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九师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武汉市九师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武汉市九师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代文献典籍中关于蛇和蛇之意象的记载,最突出的应属上古时期神灵和人类始祖的人首蛇身形象,如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状的伏羲和女娲。事实上,不止是他们,在古代文献中,上古时期的神灵多是人首蛇身的模样。仅《山海经》便多次提及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珥蛇的神灵神人,例如女娲、伏羲、烛龙、延维、寞寐、共工、相繇、贰负神、黄帝、启、奢比尸以及众多山神。
有关操蛇之神的故事,我们更加耳熟能详的恐怕要数战国早期的作品《列子·汤问》中愚公移山的典故。愚公因出行被太行和王屋两山所阻,发愿要把山搬走,自己搬不完就让后代继续搬,“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手执灵蛇的山神听说了,怕他们真的挖个不停,便报告给了天帝。直至汉末时期,文学家王延寿在游览汉景帝之子鲁恭王建造的灵光殿时,看到殿中壁画而作《鲁灵光殿赋》,还提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蛇在我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动物,从南到北的平原、沼泽、山地、丘陵、江河都可见其身影。古人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蛇,发现它们无足而能行走,毒蛇还能致人死亡,自然而然地对这种神秘的生物产生了敬畏情绪,在观察到它们会冬眠和蜕皮等生活习性后,更延伸想象出它们具有长生不死和死而复生的神奇能力。古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往往受到大自然的威胁。他们希望自己能与这些神奇的生物有所联系,以获得它们的庇佑,帮助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于是他们把蛇想象成神,并按照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始祖和神灵便成了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形象。
闻一多在《伏羲考》里生动地阐释了这个过程。他认为华夏民族的图腾是龙,而龙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都是蛇。一开始人是以蛇作为自己的祖先,极力把自己装扮得像龙(越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这是“人的拟兽化”。但无论如何装扮,都只能做到人首蛇身、半人半兽的地步,而不是全然的蛇。但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知识进步了,于是他们开始把始祖的形象设置成人首蛇身,这叫“兽的拟人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过去断发文身以像蛇的习俗被废弃,连记忆也淡薄了,于是始祖的模样就变作全人形了。
神灵和始祖的形象从兽到人兽同体再到全人形这个过程,究其原因,体现的还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在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当大自然的威力远远大于人类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是全兽形的;当人类发现自己有能力改变大自然之时,神灵和始祖的形象就变成了人兽同体;而当人对大自然的认知加深,改造力度和信心增强之时,神灵的形象开始转变为以人为主,人类开始以自己的形象来塑造始祖和神灵。但此时蛇仍然具有诸如蜕皮和冬眠(象征着死而复生和长生不老)等为害怕死亡的先民们所向往的特点,所以蛇虽然走下神坛,但没有消失,而是降格为部落首领的重要附属物,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除了众多文物,我国还有很多对蛇崇拜的现实痕迹,典型的可见于居住在今福建及邻近地区的古闽族(活跃于夏商至战国时期)。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種(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種”。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闽也是南蛮的一部分。在众多沿海地区出海祭龙王的今天,福建省南平市樟湖镇仍然保留着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畲”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古代以蛇为图腾的还有越国,越国也是百越的一支。东汉史学家赵晔在《吴越春秋·闳闾内传》中提到,伍子胥在为吴王建造城池的时候怀着称霸天下的心愿,所以有“欲东并大越,越在东南,故立蛇门以制敌国。吴在辰,其位龙也……越在已地,其位蛇也,故南大门上有木蛇,北向首内,示越属于吴也”的记载,按古代的天干地支来看,越国在十二地支的已位,对应的生肖是蛇,吴国在辰位,对应的生肖是龙,越国在吴国的东南边,所以伍子胥建好城之后在南边开了个门,正好对着越国,命名为“蛇门”,并在门上装上了木蛇,让蛇头向北朝向门里面,暗指越国臣服于吴国。如今,蛇门仍然矗立在苏州境内。《说苑·奉使》载,“(越使)诸发曰:‘彼越亦天子之封也……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这些记载都明确指出了南方地区与蛇的密切关系。
以上种种可以看出,蛇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地位都是十分崇高的,但人首蛇身的模样仅限于上古时代的众多神灵,自大禹之后,帝王就与蛇没什么关系了,这可能跟古代龙的思想观念形成有关。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便慢慢从高位退下,渐趋普遒。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除了记载刘邦是真龙天子,还记载了他斩杀白帝子(一条拦路蛇)的故事:刘邦有一天夜里喝酒喝醉了,路过一片沼泽;走在前面探路的人回来说前面有蛇挡路,不如原路折返;刘邦不愿,持剑前去把蛇杀了;后来人们发现路上有个老妇在夜里哭,询问后得知老妇与白帝所生之子被赤帝之子给杀了,意指刘邦杀蛇之事。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观念里,尽管蛇的传说自远古时期一直流传下来,但当龙与蛇狭路相逢,后者却为前者所杀,此时,蛇的地位已不如龙。
