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夏生荷散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菜油香,外婆忙夏生荷①超市的货架上摆了一排菜籽油,还有个好听怀旧的名字:外婆乡小炸。凑近看标签,产地居然是我的老家,不禁让我想起儿时跟外婆一起收油菜籽的情景。②我的老家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的乡人们都喜欢种油菜,大片大片的。外婆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农活不辍,种了很多油菜,能收很多菜籽。③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在田野上,是季节最美的外衣。喜欢看油菜花的人很多,知道油菜籽的人却很少,了解收割不易的人则更是没有几个了。④油菜花大美过后,会结成籽,没有了往日灿烂的模样。它先是泛青,再泛黄,等到一粒粒油菜籽饱满之时,便要收割了。更准确地说,是砍而不是割——成熟的油菜秸秆粗壮结实,需用锋利的砍刀用力去砍方可。⑤外婆是四川人,年轻时不仅是个美少女,还颇有点文化,上过高中。她千里迢迢嫁了来,外公却常年在外,家里家外的一切事宜便都由她承担起来。儿时,外出打工的父母把我寄养在外婆家,因此我日日见证了她的辛劳。⑥星期天,我也会去油菜地给外婆帮些小忙,比如给她送点水喝,或者带去磨刀石……外婆很能干,她给油菜上很多的土木灰当肥料,平日里除草也勤快,棵棵油菜的秸秆都长得异常粗壮。⑦收割菜籽,一般在夏初之际。5月中下旬的早晨和上午,气温不太高,还沾着点露水,那时收割,菜籽不会因外力触碰而破壳落地,造成浪费。而每到收割季,我都会看见矮小的外婆,在一望无际的油菜地里一点点地挪动,没完没了地砍呀砍。外婆手小,根本握不过来,要分好几次砍。只见她弯着身子,一刀一刀挥砍,“咔嚓”“咔嚓”的响声,伴着汗水默默流淌下来。⑧被砍倒的油菜就铺放在地里晾晒,晒干水分后,便是踩籽了。怎么踩呢?外婆在地上铺一大块塑料薄膜,再把油菜抱上去,一把把放整齐,然后站上去,用脚将菜籽从秸秆上踩下来。这看上去挺轻松的,其实不然。因为要在阳光最厉害时踩,壳才易破开,籽才能出来。天气闷热时,菜籽壳的灰末四处飘荡,落到身上痒得死人,却又不能去抓,否则会越抓越痒。⑨我问外婆,你不痒吗?外婆笑应:“痒呀,但要忍着哦。”就这样,无数粒黑得晶莹透彻的菜籽,被外婆一脚一脚踩脱壳,黑珍珠般在阳光下闪闪发亮。⑩因为太多,常常要个把星期,才能踩完所有的油菜籽。之后,外婆把它们一担担挑送到镇上的老油坊里,换回一张张油票。有了这些油票,一家人一整年的吃油就不愁了。外婆还让我父母带些去打工的地方吃,能省下不少的买油钱。那黑中泛着红亮的菜籽油可真香啊,淋进热锅里,再寻常的农家菜,也能被浸润得无比美味了。 外婆的身体很好,一直活到了86岁。我觉得其中一大部分得归功于菜籽油,它含胆固醇少,常年吃能软化血管。当然,更重要的,还跟她的勤劳有着很大关系。 油菜的一生,跟外婆很像——开花,美化春天;结籽,留下美味…… 我从超市的架子上拿下一桶“外婆家小炸”,买回了家。菜油很香,外婆在世时很忙,我想她了。(选自《半月谈》2022年9月11日,有删改)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外婆和油菜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2.做批注是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为下列句子做批注。(1)而每到收割季,我都会看见矮小的外婆,在一望无际的油菜地里一点点地挪动,没完没了地砍呀砍。(从词语运用的角度)(2)外婆在地上铺一大块塑料薄膜,再把油菜抱上去,一把把放整齐,然后站上去,用脚将菜籽从秸秆上踩下来。(从描写的角度)3.本文题目为《菜油香,外婆忙》,可作者在③④两段用了大量篇幅写油菜花的开花与结籽,你认为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4.读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想到这些词语:勤劳、坚强、思念、爱……请任选两个词语,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并谈谈你获得的启示。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栖在粽叶上的母爱夏生荷①故乡有个传统,每逢端午、中秋和春节,俗称“三大节”,都要吃粽子。此时,碧绿、轻盈、寂寂无闻的粽叶,就会派上大用场,它们是包裹粽子的最佳"外衣"。②我家屋后的黄土坡上,有一片粽叶林。粽叶采摘的最佳时间,是在农历的七八月份。时候一到,母亲每日便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采摘粽叶。粽林又高又密,高得转眼间就将母亲淹没;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酷热难耐。可每每母亲进林,总要在里面待上大半天,双手不停地翻飞劳作,直到背后的竹筐被盛得满满。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可她顾不上休息,简单擦擦汗后,又要弯腰低头。“三大节”前夕,母亲会将干粽叶拿出来一些,挑去附近的村庄叫卖。在乡下,干粽叶很廉价,一斤最多一块钱,可对母亲来说,已然十分满足和欣喜了。卖过粽叶后,母亲还要去镇上集市卖自己包的粽子。