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叶兆言散文(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叶兆言散文(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叶兆言散文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题目。
陶文瑜的诗
叶兆言
①陶文瑜的诗,让人想起了戴望舒的《雨巷》。光阴荏苒,很多人都已不知道戴望舒,他被人们忘得差不多了。书上一本正经介绍说,这位诗人曾经很著名,是象征派的代表诗人,其实,就是在他最红火的年头,知道的人并不多,了解他的人更少。戴望舒一生写了很多诗,翻译了很多诗,他的翻译诗完全可以当作创作来欣赏。可惜大家只记得《雨巷》,只记得撑着油纸伞梦一般的姑娘,只记得那姑娘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凄婉和惆怅。
②一个好诗人,能有首诗让人惦记,已经很不错。不想用好诗人来夸奖陶文瑜,我是个不懂诗的书呆子,不懂诗的人照例不配谈诗歌,不懂就不应该胡说八道。情人眼里会出西施,猪八戒吃人参果,你觉得陶文瑜的诗可以读,能让人产生些美好联想,有些依依不舍的惦记,这就行了,足够了。
③陶文瑜生活在今日的苏州。这年头,寂寥迷茫的雨巷,早没有了愁怨的蛛网,时髦姑娘也再不打油纸伞。公共汽车像无人领养的宠物,穿街而过,把不知所措的我们搬来搬去,像翻日历一样。以往的历史,仿佛一个个与我们毫不相干的陌生人,悄然而至,飘然而去。这是个不解风情的城市,老式和新式的诗人守在空屋子里,把自己制成了蝴蝶一样的标本,战栗的翅膀在晴空万里中翻飞,然后戛然而止。
④陶文瑜有一手现代人很少擅长的毛笔字功夫,难免恃才矜己。艺高人胆大,有本事的才子,想不卖弄也难。他喜欢在宣纸上写诗,当然用毛笔,是行楷,加上红印。写信也是如此,在给我的来函上,随手写下自己的电子邮箱,一连串英文字母,就好像一个穿唐装的成功人士,突然系了根刺眼的领带。诗人都是些有毛病的人,在电脑时代,在灯红酒绿的商业潮流面前,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显出了一些格格不入,显得多少有些可笑。
⑤选择当诗人,说穿了,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诗给了人们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目光,有了这种目光,日常平庸的生活,外部世界的五光十色,便有了全新的意义。诗让我们看到了看不到的东西,让疲惫不堪的心灵,因此感到充实,感到肆无忌惮,感到阳光照进了茂密的树林。诗是一块敲门砖,或许它根本就砸不开现实世界坚实又无情的大门,但是有了这么一块砖头在手,咚咚的敲门声,便变得孔武有力起来。
我们像贴在电线杆上的
寻人启事
等待着找到别人或者
让别人找到自己
⑥体会诗歌,就是体会落叶归根,陶文瑜的诗,让我欲说还休。
(《生有热烈藏有俗常》)
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是个不解风情的城市,老式和新式的诗人守在空屋子里,把自己制成了蝴蝶一样的标本,战栗的翅膀在晴空万里中翻飞,然后戛然而止。
文章中作者用近似散文诗的笔调赞美诗歌的魅力,谈到对诗歌的看法,有哪些?
“陶文瑜的诗,让我欲说还休”,结合作者对诗歌的理解和链接材料,完成下面的题目。
【链接材料】
再见吧朋友再见
陶文瑜
就当是和以往一样/大家聚在一起/很开心的样子/散去的时候/你把我送到路口/我们挥挥手告别/然后你拿出手机/把朋友圈里我的名字删去/再见吧朋友再见/你深留在我心间/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我的诗吧【待定】
……大地留不下我/我就到天上去/从天上看下来街道快递点心铺/公交车面包店幼儿园/白发老头扶着生气的老太/走进家门/所有的世俗/美丽的慌张/我是多么依依不舍啊/你们/……/后来我从拥挤的人群中走过/竟见到了你们的身影/我拼尽力气喊着/你们的名字/却没有声音/朋友再见不话别/不把伤悲锁眉间/死亡不算新鲜事/活着也不更新鲜(《随风》)
(1)为下面的诗句进行朗诵设计。(从重音、语气、语速的角度进行设计)
后来我从拥挤的人群中走过/竟见到了你们的身影/我拼尽力气喊着/你们的名字/却没有声音/朋友再见不话别/不把伤悲锁眉间/死亡不算新鲜事/活着也不更新鲜
(2)分析陶文瑜的诗《再见吧朋友再见》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秣陵的小树苗
叶兆言
①为什么叙说南京这个城市,最好是从三国开始,因为在三国之前,这个城市真的没什么太大名气,它实在是太不起眼。在三国之前,以江苏境内的城市为例,南京没有苏州的名气大,更不如徐州,比它历史悠久的城市,掰手指数数可以有一串。在三国之前,南京甚至都不应该称之为城市,虽然它已经有了一连串的地名,譬如冶城,譬如越城,譬如金陵邑,又譬如秦汉时期的秣陵。然而规模都太小,更像是一些村庄,称之为一个城市十分勉强。真相其实很简单,如果不是三国的东吴在此定都,如果不是孙权在此做了皇帝,南京显然不可能有后来的历史。
②南京这个城市就是在三国时期发展起来,说它诞生于三国,不仅没什么大错,而且可以给人比较直观的印象,毕竟男孩子们玩的一款最流行游戏就叫三国。功盖三分国,遗恨失吞吴,三国的故事老百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大家多少都会知道一些。(甲处)
③这时候的南京还叫秣陵,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城,很不起眼。小霸王孙策拿下秣陵,立刻移兵到泾县,说明他心目中根本没觉得南京有多重要。在征服江东的过程中,秣陵只是孙策拿下的无数地盘之一。(乙处)
④孙策和孙权兄弟的家业来自父亲孙坚,他们是江南吴郡富春人,一开始打天下,却都是在北方发展,都是带着自己的子弟兵去北方作战。吴郡富春只是孙氏的龙兴之地,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孙权由吴郡迁徙治所到镇江,拉开了向西部发展的序幕,当时的镇江还叫京口。所谓“迁徙治所”,就是把办公地点从苏州一带移到镇江。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根据唐人许嵩的《建康实录》记载,目的就是为了要与曹操打一大仗。
