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王宗仁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王宗仁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王宗仁散文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驼峰上的哈萨克姑娘
王宗仁
①夏日的沙漠里zào( )热得像一口大蒸锅,人置身其间,会蒸得晕头转向。为了免受这种煎熬,我特地把去翡翠岛采访的时间安排在太阳落山之后。
②一听到“翡翠岛”这三个染绿带水的名字,你心里大概就润滋滋的了。其实,那里还是一片风沙咆哮的荒野世界呢。牧民们组成的植树大军正在憋足劲改变它的旧貌,他们按捺不住向往绵延绿杨翠柳的渴盼,便起了这么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
③沙漠的夜,空荡荡,黑洞洞,四周寂寞荒凉得有点怕人。沙滩上到处是拦路的流沙。脚一踩下去,沙子就扑哧一声埋到了脚脖根。我费劲拔出脚,慢慢地走着。大概走了不到一个小时,我忽然看见一颗拳头大的光亮出现在夜幕上,点缀在这星群之中。啊,好大的一颗亮星!我站住,出神地看着……
④借着夜的微光,我隐约看见,面前是一个黑乎乎的什么东西。它三高两低,像一座小山峰,不住颤动的光芒犹如一把剪刀,剪开了漫漫夜幕……这颗亮星原来是盏灯,风灯!那三高两低的东西在徐徐移动,风灯跟着在行进。啊,是骆驼,驼峰上坐着一个姑娘,风灯就提在她的手中。骆驼驮着姑娘,驮着风灯,不紧不慢地走着……
⑤这是一个哈萨克姑娘,顶多十三四岁。她吆喝着让骆驼停下,和我搭话。“我叫娜仁花,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来参加植树。我跑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打仗跟植树一个理。没有驼队运树苗,风沙线上栽树的叔叔、阿姨,就只好停工待料,就像解放军叔叔冲锋时枪膛里没有了弹一样。”娜仁花,好样的后勤兵!
⑥我们一路同行。月儿升起了一竿高,大地一片银辉。直到这时,我才看清娜仁花坐的驼峰上驮着两大捆树苗,青勃勃、嫩鲜鲜的叶芽儿一下子就把我的心给染绿了。娜仁花对我说:“这些树苗有杨树、柳树、雪松、洋槐……”点了这一大串树名以后,她又扬了扬手中的一小扎树苗,说:“还有它,叫昆仑藤。”
⑦“昆仑藤?”这是个新鲜品种,我第一次听说。
⑧“这是我们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栽培成功的一种耐寒树种,因为它是在昆仑山的冰雪地培育成功的,为啥叫藤?就是把树栽在沙滩上,让它们像藤一样一直爬到昆仑山顶……”说到这儿,她不再吭声了,显出一副沉思的样子。我知道,娜仁花一定在思谋着,怎样使他们这“青藤爬昆仑”的宏伟规划得到实现。思想插上了翅膀,向理想境界飞翔,这是不含糊的。但是,飞翔的征途上会遇到各种险阻。
⑨借着朦胧的月色,我看见了骆驼留在沙滩上那一行深深的蹄印。我坚信,不久,这每片蹄窝里会漂来清水,长出绿色……
“瞧,我们的大队人马赶上来了,我得赶路了。再见!”娜仁花吆喝起骆驼起程了。
我朝她的身后望去,啊,多么壮丽的戈壁夜景,只见每隔十来步,就有一峰骆驼,每个驼峰上都有一个人影(那一定是娜仁花的同学),也有一盏风灯,足足有二三十峰骆驼。这一串“星星”,镶嵌在夜的沙漠上,像神女给沙漠的胸脯戴上了一串银练,漂亮极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zào( )热
2.第④段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3.第⑨段画线句与前文的
