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姜仲华散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书卷里的沧桑姜仲华①一天,在旧书摊淘书,看到一本书脊破损、纸张发黄的《十日谈》,翻开扉页,竟有三个落款,出自三人之手。最下边的落款,时间也最早:“ 念正版精装久矣,是日偶获,喜不自胜!1992.6.2于西安市新华书店。吴文东”。②是拙朴稳重的蓝黑笔迹,文笔典雅蕴藉,看得出这位吴老兄的古文功底不错。我推想他发现此书之时定然如获至宝,把书拿在手里摩玩不已,脸上是绽开的笑意。第二个落款是:“1997年10月3日下午,于济南中山公园旧书市闲逛。漫步公园中,狂风大起,游人寥落,心境也如此萧瑟。刘一龙”。③字是毛笔小行草,潇洒流畅,一看就知临过字帖。这是一位富有诗意的人,当时的情景如在目前,他孤独,他惆怅,在寂寞噬咬他心灵的时候,他遇见了这本书,而且不知出于何故买下了它。第三个落款是竖着签的,蓝色圆珠笔,字迹娟秀,大概是个女子:“杨爱珍买于衡水一中门口,二00三年三月十一日 囊中羞涩,不忍错过”,看得出,这位女子是一位爱书如命的人。④我忽然生发出一些感慨:哦,距书的第一位主人吴文东买书已十五年了,吴文东是谁?此刻在哪里?他是否还记得这本书?是否知道此时别人在远方的街头,读他的笔迹?忽而想起几句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⑤这诗用这本旧书的辗转漂泊上,多么贴切——人的字迹,如飞鸿在雪泥上留下的指爪;题字者忘记此书,正是“鸿飞哪复计东西”!诗中含着的那种对生命的无法预知、无法把握的悲凉,正切合了这本书的旅行轨迹,切合了在它背后的一位位主人。⑥西安——济南——衡水——齐河,这本书漂泊于天南地北之间,风尘仆仆,辗转流徙。它以怎样的方式从西安到了济南?又以怎样的方式到了衡水,又辗转到齐河?知道这些的只有这本书。它漂泊到我手上,至少是第四站。一个个主人的落款,是它游历人间的通关文牒吗?漂泊的命运,书不能自主,也无奈啊。⑦我不由追问,他们都挚爱这本书,又为什么使它流落旧书摊,就像当初的密友,他年相忘于江湖?或许是意外,或许还有一种原因:时过境迁,爱已不再。感情的迁移变化,让本来很近的心变得陌生,很浓的情变得冷淡,何况一本书呢?⑧人心是一个世界,这里的一切像客观世界一样,有新旧交替,在成长,在淡化,在新生,在苍老,在流迁,在遗忘。人对自己的情感也会陌生,也会无奈,不明白为什么热爱的会冷淡下来,无力挽留自己的情怀,就像无力挽留一个季节。⑨我捧着书,情怀有了些许凉意。这些遗落在扉页上的心情偶然被我拾到,交付给谁?⑩街上人们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似有序,似无序,其实也在漂泊,人知道自己漂向哪里吗?看似知道,其实不知道——不知道以后在哪里停泊,更不知道在哪里搁浅。如水的秋风哗哗地翻起书页,我的心被风吹得有些苍老。 携书回家,坐在窗前,默默摩娑三个题款,似与那三位主人签名的手相握,似有余温缕缕传到指尖。这也算握手,尽管我们一生不相识,但喜欢过、拥有过同一本书。我抚摸过他们的手迹,欣赏过他们的心曲,也是一种缘份啊。合上书,手上那种似有似无的余温令我惘然。 我在三个落款旁的空白处,郑重地写下名字和日期,心想,我和这本书的缘分是多少年?我不知道;能做的,只是珍惜这匆匆的、相连相属的岁月。(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1.阅读第①—③段,简要概括三位落款者的笔迹风韵与他们看到书时的不同心境。2.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看似知道,其实不知道——不知道以后在哪里停泊,更不知道在哪里搁浅。3.文中作者由书的漂泊写到了人生的方向,有什么深刻的含义?4.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人心是一个世界,这里的一切像客观世界一样,有新旧交替,在成长,在淡化,在新生,在苍老,在流迁,在遗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家里养着月亮姜仲华①正在专心上网,突然屏幕漆黑,我陷入无边的黑暗。阳台上传来小女儿的尖叫。停电了。别的楼上都黑洞洞的。我慢慢摸索着找打火机,心想,好好的怎么就停电呢?真烦人!②忽听女儿惊喜地喊:“爸爸,快来!”③我借着外面淡淡的天光走到阳台,问:“怎么啦?”她指指地面,有一个清晰的影子。停电了怎么有影子呢?④我才发现阳台比屋里亮得多,而外头没有灯。疑惑地找,最后,发现天空有一盏极大的灯,明月浩浩地把万里清辉泼向大地,无声无息,气势磅礴而写意,色彩华丽而奢侈。我被这充满神迹的月光镇住了。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月亮玉一样白,灿灿地发出光辉,那光辉又有一种恬静、幽雅、亲切,明亮而不刺眼,使我可以正视。我的心慢慢沉静,沉静,融化在月光里,心底渐渐有一种柔软、润湿的东西漫上来。蓦然想起好久没看到月亮了,多久了?记不起。⑤我喃喃自语:久违了,月亮!