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葛亚夫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葛亚夫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葛亚夫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半个父亲疼
葛亚夫
①这些年,感觉时间在不停提速,尤其是对父亲。在他身上,岁月的沙漠化一年深过一年,从牙齿到骨骼,他所有坚硬的部分,都迅速钝化、脆弱。走在路上,每遇见老人,我总会忍不住多看几眼。有时,还会从他身后追到身前……我总觉得,他是我父亲。
②老了的父亲,失去标识度和分辨率,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哪怕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来者何人。
③小时,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以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那天,我跟着父亲压红芋,甚得他欢心。老师路过地头,随口参我一本。父亲顺手抄起扁担抽向我。我眼疾手快,但大长腿没能跟上,被铁钩抽到,烙出一道血印。
④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
⑤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
⑥父亲脾气暴躁,一半是母亲点燃的,一半是癣疾煎熬的。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不知听谁说的,用烧红的铜钱烫,就能把癣斩草除根。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
⑦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是泪,痛得不能自已。
⑧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
⑨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们都有彼此的影像。
⑩前不久,父亲的腿不堪磨损,闹起罢工。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一样。或许,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呲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
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
(选自《安庆晚报》)
1.通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父亲为“我”敷药 父亲烫癣 ③
“半个父亲疼”的含义 ① ② “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加点的词语。
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
(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结尾画线句“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的理解。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5.根据选文以及下面两则链接材料,请你概括“中国式父亲”的特点。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千句并一句:无论如何要咬紧牙关挺下去,堂堂好男儿岂可为了这些生活上的不方便而消沉,泄气!
一切多往远处想,大处想,多想大众,少顾到自己,自然容易满足。一个人不一定付了代价有报酬,可是不付代价的报酬是永远不会有的。即使有,也是不可靠的。
(节选自《傅雷家书》)
备注:《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槐花是槐树的白发
葛亚夫
①不喜欢槐花。总以为槐花是吃的,就像一道菜,它只是食物,不是风景。正因如此吧,我对槐花的态度很粗暴,就像对母亲,总是一副张牙舞爪的面孔。
②经过市场,被一阵清香俘虏,是槐花!我舔舔嘴唇,记忆里、舌尖上,满是槐花的味道。我忙给母亲打电话,问家里的槐花开了吗 母亲说,开了,等你采呢。你再不回来,槐花就老了。我连声答应,因为我知道,等我的不是槐花,而是母亲。
③世上最不公平的,就是爱吧 我和母亲之间,爱永远是倾斜的,母亲总扮演着“一厢情愿”的角色。这些年,求学,恋爱,工作,我关心母亲的时间微乎其微。然而,无论我在哪里,母亲都牵挂着我,就像守着一树槐花,日复一日,等我回去,然后送我离开。
④我不知道,在母亲眼里,我是否也是槐花。在花开花落里,在我回家离去间,老去的不只有时光,还有槐树和母亲。姐姐已出嫁,为帮我还房贷,父亲也外出打工了,家里只剩下母亲。每次回家,看着槐树下遥望的母亲,我都有种负罪感。
⑤作为儿子,我亏欠母亲的不只是一条生命,还有一份流离失所的爱。
⑥为让母亲开心,回家时,我带上女友。女友在城里长大,到乡下,什么都觉稀奇,孩子般问这问那。母亲也不烦,乐呵呵地解释。于女友,母亲是“对牛弹琴”;于母亲,女友是“秀才遇到兵”。她们总说不到一块,但依然相谈甚欢,这是我做不到的。
⑦女友说,天下母亲都一样,她们并不在意说什么,只要亲人在跟前,说着话,这样她们的爱就不会无依无靠。我恍然,顿时理解了母亲在我面前的“唠叨”,只是从何时起,我和母亲失去了共同语言呢 那些雀鸟般围绕母亲的时光,恍若前世。
⑧“云芳星蕾浮香远”,“一树珍珠一树银”。看着满树槐花,女友雀跃不已,要和母亲争着采。母亲把她推到身后:太危险,我来,你在后面捋花。采槐花讲究力气和技巧,把镰刀系在长棍上,力量小,很难举起来。扳花枝则需要技巧,落点要恰到好处,不能顺着枝丫,否则,非但扳不断,枝丫反而会把镰刀扯掉,达摩克利斯剑般悬着,那就危险了。
⑨我说:让我来,我力气大。母亲摇头:你再扳,树就没命了。我悻悻然,她说得没错,少时顽劣,把树扳得遍体鳞伤,虽然如今都已结疤,寻不见,但母亲没有忘,我也仍记得。母亲吃力地举起棍,我惶恐站着,莫名地担心树丫会把母亲拉走。或许槐树太老,让着母亲,那些槐花枝,像往事一般轻盈,从母亲身边袅袅落下。
⑩花如雪,发也如雪。我让母亲歇会,掸她满头的槐花。可任凭我多么用力,槐花就是不落。女友问我干嘛,我说,这槐花怎么掸不掉 她顿时笑起来:真不愧近视眼!那是白头发,哪是槐花。我愕然,母亲竟和槐树一样,老了!
