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0张PPT)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 庭中有奇树★ 龟虽寿★ 赠从弟★ 梁甫行课外古诗词诵读第三单元学习目标诵读并默写古诗,积累诗句,感受古体诗特点以及韵律美。12感悟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升鉴赏诗歌和审美创造的能力。01第一课时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庭中有奇树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古诗十九首》新课导入同学们,古诗中常有“以树寄情”的妙笔 —— 红豆寄相思,柳丝诉离别。今天我们要走进《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从这株“奇树”入手,触摸东汉文人笔下的相思离愁,感受古诗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抒情智慧。知识链接走近“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的律诗、绝句、词、曲等称为近体诗。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也说古风、古诗。《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九首,为古体诗。诗歌分类知识链接“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走近“古诗”知识链接了解《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所编《文选》。其作者佚名,内容多写游子羁旅、思妇闺怨及人生失意,如《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等。诗中抒发对爱情、亲情的渴望与怅惘,感慨人生短暂、命运无常,语言朴素自然,情感深沉真挚,善用比兴手法,意境浑融,被刘勰誉为 “五言之冠冕”,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知识链接了解《古诗十九首》历代文学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钟嵘“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动天地。”——胡应麟“千古五言之祖。”——王世贞“谓之风余,谓之诗母。”——陆时雍“五言之冠冕。”——刘勰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先聆听《庭中有奇树》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huāwèìxīnzhé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堂阶前的院子。佳美、珍贵的树。同“花”。繁盛。诗意:庭院中有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以“庭中奇树”起兴,交代了此诗的环境背景,一个“庭中”写出了闺中少妇生活范围的狭小,也写出了她的孤寂,为后文的折花寄相思做了铺垫。“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孤独、寂寞。以乐景衬哀情,用花枝繁茂,春意盎然,花香温馨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攀引枝条。花朵。给予,馈赠。诗意:攀引枝条采摘树上的花朵,将要把它赠予我思念的人。“折其荣”表达了对花的喜爱与赞美,因为花之美,思妇才想着要折下来送给思念的人看。“遗所思”写出了思妇对远方丈夫的爱意与思念,以及迫不及待想要送花给他的急切心情。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香气。充满。没法。送达。思念的人。诗意:花香充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可是天遥地远不能送达给他。“盈”是“充满”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儿香浓,也暗示女主人公手执花枝,站立了很久,任花香盈袖,愁绪百结(析字义)。描绘了一幅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任花香盈袖的画面(描画面)。表达了思妇长期盼归又寄情无望的忧愁(表情感)。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值得。只,仅仅。离别。历时很久。诗意: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因别离太久,想借花儿表达思念之情罢了。这两句卒章显志,点明主旨,升华情感;表达了思妇对远行之人的深切思念;也表达出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之情。合作探究《庭中有奇树》是描写什么内容的诗歌?描写孤居在家的妻子思念出门在外的丈夫请在这里输入文字文闺怨诗合作探究结合对诗的理解,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梳理行文脉络。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在一方庭院中,主人由惊奇树到观 ,由观 到赏 ,由赏 到折 ,由折 到遗 ,由遗 到悟 ,由悟 到生 ,由生 到感 。绿叶绿叶华滋华滋其荣其荣所思所思路远路远恼怒恼怒别时合作探究梳理填空,进一步感受庭中人的情绪变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观树;折花;赏花思人;心生 ;伤时。惊奇愉悦/急切恼怒无奈合作探究庭中人为何要折芳寄远?这背后传达出怎样的情意旨趣?①花象征着他们过往愉悦的相处时光,花前月下。②这是奇树的花,只有这庭中有,十分珍贵。③花是浪漫的象征,是赠人的佳品,是生机的体现。④花可能就象征着女主人公自己,提醒游子,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⑤花也可能就是庭中人目前所感到愉悦的东西,让对方体验到和他一样的快乐。⑥反映出庭中人的高雅幽洁,对自然的敏锐感受,虽身处富贵,但不以俗物为重。课堂检测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C.有误,这首诗写一个妇女对远行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由树及叶,由叶及花,由花及采,由采及送,由送及思。A.这首诗是文人诗,有着民歌的质朴自然,辞浅思深,语短情长的特点。B.“绿叶发华滋”中的“华”与“攀条折其荣”的“荣”意思一样,都解释为“花”。C.诗歌写景层层推进,由叶到树,由树到花,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不断的酝酿升华。D.