧化池是利用附着有微生物的“膜结构”处理污水,污水流经生物氧化池后能够得到初步分解净化的原因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即利用分解者(微生物)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植物可以吸收水和无机盐,污水流经植物池时,藻类、睡莲、芦蒿等植物可以吸收无机盐,使池水得到净化。
(3)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污水净化处理系统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故选ABC。
答案第6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