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段吉雄散文(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段吉雄散文(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段吉雄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令人喜爱的小蒜
段吉雄
①正月才过,风还嚣张地在田野上撒野的时候,农人用粗手往地上一摊,底层深处的温度就顺着喷张的脉搏,传到了蓄势待发的地面上。树丛中,田埂边,万籁俱寂。地下深处,一颗细小的种子感知到了徐徐向上的地温,舒适地翻了个身,伸出细长的腿,向着那温暖的地方觅去。
②立春后的第一场雨踩着碎步蹁跹而至,滴在僵硬的土地上,顺着地缝就滑到地层深处,蜷缩的细腿在雨滴的引导下慢慢伸直、变粗,四处寻找着。除了温度,还有其他。它要为即将到来的远行做好准备。雷声把大地彻底从沉睡中催醒,声音掠过山峰,满眼的沧桑一夜间褪去,新生的力量萌发出来。人们的目光都聚焦于这喧腾的大场景,没人发现那粒最先苏醒过来的种子偷偷钻出了地面,嫩黄的一片如针叶般粗细。狭窄的叶子被风和阳光染成了绿色,地下球茎经过半个季节的磨炼长成了小拇指盖般,今后也就这么大了。
③小蒜,这种从《诗经》里走出来的“薤白”,抖落了一身的沧桑,携裹着地层深处的气味,泼辣地出现在世人面前。在冬天漫长的时间里,饭桌上的颜色和对面黢黑的山峦遥相呼应,辣椒也变得干枯,面色寡淡地悬挂在厨房的墙上。即使是初春,青色也是饭桌上难得一见的偶遇。大葱、蒜苗倒是可以点缀,但惜地如金的农人恨不得把麦子种到锅台下,哪能腾出地方给它们?小蒜生长在林间地头,随遇而安,也不用人们照顾,甚至人们都发现不了它的存在。只是在农忙回家的路上偶然一瞥,那一簇细弱的绿色才唤醒人们尘封的记忆。
④春雨旺盛的时候,小蒜狭窄的叶子上站着几粒细小的露珠,乘着微风在逼仄的叶缝间荡来荡去。尽管露珠细小,但太阳依然在上面闪转腾挪,洒脱的姿势像是在大海上召开盛大的舞会。
⑤人们趁着湿润上山来了,有大人,也有小孩、提着篮子,手上还拿着小铁锹。母亲把小蒜周围的土刨开,看到埋藏在地下雪白的茎,再用手轻轻一提,亮晶晶的蒜瓣就出来了,下面还拖着几条细长的根须。看着我手里采断的绿色蒜叶,母亲一边示范一边教要领:不要心急,拔的时候手要轻,缓缓加力,轻轻一提。就这样,母亲又拔出一颗嫩绿的小蒜。
⑥和大蒜上有数十个蒜瓣抱团不同,小蒜多为独蒜,形状也多不规则,但这并不影响它独特的魅力和人们对它的喜爱。小蒜进入农家,人们把这大自然无偿的馈赠洗净剁碎,和寂寞的辣椒拌在一起,饭桌上顿时生机勃勃起来。春天的气息,热烈的劲辣,让人血脉偾张,一根细细的小蒜能吃出丰收季节的恣意和畅快。有时候,我们薅得多了,母亲会在做面条时用它替代酸菜撒在锅里。再加上几滴香油,那青色的碎末和油珠漂浮在面汤里,碗里有太阳跳舞的影子,温暖,澎湃,充满了希望。啜一口面汤,小蒜葱郁的气味中夹带着呼啸的山风,铿锵的雷声和大地翻身的声音。
⑦几番春雨过后,地里的野菜开始蓬勃起来,蒲公英、灰灰菜、马头兰、奶浆草此起彼伏,一茬接一茬地渲染着春天的姹紫嫣红,也冲击着人们富裕的味觉和饭桌,小蒜慢慢地从农人忙碌的身影中淡出。但在树林里、石缝中,它们依然倔强地生长着,高昂着头,顶着一株白色的小花,奋力向太阳靠近。细叶上,花蕊中,有一滴滴露珠荡漾着。
(选自《人民日报副刊》2019.4.29,有删改)
1.请结合全文概括小蒜“让人喜爱”的原因。
2.“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略语,多形容世事变化很大,请你根据语境解说第②段加点词“沧桑”与第③段加点词“沧桑”分别是什么含义。
3.结合加点词赏析句子。
(1)看着我手里采断的绿色蒜叶,母亲一边示范一边教要领:不要心急,拔的时候手要轻,缓缓加力,轻轻一提。
(2)在冬天漫长的时间里,饭桌上的颜色和对面黢黑的山峦遥相呼应,辣椒也变得干枯,面色寡淡地悬挂在厨房的墙上。
4.文章第④段有何作用?
