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背影》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背影》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背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来源
《背影》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经典之作,以 “父亲的背影” 为核心线索,通过回忆车站送别时父亲买橘子的片段,用质朴的语言刻画了父亲蹒跚的背影与深沉的父爱,既展现了平凡生活中的亲情之美,也为学生学习 “细节描写”“情感表达” 提供了典范,是培养学生散文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与情感共鸣能力的优质素材。
二、课时安排
2 课时(每课时 45 分钟)
第一课时:聚焦 “寻迹背影 —— 触摸父爱的温度”—— 梳理文本情节,分析 “四次背影” 的内容,初步感知细节描写的作用;
第二课时:深挖 “解码背影 —— 读懂深沉的亲情”—— 探究作者情感变化,品味语言的质朴与深情,理解父爱的深层内涵,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准确认读并书写文中 “琐屑、颓唐、踌躇、蹒跚、琐屑、举箸、情郁于中” 等重点字词,理解 “狼藉、簌簌、颓唐、触目伤怀” 等词语的含义,积累描写人物动作、神态与抒情的常用词汇;
能运用 “抓关键细节、理情感脉络” 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 “四次背影” 的具体场景及作者的情感反应,提升语言概括能力;
品味散文 “质朴自然、饱含深情” 的语言风格,能从文中找出体现父爱细节的语句(如父亲买橘子的动作描写)和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如流泪的描写),分析其表达效果,初步掌握 “细节传情” 的写作技巧。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梳理 “背影出现的场景 — 作者的情感变化” 的文本脉络(从开篇的 “不相见” 到车站送别时的 “三次背影”,再到结尾的 “回忆背影”),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理解散文 “以线索串联情感” 的写作思路;
分析 “父亲的动作、外貌细节” 与 “父爱表达” 的关联,思考 “细节 — 情感 — 主题” 的逻辑链条(如 “蹒跚的步态” 体现父亲的衰老与付出,进而凸显父爱),提升批判性思维与分析能力;
结合文本内容与自身生活体验,讨论 “不同形式的父爱表达”,培养辩证思维,避免对 “父爱” 的片面认知(仅认为 “严厉” 或 “温柔” 是父爱,忽视平凡细节中的深情)。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 “平凡中的美”:通过文中对父亲 “蹒跚的步态”“笨拙的动作”“破旧的衣帽” 的描写,感受平凡生活中父爱 “不张扬却深沉” 的情感美;
鉴赏 “细节传情” 的艺术美:品味文中 “以动作写情感”(如父亲 “攀月台”“买橘子” 的动作)、“以环境衬情感”(如 “狼藉的站台”“簌簌的眼泪”)的手法,体会 “平淡语言中的深情”,理解 “于无声处见真情” 的审美境界;
尝试审美创造:模仿本文 “‘细节描写 + 情感抒发’” 的思路,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 “我眼中的亲情细节” 片段(如母亲缝衣服的手势、爷爷送上学的身影),展现对 “细节传情” 手法的初步运用。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背影》的创作背景(朱自清与父亲的矛盾与和解)与朱自清的散文成就,认识 “亲情” 是中华传统文化中 “家国情怀” 的基础,理解 “百善孝为先” 的文化内涵;
理解文中 “父亲的付出” 与 “作者的愧疚” 所体现的传统家庭伦理:如父亲 “放下尊严” 照顾儿子(失业后仍为儿子筹钱、买橘子),作者 “长大后读懂父爱” 的愧疚与感恩,传承 “理解父母、感恩亲情” 的文化传统;
结合当代社会 “亲情表达的变化”(如微信问候、视频通话),感受 “亲情的本质不变,形式随时代发展”,深化对 “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 的理解。
(五)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
从作者 “长大后读懂父爱” 的经历中,激发 “关注父母细节、理解父母付出” 的意识,树立 “主动与父母沟通、感恩父母” 的责任担当;
小组合作完成 “亲情细节寻访” 任务,收集家人对自己的关爱细节(如早餐、接送、留言条),制作 “亲情档案卡”,培养信息收集、整理与表达的实践能力;
开展 “给父母的一封信” 活动,鼓励学生结合文本感悟与自身经历,向父母表达理解与感恩,培养 “情感表达” 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 “分析散文中‘线索’与‘情感’关联” 的方法:能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 “四次背影” 的场景(开篇回忆、车站送别前、买橘子时、混入人群后)及作者的情感反应(平淡 — 关注 — 感动 — 怀念);
理解 “细节描写的作用”:通过分析父亲 “外貌(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动作(蹒跚、探、攀、缩、倾)、语言(‘我买几个橘子去’)” 等细节,体会细节对表现父爱、推动情感的作用;
