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蒋曼散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一棵有梦想的树蒋曼①从前,有一棵树,当它还是种子的时候就有自己的梦想。它要像鸟儿一样四处流浪,看尽世界。那是老树听鸟儿们说过的世界:它们广阔无边,山的那一边还是山,无数的山,高高低低的山;河流转弯之后还会碰上河,宽宽窄窄的河,它们汇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流到海洋。②星光灿烂的夜晚,种子们都睡着了。“去吧,孩子们,到远方去,海就在世界的尽头。”小小的种子听到了老树的梦呓,并记住了那悄悄的梦呓,连同满天的星光。它下定决心:不要像树一样,植根在某一地方,要走到世界的尽头,找寻蔚蓝的大海。③起风了,种子们乘着风的翅膀启程。老树大声祝福:“孩子们,到远方去吧,生根,发芽,好好成长!”种子们兴高采烈地跟着风,纷纷扬扬。它们在天空和大地之间飞翔,选择自己要一辈子相守的土地。第一批种子停留在山坡上,小伙伴大声呼喊:“停下来吧,我们是树呀,树有树的生活,我们不是鸟,没法永远流浪。”那颗种子没有回答,固执地跟着风飞行,世界多么辽阔,而大海闪着神秘的光。第二批种子落在了田野上,它们七嘴八舌:“留下来吧,这里土地肥沃,我们会长成一片茂密的树林,不要再飞了,那里只有孤独和苍凉。”那颗种子依然沉默,它是一颗很轻的种子,风带着它,继续流浪。④终于有一天,风突然说,我累了,我驮不动你了。风消失了,只剩下种子被孤单地留在高山的边上。种子仍然不愿停留,它顺着山坡慢慢向下滚,它看到朝云和夕阳,远方之外还是远方,翻过那座山,就会离海更近一些吧。它努力翻滚,向着梦想的方向。⑤种子被一块石头挡住了去路,它停下来,靠着那块石头,一不小心,它睡着了。不过是一个晚上,当它听到雨声醒来时,惊讶地发现:它走不动了。种子长出了无数的根须,扎进泥土。它陷在了湿润的泥土里,一天天长大,根向着土地,枝干向着天空,它长成了一棵小小的树。它拼命踮起脚尖,它还记得星光下的梦想,而远方,无法到达,只能眺望。⑥树悲伤而难过地成长。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它讨厌黑暗土地下那些紧密连接的根,牢牢禁锢着它的身体,不能动弹;它怨恨那些枝干,它们太沉重,太阔大,没有鸟儿翅膀的轻盈。风来时,它们只会喧哗。树埋怨命运,这是多么不公平呀,为什么一棵树就注定不能在世界行走,一直走到大海的中央。⑦那颗想看遍所有大海的种子,长成了一棵树,它的梦想融化在树的血液里,一天一天,它的叶子和枝干变成了浅蓝色,深蓝色,蔚蓝色,湛蓝色,各种各样的蓝色在阳光下发出奇异的光。微风轻抚时,细浪耳语;山风狂野时,巨浪咆哮。⑧树又想到了鸟儿。去不了远方,看不到大海,听听鸟儿们的讲述也好呀。于是,树打开了树枝,收留一只只南来北往的鸟,那些筑巢的鸟,迁徙的鸟,飞走的鸟,死去的鸟。它们飞过了无数的天空和山川,它们很乐意跟树讲远方的故事。树不再寂寞和悲伤,它专心致志地听那些远方的故事:海洋中的大鱼会唱歌;金色的砂砾在半空中织成罗网;火在天空中⑨飞快地燃烧;白色的熊滑进白色的海洋;热带的森林里最稀缺的是阳光。⑩一年又一年,树把那些神奇的故事储存在年轮里,越来越多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远方。每一片树叶里都藏着一个故事,重重叠叠的树叶,密密麻麻的故事,关于远方和大海,还有生活和梦想。后来,飞来的鸟,不仅在讲述,讲述自己的远方;也在聆听,聆听别人的故事。 许多年过去了,一只白头鸟借着风的滑力,跌跌撞撞地闯进了树枝中,它脚步踉跄,翅膀沉重,羽毛暗淡。“终于找到了,蓝色的大树!我实现了我的梦想!”它垂死的眼睛里闪着幸福的光。大树好奇地问:“我只是一棵树,怎么会成为你的梦想?”白头鸟发出微弱的声音:“很多年来,鸟儿们渐渐有了一个共同的秘密,在层层叠叠山的背后有一棵蓝色的树,找到了它就找到了远方。在那些浓密的树枝里,有数不尽的远方:现在的远方,过去的远方,时光中的远方。” 又是一个星光灿烂的夜晚,那棵怀揣梦想的大树忽然明白:它知道这个世界最多的远方的故事,它把自己变成了大海的样子,早已实现了梦想。现在,它成为远方,它就是梦想。(有删改)1.梳理情节,填写表格。起因 经过 发展 结局情节 听老树说鸟儿们说过的世界 跟着风启程,有种子停留 (3) (4)种子(树)的心理 (1) (2) 讨厌被禁锢,埋怨命运不公 明白自己早已实现了梦想2.文中多次出现“远方”一词,下面两个句子中的“远方”内涵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1)种子仍然不愿停留,它顺着山坡慢慢向下滚,它看到朝云和夕阳,远方之外还是远方,翻过那座山,就会离海更近一些吧。它努力翻滚,向着梦想的方向。(2)在那些浓密的树枝里,有数不尽的远方:现在的远方,过去的远方,时光中的远方。