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叶辛散文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顽童变成小书迷叶辛①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②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我小时候的肇嘉浜,不是现在绿荫成林、平整光洁的花园马路,而是一条臭水浜。贪玩、爱耍、好逞强、好出鬼点子,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我读了一本又一本,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儿童时代》上刊登的小游戏,绞尽脑汁猜着那上面的谜语,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后来,老师每个星期的周会课,给我们讲《我的一家》的故事。她每次讲的时候都拿着书,我以为她那本书里一定有许多的彩色画和插图,可仰着脸瞅了半天,我发现那书上光是一行行的字。老师每个星期讲一节课的速度,我忍受不了,就省下零用钱,也去买了一本《我的一家》,放学回到家,不管能不能把字认完全,连读带猜,把一本书全翻完了。嗬,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④就这样,书籍给我打开了通向生活的门户。每读到一本好书,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⑤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你看这个耸起额头的外国老头儿,他写了书,能感动我这个中国小孩子呢。⑦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⑧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有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有段时间,我周围没有一点儿学习气氛……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是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们的眼界,陶冶你们的精神,愿你们长大了做对祖国有贡献的人!1.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文章开头①②两段的作用。2.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3.作者说:“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请你写出作者这样读书的好处。阅读《三棵树》,完成小题。三棵树叶辛①窗外有三棵树。②三棵水杉。③从幼苗到成材,看够了杉木生长期的种种形态和面貌,也就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了。④只是,窗外的三棵树,天天陪伴着我,用它悦目的绿,以它摇曳的树枝,显示着它的存在。每日的清晨或是没睡的夜晚,来到阳台上开窗关窗,我总要情不自禁地端详它们几眼。久而久之,不但看出了感情,还看出了一些过去在偏远山乡没读到的意味。⑤记得,我当初搬进新村的时候,三棵树都只有二层楼那么高。站在阳台上或是里屋的窗户边,我能清晰地看到三棵树的树冠,尖尖的细嫩的时常还是不那么挺直的树冠。几年时间里,它们直直地往上蹿,蹿得和三楼的窗台一般高了,蹿得接近四楼的阳台了,蹿到四楼窗户边了。随着它们的个头往上长,它们的主干也在粗壮起来,挺直起来,而朝着四周延伸的枝叶,更是尽可能地向外张开,就如同一把把使劲撑开的绿伞。⑥但是,我很快发现了,三棵树虽然挨得那么近,沐浴的是同样的阳光雨露,可生长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仿佛都是15岁的少年,在一个班上,有的长得人高马大,而有的个子矮小,乍眼看去活脱还是小孩。⑦我开始寻找它们生长不一的原因。⑧这是不难发现的。长得最高最壮的那棵树,占尽了天时地利,它离我家的窗户最远,却离新村拐弯的十字路口最近。风拂过来,最先享受凉爽的,是它;太阳升起来,最先照耀到的,也是它。因为挨近十字路口,周围再没其他的树遮挡,它的枝干树叶也伸展得最为潇洒自在。⑨挨下来是中间那棵树,它不如前头那棵长得高,枝叶的舒展也不如前头那棵自由自在,它的旁边还栽着一棵玉兰树,和它争夺着土壤的养料、水分和光照。前头那棵树蹿得越快,长得越高,枝干树叶伸开得越舒展,它就生长得越慢。⑩当然,生长得最慢最矮小的,是第三棵树,也是离我家窗户最近的那棵树。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候,都照不到它。斜斜的阳光辐射,都让它前面的两棵水杉和一棵玉兰树遮挡住了,吸收去了。只在太阳当顶的时候,它才能公平地得到阳光的亲吻。由于它离楼房太近了,一楼院子的围墙妨碍了它往里面的发展。而沿新村道路那一侧,又让第二棵树和玉兰树挡住了去路。 故此,我搬来时长得一般高的三棵树,三棵同宗同族的水杉,在我居住了几年以后,成了自高而低、自大而小的三棵树。在窗户边远眺,在阳台上读书,抬头看见这三棵树,我总像看着一道风景,甚至还为三棵树列成一排,树冠由高向低倾斜的线条而发出赞叹。起风了,三棵树一齐婆娑起舞。变天了,三棵树同时摇头晃脑,发出飒飒的响声。 总是生长得最高最北的树最先有动静,表现出的形态也最为洋洋自得。 我时常忖度,这一道有序的三棵树的风景,会很长久地陪伴着我,陪伴着我的家。 可这仅仅是我的愿望和想象。 那是一个风雨之夜,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雷响,我听到窗外响起一声霹雳。很惊心的, 把我从梦中惊醒。听明了是在下暴雨,我又沉沉睡去。 第二天一早醒来,雨过天晴,是清新明朗的早晨。我们习惯地打开窗户,窗外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 那棵长得最远最高的水杉被拦腰折断,劈倒在地,尖嫩的树冠埋在树丛中。那样子活 像一个壮汉佝偻着腰跪倒在地呻吟。 我想起了昨晚那声惊雷,随之听到的其实不是霹雳而是水杉主干被拦腰折断时的惨叫。 完了。 这棵占尽了天时地利之先,平时最先得阳光雨露滋润生长得也最为令人欣慰的水杉,看来是成活不了。但它活着,一枝细嫩的树冠,从被劈断的粗壮的树中央长出来。弱不禁风地往上试探地长着、长着,竟然从最初的半尺长,长到一米多高。在这一缓慢得犹如嫁接上去的重新生长过程中,旁边的第二棵树蓬蓬勃勃地往上蹿了起来。没有了遮拦,没有了阻挡,现在是它占尽了天时、地利之先了,现在是它最先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了。看得出它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在跳跃般地往上蹿了。蹿得树干挺直,蹿得枝叶舒展。不用说,现在是它的形态最为潇洒最为诱人了。而挨着它的第三棵树,也在不动声色地生长着,虽然不如它蹿得高,伸展得自在如意,但它那形态,同样地惹人注目。六年过去了,三棵树还在生长。中间那棵长得最高最壮,一左一右各有一棵树陪伴扶持着,它还长得最为挺直。原先最瘦弱矮小的第三棵树,如今名列第二。它的树干挺直却不粗壮,它的枝叶伸展却不能无拘无束。而原来长得最为结实粗壮、高挑挺拔的头一棵树,现在看上去总有些别扭,它的下半截是粗圆挺直的,而在被折断的横面上长起来的上半截,显得过于纤细,过于柔弱,一眼看去,我常常觉得它活像个鹤脖子。窗外的这一道风景,又能维持多久呢?我时常想。窗外有三棵树。三棵水杉。摘自2014 年10月23日《广州日报》4.