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李国文散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拾叶者言李国文①银杏树,在南方很多,到了太寒冷的北方。②这种树,又名公孙树,那意思是说它的生长期很慢,通常是爷爷种下的树,要到孙子那一辈,叫做白果,因其外壳薄白而名,微苦,颇有不同一般的滋味。旧时,冬天,夜晚,于小可盈握的炭炉上,炒一捧白果,在寒风中,塞入嘴中也很有一点暖在心头之意。③不过,长到这把年纪,看到过许多地方的许多银杏树,至今,却尚无眼福一睹,便把对于树的兴趣,关注到银杏树叶了。拾这种树的叶子,集火花,集钱币一样,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薄似纸,轻似羽,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④在北京的香山脚下,就在双清别墅附近,有那么几株古老银杏,又在空旷地上,栽种了一些,尚不成林。不过,一到秋天,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放眼看去,红中有黄,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⑤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的兴趣,作一个小小的纪念。⑥这片银杏叶,从此在书中的某一页与某篇相伴,也多了一丝斯文。⑦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⑧在大自然中,它算得上最微末的事物了,所以,那种不想让你注意,也不想让你不注意的自然而然的样子,也含有一份做人之道的平实在内的。若是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也就多了一点自知之明,也就有了尊严。⑨叶是一回事,但无数的叶构成的树,则是另一回事。⑩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仰视之,赞叹之,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的这两棵银杏树 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 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落地无声,随风而来,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 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去了,但你留下了它呢,也就留住了。知识见闻的积累也好,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也好,都是应该珍惜 这样,你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也就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了。(选自《中华活页文选》)(1)用简练语言概括作者在“拾叶”中获得了哪些乐趣。(2)文章写泰安岱庙和韶关南华寺的银杏树,分别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3)结合语境,欣赏文中划线句子的精彩之处。(4)请谈谈在跟随作者拾起一片一片叶子的同时,你得到了哪些人生感悟。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旅伴李国文①你走过夜路吗?②没有旅伴,只有你一个人踽踽独行?③那时,你会感到孤独。你会觉得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与社会隔绝的,当然更不希望被社会抛弃。哪怕鲁滨孙飘流到荒岛上,还有一个礼拜五和他做伴呢!人需要人,和人需要阳光、空气一样重要。④假如,这时在你身后的漆黑中,有一星灯亮,虽然你会忐忑,谁知后面来的是好人还是歹徒,但你将不会再有孤单的那空空荡荡的心悸。真正的被人为的孤独起来,那是一种折磨。⑤我先听到身后些微的动静,回头看到一盏明灭不定的灯亮,我能判断,那不是飞舞的流萤。我驻足,回过头去,任那还带着秋阳温暖的河水,漫上来,浸湿我的脚,我等待着,希望有一个旅伴。⑥在我记忆中的这个夜晚,是在山西河南交界处的一条人烟稀少的丹河河谷里赶路。月明星稀,秋虫啁鸣,凉风飒飒,草木萧萧,若不是我那时的政治境遇,若不是要急急地从深山沟里那个我下放劳动的小山村,步行数十里,赶到山下刚开通运营的火车站,准备转车回北京的话,那秋夜实在是怡人的。⑦灯近了些,也许影影绰绰地发现了我,那灯火,便停在原地了。