(摘编自袁靖《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伏羲考》闸释了神灵和始祖形象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升。
B.伍子胥建蛇门以暗指居蛇位的越国臣服于居龙位的吴国,可见春秋时便已经出现了龙的概念。
C.伏羲和女娲人首蛇身的形象最早可追溯至汉初,汉画像石和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便是例证。
D.古人蛇崇拜的痕迹,不仅见于众多文物之中,还见于福建省樟湖镇定期举行蛇王节的习俗之中。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关于操蛇之神的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
B.古人之所以将始祖和神灵的形象按照蛇的特点进行塑造,主要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
C.如今的畲族便是由曾经的古闽族发展而来的,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
D.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或是人首蛇身,或操蛇、践蛇等,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一般认为,古代神灵形象的发展经历了 ① 的阶段。蛇的出现应在古神话时期的前、中期。那时,原始先民在险恶的自然条件中进行生存斗争,蛇曾是他们很凶恶的敌人。它常常在人们不经意时发动袭击,被毒蛇咬一口,人很快就会死去,先民们对此感到恐惧。在他们看来,蛇不仅凶残,而且狡猾。它没有四肢,却能飞快地爬行,蜕皮后宛若新生,具有 ② 。于是,蛇在先民的心目中逐渐神化了。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在进入森林和沼泽地猎取动物时,有时便把自己装扮成一条蛇,在地上匍伏而行。他们把自己称为蛇的后代,想借此 ③。由于各种自然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古代以蛇作为图腾的氏族相当普遍。
4.请简要梳理蛇在人类文化观念中的演变。(4分)
5.《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作为考古类科普图书,却并不艰涩枯燥,这本书是如何做到考古科普的公众化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厢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地跑了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拨弄着什么。“老乡,抽烟。”这时他才使了使劲,将头从里面拔出来,并伸过来一只黑乎乎的手,夹住我递过去的烟。
于是我心安理得了,他只要接过我的烟,他就得让我坐他的车。
不一会他修好了车,就盖上车盖跳了下来。我赶紧走上去说:“老乡,我想搭车。”不料他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粗暴地说:“滚开。”
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现在应该豁出去了。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我进去时首先是冲着他吼了一声:“你嘴里还叼着我的烟。”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大惑不解。他问:“你上哪 ”我说:“随便上哪。”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 ”“那还用问。”
他仍然看着我。“到后面去拿吧。”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 于是我就说:“算了吧。”
他说:“去拿吧。”他的眼睛还在看着我。
我说:“别看了,我脸上没公路。”他这才扭过头去看公路了。
汽车奔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 ”他说:“开过去看吧。”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我觉得自己与他更亲近了。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可是这汽车抛锚了。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他正在把他的恋爱说给我听。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我坐在驾驶室里,听着他修车的声音。
“修好了 ”我问。
“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 ”我问。
“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
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我在想着旅店。
这个时候我看到坡上有五个人骑着自行车下来,每辆自行车后座上都用一根扁担绑着两只很大的箩筐,我想他们大概是附近的农民。那五人骑到我跟前时跳下了车,我很高兴地迎了上去,问:“附近有旅店吗 ”
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 ”
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 ”
他们谁也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喘气。他好像一点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被打得五彩缤纷的脸。