③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煮好的粽叶经她双手一叠,便有了漂亮的尖角漏斗,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接下来,会结出第二个、第三个……成了一串。母亲包的粽子特别紧实,煮熟捞起,剥去粽叶,插上筷子,就能举着吃,绝不会松散开。味道更是没得说:一口咬下去,劲道无比,香糯至极,若再沾上些细糖,则甜糯入喉进肺,口感更佳。④到了“三大节”最为隆重的春节,家家都需要足够多的粽子,可镇上有不少商户不会包,还有的嫌烦,不愿去包。只想吃现成的他们,便会给钱请母亲帮着包,少的五六十个,多的几百个,糯米和馅料都是他们事先买好的,母亲等于是赚点包粽子的“手工费”。⑤由于订购量较大,母亲只好不分昼夜地包,尤其年关将近,我半夜起床,还能看到她弓着腰、低看头,在油灯下忙碌着。冬夜寒冷漫长,母亲脚边取暖的炭火盆早已熄灭,可她却浑然不知。母亲面前的糯米似乎永远都包不光,堆在桌上的粽子,如同一座座“粽山”,将她压得一刻也抬不起头来。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了,牙齿也快掉光了,母亲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每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去过年,离家时,她都要给每家准备一大篮子粽子,这些粽子随着我们,从故乡走向不同的城市。⑥我们都有一个遗憾,谁也没能学来母亲的本领,包出来的粽子,无论外形、味道,都远不及母亲的。有时,小妹还怪她当年没好好教会我们,母亲则说:“会这个,算什么本事呀,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我们仨没有辜负母亲,都算把书读好了,离开乡村在城市安身立业。但细想,在过去那艰苦的岁月里,父亲过早离世,若没有母亲的辛勤无怨付出,边务农耕种,边琢磨出一条棕叶"致富经"来供养我们,我们又怎能按时交上学费,顺利读上书,从而能有今天呢?母亲才是那个有真本事的人呀!⑦年复一年,老家屋后的粽林总是郁郁葱葱,一坡碧绿,那永不凋敝的颜色,是故乡的底色,更是母爱的底色。母亲不就是那一片片粽叶吗?一生无求,寻常无奇,但却总能用爱紧紧包裹我们,想方设法地为儿女们撑起一片远航的风帆。(选自《思维与智慧》2020年12月上半月,有删改)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年一到农历的七八月份,母亲便每日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我家屋后黄土坡上的粽叶林采摘棕叶。B.母亲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牙齿也快掉光了,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仍坚持给儿女们包。C.本文运用顺叙,记叙了“我”从少时年幼到在城市工作,母亲年年忙碌包粽子的事件。以议论抒情作结。D.本文第⑥段“母亲说,会这个(包粽子)算什么本事呀”意在说明母亲对她自己从事的包粽子劳作有种自卑感。6.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7.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从描写角度赏析)(2)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赏析加点词语)8.文章以“栖在粽叶上的母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9.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下列各题。要人脉圈,更要书脉圈夏生荷①“人脉是风,人脉是雨,有了人脉我呼风唤雨;人脉是天,人脉是地,有了人脉我顶天立地!”这是一位游走在生意场上的朋友的口头禅。在他看来,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成就辉煌的事业和人生,广博的人脉圈是最重要和最不可缺少的。“人脉圈广,就能将很多难办的事轻松搞定!”②如今,社会上有很多人,将人生的成功与否与人脉圈的广窄挂上钩,甚至直接划上等号。为此,他们特别热衷于交际,流连于饭局、牌局、舞厅、KTV等社交场所,只为能多结交一些所谓的能人、名人、贵人,以便扩大自己的朋友圈,获得广博的人脉,为我所用。③人是高等社交动物,多交朋友,让人脉广博一些,无可厚非。_____一味地去追求人脉,将人脉“神话”,______煞费苦心地去攀附名人、能人 ______与之建立人脉圈,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_____值得商榷了。④在我看来,在拓展人脉圈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去多读书,与书做朋友,扩展自己的书脉圈,因为书脉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追求的。⑤所谓的书脉圈,就是指一个人结识和阅读过多少书。书脉圈广不广直接说明一个人爱不爱读书﹣﹣书脉圈越窄表明读书越少,反之,书脉圈越广表明读书越多,越爱阅读。