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金色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来源
《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新月集》中的经典诗作,诗人以儿童的视角,将自己想象成一朵“金色花”,通过与母亲“捉迷藏”式的互动(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投影影子),含蓄又热烈地表达了对母亲的依恋与爱意。文本语言清新灵动、情感真挚纯粹,既契合单元“亲情”主题,又能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视角”下的亲情之美,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优质文本。
二、课时安排
本课文共安排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第1课时:整体感知,梳理诗歌情节脉络,聚焦“金色花的三次互动”(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投影影子),初步体会儿童对母亲的依恋;
第2课时:深入赏析“儿童视角”与“象征手法”,解读诗歌主旨与情感,拓展迁移至“亲情表达”的生活实践与写作。
三、教学目标(基于五大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 准确认读“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嗅到、罗摩衍那、牛棚”等生字词,掌握“匿笑”“沐浴”“祷告”等词语的含义及用法,能在口头表达与书面写作中正确运用(如用“匿笑”描述“偷偷笑”的场景)。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活泼、纯真、温馨”的朗读基调,重点品读“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等关键句,体会儿童语气的天真与情感的细腻。
3. 找出文中描写“金色花与母亲互动”的关键语句,分析“匿笑”“投影子”等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学习“以具体动作传抽象情感”的写作技巧。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 通过梳理“变成金色花—三次互动母亲—变回孩子”的诗歌情节,理清诗人的叙事思路,培养逻辑梳理与概括能力。
2. 结合“金色花的三次互动”,分析“我”选择这些互动方式的原因(如“散发香气”是想默默陪伴母亲),思考“不直接表达爱意”背后的儿童心理(如“害羞、想给母亲惊喜”),提升分析与推理能力。
3. 对比“金色花的象征意义”与“直接说‘我爱母亲’”的表达差异,探究“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培养深度思考与联想能力。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1. 感受诗歌中“儿童与母亲”的温馨互动场景(如母亲读书时“我”投影子、母亲沐浴时“我”散香气),体会“纯真依恋”的亲情之美与“含蓄表达”的艺术之美,培养对“儿童视角下亲情”的感知能力。
2. 赏析诗歌的“儿童视角”(如“暗暗匿笑”“不叫母亲知道”的天真想法)与“象征手法”(金色花象征儿童的纯真与爱意),理解其对塑造“儿童形象”、传递“亲情”的作用,提升文学审美鉴赏能力。
3. 尝试模仿诗歌“以具体动作表爱意”的写法,选择“对父母/家人表达爱意”的一个动作(如“帮母亲整理头发”“给父亲递水杯”),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片段,融入儿童视角或细腻情感,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1. 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母子情深”的普遍情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亲情表达”的共通性(如泰戈尔笔下的依恋与中国文化中“孝亲”的情感内核一致),增强对“亲情”这一人类共同情感的认同感。
2. 了解泰戈尔及其《新月集》“以儿童视角反映童真与亲情”的创作风格,认识印度现代诗歌“语言清新、意境优美”的文学价值,感受不同国家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传承多元文化中的“情感精华”。