3.下面两个句子,哪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A.它们广阔无边,山的那一边还是山,无数的山,高高低低的山;河流转弯之后还会碰上河,宽宽窄窄的河,它们汇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流到海洋。B.它们广阔无边,山的那一边还是山,无数的山,高低起伏的山;河流转弯之后还会碰上河,宽窄不一的河,它们汇在一起,无比热闹地流到海洋。4.有人说,没有现实就没有童话,童话要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树必须在大地上扎根成长。但也有人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童话,童话应该充满想象,树最终成长为一棵蓝色的大树。请你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妈妈是棵洋槐树蒋曼①我讨厌我妈妈。②有一年,我亲见她的臃肿,毫不客气地说:“我以后绝不会成为像你这样的妈妈。”那时,我带着青春的锋利,如同不肯被驯服的小兽。妈妈正忙着给我抹香皂,她眉毛都没有皱一下:“转过去,搓背。”我妈妈坚硬得像礁石,对于我的挑衅,连抵挡的兴趣都没有。③初中时,当我读到冰心的软语温言:“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还有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我愤怒而痛苦地发现我妈妈永远不是荷叶。她是洋槐,浑身长满了刺,刺得人满身、满心的疼痛。④成绩考差了,她痛骂我太懒惰;生病了,她责怪我照顾不好自己,不像医生的孩子;她上夜班,我必须关灯睡觉,怕黑是多么荒谬、可笑。她的逻辑古怪又固执,规矩更是严格到苛刻:牙膏要从尾巴向前挤,所有的盖子摆放时一律朝上,上床后拖鞋尖必须朝外。我七岁会煮饭,九岁会剖鱼,她还是不满意。慢慢地,我学会了服从,也学会了反抗。我在高三每一天的题海中愉快地挣扎,因为想到可以离开她。⑤我以为我这辈子可以不再像她。十多年后,生下女儿,在生活的左突右冲中,我成为笨拙而慌乱的妈妈。当每一个潦草而疲倦的白天结束,当臂弯里孩子均匀的鼻息轻轻传来,在黑夜的深处,我记起了那些曾经努力忘记的过去。⑥我以为她生来就该是妈妈,慈祥的妈妈,温柔的妈妈。我忘记了她曾艰难地成长,一个破落家庭的长女,在歧视与饥饿中长大,靠着聪明与勤奋,考上中专,有了工作,却还要面对各种恶意的挑战。妈妈学会了战斗,用所有的泼辣与强悍,无畏地战斗,就这样一路横冲直撞碰上了我。这时的她,已经不会温柔地说话。我的妈妈没有生活在湿润的江南,她一生也不会长成风姿绰约的莲花。在贫瘠与艰难中,在粗粝的山风中,只有坚韧的洋槐才能生长。十八岁,在外工作,杀了生平第一只鸡,鸡跑了,她哭了;给乡下女人接生时,她自己还是孩子,吓得手脚发抖;外婆去世时,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外地工作,只能拿着信纸,背对着我们抽泣……⑦不过,她不会承认这一切。我的妈妈,迅速拥有了与生活周旋的能力。我新罩衣胸前的花是她细细密密绣上的,那些曾经只能出现在梦里的荷花;童年时受到的欺凌是她为我抵挡,虽然她的粗鲁让我尴尬;她冒着被婆婆责骂的风险用半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了第一条连衣裙,让我在整个童年都能单纯地欢笑……⑧岁月静好的背后是强悍、尖利的妈妈。我错过了她的娇美,错过了她的鲜润。狭路相逢时,桀骜不驯的我和五大三粗的她,如戏台上的武生戏,直接交手,没有对话。直到如今,后知后觉的我,独立、倔强,就像当年的她:起居有度,敢说敢打。受伤时默默地哭,哭过后认真地笑。闲时做好吃的菜,睡前仔细检查门窗。⑨妈妈,所有的时间都被保留,可是我只记住了洋槐的刺,却忘记了这么多年每一个春天,它那洁白、芬芳的花。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讨厌我妈妈”,后来“我”对妈妈的态度变化是:愤怒、痛苦——服从、反抗——理解——感激——后悔、自责。B.妈妈的逻辑古怪又固执,规矩更是严格到苛刻,让“我”服从的同时也想过反抗,也让“我”对她有怨恨。C.文章中的妈妈对女儿严格要求,其实是想女儿在未来的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照顾自己。从中看出她是一个教子有方的妈妈。D.长大后,“我”也做了母亲,在生活的洪流中终于慢慢懂得了母亲的良苦用心。6.“我”为什么把妈妈比作一棵洋槐树?7.文章在刻画妈妈的形象时,注意运用典型事例。请你结合第⑦段划线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留守乡村的爷爷蒋曼①孩子的爷爷在乡下,八十多岁了,嗓门洪亮,身体硬朗,还能参加各种劳动。