两者相比,后者比前者更容易从书脉中收获诸多益处,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更有许许多良师益友助人完善自己。⑥历史上流芳千古的人物,大都是书脉圈特别广博的人,他们喜欢和书做朋友,愿意“结交”一本本好书,凿壁偷光的匡衡,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等人,无一不是具有广博书脉圈的人,他们所读之书可谓汗牛充栋。当今社会也不乏因喜爱读书而受益匪浅的人,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举成名的武亦姝, ,他(她)们的人生之路因为书籍的陪伴而愈加宽广。⑦此外,与人脉圈相比,书脉圈更容易建立,因为它很廉价,即使你买不起书,也可以去图书馆里借;它也很平易近人,和它交往,不需讲排场,看脸色;它还很单纯,不需要刻意谋划、顾忌和猜疑,只需你安安静静地捧读就可以了。⑧当然,这也不等于说让我们彻底不去交际,远离人脉圈,一门心思地宅在家里去建书脉圈,而是要我们放弃去拓展一些无效的、无意义的和功利性、目的性太强的人脉圈,将空余出来的时间留给阅读和书籍,让书脉圈将我们变成一个更好的自己。⑨同样,人脉圈里也有不少爱读书之人,结交这些人,也能帮我们拓展书脉圈,可谓是一举两得。⑩多读书吧,不断拓展自己的书脉圈,坚持下去对我们的人生终将有所裨益。(选自《思维与智慧》,文章有删改)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1.第3段空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可是 甚至 并且 那就B.可是 并且 甚至 那么C.如果 甚至 并且 那就D.因为 甚至 并且 那就12.请你根据语境在第6段的横线上再补写一个例子。13.作者为什么认为书脉圈比人脉圈更容易建立?14.作者提倡扩展书脉圈的同时,为什么也不反对适当拓展人脉圈?答案1.①外婆料理油菜地;②外婆收割油菜;③外婆在烈日下踩油菜;④外婆挑油菜籽换油票。 2.(1)“矮小”与“一望无际”形成巨大反差,“一点点”和“没完没了”形成反差,突出表现外婆收割油菜的艰难与不易。(2)“铺”“放”“站”“踩”等一系列的动词,是对外婆踩油菜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踩油菜过程的不易以及外婆踩油菜的娴熟,突出外婆的能干。 3.①写油菜花的美以及油菜花的成熟过程暗示了外婆的人生经历,年轻时的美少女,到嫁人后用劳动创造美好;②让大家熟悉油菜的生长过程,为下文写外婆和油菜的故事作铺垫;③同时与第12段内容“油菜的一生,跟外婆很像——开花,美化春天;结籽,留下美味……”相互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 4.示例:“勤劳”与“坚强”。从外婆和油菜打交道的过程,不管是照料油菜还是收割油菜、踩油菜、卖油菜,都可以看出外婆的勤劳,这让我明白只有勤劳才能创造美好生活,勤劳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从外婆虽为美女,但能坚持劳作,尤其是外婆在烈日下踩油菜时因为菜籽壳的灰沫导致皮肤奇痒,但却强忍着去面对的细节,都体现了外婆的坚强。这让我明白做人只有坚强才能应对一切困难,才能有收获有成就。【导语】这篇散文以“菜籽油”为情感纽带,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外婆勤劳坚韧的形象。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如“油菜花大美”与“结籽的平凡”),将农作物生长周期与人生历程巧妙呼应。文中“矮小”与“一望无际”的视觉反差、“没完没了”的劳作细节,凸显外婆在平凡中的伟大。结尾“菜油很香”与“外婆很忙”形成情感闭环,使怀旧之情与生命哲思自然交融。全文以质朴语言展现劳动之美,诠释了“花开为奉献,籽落成滋养”的深层意蕴。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联系第②段中的“外婆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农活不辍,种了很多油菜,能收很多菜籽”可知,小标题为:外婆种油菜。联系第⑦段中的“每到收割季,我都会看见矮小的外婆,在一望无际的油菜地里一点点地挪动,没完没了地砍呀砍”可知,小标题为:外婆砍油菜。联系第⑧段中的“被砍倒的油菜就铺放在地里晾晒,晒干水分后,便是踩籽了……外婆在地上铺一大块塑料薄膜,再把油菜抱上去,一把把放整齐,然后站上去,用脚将菜籽从秸秆上踩下来”可知,小标题为:外婆踩菜籽。联系第⑩段中的“外婆把它们一担担挑送到镇上的老油坊里,换回一张张油票”可知,小标题为:外婆换油票。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1)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矮小”一词描绘出外婆的身材特征,体现出外婆的弱小;“一望无际”则形容油菜地的广阔无垠,强调了油菜地面积之大。这两个词语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外婆在如此广阔的油菜地面前是多么渺小,凸显出她劳作时的孤独与艰辛。“一点点”表示外婆挪动的幅度极小,说明她在油菜地里劳作时非常缓慢、谨慎,每一个动作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没完没了”则突出了收割工作的繁重和漫长,仿佛没有尽头。