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刘建东散文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为了盛开的等待刘建东①一场春雪之后,金佛山在寒意中沉睡着,漫山的杜鹃被冰霜包裹着。很明显,这个季节,并不是杜鹃绽放的时候,还需等到四月至五月,杜鹃才会开满山谷。记忆中——粉的、红的、白的、紫的、黄的杜鹃花,千娇百媚,一丛丛、一片片硕大的花朵,相互依存着,奋力从浓密而耀眼的重重绿色之中挣脱出来,向着阳光,向着更高处,展现着俏丽的身姿和缤纷的笑颜。②而这番美景,这番期盼,只能留待日后,只好暂时地把它珍藏在心中。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无缘目睹杜鹃的芳容。望着阴沉的天空,我的心中也是一片乌云不散。③零星的残雪覆盖着山间小路,重重冰层的压迫下,竹子们低着头,弯曲着身体。山上的植被大多背负着寒冰外甲,白茫茫地铺展开,消失在雾气中。④随处可见的杜鹃,仍然是一道顽固而无法绕开的风景。它不时出现在视野之中,令人忍不住驻足。寒湿的空气凝结成水汽,一旦与赤裸的树干、树枝相遇,便迅速地紧紧相拥在一起,结成冰霜。树枝变粗了,变壮了,外观呈透亮的洁白。相比于花朵满枝的季节,此时,杜鹃树显得平静而沉稳,冰霜不是现实的残酷,而是默默的陪伴,更是积蓄的力量。目光努力地穿透迷雾,我看到的一棵棵杜鹃树更有骨感,更能展现出每一棵树的个性和灵魂。它们把自己的身体完全交给了比春夏更加宽广的空间,舒展着扭曲而不羁的身体,更加自由地呼吸和伸展。⑤古佛洞口,一棵形状奇特的杜鹃树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从山石的缝隙之中,顽强地伸展出坚硬却并不高大的身体,枝杈斜着向空中生长。令人稀奇的是,它肥厚的树叶仍然保持着青绿之色,因为外表薄冰的衬托,绿叶更加鲜嫩欲滴。在绿叶的烘托和簇拥中,一枚鹅黄色的花蕾饱满圆润,像是一场梦,正随时等待着花季的召唤。这是金佛山特有的品种——阔柄杜鹃,世界上最美的杜鹃。每年的4月至5月开花,钟状花朵呈粉红色,随风摇曳时,仿佛有钟声回响。花开后果实不落,称为蒴果。此后,经历8到9个月漫长的蛰伏和等待,经日月光华雨打风吹,蒴果才落下,花儿才再次喷薄而出,把最美的笑颜开放在春风里。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更是一种自然的精神。唯有恒久的蕴积与蓄势,唯有不懈的耐心与坚持,才能迎来爆发的瞬间,才能舒展最畅快的身段,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姿色。⑥站在山顶,灵动的雾气缠绕着我,多情的水汽触碰着我,我似乎也成了一株阔柄杜鹃,慢慢地孕育花蕾,静静地等待着,一朵鲜艳夺目的杜鹃花的盛开。(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4月7日,有删改)1.阅读全文,根据文章的行文思路完成填空。当看到漫山的杜鹃被冰霜包裹着,作者感到 ;随后,作者发现冰霜中杜鹃的枝干变粗变壮,赞美了杜鹃的个性与生命力;最后,作者聚焦阔叶杜鹃那枚饱满圆润的花蕾,歌颂了 。2.你准备重读下面句子中的哪些词语?请简述理由。一枚鹅黄色的花蕾饱满圆润,像是一场梦,正随时等待着花季的召唤。3.老师组织开展“单元整合·以读促写”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同学们准备为阔柄杜鹃制作标识牌,请你根据第5段划线句子,用简洁平实准确的语言介绍阔柄杜鹃的特征。阔柄杜鹃科属:【杜鹃花科】,【杜鹃花属】特征:习性:性喜温暖、干燥,生于海拔1700-2300米的密林中、岩坡上。价值:有观赏价值,可作药用。(2)把上文编入下面单元,你认为可以编入哪个单元?请简要说说编入这个单元的目的。A.第一单元:《黄河颂》《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B.第二单元:《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己亥杂诗(其五)》4.