3.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当代青少年“亲情表达”的方式(如“默默付出”“直接倾诉”),理解“含蓄与直白都是亲情的真诚表达”,培养对“亲情文化”的深度理解与传承意识。
(五)社会责任与担当
1. 结合诗歌中“我”对母亲的“默默陪伴与关爱”,联系现实生活中“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如“记得母亲的喜好”“帮父母分担家务”),认识到“亲情需要行动表达”,树立“主动关爱家人”的意识。
2. 体会诗歌中“母亲对孩子的包容”(如未察觉孩子变成金色花,却始终享受生活的温馨),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学会“理解父母的爱、回应父母的爱”,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向家人表达爱意”的经历(如“给母亲写贺卡”“陪父亲散步”),学会在平凡生活中践行“亲情表达”,增强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与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梳理诗歌“变成金色花—三次互动—变回孩子”的情节,理解儿童对母亲的依恋情感;
2. 赏析“金色花的三次互动”(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投影影子),体会“以动作传情感”的写法;
3. 感受诗歌“活泼纯真、温馨美好”的情感基调,理解“母子情深”的主题。
(二)教学难点
1. 理解“儿童视角”的特点(如天真、害羞、喜欢捉迷藏),以及其对“亲情表达”的影响(如不直接说爱,而是用行动暗示);
2. 体会“金色花”的象征意义(象征儿童的纯真、对母亲的爱意、生命的美好),理解“象征手法”如何让抽象情感更具体可感;
3. 学会将诗歌中“含蓄表达亲情”的方式迁移到生活中,能用“具体行动”向家人传递爱意。
五、教学过程(分2课时)
第1课时:初遇金色花,感受童真恋
一、个性化导入:“我的亲情小秘密”分享会
创设情景:教师提前制作“亲情秘密卡片”,卡片上印着不同的“小秘密”场景(如“偷偷给妈妈准备生日惊喜”“帮爸爸藏起他爱吃的零食”“躲在门后等奶奶回家”),分发给学生;同时请学生提前回忆“一件你为家人做过的、没让家人知道的小秘密”,准备2-3句话分享,说说这个秘密藏着你对家人的什么心意。
教师提问要求:
1. 请3位同学展示手中的“亲情秘密卡片”,说说看到卡片上的场景,你想到了自己的什么经历?
2. 再请2位同学分享自己的“亲情小秘密”,重点说说你为什么选择“偷偷做”,而不是直接告诉家人?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拿到“偷偷给妈妈准备生日惊喜”卡片的学生:“看到这个场景,我想到去年妈妈生日,我偷偷画了一张贺卡,放在她枕头底下,想给她一个惊喜,不想提前让她知道。”
拿到“躲在门后等奶奶回家”卡片的学生:“这个场景让我想到每次奶奶从老家回来,我都会躲在门后,等她进门就跳出来喊‘奶奶好’,觉得这样很有趣,奶奶也会笑。”
分享亲情秘密的学生1:“我知道爸爸喜欢喝茶,每次他泡茶时,我都会偷偷帮他把茶叶罐装满,不想让他知道,因为我觉得这样默默帮他很好。”
分享亲情秘密的学生2:“妈妈每天下班都很累,我会偷偷帮她把拖鞋摆好,把水杯倒满水,我不想说出来,怕妈妈觉得我特意做给她看。”
教师总结过渡:同学们的“亲情小秘密”都藏着对家人的爱——有偷偷的惊喜,有默默的帮助,这种“不直接说出口,却用行动表达”的爱意,特别纯真可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诗歌《金色花》,印度诗人泰戈尔就写了一个孩子的“亲情小秘密”:他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偷偷陪伴在母亲身边,用各种小动作表达对母亲的爱。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朵金色花的世界,看看它和母亲之间有哪些温馨的互动。(板书课题:金色花 泰戈尔)
二、预习检查:扫清“诗歌障碍”
1. 字词认读:教师出示生字词PPT(含拼音、词义、例句),采用“指名读—全班齐读—词语运用”的流程:
重点纠正读音:“匿笑(nì xiào)”“沐浴(mù yù)”“祷告(dǎo gào)”“罗摩衍那(luó mó yǎn nà)”(注意“匿”不读“mì”,“衍”不读“yán”);