生活在城市,不知何时忘记了月亮。要不是停电,谁知道月亮正在天上呢?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⑥忽然,女儿说:“爸爸,咱家养着月亮呢!”“嗯?”“咱家养着月亮!” 女儿拉拉我的手:“爸爸,看!”⑦她指着窗下的鱼缸,果然,水面浮着一枚小小月儿,酥酥地颤。鱼儿吐的泡泡在月影里绽开一朵朵金色小花,不断长大的花儿,织成一张金光潋滟的网。⑧女儿拍拍小手,说:“爸爸,这月亮是咱家养的吗?”“是,是。”我有些激动。家里养着月亮,这是一句浑然天成的诗啊。⑨家里养着月亮,我是月亮的主人吗?蓦地想起苏轼说“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话说得真对。意识到自己可以养月亮,做月亮的主人,使我有了一种憬悟。月亮在我们家里养着,是一笔无法计算的财富,使我知道自己生命的背景除了单位、小城,还有天上明月,浩瀚夜空;我生活的内容除了衣食住行、工作家庭,还有仰望明月,静对星空。是的,我的生活还该有这些内容,我还能做春风、夏花、秋雨、冬雪的主人,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月光照着我,我却没有看到月光,实在愧对造化。这盎然的天趣,怎么被孩子发现而大人不知道?是大人只看到眼前的东西了吧。孩子的眼光有时更接近本质。我们三人在月光里静默着。一会儿,女儿双手伸进鱼缸,小心掬起一捧水,欣喜地说:“我捧起月亮啦!”月亮在她手心,鱼缸里依旧有月亮。叮叮咚咚,她手里的月亮落在水面,溅起一颗颗金色的水珠,每个水珠里都闪烁着一枚月亮。⑩我们在月光下无所事事地闲玩,心里飘逸着一种清淡的趣味,有时抬头看看月亮,月亮也有笑意;有时低头看家里养的月亮,月光荡漾,荡到心里。 睡觉了,女儿盖好被子,又舍不得鱼缸里的月亮,跑去看了一会儿,回来悄悄地说:爸爸,月亮养得好好的,和鱼儿逗着玩儿呢!我对她说:我们家养着月亮,发财啦! 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5.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过程。停电看月亮→ →鱼缸养月亮→ 。6.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7.品读文章划横线的内容,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8.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唐僧,为啥不飞过去姜仲华 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手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选自《时文选粹》)9.第⑤段论证的观点是什么?10.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分析其作用。11.选出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原来如此”指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最终脱俗成圣。B.“盈科而后进”指出做任何事必须默默无闻,低调而不张扬,要沉着和坚守。C.第⑥段中的“巧”指取巧,“拙”指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干好每一件事。D.第①段引孟子的话,引出论证的论点“盈科而后进”。12.下面链接的材料能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明理由。有作为的人(实际是指有志成为仁人的人),就比如挖井一样,贵在持之以恒,如果挖井都挖到九仞(轫同仞,仞,古代以八尺,一说以七尺为一仞)还没有见到井水,这个时候千万不能停下来,要是停下来,就前功尽弃,那个挖了这么深的井就还是一口废井。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唐僧的玄铁重剑姜仲华①小时候,我爱看《西游记》,最佩服的是孙悟空,浑身本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最瞧不起的是唐僧,一点本事也没有,跟个面团似的,连小妖都能随便欺负他。那时,心里总闪着个疑问——唐僧最笨,为什么由他带着三个本事很大的徒弟取经?②如今年近不惑,在创业的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经历了种种没想到的考验,困惑过,彷徨过,畏惧过,逃避过,少年时的轻狂荡然无存,常常感叹“如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③前几天,因为生意上的挫折和压力,我失眠了。随手取过《西游记》,卧在沙发里消磨时间。