下面的句子很有意味,富有启示性,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杜鹃树显得平静而沉稳,冰霜不是现实的残酷,而是默默的陪伴,更是积蓄的力量。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思念的那头刘建东①临近清明,世界仿佛豁然开朗,气温缓慢爬升,空气清新,春光明媚。一到此时,人们的心绪自然就会发生一些变化,就会想到逝去的亲人,仿佛空气中都带着一丝忧伤的凉意。②母亲没上过学,她从来不知道清明节始于何时,为什么会被赋予那么令人忧伤的思念之义。可是她知道,当北方顽固的寒风退却,当沉睡的万物开始复苏,当和煦的春风开始在平原上自由地掠过,当绿色悄悄地爬上树枝,当桃花迫不及待地盛开,当湿润的空气装点了我们的昼夜,这一切预示着,春天来了。深埋在平淡日子中的记忆会被唤醒,梦境里也会不时地闪现熟悉的身影,身体里仿佛有一个时钟,在提醒她,是该回老家祭奠父母的时日了。如是往复,年复一年,从未间断。③姥姥生前喜欢吃点心,这是母亲时刻铭记着的。小时候,我就盼着放暑假。一到暑假,父母就把我和弟弟送到了老家,在姥姥家能待上一个假期。回老家之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母亲细心地挑选一些点心,桃酥、饼干、蛋糕……点心包在一个大包里,一路上小心翼翼,唯恐把点心碰碎了。那个时候,母亲回乡的迫切心情,并不是一翼包点心可以容纳的。④姥姥家的堂屋有一个小里屋,靠东侧,没有门,平日里吊着一个厚厚的碎花棉布帘子,与堂屋隔开。姥姥接过母亲从城里带来的点心,掀开帘子,进了里屋。与母亲寒暄之后,冲着我们几个小孩子摆摆手,我们便尾随着姥姥进了里屋。姥姥小脚,走路却快而有力,悄无声息。里屋的地方狭窄,北边堆着一些杂物,南墙开着一个小小的窗户,窗户有很多方正的窗棂,糊着白色的棉麻纸。紧挨着窗户有一盘炕,炕上蹲着一个小炕桌。一个大大的篮子占据了桌子的一大半。姥姥从篮子里拿出一包包的点心,摊开,让我们吃。我和弟弟便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起来。自从母亲买到家里,我们就惦记上了,直到此刻才知道点心是什么味。姥姥微笑着,轻声细语,别着急,慢慢吃。每次回老家,我都特别向往那个小小的光线有些暗淡的里屋,我总觉得,那间小小的屋子,有某种魔法似的,好像有永远也吃不完的点心。我也永远记得,姥姥招呼我们时的笑容。而每次,母亲都会提前叮嘱我和弟弟,不要太贪食,不要把姥姥的点心都吃光了。可是,哪个小孩子,在被美食诱惑时,能记起大人的忠告?⑤母亲心里总是惦着姥姥。姥姥在的时候,每年,母亲都把姥姥接到邯郸住一段时日。除了照例买些姥姥爱吃的点心之外,母亲总是变着法子让她吃好。不同的早晨,母亲从早餐摊上给姥姥买来菜角、炸糕、豆腐脑、豆沫……母亲看着姥姥吃饭的情景,在缓慢移动的时间光影中,被抹上了淡淡的暖色调的晨曦之色。⑥在不紧不慢的准备之中,清明渐渐地逼近了。母亲终于踏上归途。回乡的路总是很漫长,通向老家苏庄的路,是通向记忆、通向母亲的过去,通向快乐的旅程。路途十分不易。母亲要背着好几个包,从邯郸坐火车或者汽车到邢台,然后在邢台汽车站,等待着下午两点发往苏庄的汽车出发。挤在公共汽车上的归乡的人们,显得都那么急迫,车子早开动一分钟,似乎意味着离逝去的亲人更近一点。⑦清明,母亲回乡的路从来没有中断过。她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每天要吃的药在渐渐地增多。有时,我不忍她返乡时的辛苦,劝她不要再回去了,在哪里纪念姥姥姥爷都是一样的。母亲显得很倔强,她说,你大姨那么远都回去,我能不回去?停了一会儿,她又说,你姥姥脑子特别好,谁没有去,她肯定知道。母亲的说辞显然很牵强,并不成立,但我再没有反驳她。我知道,是她自己想要回去,想要有一个清明的借口,去看看生她养她的地方,去向姥姥姥爷,诉说一下心里话。(选自《人民日报》)5.根据选文内容,填写表格。概括内容 (1) 回家路上 (2) 长大后回忆“我”或母亲的心情 盼望 (3) 迫不及待 (4)6.赏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我总觉得,那间小小的屋子,有某种魔法似的,好像有永远也吃不完的点心。