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题 10.《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主备人 XXX 备课时间 8.18 授课时间1.课时内容分析教材以生动的图片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公共场所的范围和重要性,强调在公共场所应保持文明言行的必要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学习重点:掌握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习惯。2.学习目标确定1.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不同公共场所文明言行规范的具体内涵与意义;能精准辨别复杂情境下的文明与不文明行为,并清晰阐述原因。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文明言行规范的能力,学会应对不文明行为。 3.强化学生对文明行为的认同感,激发学生主动维护公共场所文明秩序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关爱社会的良好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深入剖析不同公共场所文明言行规范背后的意义;掌握有效应对公共场所不文明行为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难点:真正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始终践行文明言行的习惯,克服不文明行为的惯性;引导学生在面对不文明行为时,能在维护自身权益与解决矛盾之间找到平衡。4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公共场所中文明与不文明行为的对比图片或短视频,如在图书馆安静阅读与大声喧哗、在公园爱护环境与随地扔垃圾等。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进一步探讨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 环节二:案例深度分析 教师呈现多个典型案例,例如在电影院中,有人不停吃东西发出声响,影响他人观影;在商场里,顾客不排队结账,随意插队。 角色扮演实践 15分钟 设置多个不同公共场所的情境,如公交车上、餐厅里、博物馆中。每个情境中包含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的情节,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 。例如,在公交车情境中,有乘客主动给老人让座,也有乘客大声播放音乐。其他小组的学生作为观察者,在表演结束后,对角色扮演中的文明与不文明行为进行评价和分析,指出正确和不足之处 。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和评价进行总结,强调在不同公共场所应如何正确地践行文明言行,以及遇到不文明行为时的应对方法。 课堂总结 公共场所文明素养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自身做起,积极传播文明,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公共环境 。学生思考并回答:看到这些场景,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在公共场所要有文明的言行? 学生分组分析案例,讨论以下问题:这些行为违反了哪些公共场所的文明规范?给他人带来了哪些困扰?如果是你,当时会有怎样的感受?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深入剖析不文明行为对个人、他人及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 。 小组讨论交流 10分钟 提出几个与公共场所文明相关的话题,如“如何在拥挤的公共交通上保持文明”“当看到有人在景区破坏文物时该怎么办” 。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小组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和补充 。 通过谈话、交流,引出本课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剖析不文明行为对个人、他人及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 通过小组交流,知道在不同公共场所应如何正确地践行文明言行,以及遇到不文明行为时的应对方法。5.板书设计10 .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 维护公共秩序 营造良好秩序6.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在生活中找出文明行为和不文明行为,并进行对比分析。7.教学反思与改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