5.选文第⑦段提到野菜,对描写“小蒜”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红薯叶
段吉雄
①风从云层上俯冲下来,掠过山岗,突然一个趔趄,顺着锄头就钻进了人们的腰间。时节,就在农人们弯腰的一瞬间跨进了寒露。
②山岗上,一畦一畦的红薯地正在和季节做最后的博弈,斗志盎然,绿叶翻滚。那片骄傲的红薯叶,它梗着脖子,延续着整个轮回的重复:仰着头吸收着天地雨露的精华,顺着经纬清晰的脉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根部。这些在人们看来普通得像尘土一样的叶子,在光线的撮合下,经由复杂的化学反应,把一根根纤细的根茎孕育成硕大的果实。不得不承认,自然界的力量丝毫不逊色热衷于改变世界的高级动物。或者,更甚。
③秋风劲辣的时候,红薯叶在田间的使命已接近结束了。同时,预示着另一个战场已经开启。树丛中野鸡突然的一声尖叫声,在幽深的山谷里来回碰撞,让秋天越发的绚丽和立体。山涧里走过来一队人。她们清一色的肩上背着背篓,手上提着篮子,步履有力,风风火火,宽宽的胯部把那左右乱晃的背篓卡得纹丝不动。她们袖子卷得老高,手上的青筋高高跃起,在醇烈的秋风里,能听得到里面血液在激情涌动。老远,她们就注意到了这片绿意氤氲、鲜汁流淌的绿毯。肥沃的土地自然能长出壮硕的庄稼,这片红薯地在女人们眼中就像家里虎头虎脑的孩子。
④这是一片肥沃的黑沙泥地,土地松软得像刚出锅的馒头,也像农人们秋天的梦,暄乎得很。抓一把土攥在手里能看到指缝里渗出的油。红薯叶子宽厚,敦实,满身都流淌着绿浆。红薯秆鲜嫩,粗壮,肉多筋少。那埋藏在地下的红薯撑破了土层,露出了或淡红色、或褐色的皮肤。看到这里,她们很有经验地根据这裸露的部分竞猜土地下面的分量,借以判断这个季节的收成。
⑤女人们一伸手,将匍匐在地上的红薯秧提起,另一只手把那些鲜嫩的叶子攥在手中,顺手一捋,那浸淌着白色汁液的秆、叶便脱离了主蔓,彻底告别蛰伏了一个季节的温柔之乡。篮子很快就满了,背篓也很快满了。里面的红薯叶一层层地挤压着,热烘烘的,声音鼎沸,若不是被捆在一起,早都逃散了。
⑥农家院子里,秋阳已经把这里收拾妥帖了。那一排刚被太阳消过毒的菜缸,盛满了水的大盆,还有泛着幽光的大黑铁锅,都安静地呆在院子里的某个角落,静候着红薯叶的到来。女人越来越近的脚步声让这个静谧的院子喧闹起来。满满一院子的红薯叶,青葱的味道弥漫了整个天空,就连在田间散漫的鸡、鸭、鹅都顺着这味儿觅了过来。整个村庄都笼罩在这汁浆甜醇,浓郁鲜嫩的气息里。
⑦大盆里的水开始摇曳起来,红薯叶前赴后继,一茬接一茬地被按进水里,冲洗干净后又被捞起来,放在一边控着身上的水珠。火苗愉悦地舔舐着锅底,锅里的水龇牙咧嘴,翻滚着打着旋。红薯叶恰逢其时地赶到,伸手就压制住了狂躁的开水。原本草绿色的叶子一下子就变成了翠绿色,翠莹莹的,像是用颜料涂抹在上面。
⑧女人麻利地舞动着双臂,用特制的钗子把红薯叶从开水里捞起,稍微沥下水后,丢进旁边的缸里,动作娴熟而有节奏。脸上的汗水不停地滴下,她有时会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去搂上一把。顾不上时,汗滴就顺着脸滑进了锅里,融进了红薯叶的脉络里,它们被一起卷进了缸里,之后便偎依着共同酝酿着一个冬天的美梦。
⑨女人的心里并没有那么多诗意的想法。她看着这快堆满院子的红薯叶,心里是十分敞快和愉悦的。至少,明年春时她做饭有下手的东西了。那每天挑着太阳和月亮的丈夫,还有那一群让她怜爱的孩子,想起了他们,女人疲惫的身体里又注入了动力,那已经偃旗的青筋重新又站起来,动作顿时又麻利了许多。
⑩终于,院子里安静下来。那似小山一样的红薯叶已经不见了,它们被装进了厨房一排排陶瓷缸里,锅里剩下的小半锅水彻底安静下来,深褐色的烫汁有一搭无一搭地冒着气泡,已经失去了刚才的狂热。
夜深了,陶瓷缸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那些叶子们又在进行复杂的反应,酵母菌把红薯叶中的糖类酵解,同时抑制着其他杂菌的生长。
“我有旨蓄①,亦以御冬。”这是古人为了留住美好而使用的方法。农人并不知道《诗经》里这些华丽的语词,只知道想办法把家支起,把生活延续,就是一生。
注:①旨蓄:旨,甘菜和腌菜;蓄,聚集,蓄存。蓄存美味的干菜和腌菜。
6.概括文中“女人们”腌制红薯叶的过程。
采摘红薯叶→ → 大锅烧开水→ →沥干水分 → 放进瓷缸里腌制。
7.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8.第⑧段描写“女人”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有何作用?(至少写出两点)
9.文章通过描写“女人们”采摘红薯叶制作干菜的劳动场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出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棉之舞
