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徐光惠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葵花,奶奶徐光惠①“向日葵,花儿黄,朵朵花儿向太阳……”奶奶种下的那片向日葵,总是泛着金色的光,在记忆里摇摇晃晃。②奶奶生于民国时期,双脚仅有巴掌大,走路一颠一颠的。爷爷在父亲幼年时就去世了,奶奶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一辈子没有再嫁。大伯父15岁那年被拉去当壮丁,流落他乡杳无音讯,这成了奶奶一块难以治愈的心病。③奶奶在老屋后的菜地种上了小菜,还在菜地边种上了向日葵。父母为生计奔波,奶奶帮着料理家务。向日葵很快冒出了嫩绿的小苗,一天天长高、长大,毛茸茸的茎秆顶端长出了肥厚的绿叶,终于开出葵花来。金黄的花瓣羽毛般柔润,镶嵌在盘子四周,耀眼得很。④我问奶奶:“这花为什么叫向日葵?”“它总朝着太阳转,所以叫向日葵,也叫向阳花。只要有太阳,就能发芽、开花、结果。”⑤“奶奶,你为什么喜欢种向日葵?”“傻丫头,因为它好养活,种下就有盼头,不光有花还有果,多好啊。”奶奶满眼含笑。⑥葵花高昂着头,迎着太阳转。我拽住葵花不让它朝着太阳,可一松手,它又倔强地扭过头去。清晨,隔着窗户透过斑驳的阳光,便看见绽放的向日葵,像一个个闪耀的小太阳。站在地边会嗅到葵花的芬芳,暖暖的阳光的味道。⑦“向日葵,花儿黄,朵朵花儿向太阳……”葵花开时,奶奶就教我们唱起这首歌谣,我们边唱边跳。⑧“葵花开了,有葵瓜子吃喽!”奶奶唱着唱着便走了神,喃喃自语,呆呆地凝望远方。父亲说,奶奶一定想大伯父了,大伯父最爱吃奶奶炒的葵瓜子。⑨葬花的花瓣偷偷落下,开始结籽,花盘变得沉甸甸的,头微微低下,但腰杆仍然挺直。我们急不可耐抠下几颗尝鲜,一般生涩味道。“鬼蛋蛋儿馋嘴,炒了吃才香。”奶奶嗔骂道。⑩终于可以收割了,我们欢天喜地跟着奶奶去地里。奶奶半佝着腰,用镰刀把花盘割下,不时轮起衣袖擦擦汗水,对我们咧嘴笑,葵花一样灿烂。奶奶把花盘摊开晒上几个太阳,拿棒槌用力敲打花盘背面,一颗颗瓜子便珍珠似的蹦哒出来。 奶奶将瓜子倒在锅里来回翻炒,不多会儿功夫,便炒得金黄,满屋飘香。奶奶往我们口袋里装上一把,瓜子热漉漉的。尝一口又香叉脆,满口阳光的味道。那几天,家家户户都忙着收、炒葵瓜子,孩子们揣着香瓜子东窜西跳,整个村庄浸润在葵瓜子的香气里。 一年一年,向日葵常开不败,香香的葵瓜子伴我们长大。奶奶一天天老去,像一根干枯的包谷秆。白发稀疏,脸上褶皱添了许多,掉光牙的嘴愈发干瘪。她习惯在老屋门口坐着,昂着头望向天空,一坐就是半天。向日葵依旧开着,灿烂芬芳。 终于有一天,奶奶中风瘫痪,她静静地躺在床上,神志不清。奶奶弥留之际,浑浊的眼闪过一丝光亮,泪水从眼角溢出,她拉着父亲的手嚅嗫着说:“这葵花你一定……得种下去,等你大哥……回来,我怕是……等不到他了……” 奶奶走的那天,那片向日葵静默无言,随风摇曳,像是在为奶奶送行。 奶奶历经诸多苦难,却从未向生活低头,她种了一辈子向日葵,其实是种下一份念想和希望。恍惚间,奶奶站在那片向日葵地里,笑靥如花。哼唱着那首好听的歌谣:“向日葵,花儿黄,朵朵花儿向太阳……”1.奶奶喜欢种向日葵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我拽住葵花不让它朝着太阳,可一松手,它又倔强地扭过头去。3.奶奶的性格与向日葵的特点有相通之处,请找出一处并简单分析。4.文章以歌谣“向日葵,花儿黄,朵朵花儿向太阳……”结尾,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杜鹃花一样绽放徐光惠①多年前的那个春天,是我生命中最难熬也最难忘却的一段记忆。那年,我所在的单位改制裁员,我成了下岗工人。半月后,父亲又突患疾病猝然离世。意外的双重打击折磨得我憔悴不堪。②朋友说:“小惠,咱们去金佛山走走吧!”我却提不起兴致,但她们不由分说,将我架上车。车子进入南川境内,一路颠簸,终于来到金佛山“生态石林”。它造型奇特,规模庞大,如一片浩瀚的石海。坚硬的石头上生长着一棵棵鲜活的树木,根须深深扎进石头缝顽强地生长。“树缠石、石抱树”,树与石相依相存,远看是树,近看是石,分不清是林海还是石海,冰冷的石头变得温情灵动,充满活力。③暮春的金佛山,风有些凉,太阳光斑驳地撒在小路上。山间雾气氤氲,脚下溪流淙淙,耳边不时传来小鸟“啾啾”的欢叫。走着走着,不经意地抬头,竟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海,刹那间迷了双眼。