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懂就要问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不懂就要问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子任务三:重温私塾的故事,收集“新鲜感”
《不懂就要问》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聚焦课题,发现“新鲜”
1.出示课题,聚焦“*”
通过前面课文的学习,我们走进了大青树下的小学,体验了花的学校。这节课,我们去古代的私塾学校,收集“新鲜感”,比比看谁找的新鲜词句最多。
教师板书课题,本课课题和其他课题有什么不一样?
聚焦课题中的“*”,引出“略读课文”。(板书:*不懂就要问 略读课文)
2.了解课型,关注学法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后泡泡中的提示,明确略读课文学习方法。
(1)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
(2)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板书:明要求 粗略读)
3.明确要求,略读思考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本课学习的两个要求: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2)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评价标准:
能找出至少一个学习要求得一颗星;能找出两个学习要求得两颗星。
活动二:初读课文,圈画“新鲜”
1.自学生字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基本读通课文。
3.圈画带注音的字词,把这些字词多读几遍
4.小组内解决“字词”的读音关。
(1)认读生字
sòng lì quān hú jiè lì xiáng ái
诵 例 圈 糊 戒 厉 详 挨
引导:指名依序认读,提醒注意读准字音。
(2)多音字指导。
“圈quān”
点拨:
读quān时,①表示圈子,如铁圈儿、圈外;②表示在四周加上限制(多指地方),围,如圈地;③表示画圈做记号,如圈选。
读juān时,①表示用栅栏把家禽家畜围起来,如把鸡圈起来;②表示把人关起来,如孩子总圈在家里不好。
读juàn时,①表示养猪羊等牲畜的简易建筑,有栅和栏,如猪圈;②表示姓。
练习——送词语宝宝回家:圈选、铁圈儿、猪圈。
5.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同桌互讲。
评价标准:能讲清课文内容,得一颗星;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讲清楚课文内容,得两颗星。
(2)班级交流,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说说插图对应了故事的哪些内容?
预设:孙中山读几遍就背会了先生圈画的内容,但是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孙中山就大着胆子向先生提问。(板书:孙中山 不懂 提问 )
观察课文第二幅插图,说说插图对应了故事的哪些内容?
预设:孙中山的做法吓坏了同学们,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见孙中山背得很流利,不仅没打他,还给同学们讲书中的道理,大家听得很认真。(板书:认真听)
引导:结合两幅插图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课文讲述了少年孙中山在私塾读书,他背书很流利却不懂书里的意思,于是向先生提问,吓呆了其他同学。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过渡:同学们,私塾的老师一般都很严厉,孙中山竟然壮着胆子去问先生。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呢?我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起来收集了哪些“新鲜”词句呢
活动三:了解故事,品析“新鲜”
1.自学提示:请学生默读课文,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
教师提示课文后泡泡中的要求:
(1)略读课文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
(2)如果有个别的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
2.同桌互相交流画出的有新鲜感的词句。
评价标准:1.能画出至少三处有新鲜感的词句,得一颗星。2.能画出新鲜感的词句,并能交流自己的看法,得两颗星。
3.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再次认读生字、词语,正音。
交流有新鲜感的词句,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私塾、先生、戒尺”这3个词语,我觉得很陌生,平常没有接触过。
点拨:先读准音,再借助图片或教师补充讲解,了解意思:“先生”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老师。“私塾”指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书先生,没有规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戒尺”是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用的木板,课文第二幅插图中先生手中拿的就是戒尺。
预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我觉得这样的读书方式很特别,读起来觉得很新鲜。
点拨:简要补充介绍一些旧时私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过渡: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旧时私塾的知识吧!
拓展资料:
私塾入学的学生一般六岁。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教材一般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
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私塾注重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师追问: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情形,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学生默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词句展开交流。
预设:“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个句子我觉得有新鲜感。因为这是对孙中山的心理描写,可见孙中山乐于思考,令人佩服。
预设:“壮着胆子站起来”可见为了弄清楚书中的道理,不糊里糊涂地背,孙中山鼓足勇气,表明他追求真理的欲望强烈。
预设: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点拨:思考: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抓住“摇头晃脑、鸦雀无声”,想象同学们突然间吓呆的表情,想象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结合课件中图片,请同学观察图中同学的表情动作想象描写:
有的同学( ),有的同学( ),有的想:( ),有的小声嘀咕:( )。
预设:惊得目瞪口呆 吓得用书挡住脸 孙中山吃了豹子胆啦 孙中山这下可要挨揍了
预设:孙中山站起来问先生的时候,同学们都被他的举动吓呆了,可见孙中山具有认真学习、勤学好问的品质。
由“摇头晃脑”,适时拓展带有身体器官名称的词语:挤眉弄眼 抓耳挠腮 张牙舞爪 手舞足蹈 心明眼亮……
请学生默读第4-7自然段,思考: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先生从“拿着戒尺”“厉声”到“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的变化。
“戒尺”这个词语学生会觉得陌生,平时没有接触过,有新鲜感,教师应适时让学生了解“戒尺”就是古代私塾老师惩戒学生的木板。
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预设:孙中山完成了先生布置的任务,他渴望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善于思考、敢于提问,所以先生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预设:
句子3: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 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预设:私塾先生非常严厉,却打破习惯把书中的道理讲给同学们听,可见先生教书很认真,孙中山学得很认真。
活动四:交流看法,理解道理
1.请同学们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用一两句话写下来,尽量用上你觉得有新鲜感的词句,然后说说你的体会。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预设:学问就是学习和询问(知识、技能等)。联系前面同学惊呆的样子和他们的问话,我理解了孙中山那时敢于这样做是不寻常的。
预设:孙中山当时宁愿挨打也要弄清楚道理的可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引导:想一想,你自己在学习上“不懂就问”的事例,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自由回答)
评价标准:能列举自己学习上“不懂就问”的事例,得一颗星;能够在全班同学面前大方分享事例,得一颗星。
2.积累语言
设计一个书签,在书签上写“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算挨打也值得。”把它作为自己的名言警句。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不懂就要问》这篇略读课文,了解了孙中山小时候上私塾的一个故事,明白了“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希望大家也像孙中山学习,养成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板书:勤学好问)
活动五:拓展延伸,深化道理
过渡:同学们,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先贤告诉我们“不懂就要问”这个道理。今天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个明朝文学家宋濂不懂就问的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文学家、学者宋濂自幼好学,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宋濂很爱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这次,宋濂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但老师不在家。宋濂不气馁,几天后再次拜访老师,这次老师没有接见他。因为天冷,宋濂的脚趾都被冻伤了。当宋濂第三次拜访的时候,掉入了雪坑中,幸好被人救起。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老师被他的诚心感动,耐心解答了他的问题。后来,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不畏艰辛困苦,拜访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文学家。
引导:读了《宋濂冒雪访师》的故事,你发现宋濂身上的优秀品质了吗?
评价标准:能准确说出宋濂身上的优秀品质,得一颗星。
预设:宋濂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不畏寒冷,不怕路远,吃了闭门羹也再次登门,体现出他勤学好问的可贵品质。
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孙中山先生的小故事,和同学们分享。
【板书设计】
*不懂就要问
略读课文——明要求——粗略读
孙中山 不懂——提问——认真听
勤学好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