⑤这一仗就是著名的赤壁大战,这时候,曹操已经统一了北方,气势汹汹地准备南下,打算统一全中国。这时候,处于劣势的孙权和刘备联手,在赤壁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仗。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的格局,这一仗打完,三国开始鼎足,镇江也正式成为东吴的中心。
⑥镇江距南京只有六十公里,有山有水,有江有河,与南京相比,进可攻退可守,地势优点完全不比南京差。自从东吴定都南京,也就是定都金陵,虎踞龙盘这样的夸张形容,多少年来就没有离开过。平心而论,在长江中下游,沿江流域类似这样的地形数不胜数,然而东吴偏偏是在最后,选定了南京。从吴郡搬到京口,不过经历了短短三年时间,也就是赤壁大战之后的第三年,孙权又一次迁徙了治所,这一次是把他的指挥部继续西移,移到了秣陵,并为秣陵改了一个名字,移到了南京的石头城下。
⑦孙权字仲谋,活了七十一岁,十八岁即位,在位时间很长。他听从了谋臣张纮的遗言,在公元211年迁徙治所南京。
⑧这次迁治的重大意义,就像种树一样,长成大树虽然是后来的事情,然而恰恰就是在这一年,南京这棵小树苗被孙权在无意中种下了。所以说是无意中种下,是孙权自己也没有想到,南京这个临时据点,这个临时的指挥部,一旦被确定下来,仿佛注入了魔法一样,从此就会变得无限神奇。从此,南京的历史开始了,从此,要想做出什么改变,要想继续挪一个窝,再也不像过去那么容易。南京这棵小树苗,在211年开始成活,它开始扎根,它的根须开始向下向深处进发,渐渐根深蒂固,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选自《燕赵都市报》)
研学师生读完叶兆言的新作《南京传》之节选《秣陵的小树苗》后,登门拜访了叶老。请完善下面的采访。
小语:叶老,作为长居南京六十年的南京人,您被公认为书写南京最多,也是写得最好的当代作家,是南京最理想的文学代言人。你在《秣陵的小树苗》中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
叶老:(1)
小文:(2)
叶老: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我想为南京立传,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
文章题为“秣陵的小树苗”,如果改为“东吴的天空”好不好 试谈谈你的理解。
下面这段话来自文中,你认为该放在甲处还是乙处?请结合文章分析。
譬如《三国演义》第一次写到南京,是在第十五回,回目是“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这时候,还没有孙权的什么事,出场露脸的是他哥哥小霸王孙策,也就是回目上的“孙伯符”。这时候,三国还不是三国,还处在群雄纷争时代,曹操还没有完全成气候,还在与吕布激战。刘备还在四处挂单,孙权还是小弟弟,他哥哥孙策刚与自己同岁的周瑜结盟。
本文语言浅近自然、平实晓畅、灵动轻快,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请试举一例加以说明。
举例:
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旧式的情感
叶兆言
①三年前,在纪念祖父①诞辰一百周年时,我有一点想不明白,那就是人们为什么总是对整数特别有兴趣。莫名其妙,就成了习惯。记得祖父在世时,对生日似乎很看重,尤其“文化大革命”后期,一家老小,都盼过节似地惦记着祖父的生日。
②有时候,祖父的生日庆祝,安排在阳历的那一天,有时候,却是阴历,关键是看大家的方便,最好是一个休息天,反正灵活机动,哪个日子好,就选那一天。祖父很喜欢过生日,喜欢那个热闹。有一年,阳历和阴历的这一天,都适合过生日,他老人家便孩子气地宣布:两个生日都过。
③想一想也简单,一个老人乐意过生日,原因就是平时太寂寞。老人永远是寂寞的,尤其是一个高寿的老人。同时代的人,一个接-一个去了,活得越久,意味着越要忍受寂寞的煎熬。对于家庭成员来说,也是如此,小辈们一个个都相对独立,有了自己的小家,下了乡,去了别的城市,只有老人过生日这个借口,才能让大家理所当然地走到一起。
④老人的寂寞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我侄女儿的小学要给解放军写慰问信,没人会写毛笔字,于是自告奋勇带回来,让祖父给她写。差不多相同的日子里,父亲想要什么内部资料,想要那些一时不易得手的马列著作,只要告诉祖父,祖父便会一笔不苟地抄了邮来。有一段时候,问祖父讨字留作纪念的人,渐渐多起来,闲着也是闲着,祖父就挨个地写,唐人的诗,宋人的词,毛主席的教导,一张张地写了,寄出去。唉,直到写烦了,人也太老了,写不动了啊。
⑤我记得常常陪祖父去四站路以外的王伯祥老人处。这是一位比祖父年龄更大的老人,他们从小学时代就是好朋友,相濡以沫,风风雨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友谊。难能可贵的,是祖父坚持每星期都坐着公共汽车去看望老朋友。祖父订了一份大字《参考》,大概是要级别够了才能订到,王伯祥老人虽然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级研究员,他似乎没有资格订阅,于是祖父便把自己订的报,带去给他看。每次见面大约两个多小时,一方是郑重其事地还报纸,另一方毕恭毕敬地将新的报纸递过去,然后就喝茶聊天,无主题变奏。
⑥说什么从来不重要,话不投机,酒逢知己,关键是看这一点。有时候,聊天也是一种寂寞,老人害怕寂寞,同时也最能享受寂寞。明白的老人永远是智者。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些老人的寂寞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从老派人的聊天中,明白了许多老式的情感。旧式的情感是人类的结晶,只有当它们真正失去时,我们才会感到它的珍重。老派的人所看中的那些旧式情感,今天已经不复存在。时过境迁,生活的节奏突然变快了。寂寞成了奢侈品,热闹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
