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6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2024)八年级上册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单元教学设计(表格式,6课时)

资源简介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属于“人与自然”范畴,涉及“热爱与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
单元基本信息
使用教材版本 2024年人教版
单元名称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单元课时数 6
一、单元内容分析
Big Question What makes plants and animals amazing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核心问题 “What makes plants and animals amazing ” 展开,通过 7 个语篇(对话、科普文章、故事等),引导学生探索动植物的神奇之处及其与人类的联系。单元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形容词 / 副词最高级的用法,理解动植物的特性、生态作用及文化意义,同时培养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 Section A(聚焦 “What can plants and animals do ”): 日常对话(Section A 1b&1c):通过 Emma 和 Yaming 的动植物知识测试,介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跑得最快的动物(猎豹)、最古老的植物(苔藓)和最高的树(红杉树),帮助学生掌握描述 “世界之最” 的词汇和句型,初步感知形容词最高级。 对话(Section A 2a):Ella 和 ChenJie 围绕折扇上的竹子展开对话,介绍竹子的生长速度、用途及文化寓意(中国绘画中的重要主题,象征美好),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强化 “one of the + 最高级” 结构的运用。 介绍类语篇(Grammar Focus 3c):以银杏树为例,阐述其古老性(存活超 2 亿年)、文化象征(希望与长寿)及生态价值,帮助学生系统归纳形容词 / 副词最高级的构成和用法。 Section B(聚焦 “How are plants and animals connected with us ”): 科普文章(Section B 1b):介绍蜜蜂的勤劳(授粉、筑巢、传递信息)及生态作用(全球 80% 植物依赖其繁殖),结合蜜蜂数量减少的现状,呼吁保护蜜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普文章(Section B 2d):描述青蛙的体型差异、生活习性(水陆两栖)及生态价值(农业防虫、科研价值),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科普文章(Section B 3a):介绍蓝鲸的基本特征(体型最大、体重达 200 吨)、生活习性(栖息地、食物、寿命)及生态作用(死亡后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呼吁保护蓝鲸,强化 “动植物与人类共存” 的主题。 故事类语篇(Reading Plus: The Brave Homing Pigeon):通过 1862 年信鸽帮助船只脱离海难的故事,展现动物对人类的帮助,凸显动植物与人类的紧密联系。 语言知识:围绕动植物描述展开,包括核心词汇(如 “largest, oldest, pollination, ecosystem” 等)、形容词 / 副词最高级(规则与不规则变化)、“one of the + 最高级” 结构等,用于询问和描述动植物的特性、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语篇知识:涵盖对话(日常交流)、科普文章(说明性语言,逻辑清晰)、故事(叙事结构)等,帮助学生掌握不同语篇的信息组织方式,提升信息提取和整合能力。 通过本单元学习,学生将能:认识动植物的神奇特性及生态价值;掌握最高级的用法,用准确语言描述动植物;理解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跨文化素养;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实践(如制作海报),提升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
主题学情分析 1. 学生兴趣与参与度 学生对动植物主题表现出较高兴趣,尤其是 “世界之最”(如蓝鲸、猎豹)和身边常见物种(如竹子、青蛙),乐于分享自己了解的动植物知识。通过 “看图描述”“知识竞赛” 等活动,能有效提升课堂参与度;角色扮演(如 “导游介绍竹子”)和项目制作(如 “动植物海报”)能激发学习动力。 2. 语言能力与挑战 已有基础:学生在七年级已掌握常见动植物名词(如 “panda, tree”)和基础描述词汇(如 “big, fast”),能进行简单对话;对形容词比较级有初步了解,为本单元最高级的学习奠定基础。 存在困难: 专业词汇(如 “pollination, ecosystem”)理解和运用困难; 形容词 / 副词最高级的规则(如 “fastest, largest”)与不规则变化(如 “best, worst”)易混淆,尤其在语境中灵活运用不足; 科普文章中长难句(如 “Blue whales can live up to 90 years and weigh as much as 200 tons”)的理解存在障碍; 用英语多维度描述动植物(特性、习性、价值)时,语言组织不够连贯。 3. 文化背景与认知差异 学生对国内外动植物的认知存在差异:部分学生熟悉中国特有物种(如竹子、银杏)及其文化意义,对国外物种(如蓝鲸、猎豹)的了解多来自纪录片;对 “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 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较浅。通过跨文化对比(如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 vs 国外对竹子的利用”),可拓宽学生视野。 4. 教学策略与建议 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图片、视频(如蜜蜂授粉过程、蓝鲸纪录片)展示动植物特性,直观理解抽象词汇和概念; 分层教学活动:基础较弱学生通过 “词汇配对”“句型填空” 巩固知识;基础较好学生通过 “续写科普文段”“设计保护方案” 挑战能力; 强化语言实践:通过角色扮演(如 “动物学家介绍蓝鲸”)、小组辩论(如 “如何保护蜜蜂”)提升口语表达;通过思维导图梳理动植物信息,提升写作逻辑性; 渗透文化与环保教育:结合竹子的文化寓意培养文化自信;通过 “动植物数量减少” 的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环保行动; 联系生活应用:鼓励学生观察身边动植物,用英语记录其特性;布置 “家庭植物观察日记”,巩固所学知识。
学习条件支持 频资料(动植物纪录片、科普短片)、音频资料(对话录音、单词发音)、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交互式白板)、图片资料(动植物高清图、生态系统示意图)、实物道具(竹子标本、蜂巢模型)、思维导图模板、评价量表。