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骑车的人里面有一些孩子。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工夫,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那时的苹果已经满地滚了,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
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我开始用眼睛去寻找那司机,这家伙此时正站在远处朝我哈哈大笑,我便知道现在自己的模样一定比刚才更精彩了。那个时候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只能用眼睛看着这些使我愤怒极顶的一切。我最愤怒的是那个司机。
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
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竞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不仅写出了“我”此时身体上因受伤无力爬起来的虚弱感,也形象地表现了精神世界
受到现实冲击后的无助感。
B.小说叙写了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我”走出家门,开启一场未知的旅行,原本以为成长是一次快乐的旅行,结
果却是一次坎坷的经历。
C.司机亲切地请“我”吃苹果并让“我”自己去拿,“我”拒绝了,是因为“我”担心司机在“我”爬出驾驶室后扔下
“我”扬长而去,故有所戒备。
D.“我”被殴打掠夺后,感到这个汽车遍体鳞伤,但它的心窝还是健全、暖和的,说明尽管经历磨难,但“我”的精神依然健全,内心仍然温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现代派小说的荒诞性特点,但同时又都注重细节的真实性。
B.小说以寻找旅店为线索,并运用补叙手法,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与前文形成对比,也给小说增加了一抹亮色。
C.小说开头写“我”出门远行,走在一条像是贴在海浪上的起伏不止的柏油马路上,马路象征着漂泊动荡、起伏不定的人生之路。
D.小说中的“旅店”不仅实指“我”在远行中寻找的安身之所,也象征着我们每个人在成长旅途中不断追寻的人生目标和精神归宿。
8.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并用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讲述“我”出门远行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分)
9.孙绍振先生评价,这篇小说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晋公子重耳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二十四年春,秦伯纳之①。吕、邵畏倡,将焚公宫而弑晋侯②。寺人披③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④,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 夫祛⑤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 今君即位,其无蒲、狄乎 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 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
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 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晋侯问原守于寺人勃疑,对曰:“昔赵衰以壶飧从径,馁而弗食。”故使处原。
(节选自《左传·僖公》)
材料二:
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勃疑,以畀赵衰。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媒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矣。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 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 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 其后景监⑥得以相卫鞅,弘、石⑦四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又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 余故著晋君之罪,以附《春秋》许世子止、赵盾之义。
(节选自柳宗元《晋文公问守原议》)
【注】①纳之:指以兵护送重耳回国。②晋侯:即晋文公重耳。③寺人披:即勃赣。④蒲城之役:晋献公曾派勃赣到蒲城谋杀公子重耳,勃赣斩断了重耳的衣袖,重耳跳墙侥幸逃走。⑤祛:指被勃嶷斩断的衣袖。⑥景监:秦孝公亲近的宦官。⑦弘、石:即弘恭、石显,汉元帝时的宦官。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后余从狄[A]君以田[B]渭滨[C]女为惠公来[D]求杀余[E]命女[F]三宿[G]女[H]中宿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让,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思不同。
B.其,还是,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意思和用法相同。
C.法,制度,与《谏逐客书》中“孝公用商鞅之法”的“法”意思相同。
D.背,违背,与《苏武传》中“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的“背”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柳宗元认为晋文公能成为诸侯霸主,靠的是土地广大,军力强盛,以及天子册封的名义,诸侯只是畏惧他,而非真正的信服。
B.柳宗元举齐桓公任用管仲而兴盛、任用竖刁而衰败的例子,指出晋文公正处于创建霸业的关键时期,却重蹈了齐桓公的覆辙。
C.晋文公包围原城,命令只携带三天的粮食,三日后,在原城将降的情况下,晋文公仍守信撤离,退兵三十里而原城投降。