⑦老人最害怕告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祖父晚年时,每次和他分别,心里都特别难受。于是大家就不说话,在房间里耗着,他坐在写字桌前写日记,我站在一边,有报纸,随手捞起一张,胡乱看下去。那时候即使说话,也是一些和分别无关的话题,想到哪里是哪里,海阔天空。祖父平时很喜欢和我对话,他常常表扬我,说我小小年纪,知道的事却不少,说我的水平似乎超过了同龄人。我记得他总是鼓励我多说话,他说讲什么并不重要,人有趣了,说什么话,都会有趣。早在还是一个无知的中学生时,我就是一个善于和老人对话的人。我并不知道祖父喜欢听什么,也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些问题。我曾经真的是觉得自己知道的事多,肚子里学问大,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源于老人的寂寞。
(本文有删改)
【注释】①本文作者的祖父是现代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
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写全家“盼过节似地惦记着祖父的生日”,主要是从侧面表现祖父生日的隆重程度。
B.第③段写祖父“寂寞”的原因主要有:同时代的人相继离世;小辈们先后独立与离家。
C.第⑤段中“坚持”“每星期”“坐着公共汽车”等词充分表现祖父对友情的执着。
D.第⑥段中“热闹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因为热闹背后往往缺失了那份寂寞的温情。
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有一年,阳历和阴历的这一天,都适合过生日,他老人家便孩子气地宣布:两个生日都过。(“老人家”与“孩子气”矛盾吗?为什么?)
(2)那时候即使说话,也是一些和分别无关的话题,想到哪里是哪里,海阔天空。(明明要“分别”了,为什么要说一些与分别无关的话?)
本文第④段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入了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请从中任选两种表达方式,结合内容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文中写王伯祥老人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祖父叶圣陶
叶兆言
①在纪念祖父一百周年诞辰时,我有一点想不明白,那就是人们为什么对整数特别感兴趣。莫名其妙,就成了习惯。记得祖父在世时,对生日似乎很看重,一家老小都盼过节似地惦记着祖父的生日。是不是整数无所谓,过阴历或阳历也无所谓,快到了,就掰着指头数,算一算还有多少天。
②祖父的生日庆祝,有时安排在阳历的那一天,有时候却是阴历,关键是看大家哪天方便。最好是一个休息天,反正灵活机动,哪个日子好,就选哪一天。祖父很喜欢过生日,喜欢那个热闹。有一年,阳历和阴历的这两天,都适合过生日,他老人家便孩子气地宣布:两个生日都过。想一想也简单,一位老人乐意过生日,原因就是平时太寂寞。老人永远是寂寞的,尤其是一个高寿的老人。而老人的寂寞,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③祖父是最会排遣寂寞,最能享受寂寞的智者。
④我侄女上的小学要给解放军写慰问信,没人会写毛笔字,于是侄女就自告奋勇带回来,让祖父给她写。同样,父亲想要什么内部资料,想要哪些一时不易到手的马列著作,只要告诉祖父,祖父便会一丝不苟地抄了,邮来。有一段时间,向祖父讨字留作纪念的人,渐渐多起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祖父就挨个地写。唐诗,宋词,毛主席的教导,一张张地写了,寄出去,直到写烦了,人也太老了,写不动了为止。
⑤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得以在祖父身边生活了一段儿时间,给他当邮差,陪他散步,也陪祖父接待和拜访文化圈里的名人名流。记得我常常陪祖父去四站路以外的王伯祥老人处。这是一位比祖父年龄更大的老人,他们从小学时代起就是好朋友,风风雨雨,已经有了好几十年的友谊。难能可贵的,是祖父坚持每星期都坐公共汽车去看望老朋友。祖父当时订了一份大学版《参考消息》,王伯祥老人也喜欢看,于是祖父便把自己订的报带去给他看。每次见面大约两个小时,一方郑重其事地还报纸,另一方毕恭毕敬地将新的报纸递过去,然后就喝茶聊天。说什么从来不重要,话语投机,酒逢知己,关键是看这一点。
⑥祖父平时很喜欢和我对话,他常常表扬我,说我小小年纪知道的事却不少。我记得他总是鼓励我多说话,说讲什么并不重要,人有趣了,说什么话都会有趣。早在还是一个无知的中学生时,我就是一个善于和老人对话的人,我曾经真的是觉得,自己知道的事多,肚子里学问大。后来才知道,那是源于老人的寂寞。
⑦祖父还教我做对子。后来我开始写小说,把发表的小说寄给祖父。祖父回信说,写的不错。祖父并不曾有意识的要培养我做一个作家。真正要谈起文学的启蒙,我的堂哥对我的影响要远大于我的父亲,更大于我的祖父。如果说,当作家和家学有什么关系的话,那就是家中无处不在的书,以及父亲和祖父的读书习惯。
⑧祖父即使到了80岁,每天还在写字桌前坐八个小时,在那里写信看书。家里的东西通常摆放很整齐,但祖父的书桌上却经常被书和纸堆满着。那双手因常年写作,手指骨节分明,青筋暴露。他的腰也因年老变得佝偻了,倚着椅背,但还是能透出一种坚定。祖父的一言一行,使我明白,写作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坐在那里坚持写。一个作家写的怎么样,是一回事儿,不间断地写更重要,只有写出来,一切才有可能。