重点讲解词义与运用:
“匿笑”:偷偷地笑。例句:“看到弟弟把袜子穿反了,我在旁边匿笑,不敢让他发现。”
“沐浴”:本指洗澡,文中指“沉浸在某种环境中”(如“沐浴在阳光里”)。例句:“春天的早晨,我们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特别舒服。”
“祷告”:宗教徒向神祈求保佑,文中指母亲虔诚地向神祈祷。例句:“奶奶每天都会祷告,希望家人平安健康。”
2. 作者与背景简介:请学生结合预习资料简要介绍泰戈尔,教师补充: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洲第一位),他的《新月集》专门描写儿童的童真与生活,语言像新月一样清新、纯净。《金色花》就是《新月集》中的经典篇目,“金色花”是印度圣树——菩提树的花朵,象征着神圣、美好与纯洁,为诗歌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整体朗读:初感“诗歌氛围”
1. 教师范读:教师配乐(选择轻柔的印度古典音乐片段,如《拉格》)朗读全诗,要求学生:
闭上眼睛,想象“孩子变成金色花,陪伴母亲”的画面;
用“○”标出诗中让你觉得“天真可爱”的词语或句子(如“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2. 学生朗读:
自由朗读:学生轻声朗读,圈画关键语句,感受诗歌的语气(活泼、纯真、温馨);
分段朗读:将班级分为3组,分别朗读“变成金色花与第一次互动”(第1-2段)、“第二次与第三次互动”(第3-5段)、“变回孩子与母亲对话”(第6-7段),教师点评朗读效果(如是否读出“儿童的天真”“母亲的温柔”);
重点句齐读:全班齐读“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初步感受母子间的亲昵对话。
四、文本细读一:变成金色花(第1段)——品“童真想法”(10分钟)
创设情景:教师展示“金色花”的图片(菩提树开满金色小花,花朵小巧、明亮,像星星落在枝头),提问:“图片中的金色花看起来很美好,如果你是诗中的孩子,为什么会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其他东西(如小鸟、蝴蝶)?”
教师提问要求:
1. 默读第1段,找出描写“孩子想变成金色花”的原因的句子(如“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2. 从“悄悄地”“看着你工作”这两个词语中,你能感受到孩子对母亲的什么情感?(如“想陪伴母亲、不想打扰母亲”);
3. 孩子选择“变成金色花”,而不是直接陪伴母亲,体现了儿童的什么心理特点?(如“天真、喜欢捉迷藏、害羞直接表达”)。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变成金色花的原因:学生能找到“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情感:学生可能回答“喜欢母亲、想陪母亲”,教师引导补充:“‘悄悄地’说明孩子不想让母亲知道,怕打扰母亲工作,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细心关爱’和‘默默陪伴’的心意”;
儿童心理:学生可能回答“觉得变成花很有趣”,教师点拨:“除了有趣,‘变成花’还能让孩子‘躲起来’观察母亲,既满足了‘捉迷藏’的童真,又能默默陪伴母亲——这种‘不直接靠近,却时刻关注’的想法,正是儿童‘害羞又依恋’的心理体现,特别真实可爱。”
教师点拨:“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这句话,充满了儿童的天真——“为了好玩”是儿童最纯粹的动机,没有复杂的理由;“笑嘻嘻地摇摆”“在新叶上跳舞”则把变成金色花的孩子写得像在玩耍,生动展现了儿童的活泼与快乐,也为后文“与母亲互动”埋下伏笔。
五、文本细读二:金色花的三次互动(第2-5段)——赏“童真行动”
创设情景:教师制作“金色花互动流程图”(贴在黑板上,左侧写“母亲的行为”,右侧写“金色花的行动”,中间留空让学生填写),提问:“孩子变成金色花后,母亲在做什么?孩子又用什么行动回应母亲?我们一起从诗中找答案,把流程图填完整。”
(一)第一次互动:母亲祷告时,开放花瓣(第2段)
教师提问要求:
1. 朗读第2段,找出“母亲的行为”和“金色花的行动”,填写流程图;
2.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中的“匿笑”是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要“匿笑”?
