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堂实录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课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教学目标梳理袁隆平的科学贡献,掌握通讯报道的叙事特点(如细节描写、事实与情感结合)。 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科研经历,学习筛选关键信息,理解 “科学家精神” 的内涵。 体会袁隆平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培养科学探索意识。重难点重点:把握通讯中人物事迹与精神品质的关联,理解细节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 难点:领悟 “喜看稻菽千重浪” 的象征意义,联系现实理解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之前,老师先给大家看一些数据。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显示,世界上部分国家和地区因各种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五分之一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粮食,每年有 600 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夭折。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研究成果改变了这一局面,让无数人远离饥饿。他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使中国用不足全球 9% 的耕地养活了近 20% 的人口。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生:袁隆平! 师:没错,就是袁隆平院士。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篇人物通讯《喜看稻菽千重浪 ——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深入了解袁隆平院士的科研人生。这篇通讯发表于 2001 年,正值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之际。大家先看标题,标题引用了毛泽东的诗句 “喜看稻菽千重浪”,这里的 “稻菽” 可不仅仅是指普通的稻田丰收,它有着更深的象征意义。那同学们想一想,标题中的 “喜” 字,都包含了哪些含义呢? 生 1:我觉得是农民丰收时的喜悦,稻子成熟了,农民有好收成当然开心。 生 2:也是袁隆平院士科研取得突破的欣慰,他努力研究,看到成果肯定高兴。 生 3:还有中国农业崛起的自豪感,袁隆平院士的成果让中国农业在世界上有了重要地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这个 “喜” 字确实包含了这多层含义,既展现了实际的丰收场景,又体现了袁隆平院士科研成功的喜悦,更象征着中国农业的巨大进步。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课文,具体看看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历程。 二、知人论世 师: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袁隆平院士。袁隆平院士 1930 年出生于北京,1953 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之后便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当时,我国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困境,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作为青年教师的他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科学战胜饥饿。经过多年实践,他成功推翻了当时国际上关于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普遍观念,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被称为 “杂交水稻之父”,被誉为 “当代神农”。那同学们,结合你们之前对袁隆平院士的了解,说一说他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 1:我觉得他特别朴实,就像课文里说的像个农民一样。 生 2:他很有毅力,面对那么多困难都没有放弃研究。 生 3:他特别伟大,为解决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师:大家说得都很对。袁隆平院士不仅有着伟大的科研成就,更有着令人敬佩的品质。这篇通讯的作者是沈英甲,他是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这篇文章通过四个小标题串联起袁隆平院士的科研历程。那现在大家快速浏览一下课文,看看这四个小标题分别是什么? 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师:非常好,那这四个小标题又分别对应了袁隆平院士科研历程中的哪些事件和精神品质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研读文本。 三、文本研读 结构梳理:小标题的叙事逻辑 师:现在,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概括四个小标题对应的核心事件与精神品质,我们先看第一个小标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哪位同学来说一说,这部分写了什么事件,体现了袁隆平院士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这部分写了 1961 年袁隆平院士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事。体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能从普通稻田里发现形态特异的稻株。 师:非常好,补充一点,还体现了他敢于质疑传统观念的精神。当时普遍认为水稻没有杂交优势,而他发现的这株天然杂交稻株,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那第二个小标题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呢? 生:写了 1964 年袁隆平院士突破理论禁区,发现雄性不育株。展现了他敢为人先的魄力,敢于挑战权威理论,去探索新的研究方向。 师:完全正确。再看第三个小标题 “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这里又讲了什么? 生:1992 年袁隆平院士驳斥 “杂交稻米质差” 谬论,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用事实说话,不被不实言论影响。 师:没错。最后一个小标题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呢? 生:1986 年以来,袁隆平院士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凸显了他心怀天下的使命感,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努力。 师:同学们概括得都很准确。通过这四个小标题,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袁隆平院士科研历程中的重要节点以及他所展现出的精神品质。那接下来,我们深入到文本细节中,去感受袁隆平院士的独特魅力。 细节赏析:科学家与农民的双重身份 师:现在我们分组寻找体现袁隆平特质的细节描写,一组负责找体现他作为科学家严谨的细节,二组找体现他农民质朴的细节,三组找能展现他诗人浪漫的细节。给大家五分钟时间,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一组代表:体现科学家严谨的细节有 “像寻找野败一样跪伏在稻田里”,还有他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据,这都能看出他对待科研认真严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师:非常好,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的严谨态度。二组呢? 二组代表:“晒得黝黑的皮肤”“挽起裤腿赤脚踩进泥水”,从这些描写能看出他像农民一样,长期在田间劳作,特别质朴。 师:没错,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袁隆平院士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他就是一位扎根土地的科学家。