诗第七、八句写“此物”实际并不贵重,想借花表达对远行的丈夫所产生的深切怀念之情。C板书设计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见奇树观绿叶赏华滋折其荣遗所思叹别离景:叶花繁盛人:孤寂惆怅02第二课时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曹 操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新课导入同学们,若穿越千年,走进东汉末年的战场,谁能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情笑看风云?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这位被《三国志》评为“超世之杰”的政治家、军事家,不仅有金戈铁马的传奇,更有穿透时光的诗笔 —— 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乐府诗《龟虽寿》,聆听一位枭雄对生命价值的永恒追问,感受乱世中永不妥协的壮志豪情。作者简介曹操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魏政权奠基人。善用权谋,雄才大略,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统一北方。推行屯田制,唯才是举。其诗慷慨悲凉,代表作《短歌行》《龟虽寿》尽显“建安风骨”。其诗多描写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于悲凉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谥号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背景资料建安十二年,53岁的曹操为了安定东北边境,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率军征伐乌桓,结果取得了胜利。这首诗是他凯旋时候写的,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知识链接文学常识曹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建安文学: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建安风骨:《文心雕龙》说:“观其时文,雅好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情志真实,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结言端直,悲凉慷慨,刚健有力。)清代诗论家陈祚明:“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建安风骨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先聆听《龟虽寿》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jìlìsuōyízāi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终结,这里指死亡。传说中一种能腾云驾雾的神蛇。【诗意】: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腾云驾雾,最终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良马,千里马。马槽。有气节有壮志的人。晚年。停止。【诗意】:年老的千里马卧在马槽里,但志向仍然是驰骋千里。有气节有壮志的人到了晚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不会停止。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指人的寿命长短。盈,满,引申为长。缩,亏,引申为短。指调养身心,保持身心健康。怡,愉快、和乐。仅,只。长寿。【诗意】: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意】:真是幸运极了啊,我写下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合作探究诗歌前四句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什么用意?选取了神龟、腾蛇两种意象。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和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得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呢?说明了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但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犹有 ”“ 终为 ”凸显了作者深沉的感慨,慨叹生命有限,世事无常。合作探究赏析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人以“老骥”“烈士”自比,用比兴的手法,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自己仍想驰骋千里,虽到暮年但壮志不减的情怀,体现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乐观奋发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充满乐观向上的力量。合作探究如何理解“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内涵?这里的“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命,才能创造出永年的价值。诗人表达了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表达了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合作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托物起兴以神龟、腾蛇起兴,引出下文对人生的感慨。神龟寿命再长,腾蛇本事再大,也难免一死,人生也是这样。说明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慨叹生命有限,世事无常。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合作探究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抒情的效果?请结合诗句分析。对比、比喻对比:老战马伏在马槽旁,心中依然向往千里驰骋;有志之士即便到了晚年,壮志雄心也从未熄灭。