3. 开放花瓣这个行动,想给母亲传递什么心意?(如“想让母亲看到美好的花,心情愉悦”)。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流程图填写:母亲的行为——“做祷告”;金色花的行动——“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暗暗匿笑”;
“匿笑”含义与原因:学生能说出“偷偷地笑”,原因可能回答“觉得自己的小秘密很有趣”,教师补充:“‘匿笑’不仅是觉得有趣,还藏着孩子的‘小得意’——他知道自己在陪伴母亲,而母亲不知道,这种‘独享秘密’的感觉,是儿童特有的天真,也体现了他不想打扰母亲祷告的细心”;
传递的心意:学生可能回答“想让母亲开心”,教师点拨:“开放的花瓣儿像孩子的笑脸,孩子想让母亲在祷告时看到美好的花,感受到温暖,这是他用‘无声的行动’给母亲的小惊喜,藏着对母亲的爱。”
(二)第二次互动:母亲读书时,散发香气(第3段)
教师提问要求:
1. 朗读第3段,继续填写流程图(母亲的行为——“读书”;金色花的行动——“散发香气”);
2. 孩子为什么选择“散发香气”,而不是其他行动(如“摇落花瓣”)?
3. “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这句话,体现了孩子的什么心理?(如“想默默付出,不求母亲知道”)。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选择“散发香气”的原因:学生可能回答“香气很好闻,能让母亲舒服”,教师补充:“‘散发香气’是一种‘温柔的陪伴’——香气不会打扰母亲读书,却能让母亲在阅读时感受到愉悦,就像孩子在身边默默陪伴一样,既贴心又不张扬,符合孩子‘不想打扰母亲’的心意”;
儿童心理:学生能说出“不想让母亲知道”,教师引导提炼为“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纯真心理”——孩子不希望母亲因为知道香气是他散发的而特意感谢,只希望母亲能享受这份美好,这正是儿童爱意的纯粹之处。
(三)第三次互动:母亲沐浴时,投影影子(第4-5段)
教师提问要求:
1. 朗读第4-5段,完成流程图(母亲的行为——“到牛棚里去/沐浴”;金色花的行动——“将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2.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中的“小小的影子”有什么作用?(如“替母亲挡住阳光,让母亲读书更舒服”);
3. 这三次互动(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投影影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如“都是无声的、默默的行动”)。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小小的影子”的作用:学生可能回答“想让母亲看到影子,知道自己在”,教师点拨:“结合‘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时”的场景,阳光穿过林荫可能有些刺眼,“小小的影子”能替母亲挡住一点阳光,让她读书时更舒服——这个动作特别细微,却藏着孩子对母亲的细心观察与关爱,就像我们悄悄给妈妈搭件衣服一样,都是“不说话的爱”;
三次互动的共同特点:学生能说出“都是偷偷做的,母亲不知道”,教师引导补充“都是‘无声的行动’——没有说一句‘妈妈我爱你’,却通过‘开花、散香、投影子’这些小事,把爱意传递给母亲,体现了儿童‘以行动表爱意’的纯真方式”。
(四)朗读体验: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2-5段(1位同学扮演“孩子”,1位同学扮演“母亲”,其余同学读叙述部分),要求:
扮演“孩子”的同学:读“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我不告诉你,妈妈”时,语气要“天真、带着小得意”;
扮演“母亲”的同学:读“你到哪里去了”时,语气要“温柔、带着假装的责备”;
全班一起读描写“互动动作”的句子(如“开放花瓣儿”“散发香气”),读出“温馨、细腻”的感觉。
朗读后,同桌互相点评:是否读出了孩子的童真与母亲的温柔。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5分钟)
1.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金色花》的童真世界,通过“亲情小秘密”分享,感受到了“不直接说爱,却用行动表达”的纯真;再通过朗读和细读,知道了诗中的孩子为了陪伴母亲,把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还通过“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投影影子”三次默默的互动,传递对母亲的爱。这些看似微小的行动,却藏着最纯粹的亲情。下节课我们会重点分析“孩子变回人形”的对话,以及“金色花”的象征意义,看看这首诗还藏着哪些深层的情感与道理。
2. 作业:
熟读第1-5自然段,背诵第2-3自然段(第一次与第二次互动部分);
预习第6-7自然段,找出“孩子变回人形后,母亲与孩子的对话”,思考:母亲说“你这坏孩子”,真的是在责备孩子吗?
