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台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来源《台阶》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一篇短篇小说,选自李森祥的小说集。本单元以 “平凡人生的坚守与追求” 为主题,收录了多篇展现普通人生活境遇与精神世界的作品。这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为了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而付出的艰辛努力,刻画了父亲勤劳、坚韧、要强、朴实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对生活尊严的追求以及在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苦涩与喜悦,蕴含着对平凡人生命运的深沉思考。教材选编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感受父亲形象的丰富内涵,理解其行为背后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以 “台阶” 为线索、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体会文中质朴而饱含情感的语言;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人物分析能力,让学生从平凡故事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二、课时安排2 课时(每课时 45 分钟)三、教学目标(基于五个核心素养)(一)文化自信学生通过学习《台阶》,了解中国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民的精神追求,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勤劳坚韧、追求尊严的民族精神,认识到这类反映平凡人生活的文学作品在记录时代、传承民族精神中的价值,增强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树立文化自信。理解现实主义小说的写作风格,体会其作品中贴近生活、真实感人的语言特色,培养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欣赏与传承意识。(二)语言运用积累 “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若有所失、自言自语、低眉顺眼” 等词语,理解其含义并能运用到语言表达中。学习本文运用线索贯穿、细节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方法,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如对父亲言行、神态的描写等语句,提高语言分析和表达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父亲艰辛劳作和内心感受的段落,把握人物的情感,准确传达父亲的精神世界。(三)思维能力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中围绕 “台阶” 展开的故事情节(如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为建台阶做准备、建造新屋与台阶、建成后的失落等),分析每个情节所展现的父亲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培养梳理和概括能力。思考作者为什么以 “台阶” 为标题和线索,理解 “台阶” 所象征的意义以及对表现父亲形象和主题的作用,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结合中国农村的发展背景,理解父亲追求高台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认识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四)审美创造感受《台阶》中父亲的性格美(如勤劳坚韧、要强自尊)和情感美(如对家庭的责任、对尊严的追求),体会作者在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父亲的理解与同情,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学习本文以线索贯穿、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尝试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物品作为线索,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一段短文,培养审美创造能力。开展 “我身边的追梦人” 主题分享会,让学生分享身边普通人追求梦想的故事,感受平凡人生的力量,激发审美创造兴趣。(五)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边阅读边圈点批注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对文中展现父亲性格的细节、体现父亲情感变化的语句进行标记和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提高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养成查阅资料的习惯,主动了解李森祥的创作背景以及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等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在小组讨论、主题分享会等环节中,积极与同学交流合作,倾听不同的观点,共同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四、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梳理文中围绕 “台阶” 展开的故事情节,理解父亲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高台阶的向往与追求。赏析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以 “台阶” 为线索的写作手法,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作用,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品味文中质朴而饱含情感的语言,感受父亲在追求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 “台阶” 的象征意义,把握父亲对高台阶的追求所蕴含的对生活尊严的向往。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对父亲的复杂情感,既有敬佩与同情,也有对其命运的思考。理解细节描写与人物性格、情感的关系,能够在写作中通过细节描写准确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五、教学过程(一)第一课时个性化导入新课 ——“一处承载梦想的地方”情境创设:教师展示不同家庭的台阶图片,有低矮简陋的,有高大整洁的。教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台阶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但对有些人来说,它却承载着沉甸甸的梦想。在作家李森祥的笔下,一位父亲用毕生的精力去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这台阶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走进《台阶》,去探寻父亲与台阶的不解之缘。” 