家乡的杜鹃花为灌木,这里一丛那里一簇,而金佛山的杜鹃花则灌木与乔木并存,高低不一,错落有致。低处的杜鹃于草丛间温婉绽放,高处的杜鹃冲破丛林傲然挺立。一朵朵花儿缤纷多姿,密密匝匝地缀满枝头,层层叠叠,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热烈绽放,洁白若雪,粉红似玉,红艳如霞。站在山巅,云海缭绕起伏,山间苍峦叠翠,满山杜鹃如天然锦缎,摄人心魄。④我们在山脚下一处叫“如霞人家”的小院住下,房间不大,用木头修葺而成,干净、整洁。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接待了我们,她说:“我叫如霞,有事就叫我,我准备晚饭了。”四周很静,厨房顶上炊烟袅袅。院子墙角处,一大簇杜鹃花开得正艳,红彤彤的,无拘无束热烈奔放。一朵朵花儿铆足了劲儿,争先恐后向上攀爬,挤挤挨挨,交头接耳,显现出自然、朴素的美。⑤“这花开得真艳,好养活吗?”我问如霞。“金佛山的杜鹃花生命力特别旺盛,年年常开不败。”如霞笑着说。杜鹃花不与百花争艳,默默开在山间、角落,顽强生长,认真地开出灿烂的花朵……一股暖流在我心中充溢。⑥晚饭后,我们散步回来,如霞邀我们去她的小屋坐坐,并泡上温热的金佛山蜂蜜茶,喝下后顿觉暖了许多。“就你一个人打理这个旅店吗?”我问她。“我家在山上,丈夫瘫痪在床,家里有个儿子五岁,年迈的婆婆身体不好,每年旺季我就来这里挣点钱,冬天就回山上。”“一个人忙得过来吗?”“小旅店挣不了多少钱,不敢请人帮忙,不过我还扛得住,丈夫治病要花钱,儿子大了,我想让他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相信一切会好起来的。”她笑着说,看不到半点忧伤。我点点头:“嗯,会好起来的,一定会。”我对她说,也对自己说。⑦第二天一早,我又来到那簇杜鹃花跟前,每朵花儿都昂着头,迎着初升的太阳神气得不得了。一缕风过,散发出淡淡芬芳。我们向如霞告别,车子开动,我回头,她披一身霞光朝我们挥动双手,依旧一脸笑容,自然、淳朴,如同她身后那簇盛开的杜鹃花,让人心生温暖与感动。⑧愿做一株杜鹃花,坦然面对人生中的苦难。我的心中已是春意融融,温暖而明亮。(选自《朔州晚报》2019年6月3日,有删改)5.第②段描写金佛山“生态石林”树木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6.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赏析第③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的划线句。7.简要分析第⑤段写如霞评价杜鹃花的用意。8.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9.本文以“杜鹃花一样绽放”为题有何妙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开在心里的橘子花徐光惠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满 充实 充盈)着满满的感动。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10.选择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到第②段横线上。11.第②段描写了橘子花挂满枝头的情景,为什么这样的情景让“我”的心里有着满满的感动?12.①②段从记叙的角度有什么作用?13.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14.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子花”为标题,有何作用?15.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1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B.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C.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残荷不凋徐光惠①今年初秋,一场疾病突然降临到我身上,毫无征兆,猝不及防。