7.第②段中“当北方顽固的寒风退却,当沉睡的万物开始复苏……”这一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8.结合内容,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9.文中“点心”多次出现,它在母亲与姥姥的情感联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请结合内容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阅读《向上攀登的树》,完成下面小题。向上攀登的树刘建东①长白山主峰,海拔一千八百米之上,一年之中大多数的时间,被肆虐的风、漫天飞舞的雪、任性的寒冷所占据着。残酷的环境,令众多的树种望而却步,被迫慢下来,停下了继续前行的步伐。只有一种树,跨过命运划定的界线,沿着越来越陡峭的山脊,在越来越贫瘠的土壤上尽可能深地扎下根,迎着风霜,顶着暴雪,勇敢地向更高的高度挺进。②这就是岳桦,是我在通往长白山天池的路途中,与之邂逅的一种树。③于我而言,这种高山乔木是陌生的,它的外表并不引人注目,丝毫不出众。它没有长白松那么高大伟岸,英俊高冷;也没有白桦树那么秀媚端庄,亭亭玉立。它极其普通,甚至,有些丑陋。但它是天生的冒险家,拥有无所畏惧的气魄与不惧危险的素质。④海拔的高度,对于每一个树种,既孕育着梦想,也意味着绝望。而只有少数的树,敢于尝试,敢于脱离自己的舒适区域,踏上险境,走向不归路。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带,风会相对温和一些,严寒会稍稍收敛一些,它们还可以尽情地舒展自己的筋骨,放飞自己的心怀。在属于它们的地盘里,生长得爽性洒脱,无拘无束。所以,在这个地带内,我看到的岳桦树是这样的:它们看似有些随意,甚至有些懒散,不像其他的树种那样整齐划一。在背风的山坳,在相对平缓的山坡上,在山谷之间,在绿茵茵的湖水四周,在流动着的冰凉的河水两侧,它们依着地形,借着山势,轻松地舒展着身躯,东倒西歪,七零八落,有的把身躯伸向天空,有的将枝节无所顾忌地向各个方向延展,不追求笔直,不追求方向,也不追求美观。它们像是孩子般尽情挥洒着自己旺盛的生命。⑤得到短暂休整的岳桦树,在翻越生命禁区的红线之后,最初的十米,二十米,三十米……它们一步步,一寸寸,在付出了不计其数的牺牲与失败之后,脚下的土地才显露出不耐烦和不得已,渐渐地勉强接纳了它们。它选择了继续向上,它的命运在永不止息的攀登途中,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它向上的脚步。在上升的过程中,越接近顶峰,恶劣环境的考验越猛烈,它们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不得不用自己并不强壮的身体,向狂风妥协,与暴雪和解,和严寒交好。所以,为了适应环境,我看到了它的身体,奇妙地发生着变化。它们像是经过长期训练的战士,变得团结而有纪律,井然有序,它们互相勉励着,一律朝着一个方向,背风的方向,弯下了腰,甚至匍匐着,像是在与山脊低语。它们不得不弯曲,可是并不胆怯;它们不得不变得矮小,可是并不委琐。它们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即使弯曲,枝干也坚硬挺拔,如同刺向风暴的剑和枪,以战斗的姿态,抵御着风雪的扫荡、酷寒的蹂躏。当它们终于在越来越贫瘠的山坡上扎下了根,喘匀了气,安抚住不安的情绪,它们就可以放眼四周,独享风景。⑥此时,阳光晴好,为它布置了天然的背景,它看到了从幽深的谷底缓缓升腾起来的白云。白云飘逸、轻盈,柔软得令人心碎,轻抚着它满是疮痍的身体。它看得更远了,一览众树矮,那些曾经与它为伍的高大树种,竟然变得那么渺小。它陡然发现,时间不知已经过去了多少个世纪,它已经做了太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翻越了太多不可逾越的海拔高度。⑦海拔已经接近两千一百米,山巅触手可得。但是再前进一步都变得异常艰辛。刮过一阵风,它们迎接着,把力气本能地用在树的弯曲处,俯下身子,感到了寒冷和孤寂,也感到了寂寥与惆怅,这是孤独旅程的并发症。