段吉雄
①棉花在阳光下慢慢苏醒,伸伸腰,弹弹腿,一下一下挺直身子,也把散落的阳光一点一点收集、储存起来。正午的阳光温暖,细微的风蹑手蹑脚撩拨着。它们欠起身子,侧耳分辨村庄外面传来的脚步声。
②一张弓、一只槌、一个大木盘进了院子,一同进来的还有路途的匆忙。那弓有六七尺长,弓背用成人手腕粗细的硬木做成,两头带着弯曲的鼻钩,一根劲道的牛筋把两端紧紧地拴在一起。木槌油光发亮,汗水渗透了每一条纹路。槌头上痕迹纵横交错,那是经年累月和牛筋弦缠斗的结果。掂在手上,除了沉甸甸之外,还有一种随时会滑落的紧张。而那木盘,同样也闪动着亮光,尤其是底面和把手,光润得完全看不出年轮,简直可以映出人影。
③匠人把一条宽大的皮带系到腰间,一根竹竿附在上面,顶端垂下来带钩的绳子,把弓拉了起来。一切准备就绪,乡村的一场好戏即将上演。
④“嘡——”木槌拉开了序幕。埋在棉花堆里的牛筋弦在槌击之下,发出了沉闷的第一声。原本安静的棉花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跃在空中飞舞,纷纷扬扬。藏在棉花里面的阳光此时也喷出了诱人的味道,有夏天花儿开时的清香,秋天果实成熟时的恣意,还有冬日深藏的浓郁。
⑤“嘡——嘡嘡——”余音还在盘旋,木槌已经落下第二槌,第三槌……再看那匠人,脖子伸得长长的,半弯着腰,左手握住弓背,右手攥着木槌,槌头在弦上敲一下,就顺势刮一下弓弦。本就震颤的弦经过这一刮,更是急剧摆动,如巨浪中的一叶扁舟,棉花也一浪又一浪地翻腾起来。那张弓在近处时,他微曲着腿,把竹竿压得弯弯的,让弦深埋棉花之中;到远处的时候,匠人的身体已经绷得笔直,甚至把一条腿伸起来,把弦尽量朝前伸。但不管是近还是远,他的左手始终牢牢握着弓背,稳稳地控制着弦的方向和平衡。
⑥“嘡——嘡嘡——”匠人背着弓,围着那堆棉花开始打转。有节奏的步伐、流动的声音和漫天飞舞的棉花……这哪里是劳动,完全是一场优美的舞蹈。他用一把“大竖琴”演绎季节的更替交换,打破冬天的寂静、冷凝,把春天的浪漫、夏天的激情,还有秋天的沉甸甸一槌一槌地敲回来。村庄就在这声音中慢慢苏醒。那些棉花在牛筋弦孜孜不倦的拉扯下,化成一缕缕的棉丝,和着弦声在空中蹁跹。它们飘啊飘,落在了房梁上,弹弓上,匠人的头发上,眉毛上,还有围观者的鼻端,痒得他们忍不住打几个喷嚏。
⑦棉花蓬松起来,几乎堆满整个房间,被用竹竿挑起来放进纸箱。按照主人家要求的尺寸,匠人再把弹好的棉花一层层铺在木板上面,再用红色的纱线加以固定。一来一去,雪白的棉花上便现出两条平行的红线,像一条开满百合的道路。片刻间,匠人已经在棉花上织好了上百道纱线。当最后一根线完成时,他们相互恭喜,匠人夸这人家会过日子,生活圆满,连纱线都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主人会说匠人技术高超,做出来的活儿漂亮又省材料,说话间赶紧递过来一杯浓酽的蜜糖水,让他润润嗓子……
⑧匠人接着从地上抄起木盘,鼓腮吹走灰尘,丢到软软的棉被上。二三十斤的木盘跌进了棉被中,打着转缓缓地朝前匍匐。木盘的每一次转动都小心翼翼,温柔得生怕弄乱了那些纵横交错的棉线。它滑过的地方,棉花服帖了,中间没有一丝缝隙,这样才能抵抗三九天的寒冷。
⑨弹好的棉花被好看的布料紧紧包裹,当雪花飘舞的时候,拿出来盖在身上,软软的,暖暖的。梦境里,有太阳在升腾……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3日)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善用修辞手法,把“棉之舞”写得栩栩如生。
B.棉花里含有冬天的寂静,春天的浪漫、夏天的激情,也有秋天的沉甸甸。
C.匠人只带了一张弓、一只槌、一个大木盘就进了院子,可见他胸有成竹。
D.主人和匠人互相夸奖,虽是客套话,却透露出他们之间极为和谐的关系。
11.“弹棉花”的经过是怎样的 请简要概括。
12.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1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原本安静的棉花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跃在空中飞舞,纷纷扬扬。(加点的“跃”字有何表达效果 请简要分析。)
(2)它们飘啊飘,落在了房梁上,弹弓上,匠人的头发上,眉毛上,还有围观者的鼻端,痒得他们忍不住打几个喷嚏。(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14.题目“棉之舞”有何含义 请简要概括。
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丰硕的麦粒
段吉雄
①麦穗从黄到熟几乎是眨眼之间的事。