那天凌晨,我突感胸口闷痛,头晕脑胀。我挣扎着想从床上坐起来,谁知眼前天旋地转,我陷入极度的恐惧之中。老公马不停蹄带我前往医院,一番检查后,我被诊断为心肌缺血。②按照医生的嘱咐,我连续吃了半月的药,虽然有所缓解,却一直未能痊愈,心情不免郁郁寡欢。③为了舒缓心情,秋日午后,我独自来到城南的公园,穿过一片树林便是荷塘。凉风习习,远远望去,荷塘凄清沉寂,已没了盛夏荷花风姿绰约的繁盛和喧闹。④我站在荷塘边眺望四周,清雅脱俗的荷花不见了踪影,荷叶已褪去翠绿的色彩,微微卷曲着泛黄的叶边,七零八落立在池塘里,一些枝头和破败的叶子轻轻泊在水面上,孤独而落寞,透着一丝颓败和苍凉,仿佛比我糟糕的心情还要凄惨。⑤枯萎的不只是荷叶,还有它的茎、莲蓬,也恹恹地发黑低下了头,凋零成秋天里最单调的色彩。一阵风过,它骨瘦如柴的身子在风中飘零,摇摇欲坠,让人徒生悲伤。⑥看着眼前寥落的情景,我想起了生机勃勃的夏日荷塘。那时候,如诗里所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叶莲蓬碧绿如洗,盛开的荷花娇艳欲滴,清香弥漫,人还没到跟前,就嗅到那沁人肺腑的清香。蜻蜓时而轻盈飞过,时而立于花尖上停歇,小鱼小虾们在水里跳来蹦去,荷塘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⑦荷花盛开的日子,也是游人最多的日子。赏荷的人总是走了一批再来一批,拿着相机拍摄的,支着画板写生的,络绎不绝,甚是热闹。而如今,被所有人都冷落了的残荷,清冷地独立于池塘里,望断秋风独自黯然。人们似乎更喜欢欣赏大自然美丽繁华的盛景,没有人会去在意残荷衰草、落红败柳走向生命终结的落寞忧伤,谁能把这秋日里的残荷放在眼里,留在心上?⑧秋风阵阵,吹散夏荷的灿烂芬芳,一天天凋零。如同流逝的岁月,悄然带走了我的青春,我已不再年轻,正慢慢衰老。冷冷的秋风中,残荷静默无言。我细细端详它们,竟看不到半点哀伤,虽然枯萎,却是那么孤傲勇敢,依旧执著地坚守,即便是最后仅存的一点枝叶匍匐在水面上,都保持着自我的姿态,不失特有的风骨余韵。⑨残荷孑然而立,站在那里不悲不喜,残而不凋。它洗尽铅华,褪去了丰满鲜活的光泽,却显露出本真的气节傲骨,从容面对繁华过后的衰落。这是与生俱来的品质,任凭风雨摧毁了容颜,也夺不走它的铮铮傲骨。夏荷虽美艳,可哪有这残荷的韵味与神气?一池的残荷虽显得楚楚可怜,但它绝不乞求任何人的怜悯。⑩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想起李商隐的诗,我不再伤感,反而觉得秋日的残荷独有一番韵致,远离尘世喧嚣和功名利禄,拥有坦荡从容的胸怀。它不仅为他人而活,更为自己而活。残荷的生命没有终结,正在孕育下一轮的重生与希望。 在与残荷对视的刹那,突然间,一种感动在心中弥漫,我不再颓废忧伤,分明感受到一股力量正在体内积蓄、升腾。 我愿做一朵残荷,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不论坦途还是逆境,荣华还是苦难,都能从容面对,哪怕凋零,也要站成生命最美的姿态。(《博爱》2018年第11期)17.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的心情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何发生这种变化。18.文中说“枯萎的不只是荷叶,还有它的茎、莲蓬,也恹恹地发黑低下了头,凋零成秋天里最单调的色彩”,题目是“残荷不凋”,两者是否矛盾,为什么?19.本文主要写秋日的荷塘,但⑥⑦两段写夏日荷塘,有何作用?20.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中,作者对人生有了怎样的深刻感悟,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21.仔细阅读【甲】【乙】两段文字,说说它们在内容及写法上的异同。【甲】残荷孑然而立,站在那里不悲不喜,残而不凋。它洗尽铅华,褪去了丰满鲜活的光泽,却显露出本真的气节傲骨,从容面对繁华过后的衰落。这是与生俱来的品质,任凭风雨摧毁了容颜,也夺不走它的铮铮傲骨。【乙】有的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弗兰西斯·培根《论美》)答案1.好养活,有花有果有盼头,杳无音讯的儿子喜欢吃。 2.