二、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掌握与动植物相关的核心词汇(如 “amazing, largest, pollination”)及短语(如 “one of the most..., play a role in”); 理解并运用形容词 / 副词最高级的构成规则及用法,在语境中描述动植物的特性; 能听懂关于动植物的对话和科普语篇,提取关键信息(如特性、习性、作用); 能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简单对话(如询问 “哪种动物跑得最快”)、撰写简短科普文段(如介绍青蛙的习性); 在角色扮演和项目活动中,使用得体语言表达观点(如 “如何保护蜜蜂”); 能识别不同语篇(对话、科普文)的结构和主旨,运用思维导图梳理信息;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如制作海报),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二)学业质量分析 能借助图片和关键词,复述关于动植物的语篇内容(如 “银杏树的历史”); 能运用最高级准确描述动植物的特性(如 “The blue whale is the largest animal on earth”); 能仿写简单的科普文段,语言准确、逻辑清晰(如模仿 “蓝鲸” 介绍文,描述猎豹); 朗读科普语篇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停顿自然; 能在讨论中表达对动植物保护的看法(如 “I think we should protect bees because they help plants grow”),态度得体。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班级人均人数约 45 人。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较高,课堂参与积极,尤其喜欢互动性活动(如知识竞赛、角色扮演),但语言能力存在差异:约 30% 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表达,50% 学生能完成基础任务但灵活运用不足,20% 学生在词汇和语法运用上存在困难。 1. 学生已有基础 知识基础:掌握常见动植物名词和基础描述词汇,了解一般现在时用法,对比较级有初步认知; 经验基础:通过生活观察和媒体,对动植物的基本特性(如 “蜜蜂采蜜”“竹子生长快”)有一定了解; 能力基础:能完成简单的听说读写任务(如听懂对话、写出短句),具备基础的小组合作能力。 2. 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语言知识:最高级的不规则变化(如 “good-best”)易混淆,专业词汇(如 “ecosystem”)记忆困难; 语言技能:听力中难以快速捕捉关键信息(如 “蓝鲸的体重”);写作中多维度描述动植物时逻辑混乱; 学习策略:缺乏有效的词汇记忆方法(如联系语境记 “pollination”),小组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低; 情感态度:对抽象的生态概念(如 “生物多样性”)兴趣不足,部分学生害怕在课堂上犯错而不敢发言。 3. 教学策略建议 分层目标设定:为基础薄弱学生设定 “掌握 5 个核心词汇 + 1 个最高级句型” 的目标;为基础较好学生设定 “用 3 个维度描述一种动物 + 提出 1 条保护建议” 的目标; 直观化教学:用 “身高对比图” 理解 “最高的树”,用 “动画演示” 理解 “蜜蜂授粉”,降低抽象概念难度; 强化合作学习:小组分工(如 “资料收集员”“文案撰写员”“海报设计师”),明确角色任务,提升参与度; 鼓励个性化表达:通过 “我的动物朋友” 分享活动,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描述熟悉的动植物,增强自信心; 融入思政教育:通过 “蜜蜂数量减少” 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培养责任意识。
四、单元观念图
单元大观念
五、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 语篇
1. 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与同伴围绕动植物的相关信息进行问答交流。 1.对话 Section A ,1b&1c (第1课时 听说课)
2. 在谈论动植物的对话中,梳理发/e /、/a /、/ /、/bl/、/kl/、/gl/、/br/、/kr/和 /gr/音的字母及字母组合,感知句子中单词的轻重读,体会其对语义和语气表达的作用。听懂介绍竹子的对话,并获取、梳理对话中关于竹子特征的内容,利用思维导图对相关信息进行结构化梳理。 2.对话 Section B, 2a (第2课时 听说&语音课)
3. 总结归纳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构成和用法,并能够在语境中正确使用。 3.介绍类语篇 Grammar Focus 3c (第3课时 语法课)
4. 提取关于蜜蜂的关键信息完成思维导图,并续写关于蜜蜂的段落,提升写作能力。 4. 介绍类语篇 Section B, 1b
5. 提取蓝鲸的核心信息(体型、习性、生态作用),撰写介绍文;通过自评与互评优化写作,提升语言准确性; 5.介绍类语篇 Section B, 3a (第5课时 写作课)
6. 小组合作完成 “动植物海报”,整合特性、习性、价值等信息;能用英语展示海报内容,评选最佳作品,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6.介绍类语篇 Project (第6课时 项目课)
六、单元学习评价
评价目标 评价标准 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
能够通过听对话,识别并理解关于苔藓、蓝鲸、红杉树、猎豹等动植物的基本信息;运用所学的描述性词汇和动植物知识,仿照教材 1d 的示例,进行关于动植物特性的问答对话,提高口语表达和交流能力。 1. 理解与应用能力:全部匹配正确,能复述关键信息。 2. 对话交流能力:能够针对教材中出现或则没有出现的动植物进行流利问答。3. 生活常识与应对能力:了解生活中的动植物。 观察、提问、简答、角色扮演 自评、互评、师评
2.听辨并准确认读发/e /、/a /、/ /、/bl/、/kl/、/gl/、/br/、/kr/和 /gr/音的字母及字母组合以及带有这些音素的词汇,建立音素意识;听辨并准确认读句子读音的重读单词;在口头表达中做到单词发音清晰、准确,句子朗读流畅。 1. 发音准确性:能准确认读含有/e /、/a /、/ /、/bl/、/kl/、/gl/、/br/、/kr/和 /gr/音的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 2. 重读单词识别:在句子中,能准确识别并重读关键单词,提高句子的节奏感。 3. 口语表达流畅性:单词发音清晰、准确,句子朗读流畅,无明显的停顿或发音错误。 提问、简答、默写 互评、师评
3.熟练掌握归纳总结出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构成规则及用法。通过正确运用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完成句子和短文填空,提高语法运用能力。 1. 语法掌握:归纳总结出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构成规则及用法。 2. 阅读与写作:在阅读和写作练习中,能熟练运用形容词、副词最高级,表达清晰、准确。 问答、简答、写作、汇报 自评、互评、师评
4.提取关于蜜蜂的关键信息完成思维导图,并续写关于蜜蜂的段落,提升写作能力。 1.阅读理解能力: 能准确概括文章主旨大意,能理解文章中关于蜜蜂的关键信息:蜜蜂的工作、重要性、面临的问题)以及有趣的事实。 2.词汇与语言运用:能正确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与蜜蜂相关的词汇,能正确分析文中的复杂句式并仿写。 3.思维能力: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回答问题、问答、简答、写作 自评、互评、师评
5.提取介绍蓝鲸的核心维度,撰写关于蓝鲸的文章。 1. 信息提取与整合:个人独立阅读文本,精准提取关键信息,完成表格填写,展现出良好的阅读理解和信息筛选能力。 2. 改写与创作能力:以第一人称改写第一段内容,灵活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式,生动且准确地呈现蓝鲸的相关情况,体现出较强的语言运用和创作能力。 3. 内容拓展与延伸:依据文本内容续写关于蓝鲸的文章,能合理拓展情节,使文章内容丰富、逻辑连贯,表现出优秀的写作构思和拓展能力。 4.语言运用与规范:在写作过程中,语法运用正确,词汇选择恰当,语句通顺流畅,标点使用规范,展现出扎实的语言基础和规范的写作能力。 简答、报告、作品分享 自评、互评、师评