⑨老人最害怕告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祖父晚年时,每次和他分手告别,心里都特别难受。于是大家就不说话,在房间里耗着。他坐在写字桌前写日记,我站在一边儿,有报纸随手捞起一张,胡乱看下去。那时候要说话也是一些和分别无关的话题,想到哪里是哪里,海阔天空,就这样静静地享受寂寞。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老人的寂寞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明白了许多珍贵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类的结晶,只有当它们真正逝去时,我们才会感到它们的珍贵。
作者围绕“祖父是最会排遣寂寞,最能享受寂寞的智者。”写了关于祖父的哪些事情?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括。
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往往会融合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请以第⑧段为例,简要分析其中两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作者是如何塑造祖父这一形象的?请从描写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并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本文原来的标题为《旧式的情感》,和现在的标题相比,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请结合文章内容举例分析。
答案
1.比喻,把老式和新式的诗人比作蝴蝶标本,生动形象的表现在今天这个时代诗歌渐渐被人遗忘、不受重视的现状,表达了诗人的怅惘、失落。 2.(1)诗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一种生活方式。(2)诗歌给了人们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目光,日常平庸的生活,外部世界的五光十色,便有了全新的意义。(3)诗歌让我们看到了看不到的东西,让疲惫不堪的心灵,因此感到充实,感到肆无忌惮,感到平静。(4)诗歌是一块敲门砖,是对抗生活的有力“武器”。 3.重读“竟”“拼尽力气”“再见”“不把”“死亡”“活着”,语气平静,语速平缓,表现诗人回到人间后见到朋友的激动,以及表达了对生死的坦然。
(2)(1)陶文瑜的《再见吧朋友再见》以平静的笔调写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与朋友的最后分别也如同平日聚会后的分别。“我碌碌无为的一生/因为一些和你相处的日子/才有了诗意/”,诗人和朋友的相处让他心灵充实,让世俗生活有了暖意,有了对抗生活的力量。(2)“快递”、“点心铺”、“公交车”、“面包店”、“幼儿园”、“白发老头扶着生气的老太走进家门”这些日常生活的细节都被观察世界的诗人写进诗中,充满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热爱、眷念,对这个世界无比的热爱。(3)即便诗人对离开这个世俗世界依依不舍,但诗人仍说:“不把伤悲锁眉间/死亡不算新鲜事/活着也不更新鲜”,诗人坦然、乐观的来迎接死亡。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依据“老式和新式的诗人守在空屋子里,把自己制成了蝴蝶一样的标本”可知,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把老式诗人和新式诗人比作蝴蝶标本,被放到屋子里,揭示许多诗人所创作的诗歌到如今这个时代已经不被重视,甚至遗忘的现实,从而抒发了作者沮丧、迷惘的心情。
2.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依据题干中“文章中作者”“谈到对诗歌的看法”可知,解答此题可以使用选文中的原句。可从相应语段中筛选抄录下来即可。先从文中找出表现“用近似散文诗的笔调赞美诗歌的魅力”这一意思的语段,并从语段中筛选出相应的语句即可。
依据⑤段“选择当诗人,说穿了,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可知, 选择当诗人,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这句话的含义在于强调选择文学创作或艺术表达是一种深层的、内在的生活选择,它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或爱好,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这种选择反映了个人对于精神追求、情感表达和文化创造的重视,是个人对生活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的表达。
依据⑤段“诗给了人们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目光,有了这种目光,日常平庸的生活,外部世界的五光十色,便有了全新的意义”可知,诗歌给了人们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目光,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角,日常平庸的生活和外部世界的五光十色获得了全新的意义。