⑧那是若干年前的事了,如今回想起来,当时的辛酸、苦涩和严峻,渐渐地不占很重要的位置。相反,阳光下的山,山阴里的河,河谷间人与人在劳动中的友情,倒似雾似梦地经常在心头泛起。在脑海里,仍保留着往日的温馨情爱,感到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可以寄托寸心的所在,因此会不觉得孤独,还有可以信赖的友情在支撑着自己,去走不管多么艰难的路。⑨丹河到了柿子红熟的深秋,便清澈平缓,无声地在你身边流过。路就在曲曲弯弯、高高低低的河沿上,是由放羊的人、抄近道的人走出来的。若顺盘山公路,我将赶不上明天一早的火车,只有这一班车。⑩等我继续赶路向前走去的时候,那并不很亮的松明,迟疑了一会儿,又随着脚步的高低,一跳一跳地走动了。 如果我不是厄运袭来的话,也不会抛妻别子来到这群山深处。当然,我更不会以至于一辆顺路车子都搭不上的。那时候,那些鹰犬作践人时,比起山里的野兽,多一层变态的恶。他们整日间挥舞无形的鞭子,把所有的人都驱赶得远远地躲开我,让人像害怕瘟疫一样,见到我避之唯恐不及。用孤独,来摧垮一个人的精神和意志。这样,我只能踽踽独行在这河边的小路上。 虽然,我离开山村的时候,有一辆运料的卡车下山,那司机终于不敢叫我上他的车,我一点也不怪他,他有他的难处。同样,我能体谅隔着帐篷说话人的苦心,他大声地,不知在问谁:“秋后还闹狼吗?” 没有回答。 他又说:“我可夜里听见过狼嚎的。”这分明是在提醒我。 不知哪位好心朋友,有意识地扔一根白蜡杆在路口,那是一种韧性很强、轻易不断的木棍。我心里谢了,俯身捡了起来,上路了。 夜深露重,茕然独行,不过有了身后面的这位若即若离的行路人,我觉得我不再寂寞,也不担心出没的野兽。无论如何,在路途中,又是这样凄冷的秋夜,有一个旅伴和没有一个旅伴是不相同的。尽管那人(我也不知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始终跟我保持距离,不过我已感激不尽了。我能理解,谁对陌生人不存戒心呢? 过了方山,上了公路,不远便是山下的一片平川,那星星点点的灯火闪烁处,就是火车站了。 这时,我发现那辆卡车才开了过来,想不到比我这步行的人还慢,真是太奇怪了。 那位师傅发现我,刹住车,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也许在这里没有了什么顾忌,他甚至埋怨我:“你啊你啊,我在公路上等了你小半夜,想不到你竟敢抄近道,顺河边走,幸好没出什么事。快上车吧!” 我正想告诉他,这一路好歹有个伴时,那些手持松明的人也跟了上来。在模糊的光影里,我发现至少有三个人,说不定还多。与我前后脚走来的,见我往车上爬,他们也停下来。然后,我惊讶地看到,他们立刻调头,顺着来的方向往回走了。那明灭不定的松明,随着他们加快的脚步,轻捷地跳动,愈走愈远。 “谁?”师傅问我。 我不知道是谁。直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那几位好心的旅伴是谁!司机师傅告诉我,要是只有一个两个人的话,狼敢扑上来的。听到这里,我心里感到一股热,这世界竟还有这样的温馨!天还未亮,坐在驾驶室里忍不住激动的我,索性任由那滚烫的泪水痛快地流着。 从此,我深信,只要忠诚于自己,忠诚于朋友,哪怕是一条漆黑的夜路,一定会有旅伴与我一路同行,绝不会孤独,也不会寂寞的。 事隔若干年后,我回想那山垭口似雾似梦的情景,仍忍不住要问:那是谁呢?这些怕我被狼吃掉,在默默中送我一路的旅伴,退成了一个永远的然而是温馨的谜,也许再也解不开的。但对一个美好的世界来说,难道必定需要一个答案吗?美好,不就够了吗? 赶路吧!我总是对自己策励着,旅伴在等待着呢!本文多处运用伏笔,使文章结构严谨。文中“这时,我发现那辆卡车才开了过来,想不到比我这步行的人还慢,真是太奇怪了”这句话和哪句话相照应?本文语言十分朴实,却表达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请从语言表达角度对“我心里感到一股热,这世界竟还有这样的温馨!天还未亮,坐在驾驶室里忍不住激动的我,索性任由那滚烫的泪水痛快地流着”这段话进行评析。结合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鹰犬的作践下,人们都泯灭了良知。B.我知道有旅伴在等着我,所以敢抄近道走小路。C.拿松明赶夜路的人是特意护送我的旅伴。D.加上司机,一共有四个人在帮助我。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当时面临怎样的人生际遇。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旅伴”的理解。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惜春小札李国文春天是不知不觉来的,她走的时候,也是悄没声儿地离去。既不像秋天落下那么多的黄叶,“无边落木萧萧下”,造下满天声势;也不像冬天,一阵烂雪,一阵冻雨。