6.能够制作关于动植物的海报。 1.信息收集与整合:小组协作时,能围绕所选动植物,广泛收集并整理其名称、生长环境等多方面信息,展现出色的团队协作与信息整合能力。 2.创作与设计能力:能精心制作海报,巧妙运用收集到的信息,借助合适的图片和文字排版,清晰呈现所选动植物的特色,体现良好的创作与设计素养。 3.表达与展示能力:在课堂展示环节,能自信、流畅地向同学们介绍海报内容,准确传达所选动植物的相关信息,表现出优秀的语言表达和展示能力。 4.反思与认知提升:通过对单元内容的反思,能深入认识到动植物的奇妙之处以及与人类的紧密联系,展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深度的认知思考能力。
七、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 Opening page—Section A 1d
第二课时 Pronunciation—Section A 2a-2e
第三课时 Grammar Focus 3a-3c
第四课时 Section B 1a-2d
第五课时 Section B 3a-3b
第六课时 Project
八、单元项目作业设计
项目作业:制作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海报 项目背景: 本项目旨在通过整合单元所学知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动植物,从 “特性、习性、生态价值 / 文化意义” 三个维度进行介绍,制作成海报并展示。通过任务培养信息整合、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深化对 “人与自然共存” 主题的理解。 项目目标: 能运用核心词汇和最高级,准确描述动植物的特性(如 “The panda is one of the cutest animals”); 能提取并整合动植物的关键信息(习性、价值),用英语清晰呈现; 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资料收集、文案撰写、海报设计等任务,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展示与评价,增强环保意识和表达自信。 项目步骤: 分组:每组 4-5 人,确定组长,分工为 “资料员”(收集信息)、“文案员”(撰写英语介绍)、“设计师”(排版美化)、“发言人”(展示汇报); 选题:从本单元学过的动植物(如竹子、蜜蜂、蓝鲸)或自选物种中确定主题; 收集信息:通过教材、纪录片、书籍等渠道,整理 “特性(如体型、速度)、习性(如栖息地、食物)、价值(如生态作用、文化意义)” 三类信息; 制作海报:文案员用英语撰写介绍(约 100 词),需包含最高级句子(如 “Bamboo is one of the fastest-growing plants”);设计师搭配图片、图表美化; 展示与评价:每组发言人上台用英语介绍海报(2-3 分钟);全班根据 “信息准确性、语言流畅度、视觉美观性” 投票,评选 “最佳海报”。 项目成果: 每组提交一份纸质海报; 发言人汇报视频或 PPT; 班级评选出 3 份 “最佳海报”,在校园展示。 注意事项: 信息需准确,鼓励引用具体数据(如 “蓝鲸体重达 200 吨”); 语言需简洁明了,避免复杂句式; 强调团队合作,确保每位成员参与; 评价时侧重 “努力程度” 与 “进步空间”,鼓励创意表达。
九、反思性教学改进(实施后填写)
基于各课时反思性教学改进,汇总形成单元反思性教学改进设想。 明确主要经验或者需改进的方面。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Section A 1a-pronunciation 2 第一课时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Big Question What makes plants and animals amazing 课型 听说课
设计者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已掌握基础的形容词、简单句型及部分动物词汇,具备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和描述。对动物话题有一定兴趣,且在七年级学习中接触过相关内容,有初步的语言积累。 [存在障碍] 部分学生对形容词最高级等语法知识掌握不扎实,在实际运用中易出错;语言表达较为单一,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解决措施] 通过针对性练习巩固语法知识,如专项填空、改错;提供对话模板和连接词使用指导,引导学生丰富表达;鼓励学生在拓展作业中相互交流借鉴,提升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
文本分析
[What] 本课时语篇包含 Section A 中 1b、1c 的听力对话以及相关配套练习内容。对话里 Emma 和 Yaming 围绕动植物知识测试展开交流,涉及的动植物有蓝鲸(blue whale)、猎豹(cheetah)、苔藓(moss)、红杉树(redwood tree) 。对话 1 中问答了世界最大动物(蓝鲸,同时也是最重动物 )、跑得最快动物(猎豹 );对话 2 问答了世界最古老植物(苔藓,约 4.7 亿年前出现在地球 )、世界最高树木(红杉树 )。练习部分通过观察图片用形容词描述动植物、听对话排序及匹配特征、问答练习,巩固对这些动植物特点及相关英语表达的掌握。 [Why] 从课程标准角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描述动植物特征的词汇(如表示大小、速度、年龄等的形容词 )和 “What's... It's...” 等问答句型,提升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通过了解不同动植物的独特 “神奇之处”,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导学生感知生物多样性,树立保护自然的初步意识,同时在语言学习中提升听说技能,为后续更深入的英语交流和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How] 内容特征:以真实的朋友间知识问答交流为情境,选取具有鲜明 “神奇” 特征的典型动植物,内容贴近自然科学常识,能激发学生兴趣,让语言学习与知识探索结合。 文体结构:由听力对话和配套练习组成。对话为日常交流文体,语言自然、口语化,符合初中生英语听说训练需求;练习部分从观察描述(1a )、听力理解(1b、1c )到口语输出(1d ),形成 “输入 - 内化 - 输出” 的完整语言学习链条,逐步提升学生语言能力。 语言特点:大量运用形容词原级(如 big, fast 等 )和最高级(如 largest, heaviest, fastest 等 )来精准描述动植物特征;问答句型 “What's the + 形容词最高级 + 名词 + in the world It's...” 反复出现,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用于询问和描述事物特征的功能语句,语法知识(形容词最高级 )与语言运用紧密结合,助力学生语法学习和语言实践同步提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能够: 1. 能够掌握描述动植物特征的形容词及最高级形式,并能用恰当词汇描述动植物特征;能够掌握询问动植物特征的最高级句型。(学习理解) 2. 能够在听力语篇中准确获取动植物的最高级特征信息,在日常交流中运用目标句型就动植物特征进行问答;能够运用目标词汇与句型完成口头对话输出。(应用实践) 3. 能够结合最高级句型表达对特定动植物的喜好及原因,通过采访同学整理成汇报语篇,并用英语讨论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的联系。(迁移创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动植物相关英语词汇,熟练运用 beautiful、big 等形容词描述动植物特征,掌握形容词最高级的表意及用法,能借助What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就动植物特征进行问答。 【教学难点】 准确区分、运用不同形容词级别描述动植物,灵活运用最高级相关句型进行交流表达。