依据⑤段“诗让我们看到了看不到的东西,让疲惫不堪的心灵,因此感到充实,感到肆无忌惮,感到阳光照进了茂密的树林”可知,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能够通过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出那些难以用日常语言直接表达的情感、思想和境界。这些“看不到的东西”可能是内心的微妙波动、抽象的概念、遥远的未来或过去的回忆,甚至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想象与幻想;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打破了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和限制,让我们能够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在诗歌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这种心灵上的自由与解放,让我们感到无比的畅快和愉悦。据此,可以概括为:诗歌作为一种精神的慰藉,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片宁静的港湾。它让我们在文字间找到共鸣,感受到人类共同的情感和经历。
依据⑤段“诗是一块敲门砖,或许它根本就砸不开现实世界坚实又无情的大门,但是有了这么一块砖头在手,咚咚的敲门声,便变得孔武有力起来”可知,诗歌就像一块敲门砖,敲开现实生活的大门,成为诗人与生活对抗的有力“武器”。
3.本题考查朗读设计和分析诗歌蕴含的意蕴。
(1)重读:“竟”“拼尽力气”“再见”“不把”“死亡”“活着”这几个词语可重读。依据诗歌内容和语境和可知,“竟”强调了所见到的对象;“拼尽力气”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我渴望见到的心情,“再见”表现了对与朋友即将分别的不舍;“不把”“死亡”“活着”表现了诗人对生死看淡,坦然迎接死亡的乐观态度。整体看,这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朗读语调、语速:《再见吧朋友再见》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情的文字,主要表达了对生命、友情和离别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离别的不舍和对未来的希望。所以,朗读的时候,应以舒缓的语气,平和的语速朗读即可。
(2) 依据全诗内容可知,本诗通过写自己即将离开人世,与朋友的最后分别也如同平日聚会后的分别的情景的书写,显现出对生命的思考。
依据“我碌碌无为的一生/因为一些和你相处的日子/才有了诗意/”可知,这句话即是对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现在生活状态的反思,蕴含了诗人和朋友的相遇与相知,为彼此的生活带来了温暖和力量,表达了作者对往昔了那段时光的珍贵;
依据“快递”、“点心铺”、“公交车”、“面包店”、“幼儿园”、“白发老头扶着生气的老太走进家门”可知,这是使用细节描写,写出诗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依据“不把伤悲锁眉间/死亡不算新鲜事/活着也不更新鲜”可知,诗人通过“不要把伤悲锁眉间”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即不应该让悲伤长久地占据心灵,而是应该学会释放和排解负面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死亡不算新鲜事”则体现了诗人对于死亡的淡然态度;“活着也不更新鲜”则强调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整这句话写出了诗人对于生命和死亡的豁达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积极看法。
4.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南京的建城史。(或者南京的形成离不开三国的孙权) 叶老,你创作《南京传》的初衷是什么? 5.不好。文章标题运用比喻,把南京(秣陵)比作小树苗,生动形象地写出南京城在孙权刚刚迁徙治所时的微不足道和弱小,与后来的南京的根深叶茂形成对比,突出这次迁徙治所对于南京城的历史意义。标题新颖生动,富有表现力。而“东吴的天空”不仅仅指南京这一座城市,对于选文来说太大。 6.甲处 从结构上看,划线文段讲述的三国故事,照应了前文“三国的故事老百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大家多少都会知道一些。”从内容上看,《三国演义》中这个故事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南京这个城市就是在三国时期发展起来。 7. 这时候,还没有孙权的什么事,出场露脸的是他哥哥小霸王孙策,也就是回目上的“孙伯符”。 作者语言冲淡平和,不故作高深,近乎口语化,我们都能读懂;轻松平易又略带调侃的叙述语调,灵动轻松,让历史变得有趣,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灵距离。
【解析】4.本题考查采访词。
(1)根据题干“你在《秣陵的小树苗》中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的提示,找到①段“为什么叙说南京这个城市,最好是从三国开始,因为在三国之前,这个城市真的没什么太大名气,它实在是太不起眼”和⑧段“从此,南京的历史开始了,从此,要想做出什么改变,要想继续挪一个窝,再也不像过去那么容易。南京这棵小树苗,在211年开始成活,它开始扎根,它的根须开始向下向深处进发,渐渐根深蒂固,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概括为: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南京的建城史。(或者南京的形成离不开三国的孙权)
(2)根据题干“叶老:从公元211年孙权迁治秣陵,到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历经东吴霸业、六朝金粉、南唐偏安、明清隆替、民国风云,南京如何一步步走来?我想为南京立传,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中“我想为南京立传,透过南京这扇窗户看中国历史”的可知,谈的是写作本文的目的,可设计采访问题为:叶老,你创作《南京传》的初衷是什么?