文中三棵树的生长大致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请在下面表格的空白处填入简洁的词句,以此反映三棵树的生长形态。(每空字数在10字以内)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第一棵树(挨近十字路口) 长得一般高 长得最高最壮 被拦腰折断,但它活着 A:第二棵树(中间) 生长的较慢 B: 最高、最壮、最为挺直第三棵树(离我家窗户最近) C: 不动声色,惹人注目 名列第二5.联系上下文,按括号内的要求品味下面两组句子。⑴那棵长得最高的水杉,被拦腰折断,仆在地上,活像一个壮汉佝偻着腰跪倒在地上呻吟。(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⑵看得出它迫不及待地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在跳跃般地往上窜了。蹿得树干挺直,蹿得枝叶舒展。(作者在此处连用三个“蹿”字,有什么作用?)6.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用了相同的两段话:“窗外有三棵树。三棵水杉。”请分析一下作者这样写的用意。7.你最愿意做这三棵树中的哪一棵?阅读文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加以阐述。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茶神谷叶辛①我多次走进黔西南的茶神谷,每一次都觉得这里神秘莫测,是个神奇之地。②布依族、彝族、苗族、回族老乡世世代代栖居于这一片山山岭岭。山巅之上,峡谷深处、岭腰之间遍布着古茶树,他们把大自然赐给人间的这一整片山地称之为茶神谷。③在这海拔1700米的高原上流传着一首山歌:山上有棎古茶树,树下有口清水井;哪天如果不舒服,一片叶来一瓢水。④当彝族姑娘用清亮的嗓子,吐字清晰地在我面前唱这首山歌时,我由衷地感受到这些大叶片的古茶树和当地百姓的密切关系。⑤踏着泥泞。小心翼翼地踩着斜坡上松软的腐殖质层,我一株一株地细看这些古茶树的虬曲枝干,厚实的油光光的叶片以及树身上斑驳的表皮。千年以上的古茶树随处可见,还有两千年以上的、三千年以上的!三千年以上的都一一编了号,我面前的这一棵是3200年的,编号是0035.凝神读着悬挂在树身上的牌子,牌子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共同挂上去的。⑥原来,不但各民族老乡把这些古树称为茶神,科学家也把它们视为宝贝。见我兴味浓郁,乡镇上的陪同人员兴致勃勃地带着我看了一株又一株古茶树,最终把我领到用围栏圈起的一棵最老的古树前。⑦我一看那茶树的雄姿,就感觉非同一般。【甲】只见那一片片密簇簇、苍老而又青翠的叶片之间,竟冒出了细嫩嫩的绿色芽尖,粗粗细细的树枝上,嫩芽与老叶之间,还悬挂着圆溜溜的茶果。一生守护着千年古茶树的老茶农告诉我,这就是有名的四球古茶树。⑧我不甚了了,他给我细说开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茶树,一颗茶果里最多只有三颗茶籽,唯独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茶神谷里的古茶树,一颗茶果产四颗茶籽,因此被称为四球古茶树。四十几年前,在普安和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发现了四球古茶籽化石,经过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反复鉴定,认定古茶籽化石距今有164万年以上。⑨我今天看到的,是一棵距今4800年树龄的古茶树,编定的号码是0001号。⑩“走,走,走……”茶农一边走一边热情地招呼,“喝茶去,让你亲口尝尝古茶树的味道。” 当我再次踏着有着厚厚腐殖质层的溜滑的山道走出树林时,我更加意识到,各族老乡为什么把这些古茶树尊称为茶神,把这里称作茶神谷。 年过七旬,爬高山钻老林,身上沾了斑斑点点的泥痕,半高帮的皮鞋变得沉甸甸的,脚步也迈得缓慢了。在茶农家的祖屋门前,烧得旺旺炽炽的炭火边,放了一圈板凳。茶农一边热情地招呼我入座,一边笑眯眯、有些神秘地说:“请你吗一口我们高山农家的火烤茶。” 喝了一辈子的茶,多少知道一点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的烹煮、冲泡方法,却从未喝过火烤茶。 只见他用一块厚实的茶巾垫着,握着已洗刷干净的黑色砂茶罐的手柄,在熊熊燃烧的炭火上烤着,直到黝黑的砂罐泛了白。他把存放了29年的陈茶和2021年的新茶两拨,一起放进烤得发烫的茶罐里,继而有节奏地抖动,嘴里一边念念有词:“要得茶上口,火上抖百抖……”顿时,一股我从未闻过的茶香从茶罐里弥散出来,我们这些围着炭火而坐的一圈客人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 不等众人的赞语落地,只见茶农将茶壶里滚沸的水倾倒进茶罐,将茶罐置于炭火上,少顷,茶罐里的茶水就翻腾着烧开了。茶农指着茶罐道:“这样煮沸的茶,可以冲七八道,茶味、茶色不变,可以围着火塘摆龙门阵。”说着,他斟了一小碗茶请我品。【乙】待茶水不那么烫了,我慢慢地呷了一口,刹那间,一股沁人的香味直透肺腑,我颇有耐心地品咂着。似栗香、淡淡的兰花香、炒豆的焦香,又有薄荷的清凉,总之,是一种我从未感受过的醉人的香气。喝下一碗,又来一碗,见我喝得兴起,一旁的茶姑娘银铃般地道出:“叶老师,这千年古树茶,一泡茶,二泡汤,三泡四泡是精华……”受到她的鼓动,我一口气喝下了五小碗。烤着炭火,我们冒着冬雨钻进湿漉漉的山林,踏访一株一株古茶树的寒冷和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 世代栖居于山林守护这片古茶树的茶农告诉我们,年年的冬末春初,村村寨寨中的布依族、彝族、苗族、回族乡亲,喝着一道道茶,唱着一首首古歌,以朴实、简捷的仪式,祭祀他们心目中的茶神,怀念他们的祖宗,抒发他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次来到茶神谷,正是冬腊月间,山林中已经可见嫩绿的芽尖尖,从而有了我们此次参加的“‘贵州绿茶’第一采”活动。(《光明日报》2022年02 月 11 日15版。有删改)8.选文写了“我”到“茶神谷”的经历和感受。请根据文本内容,把下表的三处空白填写完整。9.请从文中【甲】 【乙】两个画线句任选一处, 结合上下文,从词语运用的角度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10.下列对茶神谷“神秘莫测,是个神奇之地”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神谷的老乡“哪天如果不舒服, 一片叶来一瓢水”,茶水包治百病。B.千年以上的古茶树随处可见,并且在这里还发现了四球古茶籽化石。C.布依族、彝族、 苗族等少数民族世代幸福和睦地栖居于这一片沃土。D.冬腊月间,古茶树的嫩芽尖,促成此次“ ‘贵州绿茶’第一采”活动。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我的作家之路叶辛①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不是到绍兴路上那不花钱的小花园去玩“官兵捉强盗”,就是穿过襄阳南路或岳阳路,到肇嘉浜去摸螃蟹、捉小鱼……②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下一节课的时候,我经常在偷偷地做上一节课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等到放了学,我把家庭作业做完了,于是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我爸老是叹气说,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③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少儿期刊《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比我们那条长长的弄堂,比弄堂外灰白色的柏油马路,也有趣多了。