⑧我是幸运的。因为上来之前,他们说,今天能够看到长白山天池的概率是百分之四十。我替岳桦树看到了最高处的风景。美丽端庄的天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有一种叫作岳桦的树,在几百米之下的山脊上,还在幸福地拥有一个梦想,仍然怀揣不安分的雄心壮志,梦想登上最高峰,看到这美好一幕的瞬间。也许,这一时刻,还要等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亿年;也许,它的努力永远都是徒劳,山巅的风景永远只能出现在无止境的梦中。但是对于不知疲倦的攀登者来说,这又有什么呢?因为在攀登的过程中,它已经领略了太多精彩纷呈的风景。所谓最后的风景,其实一直在永不停歇的路途中等待着,相伴着。取材于《人民日报》10.文章先介绍岳桦树的生长环境,接着描述低海拔处岳桦的①_,再写高海拔环境中岳桦的②_,最后借天池之景升华其精神内涵。11.第⑤段中“妥协”“和解”“交好”三个词语,均用来描写岳桦与恶劣环境的关系。请分别解释这三个词的深层含义。12.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第⑤段画线句“枝干也坚硬挺拔,如同刺向风暴的剑和枪,以战斗的姿态,抵御着风雪的扫荡、酷寒的蹂躏”的表达效果。13.文末说“所谓最后的风景,其实一直在永不停歇的路途中等待着,相伴着”。结合全文,说说你从岳桦的攀登中获得了哪些“精神财富”。答案1. 无缘赏花的失落 生命的耐心与坚持 2.“鹅黄色”“饱满圆润”“梦”“花季”重读,突出杜鹃花蕾颜色亮丽、形状饱满、蓄势待放的特征,表现了“我”发现花苞时的惊喜之情。 3.(1)开花季节一般在4月-5月,花期长达3-4个月。花朵呈钟状,粉红色。花开后果实不落,称为蒴果,果期长达8-9个月。(2)示例一:选A.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都运用了抒情手法,本文则在想象、描写、议论中抒发了对杜鹃的赞美之情。把它们编入一个单元,可以让我们在比较中学习如何运用不同抒情方式,写出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的文章。示例二:选B。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本文托“初春的杜鹃”,言“追求忍耐蓄势的生命”之志。把它们编入一个单元,可以让我们深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有画面感(诗意)有深度、有感染力的文章。 4.围绕“我们应学会接纳困难,保持平静积极的心态”“行动上,要学会蓄势,耐心积蓄力量,战胜困难,绽放生命的美好”中1-2点说都可。【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根据题干提示“当看到漫山的杜鹃被冰霜包裹着”,找到第①段“一场春雪之后,金佛山在寒意中沉睡着,漫山的杜鹃被冰霜包裹着”,结合第②段“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无缘目睹杜鹃的芳容。望着阴沉的天空,我的心中也是一片乌云不散”,可概括①处为:无缘赏花的失落;根据题干提示“作者聚焦阔叶杜鹃那枚饱满圆润的花蕾”,找到第⑤段“在绿叶的烘托和簇拥中,一枚鹅黄色的花蕾饱满圆润,像是一场梦,正随时等待着花季的召唤”,结合第⑤段“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更是一种自然的精神。唯有恒久的蕴积与蓄势,唯有不懈的耐心与坚持,才能迎来爆发的瞬间,才能舒展最畅快的身段,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姿色”,可概括②处为:生命的耐心与坚持。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鹅黄色”写出杜鹃花蕾颜色亮丽的特征,“饱满圆润”写出杜鹃花蕾形状的特征,“梦”“花季”写出杜鹃花蕾蓄势待放、美好的特征,结合第⑤段“古佛洞口,一棵形状奇特的杜鹃树吸引了我的目光”,可知这些描绘杜鹃花蕾特征的词语,表现了“我”发现花苞时的惊喜之情,故重读。