5.本题考查标题作用。
根据标题“秣陵的小树苗”把南京(秣陵)比作小树苗,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南京城在孙权刚刚迁徙治所时的微不足道和弱小,结合⑧段“从此,南京的历史开始了,从此,要想做出什么改变,要想继续挪一个窝,再也不像过去那么容易。南京这棵小树苗,在211年开始成活,它开始扎根,它的根须开始向下向深处进发,渐渐根深蒂固,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可知,与后来的南京的根深叶茂形成对比,突出这次迁徙治所对于南京城的历史意义。
而“东吴的天空”所指不明,东吴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用,不能突出南京的特点,“天空”也太宽泛,不能表现“告诉大家的是南京的建城史”的写作目的。
因此,改为“东吴的天空”不好。
6.本题考查论据补充(或语句还原)。
从内容上看,根据语句“譬如《三国演义》第一次写到南京……他哥哥孙策刚与自己同岁的周瑜结盟”写的是举《三国演义》例说明三国之前南京还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孙权也还未掌权,结合②段“南京这个城市就是在三国时期发展起来……”可知,能有力地证明南京这个城市就是在三国时期发展起来的观点;
从结构上看,结合②段“三国的故事老百姓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大家多少都会知道一些”可知,《三国演义》中这个故事,与此照应,联系密切;
据此分析可知,请放在甲处。
7.本题考查语言赏析。根据题干“语言浅近自然、平实晓畅、灵动轻快”的提示,选择文中任何一句,分析出这一特点即可。
示例:举例:①段“为什么叙说南京这个城市,最好是从三国开始,因为在三国之前,这个城市真的没什么太大名气,它实在是太不起眼”。
说明:语言通俗,似拉家常,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灵距离;语调轻松,让枯燥的历史变得似生活般轻松灵动。
8.A 9.(1)不矛盾。“老人家”与“孩子气”融合在一起,既写出祖父返璞归真、如孩子般可爱纯真的一面。同时也反衬出老人平时生活的寂寞。
(2)因为与老人的分别有可能意味者永别,说一些告别的话总会加深人的伤感、难受,而说一些与分别无关的话即可以转移离别的苦楚,又能避免无话可说的尴尬、困窘。 10.①记叙。第④段讲述了三件事:一是祖父帮“我”侄女儿给解放军写信;二是祖父帮“我”父亲抄、邮资料;三是祖父挨个地为讨字的人写字。简洁的叙述,使本段层次非常清晰。②议论。“老人的寂寞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是本段的议论,总结了“我”的内心感受;追述祖父帮助大家的事件并不是赞扬祖父的热心肠,更多的是强调祖父很“寂寞”,而我们身边人常常忽视祖父的寂寞。③抒情。“唉,直到写烦了,人也太老了,写不动了啊。”抒发我对祖父逐渐老去的无限感慨,充满无奈与疼惜。 11.写王伯祥老人,是为了展现祖父与他的交往;强调祖父与王伯祥老人的交往最能体现“旧式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回味,使读者关注现实生活,引起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解析】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A.有误,联系第①段中“记得祖父在世时,对生日似乎很看重”,第②段中“祖父很喜欢过生日,喜欢那个热闹”的内容可知,全家“盼过节似地惦记着祖父的生日”,不是为了从侧面表现祖父生日的隆重程度,而是因为祖父对生日很看重,喜欢过生日;
故选A。
9.考查对句子内容的理解。解答时,结合上下文内容和语境进行分析。
(1)联系第②段中“祖父很喜欢过生日,喜欢那个热闹”,第③段中“想一想也简单,一个老人乐意过生日,原因就是平时太寂寞。老人永远是寂寞的,尤其是一个高寿的老人。同时代的人,一个接一个去了,活得越久,意味着越要忍受寂寞的煎熬。对于家庭成员来说,也是如此,小辈们一个个都相对独立,有了自己的小家,下了乡,去了别的城市,只有老人过生日这个借口,才能让大家理所当然地走到一起”的内容可知,作者把“老人家”与“孩子气”融合在一起,既写出祖父返璞归真、如孩子般可爱纯真的一面,也反衬出老人平时生活的寂寞,两者并不矛盾。
(2)联系第⑦段中“老人最害怕告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祖父晚年时,每次和他分别,心里都特别难受。于是大家就不说话,在房间里耗着,他坐在写字桌前写日记,我站在一边,有报纸,随手捞起一张,胡乱看下去”的内容可知,在祖父晚年时,与老人的分别有可能就意味者永别,说一些告别的话总会加深人的伤感、难受,而说一些与分别无关的话即可以转移离别的痛苦,又能避免相对无言的尴尬和困窘,所以要说一些与分别无关的话。
10.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及作用分析。
联系“我侄女儿的小学要给解放军写慰问信,没人会写毛笔字,于是自告奋勇带回来,让祖父给她写。差不多相同的日子里,父亲想要什么内部资料,想要那些一时不易得手的马列著作,只要告诉祖父,祖父便会一笔不苟地抄了邮来。有一段时候,问祖父讨字留作纪念的人,渐渐多起来,闲着也是闲着,祖父就挨个地写”的内容可知,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讲述了三件事:一是祖父帮“我”侄女儿给解放军写信;二是祖父帮“我”父亲抄、邮资料;三是祖父挨个地为讨字的人写字。三个事件叙述简洁,使本段的层次十分清晰;
联系“老人的寂寞往往被我们所忽视”的内容可知,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总结了“我”的内心感受;联系下文追述祖父帮助大家的事件可知,作者并不是通过这件帮助别人的事件赞扬祖父的热心肠,而是突出祖父生活的“寂寞”,而身边的亲人常常忽视祖父的寂寞;