他似乎从未有退休打算,每天都很忙碌,忙着照顾他的鸡、鸭、蔬菜和庄稼。②前不久,接他到城里住过几天,可他老是记挂着乡下:菜该灌肥,该撒点草木灰,寄养在邻居家的看门狗还是天天回来睡,水沟要刨刨,不然树苗的根要烂了,母鸡们都下蛋在山上,便宜了黄鼠狼。在他的土地上,有太多需要他的物和事,从未有被生活丢弃的感觉。③从孩子的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④平常日子,他会仔细地安排家里地里的活计。菜长出来了,鸡长大了,就在它们之间编一道竹篱笆;赶场时,买点不常见的菜苗,种出来,看着都感觉稀奇。天燥地旱,他不着急:“没啥,油菜今年长得好,天干油分足。”如有阴雨,他也会安慰家里人:“稻子灌浆的时候,雨水多,不空壳。”某年洪水来犯,他也如此淡定:“这土肥沃啊,明年又种嘛。”数十年与土地亲密相守,其经验足够让他从容不迫。⑤乡村老人对死亡有一种独特豁达,生死本是自然轮回,荣衰不只是庄稼和草木。爷爷能在一岁一枯荣的山野田间洞悉生命秘密。在乡村,死亡从来不是禁忌,到了高龄岁数,他们会早早地请来风水先生,选好墓地,准备好寿木,放在堂屋里,每年会亲自刷一遍漆,红色的或者黑色的,平时用来储存需要干燥的粮食,最后,存放自己。⑥孩子的爷爷喜欢种树。我老公考上大学,他高兴地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现在还都郁郁葱葱,生长在已被废弃的小学校里。我们结婚时,他建议我们种一棵树,然而在水泥森林的城里,连人都难以安顿,我们在哪里可以种下属于自己的树呢。⑦有了小孙女,爷爷说:“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⑧有一次,我们回老家时,女儿终于见到了这世界上属于她的那一棵树。爷爷领着孙女,骄傲地走在自家的土地上,满怀一个勤劳庄稼人的自豪感,大声地告诉孙女:“这地是我的,也是你的,小池塘是你的,大公鸡是你的,坡上的柏树全是你的,那只叫团团的狗也是你的……”⑨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摘自2016年5月《长春日报》)8.文中“爷爷”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至少写三件)9.结合全文,揣摩下列词句含义。(1)从爷爷身上,我看到这样一个老人,面目黝黑,衣衫褴褛,在与土地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大自然慷慨地把尊严和自豪传给他,二十四节气镌刻进他的血脉,知道什么时候劳作,什么时候休息。(结合全文,请你谈谈句中加点词“镌刻”在文中的含义。)(2)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10.请简要概括文中“爷爷”的形象特点。11.爷爷为什么要在乡下给孙女种一棵香樟树?请谈谈你的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造屋记蒋曼①二哥刚刚说要修房子,爷爷就收拾好城里的细软,马不停蹄地回家。即使他跟我们在城里生活了五年,即使他打牌的牌友都凑得够一桌,他还是心急火燎地回家。他要修房子。②爷爷八岁时就没了爹娘,歇息在山神庙里。到别人家做工,随便一块空地,就能蜷缩着睡过去。醒来时,做不完的活。凑合着长大,一长就长到了八十几。成了家,有了五个孩子,又有了大大小小的孙子、重孙子。过年时,拍照,一张照片装着满满的子嗣和岁月。③爷爷常常把照片拿出来端详,看着看着,就乐呵呵: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我这根独苗,长了好大一枝。④爷爷除了种庄稼,还会编篾,把后山上的翠竹像变戏法一样,编成大半个家。以前是茅草屋,全靠竹子编来编去,编了墙,用大楠竹做梁,毛竹做椽,铺一屋顶的茅草,也是安稳的家。然后编箩筐、晒席、簸箕、筲箕,给丝瓜、四季豆、豇豆搭好竹架子,扎菜地边的篱笆,做刷锅用的竹刷子。⑤爷爷夜以继日地编,像院坝边高树上那只勤劳的喜鹊,编一个巢,编一座房,遮风挡雨就能让人满意。一个人一辈子睡烂两床竹篾席就差不多了,爷爷说这话时比划着两根手指,胸有成竹。爷爷对生命如此笃定,却从来没想过一生会修三次房。⑥庄稼人一生没多大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修一水高大、整齐的青瓦房。爷爷的青瓦房从种树开始,他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地种:柏树,青冈,香樟。⑦爷爷种的都是要几十年才成材的树。树长,孩子也长,一天一个样,只等孩子长成劳力,树长成栋梁。土是早已摸热了的熟土,用最好的木材,烧上几天几夜的窖,红彤彤的热窖把湿软的黄土变成了硬实的青瓦,一片一片排成长队,围成层层的瓦圈,等着上梁。