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Unit 1 Look it up! 第3课时听说 教学设计-新沪教八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Unit 1 Look it up! 第3课时听说 教学设计-新沪教八上

资源简介

/ 教学评一体化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
Unit 1第3课时教学设计
本单元第3课时 听说 课型 听说课
语篇研读(教材分析)
What语篇主题和主要内容 本课时围绕 “人民音乐家聂耳” 展开听说教学,听力材料为关于聂耳的百科信息,包括其原名(Nie Shouxin)、出生地(Kunming, Yunnan province)、出生年份(1912)、改名原因(有好的乐感且能动耳朵,被称为 “Erduo”)、20 世纪 30 年代的生活背景(艰难时期,人们遭受苦难)、创作歌曲数量(30 多首)及被称为 “人民音乐家” 的原因(歌曲反映普通人的苦难和挑战);口语任务包括讨论聂耳的品质(Innovative, Talented 等)、用百科细节讨论钦佩的人、练习句子重读(如 “Life has many sweet moments” 中关键词重读)。 Why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 通过听说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聂耳的生平与贡献,理解其被称为 “人民音乐家” 的原因,培养对伟大人物的尊重与敬佩,提升用英语提取人物信息、讨论人物的能力,同时渗透 “多角度评价人物” 的思维方式。 How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及功能 听力文本:为百科式叙述文,结构清晰,按 “基本信息(原名、出生地等)— 改名原因 — 时代背景 — 贡献与评价” 展开,语言客观准确,包含具体时间、地点、事件等细节信息。
口语活动:包含问答对话(如 “Why was Nie Er called 'the People's Musician' ”)、小组讨论、结对练习等形式,语言特点为使用描述人物的词汇(talented, patriotic 等)和评价句型,句子重读突出关键信息(名词、动词等),功能上实现 “信息询问、观点表达、人物评价”。
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已掌握基础英语词汇和简单句型,能听懂简短对话并进行基本交流;对聂耳及《义勇军进行曲》有初步了解,具备基本的信息提取能力。 【未知】对 “original, birth, suffering, artist” 等描述人物的词汇掌握不足;在长听力材料中提取多维度信息(如聂耳的原名、改名原因等)的能力较弱;对句子重读规则不熟悉,用百科细节讨论人物的表达不流畅。 【能知】通过学习,能听懂并提取聂耳的关键信息;掌握 “original, birth, suffering, artist” 等词汇,运用相关句型讨论人物;学会句子重读技巧;能多角度评价聂耳及其他钦佩的人。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语言能力: 听懂关于聂耳的听力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原名、出生地、出生年份、改名原因、创作成果等);
运用 “original, birth, suffering, artist, talented” 等词汇和 “Nie Er was... He is called... because...” 等句型,用英语讨论聂耳及其他钦佩的人;
掌握句子重读技巧,在 “Life has many sweet moments” 等句子中准确重读关键词(名词、动词等)。 2.学习能力: 运用 “预听猜测、精听填空、复听验证” 等听力策略提取信息;
通过小组合作、AI 工具(如观点碰撞、故事续写)辅助学习,提升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 3.思维品质: 分析聂耳被称为 “人民音乐家” 的原因,逻辑梳理其贡献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从 “Innovative, Patriotic, Influential” 等多角度评价聂耳,培养批判性思维。 4.文化意识: 尊重像聂耳这样的伟大人物,理解其 “以音乐反映人民苦难、鼓舞民族精神” 的情怀与贡献;
初步形成 “传承伟大精神” 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听力中聂耳相关关键信息(原名、出生地、出生年份、改名原因、时代背景、创作数量、评价)的提取;
核心词汇:original(adj.)、birth(n.)、suffering(n.)、artist(n.)、talented(adj.)、musician(n.);
核心句型:“Why was Nie Er called... Because...”“He is...(评价词)because he...(事迹)”;