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向日葵以人的动作“扭过头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向日葵的倔强及自身的生长特点。 3.示例1:奶奶勤劳能干,种菜、种向日葵、料理家务,耐心为孩子们炒瓜子等,与向日葵昂头迎着太阳转,以获取足够的养分,发芽、开花、结果相通。示例2:奶奶坚韧不屈、慈祥爱子、不向生活低头,与向日葵有花的芬香、有阳光的味道、有果实的香脆,果实成熟时,微微低头,但仍挺直腰杆相通。 4.结构上,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上,升华了主题,向日葵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生活,一种念想与希望。【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提炼概括。根据⑤段“傻丫头,因为它好养活,种下就有盼头,不光有花还有果,多好啊”提炼概括为:好养活,有花有果有盼头;根据⑧段“奶奶唱着唱着便走了神,喃喃自语,呆呆地凝望远方。父亲说,奶奶一定想大伯父了,大伯父最爱吃奶奶炒的葵瓜子”概括为:杳无音讯的儿子喜欢吃。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限定角度为修辞。“它又倔强地扭过头去”,赋予向日葵以人的动作,判断为拟人的修辞方法;“倔强”是性情固执,这里用来形容向日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向日葵自身的生长特点,向着太阳,又表现了它性格的特点——倔强。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奶奶一生的经历来看,②段“爷爷在父亲幼年时就去世了,奶奶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一辈子没有再嫁”, 段“历经诸多苦难,却从未向生活低头,她种了一辈子向日葵,其实是种下一份念想和希望”可知,奶奶坚韧不屈,不向生活低头,她带着孩子艰难度日,她种向日葵,心怀希望。根据④段“它总朝着太阳转,所以叫向日葵,也叫向阳花。只要有太阳,就能发芽、开花、结果”可知,向日葵的特点是:只要有太阳,就能发芽、开花、结果,⑨段“葵花的花瓣偷偷落下,开始结籽,花盘变得沉甸甸的,头微微低下,但腰杆仍然挺直”,向日葵的特点是:果实成熟时,微微低头,但仍挺直腰杆。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知道奶奶在性格上和向日葵有很多相通之处:向阳,坚强乐观,心怀希望。从奶奶在生活中的表现来看,③段“奶奶在老屋后的菜地种上了小菜,还在菜地边种上了向日葵。父母为生计奔波,奶奶帮着料理家务”可知,奶奶勤劳能干,种菜、种向日葵、料理家务等,用心生活;根据④段“它总朝着太阳转,所以叫向日葵,也叫向阳花。只要有太阳,就能发芽、开花、结果”可知,向日葵昂头迎着太阳转,获取足够的养分,发芽、开花、结果,努力生长。奶奶和向日葵的生活态度是相通的。4.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作答此题,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文章以“向日葵,花儿黄,朵朵花儿向太阳……”结尾,开头也引用了这句歌歌,首尾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内容上:根据上文“奶奶历经诸多苦难,却从未向生活低头,她种了一辈子向日葵,其实是种下一份念想和希望”可知,向日葵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奶奶品行的象征,更是一种生活,一种念想与希望,引用歌谣,表达了对奶奶的赞美,升华了文章主旨。5.不能,通过对石林树木生长环境的描写,衬托杜鹃花旺盛的生命力,为下文写杜鹃花作铺垫。 6.(1)运用叠词,富于音韵美;描写杜鹃花数量繁多、热烈绽放;表现了对杜鹃花的喜爱赞美之情。(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杜鹃花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鹃花开得热烈而奔放。 7.表达如霞对杜鹃花的喜爱赞美;暗示如霞从杜鹃花身上获得力量。 