看了一段段童年就熟悉的师徒四人历尽艰难的故事,我渐渐被唐僧所吸引,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敬重。在取经队伍中,唐僧能力最弱,可是他有别人不具备的坚韧,那么多的艰难、绝境,他都挺住了,那么多的诱惑、陷阱,他都胜过了,自始至终未曾动摇,直到走进最初寻求的圣地。他,才是真正的强者!④十万八千里,像超长的马拉松;八十一难,像“八十一项铁人赛”,意志软弱、信念迷惑,都会半途而废。在这个过程中,降妖捉怪、上天入地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固然重要,意志和信念,才是真正的决胜因素。⑤唐僧给人一种钝、笨的感觉,他的强大是藏而不显的。忽然想起《神雕侠侣》中那柄玄铁重剑,“剑身黑黝黝的,两边剑锋都是钝口,剑尖圆圆的像个半球,重得几乎拿捏不住”。⑥钝剑无锋,是剑的非凡境界——因为无锋,全靠人的内力强大;虽然无锋,厚重的力量无坚不摧。⑦钝剑无锋,大巧不工。由剑联想到人,利剑精光耀眼、吹毛断发,就像令人眼睛一亮的聪明人;重剑却像面目平庸,反应木讷的人,他们大都韧劲儿十足,在短跑中往往是败者,而在马拉松、铁人多项中,必定是王者——慢,但决不放弃,就是爬也要爬到终点,就是摔上一千个跟头,他还会爬起来决斗。这样的人是不败的。⑧利剑轻灵,承重时易折易断。钝剑重拙,难折难断。由此想到,人聪明、灵透固然重要,若缺乏“钝”的品质,仍难成大器。近年流行“钝感力”一词,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创造的词汇,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指的是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不会因为一些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渡边淳一写道,“钝感”是相对敏感而言的,过于敏感往往容易受到伤害,而钝感虽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却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钝感力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不因为一时得失而喜忧,保持信念往前走。⑨在各自世界里取得成功的人士,其内心深处一定隐藏着一种绝妙的钝感力。“钝感力”这个外来的时髦词汇,是唐僧钝剑人生的绝好印证。⑩这时,我解开了童年的疑问——为什么由唐僧带队取经。《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前言里的一句话:总统之为总统,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力和决断力能否经得起考验。取经团队的核心,除了他,还能是谁? 俗话说“一岁年龄一岁心”,少年读《西游记》,眼睛总盯着那根金光闪闪的金箍棒;人到中年,才从唐僧心里发现这柄毫不起眼的玄铁重剑,读出了一种重拙的人生。(摘自《中国青年》)13.快速通读全文,填写表格的空白处。(方法提示:抓住关键字词、提示性语句)读《西游记》时间内容 年少时期 不惑之年“我”喜爱的《西游记》人物 (1) 唐僧喜爱的原因 浑身本事,本领高强 (2)14.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十万八千里,像超长的马拉松;八十一难,像“八十一项铁人赛”,……(分析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2)他,才是真正的强者!(分析句子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15.对于“唐僧的两面性”,阳光中学七年级(1)班展开了讨论,下列两位同学的言论,你赞成哪一位?请结合《西游记》中的相关事例,选择其中一位加以说明。同学甲:我认为唐僧是钝、笨,因为:(1)同学乙:我认为唐僧是强大的,他藏而不显,因为(2)16.文中说《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前言里有一句话:总统之所以为总统,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力和决断力能否经得起考验,请你结合《西游记》原著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团队的核心”?答案1.(1)吴文东:拙朴稳重的落墨笔迹,文笔典雅蕴藉;如获至宝,把玩不已;(2)刘一龙:毛笔小行划,潇洒流畅,孤独,惆怅;(3)杨爱珍:蓝色圆珠笔,字迹娟秀,爱书如命。 2.生动地写出了作漂泊、茫然的心情。 3.表达了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人的意愿所决定的,因此要好好珍惜人生的美好时光。 4.