句子重读(强调名词、动词等关键词)。 教学难点: 在长听力材料中快速抓取并记忆多维度信息(如同时记住聂耳的出生地、出生年份和改名原因);
用百科细节(如聂耳的创作背景)连贯讨论人物;
准确判断并运用句子重读规则(如区分需重读的关键词与弱读的虚词)。 易错点: 词汇拼写与发音:suffering(易漏写 “r”)、original(发音 / r d nl / 易混淆重音);
句型中时态与介词:“Nie Er was born in...(年份)” 易误写为 “at... ”;“He is famous for...(作品)” 易漏 “for”。 易忘点: 聂耳的细节信息:原名 “Nie Shouxin”、出生地 “Kunming, Yunnan province”;
句子重读的核心规则(只重读传递关键信息的词)。 拓展点: 拓展词汇:patriotic(爱国的)、influential(有影响力的);
话题延伸:用本课方法讨论其他伟大人物(如莫扎特、爱因斯坦)。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游戏教学法,PWP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从中选择)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含《义勇军进行曲》音频、聂耳相关图片、听力音频、句子重读示例视频)、核心词汇卡片(original, birth 等)、听力信息记录表(含聂耳信息填空表格)、AI 工具(用于观点碰撞和故事续写)、白板、音频录制设备(用于学生跟读和对话录制)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学习理解: (按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分类,选取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填写) 创设情境: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片段,提问:“Do you know this song Who is its composer ” 引导学生说出 “Nie Er”,激发兴趣。
2. Task 1(Lead in):听后问答 —— 基于歌曲音频,回答:“Who is the composer How do you feel when listening to it ”(答案:Nie Er; Proud.)
3. Task 2(Prelistening):
词汇学习:展示 “original, birth, suffering, artist” 等词汇卡片,结合例句(如 “This is the original picture.”)讲解词义、发音和用法,学生跟读。
预测讨论:呈现 “national anthem, talented, musician” 等短语,提问:“What do you know about Nie Er Share your ideas.”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梳理已知信息。 课堂观察:学生能否准确回答 Lead in 的问题(目标达成率≥90%),能否跟读词汇并说出基本词义(目标≥85%);
预测记录:统计学生对聂耳已知信息的准确性(如是否知道他是音乐家),错误信息即时纠正。
设计意图 通过《义勇军进行曲》创设真实情境,激活学生已有认知;词汇学习为听力扫清障碍;预测讨论培养信息预判能力,为深度听力做铺垫。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应用实践: 创设情境:(“Let's be 'detective' to find out more about Nie Er from the audio.”
2. Task 3(Whilelistening):
精听填空:播放听力音频,学生填写表格(聂耳的原名、出生地、出生年份、改名原因、20 世纪 30 年代生活背景、创作歌曲数量),完成后同桌核对,教师公布答案并讲解易错点(如 “Nie Shouxin” 的拼写)。
听并重复:逐句播放听力文本(如 “Nie Er, originally named Nie Shouxin, was born in Kunming...”),学生跟读,模仿语音语调,教师强调数字、地名的重读。
3. Task 4:句子重读练习 ——
呈现例句(如 “Life has many sweet moments.”),教师标记重读词(Life, sweet, moments)并示范朗读,讲解 “重读关键词” 规则;
学生分组练习,每组选 1 句展示,教师点评纠正。 听力表格:正确率≥85%,针对错误率高的空(如 “suffering” 对应的时代背景)重听音频并讲解;
句子重读:通过录音对比,检查学生能否准确重读关键词(目标≥80%),错误较多的句子集体复练。
设计意图 精听填空聚焦细节提取,突破听力难点;跟读和重读练习强化语言输出的准确性,衔接口语任务。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迁移创新: 创设情境:“Let's be 'commentators' to discuss why Nie Er is great and talk about other people we admire.”