相照应,其含义是
4.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
段落 文中句子 描写方法 作用
第③段 沙漠的夜,空荡荡,黑洞洞,四周寂寞荒凉得有点怕人。沙滩上到处是拦路的流沙。 (1) (2)
第⑤段 我跑后勤。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打仗跟植树一个理。 (3) (3)
5.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与前面荒凉、黑暗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
B.以描写沙漠美丽的景色结尾,意味深长。
C.展现了人们为改变戈壁旧貌付出的辛劳。
D.句中的神女就是那位哈萨克姑娘娜仁花。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野马嘴里有清泉
王宗仁
①踄涉在青藏高原上,你最希望看到蓝天上的太阳。阳光给雪山、冰河、草地铺上一层柔软的锦缎,让你找不着季节的地段,分不清阴山和阳坡,满眼的灿烂!可是有一个地方例外:走在沙漠里,你最怕的是悬挂在头顶的太阳。
②那天,我和作家王鹏随一支测绘队到柴迭木盆地深处,去完成一次采访任务。盛夏的中午,天空无语,只有太阳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暴烤得每颗沙粒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咬吱的脆响声。望不到边的沙漠像一口烧虹的铁锅,仿佛可以把人蒸熟,我们被烈日烤得脊背流油,喉咙冒烟,口渴得要命。一壶水倒进嘴里,根本不管用,谁都巴不得有一条河或一眼泉出现在面前,美美地喝他个饱。太多数人的水壶干得可以当锣鼓了。同志们忍着干渴赶路,每隔一会儿,便有人举起水壶摇一摇,让大家听听壶底那一点点水稀里哗啦的响声,进行一番“精神安慰”。可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大家的嘴唇干得像撒了一层盐粉,上面裂开了一道过细缝,渗着血迹。
③哪里有水?水在哪里呢?
④和我们一起进沙漠的蒙古族老人巴图,是个“老高原”,别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呢,没事一样,不紧不慢地说:“咱们找向导吧,它会把我们领到泉边去的。”
⑤“向导?谁啊?”我发问。
⑥“它终年在沙漠里生活,能不知道哪里有水吗?”
⑦“可是他到底是谁呀?您认识吗?”
⑧巴图大爷捻了捻胡子,又松开手,说:“是野马。”
⑨我们一听泄气了。野马,我当然见过,它不比一般的马大多少,但奔跑起来飞快,像一辆小汽车。
⑽“野马能当向导幺?”
⑾“怎么不能?!”巴图大爷认真地说.“野马离开水能活吗?哪里有野马,那里必定有水。”停了停他又说:“碰不上野马,能见到野牦牛、野驴或藏羚羊也行呀。它们都能给我们帮忙。野马嘴里有清泉!”
⑿说得有理。于是,我们十多个人散开去找“向导”。沙丘连绵起伏,热气在晃晃悠悠地升腾着,漠风在不停地扑面而来,我们跑了不少地方,连一片草叶也没有,哪里会有野生动物
⒀“性急的人总是翻不过雪山的。耐着性子吧,雪莲花是属于爱花的人!”喜欢唱民歌的巴图大爷像在念歌词。
⒁大家轮流抿了一口水壶底的那点水,一边在沙海里勘测,一边继续寻找着野马。
⒂终于,我们看见前面的洼地有一群黑影在晃动。大家像看到了希望,加快步伐走去。看清了:腿细,尾短,粗脖子,鬃毛特别长——啊,是野马!它们正扎着头喝水哩。像一幅油画,一幅又一幅,丰沛在干渴的沙漠上。大家似乎听见了吱噜的喝水声,多么诱人的声音呀!还有一只叫不上名字的鸟站在一匹马的背上,它好自在!
