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周大新散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周大新散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周大新散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医仁心
周大新
①听说有一个近90岁的外科医生,仍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肝胆外科手术。我不相信!
②谁都知道,外科医生要能做到术前准确诊断,术中做得精致,术后治疗得当,并不容易,其最佳年龄是36~60岁。开腹做肝胆手术是大手术,一个近90岁的老人怎么可能还去做这样的手术?
③今年2月下旬的一天,我带着这样的疑惑,到了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早饭后,我跟随一位八上医生到了手术医生的换衣间。这时我看见了吴孟超,身材不高、体态偏瘦。一个普通的老人。
④我朝他点头致意,他也朝我点头笑笑,他一定已经知道我们的来意。
⑤我注意他换衣服的动作,不慌不忙,有条不紊。但那动作里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那种“慢”。
⑥换好衣服的他向手术室走去,我急忙跟上。他走路的动作让我略有些意外:两脚迈得很快捷。
⑦进了手术室,他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掏出手术专用的眼镜戴上,又麻利地戴上手术手套,然后走到墙前去查看病人的CT片子。这片子他已经看过多次,昨天他还亲自去B超室为病人做过B超检查。
⑧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20厘米高的木台。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随着他的眼神改变,手术室里的气氛也骤然一变:一股紧张的气氛弥漫开来。
⑨手术开始。他双手伸进病人的腹腔进行探摸,他的眼睛并未看触摸部位,好像全凭手的感觉……他的一只手朝器械护士这儿一伸,一把手术刀已准确地放到了他手中……
⑩谁也看不见那手在里面做什么,却见他忽然就把肿瘤摘出来了。有血喷出来,他威严地说了句什么,喷血骤然停了……
人们通常以为打开腹腔做手术,是看着做的,其实不尽然。有些肿瘤长在肝叶重叠的深处,眼睛看不见。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我想起了采访中听到的他那双神奇的手。已经配合吴孟超做了5000多台手术的护士长程月娥这样说,他的手指上长着眼睛。他的手比一般人的要小,看起来精致而灵巧。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那双比女人的手更加细皮嫩肉的手。没有一点儿茧的手,才能更敏锐地感觉到病人肝脏内部的微妙信息……他平日握笔的手有些儿微微颤抖,但只要一握住手术刀就不抖了。说这话的护士眼里满含敬意。
他把一块血乎乎的东西放到了托盘里。陪我的医生低声告诉我:已切下病人病变的胆。吴孟超继续探手在病人的腹腔里忙,他的动作纯熟而有把握。他下命令的样子像极了战场上掩蔽部里的指挥员,简短、清楚、有力。他的全程表现和全部动作,像极了一个50多岁的外科医生。一个人一下子显得年轻了几十岁,这真是神了!
又一个病人被推了进来。吴孟超走近前去,亲切地摸了一下病人的脸,轻声说:“别害怕!”那病人微微一笑,回答说:“有您在,我啥都不怕。”十几分钟以后,第二台手术又开始了……
眼见为实。一个近90岁的老人在这天上午为两个病人做了肝胆手术,耗时3个多小时,而且都非常成功。一个令我肃然起敬的老人!
我不能不信。我查了一下有关吴老的统计资料,他主攻肝脏外科以来,已主刀完成14000多台肝脏手术。按每天平均两台算,他得连续工作7000多天。令人惊叹的数据还有: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有近30%的患者已活过了10年。在他这里,经他初次手术和复发后再手术的肝癌患者,生存时间最长者已有45年,今已82岁,仍然健在。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它恰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强劲的乐章,所有的医生都能听懂数据里所凝聚的巨大生命意义和深刻的人道精神,以及为此付出的种种艰难和艰险。
这就是吴孟超,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过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的吴孟超!一个90高龄的老人!一个罕见的老人!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有改动)
1.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极写吴老的年老与普通,是为凸显他的伟大之处。
B.“他的手指上长着眼睛。”这句话是对吴老动作纯熟、医术精湛的高度认可。
C.文中对“手”的描写,可以看出吴孟超讲究保养,很在意自己的外形长相。
D.第 段大量引用有据可查的数据,于冷静客观的叙述中表达了对吴孟超这位大医的高度赞扬和崇高敬意,也体现了人物通讯真实客观的文体特点。
2.赏析第⑧段划线句。
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
3.文章标题“大医仁心”有何含义?