后山的石岩上凿下来的片石、方石,整整齐齐码在该在的地方。地里的泥巴长得出庄稼,也能长出房。爷爷那身气力,硬是把躺着的泥垒成竖着的土墙。⑧木柱子下面的础石凿成象棋样的圆饼,侧面雕刻着胖头鱼,鱼鳞细密而清晰,还有寿桃和繁花,在灰白色的石头里鲜艳欲滴。墙虽然是泥土夯的,也厚实方正,冬暖夏凉。爷爷坚持要刷上青色的灰底,在青色的灰底上,爷爷和工匠一起用石灰水画出青砖的样子,一笔一笔,上下错缝,横平竖直。⑨把泥土夯成的青瓦房画成结实、规整的青砖房。爷爷就好这样的面子,那些辛苦的日子和漫长的等待终究等到了快活自得。画出来的青砖瓦房毕竟不在纸上,在麦苗青青的山间地头。炊烟升起,一缕一缕熏老了岁月。⑩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人走空了,房子就老去,木梁、石板、青瓦悄悄颓圮。老家的房子垮了,这人到哪里,心都不踏实。 八十五岁的爷爷要修最后的青砖楼房:混凝土,钢筋现浇,三层小楼。二哥的房,终究还是修在老屋的地基上。爷爷哪里闲得住,说是守工地,从给工人烧水开始,几个月后,成了标准杂工。哪里缺人手,就顶上去。 他和工人都忘了年龄。现浇水泥要用大量的木板支模,模具成型后再拆木板。爷爷把木板上的钉子挨个取下来,一张板子几十颗,取了一百多张,每张板子节约了好几十成本。爷爷觉得自己创造了巨额的财富,掐着红肿的指头在心里算了好几遍。少睡点觉又有什么关系呢?爷爷这一辈子没吝惜过自己的力气。 爷爷看着楼房一天天从地里长出来,钢筋都是指头粗,楼板厚实。爷爷粗糙的手摸着扎实的楼房,心里踏实:绝对要管一百年。爷爷守着偌大的三层楼房,满足而空荡荡地睡下。 儿孙满堂的盛况一年只有几天,爷爷自作主张把十几个房间都安排好。一楼背阴的房放粮食,二楼的床垫放在二哥的房里,小孙女喜欢三楼的阳台房,新安好了纱窗。重孙子们的书房刚好避过下午的太阳。回娘家的女儿房里堆着棉被,随便来多少都能睡下。 爷爷在楼房旁边种了花树,乡下的土地那么多,又厚又肥,种的花最接地气,种的菜生机勃勃。爷爷从此生活在儿孙满堂,花团锦簇的楼房里,他每天巡视着这扎实厚重的家当,一生的圆满与期望把空荡荡的楼房装得满满的。12.通读全文,简要概括爷爷一生造屋的经过。八岁时,没有屋→①成家后, →②壮年时, →③八十五岁时,13.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14.第 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15.老师要将本文与本册第三单元的课文联读,请从选材和立意的角度谈谈老师这样安排的原因。导读 丰富多彩的社会是由许许多多普通人构成的,平凡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令人感动或启人深思的故事。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虽然平凡,也可能有缺点,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耀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阅读 10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11 山地回忆/孙犁12* 台阶/李森祥13 卖油翁/欧阳修答案1.(1)下定决心寻找蔚蓝的大海 (2)沉默固执地跟着风飞行 (3)靠着石头生根发芽,长成小树(4)白头鸟找到自己的梦想——种子(树) 2.两个句子中的“远方”内涵不一致。第一句中的“远方”指远处的地方,是虚指;第二句中的“远方”指无数的故事,有关于远方和大海的,还有生活和梦想。 3.A句更具表现力。A句中运用“高高低低”“宽宽窄窄”“热热闹闹”等叠音词,更加生动形象,更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4.示例:童话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想象,即童话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本文写一棵树的梦想,这棵树从一颗种子到成长为一棵大树,其经过符合现实情况,现实生活中风是种子传播的一种途径,种子滚落在石头旁,生根发芽,符合现实情况。同时,在种子长成大树的过程中,作者发挥想象,将种子被风吹走,想象成种子去远方追逐梦想,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加入大量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赋予种子(树)以人的情感,最后种子成长为一棵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蓝色的大树。