品味文中 “质朴语言中的深情”:如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等语句,体会 “无华丽辞藻却情感真挚” 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 “情感的复杂性”:作者对父亲的情感从 “最初的不耐烦(隐含)” 到 “买橘子时的感动”,再到 “后来的愧疚与怀念”,需引导学生逐层挖掘,避免 “情感单一化” 认知;
理解 “背影的象征意义”:背影不仅是父亲的外形特征,更象征着父亲的衰老、付出与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爱从 “不懂” 到 “懂” 的成长,突破 “只看背影,不悟内涵” 的局限;
联系自身生活,实现 “情感共鸣与行动转化”:引导学生从 “读懂文本中的父爱” 转向 “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父爱细节”,并转化为 “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的实际行动,避免 “情感认知” 流于表面。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寻迹背影 —— 触摸父爱的温度
(一)导入:“老照片里的亲情细节”
创设情景:教室多媒体展示一组 “老照片”(无文字标注,均为亲情细节特写):
照片 1:泛黄的照片中,一位父亲背着孩子走过泥泞的小路,孩子趴在父亲背上,双手抓着父亲的衣领;
照片 2:一位母亲坐在灯下,戴着老花镜,为孩子缝补衣服,针线在布上穿梭;
照片 3:一位爷爷站在学校门口,手里提着早餐,目送孩子走进校园,身影有些佝偻。
师:同学们,这些老照片里藏着最平凡的亲情细节。看到这些照片,你们会想到自己生活中的哪个瞬间?(预设学生回答 1:我想到爸爸雨天背我过河,他的后背很温暖;预设学生回答 2:我想到妈妈每天早上为我做早餐,她的手被烫伤过;预设学生回答 3:我想到爷爷送我上学,他总是走在我后面,帮我提书包)
师:大家的回忆都很温暖!亲情往往藏在这些 “不显眼的细节” 里 —— 一个背影、一个动作、一句话。今天,我们就跟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起寻找那些藏在 “背影” 里的父爱细节,触摸父爱的温度。
设计意图:通过 “老照片分享” 的情景创设,贴合八年级学生对 “亲情回忆” 的情感共鸣点,用视觉细节激发学生的生活联想;同时自然引出 “亲情藏在细节中” 的核心话题,为后续分析 “背影细节” 做铺垫,实现 “情感导入 — 知识铺垫” 的双重目标。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圈点勾画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 “△” 标出不认识的字词或不懂的语句(如 “颓唐”“琐屑”),用 “——” 画出文中描写 “背影” 的句子和表达作者 “流泪” 的句子(如 “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学生朗读时,教师巡视,关注 “琐屑(suǒ xiè)、颓唐(tuí táng)、踌躇(chóu chú)、蹒跚(pán shān)、举箸(jǔ zhù)、情郁于中(qíng yù yú zhōng)” 等易读错或难写字词,以及 “狼藉、簌簌、触目伤怀” 等成语)
字词闯关,夯实基础
师:刚才大家朗读时,老师发现了一些需要重点关注的 “语言关卡”。现在我们来 “字词闯关”,每闯过一关,就能解锁一个 “亲情小知识”!
出示 PPT(分三关):
第一关:字音关
① 琐屑(suǒ xiè):细小繁杂的事情,文中指父亲为儿子安排行李、照看座位等小事;
② 蹒跚(pán shān):形容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文中指父亲年老体衰,走路不稳;
③ 踌躇(chóu chú):犹豫,文中指父亲在是否去买橘子时的犹豫(怕麻烦,又担心儿子口渴)。
(指名学生认读,纠正 “屑” 读 xiè 不读 xuè,“躇” 读 chú 不读 zhù)
第二关:词义关
① 狼藉(láng jí):乱七八糟的样子,文中指父亲送站时,车站的环境杂乱,也暗示家庭的困境;
② 簌簌(sù sù):形容眼泪等轻轻落下的声音,文中指作者看到父亲背影时,眼泪悄悄流下的样子;
③ 颓唐(tuí táng):精神萎靡、境况衰败,文中指父亲失业后,家境变差,精神状态不佳;
④ 触目伤怀(chù mù shāng huái):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文中指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想到父亲的辛苦与家庭的困境,内心伤感。
(学生解释后,教师结合 “亲情小知识” 补充:文中父亲 “蹒跚” 的步态、“颓唐” 的状态,都藏着他对家庭的承担 —— 失业后仍努力为儿子筹钱、送站,这些 “不完美” 的细节,正是父爱的真实体现)
第三关:语境关
请用 “蹒跚”“簌簌” 两个词语,写一个描写亲情细节的短句(如 “爷爷蹒跚地走过来,递给我热牛奶,我的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学生造句,教师点评,强调词语在情感语境中的准确运用)
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师:扫清了语言障碍,我们再来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围绕 “背影” 写了哪几件事?请用 “时间 + 地点 + 事件 + 背影” 的格式概括。
(预设学生回答 1:作者回忆八年前,在浦口车站,父亲送他上学,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让他感动;