随后,教师板书课题。老师提问:“看到这些不同的台阶,你会联想到什么?你觉得台阶对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具有怎样的意义?”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联想到家庭的贫富、地位;觉得台阶可能象征着家庭的面子、生活的尊严等。设计意图:通过台阶图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台阶意义的思考,激发对课文的探究兴趣,为理解 “台阶” 的象征意义奠定基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及背景介绍:教师简要介绍李森祥(当代作家,其作品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善于刻画普通人物的内心世界,代表作有《台阶》《抒情年代》等)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反映了当时农村居民对改善生活、追求尊严的渴望)。老师提问:“结合这些背景信息,你觉得作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作者想通过讲述父亲建台阶的故事,展现农民的勤劳与执着,反映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引发人们对平凡人生命运的思考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深沉、质朴、略带苦涩),思考文中围绕 “台阶” 写了哪些内容。字词学习:多媒体展示重点词语 “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若有所失、自言自语、低眉顺眼”,指名学生认读并解释含义,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开展 “词语与情境配对” 游戏:将词语与文中可能对应的情境进行配对(如 “若有所失” 与 “父亲建成高台阶后内心的失落”),巩固词语的掌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老师提问:“课文围绕‘台阶’讲述了哪些主要情节?这些情节展现了父亲怎样的人生追求?”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讲述了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而心生向往、长年累月积攒材料和钱、终于建成有高台阶的新屋、建成后却感到失落等情节;展现了父亲对提高家庭地位、获得生活尊严的追求。设计意图:通过作者及背景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自由朗读和字词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夯实基础知识;整体感知环节,培养学生的梳理和概括能力,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基础。研读课文,感受父亲的向往与准备 ——“为了高台阶”(20 分钟)小组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以及为建台阶做准备的段落,分析这些内容展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并填写表格(表格内容包括相关情节、描写语句、体现的性格特点)。各小组汇报交流:相关情节一:对高台阶的向往描写语句:“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村头的二伯家的台阶有三级,别人家的台阶高,他就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他说,等把屋子盖好,台阶高了,村人就不会再小看我们家了。”体现的性格特点:要强、有自尊心。相关情节二:为建台阶做准备描写语句:“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回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父亲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的砖堆得小山般高。”体现的性格特点:勤劳、坚韧、有耐心。老师提问:“作者详细描写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和漫长的准备过程有什么作用?对表现父亲的形象有何意义?”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这样写能突出父亲追求的坚定和付出的艰辛;让父亲的形象更丰满,体现他为了梦想持之以恒的精神。展示农村旧屋与新屋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台阶高低对房屋外观的影响,理解父亲对高台阶向往的现实原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和汇报交流,让学生深入了解父亲的向往与准备过程及性格特点,理解这些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展示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通过描写父亲对高台阶的向往和漫长的准备过程,展现了父亲要强、勤劳、坚韧的性格特点,为后文建造新屋的情节做了铺垫。作业布置: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父亲建造新屋与台阶以及建成后状态的段落,思考这些内容展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变化。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 “尊严” 的理解,写 200 字左右的短文。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巩固对父亲向往与准备过程的理解;作业布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为下节课探究父亲建造新屋及之后的状态做好铺垫。(二)第二课时复习导入 ——“追梦路上的付出”活动设置:让学生以 “父亲的追梦准备” 为主题,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节课所学的父亲为建高台阶所做的准备及体现的性格特点,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学生描述情况:学生可能会描述父亲长年累月捡砖、瓦,积攒角票,过程十分艰辛,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体现了他的勤劳和坚韧等。过渡语:同学们生动地描述了父亲为实现梦想所做的漫长准备,他的勤劳与执着让我们深受感动。那么,当父亲终于建成有高台阶的新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台阶》,深入探究这些问题。设计意图:通过 “追梦路上的付出” 活动,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对父亲性格特点和准备过程的理解,同时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本细读教学环节 ——“台阶建成后的滋味”赏析建造新屋与台阶的情节:学生朗读相关段落:“父亲在台阶上很自由地跨来跨去,却怎么也不习惯坐高台阶。他觉得坐高了有些不自在,下台阶时,他的身子总是挺得很直,像是在完成一项庄严的仪式。”老师提问:“父亲在建造新屋和台阶的过程中付出了哪些艰辛?