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 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 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然而,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五九六九,沿河插柳”,这是地气已经转暖的南方写照。“七九河开,八九雁来”,而在北方,河里的冰,才刚刚解冻。等到它完全融化的日子,春天也差你多过去大半了。春天里有未褪尽的冬天,这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们管这种天气现象叫做“倒春寒”。于是,本来不典型、不明显的春天,又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北京的颐和园里,有一座知春亭。但知春亭是否“知春”呢 好像也未必。通常都是到了“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的那一会,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令北京人兴奋雀跃不已,大呼春天来了,其实,“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承德的避暑山庄里,有一幢烟雨楼。不过名为烟雨楼,但至少在春天里,是没有烟雨的。“烟雨”二字,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在高寒地带,只有塞外的干燥风和蒙古吹过来的沙尘,决不会有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的烟雨葱茏的风景。看来,北方的春天,就像朱自清那篇《踪迹》里写的那样,她“匆匆地来了,又匆匆地走了”。因此,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虽然李商隐告诫过,“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但春天,是唤醒心灵的季节,是情感萌发的季节,也是思绪涌动的季节,更是人的生命力勃兴旺盛的季节。人的生物钟,如果能够耳闻的话,可以相信,在这个季节里,响动的准是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之声,甚至血管里跳动着的激流,也会蕴含着前所未有力量。此时此刻,若是去爱,一定是炽热生死的爱;若是去恨,一定是刻骨的恨。若是去追求,去拼搏,去干一番事业,你会从你的身体里,获得超能量的“爆破力”,这种“神来之力”就是人类的春天效应。人的一生,何尝不如此呢 也有其春华秋实的生命过程。那么青春年少的日子,也就是最美好的春天了。然而,一生中的这个春天,似乎比北方真正的春天还要短促得多。人,有各式各样的活法,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无论怎样的一生,你千万要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因为,青春只有一次,一去便不复返。使你的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在作者的笔下,江南的春天和北方的春天有哪些不同之处 文章中间提到了北京颐和园的知春亭和承德避暑山庄的烟雨楼,请从作者行文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这篇文章的语言精炼而又优美,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文章标题“惜春小札”中“惜春”二字包括哪些含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西便门茶话李国文①如今,在大城市里,平民化的茶馆屈指可数,广东虽有早茶一说,但那里的吃喝与茶馆的茶趣,已不完全是一回事了。北京也有大碗茶一说,而且冠以老舍先生的名字,然而外宾日多,堂会日盛,与旧日平头百姓、贩夫走卒的茶馆文化,颇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了。我并非国粹主义者,从来不认为凡旧东西皆是古董,就必定应该珍惜,应该保留。但这种绝对中国式的联络感情的交往方式,渐渐退出社会生活,走向消亡,实在是有点遗憾的。②这种天南海北,云山雾罩,谈笑风生的茶馆,与西方注重精神的交流,讲究繁文缛节的文化沙龙,品味是迥然不同的;也与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倾向于享受人生,主题在于谈情说爱的派对,也毫无相似之处。中国人的茶馆,说实在的,是一种大众化的乐趣,是一种老少咸宜、对谁都敞开门户的活动,是一种绝不强求一致,允许自行其是,但愿心安理得的讲究“怡悦”二字的聚会。