预设学生回答 2:开篇作者说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怀念父亲的背影;车站送别时,父亲照看行李、讲价、买橘子、送别,多次出现背影;结尾作者读父亲的信,再次回忆背影;
教师引导总结:没错!作者的思路可以概括为 “回忆 — 送别 — 怀念”:
① 开篇(第 1 段):回忆背景,因家庭变故与父亲不相见,怀念背影;
② 中间(第 2-6 段):核心事件,浦口车站送别,四次出现背影(送别前的背影、买橘子时的背影、买完橘子的背影、混入人群的背影);
③ 结尾(第 7 段):读信感怀,再次回忆背影,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与愧疚。)
设计意图:通过 “闯关游戏” 化解字词学习的枯燥,结合语境造句让学生关联亲情情感;整体感知环节聚焦 “背影线索与情节脉络”,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本框架,落实 “语言建构与运用” 的基础目标,为后续分析背影细节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聚焦 “背影”,感知细节
情景创设:“背影观察日记”
师:现在我们化身 “情感观察员”,以 “日记” 的形式,精读课文第 2-6 段(车站送别部分),找出文中 “四次背影” 的具体场景,填写 “背影细节观察表”,分析每个背影的特点与作者的情感,8 分钟后每组派 “观察员” 汇报。
(出示 PPT 表格,学生小组讨论填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关注 “动作、外貌、环境” 等细节)
背影出现次数 具体场景 背影的细节(动作、外貌、环境) 作者的情感反应
第一次(第 2 段) 车站送别前,父亲照看行李 父亲 “照看行李”“讲价”,穿着 “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环境 “狼藉” 平淡(隐含不耐烦)
第二次(第 5 段) 父亲穿过铁道买橘子 蹒跚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攀月台(用手攀、两脚缩、身子倾)→抱橘子回来 感动(眼泪很快流下来)
第三次(第 5 段) 父亲买完橘子回来 抱着朱红的橘子,蹒跚走到这边,将橘子放在地上,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疼(赶紧去搀他)
第四次(第 6 段) 父亲送别后混入人群 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 不舍与伤感(眼泪又下来了)
小组汇报,师生补充
师:请 “观察员” 依次汇报四次背影的细节,其他小组认真听,随时补充!
第一次背影(送别前)
预设观察员:“第一次背影出现在父亲‘照看行李’时,他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衣服很朴素,甚至有些旧,说明家境不好。当时父亲在‘讲价’‘照看行李’,做这些琐碎的事,作者一开始可能觉得父亲‘啰嗦’,情感比较平淡,没有特别关注背影。”
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一开始对背影 “平淡” 甚至 “不耐烦”?(预设学生回答:作者当时二十岁左右,年轻气盛,可能觉得父亲的关心是多余的,不理解父亲的辛苦)
教师补充:这是 “情感的铺垫”—— 一开始的 “不懂”,才能反衬出后来 “懂” 时的感动,让情感变化更真实、更有层次。
第二次背影(买橘子时)
预设观察员:“这是最详细的一次背影!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蹒跚’说明父亲走路不稳,‘探身’说明他很小心;然后‘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缩’‘倾’这三个动词,写出父亲爬月台很艰难,需要用尽全身力气。作者看到这个背影,‘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说明他被父亲的付出感动了。”
教师引导:大家试着模仿父亲 “攀月台” 的动作,感受一下这个过程有多难?(学生模仿后,预设学生回答:很吃力,尤其是 “肥胖的身子倾”,很容易摔倒,父亲这么做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太不容易了)
教师总结:这三个动词是 “细节中的细节”—— 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电影特写一样,把父亲的 “老、胖、难” 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在铁道边努力的背影,这就是 “细节传情” 的魔力。
第三次背影(买橘子后)
预设观察员:“父亲买完橘子回来,‘抱着朱红的橘子,蹒跚地走到这边,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一股脑儿放’说明他很在意橘子,怕掉了;‘扑扑泥土’‘轻松似的’是假装轻松,其实他很累,不想让儿子担心。作者‘赶紧去搀他’,说明他心疼父亲,情感从‘感动’变成了‘心疼’。”
第四次背影(混入人群后)
预设观察员:“父亲送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然后‘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最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回过头’体现父亲的不舍,‘混入人群’说明父亲平凡、普通,但作者看着他消失,心里充满了不舍和伤感,眼泪又流下来了。”
对比分析,深化 “背影与情感” 的关联
师:对比四次背影,大家发现作者的情感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第二次背影(买橘子)最让作者感动?