②躺在槐树下打盹的人们梦才做了一半,就听到一阵阵翻滚的声音,似是有巨大的浪涛袭来,不断冲击着有些松懈的身体。睁开眼,翻滚的麦浪便闯入眼中。麦穗高擎着,麦芒金光闪闪,它们被风推着,前呼后拥,金色渐渐包围了闲逸和宁静。
③镰刀早就磨好了,刀刃银光闪闪。鸡叫三遍,月亮还挂在树梢,村子里已经有动静了。那些尖锐的麦芒此刻正在睡觉,天亮后经过阳光的一番撺掇,会比针尖还扎人。饭就先不吃了,耽误时间。当然,坐在麦田里,可以不用吃饭,那些沉甸甸的麦穗能把人看饱。
④割麦,大概是人们向大地致敬的最虔诚的姿势了。大地毫无保留地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人们,把一粒粒细小的种子孕育成了丰硕的果实,供养着人类,让他们得以繁衍生息。
⑤男人奓(zhà)开左手,从右至左一扒拉,一大把麦秆被揽入簸箕般的手中,右手紧握的镰刀顺着根部轻轻一划拉,麦子便脱离了大地,麦茬如刀切般光滑齐整。其实,他们割麦甚至不用看,凭着感觉在一呼一吸之间就揽下了一怀沉甸甸的喜悦。
⑥田野里人渐渐多了起来,但都隐藏在麦浪里,看不到彼此,只有“哧啦哧啦”声在田野里窜动、碰撞。此时,站在山顶往下看,这片金色的麦浪里,每个人都在奋力地挥舞着手臂,脸上都流淌着笑容。麦浪被来自不同方向的镰刀吞噬着,原本方方正正的地块正在变得奇形怪状。
⑦太阳突然跳出来了,一大早就热浪滚滚。地里陡然增加了不少人,有老人,也有小孩,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女人挑来了担子,桶里是头年做的黄酒掺兑着刚从井里汲起的凉水。等不及用碗,男人用手擦一把脸上的汗水,直接将头伸进桶里牛饮起来。沁凉的井水加上醇浓的黄酒,惬意顺着皮肤一寸一寸蔓延到全身。喝足了,才感觉到饿了,竹篮里松软的馒头还冒着热气,拿起来三两口就吃上一个。女人放下担子,就抄起镰刀走进了那片金色的麦浪里。老人把摊在地上的麦子拢起来,绑成一个个麦捆,哨兵一样矗立在地中央。
⑧稻场上,壮实的麦垛一夜之间从土地里长了出来。
⑨一块光滑如镜的地面上,不知谁家的麦子正摊晾在上面,像烙着一个厚厚的圆饼。中午时分,一个戴着草帽的男人牵着一头老牛出现了,牛身后拖着一个石磙。老牛踏上那厚厚的麦层,从最外沿开始,一圈一圈地转着。石磙从麦层上面碾过,一粒粒晒干的麦籽一个翻身便蹦了出来,没入厚厚的麦秸层中。筒状的麦秆变成了细碎的麦秸,下面铺满了金黄的麦粒。
⑩三四个人一字排开,女人们扬起木杈把麦秸挑起,把隐藏在里面的麦籽彻底清理出来。细碎的麦秸又被人们垛成了一个圆形的垛子,等到冬天,它们会被人们背回家,在牛栏里、灶膛里继续发挥作用。寒冬,在床上铺一层厚厚的麦秸,梦里都是艳阳高照。
一大堆麦粒和麦糠被聚拢到了一起,像小山一样。男人坐在树荫下吸着烟,喝着冰凉的井水,看似悠闲自得,实际上他是在等待一场风的到来。在这个抢收的季节,风是大自然派来的得力帮手。早已入定的老槐树突然轻微地晃动了一下身子,男人觉察到了,他站起身来,铲起半锨麦粒,寻找风的方向。风徐徐刮来,逐渐趋于稳定。是时候了!他屈膝弯腰,铲起一锨麦粒朝脑后甩去,风恰好赶到,把较轻的麦糠吹到一旁,麦粒则在空中继续飞行,到两三米外徐徐坠落。男人只管挥动着手臂,并不回头看,他知道那些麦粒落下的位置,手腕在掌握着力道呢。女人戴着草帽,光着脚,拖一把扫帚上场了,她要把那些飘落在麦粒上的细糠扫去。一粒粒麦籽打在帽子上,落在身上,像石粒打在身上一样生疼,女人顾不得这些,挥舞着扫帚。
月亮升起来了,如水的月色浸润着圆圆的麦堆。男人走过来,抓起半把麦粒塞进嘴里,甜醇的麦香立即充盈口腔,继而朝着灵魂深处涌去。
醉了。就在这醇浓的麦香里,月亮、风,还有灯火摇曳的村庄,都像农人一样,头枕着颗颗饱满的麦粒,怀揣着一个丰硕的梦想,醉倒在这个殷实、热烈的季节里。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1日)
15.抢收的季节里农人们忙而不乱,每一道程序都井然有序,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抢收的过程补充完整。
割麦→捆麦→ →碾麦→
16.请从不同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麦穗高擎着,麦芒金光闪闪,它们被风推着,前呼后拥,金色渐渐包围了闲逸和宁静。”(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男人奓(zhà)开左手,从右至左一扒拉,一大把麦秆被揽入簸箕般的手中,右手紧握的镰刀顺着根部轻轻一划拉,麦子便脱离了大地,麦茬如刀切般光滑齐整。(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17.如何理解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含义?