8.内容上直抒胸臆,点明主旨(坦然面对人生中的苦难);结构上,与开头呼应,从“憔悴不堪”到“春意融融,温暖而明亮”(或以“愿做杜鹃花”巧扣文题) 9.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杜鹃花”凸显全文的线索;“一样绽放”暗示如霞和“我”从杜鹃花身上得到乐观面对生活的启示。【分析】5.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情节的作用。从内容上看,第②段主要写了石林的树木的生长环境,以及石林中树木旺盛的生命力。从结构上看,第②段位于文章的开头,为下文写杜鹃花做铺垫,同时也衬托杜鹃花旺盛的生命力。从以上两点分析,第②段描写金佛山“生态石林”树木的内容不能删去。6.本题考查赏析语句。(1)本题要求从词语的角度赏析句子,可以从特殊词语的(如动词、叠词等)角度分析。加点的“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属于叠词,叠词能使文章读来富有音韵美、节奏美,同时也能体现杜鹃花的数量繁多,生命力旺盛。(2)由句中写杜鹃花“争先恐后向上攀爬”“挤挤挨挨“交头接耳”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杜鹃花开得热烈而旺盛的情态。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⑤段中如霞的话赞颂了杜鹃花的美丽与坚韧,表现其对杜鹃花的喜爱。话中“生命力特别旺盛”“年年常开不败”也暗示如霞从杜鹃花身上得到勇敢面对困难的力量,突显了文章“要坦然面对人生中的苦难”的主题。8.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本文结尾段写自己愿意学习杜鹃花,坦然面对人生中的苦难,点明了主题。从结构上看,结尾段一般有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等作用,如本文结尾“我的心中已是春意融融,温暖而明亮”就与开头的心情形成对比,体现了“我”内心的成长,突显了主题。9.本题考查标题的妙处。文章的题目一般有交代主要内容和主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充当文章的行文线索等作用。本文围绕“杜鹃花”展开,所以题目有充当线索的作用,同时题目中的“一样绽放”暗示如霞和“我”从杜鹃花身上得到乐观顽强地面对生活的启示,点明了文章的主题。为什么要像“杜鹃花一样绽放”,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10.充盈 11.因为橘子花盛开的情景让“我”回忆起了美好的童年以及父亲教诲“我”的做人的道理,让“我”心生感动。 12.运用倒叙手法;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有悬念效果。 13.巧用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14.暗示文章主旨,饱含了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橘子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16.C【解析】10.本题考查词语辨析。充满:布满,填满;充分具有。充实:丰富,充足。充盈:充满,丰富。结合宾语“满满的感动”来看,“充实”不能与之搭配,排除;“充盈”可以表抽象的意思,而“充满”只表具象的意思,故填“充盈”。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从第③段的“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和第⑦段的“‘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可以看出,我在橘子树下,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父亲借我偷橘子的事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让我一直铭记在心。想起这些,我的内心感动满满。12.本题考查倒叙的作用。