由此可见,本文既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又有丰富的想象,是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1)种子(树)的心理——起因:根据第①段“它要像鸟儿一样四处流浪,看尽世界。那是老树听鸟儿们说过的世界……”可知,种子听了老树说的鸟儿们描述的世界后,下定决心要寻找蔚蓝的大海。(2)种子(树)的心理——经过:根据第③段“那颗种子没有回答,固执地跟着风飞行,世界多么辽阔,而大海闪着神秘的光”可知,种子沉默固执地跟着风飞行,寻找自己的梦想。(3)发展:根据第⑤段“种子被一块石头挡住了去路,它停下来,靠着那块石头,一不小心,它睡着了。……它长出了无数的根须,扎进泥土。它陷在了湿润的泥土里,一天天长大,根向着土地,枝干向着天空,它长成了一棵小小的树”可知,种子被石头挡住后,靠着石头生根发芽,最终长成了一棵小树。(4)结局:根据第 段“终于找到了,蓝色的大树!我实现了我的梦想!”可知,白头鸟找到了那棵蓝色的树,也就是那颗怀揣梦想的种子(现在已长成了大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根据最后一段,那棵怀揣梦想的大树也明白自己早已实现了梦想,成为了远方,成为了梦想本身。2.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涵义理解分析。根据第④段“种子仍然不愿停留,它顺着山坡慢慢向下滚,它看到朝云和夕阳,远方之外还是远方,翻过那座山,就会离海更近一些吧。它努力翻滚,向着梦想的方向”可知,这里的“远方”指的是种子视线之外更远的地方,是种子为追寻梦想——大海而设定的目标。根据第 段“在那些浓密的树枝里,有数不尽的远方:现在的远方,过去的远方,时光中的远方”可知,此处的“远方”,不仅指空间上的距离,而是指代了无数的故事、有关于远方和大海的,还有生活和梦想。这表明“远方”在这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句子中的“远方”虽然字面相同,但其内涵是有所不同的。3.本题考查词句对比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A句和B句都描述了广阔无边的山脉和河流,但是A句使用了“高高低低”、“宽宽窄窄”、“热热闹闹”等叠音词,而B句则使用了“高低起伏”、“宽窄不一”、“无比热闹”等表达方式。叠音词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重复同一个音节或词语,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在A句中,“高高低低”、“宽宽窄窄”、“热热闹闹”等叠音词的使用,使得句子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增加了句子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这种表达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山脉的高低起伏和河流的宽窄变化,以及水流汇入海洋的热闹场景。因此,根据以上分析,A句更具表现力。A句中运用了叠音词修辞手法,使得句子的描述更加生动形象、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相比之下,B句虽然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但是缺少了叠音词的运用,表现力相对较弱。4.本题考查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解答时,首先,理解并分析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主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描述一棵树的成长过程,既展现了现实的一面,也融入了丰富的想象。然后,分析文章是如何处理现实与想象的关系的。在文章中,作者以现实为基础,如描述种子的传播、生根发芽等过程,都符合现实情况。同时,作者又通过想象,赋予了这棵树以人的情感和梦想,如种子渴望去远方、最终成长为一棵蓝色的大树等,都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最后,总结并阐述自己的观点。示例:童话是现实与想象的交融,两者缺一不可。