(预设学生回答 1:作者的情感从 “平淡” 到 “感动” 到 “心疼” 再到 “不舍”,层层递进;
预设学生回答 2:第二次背影最详细,父亲爬月台买橘子很艰难,而且是 “特意为儿子做的”,体现了父亲的付出,所以最感动)
教师总结:四次背影,一次比一次详细,作者的情感一次比一次浓烈 —— 这就是 “线索的作用”:用 “背影” 串联起作者的情感变化,从 “不懂” 到 “懂”,从 “平淡” 到 “深情”,让文本情感更真实、更有感染力。而第二次背影(买橘子)是 “情感的高潮”,因为它最能体现父亲的 “付出与爱”—— 明知爬月台难,却依然为儿子去做,这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的爱,最动人。
设计意图:通过 “背影观察日记” 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在 “小组合作” 中主动提取文本细节,避免 “被动听讲” 的枯燥;对比分析四次背影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理解 “线索与情感” 的关联,初步感知 “细节传情” 手法,落实 “思维发展与提升” 目标,同时为下一课时探究父爱内涵做铺垫。
(四)三读课文:分析 “环境与人物”,理解 “父爱背景”
自主探究:“家庭困境与父爱的关系”
师:文中除了背影,还有很多描写 “家庭困境” 的语句(如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请大家找出这些语句,思考:家庭困境对表现父爱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主圈画,3 分钟后自由发言)
预设学生 1:“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里很困难,但父亲还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还亲自送作者上学,说明父亲在困境中依然承担责任,更能体现父爱的伟大;”
预设学生 2:“父亲‘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衣服很旧,说明他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却为儿子花钱,体现他对儿子的疼爱;”
预设学生 3:“父亲‘踌躇了一会’才决定去买橘子,可能是怕花钱,也怕麻烦,但最后还是去了,说明他把儿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即使家境不好,也想让儿子开心。”
师生合作,总结 “环境的衬托作用”
师:大家的分析很到位!家庭困境的描写,对表现父爱有三个重要作用:
① 反衬父爱:在 “祖母去世、父亲失业” 的双重打击下,父亲的处境已经很艰难,但他依然把最好的给儿子(筹钱、送站、买橘子),困境越重,父爱越显伟大;
② 解释细节:父亲 “蹒跚的步态”“破旧的衣服”“踌躇的态度”,都与家庭困境有关,这些 “不完美” 的细节,让父爱更真实 —— 不是 “超人式” 的爱,而是 “普通人在困境中拼尽全力的爱”;
③ 铺垫情感:作者看到父亲在困境中的付出,才会从 “不耐烦” 转为 “感动”,最后产生 “愧疚”—— 如果家境优渥,父亲的付出可能不会这么 “扎心”,作者的情感变化也不会这么强烈。
师:再思考:如果去掉 “家庭困境” 的描写,父亲的背影还会这么动人吗?(预设学生回答:不会,因为没有困境的衬托,父亲的付出就显得很平常,无法体现他 “拼尽全力” 的爱,作者的感动也会显得突兀)
聚焦 “父亲的语言”,体会 “无声的爱”
师:文中父亲的语言很少,只有三句话:“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 1:语言很简单,没有华丽的辞藻,都是叮嘱的话,体现父亲不善言辞,但很关心儿子;
预设学生回答 2:“不要走动”“到那边来信”“里边没人” 都是细节的关心,怕儿子丢了、怕儿子不报平安、怕儿子进去后没人照看行李,体现父亲的细心)
教师总结:父亲的语言像他的背影一样 —— 平凡、朴素,却藏着最实在的爱。这种 “不善言辞却默默付出” 的爱,正是中国传统父亲的典型形象,也让 “背影” 的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 “家庭困境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 “环境描写与人物情感” 的关联,突破 “只看背影,不看背景” 的认知局限;聚焦 “父亲的语言”,让学生体会 “无声的爱” 的特点,为下一课时探究 “父爱内涵” 做准备,落实 “审美鉴赏与创造” 目标。
(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寻迹了 “四次背影”,从父亲蹒跚的步态、笨拙的动作、朴素的语言中,触摸到了父爱的温度。我们知道了,亲情往往藏在这些 “不显眼的细节” 里,藏在 “困境中的付出” 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文本,解码背影背后的深层情感,读懂作者对父爱的 “懂” 与 “悔”。
作业布置(基础巩固)
① 熟读课文第 5 段(描写买橘子背影的段落),背诵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部分;
② 完善课堂上的 “背影细节观察表”,在 “作者的情感反应” 旁标注 “文中依据”(如 “感动 —— 眼泪很快流下来了”);
③ 回忆自己生活中,家人的一个 “背影” 或 “动作” 细节,写 30 字左右的片段,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小结环节梳理本节课核心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框架;作业聚焦 “基础巩固” 与 “生活联想”,既落实文本细节记忆,又引导学生将 “文本细节” 与 “自身生活” 结合,为下一课时的 “情感共鸣” 做准备。
第二课时:解码背影 —— 读懂深沉的亲情
(一)复习导入:“背影细节大闯关”
师:上节课我们寻迹了四次背影,现在来一场 “背影细节大闯关”,检验大家的复习成果!
