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24)科学 三年级上册 2.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24)科学 三年级上册 2.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水”为主题,指向“稳定和变化”这一跨学科概念。本节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对应课标中的学习内容“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的第7点“说出水、水蒸气在状态等方面的区别,知道它们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和“2.1物质的三态变化”的第2点“描述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水蒸发”。
本课内容有四个部分,聚焦版块,展示了叶尖上的小水珠,并有文字说明“秋天,在晴朗的早晨,植物的叶片上会出现露珠。过一段时间,这些露珠就消失不见了”,图片和文字都围绕着露珠的出现和消失这一自然现象。聚焦部分的问题是“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 ”,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消失”这一现象。
探索版块主要有三个活动,一是举例生活中水“消失”的现象,用湿抹布擦黑板,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湿衣服在阳光下被晾干。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蒸发的感性认识;二是通过实验观察水蒸发的现象,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并总结“这种水消失的现象叫蒸发”这一结论;三是通过实验验证空气中的水蒸气,本实验也为下一课时“水蒸气能否转换成水”的问题埋下伏笔。
研讨版块的两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描述情况来发现学生是否理解水蒸发的整个过程。
拓展板块,首先对水和水蒸气两者的特点简单归纳,将蒸发现象拓展到其他液体,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感受蒸发现象的好奇心,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生活中水的消失现象(如黑板的水迹边干、湿衣服变干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尚未形成“蒸发”的科学概念,对水消失后的形态(气态)缺乏理解。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实验的有序性和观察的细致性仍需引导。他们思维活跃,对实验探究充满兴趣,喜欢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较弱,需要教师搭建表达和思维的支架。此外,学生对“看不见的气体”的理解存在难度,教学中需通过直观实验(如杯子内壁的水珠)帮助其建立联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比较生活中和实验中的水消失现象,分析并概括蒸发的特点;能基于实验现象推理水蒸发后的去向。
探究实践:能按照步骤完成实验,规范使用实验器材,用多种感官观察实验现象,并用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实验现象。
态度责任: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水的蒸发现象;会归纳水蒸气的特点。
难点: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明白水蒸气还是水。
【材料准备】
温水、一次性塑料小杯、一次性塑料大杯(干燥)、玻璃片、植物叶片、水、滴管、酒精棉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一、聚焦:水到哪里去了?
出示图片(植物叶片上的露珠),提问:“秋天的早晨,植物叶子上会有露珠,过一会儿露珠就不见了。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猜想,鼓励学生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过自然现象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结合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为后续学习奠定生活联系的基础;同时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前概念。
二、探索
1.活动一:举例生活中水消失的现象
请学生说一说,我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如:湿衣服晾干、黑板水迹消失、湿头发变干、水杯里的水变少、浴室镜子上的水雾消失)
2.活动二:玻璃片与叶片的水迹实验
展示操作步骤:用滴管在玻璃片和植物叶片上各滴1滴清水,观察水迹的变化。
学生分组实验,用图画或文字记录不同时间的现象(如:“第1分钟,水是圆圆的;第5分钟,水迹变小了……)。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实验时间?”。
引导学生描述发现:“水迹最后都消失了”,引导学生猜测:“水到……(哪里)去了”。
3.活动三:水的去向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提问:“我们怎么用实验证明水消失后去哪里了?”,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取少量温水倒入小杯子,用干燥的大玻璃杯罩住,观察、记录大杯子内壁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现象—初步观察—实验验证”的递进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到实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探究,逐步接近“蒸发”的本质,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三、研讨:总结蒸发的过程,了解水蒸气的特点
问题:实验中干燥的大杯子内部有水吗?这些水是怎样来的?水蒸发后到哪里去了?
引导学生分析:“温水杯里的水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跑到了大杯子内壁上,又变成了小水珠”——水一定来自小杯子中的水、小杯子中的水和其他水蒸发后都进入空气中变成了水蒸气。
总结概念:“水慢慢变成看不见的气体飞散到空气中的现象——蒸发。”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蒸发”的科学概念,理解水从液态到气态的变化,突破“看不见的气体”这一难点。
四、拓展:其他液体的蒸发现象
演示:拿酒精棉片在学生手背上擦一下,提问:“酒精去哪里了?擦了酒精的地方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对比:“酒精的变化和水的蒸发有什么相同点?”
追问:“生活中还有哪些蒸发的现象?”。
设计意图:将知识拓展到其他液体,强化“蒸发是液体的共同性质”的认知,进一步联系生活,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感受蒸发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板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
水——→水蒸气
液体------气体
无色透明--无色透明
【学生记录单设计】:同学生《知识与能力训练》或参考下表
观察水迹实验
试着用图画或文字记录不同时间的现象。
观察对象 第1分钟 第2分钟 第3分钟 第4分钟 ……
玻璃片上的水迹
植物叶片上的水迹
我发现: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