歇口气,母亲又采起槐花来。槐花飘落,白发闪烁。“谁教花开繁胜雪,似留霜鬓照天涯。”原来,槐花是槐树的白发,白发是母亲老去的年华,照着天涯的我,和我脚下回家的路。
“满树槐花遮望眼”,此刻,母亲就在我面前,可我怎么也看不清她。
(选自2012年4月24日《宁夏日报》)
6.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的“我”面对槐花,感情态度经历了变化:开始,我对槐花和母亲粗暴;经过市场,被清香所俘虏,引起我对母亲的 ;当我发现母亲满头不是槐花而是白发时,“我”对母亲是 。
7.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的作用。
8.结合文本说说第⑤段中“流离失所”一词的含义。
9.请分析第⑥段女友和母亲为什么“总说不到一块,但依然相谈甚欢”的原因。
10.结合全文,说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槐花是槐树的白发,白发是母亲老去的年华,照着天涯的我,和我脚下回家的路。
11.文章最后一段说,“母亲就在我面前,可我怎么也看不清她。”作者真的看不清母亲吗?结合文本谈谈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2.本文以“槐花是槐树的白发”为题有何好处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离太阳最近的时光
(作者:葛亚夫)
①我翻过很多字典,对芒种的理解,仍不及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
②对节气,父亲嗅觉灵敏,尤其是芒种。麦芒日益坚硬,他整天在地里转悠,回来时,一双手能洗黑一盆水。当他嚼着麦粒、用麦芒般的胡子扎我时,我就知道芒种了,要收麦了。
③在我最初的印象里,芒种有些痛。阳光和麦芒,如箭矢,刺在身上,疼痛汗流如注。父亲却不在乎,光着膀子,挥着镰刀,任它们上下夹击。“气吞万里如虎”。那黄铜般的身体,就是铜墙铁壁,阳光和麦芒纷纷折落,洒落在滚滚的汗水中。我也学过父亲,气吞山河地割麦子,阳光炽热,麦芒燎人,我很快就败下阵来,腿上挂彩,掌心磨出水泡。父亲说我不是干活的料,打发我回家读书。
④以后,每年麦收时节,我都是父亲的观众,芒种的旁观者。
⑤那时,机械少,农活都靠手。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忙得热火朝天。我看不下书,就去送茶水。更多时,我坐在地头的树荫下,看父亲坦克般碾过麦田。麦芒如刺,麦粒滚圆;太阳刺眼,光芒万道。我惭愧地垂下头,我成不了父亲那样的人!
