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王干散文(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王干散文(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王干散文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汪曾祺:诗意的栖居
王干
汪曾祺曾是一个被中国当代文学史遮蔽的大师。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新文学的评判依赖于海外标准,无论哪一条,他在其中都是游离的状态,不在文学思潮的兴奋“点”上。而今他在读者和作家中的慢热,持久的热,正说明文坛在慢慢消褪浮躁。更进一步说,是在民族文化的自信重新确立的时候,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不灼热的光芒来。他将现代性和民族性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
汪曾祺的作品好像更适合晚间阅读。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开卷慢慢进入,心也渐渐平静。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老屋,昆明的警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心灵如洗。
汪曾祺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特别是年轻作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风行现代派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他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重新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写日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易琐碎,但也是最容易见人性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一般来说,对乡村的描写容易产生抒情、诗化意味,而对于市井来说,中国文学少有描写,更少诗意的观照。这是因为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相比,有着太多的烟火气,有着太多的世俗味。但生活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在《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题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
他不仅是在小说中审美,而且日常也是按照美的原则进行生活的。比如,他喜欢下厨,且做得一手美妙的家常菜,他是有名的美食家,他认为那也是在做一部作品,并没有因为锅碗瓢勺、油盐酱醋影响审美。他做的菜也像他做的作品一样,数量少,品种也不多,但每次都有那么一两个特别有特点。
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此似乎毫无怨言,却有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
(选自2017年1月10日《文汇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汪曾祺一生经历的大事可谓多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其作品具有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特点,使读者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
(中国作家网)
②汪曾祺的文字才真是有韵味,比他的老师沈从文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他的白话之白,是有着真正文字的贵气。汪先生文字的贵气渊源有自,因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的。
(何立伟评汪曾祺)
③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
(贾平凹评汪曾祺)
④名士汪曾祺已离我们而去,但读者并没有忘记这个“老头儿”,他的书一印再印,尤其以饮食散文最受欢迎。相信很多人像我一样,把汪曾祺视为自己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其实仔细想一想,如果不是因为他这个人,我们还会如此喜爱他的文吗?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当今并不缺乏作家,甚至也不缺乏美食家,可是汪曾祺走后,我们放眼四望,却难得再觅一位如此率真、潇洒、从容而又有才情的名士了。
徐文翔《名士的背影——汪曾祺其人其文》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汪曾祺热”使他开始释放出迷人而温和的光芒,这说明文坛渐渐消褪了浮躁,民族文化的自信正在重建起来。