教学过程开展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互动方式、时间分配 设计意图 活动层次 效果评价
通过封面页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对单元话题有一个整体初步的认知。 再通过看图回答问题,让学生直观感知主题内容,提升听力与信息提取力。 1. Look at the cover page(封面页) of this unit and think. 2. Free talk about the animals you know 3. Watch a video and answer: What is the video about? 导入话题 激活已知,引入新知,并梳理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学习理解 *学习理解 教师观察学生在封面观察、图片分享等活动中的参与度,关注其能否主动用英语互动交流,了解语言储备与主题认知,适时调整提问方式、追问或鼓励,促进语言运用与知识掌握。
2通过简单的对话速成练习,将听力中的重点句型反复多次出现,降低听力难度。 T shows pictures and read new words 2.T ask students to finish 1a:Choose adjectives from the box to describe them. 帮助学生运用结构化体系,体会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联并运用目标语言 *应用实践 *迁移创新 观察学生观察学生能否安静、认真地听取听力内容,完成句子的内容是否准确,阅读是否流畅、语言是否准确,表达是否流畅。
3.完成项目任务。 T asks students to finish 1b:Number them in the order you hear. T asks students to Listen again and match superlative words (heaviest, largest...) to each plant/animal. T asks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1 and fill in the blanks. T asks students to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2 and fill in the blanks. 渗透听力策略教学,让学生掌握 “抓核心名词” 的方法,提升听力理解效率,同时熟悉话题词汇的语音形式。 *迁移创新 教师根据学生在听对话时记录的关键词,判断其获取并记录信息的全面和准确程度。教师根据学生听对话填写词汇的准确度,判断学生获取并记录细节信息的能力。
Homework 基础作业:词汇记忆卡制作 用彩色卡纸制作“动植物最高级特征”卡片,左侧画简笔画,右侧用英文标注最高级描述,不少于 4 张。 提升作业:动画配音挑战 自选短视频为“神奇动植物”片段配音,需包含 2 个最高级句型,提交配音视频。 拓展作业:自然访谈 采访三位同学记忆中最惊奇的动植物,记录他们描述的特征和故事,用 A4 纸图文并茂整理(配简笔画 + 英文要点),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Unit 4 Amazing Plants and Animals Section A (2a-2e) 第二课时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Big Question What makes plants and animals amazing 课型 听说课
设计者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学生已掌握部分关于动植物的基础词汇,能够进行简单的描述,如“bamboo grows fast”或“pandas eat bamboo”。 [存在障碍] 学生对最高级句型的运用不够熟练,缺乏对植物文化意义的理解;部分学生可能对听力中的长对话信息抓取能力较弱。 [解决措施] 通过视频、图片和思维导图激活已知词汇;通过分层听力任务(填空→问答→复述)逐步突破难点;结合角色扮演活动强化语言输出。
文本分析
[What] 对话内容围绕竹子的用途、文化象征及生长特点展开,涉及最高级句型(如“one of the most useful plants”)和功能表达(如“a symbol of goodness”)。 [Why] 帮助学生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环保意识,同时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How] 通过听、读、说活动层层递进:听力填空获取关键信息→阅读理解梳理细节→角色扮演迁移创新。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在本课时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 学习理解 掌握新词汇(bamboo, symbol, shoot等)和短语(a symbol of, use...to do)。 听懂并理解关于竹子用途及文化意义的对话,完成信息填空(2a)和问答(2b)。 应用实践 运用最高级句型描述竹子特点(如“fastest-growing”);通过思维导图(2c)归纳文本信息。 评价对话中体现的文化价值(如竹子的象征意义)。 迁移创新 角色扮演导游与游客(2e),创造性介绍竹子及其重要性。 6. 讨论其他多用途植物(如椰子树),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最高级句型的运用(如“one of the + 最高级 + 名词复数”);竹子用途与文化意义的语言表达。 解决措施:通过例句对比(原级→比较级→最高级)和小组造句练习强化语法结构。 【教学难点】 在真实情境中得体运用目标语言(如导游介绍时的礼貌用语)。 解决措施:提供对话模板(2e范例),分步骤练习(先模仿→再替换关键词→最后自由发挥)。
教学过程开展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互动方式、时间分配 设计意图 活动层次 效果评价
通过观看竹海视频,100%学生能准确识别并说出核心词汇 bamboo,并关联其基础用途(如food/building)。 通过听力填空(2a),90%学生能提取3个关键形容词(largest, oldest, most useful)完成文本补全。 通过问答(2b),85%学生能用完整句子解释竹子的文化象征(如“It’s a symbol of goodness in Chinese culture”)。 活动1 Lead in (5分钟) 任务一:播放竹海视频,提问:“What does the video talk about ” 任务二:小组讨论:“What are the uses of bamboo ”(板书思维导图分支) 活动2 听力任务(2a)(8分钟) 任务一:听对话填空,强调最高级句型(如“fastest-growing”)。 活动3 精读问答(2b)(10分钟) 任务一:阅读对话,回答5个问题,讲解语言点(如“appear”的用法)。 激活背景知识,引入主题。 训练听力抓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深化文本理解,培养细节提取能力。 学习理解 观察学生能否通过视频和自由谈论列举竹子的用途。 检查填空答案(symbol, largest, oldest, most useful),评估听力理解准确性。 通过问答反馈(如“Why is bamboo popular in Chinese paintings ”)检测理解深度。
通过思维导图(2c),80%学生能分类归纳竹子的用途(至少4类:tools/food/buildings/instruments)。 通过句型替换练习,75%学生能正确使用“use...to do”描述其他植物(如“We use cotton to make clothes”)。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对比竹子与其他植物(如corn/wheat),列举至少2个相似用途。 活动4 思维导图(2c) (5分钟) 任务一:小组合作完成竹子的用途、象征意义等分支。 活动5 语言点操练 (7分钟) 任务一:例句仿写:“Bamboo is used to make tools.” → “Cotton is used to make clothes.” 结构化知识,强化记忆。 巩固语法和词汇。 应用实践 检查思维导图完成情况,评估信息整合能力。 通过造句练习(如用“use...to do”描述其他植物)评价语言准确性。