③茶,是一件好东西。中国是茶的祖国,中国人几乎都好喝茶,但不知为何,同胞们却不十分懂得茶的宽容精神,茶馆里的自由气氛,以这种精神和气氛指导自己的人生,实在很奇怪的。在茶馆里,不必像沙龙那样,都得谈一个高雅的题目,穿燕尾服,戴白手套,有话没话,总是要绉上几句,以示自己不是傻瓜。泡茶馆的饮客,那可自由多了,衣着不必整齐,坐姿不必考究,花钱不必太多,更重要的,言谈不必咬文嚼字,引经据典,卖弄学问,摇头晃尾。更不必学文坛上那些假洋鬼子、二道贩子,杜撰几个洋名词来吓唬人。坐在长条板凳上,喝着滚烫的热茶,想说就说,愿骂就骂,谈天说地,神侃胡聊。或陈谷子烂芝麻,旧日情怀,往事余韵,沉湎于回忆之中,不觉日之将午。或街谈巷议,稗史演义,小道消息,花絮轶闻,以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讲者信口,闻者随便,喷饭叫绝,拍案而起,那该是何等爽快和惬意啊!④做一个自然的而不是矫揉做作的人,那岂不也是难得的幸福嘛!再说,时髦青年的派对,那一个“对”字,音译得实在是很传神的。于是,就有小儿女们成双成对的好戏,必然出现或卿卿我我,喁喁情话;或搔首弄姿,撒娇嫉妒的很费心力去应付的场面。而到茶馆里来坐一坐的饮客,很少有不识相在那么多双眼睛下,示爱调情的。这些喝茶的,本求一个轻松自在的忘我境界,恐怕就不会在这种场合,掀起感情上的波澜了。所以,一杯在手,虽然说不上四大皆空,万念俱灰,但至少在茶水的香味中,暂时把生活的烦恼,日子的艰窘,工作中的不愉快,家庭里的纠葛等等头疼事,放在一边,这就是只有一盏清茶能起到的功效了。对一个在沙漠中跋涉的旅行家来说,有一片歇脚的绿洲,岂不等于上帝的笑脸嘛?⑤琴弦绷得太紧,就有断的危险;茶杯陡冷陡热,很可能就会爆裂;一个人,神经要是总处于紧张状态之中,没准会生出毛病。所以,要学会饮中国茶,要懂得饮茶的宽容放松之道。君不见茶馆里何其熙熙攘攘,又何其气氛融洽?高谈阔论与充耳不闻并存,驴吸鲸饮与徐徐品味同在。在茶馆里,没有什么一定要领袖群伦的人物,大家平等,彼此彼此。只有这样一杯清茶的氛围,心能静得下来,气能平得下去,这就只有茶能起到调和作用。如果是酒的话,火上加油,双方肯定剑拔弩张不可。⑥因此,以茶代酒,永远不会胡说八道。以茗佐餐,必然会是斯文客气。这世界上只有喝茶人最潇洒,最从容,不斗气,不好胜,我们听说过喝啤酒的冠军,喝白酒的英雄,但饮茶者才不屑去创造这些记录呢!有一份与他人无干,只有自己领受的快乐,就足矣足矣了。咖啡太强劲,可可太甜腻,饮料中防腐剂太多,汽水类含有化学物质,唯独茶,来自本国土地的饮品,有着非舶来货所能相比的得天独厚之处。清心明目,醒脑提神,多饮无害,常饮有益,尤其茶的那一种冲淡清逸,平和凝重,味纯色雅,沁人心脾的品格,多多少少含有一点做人的道理在内。⑦茶馆是渐渐地少了,但饮茶之道还是应该提倡的。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列举“广东早茶”、北京大碗茶”的事例,是为了与“平民化茶馆”作比较,突出具有茶趣和平民化特点的茶馆文化。B.第②段中作者提出西方文化沙龙注重精神交流讲究繁文缚节,委婉表达了对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中国人茶馆的委婉批评。C.第③段中令作者感到实在很奇怪的事是中国人虽然几乎都好喝茶,但不很懂得饮茶之道,以宽容自由的精神和气氛指导人生。D.第⑥段中提到的“做人的道理”指的是饮茶者能够通过喝茶调和心态,不乱说话,对人斯文客气,潇洒从容,不斗气,不好胜结合上下文,请简要阐述第④段末画线句的含义。对一个在沙漠中玻涉的旅行家来说,有一片歇脚的绿洲,岂不等于上帝的笑脸嘛?文末作者认为应该提倡的“饮茶之道”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说明.答案1.(1)①感受到银杏树叶有一种特别的风格;②感觉到风景更加好看,帮助记忆。(2)两处描写的侧重点和用意不相同:泰安岱庙的银杏重在写树,突出其古朴;韶关南华寺的银杏,意在表现其平凡。(3)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银杏树叶的形状与质地,用词清新优雅,体现了作者对银杏树叶与众不同的特征的喜爱和真诚赞美。(4)①意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普通,就会省得许多烦恼,过自己的生活;③人不一定轰轰烈烈。【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根据文章第③段“拾这种树的叶子,集火花,集钱币一样在所有的树木中,独有银杏树叶算是独树一帜的,状似扇,薄似纸,轻似羽,洁净雅致,形成一种很特别的风格”可知,作者通过观察银杏叶的形状、质地,而生发了一种独特的感受,感悟到了银杏叶的不同;根据文章第④段“不过,一到秋天,这些银杏树,也飒飒地飘落满地黄叶,点缀着山光水色,也是怪有情调的。