⒃野马发现了我们,长嘶一声,一刨蹄子,洗影儿了。那只鸟飞向了天空。
⒄我们立即击追。可是,每个人疲劳加干渴,腿脚没有一点劲了。“同志们追呀,要得到前面的清泉水,只能靠我们自己!”巴图大爷傲然像一位将军,下了命令。说也怪,我们浑身忽地长出—股力气,跑步追了上去。野马没有追上.却在它们刚才停留的地方发现一池清凌凌的水。池子很小,只有洗脸盆那么大。水池周围,那湿漉漉的泥土上,长着丛丛小草,还开放着朵朵小花,美极了。真想不到,茫茫沙漠里还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有水,有草,有花。水池边上留着各种形状的蹄印,显然那些野生动物常来这里喝水。
我们的心儿早就润吱吱了。我却有点舍不得张开口喝这水了,便用手指蘸了一滴水,滴溜溜转亮晶晶的一滴水。它将以强大的抗干渴的力量进入我们的体内,变成汪洋大海征服征途上一切干渴!巴图老人嘹亮地喊了一声:“开始!”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野”了吧!
喝足水以后,我们在一起合计了一下,给这个泉起了个名字:望柳池。
我们都希望不久的将来,这儿柳树成荫,鸟语花香。之后,我们又把轻便的帐篷撑起来,这儿就成了测绘队的大本营——供水站。
可喜的是,没有多日,当我们告别“望柳池”继续往沙漠深处跋涉后,在别处一群野马的带领下.又找到一眼泉水,大家爱给它真名叫“珍珠水”,它成了我们的第二个水站。有野马这样的好向导,我们在戈壁滩工作就不愁没水喝了!
(选自2016年l2期《小小说选刊》)
6.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7.结合选文,分析巴图大爷的形象。
8.品味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1)水池周围,那湿漉漉的泥土上,长着丛丛小草,还开放着朵朵小花,美极了。
(2)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野”了吧!
9.“野马嘴里有清泉。”假如你身处坐活的“沙漠”,没有“野马”作向导,你将怎样寻找“清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藏羚羊跪拜
王宗仁
①这是好些年前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
②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当年可可西里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鳞角了。
③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着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雷,夜宿江河源,饭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叉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喝一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几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叉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族聚居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语:“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饶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拜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⑤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⑥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
⑦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⑧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还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叉子枪……
⑨从此,这个老猎人在藏北草原上消失。没人知道他的下落。
10.“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请简要概括体现老猎人“慈善”的细节。
11.文题“藏羚羊跪拜”将藏羚羊人格化,突出了文章__________的主题。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老猎人“心头一软”是他明白藏羚羊是在求他留它孩子的一条命。
B.第④段老猎人枪杀跪拜的藏羚羊是因为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的求饶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
C.第⑤段中老猎人难以入眠是因为不寻常的遭遇让他预感自己可能做了错事。
D.第⑧段中老猎人埋掉他的叉子枪是因为他被藏羚羊神圣的母爱感动,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
13.老猎人埋葬了自己的叉子枪,是一种修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不断翻山越岭,也是一种修行。《西游记》里有四座山,翻过才是人生。请根据提示,在相应的位置补充恰当的内容。
【甲】 【乙】 【丙】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昆仑山的树
王宗仁
①昆仑白雪有着人人都能感受到的纯净和尊严,戈壁沙漠的幻影折射着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昆仑山下格尔木转盘路口、山中纳赤台兵站那一片片枝叶茂密的白杨林,记载着高原城镇从诞生到繁荣的历程。我每次重返昆仑山都要看看那些支撑着满天风云的老树,以及后来长起的新苗,每次来我都会放轻脚步。
②昆仑树绝不自傲,总是保持着永恒的崇高。它们的枝叶上挂着一位开国将军沉重的美好梦境,是他最早泼洒心血在莽原上培植了第一缕春色。
③这位将军就是被人尊称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天安门广场响起开国大典礼炮后的第四年,他带领着由军人、驼工、民工组成的筑路队伍,开拔格尔木,开始修筑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当时格尔木只有撑在荒原上的6顶军用帐篷,是筑路人的营地。冻土地上第一次蒸腾着震撼雪山的热力。慕将军的远见不仅在于他和他的队伍要打通穷山恶水把路修到拉萨,还在于他为高原描绘出了公路修成以后明天的新景。奔赴格尔木之前,他特地在日月山下的湟源县城买了100棵杨树柳树苗。修路队伍在荒原一落脚,他就和大家把这些树栽在了帐篷一侧的戈壁滩上。两大片,杨柳分栽。将军拄着镢把,跨步走上一个堮坎,深情地对大家说:“公路修成后,我们要把昆仑山建成大花园,咱们共产党员要带头在这里扎根、安家,种树养花,还要生娃娃!”