联系“唉,直到写烦了,人也太老了,写不动了啊”的内容可知,采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祖父逐渐老去的无限感慨,充满了无奈与疼惜之情。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联系第⑤段中“我记得常常陪祖父去四站路以外的王伯祥老人处。这是一位比祖父年龄更大的老人,他们从小学时代就是好朋友,相濡以沫,风风雨雨,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友谊。难能可贵的,是祖父坚持每星期都坐着公共汽车去看望老朋友。祖父订了一份大字《参考》,大概是要级别够了才能订到,王伯祥老人虽然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级研究员,他似乎没有资格订阅,于是祖父便把自己订的报,带去给他看。每次见面大约两个多小时,一方是郑重其事地还报纸,另一方毕恭毕敬地将新的报纸递过去,然后就喝茶聊天,无主题变奏”的内容可知,写王伯祥老人,是为了展现祖父与他的交往:小学时就是好朋友;经得起风雨,一直陪伴左右;定期见面,送还报纸;喝茶聊天。联系第⑥段中“说什么从来不重要,话不投机,酒逢知己,关键是看这一点。有时候,聊天也是一种寂寞,老人害怕寂寞,同时也最能享受寂寞。明白的老人永远是智者。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在这些老人的寂寞中,学到了许多东西。我从老派人的聊天中,明白了许多老式的情感。旧式的情感是人类的结晶,只有当它们真正失去时,我们才会感到它的珍重。老派的人所看中的那些旧式情感,今天已经不复存在。时过境迁,生活的节奏突然变快了。寂寞成了奢侈品,热闹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内容可知,作者强调祖父与王伯祥老人的交往最能体现“旧式的情感”。呼应题目,揭示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旧式的情感”是指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相濡以沫的温情,它是人类的珍贵结晶,同时引发读者对现实的反思。
12.①祖父过生日不管是不是整数,不管是阳历还是阴历,只要大家方便,热闹就行;②祖父帮“我”侄女写毛笔字、帮“我”父亲抄马列著作、给人写字留作纪念,直到写烦写不动为止;③祖父坚持每星期都坐公共汽车看望老朋友,并把订的报带去给他看;④祖父鼓励“我” 多说话,做个有趣的人;⑤教“我”做对子、对“我”发表的小说给予肯定;⑥祖父80岁还坚持在写字桌前写信看书;⑦祖父晚年与“我”告别的方式很特别。 13.示例一:通过正面描写(捕捉典型细节)塑造人物形象。“那双手因常年写作,手指骨节分明,青筋暴露。他的腰也因年老变得佝偻了,倚着椅背,但还是能透出一种坚定”通过对祖父双手手指和佝偻的腰的细节描写,突出了祖父活到老学到老,勤勉一生的治学精神。
14.示例二:通过评价性语句(叙议结合)塑造人物形象。“说什么从来不重要,话语投机,酒逢知己,关键是看这一点”突出祖父排遣寂寞的方法之一,就是与有共同话语的好朋友聊天,珍惜友谊,享受畅谈之乐。“写作其实非常简单, 就是要坐在那里坚持写。一个作家写的怎么样,是一回事儿,不间断地写更重要,只有写出来,一切才有可能”赞颂了祖父一生笔耕不辍,坚持读书写作的勤勉精神。
示例三: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家里的东西通常摆放很整齐,但祖父的书桌上却经常被书和纸堆满着”将家中整齐的摆设和祖父书桌堆满书和纸的情况进行对比,突出祖父钻研学问时大量查阅书籍资料,潜心治学的专注和刻苦精神。 15.示例:现在的标题“我的祖父叶圣陶”更好。理由:本文记叙了有关祖父的几件事:祖父乐意过生日;祖父手抄资料;祖父每周都去看望老朋友;祖父喜欢和“我”对话等。表现了老人的孤独、寂寞。该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与作者的关系,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叶圣陶是我国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和著名教育家,题目醒目,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12.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②段“祖父的生日庆祝,有时安排在阳历的那一天,有时候却是阴历,关键是看大家哪天方便。最好是一个休息天,反正灵活机动,哪个日子好,就选哪一天。祖父很喜欢过生日,喜欢那个热闹”可概括为:祖父过生日不管是不是整数,不管是阳历还是阴历,只要大家方便,热闹就行。
根据第④段“我侄女上的小学要给解放军写慰问信,没人会写毛笔字,于是侄女就自告奋勇带回来,让祖父给她写。同样,父亲想要什么内部资料,想要哪些一时不易到手的马列著作,只要告诉祖父,祖父便会一丝不苟地抄了,邮来。有一段时间,向祖父讨字留作纪念的人,渐渐多起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祖父就挨个地写。唐诗,宋词,毛主席的教导,一张张地写了,寄出去,直到写烦了,人也太老了,写不动了为止”可概括为:祖父帮“我”侄女写毛笔字、帮“我”父亲抄马列著作、给人写字留作纪念,直到写烦写不动为止。
根据第⑤段“祖父当时订了一份大学版《参考消息》,王伯祥老人也喜欢看,于是祖父便把自己订的报带去给他看。每次见面大约两个小时,一方郑重其事地还报纸,另一方毕恭毕敬地将新的报纸递过去,然后就喝茶聊天。说什么从来不重要,话语投机,酒逢知己,关键是看这一点。难能可贵的,是祖父坚持每星期都坐公共汽车去看望老朋友”可概括为:祖父坚持每星期都坐公共汽车看望老朋友,并把订的报带去给他看。
根据第⑥段“祖父平时很喜欢和我对话,他常常表扬我,说我小小年纪知道的事却不少。我记得他总是鼓励我多说话,说讲什么并不重要,人有趣了,说什么话都会有趣”可概括为:祖父鼓励“我” 多说话,做个有趣的人。
根据第⑦段“祖父还教我做对子。后来我开始写小说,把发表的小说寄给祖父。祖父回信说,写的不错”可概括为:教“我”做对子、对“我”发表的小说给予肯定。
根据第⑧段“祖父即使到了80岁,每天还在写字桌前坐八个小时,在那里写信看书”可概括为:祖父80岁还坚持在写字桌前写信看书。
根据第⑨段“祖父晚年时,每次和他分手告别,心里都特别难受。于是大家就不说话,在房间里耗着。他坐在写字桌前写日记,我站在一边儿,有报纸随手捞起一张,胡乱看下去”可概括为:祖父晚年与“我”告别的方式很特别。
13.本题考查表达方式及作用。
第⑧段运用了叙述、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祖父即使到了80岁,每天还在写字桌前坐八个小时,在那里写信看书。”这是叙述,直接陈述了祖父80岁仍坚持每天在写字桌前工作的事实,让读者对祖父的勤奋有了初步的了解。