通过角色扮演(2e),70%学生能模仿对话框架,用3句以上英文(含1个最高级句型)向“游客”介绍竹子。 通过拓展讨论,学生能举例说明1种本土植物的文化意义(如lotus象征“purity”)。 活动6 角色扮演(2e)(6分钟) 任务一: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导游和游客,参考范例对话介绍竹子。 活动7 拓展讨论 (2分钟) 任务一:提问:“What other plants have many uses ” 小组讨论后全班分享。 创设真实语境,提升交际能力。 联系生活,培养发散思维。 迁移创新 观察学生是否能用目标句型(如最高级)和礼貌用语(如“Feel free to ask”)对话。 评估小组分享的植物用途是否合理。
Homework 基础作业:背诵本课重点词汇和句型;用最高级句式写3个关于动物的句子(如“The cheetah is the fastest animal”)。 拓展作业:调研一种多用途植物(如椰子),制作简易海报(用途+图片),下节课展示。
板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Unit 4.Unit 1 Happy Holiday Grammar Focus (3a-3c) 第三课时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Big Question What makes plants and animals amazing 课型 语法课
设计者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学生在本学期第三单元已经接触了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且对比较级的定义和用法有清晰的理解和掌握。为本单元学习最高级打下基础。(比较级两者(人或事物)相比较,最高级三者或者三者以上相比较)。 [存在障碍] 学生在理解最高级的用法基础上或许会存在障碍,对词性的辨别不是很清楚以及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构成掌握不佳(包括几个不规则的形容词和副词的变化形式)。特别是在拓展迁移时,学生不能顺利地找到突破口,是否该用原级、比较级还是最高级。 [解决措施] 在学习活动中加入每句中词汇词性的辨别,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道怎样去找准词性,然后知道怎样变化,找准规律,提高练习准确度。
文本分析
[What] 1、学生能掌握本单元的核心语法内容:形容词与副词的最高级。最高级用于三者或三者以上的人或事物的比较,表示“最……” 2、形容词和副词变化规则(规则变化和不规则变化),特别容易出错的是部分双音节词的变化规则。 3、本单元的固定句式:肯定句、否定句和特殊疑问句。 4、副词最高级前的 the 可省略等一些列知识点。 [Why] 1、帮助学生表达需求,在日常交流中,人们需要对多个事物进行比较并突出其中最具某种特征的一个,最高级的使用能满足这种表达需求。例如在谈论电影院时,“This is the best movie theater in town.”(这是镇上最好的电影院。)能清晰地表达出对该电影院的评价。 2、教学目标达成:从教学角度看,学习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是八年级英语学习的重要内容,符合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语法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准确、丰富地描述事物,提升语言表达的质量。 3、文化体现:英语文化中注重对事物进行细致的比较和描述,最高级的使用体现了这种文化特点,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交流。 [How] 1、学生在三单元已经学习了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在本单元,我们可以将形容词和副词的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放在一起对比讲解,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则和用法区别。 2、通过创设各种生活情景,如评选最佳餐厅、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最高级进行交流和表达,从而对本单元语法有更深入地了解。 3、通过3b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对最高级的构成和标志性词语有更深入地了解,增强学生做题的准确率。比如in the world; which ...,A、B or C 从三者或三者以上的人或事物里选择。 4、介绍类语篇(Grammar Focus 3c):以银杏树为例,阐述其古老性(存活超 2 亿年)、文化象征(希望与长寿)及生态价值,帮助学生系统归纳形容词 / 副词最高级的构成和用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在本课时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 1.学习本单元的核心语法内容: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的用法、变化规则以及句式结构。(学习理解) 2.总结归纳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构成和用法,并能够在语境中正确使用。(应用实践) 3.完成练习,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及表达自己的想法。(迁移创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区别和运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如找到句中的标志性词和熟练掌握变化规则。 【教学难点】 掌握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用法以及变化规则,恰当地运用目标语言,完成相应地练习。 解决措施: 创设真实的情境和问题,内化和运用所学语言,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以评促学。让学生能在真实地语境中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开展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互动方式、时间分配 设计意图 活动层次 效果评价
1.呈现本章节教学目标、可涉及到的内容及句型 活动1 任务一:通过讲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学习目标有更清晰的认识。 活动2 任务一:通过听与看的方式,观看有关世界之最的视频,引导学生激活已知的信息,对如何用最高级来表达这些世界之最产生兴趣,从而导入最高级。 任务二:通过提问和看的方式,让学生并借助问题和图片,谈谈世界之最。 师生问答 5’ 导入话题 激活已知,引入新知,并梳理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学习理解 *学习理解 *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根据听的结果,了解其对最高级是否有最基本的了解。
2.让学生了解这些世界之最的英文表达,让学生掌握其构成方式及结构(学习理解) 活动3 任务一:通过呈现世界之最的最高级表达形式,让学生观察最高级的句型结构个词形变化。 任务二:随机互动,让学生找出句中最高级的表达方式。 小组合作 8’ 帮助学生运用结构化体系,体会语最高级的运用规律并运用目标语言进行表达。 *学习理解 根据学生的回答,检测学生是否了解了最高级的结构及词汇的变化规则。