④小苗落地生根。一场春风卷着细雨吹过,枝头的鹅黄嫩芽就探头露脸地拱出了荒原。亘古戈壁变得翠生生的撩拨人心,好像画家抹出一幅动感的水彩画。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疯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撮肥,它会添一片叶。蛮荒了千百年的土地一旦逮住苗儿就受活得巴不得一夜长成材!时间在一明一暗的开合中扫净了高原人脸上的笑容。夏天还没过完,绝大多数树苗就在一场突降的六月雪中枯萎而死。勉强活下来了10多棵树,也遍体鳞伤的缺胳膊少腿。但它们顽强地站立着,凛然傲气!很有意思,活下来的树杨柳各5棵。老天爷竟然这样不偏不倚地平分秋色!将军在收拾残枝败叶打扫战场时,用低沉的声音告诉大家:所有死去的树一片叶子也不许糟蹋,给每一棵挖一个坑,把它们埋起来。它们总算给咱们绿了一回,是有功之臣呀!大家照此办理,荒原上凸起了一片小土丘,那是树坟。将军带头给这些土丘浇水,三天两头地浇。戈壁滩太干燥,怕它们渴着呀!奇迹出现,来年有些土丘上竟然冒出了嫩芽,死去的树复活了!大都是杨树。今天成荫林那一片杨树里就有一些是经过生死之洗炼挺过来的。
⑤昆仑的第二代树,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出现于山中的纳赤台兵站,是红柳。这是生长在戈壁滩上的一种灌木,枝条硬中有柔,每年春秋两季绽放出淡红色的米粒碎花。人称它“三春柳”,意思是说一年中除冬季外对它都是春天。栽植红柳的人是总后勤部模范共产党员、纳赤台兵站教导员赵国瑞。为了给寸草不生的纳赤台添一丝绿色,他带着兵们从老远的诺木洪红柳滩地挖来一丛丛带着原地土质的红柳,小心地移栽在兵站门前的青藏公路两边。夏浇纯净的雪水,冬灌暖暖的不冻泉水,像伺弄娃儿一样让红柳度过了客居兵站的第一年,又度过了第二年。红柳终于由客人变主人,和兵们厮守在昆仑山。至今那些红柳繁衍的后代,依然蓬勃在纳赤台的山上、河边和路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红柳的年轮里记载着一位军嫂的心血和功劳,她就是赵国瑞的妻子、共产党员蓝伟华。开初她每次从家乡来昆仑山探亲时,总会给红柳带些肥料什么的,喂养它们。后来她等不到丈夫回转内地,就索性卖掉房子、家具来昆仑山下安家,更方便地照管这些高原花木树丛。其中有一丛红柳被兵们称为“夫妻柳”,让人们永远记着赵国瑞和蓝伟华的故事。
⑥第三代树是纳赤台兵站门前的两排“党员树”,100棵白杨。上世纪末的一年“七一”前夕,站长姚万清少校带着20名党员栽下了这些献礼树。每人5棵,100棵树代表着20名党员扎根高原奉献祖国的宏愿。这时兵们已经积累了在冻土地上育树的一些经验,这年还没等卷着雪粒的北风降临,他们就给白杨树“穿靴戴帽披袍”全副武装起来。所谓穿靴戴帽披袍就是用棉纱或草秸把树根、树冠和树干保护起来。还好,第一年大部分杨树成活了,他们又补栽。第三年再补栽,一直保持着100棵杨树。
⑦今年夏天,我到昆仑山深入生活,特地看望了这些将军树、夫妻树、党员树,并一一和它们合影留念。
14.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1)冻土地上第一次蒸腾着震撼雪山的热力。
(2)红柳终于由客人变主人,和兵们厮守在昆仑山。
15.几代昆仑树分别栽在什么地方?分别寄托了栽树人怎样的意愿?
