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教学设计 (表格式)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周总理,你在哪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授课年级 学校 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周总理,你在哪里 计划学时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朗读诗歌,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诗歌的节奏、语调和情感表达,提升语言感知和运用能力,并能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构思巧妙之处,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并能运用诗歌的形式传达深厚的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品析诗歌中的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美学价值,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并能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体会诗歌中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学生能够理解周总理的历史地位和人民对他的崇敬之情,增强文化认同和历史责任感,并从中感悟周总理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和品析诗歌语言,体会诗歌中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在表达对周总理深切怀念情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周总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感悟其精神品质和人民对他的崇敬与怀念,提升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情感深度,通过拟人、反复修辞手法的分析,体验到对周总理怀念之情的深切与真挚。 (2)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对周总理人民情怀的认识,从诗歌的语言和结构中提炼出周总理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形象,感悟其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音频及展示相关历史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2)《周总理,你在哪里》诗歌文本,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随教师的讲解,逐句分析和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3)互动式白板,以便教师在课堂上实时记录学生的讨论要点和分析结果,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 他没有子女,却有千千万万的人敬爱他;他在国外的银行账户里没有一分钱的存款,但他拥有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的骨灰洒遍了他深爱的祖国大地。他就是我们尊敬的周总理 —— 周恩来。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柯岩所写的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共同感受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老师通过分享周总理在抗战时期的故事以及他对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关怀,引导学生体会周总理的伟大精神。例如,讲述周总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如何带领人民抵御外敌的故事,以及他如何关心工人、农民和士兵的生活,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周总理的崇高品格。)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听朗诵,初步感知朗读节奏、感情、语气、语速、语调等。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朗读节奏、情感表达、语气的变化、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起伏。 (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录音,尽量将自己融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情境中,感受其中的情感。) 自读诗歌: 确定朗读时的感情和语调 明确: 感情 —— 深情、悲痛、崇敬、怀念 语调 —— 低沉、缓慢、寄托哀思 老师指导学生各自朗读诗歌,并确定恰当的感情和语调。 (个别学生进行试读,其他学生对其朗读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大家明确正确的朗读方式。) 划分朗读节奏,确定重音 教师带领学生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并标出需要强调的词语。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在课本上标注出朗读节奏和重音,进一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 理清诗歌结构和情感线索 老师引导学生整理诗歌的结构和情感发展的脉络。 (学生讨论后总结出诗歌的结构:第一节提出问题,第二至七节回答问题,第八节总结,第九节升华主题。情感线索:深切怀念 — 寻找 — 怀念 — 永远铭记。) 三、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朗读第一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朗读第一节,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我们的” 三个字不能少,为什么? 明确:表现了周总理与人民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好” 字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既揭示了人民之所以崇敬怀念周总理的原因,又引出了下文对周总理不朽业绩的回顾。 为什么在 “我们想念你” 之后还要说 “你的人民想念你”? 明确:通过反复强调,表达了人们心中强烈的怀念之情。“我们的” 就是 “你的”,这里使用破折号和反复修辞手法强化了这种深厚的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提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总结并补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内涵。) 朗读第二至七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朗读第二至第七节,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这四节主要描述了哪几种自然景象来象征周总理? 明确:高山、大地、森林、大海。 为何要把这些宏大的自然景象作为周总理的背景? 明确:以此展现周总理高大伟岸的形象、宽广的胸怀及卓越的贡献,表明周总理与山川大地一样永恒。 找出第二至五节中的细节描写。 明确: 革命征途千万里,他大步前进不停息。 你不见那沉甸甸的谷穗上,还闪着他辛勤的汗滴…… 宿营地上篝火红呵,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 你不见海防战士身上,他亲手给披的大衣…… 从第三至第五节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总理对哪些群体的关注? 明确:农民、工人、士兵。这样的描写体现了周总理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为人民辛劳一生。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至第七节,提出上述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补充,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歌中的细节描写。) 朗读第八节,思考下面的问题。 朗读第八节,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这里” 到底是指哪里? 明确:指祖国大地以及人民的心中。 第八节在整个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呼应第一节中的疑问,解答了 “在哪里” 的问题,使得全诗结构更加完整。 反复手法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明确:通过反复强调,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比怀念与崇敬。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八节,提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集体朗读,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补充,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效果。) 朗读第九节,体会 “永远居住” 和 “太阳升起的地方” 的含义。 朗读第九节,体会以下词语的含义: “永远居住” 的含义是周总理的精神永垂不朽; “太阳升起的地方” 的含义是周总理如同日月般光辉灿烂,给人民带来光明与温暖。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九节,提出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总结并补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含义。) 四、品析语言,品味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 再读诗歌,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诗歌中运用了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 拟人—— 诗人赋予山川、大地等自然景象以情感,让它们成为周总理伟大事迹的见证者。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便于表达周总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立意,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反复——①连续反复。如诗中 “—— 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一起,在一起 / 在一起……” “你的人民世世代代想念你!想念你呵,想念你,—— 想 —— 念 —— 你……”,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周总理无限的怀念之情。②间隔反复。如 “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 ——”“我们对着大地喊:周总理 ——”“我们对着森林喊:周总理 ——” “我们对着大海喊:周总理 ——”。呼唤声声,使情感抒发得更加浓烈,更动人地表现出人民对总理的思念;有利于场景的展开、意境的开拓,层次显得更清晰;使诗行回环反复,富有节奏感。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诗歌,讨论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补充,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诗歌中对周总理深切怀念的情感,也品味到了诗歌精练的语言和构思的巧妙新颖。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品析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希望大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成果。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课后作业布置 (1)结合本课所学的修辞手法,选取一首你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以《周总理,你在哪里》为范本,创作一首小诗,表达你对一位敬仰的人物的怀念与敬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