生命的衰老与心志的豪迈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比喻:以“老骥”自比并起兴,引出下文的“烈士”,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合作探究这首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观念?诗人告诉我们,不必羡慕神龟的长寿、神蛇的通灵,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课堂检测(1).《龟虽寿》中说明生老病死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 《龟虽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曹操说的“养怡之福”。(3).人们常引用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人虽老却仍有雄心壮志。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1.理解型默写。课堂检测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A.有误,作者否定了神龟、腾蛇一类神物的长生不老,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了人的生命有限,揭示了宇宙万物有生必有死,生死存亡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说明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有误。A.开篇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B.“志在千里”中的“志”指统一全国,表现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C.“盈缩之期,不但在天”说明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D.这首诗歌始于人生哲理的慨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A板书设计龟虽寿曹操神龟 腾蛇——生命有限老骥 烈士——继续奋斗盈缩 养怡——延年益寿03第三课时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刘 桢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赠从弟(其二)新课导入同学们,建安时期战火纷飞,却孕育出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与“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而“建安七子”中王粲、刘桢成就最为突出。今天我们要走进一首托物言志的经典——刘桢的《赠从弟(其二)》。作者简介刘桢(?—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建安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其诗风格刚健,气势雄浑,尤擅五言诗,代表作有《赠从弟》三首等。他与曹植并称“曹刘”,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与个人情志,展现建安风骨的豪迈气象,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背景资料刘桢从小就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教育,深知做人要耿性忠直。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这三首诗分别用蘋(pín)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先聆听《赠从弟(其二)》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sèzhēnlíjìngníng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高耸挺拔的样子。形容寒风的声音。多么。大,凶猛。坚强有力。【诗意】: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多么猛烈,而松枝是多么刚劲!用“亭亭”展示松的傲岸姿态,用“瑟瑟”摹拟刺骨的风声。运用对比手法,让“山上松”与“谷中风”展开较量,以风的肃杀衬托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经历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连用两个“一何”,前者突出了风之大,后者突出了松柏的挺拔。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风之凛冽来衬托松柏顽强刚劲,对松柏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凛冽、严酷。难道没有。遭受严寒。罹,遭受。 凝寒,严寒。固有的性质或个性。【诗意】:任它满天冰霜严酷,松树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严寒?(是因为)松柏天生有耐寒的本性!由风势猛烈而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而拓宽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发凸显环境的严酷和青松岁寒不凋的特性。在一问一答中,将我们的眼光从“亭亭”“端正”的松柏的外在形象引入到松柏内在的本性,松柏之所以不畏严寒、傲雪凌霜,是因为它那坚贞不屈的美好品格。合作探究小结: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高耸挺拔顽强刚劲正气凛然坚贞不屈外在形象由表及里内在品格合作探究结合题目,找出相关诗句,说说刘桢给了堂弟什么劝勉?刘祯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遭遇磨难时要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要有坚定的人格追求。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合作探究找出相关诗句,说说松柏的“本性”有哪些表现?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亭亭”写出了松柏的傲然姿态,形象表现了青松的傲骨。“一何劲”突出青松的挺拔坚韧。“终岁常”突出青松一年四季岁寒不凋的特性,表现其正直不移的品格。傲骨坚韧端正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凄惨,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合作探究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诗中是如何通过其他景物侧面衬托松柏的。