D.勃鞮曾先后替晋献公和晋惠公刺杀重耳,在重耳回晋为君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他主动求见重耳并告知吕甥、邵芮的阴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得原失信,何以庇之 所亡滋多。译文:
(2)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译文:
14.柳宗元认为晋文公不应向寺人勃询问原地长官的人选,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其理由。(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 南 城
叶梦得①
大江南渡是长干②,北望清淮岁已寒。
废垒至今闻鹤唳,苍山从古自龙蟠。
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
折篓③不能笞黠虏,遗民犹有汉衣冠。
【注】①叶梦得,宋代爱国诗人,此诗应为诗人为官建康或复至建康时所作。②长干:古建康里巷名,借指建康。③篓:鞭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岁已寒”的“寒”字,既点明了时节特点,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遗民”句与辛弃疾“一片神鸦社鼓”一句都表达了作者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
C.首联写诗人登上南城远眺所见,长江的南岸是建康城,向北望是凄清的淮水。
D.颔联视听结合,写废弃的城垒至今还能听到鹤鸣之声,营造出一种荒凉的氛围。
16.该诗颈联与陆游《书愤》的颈联多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无论是古代的君王,还是现在的管理者,都要避免高兴时滥赏、愤怒时滥罚的行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两句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道理。
(2)在草原盛会上,人们围着篝火享用烤全羊、烤牛肉等美食,开怀畅饮,纵情狂欢,就像李白《将进酒》中“ , ”所写的那样。
(3)暑假,小明和父母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看到浪花朵朵、江涛涌动的景象,他想到古诗文中有很多以雪为喻描写汹涌澎湃的波涛的句子,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好学生心态”是一种深深烙映在我们心中的信念系统。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竞争,才能获得认可和成功。这种心态让“好学生”始终在内心设立一个( )的目标: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优秀。虽然这种追求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成就感,但长久下去,它容易引发焦虑、疲惫,甚至自我怀疑。
与“好学生心态”相对的是“差生心态”,指的是那些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经常被贴上“不够好”标签的学生所形成的自我认知。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酝藏着一些在传统成功观认知外的宝贵品质。
与“好学生”追求完美、试图掌控一切的心态不同,“差生”深知生活本就充满未知和变数,过分担忧或过度规划只会徙增压力和内耗。于是,他们选择用一种松弛的态度去面对未来,既努力也不过度执着。
所谓“松弛”,并不是放任自留,而是一种适度放松的心态,接受生活的起伏和复杂性。事实上,不确定性正是许多人焦虑的根源,而“差生”恰恰擅长容忍不确定性。他们明白,努力固然重要,但生活本身并不需要事事完美。
成功值得庆贺,失败无需难过。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接纳和松弛的应对方式,正是“差生心态”的核心所在。
18.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4分)答:_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咫尺天涯 B.鞭长莫及 C.遥不可及 D.海市蜃楼
20.下列名句,最接近文中画横线句子含义的一项是(3分)
A.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D.胜固欣然,败亦可喜。(苏轼《观棋》)
21.文中的“好学生”“差生”都加了引号,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
( )
22.高三学生慧慧的成绩一直稳居年级前三,偶有波动,但一模考试时她因过于紧张,排名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作为慧慧的好朋友,请你根据以上文字安慰慧慧,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得体,不超过80个字。(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最早可追溯至汉初”错误,原文为“可见在距当时将近300年的汉初,作为华夏始祖的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只能说明汉初时伏羲与女娲就已经是人首蛇身的形象,不能说明伏羲和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最早”出现于汉初。)
2.B[A项,“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不准确,愚公移山的典故中仅是提到了操蛇之神,并不能据此得出“战国时期人们的蛇崇拜”这一结论。C项,“该族群至今仍保持着信奉蛇神的传统”错误,根据原文“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闽:东南越,蛇種(种)。从虫,门声’,又说‘蛮,南蛮,蛇種’。这里说南蛮和东南越的闽族都是信奉蛇神的氏族”“古闽族发展到今天,确切可考的族群尚有畲族,‘畲'与‘蛇’同音,可见不无渊源”可知,原文只说古闽族是信奉蛇神的氏族,畲族由古闽族发展而来,与“蛇”有渊源,但并没有说如今的畲族依旧信奉蛇神。D项,“因而蛇的地位十分崇高”错误,根据原文“为什么上古时代的始祖和众多神灵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这或许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盛行的图腾崇拜”可知,应该是因为蛇的地位崇高,所以上古时期的神灵多与蛇有关,选项因果倒置。]