4.文中第⑤段的“慢”与第⑥段的“快捷”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5.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吴孟超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万千声音纳于耳
周大新
①一个人能听到声音,相比那些先天和后天的失聪者,应该算是一种幸运。
②幼年时,我最留意听的是自然之音。雷声,是我非常恐惧的一种声音,我曾仔细地去区分过闷雷、轰雷和炸雷的种类,每次一听见就慌慌地问母亲:这是哪儿的声音?母亲几乎每次都抱住我安慰:这是老天爷生气发怒了,要用雷声劈死天下的坏人,但你不会有事的。我在母亲的话声里朝天上看去,心中暗猜老天爷为了什么人在发怒。雨声,是我幼年留意到的另一种声音,我尤其爱听细雨发出的响声,浙浙沥沥、不紧不慢、不大不小,持续地响在人的耳边,让人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我常常在细雨声中睡熟在母亲的怀里。而一变为中雨、大而,那声音就容易让人紧张,暴雨发出的声音会让我心里害怕。水的流动声也是我常听到的一种声音,可我只爱听小溪、小河的流动声,那种潺潺的声响让我着迷。我讨厌去听暴涨的河水呼啸滚动的声音,那声音让我常常想爬到树顶上去。
③少年时,我最留意听的是动物们发出的声音。每天早上,都是讨厌的鸡叫把我惊醒,它们一遍一遍地叫着,不把你搞醒决不罢休。为此,我曾建议母亲不要养鸡。狗的叫声让人心安,每次摸黑由学校回家,只要一听到狗的叫声,我就知道离村子不远了。平日在家,只要一听到狗的叫声,就晓得有伙伴或客人来了。牛的叫声很好听,哞——很长,对谁都没威胁。马的叫声咴儿咴儿的,没有驴的叫声好玩,每次一听到驴夯哧夯哧的长叫,我就想笑,有时笑得停不住。我最想听的是鸟鸣。啄木鸟啄树的声音最早引起了我的好奇。叫天子在田野里鸣叫着飞上高空,令我惊异。猫头鹰在夜晚的叫声,容易让人身上的汗毛竖起来。一个堂哥告诉我,蛇也会叫,这让我毛骨悚然,所幸我没听过,瞎爷爷说:豹叫、熊叫、虎叫特别难听,所幸我们那里是平原,没有这些动物。
④长成小伙子以后,我随父亲去田里干活,已能听到植物发出的声音,绿豆将熟时,我在绿豆地里屏息细听,能听到豆英开裂的声音。后来在西瓜地里,我听到了熟了的西瓜自动崩开肚皮的声音。在瞎爷爷的指导下,我屏息站在荷塘边,能听到荷花花瓣打开的声音;站在竹丛旁边,能听到竹笋拱出土的声音,植物们真的会发出声音。
⑤我这一生听到的最多的声音,是人发出的。
⑥在人类凭本能凭需要发出的声音中,我最想听的是笑声、嬉闹声和亲吻声,我不愿听的是哭声、呻吟声和斥责声,我最烦听的是吼声、恐吓声和献媚声,
⑦在人有意制造的声音中,我特别爱听悠扬的器乐声、婉转的歌唱声和人们舞蹈时发出的声响,每次听到二胡和箫的声音,我的心就会颤动;听到降央卓玛的中音歌声和豫剧演员的唱腔,我会陶醉其中;在悉尼歌剧院听到踢踏舞的声音,我心中快乐无比。我觉得人类能制造出这些声音真是高明,在漫长而充满烦恼和苦痛的人生过程中,有这些声音相伴会让人感觉轻松许多。
⑧在人有意制造的声音中,我不想听又粗又糙的搅拌机声,讨厌听铁器在水泥地板上的拖曳声;很烦大型挖掘机和拖拉机的轰鸣声;特别愤恨房屋装修时发出的声音。
⑨声音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却是地球上的一种重要存在。
⑩地球上正是有了如此众多的声音,才使其充满了活力和对我们的诱惑力。听说有人做过试验:把一个人放进一个发不出一丝声音的空间,他在短暂的安静之后就会显出烦躁和不安,并随着时间的持续会最终走向精神崩溃。静寂到极致和音噪到极致,对人的伤害其实是一样的。声音是外部世界显示正常的一个标志,也是我们活着的一个证明。
不管我们对有些声音的出现是多么反感,我们都要感谢这世界上还有声音!