B.当我们推崇什么的时候,往往也就是我们缺乏什么的时候,所以,今天我们在怀念汪曾祺,其实就是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这样率真从容的名士了。
C.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细腻敏锐的笔触、老练精致的文风,让年轻人重塑对汉语的信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D.汪曾祺的作品,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平淡质朴,如话家常,没有波澜,也无戏剧性,却能使人心灵如洗。
E.汪曾祺不仅在作品中审美,使市井获得了诗意,让读者找到面对生活的雅趣,而且在其生活之中寻找诗意和审美。
2.文本一中第四段是如何论述的?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很多人把汪曾祺视为自己最喜爱的当代作家?请结合所有材料简要分析。并谈谈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4.完成下面小题。
偷月饼
王干
①月亮升起来了,黄黄的,像一只薄薄的金黄月饼。地上,黑的、白的界限清清明明,树影摇摇晃晃。村庄上静得很,庄心河银晃晃地流着,水声脆脆地唱着。
②我们出发了,外婆家里的小狗大黑也跟在后面。干什么?偷月饼!偷东西,肯定不是好人,连狗见了也要咬。但在我的故乡,却是古朴淳厚的乡风。中秋晚上,每家每户都要焚香敬神,“中秋不敬月,出门遭雨雪”。在自己家的天井里,小桌上供上几只月饼,一大碗煮熟的老菱,一管长长的整藕,点燃一炷香,主人在缭绕的烟雾之中作个揖,说几句吉利的话,然后便回到屋里睡觉,一任月光和清风欣赏品尝。倘若黎明时节,月饼不见了,那最好,全家都高兴。
③不知怎的,这乡风渐渐不那么浓了,人们对它有些“淡”。已有好几年吃不上月饼了,连糯米元宵也有点勉强了。听说,藕塘填了,水面上,只能放水浮莲,吃不到菱了,糯稻不种,自留地也只能偷偷地栽。我和弟弟、妹妹就只有靠“偷”了。原来还可以多“偷”几家,现在“偷”不到了。我们只有到月婆婆家去了。
④月婆婆,人说她是个老姑娘。我也不懂什么意思,只晓得有一个人住在那又破又矮的小草棚里,是“五保”。她是一个盲人,但走起路来像明目人一样,从来没有跌过跟头,每天还到河边拎水回来用。她靠搓绳卖几个零用钱。每年中秋,月婆婆总要备十几只月饼供供月亮,而“月神”对她又特别“给脸”,每次总要吃得光光的。
⑤踏着一路水似的月光,我们几个来到了月婆婆的家门口,悄悄蹲在她屋前的草丛中。月婆婆从草屋里出来了,她瘦精精的,满头银发,双手端着两只大碗,黑乎乎的,大概是刚出锅的老菱,放到供桌上。真怪!哪来的老菱?心急的小胖就要下手,我忙按住他。月婆婆又出来了,颤颤巍巍的双手捧的,是月饼!好像掉了一片饼屑子,月婆婆拈起往嘴里送,又停在半空中,放回,将缺角凑上。那股诱人的油香和甜味散布在空气里,袭扰我们的胃。月婆婆双手作成拱状,向东天那团圆月作了个揖,然后喃喃自语:“月公公,今年我搓的草绳价钱低,只能买四只,让你挨饿了,明年,再多买些补给你。”
⑥声音很低,很虔诚,我们都沉浸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许久,我们都没有敢动,我们有点想回家了,身上凉润润的,下露水了?
⑦月婆婆拿出一张小板凳和一捆捶熟了的稻草,搓起绳来。一股金黄的小溪从她两掌之间涓涓流出,她轻轻哼起了一首古老的歌谣:凉月巴巴,照见家家;家家欢乐,天天吃粑……
⑧我们静静听着。许久,她放下手中的活,走进屋里,好像睡下了,好像是在叹息,一摞金色的草绳愣在那里,一动不动。
⑨我想起了什么,挪了一下身子,又往回一缩,又挪了一下,最后爬出草丛,蹑手蹑脚地走近小桌,将四只月饼捧到手上。小胖和我弟弟跑来帮忙抓菱角,谁知慌忙之中将两只碗碰倒在地,清脆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夜。月婆婆的白发在窗口出现了,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的笑容……
⑩如今,月饼品种繁多,且属于高热量的食品,孩子们也不会盼着吃了,每年中秋前后,女儿看我早饭都用月饼当主食,就说:爸爸,高糖高油、少吃。我说,我吃的是____。
(选自散文集《人间食单》)
(1)班级举办“传统节日诗文朗诵会”,小妍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建议她选用下列哪种风格的配乐( )
A.热烈奔放 B.平和舒缓 C.哀婉低沉 D.慷慨激昂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两句话。
①月亮升起来了,黄黄的,像一只薄薄的金黄月饼。地上,黑的、白的界限清清明明,树影摇摇晃晃。村庄上静得很,庄心河银晃晃地流着,水声脆脆地唱着。(从用词角度)
②好像掉了一片饼屑子,月婆婆拈起往嘴里送,又停在半空中,放回,将缺角凑上。(从人物描写角度)
(3)请品味文中写古老歌谣的作用。
(4)儿时的“我”偷月饼是风俗、是乐趣。成年的“我”明知月饼高糖、高油还要吃,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补全结尾。我说,我吃的是 。
(5)本文作者王干承续了汪曾祺先生的文学追求。汪曾祺曾经说过:“我想把生活中真实的东西、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人们,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信念。”请你以本文中的月婆婆为例,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感恩村宴
王干
①涛哥说到村宴二字时,我眼睛一亮,忙问:你说的是村宴吗?涛哥说:我们感恩村的村宴,你一定要去吃一下。
②他很自豪,我很期待。