三组,你们找到展现诗人浪漫的细节了吗? 三组代表:他将杂交水稻比作 “绿色的诗行”,称稻穗为 “金黄的音符”,这体现了他对水稻的独特情感,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师:很好,这些比喻让我们感受到袁隆平院士心中对科研的热爱,就像诗人对自己的作品一样。从这些细节中,我们看到了袁隆平院士身上科学家、农民、诗人三种身份的融合,他既有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又有着质朴的农民本色,还有着浪漫的情怀。 象征探究:“稻菽” 意象的多重意蕴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讨论一个问题,文中的 “稻菽” 是如何从自然物象升华为精神符号的?大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思考。 生 1:从自然意义上讲,稻菽就是粮食,它丰收了能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解决吃饭问题。 师:对,这是最基础的层面。还有其他角度吗? 生 2:从科学意义看,稻菽是杂交技术的成果结晶,袁隆平院士通过研究让稻菽产量大幅提高,体现了科学的力量。 师:非常好,这体现了科研成果与稻菽的紧密联系。还有吗? 生 3:从文化意义上,中国是农业大国,稻菽代表着中国悠久的农业文明,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是对农业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全面。“稻菽” 在文中从普通的农作物,变成了象征着丰收、科学成就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精神符号。袁隆平院士通过自己的努力,赋予了稻菽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课堂活动 角色辩论 ——“科学需要理性还是浪漫?”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课堂辩论活动,主题是 “科学需要理性还是浪漫?” 正方观点是袁隆平的理性体现在数据论证与实验重复,比如 “900 次实验失败仍不放弃”;反方观点是袁隆平的浪漫表现为对稻田的诗意想象,比如 “每一株稻穗都是未完成的诗”。大家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名辩手进行辩论。给大家十分钟准备时间。 (学生分组讨论,推选辩手) 正方辩手:我方认为科学需要理性。就像袁隆平院士,他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实验失败,但他没有盲目坚持,而是通过一次次的数据论证,分析实验结果,不断调整研究方向。900 次实验失败,换做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他凭借理性,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成功。如果没有理性,只凭一腔热血,是不可能在科学研究上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 反方辩手:我方不同意正方观点。科学同样需要浪漫。袁隆平院士把稻田看作是创作的舞台,把稻穗当作诗意的符号。这种浪漫情怀让他对研究充满热情,在艰苦的研究环境中,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如果只有理性,每天面对枯燥的数据和实验,很容易产生疲惫和厌倦。正是因为有浪漫情怀,他才能在稻田里坚守几十年,不断探索创新。 正方辩手:可是浪漫不能直接带来科研成果,最终还是要靠理性的实验和分析。袁隆平院士如果不理性地对待每一次实验,不严谨地记录数据,怎么能发现杂交水稻的奥秘呢? 反方辩手:浪漫虽然不能直接产生成果,但它能激发科学家的灵感和创造力。袁隆平院士对稻田的诗意想象,让他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也许正是这种浪漫的思维,让他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发现了雄性不育株,为杂交水稻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 师:双方辩手都表现得非常精彩。其实,科学既需要理性,也需要浪漫。理性让科学家严谨地对待研究,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浪漫则赋予科学家灵感和热情,让他们在漫长而艰苦的科研道路上保持初心,不断探索。袁隆平院士正是将理性与浪漫完美结合,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图文创作 —— 设计 “袁隆平精神” 主题海报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课堂活动 —— 设计 “袁隆平精神” 主题海报。要求大家用稻穗、显微镜、泥脚印等元素构图,配以关键词,比如 “坚守”“创新”“悯农” 等。大家可以在纸上简单画一下草图,然后和小组内同学交流,互相提提意见,最后每组推选一幅作品进行展示。给大家二十分钟时间。 (学生进行图文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一组代表:我们组设计的海报,中间是一大束金黄的稻穗,代表着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成果。稻穗下面是一个显微镜,体现他作为科学家严谨的研究态度。旁边有一串泥脚印,从稻田延伸出来,象征着他扎根土地,一步一个脚印的科研历程。我们配的关键词是 “坚守”“创新”“奉献”,袁隆平院士坚守稻田几十年,不断创新研究,为解决粮食问题奉献了一生。 二组代表:我们的海报上,用显微镜的镜片反射出一片稻田,稻浪翻滚。稻田里有袁隆平院士挽起裤腿劳作的身影,旁边是一串泥脚印。我们配的关键词是 “探索”“务实”“担当”,袁隆平院士不断探索杂交水稻的奥秘,脚踏实地在田间工作,担当起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重任。 三组代表:我们设计的海报,以泥脚印为背景,脚印上是用稻穗组成的一个大大的 “袁” 字。旁边是一个显微镜,显微镜的镜头里射出一道光,照亮了稻穗。我们的关键词是 “执着”“突破”“为民”,袁隆平院士执着于杂交水稻研究,突破了重重困难,一切都是为了人民能远离饥饿。 师:同学们的设计都非常有创意,通过这些海报,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大家对袁隆平精神的理解。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 五、拓展延伸 师:我们学习了袁隆平院士的事迹,现在结合《“探界者” 钟扬》这篇文章,分析一下科学家群体的共同精神特质。袁隆平院士扎根土地,以稻穗为笔书写人生;钟扬教授攀登高原,用种子守护生物多样性。那同学们想一想,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精神特质呢? 生 1:他们都有坚定的信念,袁隆平院士为解决粮食问题,钟扬教授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都一直坚持自己的事业。 生 2:都不怕困难,袁隆平院士面对科研难题不退缩,钟扬教授在高原艰苦环境中也不放弃。 生 3:都有奉献精神,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科学事业,为人类造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科学家群体往往都有着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那对于我们当代青年来说,如何传承这种 “扎根” 与 “攀登” 的精神呢?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说一说。 生 1: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不放弃,像他们一样坚持钻研,这就是传承。 生 2:在生活中,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社会做贡献,也是一种奉献精神的传承。 生 3: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然后脚踏实地去努力,就像他们扎根土地、攀登高原一样,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 师:非常好,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努力奋斗。 六、作业布置 师:今天的作业有三项。基础作业是以 “稻田里的追梦人” 为题,撰写 300 字人物短评,要求结合文本细节。大家要通过对袁隆平院士事迹和细节的分析,展现他的精神品质。实践任务是采访身边劳动者,比如农民、科研工作者,撰写微型人物通讯,模仿本文结构。通过采访,大家能更深入了解不同劳动者的工作和精神。创意作业是为袁隆平设计一枚勋章,用简笔画与文字说明设计理念。发挥大家的想象力,用独特的设计表达对袁隆平院士的敬意。希望大家认真完成作业,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