16.请从修辞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段中描写昆仑树的文字作简要尝析。
17.作者为何要“特地探望”昆仑树“一一和它们合影留念”?
答案
1.燥 2.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娜仁花带来的风灯为沙漠带来了光明,预示着未来的沙漠将会朝牧民们向往的美景发展。 3.翡翠岛(“翡翠岛”这三个染绿带水的名字)在牧民植树大军的努力下,“翡翠岛”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染绿带水的美丽地方。 4.(1)景物描写(2)写出了沙漠的荒凉环境,从侧面表现了植树大军改变沙漠环境工程的艰巨与伟大。
(3)语言描写(4)写出了娜仁花把植树当成打仗一样重要的思想认识,表现了娜仁花决心努力植树、改造沙漠的战天斗地的坚强决心。 5.D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可知词语正确的书写方法应为:燥。
2.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别和表达效果的赏析,要注意平时对常见修辞方法的积累,对作用进行归纳整理。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娜仁花带来的风灯为沙漠带来了光明,预示着未来的沙漠将会朝牧民们向往的美景发展。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照应的能力。分析文章内容的前后呼应,这是属于文章的结构问题,文章的结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时为了文章的情节的需要,在文章的前面作一些必要的暗示,所以,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仔细的阅读。翡翠岛(“翡翠岛”这三个染绿带水的名字)在牧民植树大军的努力下,“翡翠岛”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染绿带水的美丽地方。
4.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认识和作用的掌握。结合句子进行分析,景物描写,写出了沙漠的荒凉环境,从侧面表现了植树大军改变沙漠环境工程的艰巨与伟大。语言描写,写出了娜仁花把植树当成打仗一样重要的思想认识,表现了娜仁花决心努力植树、改造沙漠的战天斗地的坚强决心。
5.画线句子“这一串‘星星’,镶嵌在夜的沙漠上,像神女给沙漠的胸脯戴上了一串银练,漂亮极了”是文章的结尾句,它在内容上与前面荒凉、黑暗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而“这一串‘星星’”正是娜仁花的同学们带领的长长的骆驼队伍,蕴含着人们为改变戈壁旧貌付出的辛劳,而结构上以描写沙漠美丽的景色结尾,意味深长。可见,A.B.C项的理解是正确的。而D项认为“句中的神女就是那位哈萨克姑娘娜仁花”是不妥的。一是神女仅是想象,并不是指世间的人物,二是如果说神女象征为世间的人物,那应该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所以,D项的理解不正确。
6.兴奋(亢奋) 黯然 7.“惊愕”是因“吃惊而发愣”的意思,这里指老汉不懂“高人”的含义,表现了老汉淳朴敦厚。 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无形化为有形,写出了绿的浓厚,表现了“我”内心的恬淡与舒适。 9.孝顺、热情、执着、谦虚、敦厚。
【解析】6.试题分析: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此题要有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否则酌情扣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试题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通过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表现出来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以及具体情节来分析其精神品质。根据野马来找水源的事,足见他的阅历丰富,有智慧。“雪莲花是属于爱花的人”“要得到前面的清泉水,只能靠我们自己”足见他的乐观。
考点: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试题分析: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野”字写出了无拘无束的样子,体现了作者对这种生存状态的赞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
9.试题分析: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天空无语”是拟人,“太阳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是比喻;“每颗沙粒都在狂跳”是夸张,体现了天气的恶劣。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