模仿诗中“以行动表爱意”的写法,用50字左右写一个“你为家人做过的小行动”(如“帮妈妈整理书桌”“给爸爸捶背”),不直接说“我爱他/她”,只写行动。
【设计意图】
1. 个性化导入通过“亲情秘密卡片”和“经历分享”,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诗歌中“儿童的秘密行动”关联,让学生从“自己的秘密”走进“诗中孩子的秘密”,降低对“含蓄表达亲情”的理解门槛,同时激发对“童真与亲情”主题的兴趣,符合七年级学生“从生活到文本”的认知规律;
2. 预习检查聚焦字词的“认读与运用”,结合“例句”引导学生将词语与生活场景结合,同时补充“金色花的文化背景”,为后续理解“象征意义”铺垫,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基础目标;
3. 整体朗读采用“配乐范读+分段朗读+重点句齐读”的方式,搭配印度古典音乐,让学生在听觉体验中初步把握诗歌的“纯真温馨基调”,同时通过“圈画天真语句”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为后续细读打下基础;
4. “变成金色花”与“三次互动”的细读均遵循“找信息—析心理—悟情感”的逻辑,层层深入:先通过关键词梳理内容,再结合“儿童视角”分析心理(如“匿笑”体现的小得意),最后探究行动背后的爱意,同时搭配“互动流程图”“角色朗读”等形式,让抽象的诗歌语言变得具象,帮助学生理解“以行动传情”的技巧;
5. 作业设计兼顾“积累、预习、运用”,既巩固本节课所学,又为下节课的“对话分析”做好准备,同时通过“仿写小行动”初步落实“审美创造”的核心素养。
第2课时:深品金色情,悟象征与传承
一、复习导入:“金色花互动盲盒”游戏
创设情景:教师准备3个“互动盲盒”,每个盲盒里放一张卡片,卡片上写着“金色花的一次互动”(如“母亲祷告时,开放花瓣”“母亲读书时,散发香气”“母亲沐浴时,投影影子”),请3位学生上台抽取盲盒,根据卡片内容,用“动作+语言”还原互动场景(如学生模仿“开放花瓣”的动作,说出“我要悄悄开放花瓣,看着妈妈祷告”),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补充、评价。
教师提问要求:
1. 还原场景后,请学生说说:这个互动中,孩子的哪个动作最能体现对母亲的爱?(如“投影影子”体现细心);
2. 结合预习,说说孩子为什么最后要“变回人形”,而不是一直做金色花?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体现爱的动作:学生能结合“开放花瓣不打扰”“投影影子挡阳光”等细节,说出“默默的、不打扰的动作最能体现爱”;
变回人形的原因:学生可能回答“想和妈妈说话,不想一直躲着”,教师引导补充:“孩子虽然喜欢‘捉迷藏’的游戏,但也想回到母亲身边,得到母亲的关注——就像我们玩够了游戏,还是想回到家人身边一样,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教师过渡:同学们对“互动场景”的还原很生动!孩子变成金色花,用默默的行动陪伴母亲,但最后还是选择变回人形,和母亲对话。这个“变回人形”的过程,藏着母子间更亲昵的情感,也让诗歌的主题更深刻。今天我们就重点分析“母子对话”与“金色花的象征意义”,读懂这首诗背后的“亲情密码”。
二、文本细读三:变回人形与母子对话(第6-7段)——悟“亲昵情感”
创设情景:教师播放“母子对话”的动画片段(动画中,孩子从金色花变回人形,扑向母亲,母亲笑着假装责备,画面温馨),提问:“动画里母亲的表情是‘笑着的’,但她说的话是‘你这坏孩子’,这两种表现有什么矛盾吗?”