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及分析。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第⑤段“每年的4月至5月开花,钟状花朵呈粉红色,随风摇曳时,仿佛有钟声回响。花开后果实不落,称为萌果。此后,经历8到9个月漫长的蛰伏和等待,经日月光华、雨打风吹,萌果才落下,花儿才再次喷薄而出,把最美的笑颜开放在春风里”杜鹃开花时间,形状颜色以及果实,可用简洁平实准确的语言介绍阔柄杜鹃的特征为:开花季节一般在4月至5月,花期长达3至4个月。花朵呈钟状,粉红色。花开后果实不落,称为蒴果,果期长达8至9个月。②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此题答案不唯一。围绕所选单元文章的特点谈论,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选A。《黄河颂》主要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故第一单元的三篇课文旨在要求学生把握抒情手法,本文则在想象、描写、议论中抒发了对杜鹃的赞美之情。把它们编入一个单元,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体会不同抒情方式及作用。示例二:选B。第二单元的三篇课文《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己亥杂诗(其五)》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结合第⑤段“这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更是一种自然的精神。唯有恒久的蕴积与蓄势,唯有不懈的耐心与坚持,才能迎来爆发的瞬间,才能舒展最畅快的身段,才能绽放出最美丽的姿色”,可知本文托“初春的杜鹃”,言“追求忍耐蓄势的生命”之志。把它们编入一个单元,我们可以更深入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4.本题考查阅读拓展。从句中“冰霜不是现实的残酷,而是默默的陪伴”,可知“冰霜”指生活中的困难、挫折等,“默默的陪伴”启示我们面对困难应保持平静积极的心态”;“更是积蓄的力量”告诉我们面对磨难要学会蓄势,耐心积蓄力量,方可战胜困难。结合生活事例即可。示例:我们应学会接纳困难,保持平静积极的心态。李子柒就是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困难的。李子柒没有学历,没有技术,没有背景,但是她没有放弃生活。在弟弟的帮助下,她开始拍摄视频。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乐观的心态,一遍又一遍的去练习,反复拍摄。最终将优秀的视频展现在我们的眼前。5. 回老家之前(或回姥姥家) (在姥姥家)吃点心 迫切 思念(怀念) 6.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屋子里点心的数量之多,表达出“我”小时候对姥姥屋子的喜爱(或侧面反映出姥姥对我们的疼爱)。 7.描绘出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又略带)忧伤的氛围,烘托清明时节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为下文写母亲在春天清明时节回乡祭祀(或祭奠父母)做铺垫。 8.母亲是一个孝顺、细心、倔强(执着)的人。她每年清明坚持回乡祭拜父母,平时惦记着姥姥爱吃的点心,体现出她的孝顺;细心挑选点心,以及变着法子让姥姥吃好,可见其细心;不顾路途辛苦和身体状况变差执意回乡,表明她的倔强(执着)。 9.从物质层面看,点心是母亲对姥姥关爱(关心)的具体载体。母亲每次回老家前精心挑选点心,带给姥姥,满足姥姥的口腹之欲。