在本文中,种子的传播、生根发芽、成长为树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这些现实的细节为童话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故事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然而,通过作者的想象,种子被赋予了追逐梦想的勇气和决心,它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对未知的渴望和对梦想的坚持。最终,种子成长为一棵蓝色的树,这是现实中无法存在的奇迹,却也是童话中最动人的部分。因此,童话既需要现实的土壤来培育其根基,也需要想象的翅膀来飞翔在梦想的天空。5.B 6.因为妈妈对我总是批评和指责,十分苛刻,就像杨槐树一样,浑身是刺;妈妈的成长过程非常艰苦,她十分坚强,好学,参加工作并且养育“我”,如同坚韧的洋槐树在粗犷的山风中顽强生长一样;妈妈虽然外表强悍,但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她深爱孩子,感情真挚,就像带刺的洋槐树也有洁白、芬芳的花。 7.列举了妈妈为“我”的新罩衣绣荷花、保护“我”不受欺凌,为“我”买来人生中第一条连衣裙等事件,展现妈妈护佑我成长的温暖瞬间,表现妈妈强悍外表下柔软的内心。表现了妈妈刚中含柔的特点。这样写,寓情于事,表达了“我”对妈妈的理解和感激之情,同时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解析】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对她有怨恨”有误,结合第④段“我在高三每一天的题海中愉快地挣扎,因为想到可以离开她”,没有提到怨恨;另外,后文写长大后,“我”也做了母亲,在生活的洪流中终于慢慢懂得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故选B。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④段句子“成绩考差了,她痛骂我太懒惰;生病了,她责怪我照顾不好自己,不像医生的孩子;她上夜班,我必须关灯睡觉,怕黑是多么荒谬、可笑”可知,妈妈对“我”要求严格,十分苛刻,就像杨槐树一样,浑身是刺,所以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作“洋槐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对母亲的讨厌。根据第⑥段句子“我忘记了她曾艰难地成长,一个破落家庭的长女,在歧视与饥饿中长大,靠着聪明与勤奋,考上中专,有了工作,却还要面对各种恶意的挑战。妈妈学会了战斗,用所有的泼辣与强悍,无畏地战斗”,“在贫瘠与艰难中,在粗粝的山风中,只有坚韧的洋槐才能生长”这里又把“母亲”比作“洋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坚强,不怕困难。根据第⑨段句子“可是我只记住了洋槐的刺,却忘记了这么多年每一个春天,它那洁白、芬芳的花”可知,把妈妈比作洋槐,表达妈妈具有美好的内在品质,她深爱孩子,感情真挚,就像带刺的洋槐树也有洁白、芬芳的花。7.本题考查典型事例运用的作用。第⑦段划线句“我新罩衣胸前的花是她细细密密绣上的,那些曾经只能出现在梦里的荷花;童年时受到的欺凌是她为我抵挡,虽然她的粗鲁让我尴尬;她冒着被婆婆责骂的风险用半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了第一条连衣裙,让我在整个童年都能单纯地欢笑……”此处运用了多个事例刻画母亲,她在“我”衣服上绣荷花;童年“我”受欺凌为“我”抵挡;她冒着被婆婆责骂的风险用半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了第一条连衣裙。这些都是母亲爱“我”的表现。运用这些典型事例充分表现了“我”理解了母亲,明白了母亲对“我”的爱。8.①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②从容安排身后事。③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④再种一棵香樟树当礼物送给孙女。⑤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 9.(1)“镌刻”原指雕刻;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2)因为爷爷在广阔的故乡留给孙女的一切都是丰富的,他希望孙女能同样感受到他的自豪和眷恋。 10.①年纪大但身体硬朗。②热爱乡村生活。③有豁达从容的人生态度。 11.①爷爷把香樟树当作礼物送给孙女。②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③爷爷送给孙女的不仅仅是一棵树,也是告诉孙女,她与故乡,与土地血脉相连,故乡和土地是我们心灵的起点和归宿。