(一)析对话,品“责备中的爱”
教师提问要求:
1. 默读第6-7段,找出母亲与孩子的对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2. 母亲说“你这坏孩子”,语气中是“真的责备”还是“假装的责备”?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如“语气的温柔”“没有生气的动作”);
3. 孩子回答“我不告诉你,妈妈”,体现了儿童的什么心理?(如“想保留小秘密、和母亲撒娇”)。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责备的性质:学生能说出“是假装的责备,不是真的生气”;
判断依据: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母亲没有骂孩子,只是问他去哪里了”,教师点拨:“结合前文母亲‘做祷告、读书、沐浴’的温柔形象,以及‘坏孩子’这个称呼中的亲昵感(就像我们妈妈说‘你这小调皮’一样),可以看出母亲的‘责备’其实是‘担心后的安心’——她可能在找孩子,看到孩子回来,既开心又想假装责备,这种‘口是心非’的语气,正是母亲对孩子‘疼爱’的体现”;
儿童心理:学生能说出“想和妈妈撒娇”,教师补充:“‘我不告诉你’不是真的拒绝,而是想和母亲保持‘小秘密’的默契,就像我们和妈妈分享秘密后,笑着说‘不告诉你’一样,体现了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与‘亲昵’。”
(二)探原因,感“情感的转变”
教师提问要求:
1. 孩子变回人形后,为什么不告诉母亲“自己变成金色花”的秘密?(如“想保留童真的游戏感”“觉得秘密更有意义”);
2. 从“变成金色花默默陪伴”到“变回人形撒娇”,孩子对母亲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如“从默默的爱,到亲昵的爱”);
3. 这种“情感转变”让你觉得这对母子的关系怎么样?(如“很亲密、很和谐”)。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不告诉秘密的原因:学生可能回答“觉得这个秘密很好玩,不想说出来”,教师补充:“‘不告诉’不是隐瞒,而是想让‘变成金色花’的经历成为自己和母亲之间的‘专属秘密’——就像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小玩笑,不说破反而更有温馨的默契,也保留了儿童游戏的纯真感”;
情感变化:学生能说出“从偷偷陪伴,到和妈妈亲近”,教师引导提炼为“从‘无声的行动之爱’,到‘有声的撒娇之爱’——两种爱都很真挚,前者体现‘细心’,后者体现‘亲昵’”;
母子关系:学生能说出“很亲密、很好”,教师总结:“无论是‘默默陪伴’还是‘撒娇对话’,都体现了母子间‘彼此信任、彼此依恋’的亲密关系——母亲包容孩子的小秘密,孩子依赖母亲的疼爱,这就是最美好的亲情。”
(三)朗读升华:全班分角色朗读第6-7段,要求:
读母亲的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时,语气要“温柔、带着笑意,假装责备”;
读孩子的话“我不告诉你,妈妈。”时,语气要“天真、带着小得意,撒娇”;
读完后,全班一起轻声读“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感受母子间的默契与温馨。
三、文本细读四:金色花的象征意义(全文)——品“意象之美”(17分钟)
创设情景:教师展示“金色花”与“儿童”的对比图片(左侧是金色花:小巧、明亮、神圣;右侧是儿童:天真、纯真、可爱),提问:“金色花的特点和儿童的特点有很多相似之处,你觉得‘金色花’象征着什么?”