18.请说说文章标题“丰硕的麦粒”有哪些内涵。
答案
1.生命力强,细嫩,随遇而安,默默无闻,积极向上,倔强(意思对即可)。 2.第②段指大地在冬季的贫瘠景象,缺乏绿色;第③段是指小蒜从地层深处带来的泥土气息(或所具有的文化厚重感)。 3.(1)“缓缓”“轻轻”,运用叠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母亲采小蒜时小心翼翼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小蒜的喜爱,教导孩子的耐心,语气柔缓,感染力强。
(2)用了拟人的修辞,将失去水分、颜色暗沉的辣椒形象地描述为人面色缺乏红润和水分。形象地体现了冬天食物缺乏,辣椒也干枯的单调状态。 4.环境描写,写雨后小蒜形态可爱,表达作者喜爱之情,并为下文拔小蒜做铺垫。 5.对写小蒜的生长特点起到烘托(对比)作用。小蒜在春始时,独自给大地和人们的餐桌带来改变。当一茬接一茬野菜开始蓬勃起来时,它却淡出人们的视野,继续倔强地生长。表现小蒜生命力旺盛,质朴、独立、不献媚、不流俗。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小蒜倔强、昂扬向上精神的赞美。
【分析】1.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第一段中的“地下深处,一颗细小的种子感知到了徐徐向上的地温,舒适地翻了个身,伸出细长的腿,向着那温暖的地方觅去”,第二段中的“蜷缩的细腿在雨滴的引导下慢慢伸直、变粗,四处寻找着”,第三段中的“那一簇细弱的绿色才唤醒人们尘封的记忆”可得:生命力强,细嫩。
根据第三段中的“小蒜生长在林间地头,随遇而安,也不用人们照顾,甚至人们都发现不了它的存在”可得:随遇而安,默默无闻。
根据第七段中的“但在树林里、石缝中,它们依然倔强地生长着,高昂着头,顶着一株白色的小花,奋力向太阳靠近”可得:积极向上,倔强。
2.考查赏析词语的含义。
联系第一段中的“正月才过,风还嚣张地在田野上撒野的时候”“滴在僵硬的土地上”可知,第二段中的“沧桑”指的是冬天时,大地一片贫瘠,寒冷与僵硬笼罩着大地,大地上看不到绿色。当立春后的第一场雨来临,当春雷响起,“新生的力量萌发出来”,大地重新焕发了生机,绽放出绿意与活力。
联系第三段中的“小蒜,这种从《诗经》里走出来的‘薤白’,抖落了一身的沧桑,携裹着地层深处的气味”可知,第三段中的“沧桑”指的是小蒜从地层深处带来的泥土气息(或所具有的文化厚重感)。
3.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1)“缓缓”与“轻轻”,是两个叠词,这个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拔小蒜时动作的轻柔。联系语境可知,这两个词语生动地表现了母亲拔小蒜时的小心翼翼的情形。联系人物感情可知,表现了母亲对小蒜的喜爱之情。再次联系语境,这是母亲在教导我怎样拔小蒜,表现了母亲此时语气的柔和与耐心,富于艺术感染力。
(2)“面色寡淡”把辣椒人格化,这是拟人的修辞。把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天之后,辣椒变得不再红润,变得干瘪的情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食物缺乏,辣椒干枯的单调状态,从侧面表现了小蒜绿色的难得。它调剂了人们的饮食,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
4.考查赏析语段作用。应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赏析。
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段环境描写,表现了雨后小蒜“洒脱的姿态”,表现了作者对小蒜的喜爱之情。
从结构上来看,联系第五段中的“人们趁着湿润上山来了”可知第四段对于雨后小蒜的描写,引出下文人们趁着湿润上山来拔小蒜的情节。
5.考查对重点语段的理解。
第一问:联系前文可知,小蒜在初春时节,就给大地带来了绿色,丰富了人们的餐桌,给人们带来美食的享受。然而,“几番春雨过后,地里的野菜开始蓬勃起来”“小蒜慢慢地从农人忙碌的身影中淡出”,继续倔强的生长,“奋力向太阳靠近”。通过小蒜的这种表现,表现了它生命力旺盛顽强,质朴独立,不随波逐流,不奉迎谄媚的特点。
第二问:“在树林里、石缝中,它们依然倔强地生长着,高昂着头,顶着一株白色的小花,奋力向太阳靠近。细叶上,花蕊中,有一滴滴露珠荡漾着”,作者描写了小蒜倔强生长,积极向上的生长情态,表现了作者对小蒜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 清洗红薯叶 用开水焯红薯叶 7.示例一:环境描写,渲染秋天一种绚丽幽静的环境气氛,为下文“女人们”的出场做铺垫或为“女人们”的出场蓄势。
示例二:以动衬静,用“野鸡一声尖叫”突出田野的幽静安宁。
示例三: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承接上文红薯叶的使命结束,引出下文对于采红薯叶的女人们的描写。 8.①动作描写;通过“舞动”“捞起”丢进“滴下”搂“滑进”融进”等动词,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女人用热水焯红薯叶的过程,表现女人的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品质;
②细节描写;通过动作细节,刻画了女人麻利能干的形象;
