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3课 古代印度学习目标1.识读地图《古代印度示意图》,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了解种姓制度的建立、特点及影响,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3.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感悟古代亚非文明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的基本特征。(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在古印度的一个城镇里,一个理发师的儿子,悄悄地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有一天,这位小伙子告诉他的父母,说他打算和这位姑娘成亲。小伙子满以为父母会为此事而感到高兴,但想不到父母坚决反对。他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孩子,这件事根本办不到,因为这不符合我国的制度。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她的种姓是刹帝利,你们两个根本不相配,因而她是不能与你成亲的。你死了这条心吧,我会给你找一个首陀罗的姑娘为妻。”听了父亲的一番话,理发师的儿子怔住了。他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思恋着那姑娘。最后,年轻人在绝望中忧郁而死。导入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今天印度古代印度示意图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哈拉帕摩亨佐·达罗2.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建国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衰弱:外族侵扰前23世纪—前18世纪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324-前187年孔雀王朝时期前539年古代西亚的波斯人、希腊的亚历山大帝国、中亚的游牧民族和近代的欧洲人,都觊觎着印度的财富而侵入这里。首都:华氏城(1)以绘制时间轴的方式展示文明发展历程(1)文明产生大约为公元前 23 世纪—前 18 世纪,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古代印度示意图教材P11的相关史事阅读(2)国家建立公元前 1500 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阅读课本,归纳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的王朝是什么?列举史实例证其鼎盛。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小结:概况孔雀王朝繁荣的表现:孔雀王朝王宫遗址(3)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识读图片回答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是现今国际通用数字。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正因阿拉伯人的传播,成为该种数字最终被国际通用的关键节点,所以人们称其为“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由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组成。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形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材料研读: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等级的差别被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种姓制度逐渐形成。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二、森严的种姓制度2.结合教材内容,从等级名称、人员构成和职责义务等方面列表归纳。等级名称 人员构成 职责和义务第一等级: 婆罗门 祭司、贵族 掌管祭祀第二等级: 刹帝利 国王、武士、官吏 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 吠 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者 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贱民 在这四个等级之外,是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列表归纳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材料二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和饮料,而作为高级种姓婆罗门所享用的食物,其他种姓的人都可以吃;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材料一《摩奴法典》规定:首陀罗辱骂前三种姓,就割去舌头。婆罗门侮辱首陀罗将被处以罚款;出身低贱者无论用哪个肢体击打出身高贵者,该肢体就将被切断。首陀罗对婆罗门提出意见,就把滚油灌入耳中和口中;首陀罗与高种姓者同坐一桌,要在臀部烙印。特点: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3.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种姓制度的特点。种姓制度的特点123种姓界限森严种姓实行内婚种姓职业世袭4.影响材料1:这种制度……让印度社会保持了强大的稳定性,更给予了印度人极高的民族认同感,让印度虽然历经侵略和征服,却依然保持印度特色。……甚至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长达几百年的伊斯兰教统治也没有让印度伊斯兰化。——澎湃新闻《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阻碍印度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归纳种姓制度的影响?材料2:(这种制度)扼杀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的奋斗动力……由于经济贫困、缺乏教育、眼界狭窄……很多低种姓百姓还是像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守在自己种田、屠宰、理发、掏粪的世袭岗位上等待“来世”。……当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动力时,社会怎能不缺乏生机与活力?——澎湃新闻《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阻碍印度发展的》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小结:种姓制度的影响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背景《五分律》记载说:" 尔时诸释五百奴叛,住阿炼若处,诸释妇女欲往问讯布施之僧,诸奴闻之共言,我等当于道中抄取。"广大社会下层反抗斗争的激烈" 王为一切之主,但婆罗门除外,""王与婆罗门相遇,应让路与婆罗门。" 还记载"100岁的刹帝利见到5 岁的婆罗门,就应象儿子见到父亲一样。" ——《吠陀》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阶级矛盾等级矛盾阶层矛盾佛教宣扬“众生平等”,让低种姓人有了希望。2.分析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佛教的主要教义。材料:佛陀的教义和婆罗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主张“众生平等”……佛教认为神比人有大得多的神通,但是神作为众生之一种也不能免除轮回之苦。神还必须从佛陀教义的启示中求得最终解脱,祭神求福就完全是荒唐的事了。佛陀又驳斥婆罗门教的不同种姓从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产生的神话。……佛陀还说明,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自然如此的。——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佛教教义: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北传南传古印度——中亚——中国新疆——中国内地朝鲜日本越南——朝鲜、日本、越南等古印度——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缅甸、泰国、柬埔寨3.观察佛教传播示意图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佛教的对外传播的时间,绘制传播路线示意图。玄奘取经4.