人对于声音,在当下,除了极小一部分是主动去听的以外,比如买票去听音乐会、去听戏曲、去看歌剧、去参加舞会,其实绝大部分都是被动听到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人对声音控制能力的增强,人类能够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声音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们都会尽最大努力,首先是不发出难听的声音,其次是不制造人不愿听的声音,再就是想办法屏蔽一些令人厌烦的声音。在那个世界里,人们治理声音污染会像今天治理空气污染一样认真严厉,到那时,我们的耳朵就会感到更多的舒适。
我期待着那个声音世界的早日到来。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3年02期, 有删改)
6.【声音时间轴】作者在不同成长阶段关注的声音类型有何变化?请结合原文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成长阶段 关注 举例
幼年时 如雷声、雨声、流水声
少年时 动物之声
长成小伙子后 如豆荚开裂、荷花绽放
7.【雨眠之境】文中第②段画线句作者描写幼年听雨声时写道:“浙浙沥沥、不紧不慢、不大不小,持续地响在人的耳边,让人有一种昏昏欲睡的感觉,我常常在细雨中睡熟在母亲的怀里。”请从词语赏析和情感表达角度,品味这句话的妙处。
8.【生命的声纹】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⑩段画线句“声音是外部世界显示正常的一个标志,也是我们活着的一个证明”的理解。
9.【未来的和声】作者为何“期待那个声音世界的早日到来”?请结合文章内容与现实情况简要分析。
10.【悦音守护者】文中提到“人类能制造出美好的声音”,请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例说明“美好声音”对生活的意义,并谈谈如何保护这类声音。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认识他是一种幸运
——怀念李国文先生
周大新
①因为错失了上大学的机会,故当年在偏僻的军营开始写作时,我凭的只是对文学的一腔热爱和对生活的熟悉,文学理论准备差不多是个零。也因此,我特别希望能找到老师请教。在1976年至1978年间的多次投稿不中之后,我曾经给几位当时的名作家写信求教,可是无一人回信。也是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李国文老师的作品,心想,啥时候能认识他,得到他的指教就好了。
②机会拖拖延延地到底来了,此时的日历已翻到了1988年。《小说选刊》评出1987—1988年度的中短篇小说奖,我的短篇小说《小诊所》获了奖,我到北京领奖时见到了李国文老师。其时,他是《小说选刊》的主编,在招待我们这些获奖作者吃饭时,别人介绍我与他相识。他那时是全国的名作家,我只是一个初入文坛的年轻人,但他很热情地夸赞我的那篇作品,鼓励我继续写下去,让我觉得心里很温暖,也增添了一些写作的信心。其实,那个时候,我的家庭已经陷入了一场灾祸之中,我正忙于应对灾祸,写作处于时断时续的状态之中。
③有一次,我由济南军区来京办事,给李国文老师打电话说想去拜望他,他热情地答应:“来吧,我在办公室。”那天,在他不大的办公室里,我们聊了很长时间,聊创作,也聊我正在应对的灾祸。他了解了我家里发生的事情后,劝我想开些,给我讲人生不可能都是顺境的道理,讲遇到灾难时要相信事情早晚都会过去,不必绝望。他还特别询问我正在写什么。我告诉他我在写一部长篇小说,表现一个丝织世家在二十世纪的命运沉浮。他说:“好,我等着你完工。”我说我担心没写完我的身体就垮了,写成半部作品,这灾祸压得我实在受不了。他叹口气劝我:“每个人心里都有抵抗灾难的潜力,就看你用不用了,你要用了,你就能顶住。”他的话让我对未来有了些信心。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他也遭遇过苦难,那苦难比我遇到的还要深重。多年之后我才明白,他是在用他抵抗灾难的经验劝慰我。
④在国文老师和其他朋友的鼓励下,我一边应对家里的灾祸,一边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第二十幕》,并穿插着写一些中短篇小说,直到1998年,终于写完了《第二十幕》的上、中、下三卷。当这部书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召开研讨会时,国文老师参加了会议。在会场,听着那么多文学前辈和同行朋友的肯定之语,我百感交集,内心充满了对国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⑤我调到北京工作后,家属的工作调动一时难以办成,有一段时间闲住家中。国文老师听说后,热心地帮助我们联系了一个单位,虽然最终没能去成,但他的关心再次令我感动。他总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让你觉得个人生活虽苦乐相掺常有风雨,可人间到底充满暖意,值得我们栖居其中。