新旧交替,这是自然发展的规律,过去的我们已无法挽回,只有抓住现在的时光,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就无愧于人生。【解析】1.考查对文段的概括。题目要求从①—③段简要概括。仔细阅读这几段,分别找出三位落款者的笔迹风韵与他们看到书时的不同心境即可。第一个落款是吴文东,拙朴稳重的蓝黑笔迹,文笔典雅蕴藉。我推想他发现此书之时定然如获至宝,把书拿在手里摩玩不已,脸上是绽开的笑意。第二个落款是刘一龙,字是毛笔小行草,潇洒流畅,当时的情景如在目前,他孤独,他惆怅。第三个落款是杨爱珍,竖着签的,蓝色圆珠笔,字迹娟秀,看得出,这位女子是一位爱书如命的人。2.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停泊”本义是船只停靠。“搁浅”本义指进入水浅处,不能行驶。结合语境此段“街上人们熙熙攘攘,来来往往,似有序,似无序,其实也在漂泊,人知道自己漂向哪里吗?”表达出作者漂泊、茫然的心情。3.考查读文章内容的理解。此文由书的辗转漂泊的命运,书不能自主,也无奈,进而想到人生也是如此,个人的命运也如文中的书一样,不是由人的意愿所决定的。遇到是一种缘分,因此要好好珍惜人生的美好时光。4.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此句很带有哲理性,“新旧交替”感情的迁移变化,很近的心变得陌生,很浓的情变得冷淡,这是事物变化的规律,无法改变,只有珍惜眼前,珍惜美好的时光,不负光阴,才会无愧于人生。5. 全家赏月亮 静夜悟月亮 6.用“洗”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空的纯净。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喻成“黑色绸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华如练,在月光的映照下,夜空的朦胧美好。 7.以议论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表现出“美,处处皆有,如果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欣赏美的心灵,有一份闲适淡泊的心境,自然风物无不多情,美丽”的中心思想。同时启发读者要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8.(1)善用修辞,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比喻:“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拟人:“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2)语言清新优美,不落俗套。例如“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解析】5.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找准文中的事件,然后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根据题干示例,可知需用示例相同的句子,并用上“月亮”二字来概括情节即可。据第⑤段“月光下,女儿像罩了一层轻纱一样朦朦胧胧,光与影十分和谐,如童话里的小天使。我蹲下身抱抱她,女儿喊了声‘爸爸’,便不说话了。妻子过来,看看我们,抬头看看月亮,大家很默契地不说话”可知,此处情节可概括为:全家赏月亮;据第 段“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平凡岁月,寻常巷陌,也是花香满径。这样想着,我均匀地呼吸着,静静地睡去。”可知,此处情节可概括为:静夜悟月亮。6.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赏析角度的选择,一般多从修辞或描写的角度进行。题干所给的句子,用“洗”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空的纯净、深邃。“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将夜空比作“黑色绸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夜空的“洁净而深邃”,在月光的映照下,展现出夜空的朦胧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月的喜爱之情。7.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明月自照人,把天上的美无偿地给我们,我们缺的是养月亮的情怀”意思是说自然的本身是美的,只是我们因为烦琐的尘事而忽略了它们。“如果有这样的情怀”,即一份闲适的心境,那么再普通平凡的景色,在我们的眼中也是美的。