从这本薄薄的书上,我知道了世界上有高山、大海、冰川。荷,原来书里面有这么多吸引人的东西呢!读了这一本书,我又开始寻找另外一本。我读了一本又一本《儿童时代》,还津津有味地学着做那上面刊登的小游戏,挖空心思猜着上面的谜语。④就这样,《儿童时代》给我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门户。每读到一本,我总是又惊喜、又震动,读完了,还兴致勃勃地给小伙伴讲呢!书本以它壮丽绚烂的境界给我描绘了一幅又一幅图画,给我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它逐渐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的空余时间,差不多都扑到书本上去了。爱上了书,弄堂里小伙伴们的喧哗声我听不见了,滚铁环、踢足球的声响也不会惹得我心痒了。⑤随着日子的过去,书越读越多,差不多已经脱离了顽童行列的我,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了。⑥在儿童时代的这一时期,我做过多少幻想的梦啊。读了描写天空生活的书,我想着长大了当一个飞行员;读了描写大海生活的书,我立志要当一个体魄强壮的海员;读了描写战争的书,我又想着该当一名司令员……⑦所有的梦都像肥皂泡那样一个一个破灭了。在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⑧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感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律地读书。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书已经成了我儿童时代最好的朋友。这么一来,岂止是我的小伙伴,连我家里的人、我的班主任老师,他们都说:“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⑨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十年动乱期间,在农村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的生活条件很差,我的周围没有一点儿的学习空气……我觉得,不能让光阴这么白白地虚耗过去,得像我小时候所看的书中写的那样,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我还要叫小时候的“梦”变成现实呢。是书,给了我这么大的精神力量,努力摆脱环境的影响,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着创作,争取做一个写书的人。⑩我绝不是要小朋友们都去当书迷,长大当作家,仅仅只想说,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愿小朋友们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愿书本开阔你的眼界,陶冶你的情操,长大了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11.结合上下文读①②两段,概括这两段文字主要表现了“我”的哪两个特点,并联系全文分析这两段文字的作用。(1)“我”的特点:(2)作用:12.阅读③一⑧段,概括“我”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小书迷的。(1)(2)书越读越多,开始变得好幻想起来;(3)13.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这可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就能变个老婆婆出来的。14.通读全文,概括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哪两方面的思想感情。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书将伴我走向未来(节选)叶辛①谁都知道,弗兰西斯·培根说过一句著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来源于实践;知识也来源于书本。对我来说,由于年轻,由于经历比较简单,后一点就显得格外重要。②我爱读书,比小孩子爱吃糖果更甚。每天的空闲时间,哪怕只有五分钟、十分钟,我也要找一本节来读上几段;每天临睡之前,不论这一天是多么疲倦、多么累,我总要读上一小时的书。如果碰到一本好书,那就会通宵达旦地读下去。在家里是这样。在旅途上、在开会的旅馆里,我也是这样。这种读书的嗜好,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③中小学时期,我读了很多有趣的书,并且对每一本书,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笔记。书本要我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不要撒谎、不要阿谀奉承、不要人云亦云,要脚踏实地,要独立思考;书本开阔了我的眼界,它告诉我,除了我自小看到的马路、电车、外滩,除了我熟悉的上海,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壮丽的山河,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事物;书本也陶冶了我的精神,我在书上读到“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等等格言警句。当然喽,书本使得我从小材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往有山有水的大自然。这一切潜移默化似的影响,对我后来在艰苦的插队落户生活中潜心奋斗,起了多大的作用啊。15.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读书是一种“嗜好”?16.阅读文章第③段话,概括读书对作者有哪些影响。17.文中画线句作者讲了自己读书的方法,你认同他的做法吗?简单说说理由。【推荐美文】小吴在阅读有关运河的名家作品中,发现了著名作家叶辛为家乡写的一篇散文,推荐给大家一起来研读。泛舟运河话姑苏叶辛①在丹桂飘香的时节,坐进雕梁画栋的游船。上船之前,一位上海作家给我电话,问我下午在干啥,我回说,在采访运河和苏州的关系。这位年龄与我相仿的老上海,竟然以很不以为然的语气道:“运河与苏州有啥关系啊!我们上海人,只晓得大运河同无锡、同常州有关系,从那里流过江苏,到杭州去。苏州离无锡还有一大段距离呢。”②其实,不怪朋友误解,和土生土长的苏州人相比,上海人对苏州的了解,还是肤浅的。比如我坐的这条船正航行的运河,最早开凿的一段,就是在苏州附近的太伯渎——宽有12丈,长整整有87里,是一条兼用以行舟和灌溉的运河,距今已3000多年了。《江苏水利全书》中的这一段信息,一下子将大运河修建于隋唐的历史,大大地提前了。有了开头,才有起始;有了起始,才有全线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因为苏州大运河修建得最早,故而这一段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③开通了大运河,苏州古城承担了潜运中的十之一二。