这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父亲在建造过程中亲力亲为,不辞辛劳,甚至累坏了身体;体现了他为了梦想勇于付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小组讨论:“父亲建成高台阶的新屋后,为什么会感到失落和不自在?这种心理变化说明了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父亲一生的追求就是建成高台阶,目标实现后反而失去了精神寄托;说明父亲的追求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高台阶,更是背后的尊严与认可,而这些并没有随着台阶的建成而自然到来,反映了他内心的复杂感受。探究 “台阶” 的象征意义:学生朗读文中点明主旨的段落:“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老师提问:“这段话揭示了‘台阶’怎样的象征意义?结合全文,说说以‘台阶’为线索的写作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 “台阶” 象征着家庭的地位和生活的尊严;以 “台阶” 为线索,能够清晰地展现父亲的人生追求和命运变化,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鲜明,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父亲的精神世界。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细读,让学生深入赏析建造新屋与台阶的情节,理解父亲建成后的心理变化,探究 “台阶” 的象征意义和线索的作用,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和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能力。品味语言,理解主题 ——“平凡中的尊严”赏析质朴而饱含情感的语言:语句一:“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四块砖拼成一个正方形,然后在上面抹上水泥,像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老师提问:“这句话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展现了父亲对建造台阶的认真态度和对梦想的珍视,蕴含着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语句二:“我看见父亲坐在门槛上,样子很疲惫,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他看着新屋,嘴角却没有一丝笑容。”老师提问:“这句话描写了父亲的神态,你从中读出了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读出了父亲建成新屋后的疲惫和内心的失落,体现了他追求过程的艰辛和目标实现后的复杂心情。小组合作:选择文中你认为最能体现父亲性格或情感的细节描写,分析其表达效果,进行交流分享。设计意图:通过品味语言,让学生体会文中语言的情感力量,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和对主题的理解能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我的追梦故事”“我身边的追梦人” 主题分享会:老师提问:“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文中父亲一样为了某个目标而执着追求的人?他们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预设学生回答情况:学生可能会说自己的父母为了家庭幸福努力工作,老师为了学生成长辛勤付出等,他们的故事让自己明白追求梦想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布置写作任务:运用以线索贯穿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选择一位身边为梦想而努力的人,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他(她)的追求与付出,写一篇不少于 400 字的短文。设计意图:通过拓展延伸活动,让学生将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平凡人追求梦想的意义,培养联想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尊重和赞美身边的追梦人,提升审美创造能力。六、教学反思《台阶》是一篇充满生活质感和人文关怀的短篇小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致研读,感受父亲的性格特点和精神追求,理解写作手法和文章主题,培养核心素养。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能够较好地梳理文中围绕 “台阶” 展开的故事情节,理解父亲勤劳、坚韧、要强的性格特点以及他对高台阶所象征的尊严的追求,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以 “台阶” 为线索和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的作用。通过 “一处承载梦想的地方” 导入环节,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 “台阶” 的象征意义产生了探究欲。在研读父亲的向往与准备过程时,小组合作探究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父亲的付出和性格特点,加深了对相关描写作用的理解,培养了合作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文本细读环节,学生们能够深入赏析建造新屋及之后的情节,体会父亲的心理变化,对 “台阶” 的象征意义和质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有了较好的理解。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亲复杂情感的深层原因上还可以更加强化,部分学生虽然能说出父亲的失落, but 对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人精神世界的变化理解不够深刻;在拓展延伸环节,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讨论和写作练习不够充分,对线索贯穿和细节描写手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品味语言环节,部分学生对文中一些富有深意的细节描写的理解还不够到位,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点拨。针对这些问题,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在讲解父亲的复杂情感时,结合中国农村的社会文化背景(如传统的面子观念、等级意识)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父亲情感变化的深层原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拓展延伸环节,适当增加时间,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写作,教师加强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相关写作手法;在品味语言环节,设计更细致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父亲的人生经历体会细节描写中的情感,提升理解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