父亲买橘子时,最能体现艰难的三个动词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攀、缩、倾)
作者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有什么情感反应?(预设学生回答: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很感动)
文中描写家庭困境的语句有哪些?(预设学生回答: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光景很是惨淡)
师:大家对细节的掌握很扎实!这节课,我们要深入 “背影的内核”,看看作者为什么说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个背影到底藏着怎样的 “成长与愧疚”。
设计意图:用 “细节闯关” 的互动形式复习旧知,快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以 “成长与愧疚” 为切入点,自然引出 “作者情感变化” 与 “父爱内涵” 的核心内容,过渡生动且贴合学生认知。
(二)文本细读:探究 “情感变化”,解码 “成长与愧疚”
情景创设:“情感变化图谱” 绘制
师:作者对父亲的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从 “不懂” 到 “懂”,从 “平淡” 到 “愧疚”。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4 人一组),精读全文,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语句,绘制 “作者情感变化图谱”,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 分钟后每组派 “情感分析师” 汇报。
(分组任务:
① 第一组:聚焦 “开篇 — 送别前” 的情感(平淡、不耐烦);
② 第二组:聚焦 “买橘子时 — 送别后” 的情感(感动、不舍);
③ 第三组:聚焦 “结尾读信时” 的情感(愧疚、怀念);
④ 第四组:总结 “情感变化的整体脉络与原因”)
小组汇报,多维解读 “情感密码”
师:请 “情感分析师” 依次汇报,其他同学可随时提问,我们一起解码作者的 “情感成长”!
第一组(开篇 — 送别前:平淡、不耐烦)
预设分析师:“开篇作者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看似怀念,但后面写‘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其实’‘没有什么要紧’体现作者觉得父亲啰嗦、多余,内心不耐烦,不理解父亲的担心。”
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会 “不耐烦”?(预设学生回答:作者当时年轻,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不需要父亲这么细致的照顾,没体会到父亲的牵挂)
第二组(买橘子时 — 送别后:感动、不舍)
预设分析师:“买橘子时,作者看到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显出努力的样子’,‘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第一次感动;父亲买完橘子回来,‘我赶紧去搀他’,是心疼;父亲离开时,‘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是不舍。感动的原因是看到父亲的辛苦付出,不舍是因为要和父亲分开,担心父亲的处境。”
教师补充:这是作者 “情感的觉醒”—— 第一次真正 “看见” 父亲的付出,从 “自我中心” 转向 “关注父亲”,这是成长的开始。
第三组(结尾读信时:愧疚、怀念)
预设分析师:“结尾作者读父亲的信,‘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作者知道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是因为家庭压力大,不是不爱自己,以前的‘不耐烦’都是误解,所以感到愧疚;‘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体现父亲的牵挂,作者更加怀念父亲,所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教师引导:这里的 “愧疚” 具体指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愧疚自己以前不理解父亲,愧疚自己没帮父亲分担家庭压力,愧疚自己没好好关心父亲)
第四组(情感变化的整体脉络与原因)
预设分析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平淡 / 不耐烦→感动→心疼→不舍→愧疚→怀念’,变化的原因是:一开始不懂父亲的爱,看到买橘子的背影后被感动,后来读信理解了父亲的处境与牵挂,才明白自己以前的误解,产生愧疚,最后深深怀念父亲。这个变化体现了作者的成长 —— 从‘不懂事的儿子’变成‘懂父亲的成年人’。”