自唐宋至明清,苏州一直是糟粮的重要产地,被称为“国之粮仓”“国之命脉”。在这“命脉”上运送的还有大量的商品,到过苏州段运河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可·波罗说:“运河因为有‘吴江塘道’而变得生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则说:“……在这个市场上样样东西都能买到。”虽然说得没什么诗意,但是很实在地道出了被运河水滋养的古城苏州的繁荣昌盛和城市格局的特色。④上游船之前,我徜徉在苏州古城的老街老巷之中,目睹了“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活水水系,城内水系和城外运河沟通之便捷,让人叹为观止。大运河绕城、穿城而过苏州,二者联系之密切、关联度之高,形象地道出苏州城的发展和大运河息息相关。河多桥多,桥多景多,驰名世界的苏州园林的名声,也是和活水、和大运河分不开的。⑤有了这一番真切的认识,坐在游船上观水、望景、看苏州,就有了一番别样的情趣和韵味。陡地感觉到,苏州像是一座水做的城市,苏州的历史,是与水结缘的历史,苏州人的生活,是与水亲密相伴的生活。而这水,因为有了京杭大运河,变得驯服温顺了,变得活泛多姿了,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感了。⑥不是吗,看到熟悉的虎丘塔,我恍然觉得,它成了大运河的灯塔。船过宝带桥,我马上想到了唐朝捐出宝带集资助建这座桥的苏州刺史王仲舒。到了盘门古城,苏州人必然要提到伍子胥和苏州建城的关系。过去了多少岁月啊,苏州人仍记得伍子胥的功绩。⑦临近黄昏,太阳落到地平线下去了。运河上的风大了一点,我们的游船停泊在江枫桥堍。上得岸来,迎面看到的,是一尊硕大的石雕,唐朝诗人张继的形象栩栩如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寄寓着的文人情怀的不朽诗篇,至今仍为人啧啧称道。我和友人探讨,我在山乡待过近10年,霜是凝结在田野上的,天上是看不见霜的,而露宿在客船上的诗人,来到江枫桥畔,也不该会寂寞孤独——江枫桥集贸市场热闹繁华,酒楼商店沿街成市,弦歌不绝,有的是文人雅士喝酒品茗的场所,吟诗作画也好,纵酒阔论也罢,尽可一醉方休。⑧友人客气的问我,“你的理解呢?”⑨我把思考良久的想法讲了出来:“诗人并非因天气寒冷客宿小船而失眠,他所写的‘霜满天’指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搅得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整首诗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也正因此,这首诗才会流传千古,张继才为后人称道和纪念。”⑩友人一击掌:“说得好!由此生发出去,大运河之所以能在2014年申遗成功,成为世界遗产,也正是因为自古而今,它都在造福于运河两岸的人民,造福于姑苏城。” 我也给友人点了个赞。(摘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8.小吴觉得文章主要写作者坐游船寻访运河和苏州的关系,不明白开头作者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与上海友人的电话通话。请你给他解释一下。19.小吴发现下面一段文字被误删了,你觉得放回文中哪两段之间最恰当( )泛舟运河话姑苏,会引出无尽的怀古之情,会挑起一个又一个与历史、与人文有关的话题。A.第②③段之间 B.第③④段之间 C.第④⑤段之间 D.第⑥⑦段之间20.文中第③段引用马可·波罗的话“运河因为有‘吴江塘道'而变得生动。”小吴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请你结合链接材料给他解释一下。【链接材料】吴江塘道,即吴江古纤道,始建于唐代,用大块青石铺砌而成,兼具河岸、纤道、驿道功能,是后来许多塘路效仿的典范。纤道就像一座人造的“水中长城”,把运河与太湖分开,消解了风浪冲力,方便了船行。遥想当年的景象,一边是满载着鱼米和丝绸的漕运官船,绵延数里,浩浩荡荡地北上京城,踏过皇城砖道,直达天子脚下;一边是旌旗飘扬的游船画舫,搭载着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招摇过市般地南下苏杭。(2020年11月24日苏州日报,王英《吴江运河古纤道曾是“水中长城”》)21.小吴读了本文后,对运河和苏州的关系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简要概括,罗列了两条。请再帮他补充三条。苏州太伯渎,是运河最早开凿的一段,后来才有了全线贯通的京杭大运河。苏州大运河漕运发达,粮食和商品往来运输,滋养出苏州的繁荣昌盛。(1)(2)(3)22.小吴在结尾批注了两个问题:第⑩段友人认为作者“说得好”的原因是什么?第 段作者给友人“点赞”的原因又是什么?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助回答。(1)友人认为作者说得好的原因:(2)作者给友人点赞的原因:23.小吴读完全文,掩卷深思:作者泛舟运河话姑苏,为什么选择详写张继及对《枫桥夜泊》一诗的解读?除了揭示张继诗歌所抒发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外,还有什么用意?请你帮助补充理由。答案1.内容上:写自己童年时期的顽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后文“我”沉迷读书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我”的影响之大。结构上:引出下文对“我”的变化的描写,照应标题中“我”的顽童形象。 2.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眨眨眼变出个老婆婆是瞬间的事情,但是小时候的“梦”变成今天的现实,却不是瞬间的事情,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刻苦努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告诉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需要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 3.示例:有利于了解清楚书本中的故事情节,培养读书的兴趣;有利于对书本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有利于通过笔记去引发一些新的思考;有利于拓展文学积累。【导语】叶辛的《顽童变成小书迷》是一篇自我成长的叙述性文章,反映了阅读对个人发展的深远影响。文章通过描绘作者童年时期的顽皮与后来对书籍的热爱,展现了书籍如何引导他打开生活视野、激发想象力并最终实现梦想的过程。作者以真诚的语调和生活化的细节,引起读者共鸣,传达了阅读的重要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年轻读者通过读书来开阔眼界和塑造人格。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内容上: 结合①段“我小时候,是个爱耍小聪明、爱逞强的调皮鬼。