从第①段的“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可看出,我发现了橘林,由此引出第②段“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写眼前所见、所想,而第③段“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回到过去,因此这是倒叙的记叙顺序。制造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一系列叠词连用,语言灵动,语韵和谐;“挤挤挨挨”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1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1)文章第①段写到“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第②段写“我”欣赏橘子花,“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第③段写“小时候……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再到最后部分第⑧段写“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从上述内容可知文章是用橘子花串起全文,因此,题目中的“橘子花”是全文的线索;(2)第⑧段“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暗示文章主旨,写我现在远离了老屋,父亲过世,橘子花包含了我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激;(3)“开在心里的橘子花”,新颖别致,富有诗意,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5.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理解。从第⑦段“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知,因为偷橘子的事情,父亲对我的教导让我铭记一生,一直在影响着我;因此,“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不是比喻修辞手法,是写父亲对橘子丰收前景的想象,故选C。17.从郁郁寡欢(颓废忧伤)变为感动奋发。之前因为自己的疾病郁郁寡欢,看到秋日残荷,更添颓废悲伤之情。及至看到残荷残而不凋 ,显露出本真的气节傲骨时,为其所感动,不再悲伤,转而感受到一股力量在体内积蓄、升腾。 18.不矛盾。文中所说的凋零是指荷花本身在秋日凋残,荷叶枯萎,茎、莲蓬也发黑低垂。而“残荷不凋”是指残荷虽枯萎,但却显露出本真的气节傲骨,孕育下一轮的重生与希望。 19.写夏日荷塘是与秋日的荷塘作对比的。夏日荷花盛开时荷塘勃勃生机及赏荷时的热闹情景反衬秋日荷花凋残时荷塘的清冷。表现此时作者面对秋日荷塘时伤秋以及自伤的情绪。同时,又为下文写秋日残荷的气节傲骨作铺垫。 20.作者从残荷身上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因而也希望能像残荷一样,忘掉自身的病痛,拥有坦荡从容的胸怀。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如残荷一样,执著坚守,在秋日的风中保持自我的姿态和固有的气节风骨,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如意,我们要尽力做到不悲伤、不乞怜,从容面对。 21.同:两段文字都表现的一种成熟的美。异:【甲】段文字是散文,以残荷为喻,借荷花残而不凋,显露出本真的气节傲骨来喻指人生应该在逆境中保持自身的品质。而【乙】段文字是议论文,用引用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来突出成熟的优雅行为之美,强调美德是最美的。【解析】1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结合“虽然有所缓解,却一直未能痊愈,心情不免郁郁寡欢”“孤独而落寞,透着一丝颓败和苍凉,仿佛比我糟糕的心情还要凄惨”可知,作者因为生病心情比较低落。