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四平市第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版序在答题卡上各題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B. 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水平,包括瓷器、丝绸、家具等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C. 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匠气”,而且需要在坚守中追求突破,这对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意义重大。
D. 从社会层面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应双管齐下,既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又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B. 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就非常浓厚。
C. 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这得益于我国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坚持。
D. 两则材料话题相同,但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材料二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 施品芳精加工大型客机C919的一个小零件,足足做了20多个小时。
B. 钟芳蓉在2020年高考中获取佳绩,义无反顾报考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C. 吴书瑞“十年磨一剑”,探索并掌握了古建筑彩绘修复的沥粉技巧。
D. 顾秋亮安装深海载人潜水器的零部件时,精密程度达到了0.02毫米。
4. 材料二说“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在当代社会中工匠精神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念北平
林海音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春光明媚,一骑小驴,把我们带到西山,从香山双清别墅的后面绕出去,往上爬,大家在打赌,能不能爬上“鬼见愁”的那个山头。我常常念叨“鬼见愁”那块地方,可是我从来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
春天的下午,有时风沙也很大,风是从哪儿吹来的呢?从蒙古那边吹来的吗?从居庸关外那边吹来的吗?春风发狂,把细沙送进了你的眼睛、鼻子和嘴里。出一趟门,赶上风,回来后,上牙打打下牙试试,咯咯吱吱的,全是沙子,真是牙碜。“牙碜”是北平俗话,它常被用在人们的谈话里。比如说:
“瞧,我这两天碰的事儿都别扭,真是,喝凉水都牙碜!”——比喻事不顺心。
“大姑娘哪兴这么说话,也不嫌牙碜!”——比喻言语粗鄙。
“别用手指甲划玻璃好不好,声儿听着牙碜!”——形容令人起寒战的感觉,
“这饭怎么吃着这么牙碜!掺了沙子啦!”——形容咀嚼不适的感觉。
春天看芍药牡丹,是富贵花。中山公园的花事,先是芍药,一池一畦地开,跟着就是牡丹。灯下看牡丹,像灯下观美人一样,可以细细地品赏,或者花前痴望。一株牡丹一个样儿,一个名儿,什么“粉面金刚”“二乔”“金盆落月”。牡丹都是土栽,不是盆栽,是露天的,春天无雨不怕,就是怕春风。有时一夜狂风肆虐,把牡丹糟蹋得不成样子。几阵狂风就扫尽了春意,寻春莫迟,春在北平是这样的短促呀!
许多夏季的黄昏,我们都在太庙静穆的松林下消磨,听夏蝉长鸣,懒洋洋地倒在藤椅里。享受安静,并不要多说话,仰望松林上的天空,只要清淡地喝几口香片茶。各人拿一本心爱的书看吧,或者起来走走,去看看那几只随着季节而来的灰鹤。不是故意到太庙来充文雅,实在是比邻中山公园的情调,有时太嫌热闹了,偶尔也要躲在太庙里享受清福。但是太庙早早就要关门了,阵地不得不转移到中山公园去,那里有同样的松林,同样的茶座,可以坐到很久,一直到繁星满天,茶房收拾桌椅,我们才做最后离园的客人。
最不能忘怀的是“说时迟,那时快”的暴雨,西北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一阵骤雨洗净了世间的污浊,有时不到一小时的工夫,太阳又出来了,土的气息被太阳蒸发出来,那种味道至今还感到熟悉和亲切。我喜欢看雨后的红墙和黄绿琉璃瓦,雨后赶到北海划小船最写意。转过了北池子,经过景山前的文津街,是到北海的必经之路。文津街是北平城里我最喜爱的一条路,走过那里,令人顿生怀古幽情。
北平的春天,虽然稍纵即逝,秋日却长,从树叶转黄到水面结冰,都是秋的领域。秋的第一个消息,就是水果上市。水果的种类与号称“果之王国”的中国台湾相比,并不逊色,且犹有过之。比如枣,像这里的桂圆一样普遍,但是花样却多,郎家园、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却不是单调的桂圆可以比的了。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掰两截,水都不流,才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无渣。鸭儿广,赛豆腐。秋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合不上嘴。它们都是秋之果。
北平的水果贩最会吆唤,你看他放下担子,一手插腰,一手捂着耳朵,仰起头来便是一长串的吆唤。婉转的唤声里,包括名称、产地、味道、价格,真是意味深长。
西来顺门前,如果摆出那两面大镜子的招牌——用红漆一面写着“涮”,一面写着“烤”,便告诉人,秋来了。从那时起,口外的羊,一天不知要运来多少只,才供得上北平人的馋嘴咧!
北平的秋天,说是秋风萧索,未免太凄凉!如果走到熙熙攘攘的西单牌楼,远远地就闻见炒栗子香。向南移步要出宣武门的话,一路上是烤肉香。到了宛老五的门前,不由得你闻香下马。胖胖的老五,早就堵着房门告诉我:“还要等四十多人哪!”羊肉的膻,栗子的香,在我的回忆中,是最足以代表北平季节变换的气味了!
