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三单元《在集体中长大》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第三单元《在集体中长大》整体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信息
学科 道德与法治 主备人 XXX 年级 三
课程标准模块 第三单元 使用教材版本 统编版
单元名称 在集体中长大 单元课时数 6课时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体现学习主题的育人价值)
主题 我们的国家机构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单元内容结构化分析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本课有关的要求:第三单元《在集体中长大》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习习惯”“责任意识”等相关要求编写。其课标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认同:强调正确价值取向,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集体主义原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健全人格:要求学生理性平和、友爱互助,学会处理与集体的关系,更好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关心集体,具备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主动承担责任,同集体共进步。 二、课标分解 1.学生学什么 理解集体生活的意义,培育团队合作精神、集体荣誉感及人际交往能力。 2.学到什么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树立正确集体观念,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处理好各种关系。
教材分析 紧扣新课标“社会性发展”要求: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规则意识与集体荣誉感”,本单元通过“走近我们的老师”“同学相伴”“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三课,构建“认知—融入—建设”的育人链条 。“走近我们的老师”微调原版内容,深化师生理解;“同学相伴”整合原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不一样的你我他”“同学相伴”两课的相关内容,强调接纳差异、合作共赢;“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整合原版教材本单元的“ 说说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两课内容,引导学生从“校园观察者”变为“集体建设者”,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
学情分析 已有认知、能力基础:8-9岁学生正从“自我中心”转向“社会合作”,开始重视同伴关系、渴望集体认同,但也易因自我意识增强产生矛盾。“在集体中成长”突破“校园物理空间”的局限,聚焦“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承担集体责任”,助力学生社会性人格的形成。 可能遇到的困难:科学认知碎片化:能列举“科学家伟大”,但难以理解科研过程的长期性(如“十年磨一剑”的量子卫星研发)。易将实验视为“好玩游戏”,忽视严谨记录。城乡经验差异:城市生熟悉“导航软件”“无人机”,乡村生更易理解“农具科技改良”“气象观察”。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单元学习重点:了解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理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热爱学校、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的良好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单元学习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做到与同学真诚相待、互相帮助,处理好同学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将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基于标准、分析教材、结合学情,体现素养导向)
单元学习目标 政治认同:强调正确价值取向,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集体主义原则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健全人格:要求学生理性平和、友爱互助,学会处理与集体的关系,更好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 责任意识:要求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关心集体,具备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主动承担责任,同集体共进步。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指向学习目标,强调学生的活动与体验)
活动/任务1 呈现任务/活动名称 核心目标 培养热爱学校、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的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
具体表现 通过分析比较、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培养热爱学校、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的品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对应目标1)
活动/任务2 核心目标 了解学校规章制度,明白遵守校规校纪是基本义务,增强法治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
具体表现 通过情景判断、小组合作等方式,了解学校规章制度,明白遵守校规校纪是基本义务,增强法治观念,培养遵纪守法的习惯。(对应目标2)
活动/任务3 核心目标 关注学校发展,主动思考解决方案,为学校美好贡献力量,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具体表现 通过情景判断、小组交流等方式,关注学校发展,主动思考解决方案,为学校美好贡献力量,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应目标3)
四、单元教学结构图
五、单元课时计划安排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要点第一课时《走近我们的引路人》知道老师陪伴我们成长,我们要尊敬老师,感恩老师,珍惜他们的劳动。 第二课时《走近我们的引路人》知道老师陪伴我们成长,我们要尊敬老师,感恩老师,珍惜他们的劳动。第一课时《同学相伴》认识到同学间在性格、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理解差异的客观性。第二课时《同学相伴》学生明白差异让世界多彩,学会接纳、欣赏不同的同学。第一课时《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学生分享喜爱的校园角落,梳理校园生活美好记忆,加深对学校环境的认知。第二课时《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学生了解学校历史、校训等文化内容,理解学校文化对成长的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