2. Task 5:小组讨论 ——
问题:“Why was Nie Er called 'the People's Musician' What do you think of him (用 Innovative, Patriotic 等词评价)”
小组使用 AI 工具:学生输入观点(如 “I think he is patriotic because his songs encouraged people.”),AI 生成补充观点(如 “From folk music side, he mixed folk tunes with new ideas.”),小组整合后汇报。
3. Task 6:Pair work & Presentation——
结对练习:“Do you know other great people Choose one and talk about him/her with encyclopaedia details(生平、成就、评价)”,参考示例(如讨论毕加索);
每组选 1 对展示对话,其他学生评价 “是否用了百科细节”“语言是否准确”。 小组汇报:评价是否准确结合听力信息(如聂耳的歌曲反映人民苦难)和多维度观点(目标≥90%);
结对展示:检查是否使用核心词汇 / 句型(如 “talented”“He is... because...”),百科细节是否准确(目标≥80%),学生互评与教师点评结合。
设计意图 小组讨论结合 AI 工具,培养多角度思维;结对练习拓展话题,实现知识迁移,提升口语运用能力。
评价量表
1 能通过听和看获取与聂耳相关的表达 能做到(√)需改进(△)
2 能在真实情境中分享对聂耳及其他钦佩人物的看法 能做到(√)需改进(△)
3 能理解小组合作讨论人物的重要性 能做到(√)需改进(△)
4 能准确提取听力中聂耳的关键信息 能做到(√)需改进(△)
5 能正确运用句子重读规则朗读句子 能做到(√)需改进(△)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Unit 1 Section 3 Listening and speaking(第 3 课时)
【核心词汇】 original (adj.) 原来的;e.g. original name birth (n.) 出生;e.g. birthplace suffering (n.) 苦难;e.g. people's suffering artist (n.) 艺术家;musician (n.) 音乐家 talented (adj.) 有天赋的 【聂耳关键信息】 Original name: Nie Shouxin Birthplace: Kunming, Yunnan Born in 1912 Called "Erduo" → changed name to Nie Er 30+ songs; "People's Musician" 【核心句型】 Why was he called... Because... He is...(评价词)because he...(事迹) 【句子重读】
e.g. "He wrote more than 30 songs."(重读 He, wrote, 30, songs)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基础题: 1. 抄写核心词汇(original, birth, suffering, artist, musician, talented),每词配英文释义和 1 个例句(如 original: adj. original; This is the original book.),背诵并默写。
2. 复听本课听力音频,用英文整理聂耳的 3 条关键信息(如 “His original name was Nie Shouxin.”),写 3 句话。
3. 跟读 Task 4 中的句子重读示例(如 “Life has many sweet moments.”),录制音频,标注重读词。 强化核心词汇的记忆与运用,巩固听力信息提取能力,落实句子重读技巧,夯实 “语言能力” 基础。
提高题: 1. 用英文回答:“Why was Nie Er called 'the People's Musician' ” 结合听力内容写 50 词左右(至少包含 2 个细节,如他的歌曲反映人民苦难)。
2. 从 “innovative, patriotic, influential” 中选 1 个词,用英语解释为什么聂耳符合该评价(如 “He is patriotic because his songs encouraged people to save the nation.”)。 深化对聂耳评价的理解,训练用细节支撑观点的表达能力,提升 “思维品质” 中的逻辑分析能力。
拓展题: (综合实践活动类) 1. 用 AI 工具搜索一位你钦佩的伟大人物(如莫扎特、爱因斯坦),收集其生平、成就等百科信息,用英文制作 “Admired Person” 小海报(含 1 张图片和 80 词左右介绍)。
2. 和同伴结对,用本课句型讨论海报中的人物,录制对话视频(时长 12 分钟),下节课展示。 通过 AI 工具自主探究其他人物,将课堂知识迁移到新话题,培养 “学习能力” 中的信息收集与合作表达能力,呼应 “文化意识” 中对伟大人物的尊重与探究。|
教学反思
亮点: 以《义勇军进行曲》引入聂耳,情境贴近学生认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听力填空、AI 观点碰撞等任务设计层层递进,符合 PWP 流程,学生参与度高;
句子重读练习结合实例,学生易理解和操作。 不足: 部分学生在听力填空时因信息过多记不全,需反复播放音频,影响进度;
小组讨论中,少数学生依赖 AI 观点,自主思考不足;
句子重读的反馈不够个性化(如未一对一纠正发音)。 改进: 下次课提前发放听力信息表格的 “提示版”(如预留首字母),降低基础薄弱学生的难度;
小组讨论前明确 “先自主思考,后 AI 补充” 的规则,记录学生原创观点的比例;
利用课后时间抽查学生的句子重读音频,针对性点评纠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