每年的秋天,都要有几次郊游,觅秋的先知先觉者,大半是青年学生,他们带来西山红叶已红透的消息,我们便计划前往。星期天,海淀道上寻秋的人络绎于途。带几片红叶夹在书里,好像成了习惯。看红叶,听松涛,或者把牛肉带到山上去,吃真正的松枝烤肉吧!
结束这一年最后一次的郊游,秋更深了。年轻人又去试探北海漪澜堂阴暗处的冰冻了。如履薄冰吗?不,可以溜喽!于是我们从床底下捡出休息了一年的冰鞋,弹去灰尘,擦亮它,静待升火出发,这时洋炉子已经装上了。秋走远了。
这时,正是北平的初冬,围炉夜话,窗外也许下着鹅毛大雪。买一个赛梨的萝卜来消夜吧。“心里美”是一种绿皮红瓢的,清脆可口。有时炉火将尽,夜已深沉,胡同里传出盲者凄凉的笛声。把毛毯裹住腿,呵笔为文,是常有的事。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捡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不过,今年北平虽然风云依然,景物还在,可是还有几人能有闲情对景述怀呢!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牙碜”这一北京俗语的描写,和《故都的秋》中的“一层秋雨一层凉”有异曲同工之妙。
B. 作者对北平水果贩的描写,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又暗含了对水果贩打破了宁静的不满。
C. 文章从视觉、味觉、听觉、嗅觉等角度书写了北平的夏季,充满实实在在的烟火气息与生活情趣。
D. 文章在对夏季的描写中选择了蝉这个意象,简洁生动,与“蝉噪林逾静”一样具有以声衬静的作用。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总领全文,以比喻,感叹等方式,定下了全篇深沉悲凉的感情基调。
B. 文章书写北京的春夏秋冬,详略得当,含蓄又磅礴,含有一种特别的京味儿。
C. 文章在书写琐事时饱含温情,结尾直抒胸,强化了对北平最深情的怀念。
D. 文章语言平易明白,亲切自然,读来不费劲,平常的情感与写实的描述相得益彰。
8. 优美的散文,往往是精巧构思的结果,请简要分析本文主要由哪些线索串联。
9. 阅读郁达夫《故都秋》的选段,同样写身在北平的闲坐喝茶,林海音用的人称是“我们”,郁达夫用的人称是“你”“我”,请简要分析其不同的效果。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材料二:
自余为僇人[注],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堘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是岁,元和四年也。
(节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注】僇人:同“戮人”,受过刑辱的人,罪人。作者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故自称僇人。僇,同“戮”,耻辱。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后A知是山B之特立C不与培蝼D为类E悠悠乎与灏气俱G而莫得H其涯。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乾隆三十九年”与“元和四年”是相同的纪年法,“乾隆”和“元和”都是指年号。
B. 材料一中“乘风雪”的“乘”指“趁着、借着”,与“乘风破浪”的“乘”意思相同。
C. 材料二中“箕”是指像簸箕一样,与材料一“崖限当道者”中的“限”用法相同。
D. 材料二中的“形释”是指形体消散,与“心凝”相对,此处指作者游览西山时的感受。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作者用很少的笔墨描绘了泰山色彩鲜明的夕照图,语言简洁明快,描述形象生动,特别是描绘极富特征性。
B. 材料一中作者用“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等词语,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泰山日出的壮美景象。
C. 材料二中“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指心中所想到的,梦中也一样梦到,透露了作者完全沉醉于山林美酒中的愉悦之情。
D. 材料二作者认为西山是“怪特”的,与其他山形成对比,也与后文登上西山后的感受呼应,且扣住“始得”二字。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4. 《登泰山记》中作者穿插了郦道元的记载,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好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江亭别裴饶
罗隐
行杯且待怨歌终,多病怜君事事同。
衰鬓别来光景里,故乡归去乱罹中。
乾坤垫裂三分在,井邑摧残一半空。
日晚长亭问西使,不堪车马尚萍蓬。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联描绘了离别时行杯饮酒场景,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哀怨。
B. 颈联从小处入笔,以点带面地表现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
C. 尾联以萍蓬为喻,表达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和对漂泊生活的无奈。
D.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深刻内涵和艺术魅力。
16. 本诗“多病怜君事事同”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都有“多病”的说法,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运用了以声衬静的手法,营造出和谐、安宁的意境。
(2)在班会课上,班主任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大家要努力走好每一小步,方能行稳致远。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月亮升起后江面的景象:月光浸染了一切,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晚清时期,鲁迅就十分注意探讨如何有选择地吸纳西方文明。鲁迅肯定现代科学是推进人类社会之一翼,但他不过高评价科学对人生的价值,甚至还怀疑科学可能构成对人生的僭越。他提醒如果片面追求发展科学,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和潜在危机。鲁迅认为中国的出路还是要冲破传统, A ,向西方学习科学,不过也应该注意吸取西方的教训,不能以为“科学万能”,还应警惕从西方传来的“新疫”。
在五四之后的“科学与玄学”的论争中,鲁迅对玄学派盲目以为所谓“东方精神文明”胜于“西方物质文明”的论调固然不屑,但也显然不赞同“科学的人生观”的提法。鲁迅的思想是超前的,因此常被当年反对他的人认为这些思想都是 B 的。但实际上,鲁迅的思想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
19.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运用暗喻修辞手法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5分)
20. (必修上册第29页第二大题第1题)第一单元五首诗歌风格各异,但诗人都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思。请以《红烛》或《峨日朵雪峰之侧》为例,想一想: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激发了你怎样的情思?