师生总结:“背影的三重内涵”
师:感谢各位分析师的精彩汇报!通过作者的情感变化,我们可以发现 “背影” 有三重深层内涵:
① 父爱的象征:背影是父亲衰老、付出、牵挂的集合,是 “不善言辞却深沉” 的父爱的可视化形象;
② 作者的成长:背影是作者从 “不懂” 到 “懂” 父爱的 “见证者”,看到背影时的感动,读信时的愧疚,都是成长的标志;
③ 亲情的遗憾与珍惜:背影也藏着 “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潜在遗憾(父亲后来 “膀子疼痛利害”“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提醒我们要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及时理解与感恩。
这三重内涵,让 “背影” 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外形,而是承载着父爱、成长与亲情思考的 “情感符号”,这也是《背影》成为经典的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 “情感图谱” 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在 “探究式学习” 中逐层挖掘作者的情感变化,避免 “被动接受情感结论” 的枯燥;总结 “背影的三重内涵”,帮助学生理解背影的深层象征意义,突破 “只看背影,不悟内涵” 的教学难点,落实 “文化传承与理解” 目标。
(三)语言品味:读懂 “质朴语言中的深情”
情景创设:“语言情感品鉴会”
师:《背影》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被称为 “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原因就在于 “质朴中见深情”。现在我们举办 “语言情感品鉴会”,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以下两类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① 动作细节句;② 情感抒发句。
(学生自主圈画 3 分钟后,分两组分享:“动作组” 和 “情感组”)
动作组分享:
预设学生 1:“‘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缩’‘倾’三个动词,没有修饰,却像慢镜头一样,让我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仿佛就在眼前,特别感动;”
预设学生 2:“‘他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扑扑泥土’是很平常的动作,但‘轻松似的’说明他假装轻松,不想让儿子担心,这个细节特别真实,体现父亲的细心与爱;”
教师总结:动作细节句的 “情感密码” 是 ——无修饰的动词、生活化的动作,不刻意煽情,却能让读者 “身临其境”,感受到动作背后的情感,这就是 “于无声处见真情”。
情感组分享:
预设学生 1:“‘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很快地流下来’没有说‘大哭’,却比‘大哭’更真实,说明感动是突然的、忍不住的,很自然;”
预设学生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再找不着了’写出作者的不舍,‘眼泪又来了’说明情感很浓烈,却用很平淡的语言表达,更显深沉;”
预设学生 3:“‘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又看见’说明背影深深印在作者心里,‘晶莹的泪光’体现怀念与愧疚,语言简单,却让人想哭;”
教师引导:为什么平淡的语言更能打动人?(预设学生回答:因为亲情本身就是平凡的,平淡的语言符合亲情的真实感,太华丽的辞藻会显得不真实,反而破坏情感)
教师总结:情感抒发句的 “情感密码” 是 ——克制的表达、反复的细节,不直接说 “我爱父亲”“我愧疚”,而是通过 “眼泪”“背影” 等细节间接表达,让情感更含蓄、更持久,余味悠长。
对比品读:“华丽语言与质朴语言的情感差异”
师:我们来对比两句话,都是写 “看到父亲背影感动”:
① 父亲爬月台的样子太感人了,我哭得稀里哗啦,心里充满了对父亲的爱。
②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两句话,哪句更能打动你?为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第二句更打动我。第一句直接说 “感人”“爱”,太直白;第二句通过描写父亲的外貌、动作,让我自己感受到感动,比直白的抒情更有感染力,也更真实)
教师总结:朱自清先生曾说 “真感情的流露,宜用平实的语言”。《背影》的语言就像 “家常菜”—— 没有山珍海味,却充满家的温度;没有华丽包装,却藏着最真实的情感。这种 “质朴到极致,深情到极致” 的语言,正是它成为经典的关键。