③感恩村是侨乡,在福建长乐的古槐镇。因为汪曾祺先生的太太施松卿是长乐人,我一直想去看看,做些实地考察,当然,如果有美食也不会放过。前前后后约了两次,都因故改期了。这一次成行了,我们5个人乘着一辆面包车浩浩荡荡地开往村里。按照导航的地点,我们的车开着开着开到一片菜地,我们以为走错了,打电话给涛哥的姐姐曾文,她说没错没错,你们下车,穿过菜地,就到我们村了。
④饭前我们尝到的是海蛎饼,这饼看上去不起眼,我在福建其他几个地方也吃过,但感恩村里海蛎饼的馅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一是海蛎子特别小,二是分咸甜两种口味。我们分别各吃一种,都很香,要不是马上吃中饭,我还想再吃一只。
⑤村宴开始了,先上来的是大鱼丸,固然是大。我也是从水乡来的,可以说是吃鱼丸长大的,但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丸,每只都有麻团那么大,足见海边人的气魄。福州的鱼丸很有名,但我从内心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因为我们家乡里下河鱼丸也是很有名气的。我也吃过几次福州的鱼丸,感到不如家乡里下河的鱼丸鲜嫩。但村宴的大鱼丸我一尝,不仅吃到了老家鱼丸的鲜和嫩,还吃到了海鱼的细腻和嚼劲。听曾文姐介绍,这鱼丸和一般鱼丸的食材不同,一般的福州鱼丸是用鲨鱼和鳗鱼做的,因为鲨鱼和鳗鱼刺少,又筋道,村宴的大鱼丸则以石斑鱼肉为主,辅以目鱼肉,石斑鱼在海鱼里就以柔嫩少刺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所以石斑鱼做出来的鱼丸就比普通的鱼丸更为鲜嫩。福州鱼丸和我老家鱼丸的区别还在于有馅,这馅一般又是一个小肉丸。我先吃了一只大鱼丸,忍不住又吃了一只,这才惊喜地发现,原来肉馅居然是不同的,一种馅是猪肉,一种馅是牛肉。讲究啊!难怪汪曾祺先生说,福建人食不厌精啊。
⑥村宴的高潮还是鸡汤汆海蚌,村民不知道这道菜还有一个很网红的名字,叫西施舌。它是蛤蜊的一种,又名车蛤,也称海蚌。在西施舌中,以漳港海蚌最为有名。而漳港就在感恩村的附近,可谓近水楼台。海鲜的特点就是鲜,如果冷藏了,味道就差很多。感恩村离漳港很近,这海蚌是渔民早晨刚打上来的,所以可谓出水鲜。饭前,我在院子里看着桌上陈列的16只碗里,装着的漳港海蚌,个头不大,淡黄色的蚌体仿佛还在呼吸。漳港海蚌的蚌体确实长得搔首弄姿,尖尖的“舌尖”轻盈动人。曾文姐说,待会儿用鸡汤一汆就可以吃了。记得在别处也吃过西施舌,但觉得名不符实,肉有点老,而感恩村的鸡汤汆海蚌,我用两个字概括:清甜。
⑦我以为清甜是海鲜的最高境界。
⑧高潮之后的主食是八宝饭,八宝饭到处都有,鱼丸、海蛎饼、西施舌都是因为地利的缘故,因为原材料海鲜新鲜,其他的地方难以企及。这八宝饭属于广谱类的主食,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何况我已经吃得很饱了。但感恩村的村民一定要让我尝一口,说王老师吃一口,你还会要第二勺。我将信将疑,很礼貌地尝了一口,没想到味道居然那样地奇妙。一般八宝饭是甜的,三高的人群是望而却步的,而感恩村的八宝饭却是咸的,当然是淡淡的咸,咸中又有点淡淡的甜,甜而不腻,咸而不盐,有一种清爽的口感。一般的八宝饭用糯米制作,所以软软的黏黏的,感恩村的八宝饭好像是用泰国香米和糯米合成的,而且我感觉不是煮出来的,而是蒸出来的,所以吃起来极有嚼劲,一颗,一粒,仿佛立在嘴里面,仔细咀嚼,芬香从唇齿一直传到全身。我吃了两勺,那时候真恨胃长得太小了。
⑨还有从地里现挖出来的蔬菜,就不一一表了。
⑩向宴主曾文道别言谢时,我们也就按照涛哥的口气,说感谢姐姐的热情招待,没想到曾文突然宣布一个秘密,其实啊,按照族谱,涛哥大我两辈,他因为比我小十几岁,就按年龄称我姐姐。你们是他的朋友,按照村里的规矩,我也应该叫你们爷爷才对。
我们说,姐姐再见。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1月22日,有删改)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点题,直接交代了“我”到感恩村赴宴的机缘——受涛哥相邀。
B.第③段写前两次相约因故未成行和怀疑走错路,起到了埋下伏笔的作用。
C.感恩村八宝饭咸中带甜,甜而不腻,咸而不盐,颗粒分明,清爽有嚼劲。
D.文章语言平淡朴实又不失典雅,娓娓道来,和汪曾祺的散文有几分相似。
6.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菜品的特点,请以第⑤段的鱼丸为例简要分析。
7.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漳港海蚌的蚌体确实长得搔首弄姿,尖尖的“舌尖”轻盈动人。(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8.“曾文姐”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9.某日报设有“游山玩水”“烟火乡味”“乡村振兴”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说明理由。
答案