【小题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启示,关键的是乐观和坚持的心态。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0.①他猎杀所得的钱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并含泪祈愿他们平安无事。②见到藏羚羊下跪并流下两行长泪,他“心头一软,扣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③射杀的当日,他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开宰、扒皮;夜里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④腹膛打开后,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⑤安葬藏羚羊同时埋掉叉子枪,从此不再打猎。(写对2点即可) 11.对生命的呼唤,对人性的呼唤,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 12.A 13. 五行山 翻过火焰山,坚持克难关 灵山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讲述老猎人与藏羚羊之间的感人故事,揭示了人类对自然生灵的反思与良知觉醒。作者细致地刻画了老猎人在捕猎藏羚羊时的内心挣扎及最终的悔悟,展现了一个从“杀生”到“慈善”的灵魂转变。标题“藏羚羊跪拜”人格化地表现了动物的求生本能与母爱的伟大,令人动容。整篇文章以景托情,用深刻的故事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传递出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理念。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结合第③段“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分析得出:他猎杀所得的钱更多地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并含泪祝愿他们平安无事;
结合第④段“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分析得出:见到藏羚羊下跪并流下两行长泪,他心头一软,扣板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
结合第⑤段“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 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唯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也久久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分析得出:射杀的当日,他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开宰、扒皮;夜里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结合第⑥段“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分析得出,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膛打开后,满心震动,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
结合第⑧段“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还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叉子枪……”分析得出:老猎人彻底放弃打猎;
这些都表现出了老猎人的“慈善”。
11.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结合第④段“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第⑥段“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可知,老猎人打开藏羚羊胸腔后才明白它弯下笨重的身子向自己下跪,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万物有灵,下跪体现了藏羚羊对生命的渴望以及对孩子的爱。地球上的所有生灵都应该是这片土地的主人,我们作为人类没有剥夺其他生灵性命的权力;
再结合第⑧段“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还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叉子枪……”可知,万物都渴望生命,万物都有情爱,人要善待万物,要尊重生命,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错误。第④段还没写到藏羚羊跪拜是在求他留它孩子的一条命,第⑥段“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才提到;
故选A。
13.本题考查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分析。
甲:孙悟空因性格轻狂,太上老君将悟空投入八卦炉中,用三昧真火烧炼,不料过了四十九日,悟空蹦出丹炉,炼成一双火眼金睛。他盛怒之下打上灵霄宝殿,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孙悟空一路筋斗云,却跳不出佛掌。如来将五指化为五行山压住悟空,并命土地神用铁丸铜汁饲喂悟空。它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是其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故填写:五行山;