佛教对外传播的影响▲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1)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2)世界古代著名佛寺泰国首都曼谷玉佛寺(建于1782年)韩国通度寺(建于646年)日本奈良东大寺(建于745年)朝鲜普贤寺(建于1042年)文明 时间 发源的河流 文明的代表前3500古埃及尼罗河金字塔古巴比伦前3500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前23世纪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古 代印度古代印度河流域森严的种姓制度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概况:各等级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不能通婚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外传:北创和南传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1.摩亨佐·达罗的考古遗址(右图)在198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 )A.雅利安人创造的B.古代印度早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鼎盛时期的代表D.道教的起源地2.下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印度社会分为四个等级B. 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职业C. 不同等级的人可以相互通婚D. 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CB当堂达标3.(徐州中考改编)“当他们分割普鲁沙(巨人)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这则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A.印度的种姓制度B.埃及至高无上的王权C.中国的君主专制D.古巴比伦的法制传统4.(东营中考)某《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吠舍骂了要罚款150到200帕那,首陀罗骂了,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是古代印度的( )A.种姓制度 B.津贴制度C.封建制度 D.福利制度AADA5.(绥化中考)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C.道教 D.伊斯兰教6.下列关于佛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佛教是在印度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B. 佛教教义对当时渴望解除苦难的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C. 很多国王利用佛教“忍耐服从”的教义大力扶持佛教D.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但承认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共12张PPT)第3课 古代印度基础过关1.1856年,考古学家在今巴基斯坦的哈拉帕村附近发现了一枚冻石刻制的印章,这枚印章上面雕刻着类似独角兽的母牛形象。随着考古学家对印章的出土地哈拉帕进行发掘,这座古城址横空出世。与哈拉帕古城密切相关的古代文明是( )A.古埃及文明 B.古代印度文明C.古巴比伦文明 D.古代中国文明B2.马克思说:“从遥远的古代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导致印度社会“超稳定”状态的历史原因最可能是( )A.民主政治达到顶峰B.建筑技术比较发达C.种姓制度影响深远D.经济发展水平领先C3.观察下面示意图,其反映的是古代哪一文明成果的传播( )A.阿拉伯数字 B.佛教C.种姓制度 D.楔形文字B4.早期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同时,佛教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公元前3世纪中叶,印度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定佛教为国教。这说明( )A.佛教教义存在矛盾之处B.佛教已开始向外传播C.宗教只属于底层的民众D.宗教具有政治的属性D5.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下面摘编自古代印度和古巴比伦的法律文献都体现出( )B能力提升杀死婆罗门的人应处以最痛苦的死刑。但是,高级种姓杀死首陀罗可用牲畜抵偿,或者只是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摘编自《摩奴 法典》 若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了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只需赔偿少量钱财;若伤害了奴隶的眼睛,则只需向奴隶主赔偿奴隶身价的一半。——摘编自《汉谟拉比法典》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阶级社会的不平等C.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D.奴隶社会地位提高6.释迦牟尼面对印度社会的现状,提出以“无我”的精神来抵抗婆罗门崇高的“我”,提倡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思想,最终创立了佛教。据此可知,释迦牟尼的这一思想( )A.受婆罗门教启发而产生B.冲击了印度种姓制度C.是印度当代文化的源头D.侧重于化解社会矛盾B7.剧本设计 同学们为加深对本课知识的了解,编制了情景剧并开展剧情排练,此外,他们还进行了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10分)【剧情一】材料一小金 我是吠舍,我爱上了刹帝利等级的一个姑娘,但我深知我们之间绝无可能小李 别看我是国王,我却没有掌握宗教神权的僧侣等级高小王 我生活在国家最底层,贱民这个身份让我每天都会遭受很多的歧视【剧情二】材料二 小史同学扮演古代印度一位宗教开创者。当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他感叹道: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顺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探究活动】材料三材料四①金字塔 ②《汉谟拉比法典》局部图③司母戊鼎 ④释迦牟尼佛像(1)运用有关知识说明剧情一中小金同学烦恼的原因。(2分)答案:因为在种姓制度下,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2分)(2)剧情二中小史同学扮演的是古代印度哪一宗教的哪位人物 (2分)答案:宗教:佛教。人物: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2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A、B、C、D代表的古代亚非文明名称。(4分)答案:A古埃及文明;B古代两河流域文明;C古代印度文明;D古代中国文明。(4分)(4)从材料四中选出一个古代亚非文明的成果(写图片序号),仿照示例,阐述其历史价值。(2分)示例:文明成果图②;历史价值:《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答案:(示例)文明成果③(1分);历史价值: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之一,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的辉煌成就。(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 目标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识读地图《古代印度示意图》,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初步了解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程。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史料实证:了解种姓制度的建立、特点及影响,理解种姓制度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知道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感悟古代亚非文明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的基本特征。重点 难点 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发展和对外传播。 难点: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对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认识。教法 学法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地图、示意图、史料设置问题进行探究。 自主学习、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导 与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 在古印度的一个城镇里,一个理发师的儿子,悄悄地爱上了一位刹帝利的姑娘,两人情投意合。有一天,这位小伙子告诉他的父母,说他打算和这位姑娘成亲。