这两个词语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外婆收割油菜时的艰难程度,让读者能够深切地体会到外婆的辛苦与劳累。(2)从描写的角度,“铺”“放”“站”“踩”等动词是动作描写。这些动词详细地描述了外婆踩油菜的一系列动作,将整个过程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通过这些动词,读者可以感受到踩油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多个步骤且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从而体现出踩油菜过程的不易。同时,外婆能够熟练地完成这一系列动作,说明她经常做这件事,非常熟悉流程,突出了外婆的能干和熟练。这些动词的运用,使外婆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外婆的勤劳和朴实。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联系第③段中的“春天,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在田野上,是季节最美的外衣”和第④段中的“油菜花大美过后,会结成籽,没有了往日灿烂的模样。它先是泛青,再泛黄,等到一粒粒油菜籽饱满之时,便要收割了”可知,文章先写油菜花的美,对应着第⑤段中外婆年轻时是美少女,暗示外婆的美好青春;接着写油菜花结籽成熟,对应外婆嫁人后承担家里家外事宜,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写油菜花的开花与结籽暗示了外婆的人生经历。同时,详细描述油菜从开花到结籽成熟的过程,让读者熟悉油菜生长,为下文第⑥段开始写外婆种油菜、砍油菜、踩菜籽等故事作铺垫;并且第③④段对油菜花开花与结籽的描写,与第 段“油菜的一生,跟外婆很像——开花,美化春天;结籽,留下美味……”相互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可选择“勤劳”。文章中,外婆年纪大了依然农活不辍,种了很多油菜。收割季,她在一望无际的油菜地里,矮小的身影一点点挪动,没完没了地砍油菜;之后还要踩菜籽,常常要个把星期才能完成,最后一担担将菜籽送到镇上油坊换油票,这一系列劳作过程充分展现出外婆的勤劳。而作者在超市看到老家产的菜籽油,想起儿时与外婆一起收油菜籽的情景,最后还特意买下一桶油,通过这些行为可以深切感受到作者对外婆深深的思念之情。启示:从外婆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这种美好的品质所散发的光芒,她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生活,不辞辛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作者对外婆的思念也让我们明白,要珍惜身边的亲人,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才追悔莫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勤劳做事,关爱家人,让亲情温暖彼此的人生。 可选择“思念”。外婆年轻时就承担起家里家外一切事宜,在油菜种植、收割等劳作中始终亲力亲为,不辞辛苦,体现出她的坚强。作者回忆与外婆相处的点点滴滴,尤其是结尾“我想她了”直白地表达出对已离世外婆的思念。启示:外婆的坚强让我们懂得面对生活的重担要勇敢承担,不轻易向困难低头。而作者的思念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与亲人的相处,多给予他们关爱,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5.D 6.积极乐观;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疼爱儿女;有远见,希望儿女读书成才。 7.(1)示例:外貌描写,形象写出母亲劳作后满身是汗的样子,描绘出母亲劳作时候的艰辛。(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2)示例:“舀”、“压”、“捏”、“取”、“牵”这一系列动作/这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写出母亲包粽子动作的娴熟,体现母亲的心灵手巧,表达作者对母亲娴熟技艺的赞美。(评分说明:意思对即可。) 8.①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围绕母亲和粽叶展开叙写;③“栖”字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母爱”当作“鸟”一类的物来写;④点明中心(揭示主要情感)——表达对母爱的感激、赞美之情。 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亲比作“粽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虽平凡无奇,却默默奉献、疼爱儿女、有远见,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感激。【解析】5.考查内容理解。D.