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就拉着没做作业的同学一起去玩”、②段“童年时代,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③段“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里面的小故事、寓言、猜谜语、小游戏,还有念起来朗朗上口的小诗,比我那调皮捣蛋的生活有趣多了”等内容可知,文章开篇详细描述自己童年的顽皮,如爬楠竹竿、跳围墙、偷偷在课上做家庭作业、玩各种游戏等。这些内容生动展现了一个调皮捣蛋的顽童形象,能引发读者好奇,想知道这样的孩子后来如何。而当“我”接触到《儿童时代》和《我的一家》等书籍后,被书中内容深深吸引,空余时间都扑在书本上,与之前的顽皮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比突出了读书对“我”的巨大改变,强调了读书影响之大,让读者看到读书是如何重塑一个人的。 结构上:开头对顽童形象的刻画,自然地引出了后文“我”因读书逐渐脱离顽童行列、开始幻想、立志当作家等一系列变化的内容,使文章过渡自然。同时,标题是“顽童变成小书迷”,开头对顽童的描写与标题相照应,使文章结构紧凑。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结合⑦段“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也要去感动那些读我的书的小孩子。这个愿望,我没有说出来,把它埋在心底”、⑧段“这又是一个‘梦’。可这个‘梦’老在做着,我知道,要叫这个‘梦’变成现实,就得用功学习,认真读书,读大量的书。于是,我从有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愿地读书,而且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等内容可知,作者小时候就有了成为写书人的梦想。儿时,这个梦想就像一颗种子埋在心底。从顽童变成爱读书的人,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对书从感兴趣到自觉阅读,认真做笔记等。后来,即使周围没有学习氛围,他也没有让光阴虚耗,而是努力学习写作,克服困难与挫折。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不像孙悟空施展法术那般轻松快速。作者用孙悟空眨眼变老婆婆的例子,突出实现梦想的艰难。他深知是大量阅读给予自己精神力量,支撑自己长期坚持,才让儿时梦想成真。这句话就是在强调实现梦想需要持续付出,不能期望一蹴而就,是对自己经历的深刻总结。3.本题考查主观表达。从文章内容入手,思考细致认真读书并做笔记对作者知识积累、思维锻炼以及梦想实现等方面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可结合作者的经历来阐述好处。示例:作者细致认真读书并做笔记有诸多好处。首先,能够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因为每一本书都有其壮丽绚烂的境界和扣人心弦的故事,认真阅读能让作者更好地领略这些内容。其次,有助于知识的积累。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可以记住书中描绘的高山、大海、冰川等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再者,做笔记能锻炼思维能力,在记录的过程中加深思考。这对作者的写作梦想也很有帮助,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素材,让他能更好地学习写作技巧,最终使小时候的“梦”得以实现。4. A.过于纤细,过于柔弱 B.最为潇洒最为诱人 C.生长得最慢最矮小 5.(1)这里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长得“最远最高”反而被“拦腰折断,劈倒在地”的水杉比拟成一个壮汉,跪地痛苦地呻吟,既形象地描写出水杉被雷击断后惨烈状况,又造成一种巨大的反差,给人以强烈的震撼。(2)连用三个“蹿”字突出了第二棵树抓住时机之后迫不及待往上生长的形态,后两个“蹿”字是对第一个“蹿”字的具体展开,内容更加丰富,语气更显急促。 6.文章的结尾两段话与开头互相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完整,而且意味深长。“窗外有三棵树”“三棵水杉”,作者让这两句话单独成段,强调了它们都是杉树这一相同的树种,原本形态相近,但是后来种种经历使三棵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三棵衫树,作者以此来深化文章的主题:人的生命成长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时的幸运不代表永远的幸运,暂时的落后也不意味着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生活中的不论是领先还是落后,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环境不断地成长,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 7.第一层: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棵树或同时选择两棵或三棵树。第二层:选择其中任何一棵最喜欢的树,但只写出了树的单方面生长特点。示例1:我喜欢做第一棵树,因为它一开始长得最高最壮;示例2:我喜欢做第二棵树,因为这棵树长得最为潇洒最为诱人;示例3:我喜欢做第三棵树,因为这棵树长得惹人注目。第三层:选择其中任何一棵最喜欢的树,描述了树多个方面的生长特点,但是没有与自己的成长体验联系起来阐述。示例1:我喜欢做第一棵树,尽管它曾经被雷拦腰折断,劈倒在地,但是它仍旧能够顽强地活着,从被劈断的粗壮的树中央长出来。示例2:我喜欢做第二棵树,因为这棵树一开始虽然争不过第一棵树,但后来它能趁第一棵树被雷劈倒之际,蓬勃生长,最后长得最为潇洒最为诱人。示例3:我喜欢做第三棵树,因为这棵树虽然一开始由于得不到阳光的充分照耀,但是始终不动声色地生长着,它那形态,同样地惹人注目。第四层:选择其中任何一棵最喜欢的树,将树的生长特点与自己的成长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阐述。示例1:我喜欢做第一棵树,这棵树一开始能够充分利用有利的条件往上生长,后来尽管遭到被雷拦腰折断的打击,但是它仍旧能够顽强的活下来,我觉得自己要像这棵树一样不怕挫折与打击,做一个有韧性的人。示例2:我愿意做第二棵树,它表面上并不愿意主动与人争夺锋芒,而是善于抓住时机,做好自己的事情稳扎稳打,最后脱颖而出,成就自己。我在学习中也要像这棵树一样灵活处理问题,讲究方法,取得成功。示例3:我喜欢做第三棵树,因为这棵树虽然生长条件对它最不利,但是它始终不动声色地生长着,它那形态,同样地惹人注目。我尽管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我没有自暴自弃,同样像这棵树一样做好自己的事情,热爱学习,从学习中获得很多知识,感到很充实,同学老师经常表扬我的学习精神。【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A空,可由文中“而原来长得最为结实粗壮、高挑挺拔的头一棵树,现在看上去总有些别扭,它的下半截是粗圆挺直的,而在被折断的横面上长起来的上半截,显得过于纤细,过于柔弱,一眼看去,我常常觉得它活像个鹤脖子”这句话总结概括出来。B空,可由文中“不用说,现在是它的形态最为潇洒最为诱人了”这句话总结概括出来。C空,可由文中“当然,生长得最慢最矮小的,是第三棵树,也是离我家窗户最近的那棵树”这句话总结概括出来。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关键语句的能力。