1.BD 2.首先提出汪曾祺的作品,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的观点。然后用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传作进行对比论证,证明“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的观点,接着列举《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题材的小说的例子,证明生活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最后得出“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的结论。 3.①其人风格:率真、潇洒、从容而又有才情的名士;即使遇到挫折,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②作品内容上:写市井生活,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传递作者宁静旷达、闲适恬淡的心态。③作品语言上:文字直白,有韵味,具有一种贵气。④作品风格上:宁静、闲适、恬淡,能使读者的心灵愉悦升华。⑤作品影响上,现代性和民族性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启示:我们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首先要做一个率真洒脱而有才情的人,其次诗意的心态观察日常生活,积累素材,用心发现;最后还要在语言上下功夫,用平淡质朴直白的语言写出韵味,培养语言的贵气,便于更好的记述生活,抒发情感。
【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传记材料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B.“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这样率真从容的名士了”分析错误。对应的原文是“难得再觅”,选项“没有”不准确。
D.“没有波澜,也无戏剧性”说法绝对,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性……”
故选BD。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解答本题首先要划分段落层次,然后概括层意,最后用“首先、其次、最后”等连接词连接即可。
第一句是第一个层次,“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这句话可以直接引用作为这一层次的层意。第二句到第五句是第二个层次,根据“写日常生活,写市井生活,很容易沉闷,也很容易琐碎,但也是最容易见人性的。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可概括为用市井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传作进行对比论证,证明“汪曾祺将老师沈从文的视角从乡村扩展到市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第六句是第三层次,根据“在《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题材的小说中,他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概括为:列举《岁寒三友》《徙》《故里三陈》等纯粹的市井题材的小说的例子,证明生活的诗意是无处不在的。第七句是第四层次,“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可以直接引用作为这一层次的层意。
3.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
结合文本“他将现代性和民族性融为一体,将中国的文人精神与民间的文化传统有机结合,成为典型的中国叙事、中国腔调”“在风行现代派的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他用非常中国化的文风征服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的人,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重新热爱,唤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可从作品的影响方面分析。
结合文本“他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开卷慢慢进入,心也渐渐平静”“汪曾祺的文字才真是有韵味,比他的老师沈从文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他的白话之白,是有着真正文字的贵气”,可从作品的语言直白,有韵味,具有一种贵气方面来分析。
结合文本“故乡,邻里,同事,亲友,陌生的街道和熟悉的老屋,昆明的警报和上海的星期天,高邮的河流和北京的安乐居,都是作家笔下轻盈流动的笔墨意象。读罢,心灵如洗”“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很少大波大澜,很少戏剧性,写的都是极其平常的生活,可依然时时闪现着文学的光彩”“市井,在他的笔下获得了诗意,获得了在文学生活中的同等地位,不再是世俗的代名词,而是人的价值的体现”,可从作品内容上写市井生活,让诗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传递作者宁静旷达、闲适恬淡的心态方面分析。
结合文本“其作品具有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特点,使读者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可从作品风格宁静、闲适、恬淡,能使读者的心灵愉悦升华方面分析。