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本文以议论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美处处都有,缺乏的是一颗发现美的心,有一份闲适淡泊的心境。同时启发读者要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之美。8.本题考查记叙文语言的赏析。本题需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句子和用到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进行赏析。本文善用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第④段“夜空洗过一样洁净而深邃,发着微光,像黑色绸缎那样柔滑而有质感,使我想伸手触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夜空的洁净、深邃;第④段“星星只三五个,随意地散落在夜空,相隔很远,似乎在说着我听不到的神秘对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星星人格化,写出夜空中星星的美。本文语言的另一个特点语言清新自然,不落俗套。例如第⑨段“可以捡一片落叶收藏秋色,可以抬手扯一朵白云装点心情,可以烹一盏晚霞细品,就像今夜,我静静地温一壶月光轻斟浅酌”一句,语言优美,通过“收藏”“扯”“烹”“温”“轻斟浅酌”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我沉浸于大自然的轻松惬意的心情。9.“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均可。 10.示例一:比喻论证。将“取经路”比为“流水填满空洼前行”,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示例二:比喻论证 。将“师徒四人战胜八十一难”比为“钢铁在反复的灼烧、锤打”,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 11.B 12.不能。因为“掘井”句阐述的观点侧重“坚持才能成功”,而本文论述的观点侧重“只有历经磨炼,品味过程,才是成功”,所以不能成为本文的论据。【解析】9.本题考查段落论点的提炼和概括。解答此题要根据段落论证的内容来判断。第⑤段主要是引用了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的一段话,通过对话语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是为了论证句后总结的话语:“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10.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从段落内容来看,作者将唐僧的取经路比作“流水”,是比喻论证,后半段又将“师徒四人战胜八十一难”比为“钢铁在反复的灼烧、锤打”,也是比喻论证,再根据比喻的内容分析其论证的观点即可。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错误,“盈科而后进”指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12.本题考查论据的判断。判断论据是否符合原文的要求,关键是分析论据是否可以支撑论点。答题时首先明确观点:不能。题干中所给的链接材料,主要讲述“掘井”,表现不能坚持到底就无法成功的主题,而本文论述的观点侧重表现“磨炼”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历经磨炼,品味过程,才是成功”,所以此论据不合要求。13. 孙悟空 性格坚韧,有意志,有信念,有决断力。 14.(1)这几个数字,具体表现了唐僧西行取经道路遥远,经历的艰难险阻很多,从而突出唐僧性格坚韧,有意志,有信念,是真正的强者。(2)这是一个判断句和感叹句,且“他”字前置列出停顿,起强调作用,充分肯定了唐僧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表达了对唐僧的赞美、钦佩之情,情感强烈。 15. 同学甲:我认为唐僧是钝、笨,因为他善恶不分。从“三打白骨精”这个情节来看,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老父,全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把村姑、妇人的假身统统都打死,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第三次白骨精又变成白发老公公又被孙悟空识破,唐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同学乙:我认为唐僧是强大的,他藏而不显,因为他意志坚定。