设计意图:通过 “语言情感品鉴会” 和 “对比品读”,让学生从 “动作” 与 “情感” 两个维度品味质朴语言的魅力,理解 “克制表达” 的审美价值;总结 “语言密码” 帮助学生形成方法论,突破 “理解质朴语言深情” 的难点,落实 “审美鉴赏与创造” 目标。
(四)拓展延伸:对话 “我的亲情细节”
情景创设:“亲情细节分享会”
师:《背影》中的父爱藏在 “攀月台的动作” 里,我们生活中的亲情,可能藏在 “妈妈早起做的早餐”“爸爸雨中送的雨伞”“爷爷校门口的等待” 里。现在请大家分享一个自己生活中的 “亲情细节”,说说它藏着怎样的爱。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学生 1:“我妈妈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给我做早餐,她的手冬天会冻裂,却从来没说过累,这个细节藏着她对我的爱;”
预设学生 2:“我爸爸送我上学,总是走在我后面,帮我提书包,遇到水坑会提醒我‘小心’,这个细节让我觉得很温暖;”
预设学生 3:“我奶奶不识字,却会把我写的作文抄在本子上,虽然有错别字,但她很认真,这个细节让我很感动。”
联系自身:“我该如何回应亲情”
师:看到这些亲情细节,我们该如何回应父母的爱?结合《背影》中作者的 “愧疚”,说说你会怎么做。
(预设学生回答 1:“我以前总觉得妈妈唠叨,现在我会主动帮她做家务,听她说话;”
预设学生回答 2:“我会给爸爸写留言条,告诉他‘爸爸辛苦了’,就像作者后来理解父亲一样;”
预设学生回答 3:“我会多陪爷爷聊天,听他讲以前的事,珍惜和他相处的时间。”)
教师总结:亲情不是 “单向的付出”,而是 “双向的理解与回应”。就像朱自清先生 “后来读懂了父亲”,我们也要学会 “及时读懂父母的爱”—— 一个拥抱、一句感谢、一次帮忙,都是对亲情最好的回应。
设计意图:通过 “亲情细节分享会” 和 “自身回应” 的讨论,让学生从 “文本中的背影” 走向 “现实中的亲情”,理解 “亲情藏在细节中” 的本质,突破 “情感共鸣与行动转化” 的难点;同时激发 “责任担当” 的意识,让学生将 “文本感悟” 转化为 “感恩行动”,落实 “责任担当” 目标。
(五)实践运用:学写 “我的亲情细节”
创设写作情景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 “细节传情” 的写作手法,知道了如何通过 “动作、外貌、语言” 等细节,表达亲情。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生活中的一个 “亲情细节”(如妈妈缝衣服、爸爸修玩具、奶奶做饭),写一段 150 字左右的片段,要求:① 描写 1-2 个具体细节(动作、外貌或语言);② 融入自己的情感(感动、温暖、愧疚等);③ 语言质朴自然,不用华丽辞藻。
写作指导
选准细节:选择 “小而真实” 的细节(如 “妈妈的手在缝衣服时发抖”“爸爸修玩具时皱眉”),避免 “大而空” 的描写;
描写细节:用准确的动词、形容词,让细节 “可看、可感”(如 “妈妈的手指在针线间穿梭,偶尔被针扎到,她会悄悄把手指放进嘴里吮一下,继续缝”);
融入情感:不直接说 “我爱她”,而是通过 “我看着她的手,眼眶湿了” 等细节间接表达;
语言技巧:用短句、口语化的表达,贴近生活(如 “爸爸蹲在地上修我的玩具车,额头有汗,他用袖子擦了擦,说‘快好了’”)。
学生写作,快速点评
(学生写作 5 分钟,教师随机抽取 2 篇展示,从 “细节具体、情感真实、语言质朴” 三个角度点评)
示例作品:“奶奶每天早上给我煮鸡蛋,她的手很粗糙,上面有很多皱纹,剥鸡蛋时会不小心把蛋壳弄碎。有一次,她剥好鸡蛋,发现蛋白上沾了一点蛋壳,就用指甲一点点抠掉,然后递给我说‘吃吧,热乎的’。我看着她的手,心里暖暖的,接过鸡蛋,咬了一口,觉得比任何东西都好吃。”
教师点评:“‘手粗糙有皱纹’‘用指甲抠蛋壳’的细节很具体,‘心里暖暖的’的情感很真实,语言质朴,像《背影》一样,于平凡中见深情,非常好!”
设计意图:将 “细节传情” 手法转化为实践能力,让学生从 “读懂” 转向 “会写”,落实 “语言建构与运用” 和 “实践创新” 目标;选择 “身边亲情细节” 让写作贴近生活,避免 “无物可写” 的困境,同时让学生在写作中再次体会 “亲情的平凡与伟大”。
(六)课堂小结
师:这两节课,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解码了 “背影” 的秘密 —— 从四次背影的细节,到作者 “不懂到懂” 的情感变化,再到 “质朴语言中的深情”。我们知道了,最动人的亲情,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细节里;最珍贵的成长,是学会 “看见” 父母的付出。希望大家以后能多留意父母的 “背影”,多理解他们的 “唠叨”,及时表达感恩,不让 “愧疚” 成为遗憾。
六、作业设计(分层设计)
(一)基础巩固作业(必做)
摘抄文中 3 处体现 “细节传情” 的语句,每处用 50 字分析其情感表达效果(如 “‘攀、缩、倾’三个动词,写出父亲爬月台的艰难,体现父爱,让作者感动”);
(二)能力提升作业(选做)
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节选),对比《背影》,找出两篇文章在 “语言风格”“情感表达” 上的异同,撰写 200 字的 “散文对比笔记”;
