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李斌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新闻评论,作者李斌。该单元属于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文本,掌握多样化的文本形式和表达方法,提升交流沟通能力。
从内容上看,文章紧扣时代脉搏,在 2016 年 “工匠精神”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备受社会关注的背景下创作而成。它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专注执着、对品质的极致追求等,探讨了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强调工匠精神不仅关乎个人职业发展,更对企业发展、国家进步以及时代品质的塑造起着关键作用 ,呼吁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从 “中国制造” 迈向 “中国智造”“中国创造”。
在文体上,作为新闻评论,本文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引导性。它以简洁有力的语言、严谨的逻辑结构,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引用《说文》中对 “匠” 的解释)、对比论证(将工匠精神与浮躁风气对比)等,阐述观点,使读者清晰理解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了新闻评论的特点和优势,为学生学习新闻评论的写作提供了良好范例。同时,文章语言凝练优美,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有助于学生提升语言鉴赏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通过研读文本,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 “精湛”“造诣”“雍容” 等,体会作者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学习新闻评论简洁明快、逻辑严密的语言风格,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通过赏析这些语句,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看法,在写作新闻评论或其他论述性文章时,能够做到用词准确、条理清晰、论证有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阅读过程中,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从开篇点明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到中间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再到结尾呼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文章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航天科技等领域的工匠事例)、假设论证(“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一的热爱…… 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等,学习何运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来支撑观点,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语言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形式上,整句和散句结合,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使文章节奏明快,富有韵律;内容上,深入理解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专注、执着、精益求精等精神之美,感受这种精神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积极影响,从而培养对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审美认同,激发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卓越、创造美好事物的热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到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中国工匠们凭借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创造了无数璀璨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本文,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理解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劳动观,积极践行工匠精神,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同时也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共性与差异,拓宽文化视野。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清晰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何层层深入地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以及在当代的价值,掌握新闻评论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基本结构,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文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举例论证使论证更具体、真实,引用论证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可信度。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对工作的敬业专注、对创新的不懈追求等,明确工匠精神在个人职业发展、企业发展以及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深入思考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理解在科技飞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的今天,工匠精神何推动 “中国制造” 向 “中国创造” 转变,何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工匠精神融入自身学习和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秉持工匠精神,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克服浮躁情绪,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
一、导入新课
某些企业追求高精尖产品,某些工匠精心雕琢技艺的故事,来引出“工匠精神”这一话题。可以提出问题:“什么是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工匠精神又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
接下来,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背景和作者。指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是一篇新闻评论,文章针对当前社会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作者是李斌,其文章在《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上发表过,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二、整体感知
阅读文章,梳理结构
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文章是何层层深入,阐释工匠精神的价值与内涵的?
文章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比,文章第一段提出观点“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然后第二、三、四段层层深入,阐释“工匠精神的价值与内涵”,最后总结观点“工匠精神为成功铺路”。论证方法包括引用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
提取关键信息,概括主要内容
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段落主题句和关键句等,帮助学生准确概括文章要点。
例,标题“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已经指明了评论对象是“工匠精神”,“时代品质”又体现了时效性和针对性。“雕琢”的对象是“时代品质”。“以”字是个介词,表示方式,作者在标题里就已经呼吁人们在当前时代要重视并运用“工匠精神”。
三、深入研读
分析论证思路和方法
让学生深入研读文章,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文章是何引出论点的?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据?这些论据是否充分、有力?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有哪些亮点或值得借鉴的地方?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等方式,共同探讨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和技巧。
例,文章第一段通过引用企业家的话和描述当前社会对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追求,引出论点“时代呼唤工匠精神”。在论证过程中,文章使用了多种论据,包括事实论据(企业追求高精尖产品、工匠精心雕琢技艺等)和道理论据(引用作家的话、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等)。这些论据充分、有力,有力地支持了文章的论点。
在论证方法上,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论证更加充分、有力。比,文章通过类比论证,将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与能让火箭上天进行类比,说明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通过对比论证,将坚守工匠精神的企业与缺乏工匠精神的企业进行对比,突出了坚守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引用论证,引用作家、企业家等人的话,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品味语言,欣赏文采
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欣赏文章的文采。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文章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文章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优美语句或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品味等方式,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和文采。教师可以适时点评,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例,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准确生动。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这句话通过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匠人的工作环境和工具,突出了匠人的专注和执着。同时,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和表达方式也值得学生借鉴和学习。
四、拓展延伸
结合现实,探讨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
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探讨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或事?他们是何体现工匠精神的?