⑥我决心读好书。“种不好地,就把书读好。”父亲的话,我记得。他没机会把书读好,我有。我没有辜负他,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和他的麦子一样“出类拔萃”,一说起我,他的眼就眯成一条缝,就像乐呵呵地看他的麦子。
⑦高考前放假,正赶上芒种。“芒种芒种,忙着收忙着种。”我却是闲人,虽然个头已超过父亲,却仍干些送茶递水的活。天太热,我恨不得找片云彩躲进去。太阳像穗麦,阳光是麦芒吧!刺到身上,如芒刺背。父亲喝口水,抹把脸,汗珠饱满,像麦粒滚滚落下。我有些恍惚,感觉父亲也是一株麦子,皱纹的麦芒,已刺入骨肉。
⑧父亲让我回家看书,地里的芒种属于他,我的芒种是高考。书上说,芒种“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我想,“芒”不仅指“芒之谷”,还指“芒之光”,光芒、时光;而“种”则包括收获和播种。所以,“芒种”其实说的是生生不息的传递,就像父与子。
⑨父亲收割麦子,就像我做考题;他盘点收成,就像我估分;而播种,则像我填报志愿。父亲说的对,我的芒种是高考,他的高考是芒种。我们一直都做着同样的事,只是他在乡间,我在城里。
⑩如今,我生活在城里,除了单位,就是家,我很少出门,住21楼,但并没离太阳近些。雾霾遮住天空,空调混淆四季,那如芒刺背的时光,已遥不可及。
⑾又到芒种,想起那年,时光明亮,我和父亲席地而坐,他盘算收成、播种,我思量高考、大学。现在,父亲还做着同样的事,只是我们已天各一方。我开始懂得,那离太阳最近的时光,也是离父亲最近的时光。
13.仔细阅读全文,说说你对题目含义的理解。
14.结合语境,任选一句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父亲却不在乎,光着膀子,挥着镰刀,任它们上下夹击。
(2)我也学过父亲,气吞山河地割麦子,阳光炽热,麦芒燎人,我很快就败下阵来。
15.请说说第⑨段划线句子含义。
16.有人说,⑩自然段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可删去。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17.“芒种”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除了芒种,你还知道哪些节气?请举例说说哪个节气会触动你内心的情感或勾起你难忘的回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父亲是儿子的一场雪
葛亚夫
①冬天,时间也怕冷吧?也就眯瞪一会儿,身子骨还没舒展开,天就黑了。
②那时,生活时光般清贫,三餐都经常爽约,更别提娱乐了。天一黑,我就被赶上床。起初,父亲还讲些故事,但很快他就睡着了。我饥肠辘辘,辗转反侧,眼巴巴地向窗外看。
③“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人饥志短,这句民谚,那时我只记住了后半句。往往,雪没盼到,我就枕着梦里的馒头睡去。半夜被撑醒,才发现是尿憋的,跑到门口,冲着雪地一通“扫射”,又匆忙钻回被窝,期望重温旧梦——把没吃完的馒头吃完。
④或许太冷、太饿,面对一场雪,我从没想过像孙康那样映雪读书,只想着梦里梦外的馒头。
⑤我从来就不是个好学生,贪嘴,贪玩,学习三心二意。父亲对我的期望,也一直徘徊在零度左右。初二时,因恶作剧,班主任骂我烂泥扶不上墙,无可救药。我辩驳:烂泥也是你教的,你也就会打人骂人……老师恼羞成怒,要打我。我跑为上策,潇洒地扬长而去。
⑥寒风肆虐,雪花猖獗。一场风雪,从荒野刮到我内心。我瑟缩着往家走。我知道,阴暗处是泥土,明亮处是水洼,但还是忍不住向亮处的水洼里走。回到家,父亲竟没打骂我,只是问:想不想上了?我嗫嚅道:想。父亲让我换双干棉鞋,便带我去找班主任。
⑦班主任不在家。雪很大,也不知是否回来。父亲看看天,看看我:就站在门口等吧!等到回来为止。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我瑟缩着蹲下,才发现父亲穿得竟是我换下的那双湿鞋!那晚,我出奇地安静,只记得,老师回来时,我和父亲都成了雪人。
⑧这是我和父亲的“程门立雪”。以后,我没再让父亲失望过,只是他的脚再没热起过。
⑨大学毕业,我留在南方。那年,罕见地下了场大雪。女友来了雅兴,要到梅花山采雪,学妙玉煮雪烹茶。她的“体己茶”,也只体谅自己。积雪厚,加上路滑,公交车禁行了。女友就拿我代步,走不快、走不稳,都要耳光“刷卡”。
⑩父亲的电话也来凑“热闹”。他看电视,说这边雪大,房子、桥都压塌了,担心我,让我别乱跑……我说没事,匆忙挂了电话。女友没收了我的电话,命我全速前进。我们玩到很晚,也很累,回去就睡了。第二天,一开机,就是一堆未接来电——都是家里的。我打过去,父亲睡了,母亲接的电话。她数落我,昨天怎么不接父亲的电话!
