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策略 课件(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策略 课件(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高中地理
一轮复习策略
汇报内容
一、综合思维内涵解读
二、综合思维下的地理选考教学策略
三、综合思维下的地理试题讲评思路
四、复习经验总结
一、综合思维内涵解读
一种认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环境是自然现象和人文现在组成的综合体;
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征决定地理学研究具有综合性特点;
地理学研究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我们在研究和认识地理环境时具备综合思维(系统理论,辩证思维)
一、综合思维内涵解读
综合思维内涵解读
(1)要素综合
地理要素关联,整体观念
(2)时空综合
特定时空框架,动态变化
(3)地方综合
位置,区位,环境独特性
整体观
时空观
区域观
二、综合思维下的地理选考教学策略
1.整合地理教材,梳理地理知识体系——大单元教学
以自然地理模块为例
新教材拆分成必修第一册和选择性必修一两本书
割裂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利于地理知识体系和思维逻辑的构建
江山中学自编选考复习讲义
二、综合思维下的地理选考教学策略
1.整合地理教材,梳理地理知识体系——大单元教学
教学内容整合
课题1:城市
1.城市空间结构——必修二
2.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必修二
3.城镇化及其影响——必修二
4.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上海——选必二
二、综合思维下的地理选考教学策略
1.整合地理教材,梳理地理知识体系——大单元教学
教学内容整合
课题2:农业
1.农业概况与农业区位条件——必修二
2.农业布局——必修二
3.农业可持续发展——选必二
4.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选必三
二、综合思维下的地理选考教学策略
1.整合地理教材,梳理地理知识体系——大单元教学
教学内容整合
课题3:工业
1.工业区位与工业布局——必修二
2.传统工业发展——鲁尔区——选必二
3.工业联系——产业转移——选必二
二、综合思维下的地理选考教学策略
2.善用思维导图,自主构建知识脉络
指导学生借思维导图构建知识脉络
二、综合思维下的地理选考教学策略
2.善用思维导图,自主构建知识脉络
指导学生借思维导图构建知识脉络
二、综合思维下的地理选考教学策略
3.评价前置引领,提升课堂教学复习效果
课标导向
问题导向
考试导向
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内容要求、学业质量评价、教学评价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等纲领性文件要求
具有内在逻辑的教学问题链(地理思维培养)
对学生地理学习薄弱点进行重点突破,解决关键问题
当前浙江选考考试要求,中国高考教学质量评价要求
参考选考真题的考查内容、考查方式等进行教学设计
三、综合思维下的地理试题讲评思路
基本做法:
1.每次周测、联考等考试均制作讲评课件;
2.课件中对每道题的审题思路、关键词、考查知识点和答题方法等进行标注、概括;
3.联考试题讲评一般2课时左右;
4.考后对学生答题卡进行面批面改,指出答题存在问题:如答题规范、语言表达、答题角度等
三、综合思维下的地理试题讲评思路
1.把握设问—材料—选项内在逻辑,综合决策选择题
比我国单产高的国家优势条件是什么?提高单产需要什么?
找出与马铃薯的生长习性有关的选项
以2025年1月选考试题为例
三、综合思维下的地理试题讲评思路
1.把握设问—材料—选项内在逻辑,综合决策选择题
面积大幅减小
——全球气候变暖
冰雪消融加快,湖泊变大
气温升高,雪线上升
热量改善,北界北移
浮冰之下有什么?甲地为何保留
材料—设问—正确选项存在内在逻辑,具有一致性
三、综合思维下的地理试题讲评思路
2.多维度解读设问关键词
精准定位材料关联信息
以2025年1月选考试题为例
耕地
规模(大小)—人口—聚落(居民点)
空间分布—对应地理位置(读图)
三、综合思维下的地理试题讲评思路
2.多维度解读设问关键词
精准定位材料关联信息
以2025年1月选考试题为例
南部
看图——尺度小(小环境)
有什么——多样的地形地貌、河流等
自然原因:地形、气候、水文等
三、综合思维下的地理试题讲评思路
2.多维度解读设问关键词
精准定位材料关联信息
以2025年1月选考试题为例
气候:气温和降水
气温——低温,温差大——生长期短
降水——夏季雨季——水蚀
冬季旱季——风蚀
三、综合思维下的地理试题讲评思路
2.多维度解读设问关键词
精准定位材料关联信息
以2025年1月选考试题为例
土壤因子
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腐殖质含量、土壤结构状况等
草地(草的生长)与土壤的关系
三、综合思维下的地理试题讲评思路
3.及时复盘总结,梳理答题思路,总结答题经验
以2025年1月选考试题为例
例如:
(1)关注时空尺度、关注区域背景,影响地理问题思考方向(思维方式);
(2)关注命题意图和命题设计思路(方式),明确题目内在逻辑性;
(3)理解设问关键词的内涵,拆解答题角度,思考与材料信息、答案的关联;
(4)能抓住材料反应的地理要素、时空尺度信息、区域背景信息、限定条件;
(5)能综合考虑,同时关注问题的特殊性,能穷尽材料信息去答题。
四、复习经验总结
对地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重构地理一轮、二轮复习内容。
试卷有发必查、必讲:若确实无法讲解,组内老师分工写解析。
注重基础知识巩固和强化(思维导图),类似题目对比巩固。
注重学生的地理信息分析能力培养和地理综合思维训练。
借助课中讲解、课后一对一指导,提升学生的答题规范和技巧。
及时编制错题再练习题,反复训练学生的薄弱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