以 “爸爸 / 妈妈的一个细节” 为题,写一篇 300 字的短文,要求运用 “细节描写”,体现亲情,语言质朴自然。
(三)实践创新作业(小组合作)
以 “亲情细节档案” 为主题,小组分工完成以下任务:
① 每位组员收集 1 个家人的亲情细节(文字描述 + 照片);
② 小组合作制作一本 “亲情档案册”,在每个细节旁写下 “细节背后的爱”;
③ 开展 “亲情档案分享会”,向全班展示,最后写下小组对 “亲情” 的感悟;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兼顾 “基础巩固”“能力迁移”“实践创新”,既落实散文核心知识(细节、语言、情感),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身边亲情、自身行动),培养 “感恩亲情” 的责任意识,呼应 “五个核心素养” 的全面发展目标。
七、板书设计
背影(回忆性散文)
核心板块 具体内容
一、文本脉络(线索:背影) 1. 开篇(第 1 段):回忆背景→怀念背影(不相见二年余)2. 中间(第 2-6 段):车站送别→四次背影(照看行李→买橘子→回来→混入人群)3. 结尾(第 7 段):读信感怀→再忆背影(愧疚与怀念)
二、背影的细节与情感 1. 第一次背影:照看行李→平淡 / 不耐烦(不懂)2. 第二次背影:买橘子(攀、缩、倾)→感动(觉醒)3. 第三次背影:回来→心疼(理解)4. 第四次背影:混入人群→不舍(牵挂)5. 结尾背影:读信回忆→愧疚 / 怀念(成长)
三、背影的三重内涵 1. 父爱象征:蹒跚、笨拙、朴素→不善言辞却深沉的爱2. 成长见证:从不懂到懂→作者的情感觉醒3. 亲情启示:珍惜时光、及时感恩→避免愧疚与遗憾
四、艺术手法与语言 1. 手法:① 线索:以 “背影” 串联情感② 细节:动作(攀、缩、倾)、外貌(黑布棉袍)传情③ 环境:家庭困境反衬父爱2. 语言:① 质朴:无华丽辞藻,生活化表达② 深情:克制抒情(眼泪、背影),余味悠长
五、亲情实践与传承 1. 发现细节:妈妈的手、爸爸的背影、奶奶的饭2. 回应亲情:帮忙做家务、说感谢、多陪伴3. 文化传承:理解父母、感恩亲情→中华传统家庭伦理
板书设计意图
逻辑清晰:以 “脉络 — 细节 — 内涵 — 手法 — 实践” 为框架,从 “文本知识” 到 “情感实践” 层层递进,符合八年级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从认知到行动” 的认知规律;
重点突出:用加粗字体标注关键信息(如 “四次背影”“攀缩倾”“三重内涵”“质朴深情”),让学生快速抓住核心,便于课后回顾;
关联紧密:板书内容与教学重难点一一对应(如 “背影细节” 对应重点,“三重内涵” 对应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散文知识体系;
情感渗透:“亲情实践与传承” 板块突出 “自身行动”,让板书不仅是 “知识清单”,更是 “情感与行动的引导”,呼应 “责任担当” 目标。
八、教学反思预设
(一)亮点预设
素养目标落地扎实:从 “语言建构”(字词、细节、写作)到 “思维发展”(分析情感、内涵),从 “审美鉴赏”(细节美、语言美)到 “文化传承”(亲情伦理),再到 “责任担当”(感恩行动),五个核心素养贯穿教学始终,形成 “知识 — 能力 — 情感 — 行动” 的完整闭环;
情景创设贴近学生:“老照片分享”“背影观察日记”“情感图谱” 等情景,符合八年级学生对 “亲情回忆” 的情感需求,避免了散文教学 “枯燥分析” 的痛点,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生活关联自然深入:从 “文本中的背影” 到 “身边的亲情细节”,从 “作者的愧疚” 到 “自身的感恩行动”,让文本学习始终与学生生活、情感紧密结合,让 “细节传情” 不再是 “写作技巧”,而是 “情感表达与亲情沟通的工具”。
(二)不足与改进方向
学生情感共鸣深度不足:部分学生可能因 “与父母关系融洽,无类似经历”,难以体会作者的 “愧疚” 情感。改进方向:课前播放 “亲情纪录片片段”(如《人间世》中父母照顾孩子的片段),或开展 “给父母写一句话” 的预热活动,让学生提前唤醒亲情记忆,为课堂情感共鸣铺垫;
细节分析的方法指导不足:课堂上对 “如何发现细节、如何分析细节背后的情感” 的步骤指导较少,部分学生可能只会 “找细节”,不会 “析情感”。改进方向:补充 “细节分析三步法” 支架(① 找细节:圈出动作 / 外貌词;② 想画面:想象当时的场景;③ 悟情感:体会细节中的爱 / 愧疚),并结合示例演示,降低分析难度;
时代背景的补充不足:部分学生对 “1925 年的社会背景”(如父亲失业的艰难、交通不便的情况)了解较少,可能影响对 “父亲送站艰难” 的理解。改进方向:课前发放 “《背影》时代背景小贴士”,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当时的社会状况(如 “1925 年,社会动荡,找工作难,火车是主要长途交通工具,车站混乱”),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 “不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