3.①从兽形到半兽形再到人形②死而复生的能力③获得蛇的庇佑(每空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4.①上古时期,蛇被神化,古人根据蛇的特点来塑造始祖和神灵形象。②随着人类对自然认知和改造能力的提升,蛇走下神坛,降格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③在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后,蛇渐趋普通。(每点1分,三点4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①语言平实,可读性强。全文较少使用生僻词汇或专业术语,即使涉及古籍内容,也会用白话加以解释,避免理解困难。②多引历史故事,趣味性强。文中穿插愚公移山、伍子胥建城、刘邦斩蛇等故事,富有趣味性。③考古角度新颖独特。文章以大众所熟知的生肖动物为出发点,来讲述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易于引起读者兴趣。(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C“是因为‘我’担心司机在‘我’爬出驾驶室后扔下‘我’扬长而去,故有所戒备”错误。根据原文“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可知,“我”拒绝去拿苹果可能是因为觉得汽车开得很快,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拿苹果很危险。根据后文“我”将司机看作兄弟并帮他出头制止山民抢劫苹果可知,此时的“我”很单纯懵懂,对司机的意图并未警觉,并没有戒备。)
7.A(“但同时又都注重细节的真实性”错误,这篇小说中很多细节都具有荒诞性,比如“我被打出几米远”“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等,并非注重细节的真实性。)
8.①聚焦于“我”的内心世界,加强故事的真实性,让读者身临其境,更直观深入地感受到“我”在旅途中的困境以及内心的孤独、痛苦和成长。②以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来讲述过去的经历,与成长的阵痛形成反差,增加情感张力。(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现实的悲剧:小说通过“我”的远行经历,生动地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诞残酷、人性的麻木阴暗和青年人在现实面前的迷惘、痛苦和孤独,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3分)艺术的喜剧:①情节上,小说具有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情节逻辑违背常理,荒唐可笑,比如“我”敬烟后司机接受“我”的善意但拒绝“我”乘车,“我”对他凶狠呵斥,他却十分友好。②语言上,小说写“我”对“迎风飘飘”“定居”在下巴上的胡须“格外珍重”,有意夸张和大词小用,来进行自我调侃,语调轻快,从而构成语言新鲜幽默的风格。(每点3分,任答一点即可)(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CEG(原文标点为: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11.CC项,文中加点的“法”意为标准、准则,二者意思不同。A项,“其言不让”的“让”意思是谦让。B项,二者都表示祈使,意为还是。D项,“畔主背亲”的“背”意思是背离。)
12.D“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错误,根据勃疑“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的言论可知,勃疑认为他之前刺杀重耳是忠于王命的体现,如今告知吕甥、邹芮的阴谋也是因为重耳成为了晋君,他应效命于王,并不是“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
13.(1)得到原城而失掉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 丢失的东西就更多了。(“何以”“亡”“滋”各1分,句意1分)
(2)而且晋文公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用来辅佐天子,这是宏大的志向。(“袭”“翼”各1分,“乃大志也”判断句式1分,句意1分)14.①守原之事关系重大,与寺人相谋有辱王命。②这一行为滋生了伤害贤良、败坏政治的祸根。③晋文公疏贤臣而问政于宦官,为后世宦官专权开了恶端。(每点2分,三点5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国的公子重耳逃亡狄国,随从他一起逃亡的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等人,
鲁僖公二十四年春,秦穆公派军队护送公子重耳回到晋国。晋惠公的旧臣吕甥、都芮怕受晋文公的迫害,企图放火烧毁晋文公的宫室,杀死晋文公。寺人勃凝请求面见晋文公,文公派人责备他,并且拒绝见他,说:“你到蒲城杀我那回事,君王叫你过一夜再去,你当天就到了。后来我(避难到狄国)跟着狄君在渭水边打猎,惠公命你来刺杀载,叫你过三夜再去,你第二夜就赶到了。虽然你是奉国君的命令行事,可是为什么要那样的快呢 那时被你斩断的残袖我还保存着,你还是快走开吧!”寺人勃疑答道:“我以为您既然回国为君,当然已经懂得为君的道理了;如果您还没有懂得为君之道的话,那么恐怕您又要遭到灾难了。执行国君的命令不能有二心,这是自古以来的法度。替国君除恶,当然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您选到蒲的时候是蒲人,选到狄的时候是狄人,(杀一个蒲人或狄人,)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您做了国君,难道就不会有像蒲人、狄人一样危害您的人吗 从前齐桓公不计较射钩的仇恨,任命管仲做国相,如果您的做法不同于齐桓公(而念斩袖之怨),(那我会自动走开,)何必辱劳您下命令呢 那时惧罪出奔的人多着呢,岂止我一个!”晋文公(听后,)立刻召见寺人勃疑,勃凝便将吕甥、郡芮的阴谋报告给晋文公,