我这才知道,由于我关了手机,父亲放心不下,竟站在门口,一夜都没睡。
下雪了,回家给父母送棉衣。父亲坐在门旁。雪花凌乱,时光如同黑白电视。我帮他打身上的雪,可头上那层雪,怎么也打不掉。父亲笑:真是近视眼!这是白头发,哪是雪!我心里一寒。我曾以为只是冬日苦短,没曾想,对于父亲,人生也一样苦短。
时光里,父亲就是儿子的一场雪,覆盖着浮生,温暖着今世。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与父亲有关的三件事。
19.结合具体语境,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
以后,我没再让父亲失望过,只是他的脚再没热起过。
20.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1)寒风肆虐,雪花猖獗。一场风雪,从荒野刮到我内心。(从描写方法运用的角度赏析)
(2)时光里,父亲就是儿子的一场雪,覆盖着浮生,温暖着今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21.请发挥想象力,具体描绘“北风似刀,雪花如镖,我们成了靶子”所展现的画面。(不少于80字)
22.“可怜天下父母心”。母爱如水,父爱似海。读完此文,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
答案
1.①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 ②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 ③父亲不抗拒我背他上楼、下楼。 2.(1)“稳健”准确写出父亲为我治病时的果断、从容,“颤抖”表现了父亲的愧疚和对我的爱。(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癣”比作“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癣长势迅猛,顽固不易根除。 3.我能体会到父亲疼痛、不易,想帮父亲分担一半的疼痛;父亲也能体会到我的疼痛,也想替我分担部分痛苦,疼是表象,爱是实质,表现父子之间的挚爱亲情。 4.文章将小时候“我”被父亲打,甚至怀疑父亲是假的和自己做了父亲后,体谅父亲,与父亲和解,甚至路上遇到老人,都觉得是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强调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5.中国式的父亲对子女的爱是伟大、无私、深沉的,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严格,为子计之深远,引导子女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叙述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父子之间深厚而复杂的情感。作者以“半个父亲疼”为线索,揭示了父亲在严厉外表下对儿子的深切关爱,以及儿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亲的理解与和解。文章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父亲年轻时的刚强与年老时的脆弱,反映出时间对人的改变。结尾处的“互换”不仅指角色的转换,更是情感的传承,令人感动。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在第④段“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第⑤段“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这里通过描写父亲为“我”敷药时手的颤抖,表现出父亲对“我”的心疼。“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体现出父亲对孩子的关爱,当孩子受伤疼痛时,父亲感同身受,默默承受着孩子一半的疼痛。据此可概括为: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
第二空:在第⑥段“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第⑦段“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是泪,痛得不能自已”这段内容中,父亲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用烧红的铜钱烫癣,却对“我” 说不疼,而“我”看到父亲这样心如刀绞,满脸是泪。第⑧段“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这句话明确了在这个情节中“半个父亲疼”的含义是“我”体会到父亲的痛苦,愿意像父亲对自己那样,为父亲分担痛苦。据此可概括为: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
第三空:在第⑩段“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一样。或许,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这里描述了“我”背父亲上楼、下楼的过程,从父亲最初的抗拒到后来的接受,以及在“我”背上睡着的情景,体现出父子关系的变化。“父亲有一半是我,我有一半是父亲” 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在理解父亲的过程中,与父亲的关系更加紧密,彼此在生命中有了更多的交融和相似之处,这也是对“半个父亲疼”在这个阶段的一种延伸和深化。据此可概括为:父亲不抗拒我背他上楼、下楼。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第④段“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在这里,“稳健”一词原本是形容一个人做事稳重、有把握。在这个语境中,它准确地写出了父亲在平时给人的印象是果断、从容的,即使在面对“我”受伤这样的突发情况时,也能迅速地采取行动为“我”敷药。然而,“颤抖”这个词却与“稳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父亲的手颤抖,一方面表现出他看到“我”受伤后的紧张和心疼,这种紧张使得他原本稳健的手也失去了往日的镇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父亲内心的愧疚,可能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我”,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反应。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生动地展现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对“我”深沉的爱。