③运用联想和想象;描写汗滴“滑进锅里”一句,诗意地表现了劳动的成果与欢欣,表达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④拟人;“滑进”“依偎”等词语,运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女人劳动的艰辛,表现了收获劳动成果之后的甜蜜与喜悦。 9.表现了女人们勤劳质朴的精神品质,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土地的挚爱,以及对劳动者的由衷赞美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概括。
首先通读全文,划分结构层次,梳理情节。第③到 段,写“女人们”腌制红薯叶的过程。
第③段“秋风劲辣的时候,红薯叶在田间的使命已接近结束了”第⑤段“顺手一捋,那浸淌着白色汁液的秆、叶便脱离了主蔓,彻底告别蛰伏了一个季节的温柔之乡”,写女人们采摘红薯叶;
第⑦段“大盆里的水开始摇曳起来,红薯叶前赴后继,一茬接一茬地被按进水里,冲洗干净后又被捞起来,放在一边控着身上的水珠”,写清洗红薯叶;
第⑦段“火苗愉悦地舔舐着锅底,锅里的水龇牙咧嘴,翻滚着打着旋”写大锅烧开水;
第⑦段“红薯叶恰逢其时地赶到,伸手就压制住了狂躁的开水”写用开水焯红薯叶;
第⑧段“用特制的钗子把红薯叶从开水里捞起,稍微沥下水后,丢进旁边的缸里”,写沥干水分;
第⑧段“它们被装进了厨房一排排陶瓷缸里”与第 段“夜深了,陶瓷缸里传来咕嘟咕嘟的声音……”写放进瓷缸里腌制的过程。按照示例,可用“人+事”的形式,概括即可。
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理解句段作用时,应从内容,事物特点,作用,情感或寄寓的道理方面入手分析。注意句段对表现人物形象或表达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可根据句段位置总结概述作用。
内容上:根据“秋风劲辣、红薯叶、树丛中野鸡、在幽深的山谷里、让秋天越发绚丽和立体”等语句可知:使用了典型的环境描写的方法,描绘出一副“绚丽和立体”的秋景图,为下文“女人们”前来采红薯叶蓄足了势;描写特点:“秋风劲辣……红薯叶……”写的是秋季田野的静态,“树丛中野鸡……尖叫声,在幽深……碰撞”是写动态,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烘托了秋季田野的静谧;结构上:承接上文“红薯叶在田间的使命已接近结束了”的内容,引出下文 “另一个战场已经开启”等女人上场腌制红薯叶的场面。
8.本题考查把握刻画人物方法的能力。
刻画人物方法有:正面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烘托、细节描写、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要结合关键句子具体分析。
动作描写:根据“舞动、捞起、丢进、滴下、搂、滑进、融进”等一系列动词,可知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描写方法,描写了“女人”用开水焯红薯叶的过程,技艺熟练,表现女人的麻利能干、吃苦耐劳的性格;
细节描写:根据“舞动着双臂、从开水里捞起、脸上的汗水不停地滴下、有时会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去搂上一把、汗滴就顺着脸滑进了锅里”等语句可知:是对“女人”动作上的细节描写,表现女人的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品质;
联想与想象:“汗滴就顺着脸滑进了锅里,融进了红薯叶的脉络里,它们被一起卷进了缸里,之后便偎依着共同酝酿着一个冬天的美梦”由红薯想到冬天,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表现对劳动的成果的展望,有劳动的欢快,富有诗意,流露出作者对勤劳女人们的赞美。
修辞手法:根据“滑进、偎依”等词语,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汗水的细致描绘既表现了女人腌制红薯叶劳动的辛苦,又蕴含着拥有劳动果实的幸福。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描写的是“女人们”从采摘红薯叶到腌制红薯叶的劳动的情景,表现的是“女人们”勤劳能干、吃苦耐劳的品质;
第④段,由对土地的描写“这是一片肥沃的黑沙泥地,土地松软得像刚出锅的馒头,也像农人们秋天的梦,暄乎得很。抓一把土攥在手里能看到指缝里渗出的油。红薯叶子宽厚,敦实,满身都流淌着绿浆”可以看出作者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之情;
结合第 段的抒情议论句“只知道想办法把家支起,把生活延续,就是一生”可知,本文表现的是作者对劳动者由衷的赞美。
10.C 11.弹棉花,让棉花蓬松;按照尺寸,用红线固定棉花;用木盘压实棉花。 12.描写棉花收集阳光、存储温暖,定下温暖的基调;引出匠人的出场;与结尾形成呼应。 13.(1)“跃”是跳的意思,这里是拟人化的写法,极言棉花弹出的速度之快和形态之美。
(2)侧面描写。描写棉丝的细,四处飘散,衬托出匠人手艺的高超。 14.匠人弹棉花,棉花飞舞;匠人的劳动之舞;赞美匠人高超的手艺;赞美美好的生活和劳动者。
【解析】10.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可见他胸有成竹”表述有误。应该是通过匠人工具的简单反衬他技艺的高超精湛。故选C。