“瑟瑟”写出了刺骨的风声,对比突出了青松的傲骨。“一何盛”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出青松的雄健挺拔。“凄惨”突出了环境的严酷,反衬了松柏岁寒不凋的特性,表现其正直不移的品格。反衬合作探究这首诗全篇都在刻画山上松柏及其恶劣的生长环境,诗题却是《赠从弟》,为什么?刘桢“本不期于咏物”,而在于“赠”人。一诗一咏,诗面上看似处处咏物,其精光射处,却都与从弟相关:从弟出身寒门,又身罹乱世,诗人即以松柏之抗凝寒为喻,勉其常怀坚贞之节,寄托了诗人对从弟的深情勉励和殷殷期望。——节选自《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诗人以松柏为喻,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品质,以此自勉并勉励他的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合作探究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说说作者写《赠从弟》还有什么深意?刘桢,十七岁时因避兵乱随母兄躲至许昌,在驿馆中结识曹植。他被刘桢的饱学所折服,将其领到丞相府,日夜解文作赋,关系日笃。成年之后,刘桢希望际遇明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然而,汉末政治极为腐败黑暗,社会危机深重,统治者镇压黄巾军起义后,各地军阀据地称雄,中国陷入分裂、动乱之中。而据有中国北方的曹操,政治较为开明,任人唯才,广揽文学之士。渴望中国统一、怀有济世抱负的有志之士刘桢等人,纷纷从四面八方奔赴曹操治下的邺城。他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曹操身上。投曹之初,他被任命为丞相掾属(主官自选,不由朝廷任命的官吏),追随曹操南征北讨,参谋军机。最终形成以曹氏父子为首的人才荟萃的文学集团。刘桢是建安文学集团的重要成员,与曹氏关系密切。博好文采的曹丕和曹植兄弟视之为亲故,诗酒唱酬,交往常不拘形迹。然而,一次曹丕宴请文人,酒酣忘情,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诸人都匍伏于地,不敢仰视,独刘桢平视不避。曹丕对此并未介意,而曹操听说后,要治以不敬之罪。经过援救,才“减死输作”,罚为苦役,终身未再受到重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北方瘟疫流行,刘桢染病去世。刘桢劝勉从弟,也在劝勉自己要做像松一样 的人。才华横溢,不拘礼法,孤高自傲坚贞不屈,品行高洁,坚守本性拓展延伸推荐诵读:《赠从弟》(其一)(其三)赠从弟(其一)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蘋藻生其涯,华叶纷扰溺。采之荐宗庙,可以羞嘉客。岂无园中葵?懿此出深泽。诗歌大意:山涧里溪水顺畅地向东流去,溪水清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蘋藻这些水草在水边默默地生长,十分茂盛,随着微波轻轻荡漾。采集它们可以用作宗庙祭祀,可以进献给尊贵的宾客。难道没有菜园中的冬葵这种珍贵的蔬菜可以用来进献吗?这是因为蘋藻来自幽远的水泽,更加美好可贵。拓展延伸推荐诵读:《赠从弟》(其一)(其三)赠从弟(其三)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岂不常勤苦?羞与黄雀群。何时当来仪?将须圣明君。诗歌大意:凤凰在南岳集结,他们在枯败的竹林处徘徊不前。我的心不满足,不气馁,奋力地展翅凌驾于高空之上。正是为了不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我才不避勤苦、投入搏击风云的斗争生涯的。问我什么时候降临:到了明君临世的时候,我就将万里来归!课堂检测1.理解性默写。(1)《赠从弟(其二)》中以山风的猛烈反衬松枝的刚劲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赠从弟(其二)》中以寒冷的冰霜来衬托松柏的品格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赠从弟(其二)》中赞美松柏经严寒而不凋的本性,勉励堂弟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要正气凛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赠从弟(其二)》中,继承了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思想,勉励其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要挺立风中的句子是 ,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课堂检测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C.有误,最后两句变换句式,“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运用设问,以有力的一问一答作结,由外而内,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赞美坚贞不屈的气节,本项中的“反问”表述错误。A.此诗名为“赠从弟”,虽无一语道及兄弟情谊,却寄寓了对堂弟的无限期望。B.两个“一何”,前者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后者则突出松柏的雄健挺拔。C.尾联以反问作结,表达了诗人对松柏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品格的肯定。D.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以松柏为中心,语言质朴,刚劲峭拔而又情深意长。C板书设计赠从弟(其二)刘桢高耸挺立不畏严寒终岁端正从弟诗人松风霜凝寒04第四课时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上册曹 植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梁甫行新课导入同学们,建安年间,战火纷飞,民生多艰。曹操之子曹植不仅以文采名动天下,更用诗歌记录着时代的疮痍。今天我们要走进他的《梁甫行》,去看看那“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的乱世图景 —— 海边荒村的破败、百姓衣不蔽体的艰辛,都在他凝练的诗句中化作对苍生的悲悯。作者简介曹植(192年-232年),字子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为“建安文学”领袖人物,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曾因夺嫡之争失宠,后抑郁而终,被谢灵运誉为“才高八斗”,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背景资料在曹丕即位后,曹植被贬到贫困的海边,目睹了下层人民为了逃避征调,不得不逃离家园,过着颠沛流离,贫困不堪的生活。