(2)第⑥段“年复一年,一开春,癣就如同藤蔓在他身上开枝散叶”,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癣”比作“藤蔓”。藤蔓具有生长迅速、蔓延开来难以控制的特点。在这里,把癣比作藤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癣在父亲身上长势迅猛,难以根除的状态。“开枝散叶”一词进一步强调了癣的严重程度和扩散范围,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父亲所遭受的痛苦和困扰。同时,这个比喻也为后文父亲用烧红的铜钱烫癣的行为做了铺垫,让读者更加理解父亲为了摆脱癣疾所做出的艰难抉择。
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第④段“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第⑤段“原来,当我疼时,父亲也在痛。我的一半疼痛,一直由父亲默默领受着”,这里表明在“我”小时候受伤时,父亲看到“我”的疼痛,内心也备受煎熬,默默为“我”承担着一半的疼痛,体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
第⑥段“一盏抽搐的灯火前,他捋起袖子,让我烧铜钱烫癣。我做不到!他就自己来。牙一咬,眉一竖,火红的铜钱往手臂上一摁。一股焦肉味吱吱乱窜,撕咬得灯火弓起腰,啃噬得我心如刀绞”,第⑦段“父亲拍拍我的头,满面春风地说,一点也不疼。我满脸是泪,痛得不能自已”,第⑧段“我从未想过,当父亲疼时,我也会痛。父亲的一半疼病,我愿默默领受”,当父亲用极端的方式烫癣时,“我”看到父亲所受的痛苦,心如刀绞,此时“我”体会到了父亲的疼痛,并且愿意像父亲曾经为自己承担疼痛一样,为父亲默默领受一半的疼病。这体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在不断加深。
第⑨段“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们都有彼此的影像”,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自己成为父亲后,开始理解父亲曾经的行为和付出,与父亲的关系逐渐和解。这种和解意味着“我”更加能够体会父亲的不易。第⑩段“我带他看医生,背他上楼、下楼。起初他很不适应,肌肤和骨骼都极不情愿地抗拒我。很快,他认了。回家时,他竟趴在我背上睡着了。在家门口,我扭头看他,他酣睡得像个孩子一样”,这里体现了“我”对父亲的照顾,就如同曾经父亲照顾“我”一样。第 段“家里的地板刚拖过,很滑。我和父亲摔成一团。父亲醒了,呲牙咧嘴地问我摔得痛吗?孩子一手扶着我,一手打地板,念念有词。我满面春风地对他们说,一点也不疼”,父子之间的关心和爱护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和父亲,互换了三十年”,意味着在这三十年里,父子之间的情感经历了从父亲单方面为“我”承担疼痛,到“我”理解父亲并愿意为父亲分担痛苦的转变。疼只是外在的表现,而爱才是实质。这句话深刻地表现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亲情,这种亲情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传递和深化,见证了父子关系的成长与变化。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③段“小时,我诨号‘葛维搅’。维是辈分,搅是捣蛋,我的‘皮’有口皆碑。基本上,只要有摩擦,罪就在我,以被父亲摁在地上摩擦结束。这俗套的剧情,常让我怀疑父亲是假的”,这里描写了小时候“我”因为调皮被父亲惩罚,甚至怀疑父亲不是真的爱自己。而第⑨段“做了父亲后,我回去得少了,但会经常念及父亲,想象我这个年龄时的他,想象孩子这个年龄的父亲。起初是做反面教材,警醒自己别像他。慢慢地,我谅解了父亲,开始与他和解。无论在基因上,还是在生活里,我们都有彼此的影像”,这段内容表明“我”做了父亲后,开始理解父亲,与父亲和解,前后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我”在成长过程中的转变,从对父亲的不理解到理解,从怀疑父亲的爱到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强调了时间和经历让“我”对父亲的感情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体现了父爱的深沉和持久,以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第②段“老了的父亲,失去标识度和分辨率,老成所有老人的样子——干瘦,呆滞,不苟言笑。但年轻时,他棱角分明,哪怕十里外咳嗽一声,我也辨得出来者何人”,这里将父亲年轻时棱角分明的形象与年老后干瘦、呆滞、不苟言笑的形象进行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岁月对父亲的侵蚀,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父亲的衰老,也为后文“我”对父亲的心疼和照顾做了铺垫,进一步强调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在不同阶段的变化和延续。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半个父亲疼》:第④段“我抱着腿,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蹦蹦跳跳。父亲捉住我,把我摁到地上,揽一把萋萋芽,嚼碎敷在伤口上。我不经意看见,他稳健的手,比我的腿颤抖得更厉害”,这里体现出父亲对孩子受伤的心疼,默默为孩子承担痛苦,表现出中国式父亲对子女深沉的爱。第⑥段父亲用烧红的铜钱烫癣,忍受巨大痛苦却对“我”说不疼,体现出父亲为了家庭默默承受苦难,这种自我牺牲也反映出中国式父亲的无私。