鲁僖公二十五年冬,晋文公包围了原城,命令携带三天的粮食。到了三天原城人不授降,晋侯命令军队撤离原城。间谍从城里出来,说:“原城准备投降了。”军吏说:“请等待一下。”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宝贝,百姓靠它庇护。得到原城而失掉信用,用什么庇护百姓 丢失的东西就更多了。”退兵三十里而原城投降。晋文公向寺人勃疑询问原地长官的人选,勃疑回答说:“从前赵衰用壶携带了食物跟随您,一个人走在小路上,饿了而不去吃它,”所以晋侯让赵衰做原大夫,
材料二:
晋文公从周襄王那里接受原地以后,难以确定治理那儿的长官。他问宦官勃疑后,便把这个职务给了赵衰,我认为治理原地,是政治上的大事,借以传奉天子,建立霸业,向诸侯传达王命,这样的事不应该和宦官商量,以致玷污了周天子的赏赐。可是晋文公选择担负重任的官员,不在朝廷公开议论,却在内宫私下商讨;不广泛地听取大臣的意见,却单独向宦官咨询。虽然赵衰的才能也许足以治理原地,国家的政治不会因此而败坏,但是伤害贤良、败坏政治的祸根,却从这里滋生出来了。何况那时晋国并不缺乏能够提出建议的臣子呢 狐偃身为谋臣,先轸作为中军统帅,晋文公却疏远了他们,不和他们商量,把他们排斥在外,不征求他们的意见,却最后由宦官来决定,这种做法难道可以作为标准吗 而且晋文公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业,用来辅佐天子,这是宏大的志向。可是齐桓公任用管仲才兴盛齐国,进用竖习霸业就衰败了。那么晋文公得到原地,扩大了疆土,正是他开始创建霸业,为诸侯树立榜样的时候,而他却抛弃齐桓公的成功经验,重蹈齐桓公失败的覆辙。然而晋文公成为诸侯霸主,靠的是土地广大,军力强盛,以及天子册封的名义。诸侯实在是畏惧他,哪里能够得到诸侯的诚心悦服呢 此后景监能够荐举商鞅作丞相,弘恭、石显能够害死萧望之,造成这种恶果的(源头)正是晋文公,
唉!晋文公得到贤良的大臣来治理原地这样的大地方,可见问守原的过错不在于被推举的人不好,而只是问错了人,但是这事还是被当时人耻笑,并贻害后代,到这个地步,何况在被问的对象和被推举的人两方面都错了,那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挽救呢 所以我揭示晋文公的错误,用来附和《春秋》贬斥许世子止和赵盾的用意。
15.B(“都表达了作者对沦陷区百姓的深切同情”错,“遗民犹有汉衣冠”是说沦陷区的百姓仍保留着汉服,期盼着宋王朝来收复失地,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之情及对他们气节的赞扬。“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对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之情。)
16.①手法上,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叶诗将“尚据鞍”杀敌的壮志与“鬓毛白尽”的现实作对比。陆诗将“塞上长城”的理想与已先斑的“衰鬓”的现实作对比。②炼字上,都准确使用了“空”字。空,白白地、徒然地,两首诗颈联都用一个“空”字,尽显诗人报国无门的失意之悲。③情感上,都表达了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雄心与壮志未酬的无奈与悲愤之情。(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7.(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3)(示例一)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示例二)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得分)
18.①“烙映”:烙印②“酝藏”:蕴藏③“徙增”:徒增④“放任自留”:放任自流(每找出一个错别字给1分,修改正确给1分,改出任意两个错别字即可)
19.C(根据语境,括号内应填表示目标难以实现的成语,C项,指非常遥远、难以得到,符合语境。A项,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B项,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D项,比喻虚幻不存在的东西。ABD不合语境。)
20.DK文中画横线句子强调的是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表明两者都是可以被接纳的。A项,强调事物具有两面性,在一定条件下福祸会相互转化。B项,侧重于一种超脱、豁达的心境,强调情绪不应为外界的事物和自身的境遇所左右。C项,强调做事情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D项,意思是胜利了固然值得高兴,失败了也可以感到欣喜,与文中画横线句所表达的对成功和失败的态度最接近。)
21.引号起到特殊含义的作用,文中的“好学生”“差生”并非指传统意义上以成绩好坏来划分的学生,而是代表两种不同心态的群体。(2分)“好学生”代表有着追求完美、不断竞争、试图掌控一切的心态的人;“差生”代表拥有接纳生活不确定性、以松弛态度面对未来的心态的人。(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2.(示例)慧慧,别难过!一次排名下降不代表什么。一直保持“好学生心态”太累啦,咱们学学“差生心态”的松弛,轻松应对,下次肯定能考好,我永远支持你!(“好学生心态”的压力1分,“差生心态”的特点1分,表达安慰与鼓励1分,语言流畅自然1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材料是培根的一则名言。名言批判了对待学问的两种错误态度:一是将学问仅作为炫耀的工具,流于虚假;二是将学问教条化,脱离实际。这启示我们,在态度上,要正确看待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认识到学习是为了自我提升和实际运用,要将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投入到实践运用中;在具体运用学问的过程中,不能被理论绑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参考立意】①树立正确的学问观,让学问真正成为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助力,实现其应有的价值。②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学问,避免学问教条化。③运用学问,活用学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