①题,要求提示我们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先判断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从“活像一个壮汉”“佝偻”“呻吟”判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然后结合文章的语境,写出了其被雷击中后的情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惋惜与震撼的情感。②题,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可由“没有了遮拦,没有了阻挡,现在是它占尽了天时、地利之先了,现在是它最先享受阳光雨露的滋润了,看得出它迫不及待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在跳跃般地往上蹿了”这句话分析,这是运用了动作描写,体现了这棵树善于抓住时机旺盛生长的特点,使描写的内容更细腻、生动具体。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回答的时候,应该从内容、结构和主旨三个方面思考。内容上,文章在开头和结尾用相同的内容,强调了同样的三棵树及其变化;结构上,有首尾照应,使结构完整的作用。主旨上,文章按时间顺序写了三棵树,详细描写了三棵树的变化,告诉我们:人的生命成长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时的幸运不代表永远的幸运,暂时的落后也不意味着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生活中的不论是领先还是落后,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环境不断地成长,都有自己的生命价值。7.本题考查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拓展探究的能力。回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思考。所写角度任选,语言表述合理即可。如选择第一棵树,则可从赞扬第一棵树的顽强生命力入手,要像这棵树一样不怕挫折与打击,做一个有韧性的人。如选择第二棵树,则可从第二棵树顺应时代变化的角度入手,学习它善于应变,抓住合适的时机施展自己的才能。如选择第三棵树,可从其身上具有的坚忍的品质入手,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将基础打牢固才能后发制人。8.①古茶树和当地百姓关系密切②千年古茶树③火烤茶 9.甲句中的“密簇簇” “细嫩嫩” “粗粗细细” “圆溜溜”都是叠词,形象地描绘出古茶树的树叶稠密,茶芽细嫩,树枝有粗有细,茶果圆润的特点,音律和谐,使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与节奏美,表达了“我”见到古茶树的欣喜赞叹之情。乙句中“呷”“沁”“透”“品咂”都是动词,“沁”“透”写出了火烤茶的香气带给“我”的感受,令人感叹它的清香与神奇;“品咂”写出了“我”品尝火烤茶的细致动作,写出了“我”陶醉于火烤茶带给我的清香体验与味觉享受中,在品尝火烤茶的过程中,也使“我”冒着冬雨踏访古茶树的寒冷和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 10.A【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①根据第④段中的“我由衷地感受到这些大叶片的古茶树和当地百姓的密切关系”可得:古茶树和当地百姓关系密切。②根据第⑦段中的“我一看那茶树的雄姿,就感觉非同一般”“一生守护着千年古茶树的老茶农告诉我,这就是有名的四球古茶树”可得:千年古茶树。③根据第 段中的“请你吗一口我们高山农家的火烤茶”可得:火烤茶。9.本题考查语句赏析。甲:句中的“密簇簇”“细嫩嫩”“粗粗细细”“圆溜溜”都是叠词,“只见那一片片密簇簇、苍老而又青翠的叶片之间”表现了树叶稠密的特点。“竟冒出了细嫩嫩的绿色芽尖”表现了茶芽细嫩的特点。“粗粗细细的树枝上”表现了树枝有粗有细的特点。“还悬挂着圆溜溜的茶果”表现了茶果圆润的特点。叠词的运用,音韵和谐,使语言充满了音乐美和节奏美。联系作者心理可知,表现了作者看到古茶树时的欣喜赞叹之情。乙:句中“呷”“沁”“透”“品咂”都是动词,生动地再现我喝茶时的动作与过程。“沁”“透”写出了火烤茶的香气带给“我”的感受,突出了火烤茶的清香与神奇。“品咂”是对我喝茶时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我陶醉于茶香之中的情态。联系“烤着炭火,我们冒着冬雨钻进湿漉漉的山林,踏访一株一株古茶树的寒冷和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可知,在品茶火烤茶的过程中,“我”冒着冬雨踏访古茶树的寒冷和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10.本题考查辨析信息。A.根据第④段中的“我由衷地感受到这些大叶片的古茶树和当地百姓的密切关系”可知,茶神谷的老乡唱的歌表现了他们与古茶树的密切关系。本项“茶水包治百病”既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文意。故选A。11. 贪玩(或爱玩等),顽皮(或调皮、顽劣等)。 引出下文《儿童时代》对“我”的深刻影响,与后文中“我”的变化形成前后对比,体现了“我”的变化之大。 12. 读《儿童时代》,激发了“我”读书的兴趣(或让我爱上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或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门户); 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决心长大后要当一个写书的人,变为自觉自律地读书。(核心语意正确即可。) 13.“我”成为写书的人的过程是漫长的,是向着目标不断努力的过程(或过程很艰辛,很不容易)。(核心语意正确即可。) 14.(1)对于读书让他由顽童成长为作家的自豪之情(或“读书让他明确人生方向,实现人生梦想,作者表达了对此的欣幸之情”等。情感1分,情感产生的原因1分。情感是文中主要表达的情感即可,如庆幸、欣慰、感激等,都可以认可);(2)期望小朋友们多读书,读好书,在书的影响下健康成长。(核心语意正确即可。)【分析】11.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结合第①段“我跟好多在上海弄堂里长大的孩子一样,打弹子,飞香烟牌子,打康乐球,抽转轴儿,滚铁环……哪样不玩啊”,第②段“别人不敢往楠竹竿的顶上爬,我能爬上去,还往下做鬼脸;别人不敢从丈来高的围墙上往下跳,我敢跳下来,明明脚板心好痛,我还嘻嘻笑……”可知,“我”的特点:贪玩,顽皮。开头两段在内容上交代了作者童年时期的特点:顽皮、爱逞强、贪玩,能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结合第⑧段“顽童变成了小书迷、书呆子”可知,开头两段和后文作者变成小书迷的情节形成对比,突出读书对作者的影响之大;结构上:文章标题为“顽童变成小书迷”,开头两段交代作者的顽童想象,正好和标题照应;结合第②段“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可知,此两段还可以引出下文对作者成长变化的描写。12.本题考查概括。结合第③④段“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本少儿期刊《儿童时代》。