⑥和国文老师在一起聊天,聊得最多的是创作。我记得他说过:年轻时要趁体力好抓紧写,一年写十万二十万字甚至更多都是应该的,否则年纪大了想写也无力写了;不要忌妒别人,要善于向同代作家学习,看他们怎么表现我也熟悉的生活;别把精力用在社交上,不要追求一时的热闹,要耐得住寂寞,作家最重要的是拿出作品;既要读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也要读西方作家的作品,书读得越多越杂越好。他说这些话时并不是一脸严肃,跟他聊天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他面带笑容地说出了他的创作思考和对我的希冀。
⑦他对我的创作并不一味说好,有时也有批评。有一年,我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后,给他送去了刊发作品的杂志。他看后给我来电话说:“这个题材你可以处理得更好,可以写得更有新意。是应该多写,每年的写作都应有一定的数量,但也不要一味求快求多,萝卜不洗净就扔进锅里,不行。”这话给我敲了警钟。
⑧2005年,我不顺的人生又添了新的不幸:孩子患了重病。我忙着给孩子治病,很长一段时间没与国文老师联系。他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在电话里送来了慰问。最终,孩子远走。2008年万念俱灰之后,只有埋头写作算是抵抗命运的一个途径。此后,我很少再去看国文老师。我害怕他问起我家里的情况,更不愿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他,毕竟他已是老人了。甚至电话也很少打,因为打电话也不能保证自己不失态,不能再让老人也跟着伤心了。
⑨新冠疫情期间,我为他担心,这种伤及呼吸系统的疫病对高龄老人来说特别可怕,我暗暗祈祷他能凭借自己的乐观和自身抵抗力闯过这道难关。然而,还是在疫情末期听到了噩耗。这位胸怀爱意的老人的离去,是这个世界的损失;这位目光犀利、文字优美的作家的离去,是中国文坛的损失!
⑩国文老师,每每想起过去在一起的岁月,脑子里就会重现你的音容笑貌,我们想念你!所幸,在不太久的将来,我们还能在天国相聚,那时,再听你的笑声和教诲!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22日)
11.文章记叙了“我”和李国文老师之间发生的几件事,请补充完整。
12.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李国文先生具有怎样的品格。
13.文章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14.说说第⑦段“萝卜不洗净就扔进锅里”的含义。
15.读完文章,你从李国文老师身上得到了怎样的教益?结合自身生活谈一谈。
答案
1.C 2.“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这一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吴孟超准备手术前严肃认真的样子,表现了吴孟超投入工作时精神抖、自信沉着、全神贯注和忘我工作的状态。 3.真正的名医不仅医术精湛,同时还应该具备一颗仁慈善良之心、悲悯天下苍生的仁爱之心。 4.不矛盾。“慢”是说吴孟超作为老人平时正常的动作特点,因为毕竟他已近90高龄;而“快捷”是说他进入工作状态时的动作特点,表现了他对工作极大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让他年轻了许多。 5.吴孟超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著名医学专家。(1)医术高超,动手术时他只需双手在病人的腹腔摸索,就能精准地把肿瘤摘出来。(2)热爱工作(工作热忱高),吴孟超虽年事已高,仍以近90岁的高龄还在为病人做肝胆手术,为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才华和毕生精力。(3)仁爱之心,对病人非常关心,亲切地摸病人的脸,安慰病人“别害怕”。(写出两点,意近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文中对“手”的描写,可以看出吴孟超医术精湛、工作认真。故选C。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及其作用。“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这一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结合“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我注意到他双脚踏上了一个约20厘米高的木台。陪我的人附耳轻声告诉我:他身高只有1.62米,那木台是为他特制的。站在手术台前的他和在换衣间的他有了明显的区别”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吴孟超准备手术前严肃认真的样子,表现了吴孟超投入工作时精神抖、自信沉着、全神贯注和忘我工作的状态。