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Unit 1 Look it up! 第4课时写作 教学设计-新沪教八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Unit 1 Look it up! 第4课时写作 教学设计-新沪教八上

资源简介

/ 教学评一体化 高效备课 | 英语学科
Unit 1 第4课时教学设计
本单元第4课时 Writing a famous person 课型 写作
语篇研读(教材分析)
What语篇主题和主要内容 本课时围绕 “撰写百科条目” 展开写作教学,核心任务是让学生为自己钦佩的人(如科学家、伟人等)撰写一篇结构完整的百科条目。语篇示例包括袁隆平(杂交水稻开发者)、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屠呦呦(青蒿素发现者)的介绍,涵盖基本信息(出生年月、出生地)、主要经历(教育背景、研究历程)、核心成就(贡献与影响)及评价(荣誉称号、社会影响)等内容。 Why语篇传递的主题意义 通过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用事实性语言客观介绍人物,理解 “百科条目需基于事实、避免主观观点” 的写作原则,同时培养对杰出人物的尊重与认同,体会其贡献对社会的意义,提升信息整合与书面表达能力。 How文体结构、语言特点及功能 文体结构:采用 “三段式” 百科条目结构 —— 开头(引入人物,简要说明身份与地位)、主体(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介绍生平经历、核心成就)、结尾(总结评价,提及荣誉或影响)。
语言特点:以事实性陈述为主,避免主观形容词(如 “great”“amazing” 等观点性词汇);时态运用规范(介绍生平、经历用一般过去时,评价影响用一般现在时);多用 “be born in”“graduate from”“devote oneself to”“make contributions to” 等客观描述短语。
功能:实现对人物的客观、准确、有条理的介绍,为读者提供清晰的人物信息。
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已掌握一般过去时和一般现在时的基本用法,能简单描述人物的出生、职业等基础信息;对袁隆平、钱学森等杰出人物有初步了解;具备用思维导图整理信息的基础能力。 【未知】对 “百科条目与普通人物介绍的区别”(如事实性 vs 观点性)不清晰;缺乏对人物信息的逻辑整合能力(如按时间顺序组织经历);易混淆时态(介绍生平时误用一般现在时);对 “devote oneself to”“make contributions to” 等核心短语的运用不熟练。 【能知】通过学习,能区分事实与观点,用 “三段式” 结构撰写百科条目;正确运用时态介绍人物生平与评价;熟练使用核心短语描述经历与成就;能为钦佩的人撰写 80120 词的完整百科条目。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语言能力: 掌握百科条目写作的核心词汇与短语(如 be born in, graduate from, devote oneself to,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be known as 等);
运用 “三段式” 结构(开头 主体 结尾)撰写 80120 词的百科条目,内容涵盖人物基本信息、主要成就及评价;
正确使用时态(一般过去时描述生平,一般现在时描述评价),区分事实性语言与主观观点。 2.学习能力: 学会用思维导图收集、整理人物信息(如基本信息、经历、成就、荣誉);
通过范文分析、小组互评,掌握 “审题 列要点 连框架 加细节” 的写作步骤。 3.思维品质: 学会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组织人物信息,培养条理性思维;
区分事实与观点,避免在百科条目中加入主观评价,培养客观思维。 4.文化意识: 了解袁隆平、钱学森等杰出人物的贡献,认同其 “奉献、坚持” 的精神;
体会不同领域杰出人物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百科条目 “三段式” 结构(开头引入 主体介绍 结尾评价);
核心词汇与短语:be born in, graduate from, devote oneself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be known as, set a good example 等;
事实性语言的运用(避免主观观点)及时态规范(一般过去时 vs 一般现在时)。 教学难点: 按逻辑顺序(时间或重要性)整合人物信息,避免内容杂乱;