21. (必修上册第103页第二大题第1题)第六单元课文,大都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说理;《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说理。从课文中分别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对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阐发观点上的作用。(对比和比喻各举一例即可)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师说》强调了师者“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重要平台。有人认为网络学习便捷高效,足以取代传统的教师教学;也有人觉得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版序在答题卡上各題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 B 4. ①赋予器物以生命,刷新自己的审美追求;
②保持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原色;
③熟练掌握一门技术;
④保持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
⑤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
⑥拥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
⑦能够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⑧秉持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
5. ①能够提升个人技能与专业素养;
②能够培养专注与坚持的品质;
③能够促进创新与突破;
④能够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
⑤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B 7. A
8. ①空间上的线索是北平这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点。
②时间上的线索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③情感上的线索是作者对北平的苦苦怀念与深深喜爱。
④人物上的线索是“我”这个从小在北平长大的人的行踪。
9. ①林海音写在夏季,在公园中闲坐喝茶,“我们”说明这场逸事有同伴一起,体现出对有同样雅趣的志同道合的同伴的怀念。
②郁达夫写秋季,在租的院子中闲坐喝茶。先用第二人称“你”,让读者产生代入其中看天色听鸽声、数日光的体验感,如同与读者当面对话,显得更真切自然;再用第一人称“我”陈述对牵牛花的颜色、陪衬的偏爱,体现作者本身的文人意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CEG
11. B 12. C
13. (1)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而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2)我认为凡是这个州有奇异姿态的山水,我都欣赏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独特。
14.
①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了文章的历史文化意味。
②体现出作者以(桐城派)学者身份对所写之物细微“考证”的风格。
③在与古人登山路线的对比中突出了作者登泰山过程的艰难。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B 16. ①前者侧重于与友人共鸣,表达出诗人与友人同病相怜之感,在离别之际,更多了一份对彼此命运的叹息和无奈。
②后者更多是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之忧的交织,着重体现诗人年老多病、孤独漂泊的凄凉心境,充满了对人生沧桑、壮志未酬的悲怆感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狗吠深巷中 ②. 鸡鸣桑树颠 ③. 不积跬步 ④. 无以至千里 ⑤. 白露横江 ⑥. 水光接天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5分)
【18~19题答案】
【答案】18. A另辟蹊径
B离经叛道 19. 鲁迅的思想始终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灯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5分)
【20题答案】
【答案】《红烛》
①诗中核心意象为“红烛”;
②红烛有红色火焰、燃烧自身的特点,象征奉献与赤诚;
③红烛燃烧流泪,暗含牺牲中的伤感与执着;
④激发了我对无私奉献精神的敬佩,及对自我价值奉献的思考。
《峨日朵雪峰之侧》
①诗中意象有“峨日朵雪峰”“太阳”“蜘蛛”;
②雪峰巍峨冷峻,太阳炽热遥远,蜘蛛渺小平凡;
③意象形成宏大与微小的对比,凸显环境险峻与生命韧性;
④激发了我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及对平凡生命坚守的赞叹。
【21题答案】
【答案】①《劝学》 对比手法,通过骐骥与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观点。
比喻手法,用靛青和蓝草、冰和水的比喻来说明学习可以让人超越自身原来的状态,生动地阐明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②《反对党八股》对比手法,将党八股的“长而空”与好文章应有的特点进行对比。一方面批判党八股冗长,另一方面用《资本论》等有内容的长文与之对比,说明不是文章长就不好,关键是要有实质内容,从而表明了反对党八股空洞无物的观点。
比喻手法,把写党八股文章时罗列现象的方式比喻成开中药铺,形象地批判了这种写作方式只是形式上的罗列,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解决。
③《拿来主义》 对比手法,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与“拿来主义”进行对比。突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比喻手法,把文化遗产比喻成一所大宅子,形象地阐述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把孱头、昏蛋、废物对待大宅子的错误态度与“拿来主义”者的正确态度进行对比,生动而具体地阐明了对待文化遗产应有批判地继承。
四、写作(60分)
【22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