这本有字有画的书,很快吸引了我”“就这样,《儿童时代》给我打开了通向世界的门户”可概括出:读《儿童时代》,激发了“我”读书的兴趣(或让我爱上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结合第⑦⑧段“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沉浸在他所描绘的生活中,第一次想到写书的人,第一次注意到写书的人是很了不起的。从那以后,我开始想到,我长大了,也要当一个写书的人”“于是,我从感兴趣读书,变为自觉自律地读书。每一本我都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悄悄记下读书的笔记”可概括出:读过高尔基的小说《童年》之后,“我”决心长大后要当一个写书的人,变为自觉自律地读书。13.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画线句中“不是孙悟空眨眨眼那么快”说明所需要的时间不是很短暂的,结合第⑨段前文“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可知,作者意在表明要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再结合后文“抓紧时间学习写作,绝不能半途而废”“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地学习着创作”可知,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要持续不断的付出努力,百折不挠地读书学习,慢慢地充实自己。1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根据第①段“哪样不玩啊!光是这样玩玩也不够味儿,我经常想新花样”,第②段“这么发展下去的话,长大了会变成个什么样子”,第⑨段“今天,我小时候的‘梦’成了现实,我也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只有我最清楚,小时候读了那么多书,对我的帮助有多大”,第⑩段“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等内容可知,作者小时候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顽童,但是在与书本结缘之后,在自己持续不断的努力之后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位作家。作者给小朋友们分享自己的故事一方面要告诉小朋友:“多读书,读好书,对我们的成长是会有良好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的”,作者表达了读书让他由顽童成长为作家的自豪之情;另一方面也是要让小朋友知道,曾经的自己怎么样不重要,关键是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有了梦想,有了目标之后,就朝着梦想持续不断地付出努力,总有一天自己的梦想会实现。15.作者喜爱读书,能够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 16.①教我正直诚实;②开阔了我的眼界;③陶冶了我的精神;④引领我热爱生活和自然;⑤影响我以后在插队生活中能够潜心奋斗。 17.示例:我对作者多读有趣的书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非常赞同,只有多读有趣的书才能开阔人的眼界,只有坚持做读书笔记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有所思,日积月累,最终有所收获。【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嗜好”指特别深的或特殊的爱好;“这种读书的嗜好,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中的“这种”为指示代词,指代的内容在前文;联系第②段“我爱读书,比小孩子爱吃糖果更甚。每天的空闲时间,哪怕只有五分钟、十分钟,我也要找一本节来读上几段;每天临睡之前,不论这一天是多么疲倦、多么累,我总要读上一小时的书。如果碰到一本好书,那就会通宵达旦地读下去。在家里是这样。在旅途上、在开会的旅馆里,我也是这样”可知,“嗜好”指作者喜欢读书,能够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16.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③段“书本要我学做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不要撒谎、不要阿谀奉承、不要人云亦云,要脚踏实地,要独立思考”可知,读书教会作者如何做人,教会作者正直诚实;根据“书本开阔了我的眼界,它告诉我,除了我自小看到的马路、电车、外滩,除了我熟悉的上海,这个世界上还有无数壮丽的山河,还有很多闻所未闻的事物”可知,读书开阔了作者的眼界;根据“书本也陶冶了我的精神,我在书上读到‘人只有献身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等等格言警句”可知,读书陶冶了作者的精神;根据“书本使得我从小材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向往有山有水的大自然”可知,读书引领作者热爱生活和自然;根据“这一切潜移默化似的影响,对我后来在艰苦的插队落户生活中潜心奋斗,起了多大的作用啊”可知,读书影响作者以后在插队生活中能够潜心奋斗。17.本题考查拓展延伸。第③段画线句“中小学时期,我读了很多有趣的书,并且对每一本书,或多或少地做了一些笔记”可知,作者的读书方法是读很多有趣的书,边读边做笔记;我赞同这种读书的方法;坚持做笔记有助于深刻的理解作品的思想,养成思考习惯,日积月累,终会有所成长。18.①欲扬先抑,设置疑问,引发读者思考:②自然而然引出作者对苏州和运河关系的寻访,为下文作铺垫:③以这种“肤浅”的认识来衬托作者的寻访中的发现之多,突出运河和苏州的关系密切;④与结尾友人对运河和苏州关系的认识改变照应。 19.D 20.①突出了“吴江塘道”对于大运河漕运的重要作用,给往来船只带来了便利和安全:②写出了运河因为这份安全和便利,酒运变得繁忙,热闹,富有活力:③吴江酒运的兴旺发达让周边变得繁华昌盛。 21. 示例:①“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活水水系,城内水系和城外运河沟通便捷,形成了苏州水城的城市格局 ②大运河绕城、穿城而过苏州,苏州人的生活,苏州城的发展和大运河息息相关。 ③河多桥多,桥多景多,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的名声,也和大运河分不开的。④有了大运河,苏州的水变得驯服温顺,活泛多委,有滋有味有情感。⑤大运河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姑苏城,让苏州更有文化底蕴,更有人文风情 22. ①友人认为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对“霜满天”有独到的见解:②友人非常赞同作者的独到见解,理解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并产生了运河造福于两岸人民和姑苏城的感悟。 ①友人领悟了大运河的申通成功主要的原因在于运河造福于两岸的人民,造福于姑苏城:②可见友人对运河和苏州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不再认为运河与苏州没啥关系。 