联系第⑥段中的“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可知,母亲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并不是体现了她的自卑感。故选D。6.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第②段中的“在乡下,干粽叶很廉价,一斤最多一块钱,可对母亲来说,已然十分满足和欣喜了”可得:积极乐观。根据第③段对于母亲包粽子的描写可得:心灵手巧。根据第⑤段中的“母亲面前的糯米似乎永远都包不光,堆在桌上的粽子,如同一座座‘粽山’,将她压得一刻也抬不起头来”可得:勤劳能干。根据第⑤段中的“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每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去过年,离家时,她都要给每家准备一大篮子粽子”可得:疼爱儿女。根据第⑥段中的“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可得:有远见,希望儿女读书成才。7.考查语句赏析。(1)这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从粽林中出来后清满身是汗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劳作的艰辛。(2)“舀”、“压”、“捏”、“取”、“牵”是对母亲包粽子的动作描写,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再现了母亲包粽子的过程,表现了她动作的娴熟,从中可以看出母亲的心灵手巧。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我对母亲的赞美。8.考查赏析题目。读文可知,本文共记叙了以下几件事,母亲去粽林里采粽叶,母亲包粽子,母亲给有钱人家包粽子贴补家用,母亲用采粽叶和做粽子做的钱供我们上了大学。同此可知,题目中的“粽叶”概括了文章的主经内容,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栖”是栖息的意思,多用于鸟在树上止息。此处用来写母爱,运用拟物的修辞,把无形的母爱化作有形的鸟,生动形象,直观可感。题目中的“母爱”一词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既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也传达出儿女们对母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9.考查词句赏析。“母亲不就是那一片片粽叶吗”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母亲比作粽叶,联系句中的“一生无求,寻常无奇”可知,此处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的平凡普通。联系句中的“但却总能用爱紧紧包裹我们,想方设法地为儿女们撑起一片远航的风帆”可知,还生动地表现了母亲的默默奉献(为子给孩子们挣学费,采粽叶去卖,给人包粽子)、疼爱儿女(年老以后给儿子们包粽子)、有远见(教育孩子们努力学习)。联系作者感情可知,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与感激之情。10.要人脉圈,更要书脉圈。 11.C 12.满腹诗书出口成章的陈更。 13.因为它很廉价,即使你买不起书,也可以去图书馆里借;它也很平易近人,和它交往,不需讲排场,看脸色;它还很单纯,不需要刻意谋划、顾忌和猜疑,只需你安安静静地捧读就可以了。 14.因为人脉圈里也有不少爱读书之人,结交这些人,也能帮我们拓展书脉圈,可谓是一举两得。”【解析】10.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结合本文的内容可知,中心论点是:要人脉圈,更要书脉圈。11.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学生要明确关联词语的意思及用法,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分句之间的关系,选择正确用法。第3段各分句间的分别是假设关系和递进关系。故选C。12.本题考查补写论据。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1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仔细阅读文章,根据第⑦段“与人脉圈相比,书脉圈更容易建立,因为它很廉价,即使你买不起书,也可以去图书馆里借;它也很平易近人,和它交往,不需讲排场,看脸色;它还很单纯,不需要刻意谋划、顾忌和猜疑,只需你安安静静地捧读就可以了。”来作答即可。1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根据第⑧段“当然,这也不等于说让我们彻底不去交际,远离人脉圈,一门心思地宅在家里去建书脉圈,而是要我们放弃去拓展一些无效的、无意义的和功利性、目的性太强的人脉圈,”这段是过渡段,接着引出第⑨段“同样,人脉圈里也有不少爱读书之人,结交这些人,也能帮我们拓展书脉圈,可谓是一举两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