“家里的东西通常摆放很整齐,但祖父的书桌上却经常被书和纸堆满着。那双手因常年写作,手指骨节分明,青筋暴露。他的腰也因年老变得佝偻了,倚着椅背,但还是能透出一种坚定。”这里是描写,通过对祖父书桌的杂乱、祖父双手和腰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祖父辛勤写作的状态,让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祖父的一言一行,使我明白,写作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要坐在那里坚持写。一个作家写的怎么样,是一回事儿,不间断地写更重要,只有写出来,一切才有可能。”这是议论,作者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表达了祖父的行为对自己关于写作的启发,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强调了坚持写作的重要性。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两个表达方式进行分析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在第⑧段中,作者运用了叙述、描写等。通过叙述“祖父即使到了80岁,每天还在写字桌前坐八个小时,在那里写信看书”,客观地交代了祖父在高龄时仍坚持写信看书的日常,让读者了解到祖父勤奋不懈的生活状态。通过描写“家里的东西通常摆放很整齐,但祖父的书桌上却经常被书和纸堆满着。那双手因常年写作,手指骨节分明,青筋暴露。他的腰也因年老变得佝偻了,倚着椅背,但还是能透出一种坚定”,细致地展现了祖父书桌的杂乱和他身体的衰老,却又凸显出他的坚定,在这样的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对祖父执着于写作的敬佩。
14.本题考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第⑧段“那双手因常年写作,手指骨节分明,青筋暴露。他的腰也因年老变得佝偻了,倚着椅背,但还是能透出一种坚定”运用了正面描写中的细节描写,通过对祖父双手手指和佝偻的腰这一细节的刻画,展现了祖父因长期写作而留下的身体痕迹,突出了祖父活到老学到老,勤勉一生的治学精神。
第⑤段“说什么从来不重要,话语投机,酒逢知己,关键是看这一点”运用了评价性语句,通过叙议结合的方式,突出祖父排遣寂寞的方法之一,就是与有共同话语的好朋友聊天,强调了祖父珍惜友谊,享受畅谈之乐。
第⑧段“家里的东西通常摆放很整齐,但祖父的书桌上却经常被书和纸堆满着”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家中整齐的摆设和祖父书桌堆满书和纸的情况进行对比,凸显出祖父钻研学问时大量查阅书籍资料,潜心治学的专注和刻苦精神。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从描写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祖父的形象。如第⑧段“那双手因常年写作,手指骨节分明,青筋暴露。他的腰也因年老变得佝偻了,倚着椅背,但还是能透出一种坚定”,这里对手指和腰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祖父一生坚持写作的勤奋与执着,让读者能真切地感受到祖父为文学付出的努力,凸显出他坚韧不拔的品质。又如第④段“祖父便会一丝不苟地抄了,邮来”,“一丝不苟”这一细节,表现出祖父对待帮父亲抄马列著作这件事的认真态度,从而体现出祖父为人的诚恳和热心。
15.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
若认为《我的祖父叶圣陶》这个标题更合适,可联系全文内容,主要围绕作者记忆中的祖父展开叙述,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事件展现祖父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以及对作者的影响。文章所写之事都聚焦在“祖父”这个人身上,标题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人物,让读者一目了然,能迅速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对象。联系第①段“在纪念祖父一百周年诞辰时,我有一点想不明白,那就是人们为什么对整数特别感兴趣”,直接开启对祖父诞辰的思考,引出下文对祖父的回忆。第②段“祖父的生日庆祝,有时安排在阳历的那一天,有时候却是阴历,关键是看大家哪天方便”等内容,具体描述了与祖父过生日相关的细节。文章始终围绕“祖父”展开,以《我的祖父叶圣陶》为题更能突出主题,使文章内容更集中明确。
若认为《旧式的情感》这个标题更合适,可联系文章内容,作者所描述的祖父的种种行为和情感,都带有过去时代的特点。比如祖父坚持每周看望老朋友的重情重义,对待晚辈的耐心和鼓励,以及他一生坚持写作和学习的执着等。联系第⑤段“难能可贵的,是祖父坚持每星期都坐公共汽车去看望老朋友”,展现了祖父对友情的珍视,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可能较为少见,体现了一种“旧式的情感”。第⑥段“祖父平时很喜欢和我对话,他常常表扬我,说我小小年纪知道的事却不少”体现了祖父对晚辈温暖关怀的情感方式,也具有过去时代的特色。以《旧式的情感》为题,更能突出祖父身上所具有的那些传统、真挚且在现代社会逐渐稀缺的情感品质,引发读者对过去美好情感的怀念和思考。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任选一个标题进行阐述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原来的标题“旧式的情感”更好。理由:本文通过描述祖父乐意过生日,不论方式与时间,只要热闹;祖父为晚辈手抄资料不辞辛劳;祖父每周坚持看望老朋友,风雨无阻;祖父喜欢和“我”对话,鼓励“我”表达等事件。展现出祖父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视、对友情的坚守以及对晚辈的关爱。这些情感具有传统、真挚、深厚的特点,与现代社会中快节奏、功利化的情感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旧式的情感”这一标题,不仅高度概括了文中祖父所展现出的那些传统而珍贵的情感特质,还能引发读者对过去美好情感模式的怀念与思考,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