色彩总是搭配起来,放眼看去,红中有黄,于是,风景便格外好看了”可知,作者在观赏银杏叶是发现,本就美丽的景色,有了黄色的银杏叶的点缀,使得这里的景色有了别样的风味;根据文章第⑦段“有时候,翻开书,未读文章,因为很容易就翻到夹着叶片的那一页,它马上就突然出来。于是使你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可知,书中的银杏叶不仅可以做书签,还能帮助我们回忆起与它有关的事情。(2)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理解与分析。根据文章第⑩段“我记得有一年,在山东泰安的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的古银杏树,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数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阅遍人间变化的参天古树,同行的人,仰视之,赞叹之”可知,本段着重对岱庙的银杏树的高和树径进行了了描写,从侧面体现了银杏树的树龄之高;根据第 段“银杏树给人的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可知,银杏树既有“老年”的老成稳重,又有“青年”的俏丽活泼,表现了作者对银杏树的赞美。综上所述,作者主要描写了岱庙的银杏树的外形写出了它疏朗端庄、沉雄古逸的特点。根据文章第 段“前不久,到广东韶关的南华寺,时值初冬,但那银杏树叶,也到枯黄坠落的日子。在香烟缭绕中,落地无声,随风而来,看着看着,也仿佛悟到了一点禅意”及第 段“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可知,作者通过观赏银杏树叶的飘落获得了人生感悟:人类和树叶是一样的,一年又一年,不断繁衍生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是平凡的,但我们可以在这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我们要学会去珍惜并欣赏自己的平凡。通过“落地无声,随风而来”及“叶片不大,不一定轰轰烈烈”可知,作者着重体现了南华寺的银杏树叶的普通及平庸。(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通过划线句中的“状似扇”可知,本句将银杏叶的形状比作扇子;通过划线句中的“薄似纸”可知,本句将银杏叶比作纸;通过划线句中的“轻似羽”可知,本句将银杏叶比作羽毛。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银杏叶的形状、厚度、质地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阅读“状似扇,薄似纸,轻似羽”可以看出,本句为格式相同的三个分句,属于排比的修辞手法,本句运用文雅的词语,选择优美的意象,用极少的词语展现了银杏叶无尽的美,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独特的银杏叶的赞美与喜爱。(4)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根据文章第 段“这也是伟岸的人,各有其不一般的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的志趣,就是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的叶片,莫过于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生活”可知,作者通过高大古朴的银杏树想到了高大而伟岸的人,继而想到了与之相对的普通人,芸芸众生,又有几人是高大伟岸的呢?但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不必为自己的平庸焦虑,我们只要坚持做自己,就能看到生活的美好。根据文章第 段“这世界,这人类,也不就这样一季一季地生生不息吗?这无限之中,又是极有限的。因此,叶片不大,不一定轰轰烈烈,但也会有自己一生中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可知,作者看到了美丽的银杏叶随风飘摇,无声无息,就像没有存在过,但它已经在有限的时间里有了无限的美丽了,所以它不虚此行。我们人类也是一样的,我们不需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过好平凡的一生,就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2.和“虽然,我离开山村的时候,有一辆运料的卡车下山”一句相照应。 3.