结合文本“热爱生活,在生活当中寻找诗意和审美,可生活并不全是诗意和审美。汪先生对此似乎毫无怨言,却有知足常乐甚至逆来顺受的生活态度”“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可是汪曾祺走后,我们放眼四望,却难得再觅一位如此率真、潇洒、从容而又有才情的名士了”,可从其人风格率真、潇洒、从容而又有才情的名士;即使遇到挫折,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等方面分析。
启示:结合上文对他成为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原因的分析,可知他在为人风格、作品内容上、作品语言上、作品风格上、作品影响上的成就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结合这些内容来分析启示即可。如我们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首先要做一个率真洒脱而有才情的人,其次诗意的心态观察日常生活,积累素材,用心发现;最后还要在语言上下功夫,用平淡质朴直白的语言写出韵味,培养语言的贵气,便于更好的记述生活,抒发情感。
4.(1)B
(2)①“黄黄的”“清清明明”“摇摇晃晃”“银晃晃”“脆脆地”等词语对自然界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
②运用动作描写,通过描写月婆婆拿起月饼的动作,写出了了她对月饼的珍惜和敬意,同时也暗示了她的生活艰难和朴素。
(3)通过歌谣的唱诵,传递了月婆婆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的渴望,为了展示月婆婆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体现她对月亮的敬神之心。同时也强调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4)一种年少时的美好回忆和情感寄托。
(5)文中的月婆婆朴素、善良和虔诚,展示了人性中的美好品质,月婆婆的存在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从而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的追求。月婆婆的美好品质正是汪曾祺所说的向人们展示生活中真实和美好的东西。
【详解】(1)本题考查感情基调。
结合第①段“月亮升起来了,黄黄的,像一只薄薄的金黄月饼。地上,黑的、白的界限清清明明,树影摇摇晃晃。村庄上静得很,庄心河银晃晃地流着,水声脆脆地唱着。”可见故事发生在一个月色皎洁明亮的夜晚,环境是静穆和美好的;结合第②段“但在我的故乡,却是古朴淳厚的乡风。”可知,本文记叙的是家乡一种古朴淳厚的乡风;结合第⑦段“她轻轻哼起了一首古老的歌谣:凉月巴巴,照见家家;家家欢乐,天天吃粑……”可见故事中的人物善良真诚,充满了对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向往。因此可知本文适合使用平和舒缓的音乐;
故选B。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根据第①段“月亮升起来了,黄黄的,像一只薄薄的金黄月饼”“村庄上静得很”“树影摇摇晃晃”“庄心河银晃晃地流着,水声脆脆地唱着”等句子可知,这是环境描写。“黄黄的”“薄薄的”“清清明明”“摇摇晃晃”“银晃晃”“脆脆”使用了叠词,依次写出月亮的美好、皎洁和明亮,渲染了月亮映照下村庄、树木、河流的宁静美好的氛围,也烘托了“我”去“偷”月饼的愉悦的心情。也为下文我们去偷月婆婆家的月饼埋下伏笔。
(2)根据“拈起”“送”“停”“放回”“凑上”等动词可知,此句使用动作描写,通过描写月婆婆拿起月饼的动作准备吃掉却又放回的过程,由此可见她对月饼的敬意和珍惜,不会浪费一点点月饼,“拈起”又“放回”暗示了她的生活艰难和朴素。
(3)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
结合第⑦段“ 凉月巴巴,照见家家;家家欢乐,天天吃粑……”可知,歌谣的内容,传递了月婆婆对家庭团聚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同时也强调了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结合第⑤段“好像掉了一片饼屑子,月婆婆拈起往嘴里送,又停在半空中,放回,将缺角凑上……月婆婆双手作成拱状,向东天那团圆月作了个揖,然后喃喃自语:‘月公公,今年我搓的草绳价钱低,只能买四只,让你挨饿了,明年,再多买些补给你。’”可见,月婆婆对月亮的敬意和对月文化的信仰。
(4)本题考查主旨。
结合第②段“我们出发了,外婆家里的小狗大黑也跟在后面。干什么?偷月饼!偷东西,肯定不是好人,连狗见了也要咬。但在我的故乡,却是古朴淳厚的乡风。”,可知“月饼”中承载了我儿时美好的回忆,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未来和幸福生活的企盼,因此我吃的是一种年少时的美好回忆和情感寄托。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第⑤段结合第⑤段“好像掉了一片饼屑子,月婆婆拈起往嘴里送,又停在半空中,放回,将缺角凑上……月婆婆双手作成拱状,向东天那团圆月作了个揖,然后喃喃自语:‘月公公,今年我搓的草绳价钱低,只能买四只,让你挨饿了,明年,再多买些补给你。’”第⑨段“小胖和我弟弟跑来帮忙抓菱角,谁知慌忙之中将两只碗碰倒在地,清脆的声音划破寂静的夜。月婆婆的白发在窗口出现了,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的笑容……”可知月婆婆朴素、善良,明知道月饼是被我们偷走了,却还每年都为我们准备月饼,月婆婆的身上展示了人性中的美好品质;且月婆婆对月亮十分虔诚,她将自己对生活最美好的期盼寄托在月亮上,她将自然、人和文化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得自然的美,人性的美和文化的美相互交融。这便是汪曾祺说的“美好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从而使得人们的心灵得到滋润,增强了生活的信念。