从精神层面讲,点心是情感的寄托。它象征着母亲对姥姥的牵挂与思念,每次送点心都承载着母女间的温情,也唤起了“我”童年在姥姥家吃点心的美好记忆,成为连接母亲与姥姥情感的重要纽带,蕴含着浓浓的亲情。【导语】这篇散文以清明为背景,通过母亲回乡祭奠的细节,展现了深沉的情感纽带与文化传承。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母亲对姥姥的思念,以及清明时节特有的情感氛围。文中“点心”“里屋”等意象富有生活气息,承载着亲情记忆。“狼吞虎咽”等细节生动传神,凸显了孩童的天真与亲情的温暖。结尾“清明的借口”一语道破了传统仪式背后的情感需求,暗示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人精神世界中的重要意义。全文情感真挚,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家族观念和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第一空,结合第③段中“回老家之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母亲细心地挑选一些点心,桃酥、饼干、蛋糕……点心包在一个大包里,一路上小心翼翼,唯恐把点心碰碎了。那个时候,母亲回乡的迫切心情,并不是一包点心可以容纳的”可知,母亲回老家前细心挑选点心,一路上小心翼翼,从这些细致的举动可以看出母亲回乡心情的迫切,她满心期待着回到老家,这份迫切心情远非一包点心所能承载,体现出母亲对老家、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可概括为:回老家之前(或回姥姥家);第二空,结合第④段中“我和弟弟便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起来。自从母亲买到家里,我们就惦记上了,直到此刻才知道点心是什么味”可知,在姥姥家,当姥姥拿出点心让“我”和弟弟吃时,“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狼吞虎咽。从买完点心开始就惦记着,到此刻终于吃到,那种急切的状态充分表现出“我们”对点心的渴望,同时也侧面反映出在姥姥家这段时光的温馨与美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可概括为:(在姥姥家)吃点心;第三空,结合第⑥段中“挤在公共汽车上的归乡的人们,显得都那么急迫,车子早开动一分钟,似乎意味着离逝去的亲人更近一点”可知,在回乡的公共汽车上,人们都显得急迫,母亲也不例外。大家心里都盼着车子能早开动一分钟,因为这样就能更快地靠近逝去的亲人,这种急迫的心情生动地展现出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尽快回到故乡与亲人“相聚”的强烈情感。可概括为:迫切;第四空,结合第⑦段中“母亲显得很倔强,她说,你大姨那么远都回去,我能不回去?停了一会儿,她又说,你姥姥脑子特别好,谁没有去,她肯定知道”可知,随着年龄增长,母亲身体状况变差,但清明回乡的路从未中断。“我”劝母亲别再回去,母亲却很倔强,她以大姨为例,还说姥姥能知道谁没去。母亲的说辞看似牵强,实则是她内心深处对姥姥的思念在驱使她一定要回去,她想借清明这个契机,回到生她养她的地方,向姥姥姥爷诉说心里话,这份坚持深刻地体现出母亲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与怀念之情。可概括为:思念(怀念)。6.本题考查词句赏析。结合“我总觉得,那间小小的屋子,有某种魔法似的,好像有永远也吃不完的点心”可知,“永远也吃不完”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小时候在姥姥家,那间小小屋子里的点心对“我”有着极大吸引力,“永远也吃不完”这种夸张表述,突出强调了屋子里点心在“我”感觉中数量极多。这不仅直接表达出“我”小时候对姥姥屋子的喜爱,因为屋子里有吃不完的美味点心;也从侧面反映出姥姥对“我们”的疼爱,她总是准备好点心让“我们”尽情享用,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回忆。