3、学习并掌握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形式的构成,能在句中辨别词性(是否是形容词还是副词)。 活动4 任务一:通过朗读3a句子,先翻译然后找出各句中形容词和副词最高级的变化规则。 任务二:随机互动,让学生翻译然后找出黑体单词的构成形式,引导学生归纳其规律。(如单音节、双音节及多音节) 任务三:总结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的用法、词汇的变化规律以及一些语法知识。 小组合作 15’ 帮助学生运用结构化体系,体会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联并运用目标语言 *实践 迁移创新 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了解学生是否对本单元的语法结构有更清晰的认识。
4.完成项目任务3b&3c。 活动5 通过学生对结构化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过渡到完成项目任务。 自主完成练习+小组合作 8’ 引导学生思考独立自主完成3b&3c的练习,关注学生是否掌握了本章节的语法内容及结构,培养学生迁徙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迁移创新 通过检测和评讲这两部分练习题,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及评价,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实践和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培养。
Homework Assignment: 用时10’ 1.Review the rules of the superlative forms of adjectives and adverbs and be able to use them accurately in real - life contexts.. 2.Finish the exercise.
板书设计 large-largest heavy-heaviest big-biggest useful-the most useful Interesting- the most interesting good/well-better-best bad/badly- worse-worst little-less-least many/much-more-most far-farther-farthest(具体距离) far-further-furthest(抽象意义的深远)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Unit 4 Amazing Animals and Plants Section B 1a-2c 第4课时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Big Question What makes plants and animals amazing 课型 阅读课
设计者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学生已掌握基础的动物和植物相关词汇,具备简单的文本信息定位能力,能理解一般现在时的基本用法,且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简单的形容词用法。 [存在障碍] 对 “superlative(最高级)” 的用法掌握不熟练,难以准确运用其描述事物特征;对文本中复杂的逻辑关系(如动植物与人的关联)理解不深入;在词汇转换(如动词变名词、形容词变名词)方面容易出错,缺乏用英语讨论生态关联的表达能力。 [解决措施] 通过文本中标注形容词、完成相关练习等方式强化最高级用法训练;设计小组讨论活动,结合生活实例解析生态关联;借助词缀表和词汇练习,系统讲解词汇转换规则,提供句式范例帮助学生搭建表达框架。
文本分析
[What] 文本围绕蜜蜂展开,介绍了蜜蜂的辛勤工作(如授粉)、有趣特性(如合作筑巢、舞蹈交流)、数量减少的问题以及保护措施,还包含关于植物、动物和人类关联的讨论,以及词汇练习(如圈出不同类单词、名词后缀转换、选词填空等)。 [Why] 帮助学生了解蜜蜂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掌握 “superlative” 的用法,学会提取和梳理文本关键信息,理解动植物与人的密切关联,培养环保意识,同时提升词汇转换和句式运用能力。 [How] 文本以说明性语言为主,逻辑清晰。通过设问 “Imagine you go to the supermarket...” 引发共鸣,引出生态关联主题;用具体数据(如 “50 to 100 flowers”“80 percent of the plants”)增强说服力;通过分段落介绍蜜蜂的工作、特性、问题等,层次分明,且包含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nimals” 等重点句型和词缀知识。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在本课时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 1.运用细读策略,读懂关于蜜蜂的文本内容,准确找出文中描述蜜蜂的形容词,提取蜜蜂的工作、特性、面临问题等关键信息,完成思维导图填空。(学习理解) 2.掌握 “superlative” 的用法,正确运用 “one of the + 形容词最高级 + 可数名词复数” 等句型;理解并运用 “connect - connection”“imagine - imagination” 等词汇转换规则,完成相关词汇练习。(应用实践) 3.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例,小组讨论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联,能用英语简单阐述自己的观点;尝试写出保护蜜蜂的段落,表达对生态保护的看法。(迁移创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蜜蜂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掌握 “superlative” 的用法和词汇转换规则,提取文本关键信息。 解决措施: 通过标注文本形容词、分析例句讲解最高级用法;提供词缀表和词汇转换范例,结合练习巩固;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层梳理文本信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植物、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联并能用英语清晰表达;在写作中正确运用所学句型和词汇。 解决措施: 结合超市缺货等生活场景引发思考,提供关联讨论的句式框架;设计基础版保护段落范例,引导学生模仿并尝试创新,通过小组互评提升表达准确性。
教学过程开展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互动方式、时间分配 设计意图 活动层次 效果评价
1.提取文本关键信息,找出描述蜜蜂的形容词 活动 1 任务一:进行猜谜游戏(描述蜜蜂特征让学生猜测),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任务二:让学生阅读文本 1b,圈出描述蜜蜂的形容词,之后全班核对答案。 师生互动、自主阅读 10’ 导入话题 通过猜谜导入主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形容词,训练信息定位能力。 *学习理解 *观察学生圈出的形容词准确性,了解其对文本细节的把握程度。
2.掌握最高级用法和词汇转换规则,完成相关练习 活动 2 任务一:结合文本中的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nimals” 等例句,讲解 “superlative” 用法,学生完成简单填空练习。 任务二:讲解 “-tion”“-ness” 等词缀知识,引导学生完成 2b 名词转换练习和 2c 选词填空练习,小组内互相检查。 师生讲解、小组合作 15’ 系统讲解语法和词汇知识,通过练习巩固,强化知识运用能力。 *应用实践 检查学生练习完成情况,评估其对最高级用法和词汇转换规则的掌握程度。