【解析】8.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爷爷”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与“爷爷”仔细安排家里地里活计、从容安排身后事、在村里小学种下一排香樟树、种一棵香樟树当礼物送给孙女和领着孙女看自家的土地等几件事。9.欣赏文句。(1)可分析描写方法,也可分析重点词语。如“镌刻”原指雕刻。在文中指爷爷与大自然、与土地不可分离的紧密关系。而外貌描写,突出了老人一生劳作却生活简朴,热爱劳动更牵挂儿女的可贵品质。还要答出在结构上的铺垫意义。(2)因为爷爷在广阔的故乡留给孙女的一切是丰富的,他希望孙女能同样感受到他的自豪和眷恋。这是老人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和教育。从而抒发了“我”发自内心的敬意。所以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10.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可从爷爷教育孩子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且心胸豁达的角度,从教育孩子远离浮华,回归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的乐趣的角度,从人的成长需要一种心灵的寄托等角度分析。可分析出爷爷是一个有教育方法、热爱乡村生活、豁达从容的人。答题时可先答出人物性格,再结合具体情节或描写分析即可。11.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如可提取第7段“我在乡下给孙女种了棵香樟树,以后她大了,树也大了”是让孙女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心灵相通的所在:香樟树,和她一起成长。“爷爷说不来动听的话,小孙女却记住了爷爷的礼物。这个城市出生的孩子,从此与遥远的乡村老家有了心灵相通的所在:一棵树,一棵和她一起成长的树”等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12. 茅草屋 青瓦房 青砖楼房 13.运用比喻修辞,把“孩子们”比作“熟透了豆荚里的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长大成熟后离开爷爷的情形,揭示了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 14.运用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写出了青砖楼周边美好的环境,衬托了爷爷幸福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爷爷一生圆满与期望。 15.选材上:本文写了爷爷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建更好的房子的故事。爷爷平凡普通,但他勤劳质朴,踏实肯干,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坚持奋斗,这与第三单元关注普通人的平凡故事是一致的。立意上:文章赞美了爷爷为了建更好的房子而表现出的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和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与第三单元普通人虽然平凡,但他们身上又常常闪耀着优秀品格的光辉,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的主题是一致的。所以,老师的安排是合理的。【导语】这篇《造屋记》以质朴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农民的生命史诗。通过“造屋”这一核心意象,展现了爷爷从茅草屋到青瓦房再到钢筋楼房的建造历程,实则是中国农民精神家园的建构史。文中巧妙运用竹编、种树等细节,将物质家园与家族繁衍的隐喻交织,既呈现了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又暗含城市化进程中乡土情感的失落。爷爷对房屋的执着,本质上是对家族血脉延续的守护,那空荡荡的三层小楼与精心安排的房间,形成物质丰盈与精神渴求的深刻张力。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信息提取。