7.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结合第②段中“当北方顽固的寒风退却,当沉睡的万物开始复苏,当和煦的春风开始在平原上自由地掠过,当绿色悄悄地爬上树枝,当桃花迫不及待地盛开,当湿润的空气装点了我们的昼夜”“身体里仿佛有一个时钟,在提醒她,是该回老家祭奠父母的时日了。如是往复,年复一年,从未间断”可知,此处环境描写绘出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生动景象。然而,临近清明,这样的生机中又带着一丝忧伤凉意,渲染出充满生机又略带忧伤的氛围。人们在这样的时节,心绪发生变化,想到逝去亲人,烘托出清明时节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母亲身体里仿佛有时钟提醒她,是该回老家祭奠父母的时日了,此环境描写为下文写母亲在春天清明时节回乡祭祀(或祭奠父母)做了自然且必要的铺垫。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第②段中“深埋在平淡日子中的记忆会被唤醒,梦境里也会不时地闪现熟悉的身影,身体里仿佛有一个时钟,在提醒她,是该回老家祭奠父母的时日了。如是往复,年复一年,从未间断”,第⑤段中“母亲心里总是惦着姥姥。姥姥在的时候,每年,母亲都把姥姥接到邯郸住一段时日。除了照例买些姥姥爱吃的点心之外,母亲总是变着法子让她吃好”,第⑦段中“清明,母亲回乡的路从来没有中断过”可知,每年清明母亲都坚持回乡祭拜父母,风雨无阻,这份坚持源于她对父母深深的思念与孝顺。结合第③段中“回老家之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母亲细心地挑选一些点心,桃酥、饼干、蛋糕……点心包在一个大包里,一路上小心翼翼,唯恐把点心碰碎了”可知,母亲回乡前挑选点心并小心呵护,足见其细心。结合第⑤中段“母亲看着姥姥吃饭的情景,在缓慢移动的时间光影中,被抹上了淡淡的暖色调的晨曦之色”可知,母亲变着法子让姥姥吃好,关注姥姥吃饭的细节,也体现出她的细心周到。结合第⑦段中“她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每天要吃的药在渐渐地增多。有时,我不忍她返乡时的辛苦,劝她不要再回去了,在哪里纪念姥姥姥爷都是一样的。母亲显得很倔强,她说,你大姨那么远都回去,我能不回去?停了一会儿,她又说,你姥姥脑子特别好,谁没有去,她肯定知道”可知,尽管母亲身体不好,路途辛苦,但她不顾“我”的劝阻,执意回乡,表明她性格倔强,执着于回乡祭奠亲人,坚守自己的情感与信念。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物质层面看,结合第③段中“回老家之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母亲细心地挑选一些点心,桃酥、饼干、蛋糕……点心包在一个大包里,一路上小心翼翼,唯恐把点心碰碎了”可知,点心是母亲对姥姥关爱(关心)的具体载体。母亲每次回老家前都会精心挑选点心,小心翼翼地携带,只为让姥姥能吃上爱吃的点心,满足姥姥的口腹之欲,这是母亲对姥姥实实在在的关心。从精神层面看,结合第③段中“姥姥生前喜欢吃点心,这是母亲时刻铭记着的”可知,点心是情感的寄托。母亲时刻记着姥姥的喜好,送点心这一行为象征着母亲对姥姥的牵挂与思念。每次送点心,都承载着母女间浓浓的温情。而且,“我也永远记得,姥姥招呼我们时的笑容”,点心还唤起了“我”童年在姥姥家吃点心的美好记忆,成为连接母亲与姥姥情感的重要纽带,蕴含着跨越时光的浓浓亲情。10.示例:①自由舒展(或“随性生长”)②顽强抗争(或“弯曲坚守”) 11.示例:①“妥协”指岳桦为躲避狂风而主动弯曲身躯,体现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②“和解”指岳桦调整形态抵御暴雪,展现柔韧克刚的适应能力。③“交好”指岳桦积蓄力量对抗严寒,暗含以韧化险的斗争策略。 12.