《背影》:“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段内容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对儿子的关心和牵挂体现在细微的行动中,展现出中国式父亲伟大而深沉的爱。他们不善于用言语表达情感,却用实际行动默默关爱着子女。
《傅雷家书》:“千句并一句:无论如何要咬紧牙关挺下去,堂堂好男儿岂可为了这些生活上的不方便而消沉,泄气!一切多往远处想,大处想,多想大众,少顾到自己,自然容易满足。一个人不一定付了代价有报酬,可是不付代价的报酬是永远不会有的。即使有,也是不可靠的”,在《傅雷家书》中,傅雷通过书信对儿子进行严格的教育,引导儿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儿子的未来考虑得长远,体现出中国式父亲对子女教育的严格要求和为子计之深远,希望子女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中国式父亲”对子女的爱是伟大、无私、深沉的,在教育子女方面要求严格,为子女的未来谋划,引导子女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6. 思念 感动 7.是对上文负罪感的具体阐释,突出了我的离家在外增添了母亲的思念之苦。也为下文采花过程中对母爱的进一步感悟做铺垫。 8.“流离失所”本义是指辗转离散,无处安身,这里指长期离开家而无法回报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9.女友理解母亲在乎的不是谈话的内容,而在于理解和陪伴,让她们的爱有所安放。也体现了女友的善解人意。 10.槐花让我想到母亲的白发,想起母亲突然老去这一事实,让我伤感。有了母爱的陪伴,让身在尾箱底我感到温暖和明亮。母亲的白发又是我的牵挂,提醒我回家。 11.母亲善解人意,从她和女友对话中可知,虽然她们“总说不到一起,但总是相谈甚欢”可以看出。她又是一个很疼爱孩子的人,从她不让孩子捋槐花可以看出。 1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将槐花和母亲的白发联系起来,抒发了我对母亲年华老去的慨叹。槐花也是文章的线索。槐花唤醒了我对母爱的记忆,也促使了我对母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答促使了我对母亲的态度有了转变也可以。)
【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经过市场,被一阵清香俘虏,是槐花!我舔舔嘴唇,记忆里、舌尖上,满是槐花的味道。我忙给母亲打电话,问家里的槐花开了吗?”可知,“我”由市场的槐花想到了母亲,槐花的清香引起了“我”对母亲的思念;
根据第⑩段“那是白头发,哪是槐花。我愕然,母亲竟和槐树一样,老了!”可知,当“我”知晓母亲满头不是槐花而是白发时,表现出“愕然”的神情,体现出“我”对母亲的愧疚和感动。
7.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回答时,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进行解答。
根据第①段“我对槐花的态度很粗暴,就像对母亲,总是一副张牙舞爪的面孔”,第②段“经过市场,被一阵清香俘虏,是槐花!我舔舔嘴唇,记忆里、舌尖上,满是槐花的味道。我忙给母亲打电话,问家里的槐花开了吗?”可知,“我”最先并不喜欢槐花,对槐花态度很粗暴;经过市场,满是槐花的味道。我忙给母亲打电话,想起母亲,想起槐花;
第⑤段“作为儿子,我亏欠母亲的不只是一条生命,还有一份流离失所的爱”中的“亏欠”照应了上文对母亲负罪感的具体阐释,在内容上突出了我离家在外对母亲的思念;
根据第 段“原来,槐花是槐树的白发,白发是母亲老去的年华,照着天涯的我,和我脚下回家的路”可知,因为亏欠,“我”就更加留意母亲,第⑤段同时也为下文采花过程中对母爱的感动、珍惜做铺垫。
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流离失所”本义是指辗转离散,无处安身。根据第③段“这些年,求学,恋爱,工作,我关心母亲的时间微乎其微”可知,这里“流离失所”指的是长“我”长期离开家,不在母亲身边陪伴的状态,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因为无法回报母爱而感到的内心的愧疚。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⑦段“女友说,天下母亲都一样,她们并不在意说什么,只要亲人在跟前,说着话,这样她们的爱就不会无依无靠”可知,母亲并不在意谈话的内容,在意的只是亲人陪伴在身边;而女友是出于对母亲思念亲人的理解,所以也不在乎谈话的内容。
10.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理解。
“槐花是槐树的白发,白发是母亲老去的年华”,这句话运用顶真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槐花与母亲白发之间发现的共同点——二者都是白色的,由槐花的白联想到母亲年华的老去,传达出作者对母亲年华老去的伤感;
“照着天涯的我,和我脚下回家的路”,这里是在说母亲用自己一生照亮了“我”回家的路,实际在指母亲对“我”的思念,母亲的白发在提醒着“我”有空多回家看看母亲,多陪伴母亲。
11.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根据第⑩段“那是白头发,哪是槐花。我愕然,母亲竟和槐树一样,老了”可知,“我”之所以看不清母亲,是因为发觉母亲老去而感到悲伤、内疚,所以不敢正视母亲;
根据第⑥段“女友在城里长大,到乡下,什么都觉稀奇,孩子般问这问那。母亲也不烦,乐呵呵地解释”可知,母亲虽然和女友谈不到一块,但仍旧喜欢和女友谈话,由此可见母亲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根据第⑧段“女友雀跃不已,要和母亲争着采。母亲把她推到身后:太危险,我来,你在后面捋花”可知,母亲担心女友受伤,立马帮助女友采花,由此可见母亲对后辈、晚辈十分关爱。
12.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回答。