11.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根据第④—⑥段可以梳理概括出弹棉花,让棉花蓬松;根据第⑦段“按照主人家要求的尺寸,匠人再把弹好的棉花一层层铺在木板上面,再用红色的纱线加以固定”可以梳理概括出按照尺寸,用红线固定棉花;根据第⑧段“二三十斤的木盘跌进了棉被中,打着转缓缓地朝前匍匐”可以梳理概括出用木盘压实棉花。
12.这道题考查对文章段落作用的理解。记叙文开头的作用主要有:开门见山,开篇点题;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引起下文(或总领全文、或为下文做铺垫);奠定感情基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从“棉花在阳光下慢慢苏醒,伸伸腰,弹弹腿……正午的阳光温暖,细微的风蹑手蹑脚撩拨着”可以看出,文章开头描写棉花收集阳光、存储温暖,定下温暖的基调;从“它们欠起身子,侧耳分辨村庄外面传来的脚步声”可以看出,引出匠人的出场;与结尾的“当雪花飘舞的时候,拿出来盖在身上,软软的,暖暖的”形成呼应。
13.(1)这道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理解。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答题模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跃”本义是跳的意思。这里说棉花跃在空中飞舞,运用了拟人化的修辞,赋予棉花以人的情感动作,形象描绘出了棉花弹出的速度之快和形态之美。(2)这道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记叙文语句的赏析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案一般包括赏析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这句话属于侧面描写。“它们飘啊飘,落在了房梁上,弹弓上,匠人的头发上,眉毛上”生动写出了棉丝的细,四处飘散,从侧面衬托了匠人手艺的高超。
14.这道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理解题目含义,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从第④段“原本安静的棉花来不及反应,就已经跃在空中飞舞,纷纷扬扬”可以看出,标题“棉之舞”是指匠人弹棉花,棉花飞舞;从第⑥段“这哪里是劳动,完全是一场优美的舞蹈”可以看出,标题“棉之舞”赞美了匠人的劳动之舞;从第⑤段“那张弓在近处时,他微曲着腿,把竹竿压得弯弯的,让弦深埋棉花之中……但不管是近还是远,他的左手始终牢牢握着弓背,稳稳地控制着弦的方向和平衡”可以看出,标题“棉之舞”赞美了匠人高超的手艺;从第⑦段“他们相互恭喜,匠人夸这人家会过日子,生活圆满,连纱线都一分不多一分不少。主人会说匠人技术高超,做出来的活儿漂亮又省材料”可以看出,标题“棉之舞”赞美了美好的生活和劳动者。
15. 晒麦 扬麦(近义的词语亦可) 16.(1)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麦穗很多,在风的吹动下,拥挤在一起,写出了丰收的气势(或者麦子丰收后一望无际的场景)。
(2)动作描写,写出男人割麦动作的娴熟;表现男人的勤劳能干;表达作者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美。 17.寒冬铺上厚厚的麦秸,带来阳光的味道,床铺温暖,像艳阳高照;厚厚的麦秸源于麦子的丰收,农人的心情也因丰收而明亮;现实的喜悦激起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答出两点符合题意即可) 18.麦粒饱满,粮食丰收;繁忙、热烈的劳动;丰收后沉甸甸的喜悦;殷实、富足、宁静的生活。
【导语】《丰硕的麦粒》以麦子的成熟收割为背景,细腻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劳动场景与人物情感。文章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展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情与敬畏,以及收获时的喜悦与满足。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情感真挚,画面感强,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金色的麦浪之中。同时,作品也传递出对自然与劳动的赞美,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留恋与向往,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与时代感的佳作。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第一空:根据文章中第⑦段中“地里陡然增加了不少人,有老人,也有小孩,戴着各式各样的帽子。女人挑来了担子,桶里是头年做的黄酒掺兑着刚从井里汲起的凉水……老人把摊在地上的麦子拢起来,绑成一个个麦捆,哨兵一样矗立在地中央”可知,在割完并捆好麦子后,农人们会将麦子摊晾在地上,以便后续的碾晒工作,由此可以归纳为“晾(摊)麦”。