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情节。结合第④段成家后“以前是茅草屋,全靠竹子编来编去,编了墙,用大楠竹做梁,毛竹做椽,铺一屋顶的茅草,也是安稳的家”,第⑥段“庄稼人一生没多大奢望,最大的心愿就是修一水高大、整齐的青瓦房。爷爷的青瓦房从种树开始,他在山坡上见缝插针地种:柏树,青冈,香樟”, 段中写 “八十五岁的爷爷要修最后的青砖楼房”可依次提取“茅草屋”“青瓦房”“青砖楼房”作答。1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结合“孩子们像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弹得远远的”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孩子们”比作“熟透了豆荚里的豆”。“熟透了豆荚里的豆”具有自然成熟、饱满且即将脱离豆荚的特性,与孩子们长大成熟后纷纷离开爷爷身边,去往不同地方开启新生活的情形高度契合。形象地描绘出孩子们如同成熟的豆子,自然而然地从爷爷这个“豆荚”中弹出,走向广阔天地,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孩子们离开时那种自然而然的态势,画面感十足。豆子成熟后脱离豆荚是植物生长的自然现象,孩子们长大后离开长辈、追求自己的生活同样是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必然规律。作者借助这一比喻,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延续与成长规律,爷爷见证着孩子们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如同看着豆子从发芽到成熟,最终都要面临分离,这种分离是生命历程中无法避免的一部分,蕴含着对生命轮回与成长的深沉感慨。从爷爷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离开意味着原本热闹的家变得冷清。这个比喻在展现孩子们成长离开的同时,也隐隐透露出爷爷内心的落寞与不舍。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家,随着孩子们的远去,变得空荡荡的,爷爷的情感也随着孩子们的离开而产生了变化,为后文写爷爷修房、渴望儿孙满堂的情节埋下伏笔,使文章的情感脉络更加清晰,情感层次更加丰富。14.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结合 段中“爷爷在楼房旁边种了花树,乡下的土地那么多,又厚又肥,种的花最接地气,种的菜生机勃勃。爷爷从此生活在儿孙满堂,花团锦簇的楼房里,他每天巡视着这扎实厚重的家当,一生的圆满与期望把空荡荡的楼房装得满满的”可知,“乡下的土地那么多,又厚又肥,种的花最接地气,种的菜生机勃勃”运用景物(环境)描写,乡下土地广袤且肥沃,在这样的土地上种花,花能汲取最本真的自然气息,尽显质朴之美;种菜则蓬勃生长,绿意盎然,充满活力。这美好的周边环境,与爷爷历经三次修房,如今终于建成儿孙满堂、花团锦簇的青砖楼相映衬。生动烘托出爷爷历经艰辛达成心愿后,内心洋溢着的幸福与喜悦,也侧面表现出爷爷这一生圆满实现了为家人筑巢安居的期望。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从选材上来看,本文聚焦爷爷这一普通人物,讲述他一生三次修房的故事。爷爷出身贫寒,历经艰辛,却始终为建造更好的房子努力。从茅草屋到青瓦房,再到三层小楼,他的生活平凡又普通,却有着为家人遮风挡雨、改善生活的不懈追求。第三单元课文同样关注普通人,《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台阶》里的父亲是普通农民,他们都在平凡生活中演绎着独特故事。这与本文选材一致,都以平凡人物的生活为蓝本,展现普通人生活的点滴,让读者感受到平凡中的不凡。从立意上来看,本文通过爷爷修房的经历,赞美他勤劳质朴、踏实肯干、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品质。爷爷面对困难从不退缩,为家人倾尽全力。第三单元课文也赞美了普通人的优秀品格,如阿长的善良淳朴、父亲的执着坚韧、卖油翁的谦逊沉稳等。二者都旨在引导人们发现平凡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向善、务实、求美。所以,从选材和立意角度看,老师将本文与第三单元课文联读,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凡人物的价值与意义。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