3.讨论生态关联,尝试写出保护段落 活动4 通过学生对结构化知识的实践与应用,过渡到完成项目任务。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0’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逻辑思维和写作表达能力,渗透环保意识。 *迁移创新 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和写作内容,评价其对生态关联的理解深度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流畅性。
Homework Assignment: 用时 2’ Read and recite the text about be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uperlative usage. Finish the exercises in 2d and the translation exercises. Supplementary learning activities: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another animal's role in nature and how to protect it.
板书设计 Unit 4 Amazing Animals and Plants Section B 1a-2c Key Information about Bees - Greatest work: Pollination (visit 50-100 flowers, help plants grow) -Interesting facts: Work together to make honeycombs; communicate by dancing - Problem: Number is dropping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1. Superlative: one of the + adj.最高级 +可数名词复数 e.g.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animals 2. Word Formation: connect - connection; imagine - imagination; protect - protection 3. Key Phrases: be connected with; in fact; in order to; play an important part in; protect...from; ...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Unit 4 Amazing Animals and Plants Section B 3a-3c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Big Question What makes plants and animals amazing 课型 读写课
设计者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动物相关词汇,具备简单的信息提取能力,能读懂简短的说明性文本,且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一般现在时的用法。 [存在障碍]:对于较长文本的关键信息整合能力不足;在将第三人称文本转换为第一人称叙述时,易出现人称代词、句式转换不当的问题;对说明文的逻辑结构把握不够清晰,缺乏用生动语言描述动物的意识和能力。 [解决措施]:通过表格填空、逐句改写等阶梯式任务训练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提供第一人称转换的示例和方法指导,强化人称代词和句式转换练习;设计基础版与创意版的改写任务,分层引导学生提升语言表达的生动性。
文本分析
[What] 文本围绕蓝鲸展开,介绍了蓝鲸是地球上最大最重的动物,其体重、栖息地、食物、寿命以及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等内容,还包含将蓝鲸相关内容从第三人称改写成第一人称的练习任务,以及熊猫、企鹅、蜜蜂等动物的第一人称改写巩固练习。 [Why] 帮助学生了解蓝鲸的基本知识,掌握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学会将第三人称说明性文本转换为第一人称叙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转换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同时渗透保护动物的意识。 [How] 文本以说明性语言为主,条理清晰地罗列了蓝鲸的各项特征。通过设置表格填空任务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通过分步骤指导将第一自然段改写为第一人称,示范了人称转换和信息整合的方法;通过不同动物的改写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技能,且文本中还包含了 “one of + the + 形容词最高级 + 可数名词复数” 等重点句型。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在本课时学习结束后,学生能够: 1.运用略读、细读等阅读策略,读懂关于蓝鲸的文本内容,准确提取并梳理蓝鲸的体重、栖息地、食物、寿命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等关键信息,完成表格填空。(学习理解) 2.掌握将第三人称说明性文本转换为第一人称叙述的方法,正确运用人称代词和句式,完成蓝鲸第一自然段的第一人称改写,并能对改写内容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行简单评价。(应用实践) 3.仿照蓝鲸的改写范例,运用所学方法和词汇,完成熊猫、企鹅、蜜蜂等动物的第一人称改写任务,写出基础版或创意版的短文,提升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生动性。(迁移创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从文本中提取蓝鲸的关键信息,完成表格填空;掌握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一人称的方法,进行简单的第一人称改写。 解决措施:通过带问题阅读文本,结合表格框架定位关键信息,小组合作核对答案;提供第三人称转第一人称的逐句对照示例,归纳转换要点,进行针对性练习。 【教学难点】 在第一人称改写中,做到信息完整、句式正确且语言生动;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重点句型和词汇进行表达。 解决措施:设计分层任务,基础版确保信息准确和句式正确,创意版鼓励添加形容词、副词等修饰成分;通过讲解、示例和练习,强化对重点句型和词汇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过程开展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互动方式、时间分配 设计意图 活动层次 效果评价
1.提取并梳理蓝鲸的关键信息 活动 1 任务一:展示蓝鲸图片,提问 “What do you know about blue whales ” 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 任务二:让学生阅读 3a 中关于蓝鲸的文本,完成表格填空,之后小组内核对答案,教师进行点评。 师生问答、小组合作 10’ 导入话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通过表格填空训练信息提取能力。 *学习理解 *观察学生表格填写的准确性,了解其对文本关键信息的提取情况。