示例(1):“竟”“滚烫”“流”等词形象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无比激动之情,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旅伴”美好心灵的赞美和内心的感动之情。(“竟”字表达了“我”对旅伴暗中伴“我”夜行的出乎意料及由衷的感动。或:“滚烫”形象地表现了“我”内心激动的程度。或:“流”字写出了“我”泪水很多,形象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激动。)示例(2):这段话运用感叹句式,表现了“我”内心的无比激动之情,强烈表达了“我”对“旅伴”美好心灵的赞美和内心的感动之情。 4.C 5.围绕“抛妻别子来到群山深处下放劳动;被人为地孤立;精神孤独”回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6.围绕“那天夜里暗中送他的人;人生旅途中志同道合的人(或:关爱自己的人),表达了作者对关爱自己的人的感激,在友人的激励下,他要更好地生活”回答即可。【分析】2.本题考查分析内容理解伏笔的运用。伏笔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根据题干“这时,我发现那辆卡车才开了过来,想不到比我这步行的人还慢,真是太奇怪了”,句子中“才开了过来”表示自己之前见到过这辆车,去前文找叙述自己见到过这辆车的句子即与之照应。根据第 段“虽然,我离开山村的时候,有一辆运料的卡车下山,那司机终于不敢叫我上他的车,我一点也不怪他,他有他的难处”可知,与“我离开山村的时候,有一辆运料的卡车下山”照应。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选取赏析角度最关键,可从修辞、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本句可从用词方面赏析,如“竟”,竟然的意思,突出表现那些温暖人的力量带给“我”的感动。“痛快地流”,对人物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描写“我”流泪的情态,体现“我”的感动之深。还可以从句式方面赏析,如“我心里感到一股热,这世界竟还有这样的温馨!”用感叹句式,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4.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A.有误,“都”字太绝对,根据文章内容,有晚上特意护送“我”的人,还有半路等“我”的汽车司机,他们都没有泯灭良知。B.有误,根据第⑤段“我驻足,回过头去,任那还带着秋阳温暖的河水,漫上来,浸湿我的脚,我等待着,希望有一个旅伴”可知,“我”不知道有旅伴。D.有误,根据第 段“在模糊的光影里,我发现至少有三个人,说不定还多”可知,加上司机至少四个人,不是一共四个人。故选C。5.本题考查分析内容概括人物事件。根据第 段句子“如果我不是厄运袭来的话,也不会抛妻别子来到这群山深处。当然,我更不会以至于一辆顺路车子都搭不上的”“用孤独,来摧垮一个人的精神和意志”可概括要点,“我”正遭遇厄运,抛妻别子来到这群山深处。也正经历孤独的煎熬。6.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根据第⑤段“回过头去,任那还带着秋阳温暖的河水,漫上来,浸湿我的脚,我等待着,希望有一个旅伴”可知,“旅伴”指旅途中的伙伴。根据第 段“我还是不知道那几位好心的旅伴是谁!”可知,“旅伴”指那晚送“我”的人。根据第 段“我深信,只要忠诚于自己,忠诚于朋友,哪怕是一条漆黑的夜路,一定会有旅伴与我一路同行”可概括“旅伴”是与“我”志同道合的人。再根据第 段“我总是对自己策励着,旅伴在等待着呢!”表达对帮助过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带给读者对生活的信心。7.江南的春天更典型,在季节变换中,有明显的过渡,景色秀美、缠绵撩人;而北方的春天十分短暂,季节特点也很不明显,只匆匆而过。 8.作者前文说北方的春天不明显,很短暂,“知春亭”“烟雨楼”名为“知春”“烟雨”,实际情况却并不相符。这两段内容既承接上文,又引出下文作者的感慨:要去珍惜把握春天,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9.如文中第二段作者描绘了江南典型的春景,用了大量四字短语,用词精炼而又整齐,展现了江南春天缠绵撩人的特点,极富画面感,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炼而又优美的特点。 10.