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课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三》课件+教学设计+学习任务单+作业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语文园地三》作业设计
一、请运用交流平台所学到的知识,选择一篇本单元所学的课文来讲一讲吧。
—————————————————————————————————————————————————————————————————————————————————————————————————————————————————————————————————————————————————————————————————————————————————————————————————————————————————————————————————————————————————————————————————————————————————————————————————————————————————---------------------------------------------------
根据俗语写出对应的成语。
1.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
2.针尖对麦芒——( )
3.重打锣鼓另开张——( )
4.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
三、展开想象,说说牛郎织女第一次相见给对方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们会怎么想,又会怎么说、怎么做,以及牛郎织女当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
————————————————————————————————————————————————————————————————————————————————————————————————————————————————————————————————————————————————————————————————————————————————————————————————————————————————————————————————————————————————————————————————————————————————————————————————————————————————————————————————————————————————————————————————
参考答案:
一、
海力布变成石头后,人们世世代代都纪念海力布。很多年过去了,曾经的小白蛇已经长大了。这一天,小白蛇又来到了村子,想找自己的救命恩人——海力布。
可是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只看到远处的高山上,有一块很像海力布的大石头。她向乡亲们一打听,才知道海力布为了救乡亲们变成了石头。小白蛇难过地把这件事告诉了龙王,龙王也被海力布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感动了,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把海力布救活。经过大家的努力,海力布终于被救活了。乡亲们看到海力布复活,都高兴地跳起了舞,一起唱着歌庆祝。村庄又恢复了往日幸福、和谐的模样。
二、1.措手不及 2.针锋相对 3.东山再起 4.贪得无厌
三、
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纱衣在这儿。”
姑娘抬头一看,只见一个浓眉大眼、模样清秀的小伙子向自己走来。姑娘接过纱衣,说了声谢谢,就穿上了纱衣,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四周安静极了,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照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月光下,姑娘的长发就像黑色的瀑布悬挂在半空中。
牛郎说:“我叫牛郎,我被哥哥嫂子赶出了家门,只好一个人独自离开村子,来到了山里。我每天白天上山打柴,然后拉到集市上换点粮食。晚上就住在山前的草房子里,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姑娘,你叫什么名字呀?”
姑娘听完牛郎的话后,又同情他,又爱惜他,于是说道:“我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因为织得一手好彩锦,所以名字叫织女。我被王母娘娘关在机房里,成天成夜地织彩锦,一会儿也不能休息。我在天上一点儿也不自由,想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今天下午,王母娘娘多喝了点儿千年酿的葡萄酒,靠在宝座上直打瞌睡,我就和其他仙女们一起飞到了人间,看见这湖水清得可爱,就跳下来无拘无束地洗了个澡。我因为想多玩一会儿,结果就落在了后边。”
牛郎听完织女的话,就说:“姑娘,既然天上没什么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
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1张PPT)
语文园地三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这一单元,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情境导入
交流指导:本次交流活动是交流如何把民间故事讲述得更有趣。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更能吸引听众,我们可以来点儿小创作。
交流平台
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如,讲《猎人海力布》,用海力布的口吻讲述,会更加亲切,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也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如,讲《牛郎织女》,可以说说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下凡时间的。
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如,先说有一块石头是一位猎人变的,再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演练台
请你选择一篇本单元所学的课文来讲一讲吧。
词句段运用
读一读,体会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鼻子都气歪了    气急败坏
前怕狼后怕虎    畏首畏尾
盼星星盼月亮 望眼欲穿
打开天窗说亮话   直言不讳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
左边的词语是俗语,比较口语化;右边的是成语,较为简洁。在表达效果上,口语化的语言更贴近生活,显得更为生动。
说特点
仿照下面的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示例略,见教材)
我们读文中给出的例子,发现原文比较简洁,而改写的文章较为生动。这是因为在改写过程中,加入了作者的合理想象,把狼和小羊的对话描写得非常详细。但是小羊的结局并没有改变,这说明改写的同时也要忠于原文。
说特点
演练台
我们在写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时候,也要加入合理的想象,把他们的语言、动作描写得详细一些。
参考答案:
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纱衣在这儿。”
姑娘抬头一看,只见一个浓眉大眼、模样清秀的小伙子向自己走来。姑娘接过纱衣,说了声谢谢,就穿上了纱衣,一边梳她长长
日积月累
乞 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指的是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相传这一天女孩子会在庭院里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所以这一天被称作“乞巧节”。
碧霄:青天。
【词语解释】
【作者简介】
林杰(831—847),唐代诗人,字智周,福建人。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通书法、棋艺。
【古诗大意】
七夕的夜晚,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想象着天河两边的牛郎织女终于在鹊桥上相会了。家家户户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
演练台
七夕晚上,我坐在院子里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情不自禁地吟诵起____代诗人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
织女渡河桥
嫦 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素材库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了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明白了怎样进行创编故事,还学习了古诗。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习任务单
《语文园地三》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语文园地三
教科书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 版本:统编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能交流、总结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近的俗语和成语的不同表达效果。 3.能结合示例,把牛郎织女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