第二空:根据文章中第⑨段中“一块光滑如镜的地面上,不知谁家的麦子正摊晾在上面……老牛踏上那厚厚的麦层,从最外沿开始,一圈一圈地转着。石磙从麦层上面碾过……”以及第⑩段中“三四个人一字排开,女人们扬起木杈把麦秸挑起,把隐藏在里面的麦籽彻底清理出来”可知,碾过麦子后,需要将麦秸和麦粒进行分离,即扬麦,由此可以归纳为“扬麦”。
16.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1)“前呼后拥”一词原指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形容出行时气派大,有人前呼后拥。在这句话中,“前呼后拥”被用来形容麦穗在风中的状态,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麦穗在风的吹拂下,仿佛有了生命,拥挤在一起,形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这个词语不仅突出了麦穗的数量之多,还展现了丰收时节的壮观景象,以及金色麦浪所带来的热烈与活力,将原本静态的麦穗描绘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
(2)根据句子中“男人奓(zhà)开左手,从右至左一扒拉,一大把麦秆被揽入簸箕般的手中,右手紧握的镰刀顺着根部轻轻一划拉”等动作描述可知,此处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刻画了男人割麦时的娴熟动作。通过“奓开左手”“扒拉”“揽入”“紧握镰刀”“轻轻一划拉”等一系列连贯的动作,不仅展现了男人割麦技巧的高超,还体现了他的勤劳与能干。同时,这些动作描写也传达出作者对农人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农人在丰收季节中的辛勤与付出。
17.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分析。要理解第⑩段画线句子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从字面意思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理解句子中“厚厚的麦秸”“艳阳高照”等关键词的字面意思,再联系农人丰收的背景,挖掘句子背后的深层含义,如农人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从字面意义上看,结合第⑩段“三四个人一字排开,女人们扬起木杈把麦秸挑起,把隐藏在里面的麦籽彻底清理出来。细碎的麦秸又被人们垛成了一个圆形的垛子,等到冬天,它们会被人们背回家,在牛栏里、灶膛里继续发挥作用”可知,“厚厚的麦秸”直接描绘了农人在冬季为了抵御严寒,利用收获的麦秸发挥余热的情景。麦秸的厚实不仅为床铺增添了温暖,还带来了一种质朴而自然的舒适感。而“梦里都是艳阳高照”则形象地表达了农人在这样温暖的床铺上入睡后,内心所感受到的宁静与满足,仿佛连梦境都被温暖的阳光所照耀。
结合第 段“月亮升起来了,如水的月色浸润着圆圆的麦堆。男人走过来,抓起半把麦粒塞进嘴里,甜醇的麦香立即充盈口腔,继而朝着灵魂深处涌去”可知,麦秸作为麦子的副产品,其丰厚的储备正是麦子丰收的直接体现。因此,“厚厚的麦秸”不仅象征着物质的收获,更寓意着农人辛勤劳动后的丰硕成果。这种丰收的喜悦和满足感,让农人在寒冷的冬季依然能够保持一颗明亮的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结合 段“醉了。就在这醇浓的麦香里,月亮、风,还有灯火摇曳的村庄,都像农人一样,头枕着颗颗饱满的麦粒,怀揣着一个丰硕的梦想,醉倒在这个殷实、热烈的季节里”可知,“梦里都是艳阳高照”这句话还隐含了农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他们相信,只要继续辛勤耕耘,未来的日子将会像梦中的艳阳天一样美好、温暖和光明。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正是农人面对艰苦生活时的一种积极态度和坚韧品质。
18.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根据文章第①段中“麦穗从黄到熟几乎是眨眼之间的事”、第②段“翻滚的麦浪便闯入眼中。麦穗高擎着,麦芒金光闪闪”、第⑧段“稻场上,壮实的麦垛一夜之间从土地里长了出来”等描述,可知“丰硕的麦粒”首先指的是麦粒饱满,象征着粮食的丰收。
根据文章第③段中“镰刀早就磨好了”、第⑥段“每个人都在奋力地挥舞着手臂,脸上都流淌着笑容”、第 段“男人坐在树荫下吸着烟,喝着冰凉的井水,看似悠闲自得,实际上他是在等待一场风的到来”等描述,可知“丰硕的麦粒”还蕴含着繁忙、热烈的劳动场景,以及农人们在收获季节中的辛勤付出。
根据文章第 段“男人走过来,抓起半把麦粒塞进嘴里,甜醇的麦香立即充盈口腔,继而朝着灵魂深处涌去”等描述中,可以感受到农人们在丰收后的喜悦和满足,这种喜悦是沉甸甸的,如同那丰硕的麦粒一般。
根据第 段“醉了。就在这醇浓的麦香里,月亮、风,还有灯火摇曳的村庄,都像农人一样,头枕着颗颗饱满的麦粒,怀揣着一个丰硕的梦想,醉倒在这个殷实、热烈的季节里”可知,从整个文章的主题和氛围来看,“丰硕的麦粒”还象征着殷实、富足、宁静的生活。这种生活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丰收和富足,更体现在精神上的满足和宁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