你认为在当今社会,弘扬工匠精神有哪些重要意义?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等方式,共同探讨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例,学生可以结合自己身边的实例,某位工匠精心雕琢一件艺术品、某位企业员工对工作的精益求精等,来阐述工匠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和价值。同时,学生也可以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动社会创新和进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
撰写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
让学生撰写一篇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谈谈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可以提出以下要求:
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经历,阐述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语言简洁明了、准确生动。
五、课堂小结
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和总结。强调工匠精神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本文的论证思路和方法等。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积极践行工匠精神,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文章,深入了解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文章通过层层深入的论证和多种论证方法的结合使用,有力地阐述了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我们也结合现实生活探讨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并撰写了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希望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积极践行工匠精神,为我们的社会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教学成功之处
(一)紧扣时代脉搏,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程导入环节,我结合当下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 2025” 战略等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思考工匠精神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引发学生的强烈兴趣。例如,在讲解前,展示了我国高铁、航天等领域因秉持工匠精神而取得辉煌成就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学生们迅速被吸引,积极讨论,为后续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基础。这种方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课文所讨论的工匠精神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紧密相连,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逻辑梳理清晰,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逻辑。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从开篇提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到中间深入剖析工匠精神的内涵、意义,再到结尾呼吁弘扬工匠精神,学生清晰地把握了文章结构。在分析论证方法时,列举文中引用《说文》对 “匠” 的解释,以及列举航天科技等领域工匠事例的地方,让学生理解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能够较为准确地分析其他论述性文本的论证思路和方法,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多元活动开展,促进深度理解
为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我组织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在小组讨论中,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探讨身边的工匠精神体现,如小区里手工制作精美家具的木匠、专注培育花草的园艺工人等。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设置企业管理者、工匠、消费者等角色,模拟关于工匠精神在企业发展中作用的辩论场景,学生们积极参与,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工匠精神,对其内涵和价值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不足之处
(一)时间把控不够精准
在分析文章论证方法时,花费过多时间详细讲解每种论证方法的定义和特点,导致后面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展示的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小组未能充分展开讨论,展示时也不够深入全面,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思维拓展。
(二)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在课堂互动环节,一些性格开朗、基础较好的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度高;而部分性格内向、基础薄弱的学生则较少主动参与。在巡视小组讨论时,没有充分关注到这些学生的需求,未能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有限,可能进一步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
(三)拓展延伸不够深入
在引导学生探讨工匠精神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时,虽然提出了一些问题,如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但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深入调研,仅停留在课堂上的简单讨论,未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限制了学生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和知识的拓展。
三、改进措施
(一)优化教学流程,合理分配时间
重新规划教学环节时间,在讲解论证方法时,简洁明了地阐述关键要点,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快速理解,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和展示。提前预设好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严格按照计划推进教学,确保教学节奏紧凑合理,提高课堂效率。
(二)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关注
在课堂互动中,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如随机提问、小组轮流回答等,关注性格内向和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表达机会。在小组讨论时,增加巡视次数,主动与这些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参与感。
(三)深化拓展延伸,培养探究能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布置具体的探究任务,如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不同行业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案例,撰写调研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调研,采访身边的工匠或相关企业,深入了解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和面临的挑战,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明确了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