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基于时空差异视角的区域认知---对选必二、选必三教学的思考学生要从这两本书中学会什么?依标教学 深挖教材 研究真题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认识区域的方法学习地理的意义素养水平 区域认知水平1 在日常生活情境中, 能够根据提示将地理现象置于特定区域中加以认识;能够认识和归纳区域特征。水平2 能够在给定地理事象情境中, 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收集整理区域重要的信息;能够简单解释区域开发利用方面决策的得失。水平3 能够在给定复杂地理事象中,从空间—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等认识区域,能够为赞同或质疑某一区域决策提出相关论据。水平4 能够将认识空间—区域的方法与工具,运用于对从全球尺度到地方尺度,自然和人文地理事象的分析;能够较全面地评析某一区域决策的得失,提出较为可行的改进建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区域发展区域合作认识区域区域差异●从选必二看区域地理教学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第二节 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第一节 耕地资源与国家粮食安全第二节 水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第四节 石油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五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一章 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章 自然资源与国家安全第三章 生态环境保护与国家安全● 空间---区域的思维方式认识区域读我国四大地区2020年部分数据表。完成下题。地区 人口比重(%) 城市化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一、二、三产业比重甲 39.93 70.76 525752 4.6:38.9:56.5乙 27.12 57.27 213292 11.0:37.9:51.1丙 25.83 59.00 222246 8.2:41.8:50.0丁 6.98 67.71 51125 13.2:34.4:52.41.表中甲、乙、丙、丁分别属于A.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B.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C.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D.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2.表中丁地现阶段处于A.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初级阶段 B.以工业化为主体的成长阶段C.以结构优化和整体提升为主体的转型阶段 D.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高效益综合发展阶段● 空间---区域的思维方式认识区域大量青农村壮年人口外迁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停滞必须寻求新的发展中部受东部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产业转移 时间 转出国家或地区 转入国家或地区 转移的产业类型 原因第一次 产业转移第二次 产业转移第三次 产业转移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欧洲、日本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 美国产业升级的需要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东盟及我国东部沿海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低端制造业为了推动产业提升20世纪60~80年代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东亚、拉丁美洲美国、德国、日本20世纪50一60年代。美国在确立全球经济和科技领先地位后,重点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欧洲、日本转移。20世纪60一80年代。科技革命推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加速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化工、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电子、航空航天、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20世纪80一90年代。科技革命推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加速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化工、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电子、航空航天、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拉丁美洲等地转移。● 整体性角度认识区域独特性(2024.6浙江)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主要的森林碳汇和碳排放国,2021年该国可再生能源仅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7%。交通运输业是该国主要的碳排放行业,物流配送成本高,碳排放量较大。近年该国制定碳减排“国家自主贡献”计划,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净零排放。材料二 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地区略图。(1)简述该国森林碳汇量大的气候原因。(4分)(2)从岛间运输角度,简析该国物流配送碳排放量较大的原因。(4分)(3)从资源禀赋角度,说明该国能源结构的形成与转型的原因。(7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项目 具体内容内容 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原因 1850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来自发达国家,所以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责任 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率先减少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26(1)(2)问分值8分,得分3.78/4.21。(1)简述该国森林碳汇量的气候原因。(4分)①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1分)(采分点:高温多雨);② 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植物生长快(2分)(采分点:太阳辐射强/光合作用强)③风力弱,植物茂盛高大(1分)。(采分点:风力弱或水热组合好)(2)从岛间运输角度,简析该国物流配送碳排放量较大的原因。(4分)① 岛屿众多,运输距离远(1分);(采分点:岛屿多/运输距离远)② 人口少,海运和空运为主,能效低,能源消耗量大(2分)。(采分点:海运/空运/能效低/能源消耗量大;注:航运不得分)③ 能源以化石能源或煤石油,天然气为主(1分)。(注:写传统能源等其他都不得分)(3)从资源禀赋角度,说明该国能源结构的形成与转型的原因。(7分)得分2.36/2.93。① 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丰富且廉价(2分);②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易受海水淹没威胁。(2分)③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丰富(2分);④可再生能源互补性强(1分)课表要求:3.5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整体性角度认识区域独特性(2025.1浙江)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俄罗斯对某些特定矿产的需求增加,前苏联时期发现和勘探的矿产储量即将耗尽,矿产进口又因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受到威胁,为此更新了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下图为俄罗斯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变化示意图。完成18、19题。18.俄罗斯增加战略性矿产资源种类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高科技产业转型升级 B.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利用率C.限制战略性矿产资源出口 D.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19.俄罗斯更新其战略性矿产资源清单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限制外国资本进入战略性矿产领域 B.推动战略性矿产国际合作C.刺激国内战略性矿产的勘探与开采 D.增加战略性矿产资源储备● 整体性角度认识区域独特性(1)内河水运在巴西国内货物运输中占比较低,简述其原因。(4分)(2)从竞争力角度,简析巴西工业比重下降的原因。(4分)(2025.1浙江)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材料一 20世纪60~70年代,巴西经济快速发展,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拉美地区最大的中等收入国家。90年代以来,巴西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因竞争力不足,工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出现“去工业化”趋势,政府负债居高不下。材料二 巴西总人口约2亿,农业用地约2.4亿公顷,农业和采矿业发展较快,是全球农矿产品出口大国。几十年来,巴西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2022年达87.6%,“虚假城镇化”和“城镇贫困”问题突出。图1为巴西略图。图2为2004~2022年巴西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产值统计图。课表要求: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整体性角度认识区域独特性(1)内河水运在巴西国内货物运输中占比较低,简述其原因。(4分)①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经济/人口/城市集中(密集)在东南部/沿海/沿河/高原 或 东南部货运需求量大 得1分② 内河水运条件较差,陆路货运量大;(经济发达地区)东南部(/南部/沿海)内河水运条件较差 或 陆路货运量大/铁路/公路运输条件好。得1分③北部亚马孙河水运条件优越,但经济不发达,水运量较小。亚马孙河流域/北部/北部河流沿岸,经济不发达/人口城市少/货运量小,得2分 注:只答北部水运好 不给分(2)从竞争力角度,简析巴西工业化比重下降的原因。(4分)①劳动力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成本优势较弱;若答“劳动力成本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成本优势较弱”,得2分②技术研发投不足,工业技术落后,技术密集型工业竞争力不强。“工业技术落后/高科技工业薄弱、产品竞争力弱”,得2分课表要求: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整体性角度认识区域独特性● 从产业转移看区域差异侧重生产要素的地区差异求生存谋发展减少劳动力成本减少运输费用共享基础设施集中处理废弃物扩大市场价格不变,获取信息减少投入产品品质增强竞争力产业配套及产业基础减少用地成本获得利润政府政策减少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占用量使用成本下降潜在市场● 区域合作以区域差异为前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