区分事实(如 “他 1930 年出生”)与观点(如 “他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用具体细节拓展内容(如将 “他研究杂交水稻” 扩展为 “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使全球数百万农民受益”)。 易错点: 时态混淆:介绍生平时用一般现在时(如 “He is born in 1930”);
短语搭配错误:“devote to do”(正确为 “devote to doing”)、“make contribution for”(正确为 “make contributions to”)。易忘点: “on weekends” 与 “in the weekend” 的介词搭配;
“be good at” 后接动词 ing 形式(易误接原形)。 拓展点: 拓展不同领域人物(如艺术家、文学家)的百科条目写作;
学习用 “First of all, Besides, In addition” 等连接词增强逻辑。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游戏教学法,PWP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从中选择)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含袁隆平、钱学森百科条目范文及结构分析)、人物信息卡片(含屠呦呦、爱因斯坦等人物的基本信息、经历、成就)、思维导图模板(分 “基本信息、经历、成就、荣誉” 四栏)、写作评价表(含结构、语言、事实性三个维度)、白板(用于展示写作框架和易错点)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学习理解: (按照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分类,选取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填写) 创设情境:“学校要制作‘杰出人物百科手册’,需要同学们为钦佩的人撰写条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写一篇合格的百科条目。”
2. Task 1(Lead in):对比辨析 —— 展示两段文字(一段是百科条目 “袁隆平 1930 年出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一段是主观描述 “袁隆平太伟大了,我特别佩服他”),提问:“哪段更适合百科条目?为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 “事实性” 原则。
3. Task 2:范文分析 —— 呈现钱学森百科条目范文,小组合作完成:
用不同颜色标注 “开头、主体、结尾” 三部分;
找出描述生平的句子(用 “____”)和评价的句子(用 “﹏﹏”),观察时态差异;
圈出核心短语(如 be born in, graduate from, make contributions to)。 课堂提问:随机抽查学生总结 “百科条目特点”,目标正确率≥90%;
范文分析表:检查小组对结构、时态、短语的标注准确性,错误处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 通过情境激发写作动机;对比辨析帮助理解 “事实性” 原则;范文分析直观呈现结构与语言特点,为写作铺垫。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应用实践: 创设情境:“现在请大家为‘杰出人物百科手册’撰写条目,先从屠呦呦、爱因斯坦中选一位,用思维导图整理信息。”
2. Task 3:思维导图整理 —— 发放人物信息卡片(如屠呦呦:1930 年生于宁波,对中医药感兴趣,发现青蒿素,获共和国勋章),学生填写思维导图(分 “基本信息、经历、成就、荣誉” 四栏),同桌互评信息完整性。
3. Task 4:撰写初稿 —— 根据思维导图,按 “开头(身份) 主体(经历 + 成就) 结尾(评价)” 结构写作,教师提供框架提示:
开头:“_____ (Name) was a famous ______ (job). He/She was born in ______ (time/place).”
主体:“He/She graduated from ______. He/She devoted himself/herself to ______, and finally ______.”
结尾:“He/She is known as ______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______.” 思维导图检查:评估信息是否涵盖四要素(目标达成率≥85%);
初稿抽查:重点检查结构完整性(是否三段式)和时态正确性(生平时态错误率≤15%),用红笔标注需修改处。
设计意图 思维导图帮助梳理逻辑,降低写作难度;框架提示强化结构意识,聚焦语言准确性。
教学目标 学习活动 效果评价