(一)找相似,析“象征内涵”
教师提问要求:
1. 结合全文,找出“金色花的特点”与“儿童的特点”,填写:
金色花的特点 儿童的特点
( ) ( )
( ) ( )
( ) ( )
2. 结合表格,说说“金色花”象征着什么?(提示:从“纯真、爱意、神圣”等角度思考)。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表格填写:
金色花的特点:小巧、明亮、神圣、默默散发香气、带来美好;
儿童的特点:天真、纯真、可爱、默默关爱母亲、带来快乐;
象征意义:学生可能回答“象征着孩子”,教师引导深化:“‘金色花’不仅象征着‘儿童的纯真可爱’,还象征着‘儿童对母亲的真挚爱意’——就像金色花默默散发香气一样,孩子用默默的行动传递爱意;同时,‘金色花’是印度圣树的花朵,象征着‘亲情的神圣与美好’,让母子间的爱更有分量。”
(二)比差异,悟“象征作用”
教师提问要求:
1. 对比“直接说‘妈妈,我爱你’”和“把自己变成金色花,用行动表达爱”,两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如“直接说更直白,行动表达更含蓄”);
2. 作者用“金色花”象征儿童与爱意,有什么表达效果?(如“让抽象的爱更具体”);
3. 如果把“金色花”换成“小鸟”,诗歌的意境会有什么变化?(如“小鸟会叫,没有金色花的‘默默’感”)。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表达方式差异:学生能说出“直接说很直白,行动表达很含蓄”,教师补充:“‘直接说’虽然真诚,但‘变成金色花’的表达更有‘童真感’和‘艺术感’——儿童不擅长直白表达情感,用‘游戏式’的行动和‘象征式’的意象,更符合儿童的心理,也让爱意更细腻、更动人”;
象征的表达效果:学生可能回答“让爱更具体,像看到金色花一样”,教师点拨:“‘爱’是抽象的情感,而‘金色花’是具体的意象——通过‘金色花的开放、散香、投影子’,把抽象的‘母爱与子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情感的温度,这就是‘象征手法’的妙处: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
换成小鸟的变化:学生可能回答“小鸟会飞会叫,会打扰母亲”,教师总结:“‘小鸟’的形象更活泼好动,缺少‘金色花’的‘静谧与神圣’——金色花‘默默陪伴’的特点,更符合孩子‘不想打扰母亲’的心意,也让诗歌的意境更‘温馨、细腻’,所以‘金色花’是不可替代的意象。”
(三)联文化,品“象征的文化底蕴”
教师提问要求:
1. 结合预习中“金色花是印度圣树菩提树的花朵”这一背景,说说“金色花的象征意义”还融入了什么文化内涵?(如“印度文化中对神圣亲情的重视”);
2. 这种“用自然意象象征情感”的写法,在其他文化中也很常见(如中国文化中“月亮象征思乡”),你觉得这种写法有什么共同的好处?(如“让情感更有文化深度”)。
预设学生回答情况:
文化内涵:学生可能回答“体现了印度文化对亲情的重视”,教师补充:“菩提树在印度文化中是‘智慧与神圣’的象征,金色花作为菩提树的花朵,不仅象征着‘母子情的神圣’,还体现了印度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孩子变成自然中的金色花,与母亲、与自然融为一体,让亲情更有文化厚度”;
共同好处:学生能说出“让情感更有深度,不直白”,教师总结:“‘用自然意象象征情感’的写法,既能让情感‘具体可感’,又能融入文化背景,让作品不仅有‘情感美’,还有‘文化美’——就像《金色花》因为‘金色花’的意象,既让我们感受到童真,又让我们了解印度文化,这就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
四、写法总结:提炼“诗歌抒情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全文,从“视角、意象、情感”三个维度,总结《金色花》的抒情技巧,形成“三招抒情法”,并板书如下:
1. 用儿童视角:让情感更真实
技巧特点:以儿童的眼睛看世界、以儿童的心理想问题(如“为了好玩变成金色花”“暗暗匿笑不说话”);
示例:“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不是成年人“刻意讨好母亲”的想法,而是儿童“想陪伴又怕打扰”的纯真心理,让情感更贴近生活,容易引发共鸣;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儿童视角”的核心是“还原童真”,避免抒情时“成人化、虚假化”,落实“审美鉴赏与创造”的目标。
2. 用象征意象:让情感更具体
技巧特点:选择与情感特质相似的自然意象(如金色花象征童真与爱意),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体形象;
