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第二阶段 层级一 解题指导3 实验题争满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7 第二阶段 层级一 解题指导3 实验题争满分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解题指导3 实验题争满分
第二阶段 题型突破 考前热身
层级一 定时训练 突破题型
高考实验题除常规的力学和电学实验外,还可能考查课标新增实验和热学、光学实验。考查内容广泛,考法灵活,学生需注重利用身边器材进行实验,提高具体实验过程的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扎实掌握教材必做实验,还应掌握在实验中总结实验原理的思维方法、实验测量的方法、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方法,并灵活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落到实处,实验题才能得高分。
技巧1 三步分析解决力学实验——一“明”、二“看”、三“提取”
1.“明”——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
物理力学实验尽管题目千变万化,但通过仔细审题,一般都能直接地判断出命题人想要考查的知识点和意图。
2.“看”——看清实验题图
实验题一般配有相应的示意图,目的是告知实验仪器(或部分)及其组装情况,探究考查意图。了解这些实验器材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初步勾画实验过程,建构物理模型。
3.“提取”——提取信息
试题总是提供诸多信息再现实验情境,因此,解答时必须捕捉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使问题迎刃而解。
[典例1] 某同学利用手机“声音图像”软件测量物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长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物块置于长木板上且两端分别通过跨过定滑轮的细线与小球A、B相连,实验前分别测量出小球A、B底部到地面的高度hA、hB(hB>hA)。打开手机软件,烧断一侧细线,记录下小球与地面两次碰撞声的时间图像(两小球落地后均不反弹,不计空气阻力)。
(1)由图甲可知,实验时应烧断物块________(选填“左侧”或“右侧”)的细线。
左侧
(2)烧断细线前,用分度值为1 cm的刻度尺测量hA,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地面齐平,小球A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hA=__________________ cm。
78.5(78.2~78.7均可)
(3)若某次实验中通过运算得出小球A下落时间为0.40 s,由图丙可知,物块加速运动的时间为______ s。若将手机放在靠近小球A的地面上测量物块加速运动的时间,测量结果会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0.90
偏大
(4)仅改变小球B实验前的离地高度hB,测量不同高度下物块加速运动的时间t,作出hB-t2图像如图丁所示,由图像可求得图线的斜率为k。若小球B的质量为m,物块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则物块与
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k、m、M、g表示)。
[解析] (1)应烧断物块左侧的细线,使小球B拉动物块在桌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2)刻度尺读数为78.5 cm(78.2~78.7 cm均可)。
(3)由题图丙可知,A、B两球落地时间差为0.50 s,小球A下落速度快,时间短,则小球B下落时间为0.90 s;若将手机放在靠近小球A的地面上测量物块加速运动的时间,测量时间为A、B落地时间差和A、B落地后声音传过来时间差之和,A、B落地后声音传过来时间差变大,故测量结果偏大。
(4)由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可得hB=at2,由题图丁hB-t2图像可得hB=kt2,对物块、小球B进行受力分析,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得mg-μMg=(m+M)a,联立解得k=,故μ=。
技巧2 四步掌握电学实验——一“明”、二“选”、三“画、连”、四“分析”
1.明
明确教材经典实验的原理、步骤和处理数据的方法,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分压和限流电路的选择方式等。
2.选
(1)选变阻器:弄清限流法和分压法,在分压接法中,应选择电阻小而额定电流大的变阻器;在限流接法中,应选择电阻值与电路中其他电阻比较接近的变阻器。
(2)选电流表内外接:大内小外。
(3)选量程:估算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指针应偏转到满刻度的以上。
3.画、连
画电路图时,各元件的相对位置应尽量与实物图相吻合;连实物图时,应先串后并,先连控制电路后连测量电路。要特别注意变阻器的分压连接,把变阻器的全电阻、开关、电源连成干路,取变阻器的部分电阻与测量电路并联即可。
4.分析
分析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数据处理,联想教材中的实验原型,锁定实验创新点,进行类比迁移,寻找合适的方法完成实验目的。比如,数形结合型实验,通常利用相关实验的原理公式进行巧妙变形,变成和图像信息对应的函数形式,根据图像的斜率、截距结合函数关系式得出所需的数据。
[典例2] (2024·山东卷)某学习小组对两种型号铅笔芯的电阻率进行测量。实验器材如下:
学生电源(输出电压0~16 V);
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10 Ω,额定电流2 A);
电压表V(量程0~3 V,内阻未知);
电流表A(量程0~3 A,内阻未知);
待测铅笔芯R(X型号、Y型号);
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开关S、单刀双掷开关K,导线若干。
回答以下问题:
(1)使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铅笔芯直径,某次测量结果如图
甲所示,该读数为________mm。
(2)把待测铅笔芯接入图乙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由最右端向左调节到合适位置,将单刀双掷开关K分别掷到1、2端,观察到电压表示数变化比电流表示数变化更明显,则测量铅笔芯电阻时应将K掷到________(选填“1”或“2”)端。
2.450
1
(3)正确连接电路,得到Y型号铅笔芯的I-U图像如图丙所示,求得电阻RY=________Ω(保留三位有效数字);采用同样方法得到X型号铅笔芯的电阻为1.70 Ω。
1.92
(4)使用游标卡尺测得X、Y型号铅笔芯的长度分别为40.68 mm、60.78 mm。使用螺旋测微器测得X、Y型号铅笔芯直径近似相等,则X型号铅笔芯的电阻率________(选填“大于”或“小于”)Y型号铅笔芯的电阻率。
大于
[解析] (1)根据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规则可知,其读数为d=2 mm+0.01×45.0 mm=2.450 mm。
(2)由于电压表示数变化更明显,说明电流表分压较多,因此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即测量铅笔芯电阻时应将K掷到1端。
(3)根据题图丙结合欧姆定律可得RY=≈1.92 Ω。
(4)根据电阻定律R=ρ可得ρ=,分别代入数据可知ρX>ρY。
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