“惜春”既是叹惜自然界的春天短暂,告诫人们要把握春天,充分享受春天,又是告诫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让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这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解析】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典型的春天,应该在长江以南度过”可知南方的春天更加典型。根据“没有阴霾的天气、泥泞的道路、苍绿的苔痕、淅沥的雨声,能叫春天吗 没有随后的云淡风轻、煦阳照人、莺歌燕舞、花团锦簇,能叫春天吗 只有在雨丝风缕、春色迷人的江南,在秧田返青、菜花黄遍的水乡,在牧童短笛、渔歌唱晚的情景之中”可知江南的春天有明显的过渡,景色秀美。根据“那才是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中的缠绵的春天、撩人的春天”可知江南的春天缠绵撩人。根据“在北方,严格意义的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不明显的,或许也可以说并不存在的。”可知北方的春天十分短暂,季节特点并不明显。根据朱自清在《踪迹》里的描述可知北方的春天只是匆匆而过。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作者提到了颐和园里的知春亭,避暑山庄里的烟雨楼,虽名为“知春”“烟雨”,但实则不知春,无烟雨。这两段的内容紧承第三段中北方 的春天不明显,等人们感受到春天时,春天已经差不多过去大半了,但就是这样的春天还会“被冷风苦雨的肃杀景象笼罩”。又引出下文作者生发的感慨: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所以这两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9.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点。开放类试题,从文本当中选择相应的语段进行赏析即可。如第五段中对于北京颐和园知春亭的描写,多用短句,用语精炼,展开了北京春天迟来且短暂的特点。引用诗句,即富有童趣又贴合文意。“才在昆明湖的绿水上垂下几许可怜巴巴的柳枝”一句富有画面感,可以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北京春天的模样。10.本题考查赏析题目的含义。联系文本内容可知,北方的春天来得迟,又去得早,当人们感受到了春天时,它已经快速结束了,所以要“惜春”,所以要“捉住春天,把握春天,然后,充分地享受春天”。联系文本主旨可知,“惜春”还有提醒人们珍惜青春的时光,“珍惜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使青春“放出光华,享受青春的美,那才是生命最大的欢乐”。【点睛】解答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11.B 12.作者将生活中奋斗忙碌的人比喻为“在沙漠中跋涉的旅行家”,将茶馆比喻为“一片歇脚的绿洲”.将一杯清茶所引起的功效比喻为“上帝的笑脸”,形象表现了一盏清茶的调节作用,可以使奋斗忙碌的人轻松自在,忘却烦恼。 13.绝不强求一致,允许自行其是,讲究“怕悦”;宽容、自由,让人爽快、惬意;轻松自在,忘却烦恼;调和心态,宽容放松,心静气平;潇洒从容,不斗气好胜。【解析】11.B项表述错误,第②段中作者提出西方文化沙龙注重精神交流讲究繁文缚节,并没有批判中国茶馆文化的意思,而是说中国人的茶馆是一种大众化的乐趣,是一种老少咸宜、对谁都敞开门户的活动,是一种绝不强求一致,允许自行其是,但愿心安理得的讲究“怡悦”二字的聚会,包含赞赏之意。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将“生活中奋斗忙碌的人”比作“在沙漠中跋涉的旅行家”,将“茶馆”比作“歇脚的绿洲”,将“一杯清茶所引起的功效”比作“上帝的笑脸”,形象表现了一盏清茶能起到的功效:使忙碌的人轻松自在,忘却烦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3.从第②段“中国人的茶馆,说实在的,是一种大众化的乐趣,是一种老少咸宜、对谁都敞开门户的活动,是一种绝不强求一致,允许自行其是”可知,“饮茶之道”绝不强求一致,允许自行其是;从第③段可以提炼出“宽容精神”“自由多了”“何等爽快和惬意”作答;从第④段“在茶水的香味中,暂时把生活的烦恼,日子的艰窘,工作中的不愉快,家庭里的纠葛等等头疼事,放在一边”可知,茶可以让人忘却烦恼事;从第⑤段“只有这样一杯清茶的氛围,心能静得下来,气能平得下去,这就只有茶能起到调和作用”可知,“饮茶之道”在于调和心态,宽容放松,心静气平;从第⑥段“只有喝茶人最潇洒,最从容,不斗气,不好胜”可以得出,“饮茶之道”在于潇洒从容,不斗气好胜。据此分析提炼作答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