示例:运用比喻(将枝干比作“剑和枪”)和拟人(“战斗的姿态”“扫荡”“蹂躏”),既突出岳桦对抗恶劣环境的锐利锋芒,又以动态化的语言强化其不屈精神,使抗争画面更具震撼力。 13.示例:我得到的精神财富:奋斗本身就是生命的最高价值。岳桦在低海拔处自由舒展,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洒脱;在高海拔处弯曲身躯抵御风雪,以柔韧克刚的智慧对抗逆境;即使未能登顶,仍持续攀登,在扎根与抗争的每一步中创造生命价值。【导语】文章以长白山岳桦树为描写对象,先勾勒其严酷生存环境,再对比低海拔的随性与高海拔的抗争姿态,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刻画其坚韧形象。结尾升华至“攀登即风景”的哲思,借树喻人,赞颂逆境中坚守与奋斗的精神,兼具自然之美与生命力量的感悟。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④段“它们看似有些随意,甚至有些懒散……轻松地舒展着身躯,东倒西歪,七零八落……不追求笔直,不追求方向,也不追求美观”可知,低海拔处的岳桦树依地形山势生长,姿态随意、无拘无束。由此可知,此处描述的是低海拔处岳桦“自由舒展(或‘随性生长’)”的状态。结合第⑤段“它们不得不弯曲,可是并不胆怯……以战斗的姿态,抵御着风雪的扫荡、酷寒的蹂躏”可知,高海拔处的岳桦树为适应恶劣环境而弯曲身躯,但枝干坚硬挺拔,始终保持抗争姿态。由此可知,此处体现的是高海拔处岳桦“顽强抗争(或‘弯曲坚守’)”的特质。1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结合第⑤段“在上升的过程中,越接近顶峰,恶劣环境的考验越猛烈,它们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不得不用自己并不强壮的身体,向狂风妥协”可知,岳桦面对狂风选择主动弯曲身躯来躲避其冲击。由此可知,“妥协”是岳桦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体现。结合第⑤段“与暴雪和解”可知,岳桦调整自身形态(如团结有序、弯曲却挺拔)来抵御暴雪的侵袭。由此可知,“和解”展现了岳桦柔韧克刚、适应环境的能力。结合第⑤段“和严寒交好”可知,岳桦在严寒中扎根、积蓄力量与之抗衡。由此可知,“交好”暗含岳桦以坚韧姿态化险为夷的斗争策略。1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第⑤段“枝干也坚硬挺拔,如同刺向风暴的剑和枪,以战斗的姿态,抵御着风雪的扫荡、酷寒的蹂躏”可知,作者将岳桦的枝干比作“刺向风暴的剑和枪”,赋予枝干以武器的锐利感;同时用“战斗的姿态”形容岳桦,将风雪、酷寒的侵袭称为“扫荡”“蹂躏”,赋予自然环境以人的压迫性动作。由此可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既形象地展现了岳桦枝干的坚硬挺拔与对抗风雪的锐利气势,又通过拟人化的“战斗”场景,强化了岳桦面对恶劣环境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使岳桦的坚韧形象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第④段“它们看似有些随意,甚至有些懒散……轻松地舒展着身躯”可知,低海拔处的岳桦随性生长,展现出生命本真的活力与洒脱,体现对生命状态的自在把握。结合第⑤段“它们不得不弯曲,可是并不胆怯……抵御着风雪的扫荡、酷寒的蹂躏”可知,高海拔处的岳桦以弯曲之姿对抗恶劣环境,用柔韧适应困境却不失坚硬挺拔,彰显以退为进、坚韧不屈的生存智慧。结合第⑧段“也许,它的努力永远都是徒劳……在攀登的过程中,它已经领略了太多精彩纷呈的风景”可知,岳桦无论能否登顶,始终以攀登姿态前行,在过程中收获生命的充实与风景。由此可知,岳桦的攀登启示我们:生命的价值在于永不停歇的奋斗本身,无论是顺境中的自在生长,还是逆境中的抗争坚守,每一步历程都在诠释生命的意义,奋斗本身即是最高的精神财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