内容上,标题“槐花是槐树的白发”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将槐花比作白发,赋予槐树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将槐花和母亲的白发联系起来,抒发了我对母亲年华老去的慨叹与常年没有陪伴在母亲身边的愧疚;
结构上,槐花是贯穿文章的线索。作者借由对槐花的印象开头,借槐花过渡到对母亲的叙写,槐花唤醒了“我”对母爱的思念与记忆。根据第 段“原来,槐花是槐树的白发,白发是母亲老去的年华,照着天涯的我,和我脚下回家的路”可知,在女友的提醒下,“我”借由槐花对母爱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从中感悟到母爱如槐花,清甜、淡香,始终陪伴在自己的身边。
13.既指我与父亲在田间劳作,感受如芒刺背的劳作时光;也指我与父亲相处,父亲对我谆谆教诲、潜移默化影响的幸福时光。 14.(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阳光和麦芒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阳光的炽烈和麦芒的扎人(或炽热的阳光和尖利的麦芒同时刺在父亲身上的情形),表现了父亲收割麦穗的艰辛和踏实勤劳(或吃苦耐劳)的农民本色。
(2)大词小用。既显得幽默风趣,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模拟父亲收割麦子时自信投入的情态。 15.形象地表现了我学习的艰辛和父亲耕作的艰苦。从“一直做着同样的事”一语中可看出父亲一直踏实地做着农民,“我”一直踏实地读书,我们都用勤奋去换取人生道路上的收获。 16.(1)不能删去。本文主题意在表达与父亲相处时光的怀念,本段写了“我”的近况,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突出了中心。所以不能删去。
(2)能删去。联系上下文可知,本文重在描写我和父亲的芒种时光,而第⑩段写“我”如今的生活,与要表现的内容关系不大,删去后,行文间联系更为紧密,能更好地突出中心。 17.写出节气名称,举例内容表述完整即可。
【解析】13.此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本文标题“离太阳最近的时光”,既指“我”与父亲在田间辛勤割麦的劳作时光,也指父亲的思想行为像太阳一样潜移默化对“我”影响,让“我”感到幸福的美好时光。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14.(1)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绐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一般的答题方法是,先解释字面义,再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具体分析。“父亲却不在乎,光着膀子,挥着镰刀,任它们上下夹击。”中的“上”指的是太阳,“下”指的是麦芒,用“夹击”赋予“阳光和麦芒”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在炽热的阳光下收割麦芒的情形,表现了父亲劳作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农民本色。
(2)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绐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一般的答题方法是,先解释字面义,再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具体分析。“我也学过父亲,气吞山河地割麦子,阳光炽热,麦芒燎人,我很快就败下阵来。”中的“气吞山河”原指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魄很大。这里是“大词小用”,既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我”学父亲割麦时的信心十足,语言又幽默风趣。与后面“败下阵来”形成鲜明的对比。据此理解作答。
15.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语句的能力。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解答本题时,应先通读全文,理清文意;然后细读相关语段,提取相关信息;最后筛选并整合其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分析作答即可。“我的芒种是高考,父亲的高考是芒种。我们一直都做着同样的事,只是他在乡间,我在城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高考”来写“我”与父亲各自的“芒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学习的繁忙和父亲耕作的艰苦。“我们一直做着同样的事”表明“我”和父亲都在用行动实现着自己的理想。据此理解作答。
16.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理解语段,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理解语段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段及上下文,并结合全文内容,甚至联系文章主旨做出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准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真正内涵。理解语段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首先要看看语段写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结构上,结尾的语段一般会照应前文、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等。