2.掌握第一人称改写方法并评价改写效果 活动 2 任务一:引导学生阅读 3a 第一自然段和改写指导,逐句分析第三人称转换为第一人称的方法,明确人称代词和句式的变化。 任务二:学生独立完成 3b 中蓝鲸第一自然段的第一人称改写,之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评价改写内容是否准确、合理。 师生讲解、同桌互动 15’ 通过方法指导和实践练习,让学生掌握第一人称改写技巧,通过互评提升对改写效果的判断能力。 *应用实践 根据学生的改写内容和互评结果,检测其对第一人称改写方法的掌握程度。
3.完成不同动物的第一人称改写任务 活动 3 任务一:呈现熊猫、企鹅、蜜蜂的相关文本和基础版改写示例,讲解创意版改写的方向,如添加形容词、副词等。 任务二:学生自主选择一种动物,完成基础版或创意版的第一人称改写任务,小组内展示交流。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15’ 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改写方法,通过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 *迁移创新 通过学生的改写作品和小组展示情况,评估学生对第一人称改写技能的巩固和语言表达生动性的提升情况。
Homework Assignment: 用时 2’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蓝鲸相关知识和第一人称改写方法。 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用第一人称写一篇短文介绍它,至少包含动物的栖息地、食物和一个特点。 Supplementary learning activities: 与家人分享自己写的动物短文,听听家人的意见并进行修改。
板书设计 Unit 4 Amazing Animals and Plants Section B 3a-3c Blue Whale Facts - Weight: Up to 200 tons - Where they live: All oceans except the Arctic Ocean - Food: Tiny ocean animals (around 4 tons a day) - How long they live: Up to 90 years - Importance: Create healthy ecosystem after death First Person Rewriting Tips 1. Change third person (it/they) to first person (I/me) 2. Integrate scattered information 3. Add vivid expressions (optional)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Unit 4 Amazing Animals and Plants Section B 4a-4c 第六课时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时 Big Question How are plants and animals connected with us 课型 项目课
设计者
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
学生已掌握基础的动植物名称词汇(如 tree, flower, animal),能进行简单的英文对话;具备初步的小组合作经验,能参与简单的信息讨论与分享。
[存在障碍]
对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关联性认识不足;资料收集时易遗漏关键信息(如生态作用、保护措施);用英语汇报时逻辑不连贯,专业词汇(如 pollination, ecosystem)运用不准确。
[解决措施]
提供结构化信息收集清单和核心词汇表;设计 “问题链” 引导梳理生态关联;通过 “汇报框架示例” 规范表达逻辑;采用 “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 强化语言准确性。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时学习,学生能够: 1.理解关于蜜蜂的文章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完成思维导图。(学习理解) 2.运用所学知识,讨论关于蜜蜂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应用实践) 3.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思考,续写关于蜜蜂的段落,提升写作能力。(迁移创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准确收集并梳理动植物的核心信息(特征、生态作用、保护措施);
2. 小组合作完成符合设计规范的主题海报;
3. 运用核心词汇和句型进行英语汇报。
解决措施:提供 “信息收集清单”(含必选 + 可选维度)、“海报设计模板”(分区示例)和 “汇报句型库”(如 “This plant is important because...”),通过教师示范和小组互助落实目标。 【教学难点】 1. 理清动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关联性并体现在海报中;
2. 英语汇报时逻辑连贯,突出内容亮点。
解决措施:设计 “生态关系思维导图” 工具(含 “谁依赖谁”“作用是什么” 等问题);提供 “汇报框架卡”(含开头 - 主体 - 结尾结构提示),开展 “两两预演 + 教师纠错” 活动。
教学过程开展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互动方式、时间分配 设计意图 活动层次 效果评价
1. 梳理动植物核心信息,掌握核心词汇与句型(学习理解) 活动 1:情境导入与知识激活
任务一:播放 “奇妙生态系统展区” 视频片段,提问:“What plants/animals do you see Why are they important ”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主题。
任务二:发放 “核心词汇句型表”(含红杉、传粉等词汇及例句),通过 “展区对话填空” 游戏巩固基础。
师生问答 + 小组抢答 10’ 导入话题 复习并梳理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学习理解 *学习理解 观察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了解其本单元语言知识掌握情况。
2. 小组合作完成主题海报(应用实践) 活动 3:海报设计与制作
任务一:发放 “海报设计指南”(含标题设计、图文排版等 4 项技巧)和分区模板(标题区、特征区、生态区等)。
任务二:小组分工(设计、书写、绘画等),合作完成海报,教师重点指导 “生态关联性” 的可视化呈现(如用箭头标注依存关系)。
小组合作 + 教师点评 20’ 明确任务要求,通过信息卡帮助学生理清要介绍的动植物的相关内容。 *应用实践 *迁移创新 观察学生是否能看懂海报的需求并根据需求填写动植物信息,及时给予指导。
3. 英语汇报与评价(迁移创新) 活动 4:汇报展示与投票评价
任务一:小组派代表按 “汇报框架”(开头问候→选题原因→核心内容→保护建议)汇报,限时 2 分钟 / 组。
任务二:全班用 “评价量表”(内容、设计、表达、合作 4 维度)打分,投票选出 “最佳海报”。
小组展示 + 全班互动 15’ 提升综合语言输出能力;通过评价深化对动植物与人类的联系的认知。 *迁移创新 观察学生是否自信表达海报内容。
Homework Assignment: 用时 2’
1. 基础作业:完善海报未完成信息,补充 1 个 “身边的生态案例”(如校园植物的作用)。
2. 提升作业:根据班级投票结果,用英文撰写 50 词左右的 “投票结果分析”(如 “The most popular poster is about... because...”)。
3. 拓展作业:采访家人 “如何保护动植物”,记录 2 条建议并在下节课分享。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