所以他以这首慷慨激愤之作直接为民生疾苦而呼吁,希望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先聆听《梁甫行》名家朗诵,注意标注生难字读音,然后大声朗读诗歌,读准韵律节拍,读出律诗的韵律美。梁甫行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shūfǔxiāozāi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泛指各地。气候不同。比喻各地相距遥远。不同。艰难啊。居住,生活。野外、原野。【诗意】: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栖身之地。合作探究请同学们边读边看课下注释,试着读懂诗歌大意。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妻子和儿女。类似;好像。后作“像”。行动和休息,泛指生活。山林险阻的地方。用树枝等物编成的门。冷清。悠闲自在地行走。房屋。【诗意】:妻子和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在山林险阻之地。简陋的房屋多么荒凉,狐狸野兔在房屋里自在地行走。合作探究寻找诗眼:你能从诗中找出一个词语来高度概括百姓生活的状态吗?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梁 甫 行曹植“剧哉”(艰难啊,痛苦啊!)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的对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深刻揭示了诗歌的主题。合作探究围绕“剧哉”二字,说说你从哪些方面看到了边海贫民的艰难生活?首联以对偶的句式,从自然现象写起,仿佛以兴开篇,却又暗含比喻。天下的自然环境不一样,所遭受的风雨灾害也不一样。言外之意是说,海边气候潮湿,风雨狂暴,海啸龙卷风也时有发生,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生存环境恶劣合作探究围绕“剧哉”二字,说说你从哪些方面看到了边海贫民的艰难生活?“寄身”说明海边的人民生活在荒野草丛林木中,多么荒凉,多么凄惨。这本是野兽出入的地方,可他们却长期与野兽同居。“剧哉”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海边人民贫苦生活的同情。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居住条件极差合作探究围绕“剧哉”二字,说说你从哪些方面看到了边海贫民的艰难生活?这是对边海民们妻子和孩子的整体形象描写,他们如同野人禽兽一样过着粗俗艰苦的生活。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生活粗俗艰苦“依”字把海民们的实际活动和恐惧心理都表现出来了。合作探究围绕“剧哉”二字,说说你从哪些方面看到了边海贫民的艰难生活?边海民们每日出没在山林之中与狐兔争食争住,而自己原来的家园却因为无人居住,反而变成狐兔们的自由跳跃纵情嬉戏的王国,这是非常可悲的现实。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家园荒芜破败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民们生活环境的荒蛮。合作探究围绕“剧哉”二字,说说你从哪些方面看到了边海贫民的艰难生活?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梁 甫 行曹植自然环境恶劣居住条件极差生活粗俗艰苦家园荒芜破败正面侧面白描“剧哉”白描就是用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不侧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合作探究结合背景资料说说海边百姓的悲惨生活表现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资料1】建安时期文学繁荣,但是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息,百姓流离失所,曹操《蒿里行》曾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连年战争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资料2】三国时期,各地赋税都比较多,百姓负担沉重。魏明帝时,当时徭役繁兴,赋敛苛细,百姓为了逃避征调,常常不敢家居而窜入山林。【社会现实】诗歌描绘了海边百姓为了躲避战乱和苛捐杂税,宁愿逃到了荒山野岭像野兽一样生活,也不敢在家里村里呆着,村庄田园一片残破荒凉的景象。【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海边百姓悲惨痛苦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深切同情。课堂检测1.理解性默写。(1)《梁甫行》中直陈所见所感,如实记录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梁甫行》中通过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梁甫行》中咏叹家园荒芜,狐兔出没,抒发诗人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梁甫行》中感慨百姓有家不能居,只能逃到荒山野岭与野兽为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梁甫行》中描述海边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生活,表现自己对下层人民的同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课堂检测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D有误,“个人不幸的生存环境”有误,应为:海边下层人民不幸的生存环境。A.本诗的开篇写自然现象,其实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应普降恩泽,施惠于民。B.“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几无雕饰,如实记录了海民生存环境的恶劣。C.“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运用比喻,写出海民生活像野人一样的困苦。D.本诗是诗人被贬后,对个人不幸的生存环境有感触,写下的慷慨激愤之作。D板书设计梁甫行曹植环境恶劣寄身草野禽兽无别狐兔翔宇同情百姓正面侧面海民谢谢聆听谢谢观赏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庭中有奇树》朗读.mp4 《梁甫吟》音频.mp3 《梁甫行》朗读.mp4 《赠从弟》音频.mp3 《赠从弟(其二)》朗读.mp4 《龟虽寿》朗读.mp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pptx