乙:师徒四人遇火焰山受阻无法前行。悟空由老者处得知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可灭火。悟空前去借扇,罗刹女因其子红孩儿之事对悟空心生怨恨,不肯借扇,悟空变成虫子入洞,飞到茶水中被罗刹女饮下,逼罗刹女借扇子,没想到,这是扇子是假的。悟空偷偷骑走牛魔王的辟水金睛兽,变作牛魔王去芭蕉洞哄骗铁扇公主交出扇子。牛魔王得知后,变成八戒将扇子夺回,悟空与牛魔王激战,八戒赶来助战。天上众神与如来处的金刚助悟空降伏牛魔王,罗刹女答应借扇。孙悟空通过三次不懈的努力,才最终成功了,这个考验突出孙悟空机智和毅力的重要性。孙悟空过火焰山时三调芭蕉扇,印证了“战胜困难需要多次努力”的成长哲理。故填写:翻过火焰山,坚持克难关;
丙:唐僧师徒过凌云渡,乘无底船,终达彼岸,得以脱胎换骨,来到灵山。取得五千零四十八卷经书。如来命八大金刚护送唐僧回东土大唐。师徒四人回到长安,太宗以礼迎接。请唐僧在雁塔寺诵经,并命人誊写经文,建誊黄寺。八大金刚现身将唐僧师徒接回灵山,如来加升唐僧为旃檀功德佛、悟空为斗战胜佛、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僧为金身罗汉、白马为八部天龙马。白马在化龙池内化出真身,悟空亦脱了金箍。唐僧师徒俱得正果。灵山是《西游记》中取经队伍的终点,代表修行的最终成功。灵山是佛教圣地,孙悟空在这里修成正果。故填写:灵山。
14.(1)在冻土地上第一次有人凭着崇高的理想和坚韧顽强的意志,开始了与恶劣环境的战斗。
(2)移栽的红柳终于在这里扎根成长,成为兵站的一部分,成为驻守昆仑山的战士们的伴侣. 15.(1)第一代,栽在了筑路队伍帐篷一侧的戈壁滩上。表明慕将军及其队伍打通穷山恶水把路修到拉萨,把昆仑山建成大花园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心。
(2)第二代,栽在昆仑山中的纳赤台兵站门前的青藏公路两边。为了给原本荒凉的纳赤台增添绿色,增添春意。
(3)第三代,栽在纳赤台兵站门前,表明了党员战士们扎根高原、奉献祖国的宏愿。 16.修辞手法:①生动的拟人。如:“它们顽强地站立着,凛然傲气”“经过生死洗炼挺过来的”。②生动的比喻。如:“亘古戈壁变得翠生生的撩拨人心,好像画家抹出一幅动感的水彩画”。
表达效果:生动传神地突出这些树顽强坚韧的生命活力。 17.①作者体会到,昆仑树是建国后代代军人报效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品格的象征。②从昆仑树的发展变化中,作者看到了军人们报效祖国、英勇无畏精神品格的传承与发展。③作者对军人们的崇高品格和顽强意志满怀敬意。
【解析】14.理解对文章中重要语句深刻含意的把握。首先要读懂句子的大意,然后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解读。(1)“冻土地上第一次蒸腾着震撼雪山的热力”一句表明冻土地上第一次有人开始了与恶劣环境的战斗,而“蒸腾着震撼雪山的热力”形容的是指人们凭着顽强的意志干劲冲天的情形。(2)“红柳终于由客人变主人,和兵们厮守在昆仑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由客人变主人”是说移栽的红柳终于在这里扎根成长。“和兵们厮守在昆仑山”是说红柳成为兵站的一部分,成为驻守昆仑山的战士们的伴侣。写出了战士们对红柳的喜爱和赞美,“终于”也侧面写出了栽植红柳的不易。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代栽的地方,可分析第3段的“修路队伍在荒原一落脚,他就和大家把这些树栽在了帐篷一侧的戈壁滩上”一句;寄托的意愿可分析第3段的“公路修成后,我们要把昆仑山建成大花园,咱们共产党员要带头在这里扎根、安家,种树养花,还要生娃娃!”一句。第二代栽的地方,可分析第5段的“昆仑的第二代树,是在上世纪80、90年代出现于山中的纳赤台兵站,是红柳”一句;寄托的意愿可分析第5段的“了给寸草不生的纳赤台添一丝绿色”等句。第三代栽的地方,可分析第6段的“第三代树是纳赤台兵站门前的两排‘党员树’”一句;寄托的意愿可分析第6段的“每人5棵,100棵树代表着20名党员扎根高原奉献祖国的宏愿”等句。
16.题干要求对描写昆仑树的文字从修辞的使用及其表达效果进行赏析。首先要通篇阅读,找到描写昆仑树的文字,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如“它们顽强地站立着,凛然傲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树木的顽强的状态与坚毅的品格。再如“亘古戈壁……好像画家抹出一幅动感的水彩画”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戈壁因树木的装点而变得美丽动人。
17.考查对文章重要情节的理解。考查某一情节的作用,要考虑到这一情节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与昆仑树合影留念的情节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点明主旨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把文章所表达的中心答出来。即:昆仑树是战士们报效祖国、英勇无畏的精神品格的象征。昆仑树见证了这种精神品格的传承。而与昆仑树合影留念正是作者对军人们的敬佩使然。
【点睛】小题3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事物的××特点。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对偶:语句整齐、意韵铿锵。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