4.朗读、背诵古诗《乞巧》。
课前学习任务
1.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各国民间故事,并举办民间故事会,交流最喜欢的一篇故事。 2.阅读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狼和小羊的例子。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在阅读交流平台的过程中梳理创造性复述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复述所学课文内容,将故事讲得更有新鲜感。
首先,回顾学习《猎人海力布》这一课时所用的改换人称的方法,将自己设想成海力布或乡亲们,用他们的口吻来讲述故事。 其次,为《牛郎织女》的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可以说说老牛是如何知道织女下凡的时间的,也可以为课文其他地方增加情节。 接着,寻找《猎人海力布》和《牛郎织女》这两个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情节,变换情节的顺序,设置悬念来吸引观众。 最后,联系《口语交际》这一课中学习的将故事说生动的方法,丰富故事细节,将故事说得更有新鲜感。
【学习任务二】
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体会口头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效果。
朗读左右两列词语后,初步感知俗语和成语之间的区别。再理解每一行词语的大意,通过创设情景,进一步体会俗语通俗易懂,适合在与他人聊天、讲故事的时候用。有些成语言简意赅,适合在写文章的时候使用。最后,通过拓展三组俗语和成语,进一步体会口语和书
面语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学习任务三】 学习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仿照下面的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先读一读狼和小羊的例子,圈画出两段话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两段话一段简洁,一段生动,各具特色。在讲故事的时候要吸引听众,把听众带到故事情景中,就应该讲得更加生动具体。
再深入学习狼和小羊例子的第二段话,分析第二段话用了哪些方法将故事说得更加具体。最后,尝试运用归纳出的方法,模仿例子,将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加具体,并以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对自己讲的情节进行评价。
【学习任务四】
学习日积月累中的古诗《乞巧》。先结合课文《牛郎织女》,了解古诗创作背景。再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接着,借助字典和插图来理解诗中难理解的词语,从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然后,试着背诵古诗。最后,拓展《牛郎织女》(二)资料袋中推荐的秦观的《鹊桥仙》,鼓励学生收集更多这样的诗词。
推荐的学习资源
1.民间故事《田螺姑娘》《八仙过海》。 2.《鹊桥仙》 鹊桥仙·纤云弄巧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课题 语文园地三 单元 三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
学习 目标 1.学习创造性复述故事、续编故事,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2.体会相同意思的不同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学习扩写段落。 4.积累古诗词
重点 1.学习创造性复述故事、续编故事,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2.体会相同意思的不同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积累古诗词。
难点 学习扩写段落。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这一单元,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板书:语文园地三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出示课件) 同学们,你给别人讲过故事吗?你讲故事的时候是不是增加了一些内容?是不是对故事进行了创编?今天,我就教大家怎样创编故事。 板书:创编故事 (1)师:同学们,你知道怎样创编故事吗?你知道创编故事的要求吗?现在,老师就跟大家谈一谈。(出示课件) 生讨论,交流: 生1.可以把自己设想成故事中的人物,以他的口吻讲。如,讲《猎人海力布》,用海力布的口吻讲述,会更加亲切,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2.也可以大胆想象,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如,讲《牛郎织女》,可以说说老牛是怎么知道织女下凡时间的。 生3.还可以变换情节的顺序,先讲故事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设置一些悬念吸引听众。如,先说有一块石头是一位猎人变的,再讲猎人海力布的故事。 (2)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要点,把课文中的例子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创编故事的方法,指导他们的习作,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2.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体会左右两组词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 A.大声朗读词语。 B.寻找左边词语和右边词语的差别。 C.体会表达效果。 生讨论、汇报。 教师总结: 左边的词语是俗语,比较口语化;右边的是成语,较为简洁。在表达效果上,口语化的语言更贴近生活,显得更为生动。(出示课件) 板书:口语化的语言更生动 成语较为简练 (2)仿照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出示课件) A.读44页两段文字,比较二者的不同。 生讨论、汇报。 师总结: 师总结1:我们读文中给出的例子,发现原文比较简洁,而改写的文章较为生动。这是因为在改写过程中,加入了作者的合理想象,把狼和小羊的对话描写得非常详细。但是小羊的结局并没有改变,这说明改写的同时也要忠于原文。 师总结2:我们在写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时候,也要加入合理的想象,把他们的语言、动作描写得详细一些。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把握词语、段落的特点,提高他们对词语运用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3.日积月累 学习《乞巧》这首诗。 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度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1)指导朗读这首诗。 (2)简介作者。 林杰(831-847):字智周,唐代诗人,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六。《全唐诗》存其诗两首。《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出示课件) (3)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夕晚上,望着碧蓝的天空,就好像看见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家家户户都在一边观赏秋月,一边乞巧(对月穿针),穿过的红线都有几万条了。(出示课件)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意思,从而达到对诗歌的理解。】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了俗语和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明白了怎样进行创编故事,还学习了古诗。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创编故事 语文园地三 口语化的语言更生动 成语较为简练 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反思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词语、句子的重点,让学生在品味词语的基础上,体会俗语和成语的表达效果;在“故事创编”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发现原文与新作的不同,从而让他们明白创编故事的要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我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摒弃了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旧模式,鼓励孩子们自己学习,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同时,让孩子们多读,达到当堂成诵。效果较好。 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对《乞巧》这首诗的背景介绍得不够详细,致使同学们对我国这个传统的节日了解得不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讲解详细,让同学们获得更多的知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