5.B 6.示例: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拿家乡鱼丸、一般的福州鱼丸和村宴鱼丸对比。表现了村宴鱼丸个头大、食材讲究、口感鲜嫩细腻有嚼劲、肉馅多样的特点。 7.示例: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漳港海蚌(体态)的诱人,表现作者对这道美食食材的喜爱。 8.示例: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体现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体现了感恩村淳朴的民风。突出食物的地域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 9.示例:我会向“烟火乡味”栏目推荐本文。因为文中所写的海蛎饼、鱼丸、鸡汤汆海蚌、八宝饭等菜品是感恩村宴上的特色美食,最能代表乡村食物的味道,体现“烟火乡味”这一主题。
【导语】这篇《感恩村宴》以美食为媒介,展现了福建侨乡独特的风土人情。作者通过细腻的味觉描写(如鱼丸的“鲜嫩嚼劲”、海蚌的“清甜”)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如穿过菜地赴宴),将村宴的乡土气息与精致烹饪完美融合。文中“曾文姐”作为文化向导的角色,既串联起美食体验,又暗含侨乡宗族文化的温情。结尾辈分误会的幽默处理,更添生活情趣。全文以平实语言传递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珍视,颇有汪曾祺“人间滋味”的韵味。
5.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第③段写前两次相约因故未成行和怀疑走错路,是为了突出此次成行的曲折和对村宴的期待,属于铺垫而非“伏笔”(伏笔通常为后文具体情节埋下线索,后文无对应情节);第③段让文章的前因后果更加清晰,表达之前未能成行的遗憾;
故选B。
6.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作用。
结合第⑤段“我也是从水乡来的……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丸”可知,将家乡鱼丸与村宴鱼丸对比,突出其“个头大”“如麻团”的特点;结合“一般的福州鱼丸是用鲨鱼和鳗鱼做的…… 村宴的大鱼丸则以石斑鱼肉为主”可知,对比食材差异,强调村宴鱼丸用料讲究(石斑鱼 + 目鱼)、口感更鲜嫩;结合“原来肉馅居然是不同的,一种馅是猪肉,一种馅是牛肉”可知,与普通福州鱼丸单一肉馅对比,体现其馅料多样的精致。通过多维度对比,层层展现村宴鱼丸的独特,凸显其“食不厌精”的品质。
7.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根据“漳港海蚌的蚌体确实长得搔首弄姿,尖尖的‘舌尖’轻盈动人”中的关键字“搔首弄姿”“轻盈动人”,可知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漳港海蚌拟人化,照应其“西施舌”的网红名字,结合“饭前,我在院子里看着桌上陈列的16只碗里,装着的漳港海蚌,个头不大,淡黄色的蚌体仿佛还在呼吸”,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漳港海蚌的诱人。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根据第⑩段“向宴主曾文道别言谢时,我们也就按照涛哥的口气,说感谢姐姐的热情招待”可知曾文姐是村宴的宴主,表现了感恩村民热情好客的特点;
根据第⑩段“没想到曾文突然宣布一个秘密,其实啊,按照族谱,涛哥大我两辈,他因为比我小十几岁,就按年龄称我姐姐。你们是他的朋友,按照村里的规矩,我也应该叫你们爷爷才对”可知曾文姐宣布辈分的秘密,表现了感恩村淳朴的民风;
根据⑤段“听曾文姐介绍,这鱼丸和一般鱼丸的食材不同,一般的福州鱼丸是用鲨鱼和鳗鱼做的,因为鲨鱼和鳗鱼刺少,又筋道,村宴的大鱼丸则以石斑鱼肉为主,辅以目鱼肉,石斑鱼在海鱼里就以柔嫩少刺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所以石斑鱼做出来的鱼丸就比普通的鱼丸更为鲜嫩”可知,借曾文姐之口介绍村宴菜品,突出了食物的地域特点,丰富了文章内容;
同时“曾文姐”在文中出现三次,还是村宴的宴主,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人物。
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栏目推荐(烟火乡味)
理由:
内容契合:结合第④-⑧段分析,文章围绕感恩村宴展开,详细描写海蛎饼、大鱼丸、鸡汤汆海蚌、八宝饭等乡村美食,从食材选取(如现挖蔬菜、清晨海蚌)到烹饪工艺(如石斑鱼制丸、蒸制八宝饭),均体现浓郁的地域特色与乡土风味。
情感导向:第⑦⑧段通过“清甜是海鲜的最高境界”“芬香从唇齿一直传到全身”等感受,展现对乡村美食的热爱,以及美食背后的人情温暖(如曾文姐的热情),充满生活气息与烟火温情,符合“烟火乡味”栏目对民间饮食文化与情感的关注。
其他栏目排除:“游山玩水”侧重自然景观,本文以美食和人物为主,景观描写较少;“乡村振兴”侧重经济、产业发展,本文未涉及相关内容,故不适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