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语段的作用,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本文主题意在表达与父亲相处时光的怀念。而第⑩段写“我”的近况和生活的环境。这段文字可以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怀念,突出了中心。也可以理解为这段文字与文章所表达的中心关系不密切,去掉后,让文章行文更紧密。无论选择删还是不删,结合内容叙写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1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个性化表达。节气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出哪个节气会触动内心的情感或勾起难忘的回忆即可。如: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体育活动。记得,去年清明节的头一天晚上,母亲就煮鸡蛋、烙单饼,第二天早晨吃完早饭,就去给爷爷上坟,祭品有单饼鸡蛋,炒菜,还有平常不多见的黄花鱼之类的东西。祭饭是可以吃的,回来后人们分一分吃得有滋有味,想起疼爱我的爷爷我却没有丝毫的胃口。我们下山时在野外逗留了一会,就当踏青了。这个节日既有祭祀扫墓生死离别的悲伤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8.(1)父亲穿着湿鞋陪我站在雪中等班主任回家。以求得班主任对我的原谅。(2)南方大雪,父亲担心我一夜没睡。(3)我送棉衣回家,发现父亲白发如雪。 19.写出了我经历这件事后,改掉了贪嘴,贪玩,学习三心二意的毛病,认真读书了;而父亲穿着湿鞋站在雪中,让我感到愧疚,表达了父亲对我的影响之大。 20.(1)运用了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我负气离开痛苦而叛逆的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作“雪”,陪伴我成长,激励我前行,永远温暖我的一生,生动形象写出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21.示例:冬天的那个夜晚,北风在耳边肆虐着,仿佛一把把刀子,劈天盖地而来;雪花漫天漫天狂舞着,在北风的叫嚣声中,化为一枚枚飞镖,毫无怜悯之心朝我们飞来,在这个风雪呼啸的夜晚,我和父亲成了它们中意的靶子,任它们肆虐、横扫…… 22.“可怜天下父母心”,文中的父亲为了我,穿着湿鞋陪我站在风雪中等待班主任;只因为担忧我,竟照在门口一夜未睡,这是何等无私而伟大的父爱啊!我为文中的父亲感动不已,而我们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为了深爱着我们的父亲,我们一定要知恩感恩,好好学习,不让他们担心失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和人物情感变化,抓住主要情节,采用“人+事”的方法概括作答。阅读文本,文章的第6、7叙写了父亲穿着我换下的湿鞋,陪我站在雪中等班主任回家以求班主任原谅我的过错;文章第10、11段叙写听说南方雪大,多次打电话为我担心,以至一夜未睡;文章第12段叙写回家送棉衣时,“我”发现父亲已经是白发如雪。据此概括作答。
19.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含意类问题,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语句“以后,我没再让父亲失望过,只是他的脚再没热起过”中的“我没再让父亲失望过”表明“我”改掉了坏毛病,勤奋学习,没有再让父亲失望;因为父亲穿着湿鞋在雪地时等待班主任,从“我”感觉的角度,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和愧疚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20.(1)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语句“寒风肆虐,雪花猖獗。一场风雪,从荒野刮到我内心”,描绘了寒风暴雪的场景,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又渲染了天气寒冷的氛围,烘托了“我”因顶撞班主任而痛苦、烦闷的心情,也为下文叙写父亲陪“我”一起顶风冒雪向班主任请求原谅的内容做铺垫,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语句“时光里,父亲就是儿子的一场雪,覆盖着浮生,温暖着今世”,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我的成长岁月里,父亲的爱就像那一场场雪,为我覆盖人世的艰辛与苦难,为我的成长给予关怀帮助和温暖。将“父亲”比作“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父亲陪我成长,激励我前行,温暖我人生的深沉与伟大的父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21.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要抓住语句中具体描绘的事物,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设置一个特定的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加以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本题作答要抓住“北风”“雪花”和“我们(人)”这些具体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出狂风凛冽、雪花飘飞,人立在风雪中的情状和感受。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2.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来谈启示或感悟。本文叙写的父亲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可以看出父爱的伟大、无私、深沉。围绕着这一点来谈感悟,做到观点正确,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