来看荷花是为了缓解心情,但是看到一池残荷,更是受到影响,内心更是低落。故可概括:开始心情是郁郁寡欢(颓废忧伤)。2)结合“残荷孑然而立,站在那里不悲不喜,残而不凋”“在与残荷对视的刹那,突然间,一种感动在心中弥漫,我不再颓废忧伤,分明感受到一股力量正在体内积蓄、升腾”可知,作者在看到残荷依然不悲不喜的伫立在那里,展现了一种本真的气节傲骨,为之所感动,不再悲伤,转而感受到一股力量在体内积蓄、升腾。故可概括后来心情:变为感动奋发。1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1)“枯萎的不只是荷叶,还有它的茎、莲蓬,也恹恹地发黑低下了头,凋零成秋天里最单调的色彩”这句话所描写的是荷花的外形,在生了病的作者眼里,荷花、荷叶、茎、莲蓬等等都因为季节的原因,流失了生命力。2)结合“我细细端详它们,竟看不到半点哀伤,虽然枯萎,却是那么孤傲勇敢,依旧执著地坚守,即便是最后仅存的一点枝叶匍匐在水面上,都保持着自我的姿态,不失特有的风骨余韵”可知,作者细细观察后发现,荷虽然因为季节而凋零了,但是其那种倔强、顽强的气质并没有失去,仍然有一种本真的傲骨在这,这是内在的精神。3)“残荷不凋”是指残荷外形虽枯萎,但却显露出本真的气节傲骨,孕育下一轮的重生与希望。故不矛盾。19.本题考查情节作用。1)概括第六七段内容。结合“荷叶莲蓬碧绿如洗,盛开的荷花娇艳欲滴,清香弥漫,人还没到跟前,就嗅到那沁人肺腑的清香”“荷塘充满勃勃生机与活力”可知,这两段生动的写出了夏日荷塘荷花盛开时的美丽,荷塘的勃勃生机及赏荷时的热闹情景。2)分析。结合题目“残荷不凋”可知本文主要写秋日凋零的荷塘和荷花,那么夏日的荷塘和荷花就是为秋日荷塘和荷花而服务的,结合“人们似乎更喜欢欣赏大自然美丽繁华的盛景,没有人会去在意残荷衰草、落红败柳走向生命终结的落寞忧伤,谁能把这秋日里的残荷放在眼里,留在心上?”可知,作者把夏日荷塘是与秋日的荷塘作对比,用夏日荷塘、荷花的美丽、生机来衬托秋日荷塘、荷花的残破、颓废。结合“虽然枯萎,却是那么孤傲勇敢,依旧执著地坚守,即便是最后仅存的一点枝叶匍匐在水面上,都保持着自我的姿态,不失特有的风骨余韵”可知为下文写秋日残荷的气节傲骨作铺垫。20.本题考查主题和语言表达。1)感悟。结合“我愿做一朵残荷,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不论坦途还是逆境,荣华还是苦难,都能从容面对,哪怕凋零,也要站成生命最美的姿态”可知,作者此时身患疾病,内心痛苦,但是看到残荷的这份坚强、执着之后,情绪由低落到振奋,她感悟到了自己应该学习残荷的精神,怀有一颗坦荡面对疾病、面对困难的心。2)启示。残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失去了美丽的外形和人们欣赏的目光,但是它仍然保持着一份坚持,一份傲骨,启示我们,生活中的困难、困境随时到来,处处都有,我们应该如同残荷一般,坦然、从容面对,用自己的努力展现自己最美的姿态,即是走向凋零,走向失败,也不再恐惧,因为斗争的过程已经是最美的姿态。21.本题考查内容和写法。1)内容。甲文展现了残荷虽然凋零却不颓废的形象,它勇敢、从容面对自己的衰落,用自己本真的气节傲骨来应对困境。乙文写老人用自己的优雅的作风来面对逝去的青春,这份优雅让衰落的面容也显得更加动人。二者都写了衰老的生命用自己的气质、气节、傲骨来面对流逝的外貌的美的困境,展现一种成熟美。2)写法。甲文。这是一篇散文。“孑然而立”是描写,“从容面对繁华过后的衰落。这是与生俱来的品质,任凭风雨摧毁了容颜,也夺不走它的铮铮傲骨”是议论和抒情,以残荷为喻,借荷花残而不凋,显露出本真的气节傲骨来喻指人生应该在逆境中保持自身的品质。乙文。这是一篇议论文。“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是引用论证,“有的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运用对比论证,证明论点,强调美德是最美的。故二者写法上不同,甲文是散文文体,运用描写、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借物抒情。乙文是议论文体,运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证明论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