23.(1)突出了泛舟运河,会引出无尽的怀古之情,挑起许多与人文,与历史有关的话题。(2)引发了友人的同感,改变了对运河和苏州关系的认识,也加深了读者对运河与苏州关系的深层认识。(3)突出了运河与苏州最重要的关系,就是勤劳与智慧的苏州人,开挖运河,整修运河,巧用运河,造福于两岸的人民,造福于姑苏城。(4)这首寄寓着文人情怀,家国情怀的不朽诗篇,流传干古,说明这一精神被人们广泛认同,这也是作者泛舟运同话姑苏,传承运河精神与文化的重点所在。(5)作者对“霜满天”的见解独到新颖,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味,趣味性,更让人乐读。【解析】18.本题考查开头段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①段上海作家的话“运河与苏州有啥关系啊”表明,在上海作家的观念中,运河与苏州根本没有联系。这与作者探访的结果相反,这样就起到了欲扬先抑的效果,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有了上海作家的观点,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作者探访的结果,为下文做了铺垫;由第②段“上海人对苏州的了解,还是肤浅的”可知,这种肤浅的认识恰恰衬托了作者寻访发现之多,如第②段“因为苏州大运河修建得最早,故而这一段成了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③段“但是很实在地道出了被运河水滋养的古城苏州的繁荣昌盛和城市格局的特色”,第④段“河多桥多,桥多景多,驰名世界的苏州园林的名声,也是和活水、和大运河分不开的”等寻访结果都突出了运河与苏州的关系密切;由第⑩段“‘大运河之所以能在2014年申遗成功,成为世界遗产,也正是因为自古而今,它都在造福于运河两岸的人民,造福于姑苏城’” 可知,友人对运河与苏州的关系有了全面地认识,与第一段“肤浅”的认识相照应。19.本题考查语段衔接。由第⑤段“苏州的历史,是与水结缘的历史”和第⑥段“我马上想到了唐朝捐出宝带集资助建这座桥的苏州刺史王仲舒”“苏州人必然要提到伍子胥和苏州建城的关系。过去了多少岁月啊,苏州人仍记得伍子胥的功绩”可知,运河与苏州的历史相关;由第⑦段“上得岸来,迎面看到的,是一尊硕大的石雕,唐朝诗人张继的形象栩栩如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可知,运河与苏州人文相关。而题干中“泛舟运河话姑苏,会引出无尽的怀古之情,会挑起一个又一个与历史、与人文有关的话题”这一段正是总结了上文,引出下文对运河与人文的探讨,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要放在⑥⑦之间。故选D。2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由材料中“吴江塘道,即吴江古纤道,始建于唐代,用大块青石铺砌而成,兼具河岸、纤道、驿道功能”可知,“吴江塘道”功能多,作用大;由“消解了风浪冲力,方便了船行”可知,运河安全、便利;由“一边是满载着鱼米和丝绸的漕运官船,绵延数里,浩浩荡荡地北上京城,踏过皇城砖道,直达天子脚下;一边是旌旗飘扬的游船画舫,搭载着文人墨客和达官贵人,招摇过市般地南下苏杭”可知,漕运的繁忙、热闹、有活力,也让周边更加繁荣、昌盛。21.本题考查概括信息。根据题干要求,筛选出有关苏州与大运河关系的语句后进行概括。由第④段“目睹了‘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活水水系,城内水系和城外运河沟通之便捷,让人叹为观止”可概括为:“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活水水系,城内水系和城外运河沟通便捷,形成了苏州水城的城市格局;由第④段“大运河绕城、穿城而过苏州,二者联系之密切、关联度之高,形象地道出苏州城的发展和大运河息息相关”可概括为:大运河绕城、穿城而过苏州,苏州人的生活,苏州城的发展和大运河息息相关。由第④段“河多桥多,桥多景多,驰名世界的苏州园林的名声,也是和活水、和大运河分不开的”可概括为:河多桥多,桥多景多,享誉世界的苏州园林的名声,也和大运河分不开的。由第⑤段“而这水,因为有了京杭大运河,变得驯服温顺了,变得活泛多姿了,变得有滋有味有情感了”可概括为:有了大运河,苏州的水变得驯服温顺,活泛多委,有滋有味有情感;由第⑦段“江枫桥集贸市场热闹繁华,酒楼商店沿街成市,弦歌不绝,有的是文人雅士喝酒品茗的场所,吟诗作画也好,纵酒阔论也罢,尽可一醉方休”和第⑩段“也正是因为自古而今,它都在造福于运河两岸的人民,造福于姑苏城”可概括为:运河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姑苏城,让苏州更有文化底蕴,更有人文风情。22.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1)根据题干,将答题区域锁定于⑦-⑩段。由第⑦段“我在山乡待过近10年,霜是凝结在田野上的,天上是看不见霜的”和第⑨段“他所写的‘霜满天’指的是唐朝的安史之乱,搅得人们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整首诗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可知,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对“霜满天”有独到的见解,所以友人认为作者“说得好”;由第⑩段“由此生发出去,大运河之所以能在2014年申遗成功,成为世界遗产,也正是因为自古而今,它都在造福于运河两岸的人民,造福于姑苏城”可知,友人赞同作者的见解,理解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并产生了运河造福于两岸人民和姑苏城的感悟。(2)“点赞”的意思是表示赞同,是作者对友人的赞同。由第⑩段“由此生发出去,大运河之所以能在2014年申遗成功,成为世界遗产,也正是因为自古而今,它都在造福于运河两岸的人民,造福于姑苏城”可知,友人已经领悟了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主要的原因在于运河造福于两岸的人民,造福于姑苏城;由第①段友人认为“运河与苏州有啥关系啊”可知,最初友人认为大运河与苏州没有任何关系,而此时的“点赞”表明友人已经对大运河和苏州的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23.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由选文误删的内容“泛舟运河话姑苏,会引出无尽的怀古之情,会挑起一个又一个与历史、与人文有关的话题”可知,泛舟运河,会引出无尽的怀古之情,挑起许多与人文,与历史有关的话题,而详写对《枫桥夜泊》的解读则能突出这一点;由第⑩段友人的评价“说得好”可知,友人听完作者对《枫桥夜泊》的解读后,改变了对运河和苏州关系的认识,也加深了读者对运河与苏州关系的深层认识;由第⑨段“整首诗抒发的是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也正因此,这首诗才会流传千古,张继才为后人称道和纪念”可知,这首诗的家国情怀被人们广泛认同,这也是作者泛舟运同话姑苏,传承运河精神与文化的重点所在;由第⑦段“我在山乡待过近10年,霜是凝结在田野上的,天上是看不见霜的,而露宿在客船上的诗人”可知,作者对“霜满天”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味,趣味性,更让人乐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