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标题往往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还要挖掘其比喻义、象征义。结合第 段“他的动作纯熟而有把握。他下命令的样子像极了战场上掩蔽部里的指挥员,简短、清楚、有力。他的全程表现和全部动作,像极了一个50多岁的外科医生。一个人一下子显得年轻了几十岁,这真是神了!”可知,表层含义是真正的名医不仅医术精湛,结合第 段“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它恰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强劲的乐章,所有的医生都能听懂数据里所凝聚的巨大生命意义和深刻的人道精神,以及为此付出的种种艰难和艰险”可知,深层含义是还应该具备一颗仁慈善良之心、悲悯天下苍生的仁爱之心。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⑤段“老年人特有”和第①段“听说有一个近90岁的外科医生,仍能上手术台为病人做肝胆外科手术”可知,“慢”是说吴孟超作为老人平时正常的动作特点,因为毕竟他已近90高龄;结合第⑦段“进了手术室,他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掏出手术专用的眼镜戴上,又麻利地戴上手术手套,然后走到墙前去查看病人的CT片子”可知,“快捷”是说他进入工作状态时的动作特点,表现了他对工作极大的热情和全身心的投入,工作让他年轻了许多。
5.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只需要在文中找出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语句,然后加以概括即可。
第⑨段“手术开始。他双手伸进病人的腹腔进行探摸,他的眼睛并未看触摸部位,好像全凭手的感觉……他的一只手朝器械护士这儿一伸,一把手术刀已准确地放到了他手中……”,这段描写说明吴医生医术高超。
第⑤段“我注意他换衣服的动作,不慌不忙,有条不紊”,这说明吴医生性格沉稳不急躁。
第⑦⑧段“他一边跟大家打招呼一边掏出手术专用的眼镜戴上,又麻利地戴上手术手套”“他走向手术台,眼中浮起严肃郑重的神色”“老态一扫而光,一副昂然冷峻之状”,这些描写说明吴医生对待工作认真严肃。
第 段“这些看似枯燥的数据,它恰如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强劲的乐章,所有的医生都能听懂数据里所凝聚的巨大生命意义和深刻的人道精神,以及为此付出的种种艰难和艰险”,可以知道吴医生品德高尚、有责任心等。
6.自然之音或自然之声;如鸡鸣、犬吠、鸟叫;植物之声 7.①词语赏析:使用叠词“淅淅沥沥”和四字短语“不紧不慢”,生动描摹细雨节奏,营造舒缓氛围。②情感表达:通过“昏昏欲睡”“睡熟在母亲怀里”等描写,传达出雨声带来的安全感与宁静,体现作者对童年温馨时光的怀念。 8.声音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媒介,其存在证明外部环境的正常运转(如雷声预示天气变化),也反映生命活动的延续(如心跳声、交谈声)。若世界彻底静默,人将失去与现实的联系,陷入精神孤独。 9.当前社会充斥着噪音污染(如机器轰鸣、装修声),而作者希望未来能通过技术控制,减少噪音干扰,创造以悦耳声音(如音乐、自然声)为主的环境,提升生活舒适度。 10.示例一:①举例+意义:悠扬的校园上下课铃声。铃声统一作息时间,营造规律的学习氛围;悠扬的旋律缓解学生压力。②保护措施:选用柔和音乐替代刺耳蜂鸣声;限制校园周边施工噪音,保障铃声清晰可闻。
示例二:①举例+意义:校园课间的琴声,能缓解学习压力,陶冶情操。②保护措施:设立隔音琴房,避免干扰他人;倡导文明欣赏,减少喧哗。
【导语】这篇散文以声音为线索,展现了作者从幼年到成年的听觉记忆与生命体验。文章结构精巧,按时间顺序铺陈自然之声、动物之声、植物之声到人类之声,形成声音的成长图谱。结尾升华至对声音文明的思考,提出“声音治理”的前瞻理念,使个人记忆升华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哲学观照。文字质朴却饱含深情,展现出声景与心境的水乳交融。
6.本题考查内容提取和概括。
第一处,结合第②段“幼年时,我最留意听的是自然之音。雷声,是我非常恐惧的一种声音……雨声,是我幼年留意到的另一种声音……水的流动声也是我常听到的一种声音”可得:自然之音。
第二处,结合第③段“少年时,我最留意听的是动物们发出的声音。每天早上,都是讨厌的鸡叫把我惊醒……狗的叫声让人心安……牛的叫声很好听……我最想听的是鸟鸣”可得:如鸡鸣、犬吠、鸟叫。
第三处,结合第④段“长成小伙子以后,我随父亲去田里干活,已能听到植物发出的声音。绿豆将熟时,我在绿豆地里屏息细听,能听到豆英开裂的声音。后来在西瓜地里,我听到了熟了的西瓜自动崩开肚皮的声音……能听到荷花花瓣打开的声音;站在竹丛旁边,能听到竹笋拱出土的声音”可得:植物之声。
