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通过硝酸钾溶于水的实验观察饱和现象与不饱和现象,知道物质的溶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条件。0102今天我做了两杯糖水,一杯里面加了两勺蔗糖,全都溶解了,一杯加了三勺蔗糖,没有全部溶解,我喝了一口,发现它们居然一样甜!这是为什么呢?白糖的溶解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也是有上限的,为了验证这一猜测,我们用硝酸钾的溶解实验来探究吧!情景导入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活动探究3-7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1.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4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继续加入4g硝酸钾,充分搅拌,观察现象。2.加热上述烧杯,观察现象。 待烧杯冷却后,观察现象。 3.向冷却后的烧杯中再加入10ml水,充分搅拌,观察现象。 硝酸钾全部溶解烧杯底部有硝酸钾剩余加热中硝酸钾逐渐溶解,直至完全溶解硝酸钾全部溶解在一定条件下,物质不能无限的溶解。冷却后硝酸钾又析出思考讨论1.硝酸钾在水中溶解的量受哪些因素影响?2.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温度、溶剂的量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水中,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的溶液称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水中,还能继续溶解硝酸钾的溶液称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3.为什么饱和溶液要强调某溶质的饱和溶液?小实验:向常温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加入少量硫酸铜现象结论溶液由无色变蓝色一定温度下的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4.如何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若烧杯中有固体剩余,则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2)若烧杯中无固体剩余,无法直接判断是否饱和,若继续加入该溶液的溶质,继续溶解则为不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即为饱和溶液。我知道为什么两倍糖水一样甜了,原来是两杯糖水都是饱和溶液了,不能再溶解更多的蔗糖了。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都是有一定条件的,能不能通过改变条件,改变溶液状态呢?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5.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增加溶剂、减少溶质、升高温度减少溶剂、增加溶质、降低温度点拨:升高温度使得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降低温度使得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这个规律只符合大部分固态溶质的溶液,也有特例,比如氢氧化钙Ca(OH)2正好与规律相反。6.稀溶液和浓溶液同等溶剂下,含溶质质量较多的溶液是浓溶液,含溶质质量较少的是稀溶液。思考讨论:溶液的浓、稀和溶液的饱和、不饱和有关系吗?1克硝酸钾和10毫升水1克熟石灰和10毫升水(只能溶解0.01g左右)固体溶解(不饱和)固体几乎不能溶解(饱和)浓溶液稀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1)不同种物质,饱和溶液 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 是稀溶液;(2)同种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不一定不一定浓度大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互相转化。对20℃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进行的下列操作中,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降低溶液的温度B.温度不变,蒸发适量的水分C.温度不变,加入适量的硝酸钾D.加入一定量20℃时硝酸钾饱和溶液 D2.关于溶液,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B.溶液都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C.升高温度,饱和溶液都能变不饱和溶液D.增加溶剂,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B(多选)3.物质世界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规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水的天然循环是通过其三态变化实现的B.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着能量变化D.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ABC4.室温下,分别向A、B、C、D装有等质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固体,且所加固体的质量分别为20g、15g、10g、5g,充分溶解后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 (填序号,下同)中盛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中盛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2)若对A、B两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3)欲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 。降低温度(加入硝酸钾或恒温蒸发溶剂)ABD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