示例:用“金色花散发香气”象征“孩子传递爱意”——不用直白说“爱”,却通过花香让爱意可闻、可感;
设计意图: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逻辑,理解“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培养“联想与创造”能力。
3. 用细节行动:让情感更细腻
技巧特点:不直接喊出情感(如“我爱你”),而是通过细微的行动展现(如“开放花瓣、投影影子”);
示例:“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一个“投影子”的小动作,既体现了孩子的细心,又传递了对母亲的关爱,比“妈妈我帮你挡阳光”更细腻动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重视“细节行动”,理解“行动比语言更有力量”,为后续“情感表达”的写作与生活实践打下基础。
五、拓展迁移:“我的亲情小行动”写作实践
创设情景:教师展示2篇学生优秀片段示例(运用“儿童视角+细节行动”的技巧),如:
示例1:“妈妈在厨房炒菜,我偷偷溜进去,把她放在灶台上的抹布叠整齐,再把掉在地上的菜叶子捡起来。妈妈回头看我,我赶紧跑出去,躲在门后匿笑——她不知道,我每天都在等她炒菜时,帮她做这些小事。”
示例2:“爸爸坐在沙发上看报纸,眼镜滑到了鼻尖上。我悄悄走过去,用手指轻轻把他的眼镜往上推了推。爸爸抬头对我笑,我没说话,只是跑回房间——这个推眼镜的小动作,是我和爸爸之间的小秘密。”
写作要求:
1. 选择“对家人表达爱意”的一个细节行动(如“帮奶奶整理针线盒”“给妈妈递护手霜”);
2. 运用“儿童视角”(可以加入“偷偷做”“不告诉家人”的童真想法);
3. 字数150字左右,不直接说“我爱他/她”,只通过行动展现情感,可适当加入环境或心理描写。
学生写作(7分钟):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如帮助确定“细节行动”、补充“童真心理”);写作结束后,邀请2-3位学生分享自己的片段,全班点评(是否有细节行动、是否体现童真与亲情)。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
1. 小结:今天我们深入分析了《金色花》的“母子对话”与“象征意义”——从母亲“你这坏孩子”的假装责备中,读懂了“责备背后的疼爱”;从“金色花”的意象中,读懂了“童真、爱意与神圣”的象征内涵;还总结了“儿童视角、象征意象、细节行动”的抒情技巧。这首诗虽然短小,却像一朵金色花一样,用纯真的语言、细腻的行动,传递了最真挚的母子情。希望同学们以后不仅能读懂诗中的亲情,更能在生活中用“细节行动”向家人表达爱意,让亲情像金色花一样,永远美好。
2. 作业:
背诵全诗,下周进行“亲情主题诗歌朗诵会”;
将课堂上写的“亲情小行动”片段扩展为300字左右的短文,补充“家人的反应”(如“妈妈发现后笑了”“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让情感更完整;
拓展阅读: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的《纸船》(节选),对比《金色花》与《纸船》在“儿童视角”“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写下100字左右的阅读感悟。
【设计意图】
1. 复习导入用“互动盲盒”游戏,通过“动作+语言还原场景”,既巩固上节课的“三次互动”知识,又通过“变回人形的原因”提问,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对话分析”,符合“温故知新”的教学逻辑,同时激发学生的参与感;
2. “母子对话”的细读聚焦“责备中的爱”与“情感转变”,结合“角色朗读”,让学生代入母子情感,理解“口是心非”的亲昵表达,突破“感受亲情细腻性”的教学重点;
3. “金色花象征意义”的细读从“特点对比”“表达差异”“文化内涵”三个角度展开,结合表格、文化背景,让抽象的“象征手法”变得具体可理解,同时关联“多元文化中的意象表达”,落实“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突破教学难点;
4. 写法总结提炼“三招抒情法”,结合文中示例,让学生清晰掌握“儿童视角、象征意象、细节行动”的运用方法,为后续写作提供可操作的框架;
5. 拓展迁移通过“示例引路+写作实践”,让学生即时运用“细节行动+儿童视角”的技巧,实现“学以致用”;作业设计兼顾“积累、拓展、运用”,既巩固本节课所学,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同时将“亲情表达”从文本延伸到生活,落实“社会责任与担当”的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