7.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淅淅沥沥”是叠词,形象地模拟出细雨落下时连续不断的声音,给人以真切的听觉感受;“不紧不慢”是四字短语,准确地描绘出细雨的节奏特点,营造出一种舒缓、平和的氛围。通过这些词语,作者将细雨的形态和声音生动地展现出来。“昏昏欲睡”描绘出细雨带来的舒适、宁静的状态,而“睡熟在母亲怀里”这一描写充满了温馨感和安全感,传达出作者在细雨声中感受到的幸福与安宁,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童年那段在母亲身边温馨时光的怀念之情。
8.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
结合第②段“雷声,是我非常恐惧的一种声音,我曾仔细地去区分过闷雷、轰雷和炸雷的种类”我尤其爱听细雨发出的响声,淅淅沥沥、不紧不慢、不大不小,持续地响在人的耳边”可知,声音是外部天气变化的反映;
结合第⑦段“在人有意制造的声音中,我特别爱听悠扬的器乐声、婉转的歌唱声和人们舞蹈时发出的声响,每次听到二胡和箫的声音,我的心就会颤动……”和第⑦段“在人有意制造的声音中,我不想听又粗又糙的搅拌机声,讨厌听铁器在水泥地板上的拖曳声;很烦大型挖掘机和拖拉机的轰鸣声;特别愤恨房屋装修时发出的声音”可知,声音是外部世界活动运行的反映;
结合第⑩段“听说有人做过试验:把一个人放进一个发不出一丝声音的空间,他在短暂的安静之后就会显出烦躁和不安,并随着时间的持续会最终走向精神崩溃”可知,声音对人非常重要。当人处于完全无声的环境中,会因为失去声音这一重要的感知外界和与外界联系的媒介,而陷入精神困境,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声音的存在与我们活着的状态紧密相关,正常地感知和听到声音是我们活着的一种证明。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说“声音是外部世界显示正常的一个标志,也是我们活着的一个证明”,是因为声音是地球上的一种重要存在,声音是人类感知世界的重要媒介。如果世界没有了声音,人将失去与现实的联系,陷入精神孤独。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当前社会存在着诸多噪音污染,像作者在第⑧段提到的“又粗又糙的搅拌机声,讨厌听铁器在水泥地板上的拖曳声;很烦大型挖掘机和拖拉机的轰鸣声;特别愤恨房屋装修时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让人感到厌烦和不适。文章第 段提到“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人对声音控制能力的增强,人类能够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声音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们都会尽最大努力,首先是不发出难听的声音,其次是不制造人不愿听的声音,再就是想办法屏蔽一些令人厌烦的声音”,作者希望未来能够通过技术手段和人们意识的提高,治理声音污染,减少噪音干扰,创造一个以悦耳声音为主的环境,从而让“我们的耳朵就会感到更多的舒适”。因此作者“期待那个声音世界的早日到来”。
10.本题考查拓展运用。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生活实际,举出“美好声音”的例子,阐述其意义,并谈谈保护方法即可。
示例:①举例+意义:校园里的读书声,能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大声读书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②保护措施:学校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与相关部门合作,限制校园周边工厂、建筑工地等的噪音排放,避免外界噪音干扰校园内的读书声。同时,在校园内合理规划绿化区域,利用植物的吸音作用降低噪音。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读书,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避免过度用嗓导致声音嘶哑等问题。
11.来京办事,他与我聊创作并劝慰我;来京后,他热心帮我家属联系工作;孩子患病,他打电话慰问我 12.示例1:李国文先生在招待我们这些获奖作者吃饭时,热情夸赞并鼓励我这个文坛新人,体现了他的平易近人,爱惜人才;当他得知“我”遇到的灾祸时,并用抵抗灾难的经验劝慰我,体现他关心年轻人。
示例2:李国文先生为我家属热心联系工作,体现他善良,待人热情;指导,批评我的写作,体现他对工作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13.示例:与后文李国文先生夸赞鼓励我形成对比,突出体现了李国文老师对年轻人的关心和爱护。 14.示例:一味追求写作的速度和数量,就忽视了作品的质量而粗制滥造。 15.