例如唐僧在第四个烽火台准备绕路的时候,水袋落在沙漠,他准备回去取水,往第四烽行走了不过十余里,他忽然醒悟当初自己发过誓言:不到天竺,决不东归一步!尽管暂时回去是为了继续前进,但回到第四座烽火台,毕竟是“东归”啊!唐僧猛然将马头拉了回来,不顾一切地朝西北方走。最后4天没喝一滴水,马突然失控,把他拉到一出泉水旁得救。 16.示例:唐僧能成为“团队的核心”,因为他目标明确,有执着的追求,有顽强的毅力。他受唐王之命,去西天求取真经,以普渡众生,广播善缘。如在十三回合中唐僧初遇猛虎咆哮、长蛇盘绕,唐僧在这时候不但没有屈身放弃,反而毅然的继续前进,对他来说去西天取经得真经就是他人生最大的追求,也正是这种信念让他把整个团队团结在一起。孙悟空完成这个目标可以从五指山出来并成佛,猪八戒完成这个目标可以成仙,沙僧完成这个目标也可回到天庭。【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议论文综合阅读的能力。13.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及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语句,进一步精读,确定哪些语句与题干要求相符,把这些语句提取出来并在理解后得出切题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作答。从第①段的“小时候,我爱看《西游记》,最佩服的是孙悟空,浑身本事,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句可以知道,年少时期“我”喜爱的人物是孙悟空。从第③段的“唐僧能力最弱,可是他有别人不具备的坚韧”,第④段的“意志和信念,才是真正的决胜因素”,第⑩段的“为什么由唐僧带队取经。《危机时刻的大国领袖》前言里的一句话:总统之为总统,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力和决断力能否经得起考验”这些语句可以知道,我喜爱唐僧的原因在于他性格坚韧,有意志和信念,意志力和决断力能经得起考验。1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对文章中具体词语或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它放在文章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分析。(1)“十万八千里”突出唐僧西行取经道路之遥远;“八十一难”,“八十一项”突出唐僧西行取经道路上经历的艰难险阻及诱惑陷阱之多。运用这几个具体的数字,表现了唐僧性格坚韧,意志力和决断力能经得起考验,是真正的强者。(2)这是一个判断句,充分肯定了唐僧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是感叹句,并且将“他”单独强调,目的是加强对唐僧的赞美之情,赞美唐僧具有超出常人的意志和信念,是取经团队的核心。15.开放性试题。回答时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结合《西游记》中的相关事例,言之成理即可。示例:我认为唐僧是强大的,他藏而不显,因为他有儒家推崇的君子人格。例如第54回,长得非常漂亮的西梁女国国王,愿以一国之富,招赘唐僧为夫,并让他南面称孤,自己为帝后。唐僧为了让女王签了通关文牒,接纳孙悟空的计谋,假意答应留下来为婿称帝,待女王签了文书,一起送三个徒弟出城后才慢慢走下龙车,与女王拱手作别。唐僧不为财势、美色和权势所动,正是儒家推崇的君子人格的典型体现。16.开放性试题。回答时围绕“团队的核心”这个主题,扣住《西游记》中的具体内容,观点明确,语句通畅,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唐僧能成为“团队的核心”,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和坚定的信念是根本。在西去途中,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他从未退却过,从未放弃过,从未生过半点悔意。就是在妖怪要将其下油锅时,他也同样执着。最难能可贵的是,不管是女儿国国王的真心相许,还是女妖们的狐媚诱惑,他都志坚似铁,一心西行,不为所动。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他带领一班人成就了一番事业。示例2:唐僧能成为“团队的核心”,因为他是很讲究用人艺术,人尽其才,知人善任。孙悟空性格活跃,本领高强,降妖魔打前站非他莫属;猪八戒好吃懒做但他不能闲着,帮忙打杂,偶尔化些斋饭,应该可以胜任;沙僧挑行李,干“蓝领”工作自是没话可说。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各尽所能,目标明确,这样,他带着三个各具特色的徒弟共同演绎了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