迁移创新: 创设情境::“除了课上的人物,你一定有自己钦佩的人(如科学家、艺术家等),请为他 / 她写一篇百科条目,入选手册。”
2. Task 5:独立写作 —— 学生自主选择人物(可课前查资料),运用本课所学撰写 80120 词百科条目,要求:
结构完整,信息准确;
避免主观词汇,正确使用时态和核心短语。
3. Task 6:互评展示 ——
小组内交换作品,用评价表(结构、语言、事实性)打分并提出修改建议(如 “这里可补充他的具体成就”);
每组选 1 篇优秀作品,作者朗读并说明 “为什么选这位人物”,分享其精神对自己的启发。 评价表反馈:优秀作品需满足 “结构完整(3 分)+ 语言准确(3 分)+ 事实性强(2 分)+ 有细节(2 分)”,目标优秀率≥30%;
展示评价:观察学生是否能结合人物贡献说明选择原因,体现对人物精神的理解(目标达成率≥80%)。
设计意图 自主写作实现知识迁移;互评提升批判性思维;展示分享深化对人物精神的认同,呼应文化意识目标。
评价量表
自我评估表
1 能区分百科条目中的事实与主观观点 能做到(√)需改进(△)
2 能按 “开头 主体 结尾” 结构撰写条目 能做到(√)需改进(△)
3 能正确使用一般过去时描述人物生平 能做到(√)需改进(△)
4 能运用 “devote oneself to” 等核心短语 能做到(√)需改进(△)
5 能为条目补充具体细节(如具体成就) 能做到(√)需改进(△) 教师评价表
评价维度 优秀(5 分) 良好(3 分) 待提升(1 分) 得分
结构完整性 三段式清晰,逻辑连贯 有三段式但衔接生硬 结构混乱,缺乏条理
语言准确性 时态正确,短语无错 时态偶错,短语基本正确 时态错误多,短语误用
事实性 无主观词汇,信息准确 少量主观词汇,信息基本准确 主观词汇多,信息有误
细节丰富度 有具体成就、经历描述 细节较简单 缺乏细节,内容空泛
课时教学板书设计
Unit 1 Section 5 Writing(第 4 课时)
—— 撰写百科条目
【核心结构】
开头:引入人物(身份 + 地位)
主体:生平经历 + 核心成就(按时间 / 逻辑)
结尾:评价(荣誉 + 影响)
【核心语言】 事实性短语:
be born in(生于);graduate from(毕业于)
devote oneself to doing(致力于);make contributions to(为… 做贡献)
be known as(被称为);set a good example(树立榜样) 时态:
生平 / 经历→一般过去时(He was born...)
评价 / 影响→一般现在时(He is known as...)
【避坑指南】
× 不用主观词(great, wonderful)
× 不混淆时态(生平原用过去时)
× 不遗漏细节(成就需具体)
作业设计
作业内容 设计意图
基础题: 1. 抄写核心短语(be born in, graduate from, devote oneself to doing, make contributions to, be known as),每词配 1 个例句(如 “Yuan Longping was born in 1930.”),背诵并默写。
2. 用课上框架,仿写爱因斯坦的百科条目(提供信息:1879 年生于德国,提出相对论,获诺贝尔奖),50 词左右。 强化核心短语的记忆与运用,通过仿写巩固结构与时态,夯实 “语言能力” 基础。
提高题: 1. 修改课上撰写的初稿,根据互评建议补充细节(如 “他的研究让多少人受益”),调整时态和短语错误,重写后提交。
2. 对比自己的条目与范文,用红笔标注 3 处不同(如结构、细节),并说明 “范文为什么更好”。 通过修改和对比,培养 “学习能力” 中的自我反思与优化能力,提升写作质量。
拓展题: (综合实践活动类) 1. 为自己钦佩的人物(不限领域)制作 “百科名片”:正面贴照片,背面用英文写 80 词百科条目(含基本信息、成就、评价),下节课展示。
2. 小组合作编 “班级杰出人物百科手册”,每人贡献 1 篇条目,装订后在班级图书角展示。 “百科名片” 将写作与实践结合,提升信息整合与审美能力;“班级手册” 促进合作学习,让学生体会写作的实际价值,深化对杰出人物的认同,呼应 “文化意识” 与 “学习能力” 目标。|
教学反思
亮点: 用 “百科手册” 情境贯穿全课,任务真实且有吸引力,学生参与度高;
对比辨析、范文分析、思维导图等活动层层递进,有效突破 “事实性写作” 和 “结构” 难点;
互评环节既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让写作反馈更及时。 不足: 部分学生查资料能力弱,自主选择人物时信息不足,影响写作质量;
课堂时间有限,对 “细节拓展” 的指导不够深入(如如何将 “他有成就” 具体化为 “他的成就让多少人受益”)。 改进: 课前布置 “收集 1 位钦佩人物的 3 条具体成就” 的预习任务,为写作储备素材;
增加 “细节拓展示例”(如给出 “贡献”→“贡献具体表现” 的转化例子),提供更具体的写作支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