示例:在李国文老师身上我感受到了努力进取,乐观向上精神品质的可贵。我要学习他,即使遇到挫折,也不消极,不埋怨,积极应对,努力做好自己。
【解析】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①:根据第四段③段“有一次,我由济南军区来京办事,给李国文老师打电话说想去拜望他,他热情地答应”“那天,在他不大的办公室里,我们聊了很长时间,聊创作,也聊我正在应对的灾祸。他了解了我家里发生的事情后,劝我想开些,给我讲人生不可能都是顺境的道理,讲遇到灾难时要相信事情早晚都会过去,不必绝望”可知,我来京办事,前去拜望李国文老师,他与我聊创作并劝慰我。
②:根据第⑤段“我调到北京工作后,家属的工作调动一时难以办成,有一段时间闲住家中。国文老师听说后,热心地帮助我们联系了一个单位,虽然最终没能去成,但他的关心再次令我感动”可知,我来京后,李国老师热心帮我的家属联系工作,我很感动。
③:根据第⑧段“2005年,我不顺的人生又添了新的不幸:孩子患了重病。我忙着给孩子治病,很长一段时间没与国文老师联系。他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在电话里送来了慰问。最终,孩子远走”可知,我的孩子患重病,李国文老师打电话慰问我。
1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第②段“在招待我们这些获奖作者吃饭时,别人介绍我与他相识。他那时是全国的名作家,我只是一个初入文坛的年轻人,但他很热情地夸赞我的那篇作品,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可知,李国文先生在招待我们这些获奖作者吃饭时,热情夸赞并鼓励我这个文坛新人,体现了他平易近人、爱才惜才的性格。
根据第⑤段“我调到北京工作后,家属的工作调动一时难以办成,有一段时间闲住家中。国文老师听说后,热心地帮助我们联系了一个单位,虽然最终没能去成,但他的关心再次令我感动”可知,我来京后,李国老师热心帮我的家属联系工作,体现了他乐于助人、为人热情的性格。
根据第⑥段“他说这些话时并不是一脸严肃,跟他聊天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他面带笑容地说出了他的创作思考和对我的希冀”,第⑦段“他对我的创作并不一味说好,有时也有批评”可知,李国文对我的文章有赞美,也有批评指正,总能给我思考,体现了他严谨认真的性格。
根据第⑧段“2005年,我不顺的人生又添了新的不幸:孩子患了重病。我忙着给孩子治病,很长一段时间没与国文老师联系。他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在电话里送来了慰问。最终,孩子远走”可知,我的孩子患重病,李国文老师打电话慰问我,体现了他心地善良,关心年轻人的性格。
13.本题考查语句的作用。
根据划线句“在1976年至1978年间的多次投稿不中之后,我曾经给几位当时的名作家写信求教,可是无一人回信”可知,面对我的求救,没有名作家给我的求救信回信。联系第②段“在招待我们这些获奖作者吃饭时,别人介绍我与他相识。他那时是全国的名作家,我只是一个初入文坛的年轻人,但他很热情地夸赞我的那篇作品,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可知,李国文先生平易近人,热情招待我,夸赞并鼓励我这个文坛新人。李国文老师与“当时的名作家”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李国文老师对年轻人的关爱、对人才的爱惜。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第⑦段“他看后给我来电话说:‘这个题材你可以处理得更好,可以写得更有新意。是应该多写,每年的写作都应有一定的数量,但也不要一味求快求多,萝卜不洗净就扔进锅里,不行。’这话给我敲了警钟”可知,李国文老师警醒我,写文章就像洗萝卜,不能追求速度与数量,萝卜不能没洗干净就扔进锅里,写文章不能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因此“萝卜不洗净就扔进锅里”是指一味追求写作的速度和数量,就忽视了作品的质量而粗制滥造。
1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联系第③段“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他也遭遇过苦难,那苦难比我遇到的还要深重。多年之后我才明白,他是在用他抵抗灾难的经验劝慰我”,第⑥段“他说这些话时并不是一脸严肃,跟他聊天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他面带笑容地说出了他的创作思考和对我的希冀”可知,李国文先生虽经受过苦难,但他乐观面对人生逆境,总是面带笑容。结合自身的学习与日常生活,我们要学习李国文先生的这种乐观精神。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
示例:我们要学习李国文先生笑迎人生困难,不被挫折打倒的美好品质,在学习上努力克服困难,遇到难题积极应对,乐观看待遇到的每一次考验与挫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