小伙子满以为父母会为此事而感到高兴,但想不到父母坚决反对。他父亲劝告他说:“我的孩子,这件事根本办不到,因为这不符合我国的制度。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低级种姓(首陀罗),而她的种姓是刹帝利,你们两个根本不相配,因而她是不能与你成亲的。你死了这条心吧,我会给你找一个首陀罗的姑娘为妻。”听了父亲的一番话,理发师的儿子怔住了。他茶不思、饭不想,整日思恋着那姑娘。最后,年轻人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印度》。 教师随笔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根据《古代印度示意图》(见课件)识别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古代印度文明发源于哪一大河流域。该河的源流概况如何 答案: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 2.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以绘制时间轴的方式(见课件)将古代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梳理出来。 答案:导 与 学 过 程 (1)文明产生 大约为公元前 23 世纪—前 18 世纪,印度河流域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 (2)国家建立 公元前 1500 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阅读课本,归纳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的王朝是什么?列举史实例证其鼎盛。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小结:概况孔雀王朝繁荣的表现: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 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3)古代印度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识读图片(见课件)回答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答案:“阿拉伯数字”。 过渡语:印度河、恒河流域创造文明的同时,政权巩固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会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板块二来看看。 板块二 森严的种姓制度 1.形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材料研读: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等级的差别被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种姓制度逐渐形成。 2.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根据示意图和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内容,从等级名称、人员构成和职责与义务等方面列表归纳。 答案: 等级名称人员构成职责与义务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管祭祀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者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 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贱民:在这四个等级之外,是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3.指导学生阅读材料(见课件),归纳种姓制度的影响。 不同种姓之间不能互相谈话、走动;高级种姓的人不能从低级种姓的人手中接受任何食物和饮料,而作为高级种姓婆罗门所享用的食物,其他种姓的人都可以吃;各种姓的人都有与自己的地位相应的传统职业,并逐渐固定下来,父子世代相传;每个种姓成员一般只能在本种姓内寻找配偶,各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违者将沦落为最卑下的贱民。 《摩奴法典》规定:首陀罗辱骂前三种姓,就割去舌头。婆罗门侮辱首陀罗将被处以罚款;出身低贱者无论用哪个肢体击打出身高贵者,该肢体就将被切断。首陀罗对婆罗门提出意见,就把滚油灌入耳中和口中;首陀罗与高种姓者同坐一桌,要在臀部烙印。 答案:有利于维持印度统治及社会安定;随着印度社会发展,造成种族隔离,下层群众备受歧视,激化社会矛盾,延缓社会进步。 过渡语:种姓等级界限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佛教应运而生。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西汉末年,佛教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境内,唐朝时,玄奘西行天竺(即古代印度)取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那么,佛教是怎样产生的 又是如何广泛传播的呢 4.影响 材料1:这种制度……让印度社会保持了强大的稳定性,更给予了印度人极高的民族认同感,让印度虽然历经侵略和征服,却依然保持印度特色。……甚至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长达几百年的伊斯兰教统治也没有让印度伊斯兰化。 ——澎湃新闻《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阻碍印度发展的》 答: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 材料2:(这种制度)扼杀了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人群的奋斗动力……由于经济贫困、缺乏教育、眼界狭窄……很多低种姓百姓还是像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守在自己种田、屠宰、理发、掏粪的世袭岗位上等待“来世”。……当占社会大多数的底层没有改变自己处境的动力时,社会怎能不缺乏生机与活力? ——澎湃新闻《印度:种姓制度是如何阻碍印度发展的》 答:它制造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平等;使下层劳动群众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板块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背景 《五分律》记载说:" 尔时诸释五百奴叛,住阿炼若处,诸释妇女欲往问讯布施之僧,诸奴闻之共言,我等当于道中抄取。" 广大社会下层反抗斗争的激烈 " 王为一切之主,但婆罗门除外,""王与婆罗门相遇,应让路与婆罗门。" 还记载"100岁的刹帝利见到5 岁的婆罗门,就应象儿子见到父亲一样。" ——《吠陀》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尖锐 2.分析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佛教的主要思想主张。 材料:佛陀的教义和婆罗教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主张“众生平等”……佛教认为神比人有大得多的神通,但是神作为众生之一种也不能免除轮回之苦。神还必须从佛陀教义的启示中求得最终解脱,祭神求福就完全是荒唐的事了。佛陀又驳斥婆罗门教的不同种姓从普鲁沙身体不同部分产生的神话。……佛陀还说明,社会上的不同种姓只是由于不同职业分工形成的,而不是自然如此的。 ——吴于廑主编:《世界史·古代史》 答案: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教师随笔导 与 学 过 程 3.观察佛教传播示意图(见课件)并结合教材内容,指出佛教对外传播的时间、对外传播的国家,绘制传播路线示意图。 4.观看图片(见课件),理解佛教对外传播的影响,知道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和世界古代著名佛寺。 结束语: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古代印度达到鼎盛。在印度奴隶制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性,成为印度奴隶制社会的重要特点。随着印度社会经济的发展,婆罗门和其他等级的矛盾激化,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教师随笔板书 设计当堂 达标 见学案、课件,学案、课件同步使用教学 反思 通过对古代印度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佛教的教义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某种需要,受到统治者特别是刹帝利的保护。根据特定情感目标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学生在相互尊重、信任的气氛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课 古代印度 授课课件.pptx 第3课 古代印度 教案.docx 第3课 古代印度习题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